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淨宗同學修行守則—有禮則安,無禮則危  悟道法師主講  (第四十三集)  2021/7/6  台灣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  檔名:WD13-005-0043

  《淨宗同學修行守則.律要節錄》。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放掌。請大家翻開經本,《淨宗同學修行守則.律要節錄》,第六十八頁第三行,從六十六這條看起。我先將這段文念一遍,我們對對地方:

  【六十六、慎無保任致愆負人。若保任彼之愆負,終成怨謗,乃自招殃累也。】

  這條就是《沙彌律儀要略增註》裡面講到這一條,這條『慎』就是謹慎、慎重。『無保任致愆負人』,就是不要去給人家擔保、當保證人,自己去負那個責任。比如說人家去借錢,他去銀行借錢,請我們去給他擔保,我們去給他擔保了,那個人他如果還不起錢,銀行要找我們,我們要替他還錢,如果還不起,那就麻煩了。所以不要去給人家做擔保,這一條主要說你不要隨便去給人家做擔保。『若保任彼之愆負』,你給人家做擔保,到後來你要替他擔負責任,受到別人的譴責,你要負責任。『終成怨謗』,後面你會招來別人的怨恨、不滿、毀謗,因為你替他擔保。『乃自招殃累也』,就是說這個麻煩自己找來的,災殃、累贅自己找來的。所以不要隨便去給人家做擔保。這一條,第一個字是一個關鍵,「慎」就是說你要慎重、你要謹慎,你要替人家擔保,你要看什麼樣情況。當然這個地方也不是說完全不可以,但是你要謹慎,你跟他這個人認識不久,他請你給他做擔保,你就替他做擔保,你了解他多少?比如說,他給人家借錢,你去做他的保證人,你跟他交情又不深,對他了解不夠,你就這樣冒然的替他擔保了,他還不起、他倒閉了,人家就向你要了。這個就是不要去給人家隨便做一個擔保人。特別你們交情不是很久、很深的,甚至交往很久的,有時候都還靠不住。這個要慎重又慎重,所以不要去給人做保證人,特別是有金錢上這種往來的,不要去給人家保證,不要自找麻煩。我們再看下面:

  【六十七、凡出入往來,當先白師。乃至大事,或遊方,或聽講,或入眾,或守山,或興緣事,皆當白師,不得自用。】

  這條也是尊師重道的一個具體的做法。『凡出入往來』,「出入」就是說你要出去,你要離開道場,或者離開多久要回來。在《弟子規》裡面也講,在家庭,第一個當然是父母,「出必告,反必面」。就是說要出去了,跟父母講一聲;回來,跟父母報告一聲,「我回來了」,這叫出必告,反必面。父母是一個代表,如果父母不在,你要出去,父母不在了,不用講了,不是這樣的,父母是一個代表,代表你一家人,父母不在,有兄弟姐妹、妻子兒女,你要出門,要講一聲。這在《常禮舉要》都有講到,李老師講現在的年輕人,出門他也不給父母講一聲,他覺得沒有關係;他沒有關係,他的父母就很有關係了,天下父母心,會操心、會擔心,這個兒子怎麼今天出去到現在這麼晚還沒回來,到底去哪裡了?有什麼事情?你在外面玩得可高興了,父母在家裡就擔心死了,家人也擔心,不知道你去哪裡?現在有手機好一點,可以追蹤。但是在禮節上,還是要先講一聲。好像你要出去,你要跟人家講一聲。

  像我們道場,來這裡四眾弟子,父母親也不在,你跟誰講?當然第一個就跟師父講,師父不在?我們台北道場、這裡都有櫃台,櫃台就是固定有人在那邊,接電話、人員進出,櫃台那邊在記錄。所以我們住眾,你要出去,跟櫃台講一聲,我出去了,去哪裡、多久會回來;回來講一聲,大家知道你回來了。不要出去像失蹤一樣,回來就是神不知鬼不覺,大家也不知道你什麼時候回來。這就沒有禮貌了,也會造成大家的困擾。大家要知道,大家住在一起,為什麼要有禮?就是有禮則安,無禮則危。大家有禮節、禮貌,大家住在一起,大家心安:沒有禮,大家心不安。你出去了沒講,有時候有事情找這個人,不知道他去哪裡了,找不到,你不是造成別人的困擾嗎?或者打電話要找,找人,不知道他出去,找不到。這都不對,應該要講一聲,你要想到別人,不要想到自己要怎麼樣就怎麼樣,要考慮到別人,我會不會造成別人的困擾、造成別人的麻煩。

  所以我在台北,我出去買個報紙,我都跟櫃台講一聲,櫃台不在,旁邊有人,講一聲。除非統統沒人在,我們沒得講。現在手機也方便,手機先發個短信講一聲,這個也很方便。這是《常禮舉要》,「出必告,反必面」。我們在道場也是一樣。這裡講「凡出入往來」,出跟入,出去跟回來。你要往哪裡、從哪裡回來,『當先白師』,這個「白」就是報告,我們現在講報告,大陸叫會報,台灣講報告,對上(上級、長輩)叫白。長輩對下輩(上級對下級)叫告,我告訴你。對上面要叫白,我們現在講向上報告。白師就跟師長講一聲。我們道場,一般的事情,不是下面講的『或遊方,或聽講,或入眾,或守山,或興緣事』,不是這些大事,平常一般例行性小事,師長在,講一聲;沒有看到,櫃台講一聲、交代一聲:我要出去了,要養成這個習慣。我們這裡也常常都出去,大家也不知道他去哪裡,有事情找他,找不到人。這個要講。

  學這句,要知道這句它的精神,它的含義在哪裡。不能你只死板板的說,白師,師父不在,所以我就不用講了。一個道場,師父、住持、當家,他是一個代表,代表所有的人,所有的住眾,所以這些不在,你給其次的人講,比如說寮房有寮房長,客堂有知客。我們現在客堂等於是,櫃台就是屬於客堂,講一聲,客堂就是在管出入往來的,內部的人、外面的人。所以應當先白師,先向師長,大家報告一聲。『乃至大事』,「大事」就大的事情,要辦大的事情。「或遊方」,遊方就是說要到十方去遊歷、去參學。這裡講遊方,不是遊玩。我們現在是去玩、去旅遊,不是遊方。古人遊方是什麼意思?遊方就是到十方去參學,我們現在的名詞,有很多學生到外國去學習,叫遊學。去遊歷、去學習、去參學,這叫遊方,不是去玩。現在的人,純粹都是旅遊去玩,吃喝玩樂,他不是出去學習的。花了很多旅費,去外國一趟回來,什麼也沒學到,那個是純粹去玩的,不叫遊方。古人這個遊方,他是去遊學參方,哪一方有善知識、大德去參訪,向他請教、向他學習,叫遊方。

  「或聽講」,或者你要出去某某地方有法師大德講經說法,要去聽經聞法,因為古代科技不發達,不要說很古代,就是早在四十年前,你聽經你都要到現場,你不到現場聽不到。這個四、五十年前,我剛聽老和尚講經的時候(五十二年前)都到現場去,那個時候連錄音帶也沒有。錄音帶是有,但是不普遍,很少,沒有人錄製出來流通,所以(我們淨老和尚早期他講經的,有很多當時還沒有錄音這麼普遍)你只能到現場。到現場聽,你要做記錄,自己要去做筆記,因為聽完就沒有了,法師不會講第二遍,只講一遍,你自己不記、沒有記起來,他不會再講第二遍了。所以古代,不要說古代,就是我們現在講,在我們台灣五十年前,你要聽經都必須到現場,現場可能跟道場有個距離,這個距離有的或許比較遠一點。在古時候這個道場距離有時候很遠,或者交通不便,你走路可能要走個二、三天,或者幾天才會到。到了,到那邊當然要掛單,那這就不是短時間,一、二天就可以回來了。這個也要跟師長,跟大家報告。

  「或入眾」,入眾就是去辦事,到大眾當中去辦事。入眾,進入群眾,我們現在講要去大都會,大都市,要去市區買個什麼東西,處理些什麼事務,這叫入眾。「或守山」,這個守山就是守住山門。守山,有的他是去閉關,他去蓋個茅蓬,他要去自修一段時間,比如說三個月、半年、一年、三年的,守山,這個也要向師長報告。「或興緣事」,緣就是有因緣。我們佛法講這個緣是講隨緣,不攀緣,要隨緣。隨緣就是這個因緣來了,我們要去為大眾服務,要興辦一些弘法利生的這些事情,這些緣事。比如說,蓋寺院,蓋道場,這是緣事。造佛像、印經,或者現在講去做好事、去放生等等的,這都是隨緣來做,不攀緣,攀緣就錯了。攀緣是什麼?勉強,因緣不具足,你硬要去做,到最後很多問題。隨緣就是因緣具足,到我們手上了,你就要替大家服務了,要不辭辛勞替大家做事。比如說,人家拿錢來,他不知道做什麼,我們要替他修福。這些都屬於興緣事這方面。

  你要做什麼事情也要向師父報告,事先要先報告,你要印經、要放生、要造佛像,或者你要守山、要入眾(要到市區去),或者去聽講,或者遊方,或者辦大事,都應當先向師長來報告。『不得自用』,「不得自用」就不能自己自作主張,自己要怎麼做就怎麼做,都不講的,這就對師長不尊重,不尊重師長,這個就不對。這個就是屬於比較有些特殊情況的事情,要先報告。如果例行性的,已經長時間在這麼做,就不用每一次去報告了,你每一次報告,師長很繁瑣,你也很麻煩。《論語》講,「恭無禮則勞,慎無禮則葸」,總是要有個禮節來節制,這裡列出來的就是比較特殊的事情,你出去、回來都要報告,要應當先講,不要你去做了之後再說,這就不對,應當先講。

  所以過去我們在景美華藏佛教圖書館,我們做什麼事情(當時韓館長她在管事)都必須先向她報告。就是我們圖書館,館長她有定一天的放香,星期一。她定下來,不在,我們也比照她這個方式,也都要向師長來會報、來報告一聲。要印經,有同修拿錢來,印什麼經先請示師長,這也是必要的。或者有人來邀請講經,先向師長報告,請示一下要不要答應,答應、同意我們就去,不同意,我們就再給啟請的齋主講,以後有因緣再說。事先都要報告。以前我們淨老和尚跟韓館長,他們申請美國綠卡,當時(在三十年前)美國綠卡你申請出來,你一年中要住半年,就是你一年當中最少你要在美國住一百八十三天,就是半年。也就是說,一年當中有半年的時間在美國,其他半年的時間主要是回來台北景美,另外就是有一些在台灣島內,偶爾其他中南部一些地方道場邀請去講演,那是短期性的。還有東南亞、香港,邀請去講演參訪,那是比較短期性的。

  所以一年當中,實際住在景美華藏圖書館也不足半年,大概有三分之二的時間在外面比較多,就半年多在外面,大概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固定在景美華藏圖書館。有事情,以前那個時候已經有電話,再早一點,如果不是很急的事情,用寫信的,那個要郵寄,時間就比較長。後來傳真機發明了,用傳真機就比較快,我們就不用寫信。傳過去,那邊馬上就接收到,時間也很即時,寫好了就傳過去。發展到後來,現在有電腦、手機、電子郵件、微信、Line等等這些,現在傳遞信息愈來愈方便了。所以師長雖然在美國,但是我們做什麼事情都要報告的。不是說師父不在,我們愛怎麼做就怎麼做,不是這樣的。師父不在,我們更要該怎麼做就要怎麼做,平常做的都要去做。

  所以有一年,我剛出家,出家第二年,日常法師他在美國好像舊金山那邊有道場,大覺蓮社,有個道場,所以他每一年還是要回去一次。當時我剛出家沒多久,他也還沒收徒弟,我一個人,他在的時候,每一天四點半做早課,下午一點半拜八十八佛,晚課這些,如果講經,還要去聽經、錄影、當維那,這些例行性的功課都要照常。剛出家沒多久,在家的習氣多少還會再起現行,師父不在,剩我一個人,就睡晚一點。那個時候有這種習氣上來了,但是後來我自己告訴自己,不行,師父還是會回來,我現在又回到在家的習氣,睡到七晚八晚的,師父回來怎麼辦,又爬不起來了。不可以,還是要堅持下來,所以我一個人做早課,自己煮飯,自己做早課。一個人,一手拿木魚,一手拿引磬,一個人也做早課,所以就把它維持下來。

  後來館長往生了,我們師父上人叫我離開,到彰化去接會長,在景美住了十二年。住了十二年當中,我們做什麼事情不可以自作主張,要先報告,這個都是在圖書館那邊學習的。在家沒有那個因緣學到這方面,出家有這個因緣,讓我學習到這方面。剛開始去也是不懂,實在講是不懂這些規矩、這些禮貌。在日常法師那邊,戒律上的要求,他要求一些主要重點的,這些細節方面也沒有講那麼詳細,沒有像《沙彌律儀要略增註》講那麼詳細。到圖書館去也只是聽經,這些規矩也不懂。所以剛去的時候,我也常常犯錯,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什麼,常常挨罵,後來才明白。所以後來我就知道應該怎麼做才對,剛開始去也不懂,也就是說你要學。後來做這些事情,我就明白了,應該要先向師長報告,現在跟在家的時候身分不一樣,不能像在家那樣。在家的時候,我自己有錢,我發心要印什麼經,我去找個印刷廠。我曾經自己找過印刷廠,印了一本《壽康寶鑑》,那是自己做主,自己在家裡,自己的錢,自己去印這個。出家住到道場,就不能像在家這樣,道場有管理的人,要向師長(師父、館長)報告,要向師長報告這樣才合理,這樣才是對的。所以這些都是要學習。

  後來離開圖書館,我還是一些例行性的,當然就不需要每一次都去報告,那是找師長的麻煩,自己也很麻煩。例行性的,大家都知道。如果有一些比較特殊因緣,像有人邀請我,一個新的地方邀請我去做法會,大陸是最多,還有其他國家地區,那不是例行性在道場做的,或者是我們固定在台灣有哪幾個道場是會去做的,這些如果不是常常做的,一年做個一次,我還是會報告,明天要到高雄、到哪裡去做法會。這個還是會報告,這是我離開圖書館之後。特別大陸那邊的邀請,有一些沒有去過的地方,我也會先請問師父,那個時候館長不在了,請問師父,某某地方、某某道場啟請做法會,可以不可以去?師父同意,我再去,不同意我也不去了。後來有幾個地方,我們師父同意我去做法會,但是要出門前,特別是出遠門,像這裡講「或遊方」,要出遠門,出國,出遠門我都會報告一下,去大陸,明天要到哪一省、哪個寺院去做法會。或者到其他國家,到歐洲,像到西班牙、到美國,到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日本、香港,我已經養成一個習慣,都會向師父報告,讓師父知道我現在在哪裡。這個出遠門。所以後來我們師父上人在講席當中,這一點對我也很肯定,他說現在我們道場只有悟道他去哪裡會跟我講一聲。離開道場,自己自立門戶,當然你不講也是可以,你現在自己做主了。但是為什麼還講?沒有別的,就是一個尊重。當然例行性的,你不要一直去講,那也是很煩。就是說比較特殊的、第一次的,或者是出遠門的,最好跟師長(師父)報告一聲,讓他知道我們現在去哪裡。雖然沒有住在一起,但是師生的情誼是一定存在的。

  這是講到這條就想到這個事情,我們現在應該怎麼做,所以我們出門,出入往來要先報告。師父不在、不方便,給櫃台講一聲。或者對大眾,所以為什麼叢林道場白眾?白眾就向大家報告,我今天出去了,讓大家知道去哪裡、什麼時候回來,這樣跟大家講一聲,這是尊重大家,尊重道場。如果都不講,對大家不尊重。你不尊重別人,別人也不會尊重你,這因果報應,這一定的。所以最少最少也要給一個人講一聲,起碼要跟櫃台,這是主要的,這是算客堂,櫃台就是我們寺院的客堂。好,我們再看下面這條:

  【六十八、遠行要假良朋。《心地觀經》云:「一切菩薩修勝道,四種法要應當知。親近善友為第一,聽聞正法為第二,如理思惟為第三,如法修證為第四。十方一切大聖主,修是四法證菩提。」】

  這一條也是講出門要遠行。出門遠行,到遠地方去旅行,古人的旅行他是學習,不是只有吃喝玩樂,他是學習。縱然是旅遊,也是在學習,看看各地風俗民情,一方面跟當地人結緣。『遠行要假』,「假」就是陪伴。良好的朋友,也就是說志同道合,你出門在外要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一個、二個,最少一個,結伴而行。「遠行」就是出遠門。另外一個意思,我們修行這個道路是長遠的路,不是短時間的,這也是遠行的一個意思。修行,我們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這也是遠行的意思。這兩個意思都有。你要出遠門到遠地方去,也要志同道合,良好的朋友在一起。你要走修行這條路,也要有志同道合的『良朋』,長期在一起切磋琢磨、互相勉勵。這個「良朋」,加一個良,我們要注意看這個字眼,不能疏忽了。良就是好的,交朋友這個標準,交朋友就是說他的德行學問在我之上,這個就是我們的良朋了。交一個跟我們一樣的,這算是一般的朋友。交一個,他的德行比我們差的,你怎麼會進步?你可能還被他影響,就退步了。所以孔子講他的學生,他說子貢,他死了之後,他會退步。為什麼?他交的朋友都不是比他高的,頂多跟他一般的,一樣,甚至比他低的,當然他的德行不會提升,沒有一個好樣子給他看,他不會提升;有的同學,他就交比較好的,他會進步。所以良朋的意思在這裡。現在的人交朋友是什麼?好玩,大家現在志同道合是什麼?吃喝玩樂,到哪裡去玩,什麼好吃的、好玩的,現在的人認為這個是良朋,他跟我很談得來,以為這個是良朋。這樣的朋友,對我們的德行、學問提升沒有幫助,這就不是這裡講的良朋。所以良朋這兩個字,它的意思我們也要清楚,也不能就這樣囫圇吞棗看過去了。

  所以同參道友非常重要,良朋就是好的同參道友。過去我們淨老和尚在講席當中也講過,私下也跟我們講過,他說我們修學要有所成就,好老師是第一個善知識,真正的好老師他指點我們修學正確的一個方向、道路。一個好老師、善知識是關鍵。在《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講親近明師,明是明白的明,不是名氣那個名,音一樣,字不一樣,意思不一樣。不是說你去找一個名氣很大的大法師,大家都認識他,知名度很高,信眾很多,大家對他很崇拜,有大名氣、大名聲的法師。不是找那樣的名師,那是有名的名,名氣很大,知名度很高的法師,不是找那樣的法師。是找明白佛法,能夠指導我們修學佛法的老師,找這樣的法師,對我們修行才有幫助;不是去找名氣很大的。所以我們一生修學成敗的關鍵,第一個關鍵,老師很重要。

  我們淨老和尚在講席當中,可以說常常講,講了幾十年,我們常常聽到。他這一生到台灣來才開始學佛,來台灣才遇到三個老師,第一個老師方東美教授,台大(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原來他也不信佛,只是想跟方教授學哲學,聽聽他的課,做旁聽生。後來方教授介紹他佛法,特別介紹《大方廣佛華嚴經》,給他講:佛法是世界上哲學的最高峰,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他最仰慕的這個教授,他想跟他學的這個教授,跟他講了這個話,他才動心,才知道原來佛法不是自己想像那樣的。以前聽中小學老師都說佛教迷信,誤會了,現在遇到方老師,他才明白原來不是,佛教被人家誤解太深了。方老師這兩句話打動他的心來接觸佛法,他說如果當時不是遇到方教授,其他的人跟他講佛法有什麼好處,他不會聽,也不會接受。方教授是善知識,接引他入佛門,他才願意來接觸佛教,接觸佛經,這第一個。入門之後,方教授是接引他入門,入門之後,沒多久遇到章嘉大師,密宗的大德,前總統府資政,給他奠定佛法的基礎,三年。教他「看得破、放得下」,學布施、持戒,奠定三年。後來到台中蓮社親近雪廬老人(李老師),學經教十年。他說這三個老師缺一不可,缺一個他都不能成就。

  到台中親近李老師時間最長,十年。十年當中,跟老師見面的機會很少,老師一個星期講一次經,都是星期三,講兩個小時,一個小時翻譯台語,實際上只有講一個小時。李老師他很忙,他要講經教學,還要上班,還要當醫生,所以你沒有事先跟他約,臨時去找他,找不到人,他時間都排滿了,所以他跟老師見面的時間也很有限。但是老師指點一條明路,後續這條路很長的路要走,這裡講的遠行,怎麼辦?也不能常常跟老師在一起,就找同參道友。所以他當時找了徐醒民、周家麟,這兩個也是我們淨老和尚介紹他到台中去的。他們三個,還有其他的同學,基本上他們三個,因為其他兩個都在家人,他們還要上班,也不能夠天天在一起,也是約一個星期見一次面。一個星期見一次面,他們有什麼問題互相切磋琢磨,很多問題都是他們彼此互相交流、互相切磋琢磨,問題就解決、就化解了,就不用去請問老師,已經明白了。真的解決不了,再找時間去請問老師,因為老師很忙。所以我們淨老和尚講,當時如果只有李老師,恐怕他也很難成就,為什麼?沒有好的同參道友陪伴,走這麼長遠的路,也成就不了。甚至我們師父上人還講,他說好的老師是三分,好的老師指點你修學的一條明路,但是路還是要你自己去走,這條路是很長遠的。你要到遠地去旅行,要走長遠的路;走長遠的路,你要找幾個良朋一起作伴,互相勉勵,互相提攜,這樣才能夠順利到達目的地。所以他說好的同參道友佔七分,你看把良朋提升到這麼重要的一個地位。所以要好的老師,也要有好的同參道友,同學。所以我們一般中國講,師友、師友。這個朋友是什麼?不是大家去吃喝玩樂,感情很好,這個叫朋友,不是,朋友不是那個意思,那只是一般的交際應酬,不是朋友。朋友就是我們現在講的同修,大家共同一起修學、志同道合的,這才叫朋友。所以朋友是這個意思。我們修行這條路是很長遠,要假良朋,互相提醒、互相勉勵、互相幫助,我們這一生學佛才能有所成就。

  好,今天時間到了,這條就講到這一句,下面『《心地觀經》云』,我們明天再來學習。明天一天,應該《淨宗同學修行守則.律要節錄》可以圓滿告一個段落。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