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淨宗同學修行守則—見和同解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七十二集)  2021/9/21  台灣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  檔名:WD13-005-0072

  《淨宗同學修行守則》。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放掌。請大家翻開《淨宗同學修行守則》第四頁,我們從第四頁第一行這裡看起。「(二)六和敬:見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利和同均。」這個是《淨宗同學修行守則》第三個綱目「行依」的第二個,就是我們修行的依據,第一是三福,三福我們學習過了,我們接著學習「行依」,第二「六和敬」。六和敬,第一是「見和同解」。

  六和敬,就是僧團必修的很重要的一個科目。我們在經典上看到,一個僧團必須修六和敬,這樣才是真正的六和僧團。僧這個字,印度梵語的音譯翻為僧伽耶,翻成中文的意思是和合眾,簡單講就是眾的意思,眾是大眾。在佛門裡面講,四個人以上在一起共修共學,就是一個僧眾,就是一個僧團。僧團基本的人數是四個人,四個人以上就是一個僧團。像本師釋迦牟尼佛剛成道,到鹿野苑度五比丘,五比丘第一個憍陳如。一共五個人,五比丘,憍陳如算是班首、班長,跟佛第一個剃度,他是第一位,後面四個,一共五個。這五個人,是他的父王淨飯王派出來去跟隨太子,去照顧太子的,照顧悉達多太子。就是釋迦牟尼佛還沒有示現成佛,他的身分是太子,他的俗名叫悉達多。後來悉達多太子成佛了,十二月八日一大早,夜睹明星,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就開始講經弘法。第一個講經,就是到鹿野苑去度他父王派出來的這五個人,去給他們說法,說四諦法,苦集滅道。這五個人也發心跟佛出家剃度。所以最早就是五比丘,五比丘就是一個僧團。

  所以在佛門四個人以上,就是一個僧團,一個團體,這叫一眾,眾就是團體,四個人以上。這個眾,就是團體有大有小,最基本是四個人。如果不足四個人,三個人、兩個人,這個不構成一個僧團基本的人數。所以僧這個字是依照它的意義來講,不是屬於出家眾專有的名稱。因為眾就是團體,團體有出家的團體,也有在家的團體。在大乘佛教講四眾弟子,出家男眾、女眾,在家男眾、女眾,所以佛的弟子有在家、有出家,稱為四眾弟子。因此在家的僧團跟出家的僧團,你只要四個人以上在一起共修共學,就是一個僧團,一眾就是一個團體,這個道理我們也要明白。所以我們過去看到台中蓮社雪廬老人,他有時候自己提字落款叫「雪僧」,下雪的雪,僧人的僧。以前我們看了也不明白,僧不是專門指出家人嗎?怎麼在家人也稱僧?後來才明白,原來僧這個字它是和合眾的意思,就是團體的意思,我們現在話叫團體,一個團體。四個人以上在一起共修共學,就是一個僧團,有在家僧團、出家僧團。後來我們才明白,因為雪廬老人他建立台中蓮社、台中慈光圖書館,老師、同學也很多人,所以他稱為雪僧就是這個道理。

  僧這個字跟「法師」一樣,四眾通稱,出家可以稱法師,在家也可以稱法師。講經說法,或者你會誦經、會讀經,也稱為法師,所以法師也有很多種不同,做經懺佛事的也是法師。所以法師,在家出家通稱。和尚、阿闍黎,也是在家出家通稱。和尚翻成中文意思是親教師,親自指導我的老師才稱和尚。阿闍黎是軌範師,教授阿闍黎,就是我們現在講教授。所以在一個學校,和尚就像校長,阿闍黎就是校長聘請來的這些教授,如果你跟他沒有這個關係,你不能稱和尚、稱阿闍黎,這個也是通稱,在家出家通稱的、通用的。出家眾專有的名稱,像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尼,這個在家人不能稱,這是出家人的專稱,在家人不能用這個名稱,因為你不是出家的身分就不能用這個名稱,用「法師」是可以。但是佛教傳到中國來,沿用到今天,大家講到僧人就是出家人了,講到法師也是出家人,講到和尚、阿闍黎也是出家人,所以到了中國來變成這些名稱,是出家人的通稱。實際上,這個是在家出家通稱的,不是只有出家人,但是現在大家習慣了,講到僧,大家就想到是出家人,實際上在家人也叫僧。就像法師一樣,在家的法師他會講經說法,像維摩詰居士他是在家居士,他也講經說法,所以他也是法師。釋迦牟尼佛代表出家人,他講經說法是法師,所以這個是通稱。這些常識我們也要明白。

  一個團體,不管在家出家,或者社會上各個團體,包括自己一個家庭,都是團體。一個家庭如果你修六和敬,這個家就興旺了;一個團體修六和敬,這個團體興旺;一個道場修六和敬,這個道場興旺;一個國家修六和敬,這個國家就興旺。整個世界都修六和敬,那就世界和平,不會有天災人禍了。反過來,我們中國有句俗話常講,「家和萬事興,家不和萬事窮」。如果一個團體、一個家庭不和諧,我們很肯定的這個家一定要衰敗。唯有家和,它才會興旺;不和,肯定、注定要敗亡的,這是千古的真理。

  但是我們看到當前的世界,你看現在世界這麼亂,為什麼亂?不和,全世界的人,每個國家地區的人都希望世界和平,大家和睦相處,但是這是個理想。世界愈來愈亂,原因不和。所以有一年家師淨老和尚到馬來西亞拜訪前首相馬哈迪,跟他交流,講宗教團結,世界和平的重要。馬哈迪前首相就問家師,這個世界還會有和平嗎?他問了這個話,當然是看到當前世界是愈來愈不和平。聯合國每一年開國際和平會議,不和平。馬哈迪前首相問家師這個問題,這個問題當然是很嚴肅的問題。看看現在這個世界,還會有和平嗎?對這個世界和平有懷疑,打一個問號。後來家師跟他講,當然不容易,很難。國與國之間,黨派與黨派之間,宗教與宗教之間,怎麼去和睦相處?當然這個是很棘手的問題。每個國家都為自己的利益,都要爭利,怎麼會和平?黨派跟黨派之間互相鬥爭,各人都有一黨之私,也很難和平。所以講到最後,淨老和尚講,唯一還有希望的就是宗教,宗教與宗教之間要和諧,要交流,要團結。由宗教來帶動黨派,以及國家,國與國之間,這個會影響到黨派跟國家。畢竟這個世界上信仰宗教的人還是很多,所以從團結宗教開始做起,這個世界和平就有一線的希望。所以淨老和尚二十年前在新加坡團結九大宗教,現在在澳洲圖文巴團結五大宗教,又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辦了多元文化、多元宗教的交流,而且互相學習經典,編了一部《神愛世人》,把各宗教大家的共同點,這些經文都節錄出來,編成一套《神愛世人》,各宗教經典裡面講的,大家所認同的,都把它編出來,所以對團結宗教、世界和平也做出一個具體的貢獻。真的要從這個地方去努力、去發展、去深入,達到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

  講到一個團體、一個道場,四個人以上在共修的道場,修六和敬是一個目標,但是也不容易。不容易,還是要勉為其難大家去修。大家在一起就是要修,不然大家在一起不修,也沒有必要大家住在一起。大家住在一起,就是古代唐朝祖師大德建立叢林制度,提倡依眾靠眾。六和僧團從釋迦牟尼佛那個時候度五比丘開始,一直佛教傳到中國來,到了唐朝祖師大德建立叢林,所有的規章制度還是以修六和敬為主要的。所謂依眾靠眾,大家來共修。大家在一起共修,必須要修六和敬,這個團體才會興隆。六和敬,第一個見和同解,這是是最基本、最主要的,也是最重要的一個根本,擺在第一個。像八正道,第一個就是正見,見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擺在第一個。這個見,看見的見,我們眼睛看見了,看到路,看清楚了我們才能走。這個見,就像我們現在車子、飛機、輪船的導航一樣,見就是導航的,它引導你往目的地走的一個導航。這個導航要正確,如果導得不正確,你要到台北,給你導到高雄去了,目的地不對了。過去有一些導航還沒有做得很完善,我們也坐過,坐的車子要開到某個地方,結果開到田中央去了,導航就告訴我們目的地到了,結果我們一看不是我們要去的地方,導錯了。我們的見解如果錯誤,邪知邪見,導航它就有偏差錯誤了,你跟著錯誤的見解去修學,到最後得不到結果。所以首先我們要把錯誤的見解、偏差的見解,邪知邪見要給它修正過來,依照經典佛的教導把它修正過來。所以我們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法就是「皈依正」,皈依正知正見。正知正見的標準就在經典,經典是我們修正知見的一個標準,依照這個標準來修正。大家都依照一個標準來修正,慢慢大家的見解就靠近了;修正到位,大家見解就都一樣了,見和同解了。所以見和同解要依照經,依經典,不能依個人的看法、見解,我認為怎麼樣、他認為怎麼樣、你認為怎麼樣,各人的見解不一樣,到底要依誰的?到最後就無所適從了。這個很重要。

  所以我們修學佛法,包括修學世間法都一樣,見要正確,正見。所以古代講究師承,「師以知見為體」,老師他傳授你正知正見,正確的見解、正確的思想、正確的看法,對宇宙人生事實真相,傳授你正確的見解,不至於偏差錯誤。所以要有師承,老師來傳授正知正見。如果你跟到邪師,邪知邪見的老師他傳授給你就是邪知邪見,你跟著他學就一定錯了,方向不對,偏差錯誤了,到最後沒結果,浪費生命、浪費時間,走冤枉路。所以依一個老師的指導,我們一個正確的方向目標,就不會錯。所以過去我們常常聽到家師淨老在講席當中講,你依一個老師學,一條路;兩個老師,兩條路;三個老師,三叉路;四個老師,十字路,每個老師講的都有道理,你到底要依哪一個?到最後就無所適從,一個也學不成。所以先依一家之言,先依一個老師學,你學開悟了,你再去參訪其他的善知識,這是要修見和同解的一個前提。

  為什麼講這些?我們一個道場,如果你沒有見和同解,不像個道場。像我們淨宗道場,淨宗學會,包括我們現在的靈巖山寺,我們依止的老師就是上淨下空老和尚,他是我們依止的老師,就是依據他老人家指導的方向來修學。他老人家晚年提倡我們淨宗學會主修的經典,就是《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這一部經是夏老把五種原譯本的《無量壽經》會集起來,會集得非常完善,很圓滿,淨老和尚提倡我們淨宗學會道場主修依這部經典。其他的經典,大乘經論也都是補助、幫助我們深入這部經典;包括世間的善書、經典,也是幫助我們深入這部《無量壽經》的,像《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道經》,都是這部經的補充說明。所有的大小乘經典,乃至其他宗教的經典,也都是這部《無量壽經》的眷屬,補充說明。這是主修的一部經典,這是淨宗學會,我們淨老和尚提倡主修這一部。有的淨宗道場,它主修《佛說阿彌陀經》。《佛說阿彌陀經》跟《佛說大乘無量壽經》是同一部,一部講得簡單,一部講得詳細。像我們三時繫念都要念《佛說阿彌陀經》。《無量壽經》就是補充說明《佛說阿彌陀經》的。古大德講,《佛說阿彌陀經》是小本的《華嚴經》,《無量壽經》是中本的《華嚴經》,大本的是《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方廣佛華嚴經》,那就涵蓋所有三藏十二部經典,一切佛法。所以我們修這部經是主修,所有的經典,包括其他宗教典籍都是來補充說明,幫助我們深入這部經。你要依《佛說阿彌陀經》主修也可以,像三時繫念是依《佛說阿彌陀經》,中峰國師他選擇的是《佛說阿彌陀經》。

  我們淨宗學會是《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這是我們主修的經典。每個道場都有它主修的經典。大家如果要到淨宗學會來,或者有些同修說他們要成立淨宗學會,過去也有同修問我,我們想在我們這個地方成立一個淨宗學會,海內外都有,問我什麼條件?要辦什麼手續?我們淨老和尚他成立淨宗學會以來,是各自獨立的,它沒有隸屬、沒有管轄、沒有組織,所以也不需要辦什麼手續。如果你要辦手續,就是你在當地政府去登記、去立案,像我們去政府單位申請一個社團或者財團,這個就要依照政府的規定去辦手續。在我們淨宗學會,我們淨老和尚沒有組織、沒有隸屬的關係,各自獨立,互相支援。唯一的條件就是聽我們淨老和尚講經,你能夠接受這部《佛說大乘無量壽經》會集本,夏老的會集本做為主修的經典;這部經你能認同,你可以接受,依照我們淨老和尚在講席當中的指導去修學,這樣就可以了,這是基本條件。如果哪一個地方能夠接受這個,你在那個地方去當地政府備案、立案,申請一個淨宗學會。所以淨宗學會沒有隸屬關係,沒有管轄權,也不必說要經過我們的批准,老和尚沒有這個,但是他是講經說法勸大家來學習這部經典,這部經典的確非常好。他在講席當中,大家如果聽了之後能夠理解、能夠接受,能依教奉行,這是成立淨宗學會一個基本的條件。如果你不能接受這個經典,那你也就不必要用淨宗學會這個名義了。

  淨宗學會這個名稱,是當年會集《無量壽經》的夏蓮居老居士他提出來的,這不是淨老和尚提出來,是夏老在民國初年他就提出來了。他會集了這個部經,他提出用淨宗學會這個名稱。淨宗學會就是專修淨土宗學習的一個會所,在過去的時代叫蓮社或者念佛堂,念佛堂是比較普遍,蓮社也很普遍,像台灣有台中蓮社,李老師創辦的叫台中蓮社。稱為蓮社,就是修淨土法門的。念佛堂,當然也是修淨土法門的。像日本西山淨土宗、淨土宗、淨土真宗,他們都是修淨土法門,不同的名稱,同樣是修淨土,但是他們所主修依據的經典不一樣。西山淨土宗它是依《佛說觀無量壽佛經》,淨土三經之一的,註解依善導大師《四帖疏》做為他們主修的經典,這是西山淨土宗。還有淨土宗,我也去問,為什麼有這個不一樣?他們說依據經典不一樣,淨宗依《無量壽經》修的,但是他們不是依會集本,大概都是依康僧鎧這一本,還有依《佛說阿彌陀經》這一本修的。所以他們同樣修淨土,主修依據的經典也不一樣。所以你喜歡主修哪一部,你就去親近那個寺院道場。

  淨宗學會,因為是夏老提出來的。我們淨老和尚在大概二十幾年前在美國華盛頓佛教會,那個時候華府的同修請北京黃念老去那邊弘法,淨老和尚擔任華府的佛教會會長,是這樣認識的。結果一談起來,原來都有關係的。李老師在台中以前也講過,黃念老是梅光羲的外甥,雪廬老人他學佛的、學經教的老師就是梅光羲,黃念老又是夏老的學生,在北京他講《無量壽經》會集本,在台灣我們淨老和尚講《無量壽經》會集本。所以在美國華府相會,見面就很歡喜,一個在大陸弘揚這部經典,一個在海外,當時我們淨老和尚到美加去講《無量壽經》會集本。那個時候黃念老就建議我們淨老和尚在海外成立淨宗學會,他說在內地要成立淨宗學會還是不方便,建議我們老和尚在海外成立。所以那個時候在美國,第一個淨宗學會就是美國淨宗學會,現在是楊一華楊會長,他還是在當會長。後來到加拿大溫哥華也成立了,也到溫哥華講過一遍《無量壽經》。後來到新加坡、馬來西亞、日本、澳洲、香港、台灣,講這部經,世界各地,包括歐洲,紛紛成立淨宗學會。

  淨宗學會這個名稱是夏老提出來的,所以主修就是夏老這個會集本,《無量壽經》會集本。如果不能接受這一部,也就沒有必要用淨宗學會這個名稱,你用其他的名稱也可以。你用其他的名稱,比如說你用蓮社,或者念佛會、或者念佛堂、或者佛學會、或者佛學社,那個也可以。你要修哪一部都可以,你要會集本也可以,你要原譯本也可以,或者修《彌陀經》、《觀經》,其他的經典做為主修的,都可以。如果淨宗學會,因為夏老提出來這個名稱,所以要紀念夏老,用他的會集本來做為淨宗學會主修的經典,那是剛好名符其實,也是紀念夏老居士的很有意義、很具體的一個做法。所以成立淨宗學會,沒有什麼特別條件,這個是唯一的條件、唯一的前提,修淨土法門,主修的經典依這個會集本。其他的經典統統可以互參,其他經典叫伴,就是來補充說明的,不是說你只能修這一部,其他的統統不可以,他不是這樣,不是那個意思,大家不能誤會。你主修哪一部,比如說你主修《佛說阿彌陀經》,那《無量壽經》是伴,它來補充,幫助你深入《阿彌陀經》,這個就是《華嚴經》講的主伴圓融,以哪一個為主,其他統統是伴。任何一個都可以為主為伴,就圓融,就圓滿了。這些道理,我們都要懂。

  成立淨宗學會,大家在一起共修,當然要有個共識,見和同解,就是我們現在話講的你要建立共識。我們這個道場就是誦《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這個是大家能接受,歡迎大家來一起共修。如果不能接受,你可以去找其他道場。其他道場,你看哪一個道場他們主修的經典,你比較喜歡那一部經典,你可以去那個道場跟他們參加共修。所以道場很多,就是要讓大家自己去選擇,選擇適合你,你喜歡修的經典跟法門。包括念佛也不例外,同樣是念佛,念佛大致上分為四大類,實相念佛、觀想念佛、觀像念佛、持名念佛。實相念佛,就跟參禪一樣。觀想念佛,像日本西山淨土宗它是修《觀經》,從第一觀到第十六觀,第一觀「日落懸鼓」,有的是主修觀想念佛。觀像念佛,是看佛像,看莊嚴的佛像。持名念佛,是比較普遍、比較方便。這是修淨宗大多數採用持名念佛,古來祖師大德也都是提倡持名念佛,因為持名念佛方便、容易,而且又可以達到跟實相念佛相應,暗合道妙,所以提倡持名念佛就很多了。

  同樣的持名念佛,也有不一樣的,這個同當中也有不同的。比如說有的道場它念六個字,六個字又分六字二音、六字四音,或者六字七音的,這個都有。還有那個調也不一樣,還有單一一個音的,也有,還有念四個字的。所以過去三重有一些同修也是為了這個爭執,那個時候老和尚在美國,他們到景美來找我,有兩派,一派要念六字四音,一派要念四字四音的,大家爭議,起衝突了。一派提倡念六字四音的,說這是一個法師從大陸學了傳到台灣的,說印光大師以前就是念這個音、這個調,我們也無法去考證是不是當時印祖念這個調?我們也不知道,有聽說是這樣。這個四字四音,像台中蓮社是念四字四音的。提倡六字四音這一派說,助念都是用四字四音,有一些剛剛來學佛、念佛的人聽到四字四音,他心裡就不舒服,好像聽了很恐懼,都快要死了、快要往生了,那一派一個帶頭的人他就提出這個意見。當然那個帶頭的人,他喜歡六字四音,他喜歡這個音、這個調。但是原來這一派的人堅持要四字四音,我們到圖書館、台中蓮社傳的就是四字四音。後來爭執到,把我們老和尚講的經也搬出來。我們老和尚常常在講席當中講,有人去問蓮池大師,說你老人家念佛,念六個字還是念四個字?蓮池大師講,他說他念四個字,他教別人念六個字。人家很奇怪,為什麼你自己念四個字,教別人念六個字?所以大師就說,念六個字,加上「南無」是皈依、恭敬的意思。南無是印度的梵語音譯,翻成中文是皈依、恭敬,皈依、恭敬阿彌陀佛。他說很多念佛的人他未必發願要往生極樂世界,所以加上南無比較好,加上皈依、恭敬比較好;他說我是決定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前面皈依、恭敬的客套話就可以省了,我真正要往生極樂世界就是最大的恭敬、最真實的皈依,就念四個字了。這是我們淨老和尚在講席當中常講。

  祖師大德提倡念六個字的比較多,你看印光大師也是提倡念六個字,夏蓮居老居士也是提倡念六個字。很多祖師大德,你看包括中峰國師,中峰國師說「六字洪名畢竟該」,「六字洪名,一一出口入耳」,念六個字的。印光祖師講,打佛七都念六個字,快結束的時候再念四個字的,做為結束。現在我們做三時繫念跟打佛七,我們六個字、四個字統統有。打佛七,我們繞佛用六個字,靜坐念佛用四個字的,那也就不用爭了。

  所以這個兩派後來爭到,把我們老和尚講經搬出來,他說我們念四個字,我們是決定要去西方的;你們念六個字,還不想去,就是不要去西方的。後來來問我,我說如果根據《彌陀經要解》,蕅益祖師講,能不能往生,在信願之有無。你真信切願,這是往生的一個關鍵、先決條件。行,念佛,你只要具足信願,你念六個字也能往生,念四個字也能往生,這樣就扯平了。扯平了,他們還是各有堅持,那怎麼辦?如果兩派在一起,沒辦法共修,他要念六個字,他要念四個。他念六個字,看到念四個字他就不高興;念四個字,看到念六個字他就不高興,那怎麼共修?見就不和,見解就不一樣。後來我就勸他們,我說你們要念六個字,因為原來這個道場一開始就念四個字,你們現在提倡念六個字也很好,我說你們再另外去建一個道場,喜歡念六字四音的到你那邊去,要念四字四音的留下來。後來提倡六字四音這個帶頭的同修,他就再另外去找個地方,建立一個道場。

  所以一個道場,你見不同就不和,不和就不能在一起共修,這個當中很多。所以這個見是主要的,一個道場最基本的前提,依哪部經典、依哪個修行方法,以這個來做見和同解的一個基本條件,不然大家無所依。見是第一個,其他方面的事情,見解上不一定大家都一樣,但是求同存異,有不同意見的時候,先接受大家共同認識的、共同認可的,大家可以認同的,先以這個為基礎來建立共識,這樣才有辦法在一起共修。如果太複雜了,沒有辦法。所以凡是到道場來,我們一個先決條件就是要接受淨老和尚的指導。接受淨老和尚指導,各人的理解也不一樣;理解不一樣,他的見解就不一樣,那還是有差別。有的人他理解比較圓滿,有的人他比較不圓滿,所以這個當中還是有差別,跟念佛一樣,有的要這麼念、有的這麼念。你在一起共修,一定要大家一樣的,不可能一個人去念一種、一個人去修一種,這個團體怎麼共修?這個沒辦法。所以六和敬的僧團,第一個見和同解,這個是最重要的。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這裡。這一條因為很重要,所以必須多說一點,大家才知道怎麼去修。下面我們下一堂課再繼續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