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劉素雲老師複講 (第八集) 2018/3/17 中國 檔名:56-214-0008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下面我們接著上一節課的內容,繼續往下講。請大家看這兩句經文:
【破煩惱城。壞諸欲塹。】
這兩句經文就是幫助一切眾生降伏魔怨。再往下接著看:
【洗濯垢污。顯明清白。】
這兩句經文,前者是破迷,後者是開悟。『垢污』就是染污,今天人類的身心染污是前所未有,心地的污染、精神的污染、生理的污染無不具足。這些染污不外乎兩大類,一是煩惱障,二是所知障,煩惱來自於貪瞋痴慢疑,所知是知見,邪知邪見。比如說我的想法、我的看法、我的什麼什麼,這些都屬於邪知邪見。清淨心中本來無一物,哪來的那麼多我的這個、我的那個,要把這些東西洗刷得乾乾淨淨,恢復到自性的清淨。『顯明清白』,這句經文,就是要把眾生的真心本性顯露出來,這是佛經教學的目的。如果有人問你,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的內容是什麼?你就把這幾句話告訴他,就一點都沒錯。佛經教學的目的,就是「覺諸世間,破煩惱城,壞諸欲塹,洗濯垢污,顯明清白。」這麼幾句話就是佛經教學的目的,大家想想看,就這幾句話哪裡有什麼迷信!
現在我們回過頭來,把上面的這一整段經文,大意總結一下。這段經文,天人知道菩薩示現成佛,他們非常仰慕、歡喜,虔誠恭請佛陀演說正法。佛陀接受天人的請求,為大眾說法四十九年,幫助一切眾生覺悟。佛說的道理、教訓,可以幫助眾生破除貪瞋痴等堅固的煩惱,降伏眾生種種錯誤的欲望,去除心理、思想、見解的垢污,開顯自性本有的清淨,這是佛經說法教化眾生的目的。這一段概括總結,就是我們所說上面一段經文的意思。請大家繼續看下一段經文:
【調眾生。宣妙理。貯功德。示福田。以諸法藥救療三苦。】
下面說說幾個具體的詞彙,『調眾生』的「調」,是調伏、教導。『宣妙理』的「宣」是演說,「妙理」是宇宙人生的真相。『貯功德』的「貯」是儲藏、積累,「功德」是指修戒定慧所得的清淨心。『示』是指示,『福田』是能生福的意思。『諸法』指佛所說的一切法,『藥』是比喻。『三苦』,是哪三苦?第一個苦是苦苦。什麼叫苦苦?由苦事而生的苦煩惱。再說一遍,苦苦是由苦事而生的苦煩惱。第二個壞苦,是由樂事失去了而生的苦惱。第三個行苦,由變化無常所產生的苦惱。這就是「救療三苦」,三苦的意思。
下面講講,「調眾生」,調眾生就是幫助眾生斷煩惱。用什麼方法來調?就我們淨宗而言,淨宗所用的方法是讀經,讀經的目的是調伏身心。讀經不是為了求解,讀經就是戒定慧三學一次性完成。讀經一定不能求解,這是老法師告訴我們的,讀經一定不能求解。一面讀,你一面想這個經文是什麼意思,那是世間的讀書;讀經就是戒定慧三學。如果你那麼讀經,就是一邊讀、一邊想經文的意思,你這種讀經法就是戒定慧三學都沒有了。你一邊讀一邊想就是打妄想,結果戒沒有了,定沒有了,慧也沒有了。所以讀經要老老實實去讀,千萬千萬不要想這段是什麼意思,這個字是什麼意思,不可以這樣打妄想。如果你在讀經的時候,忽然有意思現前,不是你想出來的,不是你琢磨出來的,那這沒有關係,這是相應,是你有了悟處。就像我經常跟大家說的,就像一個小燈泡突然亮了。雖然是有悟處,但也不要理它,不要把它當作事兒掛在心上,還是老老實實的讀下去。千萬不要以為:這個意思很好。那又是妄想,又錯了,根本不去理會它,一直老實讀下去,這就對了。
我們淨宗同修選擇讀誦《無量壽經》,這部經典長短適中,讀熟了,快一點的半小時就讀完了;慢一點的,一個小時也就讀完了。我讀《無量壽經》是比較慢的,正常的速度,我大約是七十分鐘讀一部經。在這裡我想說,我在聽老法師講經過程當中,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說我們現在讀經,有的就像寺院裡那樣讀,就是敲著木魚,念得非常快。老法師說,我們居士們在家讀經,和寺院那種讀經方法,要有一定的區別。因為什麼?老法師告訴我們,當你在讀某一部經典的時候,有許多有情眾生、無情眾生可能都在聽,有的天人在此經過,也會駐足來聽你讀誦經典。如果你敲著木魚,那麼快的速度念,他們聽不出你在念什麼,聽不出個數,容易引起眾生的煩惱。老法師告訴我們,正確的讀經方法,是一字一句念得清清楚楚,讓眾生聽得明明白白這就對了。
我的這個說法,可以給同修們做為參考。因為我現在也知道,我身邊有的同修讀經速度是非常快的。反正《無量壽經》對我來說,半個小時我是無論如何也讀不下來的。如果每天我們能認真修半個小時、一個小時的戒定慧,離念、離相不打妄想,會很受用的。如果每天多讀幾遍當然最好,念個三年五載心就定了,定了以後智慧就現前,就開悟了。到開悟的時候,世出世間一切法你沒有一法不通達。這是諸佛菩薩、祖師大德,給我們一條修行的道路,從讀經下手這是很好的修學方式。當然下手的方式還有很多,比如修淨土的念阿彌陀佛,禪宗參究、參話頭、觀心,密宗用持咒的方法等等。可見方法雖然很多,但目標是一致的,都是要把妄想執著捨掉,恢復到清淨心,這就是調眾生。
說到調眾生,我們要搞清楚眾生是誰?千萬不要誤會,眾生不是指很多人,眾生是我們自己。我再說一遍這句話,說千萬不要誤會,眾生不是指很多人,眾生是指自己。自己的身體是眾緣和合而生,所以調眾生就是調自己的身心,調自己的身、自己的心。身和心都是眾緣和合而成的,如果身不清淨、心不清淨,你不能接受佛法。所以佛法很重視身心健康,身心調伏了,才有資格接受佛法。所以是調眾生在先,「宣妙理」在後,這個次第不能顛倒。我們這一代人學佛,人數這麼多,為什麼不能成就?原因是身心沒有得到調伏,就來學習大乘佛法。經典學了不少,沒有增長智慧,而是增長了邪知邪見。必須是身心得到調伏,身心恢復健康,接受佛法才能增長智慧。
老法師舉了這樣一個例子,我們親近一位老師,如果一開始,這位老師不在德行上教我們下功夫,卻天天給我們講經說法,這不是真正的善知識,是個糊塗老師。比如一個茶碗很髒,你拿了這個茶碗去向老師要水喝,老師就盛水給你喝,你喝完了就病了。若是明白的老師,他必定教你先把碗洗乾淨,然後再盛水給你喝。調眾生就是把碗洗乾淨,然後才能宣妙法。調眾生是斷煩惱,宣妙法是學法門,就是這個次第不能顛倒。學講經的同修需要注意一個問題,就是研究經典和讀誦經典,一定要分輕重與主次。比如說,如果你每天研究經典,是用兩個小時的時間,你讀誦經典的時間,最低不能少於六個小時,讀誦為主,研究為輔。先不要忙於講經,先把講經的基礎打好,這一條非常重要,是我們年輕法師容易疏忽的地方。我們有些年輕的法師,發心要講經弘法,恨不得現在就能講經,這個心比較急切這不行。老法師告訴我們的,是先不要忙於講經,先把講經的基礎打好。大家想想是不是這樣?如果你基礎沒打好,你就開始講經,一個是基礎不牢;第二個,是不是緣成熟了這也很重要。如果你緣不成熟,你就忙著開始講經,可能你的法緣不會殊勝;如果這個機緣成熟,你基礎又打好了,你的法緣會很殊勝的。
下面看,「貯功德」,貯就是儲蓄。功德是很難儲蓄的,佛家常常講火燒功德林,就是說這功德就像樹林一樣,成長起來很難,燒掉卻很容易,一把火就燒光了。我們同修可能都有這種感觸。為什麼老法師一再告誡大家,千萬不要火燒功德林。因為你辛辛苦苦的積了一些功德,生一次氣、發一次怒,所有的功德都燒光,都變成零,你就得從頭再起。再儲藏到一定的程度,你又發了一次火,功德林又燒光了。到最後,可能你功德林一點沒有,就是一個零。你說你這一生、半生的佛是不是白學了?從這個意義上說,貯功德的真正意義,就是讓我們斷除瞋恚。斷貪、修布施、持戒是修功德,忍辱、精進、禪定能保持功德。後面這兩句話很重要,我再說一遍,斷貪、修布施、持戒是修功德,忍辱、精進、禪定能保持功德。如果你功德修了,你不能忍辱,不精進,你沒有禪定,你的功德會失去的,它保持不住。
福田是什麼?福田是布施,是持戒。世間什麼樣的人有福?持戒的人有福。用老百姓的話說,就是守法的人有福,肯布施的人有福。「示福田」是指修慧以前先要修福,從哪裡入手修福?從淨業三福修起。這個順序修慧一定要修福,從哪裡入手修福?從淨業三福修起。淨業三福大家都很熟悉,我在這簡略的帶過,大家再複習一遍。淨業三福的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第一福是人天福報。第二福「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一福是二乘阿羅漢、辟支佛的福報。第三福「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一福是菩薩的福報。這三福是有區別的,第一福是人天福報,第二福是二乘阿羅漢、辟支佛的福報,第三福是菩薩的福報。
下面,我們看看前面,這段經文它表達的是什麼?這段經文的意思是調和教導眾生,為大眾宣說宇宙人生的真相。佛教我們斷貪瞋痴,修戒定慧,遠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精勤努力,積累功德,告訴我們修福的道理和方法。佛說一切法猶如良藥一樣,可以救治和醫療一切眾生的苦難,這是上一段經文總的概括。下面,請大家看下一段經文:
【升灌頂階。授菩提記。為教菩薩。作阿闍梨。常習相應無邊諸行。成熟菩薩無邊善根。無量諸佛咸共護念。】
『升灌頂階』是什麼意思?是以大慈悲心,將最高的修學方法傳授給我們,這叫「升灌頂階」。升是提升,灌是指大慈悲心的護念,頂階指最高的修學方法。『教』是教導,『阿闍梨』,中文的意思就是軌範師,統指教導善法的老師叫軌範師。『常習』,恆常不斷持久的學習,『相應』是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成熟』就是成就,『善根』,「善」是身口意三業都沒有過失,「根」是比喻可以生長善法。『無量』是不可限量,『護』是保護,『念』是憶念。上面是把一些有關的詞彙,給大家簡要的解釋一下。
下面我們看前兩句經文,「升灌頂階,授菩提記」,這兩句經文是講成就,講佛菩薩教學的成績。升就像讀書一樣年年升級,由小學升到中學,由中學升到大學,再由大學升到研究所,一直升到灌頂階。這個灌頂階就等於是佛教的研究所,這是菩薩的最高地位。灌頂就是畢業了,通常是指八地以上,灌頂位如果嚴格的來講,是十地菩薩。佛為他授記,預先告訴他,將來到哪個世界去作佛,是什麼名號,度多少眾生,這是授記。我們千萬不要錯解灌頂的真正意義,灌是大慈悲心護念眾生的意思,頂是把最殊勝的佛法傳授給你,所以又稱為頂法,這是灌頂。即是大慈悲心授予你最殊勝的佛法,這是真正的灌頂。明瞭了灌頂的真正意義,就知道最高的、第一殊勝的法門是什麼?就是這部《無量壽經》。這一部《無量壽經》,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經裡的,第一頂法。第一頂法蒙諸佛如來大慈悲心護念,我們今天有幸得到了這部經。我們把這部經從頭至尾念一遍,就是十方諸佛如來給你灌頂一次;我們把《無量壽經》一天念十遍,就是諸佛菩薩給你灌頂十次。這樣的灌頂還得了!這是真正的灌頂。世間什麼活佛、金剛上師、仁波切都比不上,那些都是形式,不是真的,十方如來給你灌頂才是真的。
關於灌頂,我們目前所面臨的狀況,就是同修們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灌頂,走入了一個誤區。今天把這個理念給大家說了一遍,希望同修們能夠正確認識,什麼是真正的灌頂。所以說《無量壽經》不但是顯宗的第一經,也是密宗的第一經。但是能夠這樣認識的人,真的不多,稀有難逢,我們今天能遇到怎麼能不深感慶幸!「升灌頂階,授菩提記」,就是指眾生有善根、有福德。《阿彌陀經》講,「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你能遇到這部經,就證明你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緣。接受念佛法門,信解奉行,就是升灌頂階,授菩提記,你這一生往生不退成佛。這兩句話是佛菩薩教學的成果。
下面兩句,「為教菩薩,作阿闍梨」。自己成就之後,要發願行菩薩道,教化利益一切眾生,代佛宣揚究竟圓滿殊勝的第一法門。阿闍梨就是老師,也稱軌範師,他的言行可以做我們的榜樣,做我們的模範。這句話就是佛家常說的,「佛氏門中不捨一人」,我們真正發心想求無上道,就會遇到真正的好老師。怕的是我們沒有真誠心,遇到了也是枉然,也是空過,所以發真誠心非常重要。下一句是『常習相應無邊諸行』,要把佛在經上的教誨,落實在日常生活中,這句經文就是告訴我們,要理論聯繫實際。菩薩要教化眾生,要多才多藝這樣才具有感召力和凝聚力,才能有殊勝的法緣,才能教化更多的有緣眾生。
下一句經文,『成熟菩薩無邊善根』,「成熟」就是要作佛,功德圓滿才是成熟,無量無邊的善根,我們今天得到了。佛菩薩度眾生,要度到什麼時候為止?一直要度到你成佛。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佛菩薩對我們的恩德有多麼大!我們的父母再愛護我們,也只能照顧我們一生;唯獨佛菩薩照顧我們,永遠是生生世世,直到我們成佛,佛恩之大無與倫比。就是這樣一個對我們有大恩大德的人,我們卻常常輕視,常常疏忽,常常把他忘掉,佛卻一時一刻也沒有把我們忘掉。就像世間的兒女常常把父母忘掉,而父母則永遠把兒女記在心裡一樣。下一句經文,『無量諸佛咸共護念』。我們都要求佛保佑,希望佛保佑,怎麼樣求佛保佑?依教奉行就得諸佛護念。不依教奉行,你天天在佛前磕頭,供這個、供那個,求佛菩薩來保佑你,佛菩薩不接受你的賄賂,他保佑不了你。如果你真正的依教奉行,諸佛菩薩自自然然會護念你。這一段很重要,怎麼樣求佛保佑?依教奉行。
上面這段經文概括說,就有這麼幾個方面的內容。本經所說的道理,和修學的方法,是幫助我們凡夫在這一生中,就可以提升到成佛的階位。將現前苦難的生活,改變為佛菩薩大自在、大圓滿的生活,並且告訴我們,什麼時候成佛的預記。為了教導菩薩,才表現做善法的師範阿闍梨,常常不斷的學習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的佛法,並能運用到日常生活中的一切行持上。這段經文是幹什麼?是讚歎這些大菩薩,能成就其他初學菩薩的無邊善根,所以得到十方一切諸佛的護念。這段經文就講完了。請看下段經文:
【諸佛剎中。皆能示現。譬善幻師。現眾異相。於彼相中。實無可得。此諸菩薩。亦復如是。】
先看看幾個詞彙,『佛剎』是指十方諸佛的國土,『示現』是指隨類化現,『善幻師』比喻高明的魔術師,『現眾異相』能變化種種不同的形相。『彼相』就是指上面所說的,「現眾異相」。『實無可得』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如夢幻泡影了不可得,故能不執著。『亦復如是』,這是說明菩薩對一切法的看法,如「善幻師」一樣。那剛才這段經文,顯示了佛菩薩能力之大,大到不可思議,我們無法想像。他們能於十方無量無邊的諸佛世界中,隨類化現無量無邊的身相,就如同善於變魔術的人,能變化出許多不同的形相,這些形相雖然很逼真,但都實無可得。這段經文說的,就是這麼一個意思。這就是佛經所說的,眾生應以什麼身得度,諸佛菩薩就現什麼身;應以什麼法門得度,諸佛菩薩就說什麼法門。諸佛菩薩能現無量無邊身,能說無量無邊的法門,雖然有這種能力,「於彼相中,實無可得」,這是真的,確實是無可得。因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但是諸佛的化身,乃至於諸佛的報身、諸佛的法身都皆不可得。
我們今天這個身體,當然也不可得,不可得,我們非得要得,所以你就苦。你想諸佛的化身、報身、法身都不可得,我們的身體怎麼能可得?眾生就是苦苦的不放這個身,認為這個身就是自己。佛菩薩看得清清楚楚,這就是我們苦的緣由。我們現在整天是做這臭皮囊的奴隸,真是迷惑顛倒,好可憐!人人都對對號,你對你這個臭皮囊是一個什麼態度。前一節課我講了,既不能糟蹋它,也不能過分的把它當回事,因為我們這個身也是不可得的。另外,我們凡夫看一切,似乎是有生有滅,但我們確實是看錯了,其實是緣聚緣散,沒有生、沒有滅這才是一切法的真相。真相是緣聚緣散,沒有生、沒有滅,所以於一切法中實無可得。假如我們把得失的念頭給它打掉了,我們就很自在,就很幸福、很快樂。因為人的煩惱,多半是由患得患失中來,沒有得到的,天天想得到;得到了以後,又怕失掉。其實根本沒有得,也沒有失。
我們認為有得、有失,這全是妄想、妄念。正因為這些妄想和妄念,帶來了許多痛苦與災難,真的是很冤枉。菩薩們對於這個情況,是看得太清楚了,所以菩薩度眾生,實實在在講是無眾生可度。菩薩們不著相,不居功,因此他能不失定意,他的自性清淨心永遠保持不被污染。我們就因為這個問題沒有看明白,所以我們的清淨心就被染污了。這段經文顯示,菩薩具有真實圓滿的智慧,對於一切法的真相清清楚楚、明瞭透徹,可以自在的受用,而絕無佔有之心念。我們在這個問題上如果能弄清楚、弄明白,我們身心就解放了,就沒有那麼多的痛苦,甚至是災難。下面,請繼續看下一段經文:
【通諸法性。達眾生相。供養諸佛。開導群生。化現其身。猶如電光。裂魔見網。解諸纏縛。遠超聲聞辟支佛地。入空無相無願法門。善立方便。顯示三乘。】
『諸法性』就是一切法的本體,『眾生相』就是一切法的現象。『供養』這裡從兩個層面來講,第一個層面財供養,用財物莊嚴道場,流通佛法,提供修道者的生活所需,這是財供養。第二個層面法供養,依教奉行做眾生的榜樣,這是法供養。『開導』是什麼意思?是開示教導的意思,『群生』指一切眾生。『化現其身』是化作種種身形,就是一個人在社會上顯示種種不同的身分。『猶如電光』,比喻菩薩化身的快速,相狀美好,體性空寂。『魔見』就是邪知邪見,也就是不正確的見解,『網』是比喻多而雜。『纏縛』是比喻用繩子綁起來,是比喻煩惱。『遠超』是遠遠的超過,『聲聞』,是聞佛音聲教化而覺悟的一類人,叫「聲聞」。『辟支佛』中文是緣覺的意思,是聞佛說十二因緣教法,而覺悟的一類人,叫「辟支佛」。
『空無相無願』,這是通常稱為三解脫門,修學時隨依任何一門,都可以永斷煩惱,解脫生死,究竟成佛。「空」是從理體上說的,一切法都是眾多條件和合而成,並沒有一個實在的自體,當體即空。所以說是體空,也可以說是自性空。「無相」是從事相上說的,一切事相由種種條件和合而成,且不斷的變化,虛妄不實,所以說無相,就是說沒有一定不變的現象。什麼叫「無願」?無願也稱作無作,是從作用上說的。觀察現象起作用時,與空性相應毫無分別執著,就稱為無願。『善立』,善巧建立,『方便』是方法便用。『三乘』是指菩薩、聲聞、緣覺,這是佛教化的三類學生。
下面我們看這句「通諸法性」,諸法就是萬法,就是世出世間一切法。性就是本性,哲學裡稱作本體,佛法裡稱作法性,一切萬法都來源於本體,也就是來源於法性。宇宙從哪裡來?星球從哪裡來?生物從哪裡來?人從哪裡來?都是從自性中來的。菩薩們完全了解這一事實真相,這是一切智。「達眾生相」,這個相就是現象,就是知道一切現象的真相,這是道種智。「供養諸佛,開導群生」,這是教化眾生先要給眾生做個樣子,這是身教。供養諸佛是身教,佛都供養諸佛,佛都禮敬諸佛,佛都讚歎諸佛,以此為眾生做榜樣,佛孝順父母,尊敬師長也是在給我們做榜樣。「開導群生」是言教,就是講經說法。這兩句經文,供養諸佛是身教,開導群生是言教。
下兩句經文,「化現其身,猶如電光」。這兩句經文是比喻佛菩薩不著相,電光有作用,但它不住,比喻不執著。佛出現在世間,教化眾生,示現有作用,但不執著,不執著自己是佛。我是老師,能教你;你是我的學生,要接受我的教育。如果有這種想法,那就有能、有所、有自、有他,這就是分別執著,身心就不清淨。佛心清淨從來沒有動一個念頭,他做到了什麼?「作而無作,無作而作」,作而無作,無作而作,作與無作同時發生。比如說講經說法是「說而無說,無說而說」。就拿我自己來說,比如說我現在在講經,我執著我在講經,這個我是執著,講經也是個執著,這就不是說而無說,無說而說。因為佛的教學跟世間教學不同的地方就是這個,就是我上面所說的,作而無作、無作而作,說而無說、無說而說,因為這樣他才不會感到疲厭。《華嚴經》講的,他不會疲倦,不會厭煩,為什麼?因為是作而無作。我們凡夫做事情做多了,就會討厭,會疲倦;佛天天說法等於沒說,一塵不染,心裡清淨。就像機器一樣,它不停的運作,但是它沒有疲倦,沒有厭煩,為什麼?因為它沒有念頭。重點在這裡,因為它沒有念頭。我們凡夫有念頭,心想我做了這麼多事,我累了;讀經我念了那麼多遍,我煩了,因為我們凡夫有念頭。
下一句經文是「猶如電光」,這是說明什麼?說明有用而不住,不著相。菩薩在十方世界度化眾生,他能化身,普遍應各種不同的根機隨類化身,不著相。這裡的猶如電光的電光,有四種含義,第一個含義是比喻快速,大家都知道閃電非常快速的,所以第一個含義,是比喻快速,提醒我們人生苦短。我們平時可能聯想不到這,電光一閃就過去了,它就是電光。但是這個電光卻是提醒我們,人生苦短,生命無常。我們想,我們這一生幾十年,七八十年、百八十年,實際就像閃電一樣,一閃就過去。第二個含義它是比喻作用,說它雖然短暫,但是它有照明的作用,有能照的作用,幫助我們破無明煩惱,這是第二個含義。第三個含義比喻不住,《金剛經》上講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不住就是不執著,於一切法都不執著,這是第三個含義。第四個含義比喻不分別,閃電普照,絕對不是喜歡哪個照哪個,不喜歡哪個就不照哪個,這麼說特別簡潔明瞭,大家一聽,一聽明白了。所以這個電光短短的兩個字,它包含了四層含義。
下面說說,『裂魔見網』。什麼是魔?「魔」就是使我們的身心受折磨、受痛苦。我們的心裡有煩惱是苦,我們的心裡有牽掛是苦,一切不如意的事情,都折磨我們的身心。古人說「憂能使人老」,如果你常常有憂患,很快就會衰老,這種憂慮、憂患就是魔。魔這個字是梁武帝造的,原來的磨就是底下用石頭的石,是那個磨,梁武帝把它改成現在下面加鬼的魔,就是比喻什麼?比喻這個魔,比遇到鬼還可怕。所以魔不是指青面獠牙的魔鬼,而是指我們的身心受折磨的一切人事物,就凡是能讓你的身心受折磨的人事物,都是魔。大家說這魔怎麼有這麼大的力量,為什麼?就在見的上面,見著、再見的見,在見上面。可見魔不是從外面來的,外面哪有魔?魔是我們錯誤的見解。剛才不是說嗎?魔為什麼有那麼大的力量?就是在見的上面,是我們錯誤的見解實在太多了。這個錯誤的見解就像網一樣,理都理不清。
我們對人、對事、對物,有很多看法都是錯誤的,但是我們卻認識不到。由於把錯誤的見解當成正確的了,才使自己的身心受到無量無邊的折磨。可以說這些個痛苦是我們自己自作自受,不是別人給你的,是自己找的。很多同修聽到這兒,可能心裡不服氣,那怎麼能是我自己找的?誰也不傻,哪能自己去找魔?真的是這樣,你仔細想想,不是說要向內求,不要向外求嗎?我們找魔也向內去找魔,不要向外去找魔,魔在自己這兒,不在別人那兒。佛有方法幫助我們破除所有錯誤的見解,這就是「裂魔見網」,就是佛幫助我們把魔見網給它破除、給它去掉,佛有這種方法。
『解諸纏縛』,「纏縛」是煩惱,經典上講有八纏三縛,我們先來說說八纏,第一種是無慚,就是慚愧的慚;第二種叫無愧,慚愧的愧。這是說什麼意思?就是沒有慚愧心的人,他是無惡不作的。慚,這單一個字慚是這樣解釋,是受良心的責備,做了壞事心裡不安,這叫慚。愧是外人對他的批評,對他的譴責,因此他不敢做壞事,怕別人譴責。無愧是什麼意思?那就是對外面的譴責毫不在乎,我行我素,惡事照辦不誤,這就是無愧。所以合起來無慚、無愧就是前面說的,沒有慚愧心的人,他無惡不作是這個意思,這是第一種、第二種無慚、無愧。第三種嫉妒,這是修行人的大障礙,看不得別人比自己好,看不得別人比自己強。不但妨礙自己的道業,你還會造作很多罪業,造作罪業將來是要受果報的,所以嫉妒心萬萬不可有。
第四種慳吝,就是我們常常說的摳門兒,自己所擁有的,不肯拿出來去幫助別人,這叫慳吝,這是第四種纏。第五種惡作,什麼叫惡作?就是一切不善,不合乎道理的行為都是惡作。第六種睡眠,睡眠太多昏沉,我們這個可能想像不到,說睡眠還是八纏裡的一纏嗎?就是這樣,它排在第六位。我們有人就睡起來沒完,那就是屬於八纏之一你犯了。第七種掉舉,心裡妄念多,心定不下來,七上八下的,這就叫掉舉。第八種昏沉,昏沉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提不起精神頭,就昏沉。有的人比如說一聽經就睡著了,這就是昏沉;一念佛就睡著了,這就是昏沉。以上這八種,就是佛經裡所說的,八種纏縛。八纏,有了這些,你想你能自在嗎?以上八種是纏縛,有了這些我們就不自在。
下面再說說三縛,上面那是八纏,下面是三縛。縛是什麼?繫縛,就像用繩子綁上了一樣。三縛是什麼?就是貪瞋痴三毒。這貪瞋痴,我們時時都得提到它,它對我們影響是太重要、太大了。現在八纏三縛都說完了。我們大家看一看,這八纏三縛,我們凡夫統統具足,一樣不缺,只是多少程度不同而已,是不是這樣?誰能站出來說我既沒有八纏,我也沒有三縛?我看沒有一個人能說這樣的話。佛大慈大悲,不忍眾生苦,要幫助我們從痛苦中解脫出來,解八纏三縛,脫六道輪迴,所解的是六道輪迴的因緣,所脫的是果報。最重要的是如何把我們的業緣給它解除,如果這個緣沒有了,這八纏也好、三縛也好,它就不存在了。如果我們這一生不想了生死出三界,那你就依然如故;如果說這一生真正的想求生淨土,就要在修行上下功夫,不能依然如故。
下一句經文,是『遠超聲聞辟支佛地』,「聲聞」是小乘四果羅漢,「辟支佛」是緣覺也是小乘。『入空無相無願法門』,「空、無相、無願」,這三法比作門,從這裡我們可以契入實相,這三法能幫助我們證入真如本性。從哪個門契入都可以證得,可以說這三個門是證得明心見性的門徑,就是途徑,必須得走這三個門,你選擇哪個門契入都可以。有人從空門入,但是如果你著了空的相,這個空門你就進不去。為什麼?真心離念,真心沒有妄念,見到真相(就再見的見)引起來,見到真相的見,本身它就是念頭,有這個念頭就障礙了自性,你就入不了空門。有人從無相門入,相是現象,相有,但是假相不是真的,因為這些相是當體即空。舉一個例子,咱們近代有個出名的法師,叫圓瑛法師,圓瑛法師曾經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他說有一天他在房間裡打坐,心裡很清淨,突然想到一件事情需要馬上出去辦。他從床上下來以後,就一直往外走,到了外面他忽然想起來,門是關著的我怎麼出來的?回過頭來去推門,門確實是關著的。他在那一念中忘了有門,所以他沒有執著這個門,他就通過了;然後他再生個有一道門的念頭,所以他就進不去了。他出來可以通過,他回去進不去了。
為什麼?出來的時候沒有念頭,沒有執著還有個門;回去的時候,他執著我門是關著的,所以他回不去了。通過這個故事證明什麼?證明這個相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有些時候,我們著有相是錯誤,著無相也是錯誤的,就是有無二邊都離開,你就可以從無相門進去。你看這個難,是不是?既不讓你著有的相,又不讓你著無的相,有無二邊都不著,這無相門就進去,這是第二。有人從無願門入,無願就是無作,佛度眾生是作而無作,無作而作。我們是什麼都著相,比如說講經,著相:我在講經。我在講經,那個我就著了我的相,講經就著了法的相,我執、法執都具足了。佛經講,佛講經既不著能說的我相,也不執著所說的法相,更不執著聽經的眾生相,他就得大自在。所以在大小乘佛法裡,佛講契入實相就從這三個門,「入空無相無願法門」。
今天的時間到了,這節課就說到這裡,下一課接著講。感恩大家,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