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金剛經講義節要—佛法一切行門,皆為利他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一O九集)  2024/3/6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5-008-0109

  《金剛經講義節要》。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請放掌。請大家翻開《金剛經講義節要》卷三,第一百二十九頁,我們從第一行:

  【九十、結成應 總標】

  請看經文:

  【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應如是布施。】

  從這裡看起。這段經文是『結成應』,「應」就是應當,應當如是布施。為什麼『應如是布施』?『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菩薩布施就是「為利益一切眾生」,沒有別的,就是利益一切眾生,對眾生有利益、有幫助,所以菩薩「應如是布施」,應當如是布施。「如是布施」,就是承接上面經文講的「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就是心不應當住色來布施。舉出一個色,色聲香味觸法,前面經文都有講過了,色是一個代表,包括其他,聲、香、味、觸、法。在《金剛經》布施講得很多,很多地方都講到布施。布施是行門,布施行;「心不應住」是觀門,觀慧。不住相,有這個相,但是心不住在這個相,不執著這個相。我們凡夫總是有住相,住相就是凡夫,不住相就是佛菩薩,佛菩薩跟凡夫差別就在這裡。關鍵就是在這個心,心不住相,這是屬於觀慧、觀門。布施就是行門,事相;觀門是講理,觀這個理。為什麼不應住相?因為當體即空,執著這個相,那就錯了。因為我們凡夫、二乘、權教菩薩、十法界的佛都還有住相,所以造成十法界。真的就是一真法界,十法界,那就是虛妄的。如果講到究竟處,一真法界還是虛妄,因為有相;但是一真法界的相它不會有變化,無衰無變,像極樂世界,無衰無變。華藏世界、極樂世界,相沒有生滅,它是永恆不變。

  不生不滅的相,它還是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所以佛在《金剛經》沒有講,華藏世界、極樂世界例外。「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真法界、十法界,所有的相都是虛妄。不過十法界,特別我們六道法界這個相,生滅變化幅度就很大。這個給我們講,都是虛妄,這個我們就比較容易理解。但是一真法界它沒變化,那怎麼是虛妄?這個虛妄就是說它沒有自性,它是從自性裡面現出來的相,它不是獨立的,它是要依那個真,那真是空的。有是從那個空現出來的,不是說有一個空、有一個有,不是這樣的。有是從那個空出現的,那個空叫能現(能夠現),那些相是所現,能現是空寂的,所現的相它是虛妄的。

  當體即空,心它是空寂的,它沒有相,但是它能現一切相。像電視螢幕空的,但是你看什麼相都從那個空現出來的。空跟那個有(跟那個相),你能不能給它分家?不行。你看電視螢幕,你能給它分開嗎?不行,它就從那個空裡面出來的。所以它現出這個相,當現相的時候,它還是空,所以叫當體即空。當體就是空,不是說相沒有空了,現相它當體還是空的。這個道理,古大德都是用鏡子、寶珠,現在有電視機、電腦、手機,這個就更具體,我們從這個地方去體會空的道理。我們錯就錯在哪裡?錯在不知道它的真相,以為它真有,就執著了,執著就住相了。住相就迷惑,迷惑就造業,造什麼業?他就是要去控制、要去佔有,希望能夠得到。我得到什麼?我得到錢財、我得到名譽、我得到地位、我得到權勢,我得到我喜歡的車子,有所得。《心經》,佛給我們講,無所得。實際上有所得也是虛妄的一個執著。這個執著,我們一起心動念,那就把真如本性變成阿賴耶,這個在經上講「一念不覺」,這就有了無明,無始無明。無始就是說它沒有開始,就是當下一念。所以中峰國師在《三時繫念》講,「只因最初不覺」,所以產生這些現象,輪轉五道,迷了!因為一念不覺(就是起心動念),那是非常微細的。

  早期我們老和尚依照《仁王護國經》講,我們起一個念頭,不是只有一個,那是很多很多的細念,然後產生一個粗的念頭。所以早期講,一彈指有六十剎那,一剎那有九百生滅,這個是《仁王護國經》。一彈指,這樣就六十剎那那過去了,一個剎那就有九百個生滅,快得我們很難想像。但是後來我們老和尚看到《菩薩處胎經》,佛問彌勒菩薩,「心有所念,幾念、幾想、幾識耶?」識就是精神。就是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那不是一彈指六十剎那,那個三十二億百千念,三百二十兆了。我們老和尚講,最少一秒鐘可以彈四次,快的可以彈五次。彈四次,加起來最少一千二百兆;如果彈五次,有一千六百兆了。那個微細的念,七地菩薩都還發現不到,八地才發現,那個定功深,才發現最微細的那一個念。那個快得我們無法去察覺到,就在我們眼前,我們察覺不到。這個就給我們說明「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佛用夢來給我們講,我們可以從夢境中去體會。但是為什麼會是虛妄?這部經講得就更具體,就是那麼多微細的念頭快速集合起來,才成一個念頭。「念念成形,形形皆有識」,每一念它都有形狀,這個形就是物質,識就是精神。每一念都有物質、都有精神,這麼快速、這麼多的細念集合起來,就現出我們現在這個山河大地,身心世界就是這樣現出來的。這個現出來,現代的科技,也幫助我們理解佛經上講的。

  過去我們老和尚都拿老式的電影,二十四張的底片,他常常拿這個底片。以前我們年輕的時候,有人到鄉下去播電影,露天的,用個機器這樣轉,然後打在銀幕上,那個一秒鐘它打二十四張。二十四張,它那個底片就是一張一張,都是獨立的。每一張的底片,它沒有動,但是你把它放到機器,把它快速的轉動,一秒鐘給它轉二十四張,然後連續打到銀幕上,我們看人就在動,在打架了。以前那個武俠片的,就打來打去,就動起來了,有聲音、動作,都有了。我們去看,幾乎好像是真的。我們看電影,知道那是電影,我們現在眼前的世界,就像看電影一樣的。電影一秒鐘二十四張,後來電視發明,聽說一秒鐘是一百張,點線面這樣打出來。現在有動畫,這個動畫本來它是靜態的,它透過科技,把它做成會動。像故宮的清明上河圖,現在也做成人會走路,原來是那張圖畫的,現在變得都會動了。那個就是動畫,其實它沒動。以前我們小時候就喜歡看卡通影片,卡通影片,大家都知道一張一張的。所以我在幾年前看到Facebook,有人發一個好像便條紙這樣一疊,然後畫一個人,用素描畫的,那都畫很多張,那就像數鈔票,一張一張數得很快。在螢幕上看的,那個人就在跑了,其實它每一張都是靜態的,數得很快,它就在跑了。現在透過科技,我們生活上看到這些,讓我們去體會經典上講的。現在這個世界怎麼來的?我們起心動念現出來的,如果你不起心、不動念,就沒有了。

  我們大家常常做三時繫念,第二時中峰國師開示,他引用永嘉大師《證道歌》講的「夢裡明明有六趣」,夢裡就是你還在生死輪迴當中,還在作夢。「夢裡明明有六趣」,就是作夢當中明明有六道;「覺後空空無大千」,覺悟了,你夢醒過來,沒有了。就像我們晚上作夢,早上醒過來,沒有了。知道夢是假的,那不是真的。所以這麼多的細念,形成我們現在這個宇宙,所以這些是虛妄、幻相,它不是真的。我們了解這些,也比較容易幫助我們看破放下。就是心裡沒辦法做到一下子不住,那起碼也會比較淡,不會像以前那麼執著、那麼計較,有一點點事情就一直放在心上,受不了了,因為知道是虛妄的。這個常常觀,在生活當中慢慢也會看淡,到最後就看空了,空了就沒事了。

  所以我們住色聲香味觸法而行布施,如果住相布施,不能超越六道,不能超越十法界,但是可以得到人天福報,你有修布施一定得福。修三種布施,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布施一展開,我們整個生活當中所有這一切都涵蓋在裡面,都離不開這個布施。菩薩修布施,不應住色布施,我們凡夫住習慣了,都會住。

  《金剛經》也有一個巧妙的方法,就是叫我們不要想自己。因為我們一起心動念,真如自性就變成阿賴耶,阿賴耶是妄心,我們的自性是真心。阿賴耶跟真心,是一不是二,不是另外有一個,不是。所以這個真妄和合,妄當中有真,真當中現出妄,就是一念不覺現出這個妄,那就是阿賴耶識。阿賴耶識,就是一個相分、一個見分,見分就是精神(心理)的,相分就是物質的。我們整個身心世界統統是阿賴耶識現出來的,我們現在看到這一切,都我們阿賴耶識現出來。實際上整個就是自己,好像夢境一樣,整個夢境就是自己。我們凡夫執著這個身就是我,這個身是整個宇宙世界的一個小部分。《楞嚴經》比喻好像是大海,大海起了小水泡,我們就執著那個小水泡是我,其他統統不是我,問題就在這裡。執著那一點,執著這個身就是我,執著我們現在這個緣慮心。《三時繫念》講緣慮心,胡思亂想這個妄心,執著這個心是我的心。這個身是我的身,這個叫身見,見就是見解的迷惑,叫見惑。見解(看法)錯了,迷了,叫見惑;思想錯了,叫思惑,貪瞋痴慢疑。現在能夠思惟想像,這個就是我的心,我們統統把這個當作我的心。在《楞嚴經》佛就給阿難否定,阿難也認為這個就是,我現在能想的。外國人有寫一本書,「我思故我在」,我能夠思惟想像,所以知道我的存在。其實那個妄,那個是執著阿賴耶的一分,整個身心世界統統是我們的阿賴耶識。所以物質、精神統統是阿賴耶識出來的,叫見相同源,同一個根源出來的。阿賴耶現,還不是什麼大問題,他只是現。問題出在哪裡?前面五識也沒有問題,眼耳鼻舌身,這個也沒有問題。阿賴耶它是含藏,它什麼資料印象落進去,它都保存起來,永遠不會變樣的,它也沒有問題。前面眼耳鼻舌身也沒有問題,那個叫了別。了別,了是明瞭,很清楚。我們眼睛看,了了分明,這個都沒有問題,這個也都不造業。造業是什麼?就是第七識跟第六意識。第六意識叫分別,它不是了別,它分別。分別也還好,分別青、黃、黑、白,這個還是比較輕的。最大的問題是第七識的執著,第七執著就我,我要擁有、我要控制,這個最嚴重就第七識。所以第七識叫意根,第六叫意識。現在我們修行就是六七識轉了,五八它就跟著轉。這個在唯識宗裡面講,叫做轉識成智,主要是轉這兩個,這兩個的問題。所以我們下手就是從不分別、不執著。第一個從不執著開始,執著是最嚴重。執著就執什麼?我執,這個身體就是我,統統為我這個身體來著想,自私自利。所以大乘佛法,他修行破我執,比較巧妙。小乘破我執,就針對的這樣破,這比較困難。大乘的破我執,他就是為利益眾生,就是為眾生想,就不要為我想,你慢慢我執就淡化掉了。就是為了利益眾生,就是利他,不要為自己。實際上,利他,你自己有沒有利?當然有,其實利他就是自利。你自私自利,反而你自己得不到利,反而有害。利害,你只知道利,不知道害,你自私自利,你得到利,但是後面有個害。可能那個害處比你得的利要多、要大,得不償失!如果你利他,那這個利益就大了,其實自己得利益最大。

  過去先師早期講經也常常講布施,因為他學佛第一個老師就是章嘉大師,章嘉大師就教他修布施。他聽方教授講,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就請問章嘉大師,有什麼方法讓我很快的能夠入進去,能夠享受到這個人生最高的享受?章嘉大師給他講,有。從哪裡下手?從布施。看得破、放得下,從布施下手。這個也是真正善知識,他講得很簡單、很扼要,講太多了,初學也聽不懂。他講得很具體,我們老和尚他真的是依教奉行,他就有感應,他就有得利益。布施,人家有困難,我們去布施,對他有利益。其實他得的利益不多,但是我們把自己的慳貪心布施掉,那利益可大了!他得到的有限,那我們把這個慳貪的心布施了,我們得的利益不是無量無邊了嗎?所以利他,即是自利。所以大乘修行破我執,它就比小乘來得方便、來得快,而且一個轉變而已,那就不用很辛苦。小乘要破我執,這個就很辛苦,時間很長。所以大乘,《金剛經》前面講,要把所有眾生都度到無餘涅槃,要發這個度眾生的願,但是發這個願,你不能著那個度眾生的相。所以後面「實無眾生得滅度者」。我要發願度無量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實際上沒有眾生得滅度,眾生都是自悟自度。但是我們發這個願,就是破除我執的利刀,破除人我執的利刀。大乘法都是講無上甚深微妙法,我們應當從這個地方好好去體會。我們要修布施,我們學習老和尚先從外財布施,不斷的布施,布施到最後你就會有心得。在我們現前,改造命運,我們老和尚也做給我們看,他原來壽命只有四十五歲,他延了五十一年,比袁了凡還殊勝,這現代的,我們看到的。好,請看《節要》第一條:

  【一、發菩提心,所為何事?為利益一切眾生耳。若不布施,與眾何益。故『為利益一切眾生,應如是布施』。】

  『發菩提心』,我們念《無量壽經》常常念到這一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我們想要發菩提心,又發不起來,因為有障礙。發不起來就是有執著,自私自利,損人利己,都是有這個念頭,第一個就是為自己想,沒有為眾生想。沒有為利益一切眾生想,這個就是業障,障礙我們發菩提心。所以實在講,布施也是幫助我們發菩提心的,幫助我們覺悟。菩提是覺悟的意思。那我們現在為什麼不覺悟?有業障,障礙住了。布施,也幫助我們消業障。如果能夠三輪體空,一文錢,他的福報,都是無可限量,無量無邊,不是在數裡頭,不著相,就超越數了。再大的數,你也不能跟無量比。所以校量布施,在《金剛經》都講得很多。「發菩提心」,就是為了要利益眾生。如果你發了這個心說我要利益眾生,你又不修布施,對眾生有什麼幫助?沒幫助。

  所以『若不布施,與眾何益。』對眾生有什麼利益?因此,要利益眾生,一定要修布施,所以六度第一度就是要修布施,布施就是修福。『故為利益一切眾生,應如是布施。』為了要利益一切眾生,應當如是布施。不應住色聲香味觸法而行布施,就是布施心不著這些相,知道這些相是空的,但是在事相上都一直在修布施。空有二邊都不著,你只要布施不著那個相,那就空有二邊都離了。如果你的心不著了,但是又不肯布施,又著空了,落到一邊去了。所以《金剛經》教我們持戒修福,修福就是布施;持戒是守規矩,守這些規則。你能夠持戒修福,你就能懂《金剛經》。你只要在持戒修福這個事相上去修,你不要去著相,那就入了《金剛經》的境界了。我們一般人要給他講無住,特別是初學的人,要他修布施也相當困難,所以還要藉這個因果。因為《金剛經》有講因果,佛為什麼得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他就是修布施,才會得到那個好相。所以要講因果,懂因果大家就敢布施了。我們如果沒有老和尚修給我們看,實在講,別人我不知道,我肯定也不懂得要布施。總是賺錢不容易,還布施;自己用都不夠了,還布施,這個就很困難了。

  所以你如果不懂佛法、不懂這些因果,真的要修這個很困難,布施像割肉一樣,那很痛苦的。如果明瞭因果,他很歡喜布施,因為他知道修因必定得果。特別講到布施,我們也要看看《地藏經.校量布施功德緣品》,那個列出幾個布施的項目,印經、修補舊的經典,要造塔寺,你自己一個人修,還是找很多人一起來發心,將來都有果報。你獨自發心,還是找很多人一起發心,發起的人他的果報就更為殊勝,他將來做大國王,那些隨喜的做小國王,那他的果報。還有布施生產婦女、殘障,這些我們現在講慈善救濟。但是做這些,你心要不住相,那你就超越了。如果做這些好事心著相,求人天福報,會得到人天福報。那得到人天福報,實在講,跟成佛怎麼相比?印光祖師在《文鈔》開示,成佛像一顆摩尼寶珠。摩尼寶珠據說,你只要得到摩尼寶珠,你要什麼有什麼,隨你的心、隨你的意,摩尼寶珠。如果你把成佛這顆摩尼寶珠去換人天福報,印祖比喻說,換一顆糖。你一顆糖,跟一顆摩尼寶珠,那怎麼相提並論?但是不認識的人,他就是選擇那一顆糖,那就很可惜了。好,我們再看第二條:

  【二、此中是令離能施所施等相,布施一切眾生。福慧雙修,展轉利益。皆知離一切諸相,成菩薩成佛。如是布施,是為真實利益。】

  『此中』,這個當中,『是令離能施所施等相』,「能施」就是我,「所施」就是人,有個對象。我是能夠布施的,你是我所布施的對象,我布施多少錢給你,那這個就有能有所了,這個就是有著相。「是令離能施所施等相」,我們現在學三輪體空,內不見能布施的我,外不見布施的對象,當中不見有所施之物。如果能夠三輪體空,那布施一文錢,那就稱性了,你跟自性相應了。我們應當從這個地方來學習三輪體空。我們現在布施還有著相,也沒關係,慢慢再放下能所,我們就無相了,所以現在我們還是從著相開始修。我們著相修,如果修淨土,我們不要求人天福報。我們雖然還是有著相來布施,不求人天福報,把這個布施的福報迴向求生淨土。那只有淨土法門,你著相可以成就,其他的法門不行。淨土法門,你現在著相,你往生到極樂世界是凡聖同居土,去到那邊再去離相,還是要離。分兩個階段,我們淨土法門有這個方便,如果你還不懂得三輪體空,迴向淨土,到最後你也入這個境界,它是一個方便法。就是你不求人天福報,不求來生我要再來做人、要投生到有錢人家家裡、來生要來做大官、要來跟人家競選總統,求那個,你就是出不了六道。不求人天福報,甚至印光大師講,不求來生出家。現在很多出家人,他來生還要再來做出家人,他不想去極樂世界,來生還要再做大法師、來做大和尚,那他不能出離六道,不能成佛,還是凡夫。

  所以我們修淨土,就是也不求來生。出家人不求來生做大法師、做大和尚,徒眾很多,廟蓋很大,那你還是在六道,那個都是屬於人天福報。所以現在我們看到很多大廟的住持,那都很大福報。沒有大福報,那個廟他蓋不起來的。像我的福報沒有,不是說小福報,連小福報也沒有。雙溪那兩棟農舍,還是陳永信蓋給我們的,我兩棟農舍也沒辦法蓋,還蓋什麼大廟!我去大陸看齊素萍老居士,那蓋廟專家,真佩服!餘姚佛教居士林,她們蓋廟蓋得很莊嚴。雲南的佛塔寺,向館長她那個報恩寺,她們都蓋得很莊嚴。我說我一間農舍,我都沒辦法蓋。所以我去他們那些大廟,我只有讚歎,讚歎他們有福報,福報大。如果你著這個相,你還是人天福報。像梁武帝他蓋了四百八十座大廟,以國家的資源蓋的,他往生之後生到天道去享天福了。那他不能出六道,去享天福。他的天福應該可以享很久,因為他光提倡吃素這一條,這條福報就夠大了,他著相。他遇到達摩,他著相,跟達摩對話,他就不投機,話不投機半句多,達摩就走了,他著相。如果梁武帝不著相,那他遇到達摩,他肯定就是祖師了。

  我們修淨土,就迴向求生西方,把修的這個人天福報迴向我們往生無障礙,迴向我們臨終不要有病苦來折磨。身無病苦,心不貪戀,我們求這個,求這個比較實在一點。如果臨終的時候,病得痛苦不堪,生不如死,很痛苦,佛都沒辦法念。所以我們福報放在臨終享,是最大的福報。迴向求生淨土,臨終沒有這些障礙,讓我們順利往生到西方,這是最大的福報,世出世間最大的福報。我們中國人講五福,五福最後一福就是「考終命」,就是長壽好死。中國人講好死,好死就好生。但是一般人好死好生還在六道,那好生就生到人天善道,不墮三惡道,但是還是在六道。所以我們還是要求生淨土,那才能解決問題。不求生西方,這些問題永遠解決不了。如果我們還不能體會,我們把修的這些統統迴向到西方,不求人天福報,也不求人家對我的讚歎,人家知道也好,不知道也好。

  『皆知離一切諸相,成菩薩成佛。』這是給與眾生最大的利益。如果我們能夠離相布施,能所兩忘,做給眾生看,看久了他也會了,他也學著,那他也成佛、成菩薩了,那這是給眾生最大的利益、最真實的利益。我們再看第三:

  【三、『布施』,捨己利他之行也。佛法中,不但布施是利他。一切行門,唯一宗旨,皆為利他。】

  『布施』,就是『捨己利他』,「捨」,我們一般講奉獻。奉獻自己,利益別人,利益他人,所以『捨己利他之行』,「布施」。佛法當中,『不但布施是利他。一切行門,唯一宗旨,皆為利他。』持戒也是利他,也是利益眾生,也是做個樣子給眾生看,做個示範。忍辱,那是不是利他?更是利他。往往我們自己沒有辦法忍辱,瞋恨心很重,看到有人修忍辱,他就是我們善知識,他提醒我們,那我們就應當要效法他,跟他學習。所以過去先師淨老和尚他也真正在修忍辱,不是只有講一講,實際在生活上我都親眼目睹看到了,真的是難忍能忍。所以有時候我看到了,我這個脾氣要起來了,看到師父這麼修,我那個氣也就下去了。師父他都這麼修了,那我算什麼?我還氣什麼?所以這個也是利他,要做給眾生看。精進,也是做給眾生。凡事要成就一樁事情,世間法、出世間法要專精,要進步、要改進,要改過才會進步,那也是做給眾生看的。禪定,也是做給眾生看,眾生心散亂,要表現有這個定。很多人都在亂,那我們一個人心定下來,也能夠穩定整個社會。一個團體,一個道場,也是一樣,這個定也是非常重要。特別遇到一些突如其來的這些災難,心更要冷靜,更要定下來;心定了,那就能夠化解這些災難了。這個定如果講深一點,就是說不動心,就是不被這些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所動。「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那就是定,《金剛經》講的,你不要取相。這個定,有小乘的定、大乘的定、一乘的定。最高級的定,就在生活當中,行住坐臥,這個前面我們都學習過。待人處事接物這個當中都是我們修定的處所。菩薩學處,都是菩薩修學的一個處所。智慧就是般若,前面五度都必須有般若智慧,才能到彼岸,才能得度。所以般若是眼睛,五度像手腳,那這樣才是叫六波羅蜜。所以一切行門,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這就是行門;智慧是觀門,般若觀門。統統是為利他,為了利益眾生,沒有為自己。為什麼不為自己?為自己就我執,那你要破我執,你才能超越。所以利他,實際上得最大的利益就是自己。我們看第四:

  【四、本經主旨,在於無住。無住之旨,在於遣執破我。而捨己利他,又遣執破我之快刀利斧也。故於觀慧則發揮無住,於行持則獨舉布施。觀行二門,相應必成。】

  『本經』就是指《金剛經》,『主旨』就是主要的宗旨,修學的宗旨。「宗」是最重要的,「旨」是旨趣、趣向,你要達到什麼目的?本經的主旨,就在『無住』兩個字。『無住之旨』,無住的旨趣,『在於遣執破我』,「遣」是遣散的意思,破這個我執。實在講,大乘小乘經典,統統是破我執的,因為造成六道生死輪迴就是我執來的。『捨己利他』,就是奉獻自己,利益眾生。一切為眾生想,不為自己想,這個是破我執的『快刀利斧』,最快速的。你心念轉過來,這個就破除我執了。我們從這個地方修,我們的我執也會慢慢的淡化。

  『故於觀慧則發揮無住』,「觀慧」就是說觀門,般若智慧,從無住去發揮,就是心不要住相,不要著這個相,關鍵在這個心。但是這個行門『獨舉布施』,因為布施是六度第一度,實在講布施一度也是可以涵蓋其他五度。實際如果以《華嚴經》的理論來講,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它任何一個一,它可以涵蓋其他的多。那你舉出一個布施,那布施當中也有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你把惡的布施掉,那就是持戒。眾善奉行,諸惡莫作,那就是斷惡修善,把那個惡布施,捨掉。把瞋恚心布施了,那就忍辱;把夾雜布施了,那就精進;把散亂布施,就禪定;把愚痴布施,就是智慧。所以舉出任何一度,也都含攝其他五度。但是布施擺在第一個,就舉出布施來做一個代表,所以「於行持則獨舉布施」。這個也是跟章嘉大師教先師淨老和尚,你要很快入佛法,得到佛法這個殊勝的功德利益,就從布施下手。所以第一個就舉出布施,那這個跟《金剛經》就相應,這個也比較具體。所以『觀行二門,相應必成。』這個兩方面,觀門跟行門相應,必定會有成就。我們修行就是在這兩個要相應,這個也是缺一不可。我們再看:

  【五、度他正所以自度,利眾正所以自利。佛法妙用,正在於此。一切佛理,皆應如是領會。如但教以一切不住,而其心安忍,如如不動,便因是而成就。但令看破五蘊色身,放下貪瞋痴。而色身卻因是而健康安樂。但令修出世法,而世法亦因是而日臻治理。】

  這個就是說修學佛法,對於世間法有沒有利益?那正是大利益。所以有一些學佛的人就會擔心,布施到最後,那吃飯怎麼辦?如果沒有錢了,怎麼辦?我生活怎麼過?都會顧慮這些問題,這也是人之常情。這個還是要因果補助,如果有了解這個因果報應,那你就敢布施了,但是敢布施,還是要透過這個行去驗證。像我們老和尚章嘉大師教他,他就是真的去行,他得到實際的效果,所以他講得就斬釘截鐵,毫不懷疑。我們聽了,信心就增長,我們的信心也是從這裡得到啟發的。如果他沒有做出這個效果,他講了,也是不肯定。不肯定,那我們聽的人,當然也是半信半疑,到底是不是真的?所以你道理講出來,還要透過這個行持去證實,證實這個理論所講的,是不是這樣。如果我們去行,還沒有辦法去得到這個果,這兩個因素,一個就是時間沒到,你要再多一點時間;另外一個,可能我們修的,自己這方面理解的有問題,做錯了。如果像我們老和尚這樣布施,他布施給我們看,這個路子都很正確的,我們跟著學也就沒有錯了。他布施就是印經、放生、布施醫藥,以前早年還有布施棺材。我以前還有訂一份「揚善周刊」,那就是專門講修善的。我也會去捐錢,它裡面還有一個項目就是施棺,施藥跟施棺,布施醫藥跟布施棺材,有這個項目,這些我們都可以做,還有一個放生。有一些項目,我們的確要有一些智慧去分辨。像《了凡四訓》講「積善之方」,如果我們不明白這些道理,往往修的不是真的善,你出錢出力可能是做錯了,好心,但是做錯了,這個現代社會也很多。所以要修布施,要做一點善事,還得要有善知識指導,不然自己盲修瞎練,也不一定修得對。

  所以『度他正所以自度』,度他就是度自己,自他不二,他也是我心現的。所以『利眾正所以自利』,那我自己也是眾生,我跟眾生是一體,眾生得利益,我當然也得利益,自他不二。所以『佛法妙用,正在於此。』佛法的殊勝妙用,就是在這裡。布施,很多方面可以做,像布施茶水。以前我母親都是布施茶水,那個也是不會有害處的,在路邊,以前沒有商店,就一個茶壼,「奉茶」兩個字。以前我小時候,看我母親都燒一壼,放在門口給路人解渴。《安士全書》講因果,你奉獻茶水,那個因果也很殊勝的。所以「利眾正所以自利」。「佛法妙用」,就在這裡。『一切佛理,皆應如是領會。』所以佛經的道理,我們都應該這樣去領會。利他就是自利,你就不要擔心,我利他,那我怎麼辦?我們會想到,那我怎麼辦?就是說你利益眾生就是利益自己,你自己肯定也是得利益的,就不要顧慮這個問題了。

  『如但教以一切不住,而其心安忍,如如不動,便因是而成就。』就是教我們一切不要住,你不要住相。「而其心安忍」,心安在這上面,那就如如不動了,「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便因為這樣,我們就得到成就了,就成佛、成菩薩了,這個利益是無量無邊。『但令看破五蘊色身,放下貪瞋痴。』布施就是看破,放下這個身,放下這個身心世界。其實布施,蕅益大師講「放下身心世界」,即是大布施。不要執著這個色身是我,我們總是要怎麼去保護這個色身,但是也不是說叫我們去糟蹋這個色身。就是不要很刻意的要怎麼保養,要怎麼吃,要怎麼樣、怎麼樣,那個就是太執著這個色身了,隨緣就好。「看破五蘊色身」,內心「放下貪瞋痴」,因為我們執著這個色身就是自己,因為這個色身我們去起貪瞋痴。看破放下了,『而色身卻因是而健康安樂』,卻因為這樣得到健康,你放下了,反而健康了;你放不下,反而就很不健康。

  東北劉素雲居士,她是一個例子。她得紅斑狼瘡,醫生給她醫到身體像個球一樣。醫生給她講,你這個沒辦法醫了,你隨時會死亡,回家去等死。她回去,她也就不管它了,反正要死就死!回去,剛好去聽到我們老和尚新加坡講的《無量壽經》,那時候講得也是很淺。她就一天聽十遍,聽經念佛,聽得很有道理。聽經,你真聽懂了,那你就放下了。聽經,也是一種布施,也是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都有,聽經也是有六度。所以你說她修什麼?她就一天聽十個小時。聽十個小時,她沒有耐心,能聽得下去嗎?這是忍辱。專精不雜,不夾雜,不亂聽,那聽久了,她心就定下來,所以她念佛功夫就得力。說也奇怪,她也沒有吃藥,病就好了!真的,你真的聽經念佛,聽明白了,你心開意解,你什麼病都沒有了。因為身的病都從貪瞋痴來的,貪瞋痴叫三毒,這個病根沒有了,病也就沒有了。所以你不要去執著這個色身,放下貪瞋痴,那你這個身體反而健康。這個真的,不只劉素雲一個,山西小院很多人得癌症,醫生說不行了,他們就放下了。放下,他看破放下,看破五蘊色身,讀《地藏經》,讀好了!所以過去我拍一個片子,叫「山西小院」。

  『但令修出世法,而世法亦因是而日臻治理。』你要「修出世法」,你要了生死,你是消極逃避現實,好像都不管這個世間的人,不管苦難眾生,其實不是。他不了解,你修出世法,而世法會治理得更好。現在為什麼這麼亂?就是都沒有修出世法。真正修出世法,天下大治了,不會有這些災難了,不會亂了,不會有天災人禍了。所以這些我們要明白。再看第六條:

  【六、能信者,皆知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上可轉凡成聖。中亦成大仁大智。下亦是善人君子。三皇五帝之盛,不是過也。】

  『能信者,皆知發菩提心,行菩薩道。』「能信」,這個信就是能依教奉行,真正去落實,那才叫真信。如果不能依教奉行,那個信也不是真信,這一點我們要知道。所以真正能信,都知道要「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真正這樣去修,『上』,高的成就,你就『轉凡成聖』,超越六道,成佛、成菩薩。如果沒有達到超凡入聖,在世間也『成大仁大智』,就像世間聖人,孔子、老子、孟子,也是世間的聖人。起碼,最下也是『善人君子』。關鍵是不是真信、真正依教奉行。

  【七、不信者,皆以為厭世。信者亦認為與世法無涉。辜負佛恩,莫此為盛。是皆未明佛理之過也。】

  前面講「能信」,這一條講『不信』,不相信的。前面是講能夠相信的,這個是講不能夠相信的。不能夠相信,認為佛法都是『厭世』,消極、逃避。已經信佛的人,也認為說佛法跟世間法好像沒有關係,那這個就錯了。因為「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怎麼沒有關係?這個六祖在《壇經》講的。所以不信,那真是『辜負佛恩,莫此為盛』。「辜負佛恩」,那太辜負佛的大恩大德了。所以這個都是沒有明白佛法道理之過,所以學佛首先要明理。

  【八、發大心欲弘揚佛法者,首宜將此義,盡力宣說,徹底闡明。俾大眾漸得明了,多入佛門。則化全世界為大同國,化盡法界為極樂邦,亦不難也。願共勉之。】

  這是江老居士勸『發大心』要弘揚佛法的人,首先要將這個義理,盡力去宣說,讓大家徹底明瞭佛法不是逃避、不是消極、不是厭世。雖然講出世,實際上對現前這個世法大有幫助。要多多宣講,讓大家明白之後,他就願意來學佛了。『則化全世界為大同國,化盡法界為極樂邦』,這個也不難達到。『願共勉之』,願共同勉勵。我們淨老和尚晚年,在國際上都做出來給我們看了,的確是這樣,你看提倡傳統文化。他不是勸我們往生極樂世界嗎?那也提倡傳統文化,儒釋道三個根,《群書治要》。提倡多元宗教,要學習經典,團結宗教,這些實際上具體做出來給我們看,這個宣揚是最有說服力的。光說不練,你沒有做出來,那人家還是半信半疑;那做出來,大家就相信了。所以在廬江他辦《弟子規》,這三個根的教學,四個月得到效果,所以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去發表,大家才相信,就派代表去看。這個都是屬於布施。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先學習到這裡。到這裡剛好一段,「結成應 總標」,下面「別明」,我們下一次再來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