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如何提升自我的靈性到達圓滿  (第十一集)  2005/12/4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節錄自華嚴經第12-017-1473集)  檔名:29-037-0011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淨行品第十一」,清涼大師《疏鈔》的第二段。「陳所問中,有二十云何,總十一段,段各十句,成一百一十種德,第一段,明三業離過成德,二得堪傳法器,三成就眾慧,四具道因緣,五於法善巧,六修涅槃因,七滿菩薩行,八得十力智」。上次我們學到這個地方,現在接著看第九段「十王敬護」,一個發菩提心,修普賢行的人,十王都尊敬你,都做你的護法,這是屬於增上緣。

  第十,「能為饒益」,益是利益,饒是豐饒,也就是說能為眾生帶來最殊勝的利益。最殊勝的利益是什麼?現在人談到利益沒有不懂得的,所謂利益都指的是財富、權位,以為這是利益。這些不能說不是利益,但不是饒益。因為這些利益只能解決眼前一些小困難,不能解決生死大事,不能解決輪迴的問題,所以這個利益不是大利益。古代的讀書人,不但是在中國,外國也很多,真正做學問,真正懂得提升自己的靈性,都把物質生活看得很淡,沒有把名聞利養放在心上。在中國你看看孔孟,看看老莊;在外國,你看看釋迦牟尼佛,你看看世界上許多宗教家們。創教的這些宗教家們都是給我們大家示現苦行,一生不辭辛勞教化眾生,勸一切眾生斷惡修善,破迷開悟,這樣才能夠離苦得樂。

  樂是真的,不是假的。苦,有時候我們看起來他並沒有離開,在中國顏回是個最好的例子,顏回「簞食瓢飲,居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這幾句話是孔夫子對他的讚歎。從這幾句話當中我們知道,顏回的物質生活非常貧苦,沒有財富,沒有地位。我們社會上認為這種人是貧賤之人,貧是沒有財富,賤是沒有地位。顏回並不以這個為憂慮,他每天非常快樂,用現在人的說法,物質生活貧乏,精神生活豐富。他以孔子為老師,夫子之學他真學到了,「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個悅是內心裡面的喜悅;至於他貧賤、短命,夫子說那是天也,天命!在我們佛法裡面來講,顏回也是菩薩示現,雖然時間不長,給後人留下一個最好的榜樣,好學不倦;夫子肯教,他肯學,學得很像。至於富貴貧賤,儒家說這是天命,在佛法裡面講,這是因果。

  人到這個世間來,佛在經上講兩種力量,業力。第一種是引業,引導你到這個世間來。這是什麼業?過去生中曾經真正的學過五戒。那佛法沒到中國來呢?沒有到中國來,中國這些前輩們教人五倫五常,五常是常道,不能夠離開的。「仁義禮智信」,仁就是不殺生,義就是不偷盜,禮就是不淫欲,智是不飲酒,信是不妄語,你看跟佛家講的五戒沒有兩樣。一個人在一生當中,處事待人接物都能以這個德行為標準,仁義禮智信,這個人不失人身,來生還會到人道來。這是引導你到人道來受生的力量。

  至於得人身之後,確實有貧富貴賤、壽命長短這等等不同,這是另外一個業力,叫滿業,圓滿的滿,稱滿業。滿業就是你前生所修的,這一生你會報得。你命裡有財富,過去生中喜歡修財布施,歡歡喜喜修財布施,沒有吝嗇,沒有後悔。你這一生當中得人身,你命裡頭有財富,無論你做哪個行業,錢財源源不斷而來,命裡有的;命裡頭要沒有,無論做什麼行業,你都賺不到錢。所以,錢財絕對不是人用什麼巧妙方法、計謀能夠賺得的,沒這個道理,你命中前生注定的。前生所定的,這一生當中受用的時候,天天都有加減乘除。一念與道德相應,你命裡面的智慧、財富、德能,甚至於壽命都增加;如果與倫理道德相違背,心行不善,那你天天就有減損;你行大善就有乘,你造大惡就有除。所以每天都有加減乘除,每年都有加減乘除。

  佛法裡講得透徹,如果我們把這個道理參透了,在這一生當中,斷一切惡,修一切善,念念利益眾生,饒益眾生,念念損己利人,對了。可不能起念頭損人利己,損人利己折福;損己利人得大福報!我們很富有,日常生活當中,只要生活能過得去,不可以奢侈,能省的一定要節省、節儉。節省下來的財物布施給缺乏的貧苦人,常常照顧大家,你的福報是天天在增加。如果是一生當中,幾十年都不中斷,都不改變,都不退心,晚年的福報大幅度的增長,得富貴、得長壽、得自在如意。所以,你懂得則肯修,得到這些怎麼樣?幫助更多的窮人。中國歷史上,宋朝的范仲淹是個最好的例子。范先生是虔誠的佛教徒,做到宰相,國家對他的賞賜,有功於社稷,賞賜很多。一生過平常的日子,節省下來,幫助三百多戶貧窮的人家。所以他們家裡子孫代代相傳,到現在後代都非常好,祖宗積的德太大了。

  我們在《印光大師文鈔》裡面讀到,印祖說中國有三個人了不起。第一個是孔子,孔老夫子是法布施,教人。你看他的後代傳了七十多代,他的後代在今天的社會還是受人尊敬。有一年我聽說孔德成先生(這是孔老夫子的後代)到舊金山,在海關,美國人知道他是孔老夫子的後代,對他特別禮遇,祖宗的光輝。第二位就是范仲淹,你看他們的家傳了八百年不衰。第三位是說清朝初年有一位姓葉的狀元,葉狀元家道三百年不衰。積德之家,行善之家,值得我們學習。

  凡是心行不善,損人利己,幹這種事情的人,能保持三代都很困難,他能保持三代是過去祖宗積的德大;如果積的德不厚,一代就完了。自己這一代死了以後,兒女把家敗掉了,甚至於更悲哀的,自己到晚年破產了,經營的事業倒閉。這是在我們現前社會,我們看得太多太多!你要問什麼原因?不懂得斷惡修善,不懂得積功累德,不懂得幫助別人。菩薩修普賢行,這裡面所講的第一句非常重要,「三業離過成德」。身語意業沒有過失,他當然給社會、給一切苦難的人帶來真實的利益。

  末後一句「超勝尊貴」,勝是殊勝,他的大德、大仁、大愛為一切大眾所尊重、所推崇。你看佛經裡面稱釋迦牟尼佛,這是大眾對釋迦牟尼佛的尊稱,稱為世尊;世間最值得尊敬的人,叫世尊。天人師,不但是人間的導師,諸天天人都向他學習。

  這個十一段中,這都講介紹,這品經總共就是十一段。說「此十一中,若就相顯」,相是形相,顯示,「二四與六,此三唯因」,第二堪傳法器,第四具道因緣,第六是修涅槃因,這三個都是從因上講的。「八及十一,此二唯果」,第八是得十力智,十一是超勝尊貴,統統是從果上說的。其他的,「餘通因果」,餘有因有果,「或攝為四對因果」,這個講法也能講得通,四對。「初二十句,問福因福果」,先說因,後說果。「次二十句,問慧因慧果」,先說果,後說因。「三二十句,問巧解因,觀行果」。

  「四有五段」,這段經文很長,「問修行因,成德果」。這裡頭又分五個小段,「初一為因」,第一段是為因。「餘四為果,或分為二,初十云何」,這個十問,「問淨行體」,這是問因的意思。「後十云何,問行所成」,這是問果的意思。「以善修七覺等,亦是淨行之能故」,七覺就是七覺支,後面會講到。「皆言云何得者,為修何行而得之耶」,這並不難懂,云何得者,修什麼樣的因,得什麼樣的果。所以修善因一定得善果,你造惡業肯定是得惡報,因緣果報絲毫不爽。「初十望後,故說為因,望歷緣巧願,成淨行體」,這就是果,但雖然是果,它不是圓果。「未是圓果,而是分果」,圓果是圓滿的,分是侷限的,不是圓滿的果報。「故上總云,舉果徵因」。這是把段落就交代清楚了,下面一段一段的來看。「今分為二,初之一段,總問其果」,這段很重要。「後十別明,今初十句」,這就是總問其果。我們看經文,這個十句我們統統把它念下去:

  【佛子。菩薩云何得無過失身語意業。】

  這是第一句。

  【云何得不害身語意業。】

  這是第二個云何。第三句:

  【云何得不可毀身語意業。云何得不可壞身語意業。云何得不退轉身語意業。云何得不可動身語意業。云何得殊勝身語意業。云何得清淨身語意業。云何得無染身語意業。云何得智為先導身語意業。】

  這個十句,總而言之,是說得證自性圓滿大法,大圓滿大法。我們看清涼大師在《疏鈔》裡面給我們說明的,「得此十種三業,成下十果」,下面是十住,也就是說得這十種圓滿殊勝的三業,身語意業,才能成就十住菩薩的果德。十住菩薩是從十信位修得的,怎麼修法?具體的就是這品經給我們舉的例子,一百四十一首偈,一百四十一願,也是一百四十一淨行。有願、有行,願就是行,行就是願,稱為普賢行願。這個十句是全經十一大段的總綱領,每一句後面就有一段怎麼個修法,『云何得』,怎麼個修法!告訴你修行的方法。

  清涼大師在《疏》裡頭說,「由無過三業,故超勝尊貴」,你看這是第一句問的,怎樣得『無過失身語意業』。我們今天身語意業過失無量,十住位的菩薩真了不起,身語意業沒有過失了,他們超越十法界,不但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到哪裡去了?到華藏世界去,華藏是一真法界,所以得超勝尊貴。超是超十法界,是十法界的導師,所以我們稱他為世尊,稱他為佛陀。《華嚴》上圓教初住菩薩,他真的是佛,他不是假佛,天台大師六即佛裡面「分證即佛」,前面講的,他不是圓滿果,他是分果。向上,從初住往上去,四十一個位次,這就是給你講,後頭給你會說到,為什麼「淨行品」裡面一百四十一願,這一百四十一願有講究的,不是隨便說的。

  一百就是十信心滿,十信每一信裡面都具足十信,所以十乘十,一百,十信位所修的。四十一呢?四十一從圓教初住開始,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四十一個位次,一百四十一。最後一位妙覺位,那個沒有過失,那是圓果,這個四十一位都是分果,沒有到圓滿,都是分果。只要沾上這個果就是法身菩薩,法身如來,沒有達到究竟果位、到圓果,分證佛,位次愈往上就愈接近究竟圓果。這樁事在前面也曾經做過好幾次的報告。十法界裡頭有修有證,向上一著,修證還有沒有?不能說沒有,不能說有。為什麼不能說沒有?那就是他是分果,他不是圓果,當然有修。為什麼說他沒有?向上去,就是圓教初住往上去,三業的過失都離了。也就是說他們那些人不但沒有分別執著,起心動念都沒有,他們修行沒有跡象。不但你看不到,你想都想不到,所謂「心行處滅,言語道斷」。我們對他們的稱讚只有超勝尊貴,稱之為世尊。這一句是總說。

  下面說,「由不恚害」,就是『云何得不害身語意業』,恚是瞋恚,嫉妒、瞋恚這才會害人。他沒有瞋恚,沒有嫉妒,所以他沒有傷害一切眾生的念頭。不傷害眾生反過來看,利益眾生,他尊重眾生、包容眾生、愛護眾生、幫助眾生,「故常為饒益」。那麼我們凡夫,尤其是現代社會,一般人沒有接受過聖賢教誨,滿腔的怨氣,怨天尤人,充滿了憤恨、嫉妒。總是看到我不如別人,我的地位不如人,我的收入不如人,我的享受不如人。我聽說許許多多大學生自殺,為什麼自殺?滿腔的怨恨,能不能解決問題?不能!如果你常常讀佛經,你就曉得你到這個世間來,是來酬償你過去生中的業報。明瞭之後,命裡面是貧賤,安於貧賤,我造的因,我總要承受果報;命裡面是富貴,安於富貴。明理的人,了解事實真相的人,一生不怨天不尤人,又何況命運可以改造,諸位讀《了凡四訓》就明白了。

  佛門裡面常說「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這個道理雲谷禪師教導袁了凡先生。他明白了,覺悟了,認真努力改過自新,斷惡修善,積功累德,果然不到三年,命運就好轉,愈轉愈好。命裡面沒有功名,他得到功名;命裡頭富貴有限,他的富貴增加;命裡頭只有五十三歲,他活到七十四歲,延壽二十年;命裡沒有兒子,他有個好兒子,天啟。所以命運操縱在自己手上,不在別人手上,別人說替你改造命運是假的,那不可靠的。哪有這種道理!算命先生說我替你改命,你要拿多少錢給我,那騙你的。他要能改命,他為什麼不把他自己命改過來?自己他都改不了,他怎麼能改別人?佛法講改造命運,是你自己,不是佛,佛菩薩幫不上忙。佛菩薩教你方法,教你回頭是岸,改過自新,天天要發現自己的過失,把自己過失改正過來,這真修行!

  修到自己身語意完全沒有過失,你就跟《華嚴.淨行品》相應了。那就恭喜你,你不但超越六道輪迴,你超越十法界,這個功德就不可思議,這是真正的饒益。瞋恚之害非常嚴重,大乘經裡面常講,「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別人真正是無緣無故,我們以善心對人,人家以惡意相報,你有沒有瞋恚心?如果你要有瞋恚心,立刻要覺悟,我的瞋恚心生起來,對方受害小,自己受害大。我報復他,我恨他,對方受害頂多三分,自己受害至少七分,諸位要知道,這叫真正得不償失,錯了。如果你的念頭一轉,我對他有恩有德,這個人忘恩負義,還要毀謗我、侮辱我、傷害我,我完全原諒他,完全不放在心上。沒有一絲毫怨恨心,更不會有報復的念頭,這是自己修了大德。

  這個大德是什麼?這個大德是對方成就的,不是對方這個惡行,怎麼能知道自己的功夫?怎麼能知道自己的涵養?所以不但沒有怨恨心,反而有感恩的心。不錯,這樣對我,考驗考驗我的功夫到什麼程度!對方有災難、有困難的時候,我們知道了一定要幫助他,這叫積功累德。佛在經上常常教導我們,「不念舊惡,不憎惡人」。他之所以忘恩負義,在現在來講這是正常的,為什麼?他沒有受過聖賢教育,他不知道宇宙人生真相,不知道因果報應的理論與事實,才做出這些不善的事,怎麼可以跟他計較?所以,看到只生憐憫心,同情、憐憫,不生瞋恚,這才是常為饒益。

  我們這樣做,一時他不懂,過個幾年,慢慢的他會想到,「某人真正是個好人,我惡意對他,他還是以善意對我,我有困難的時候,他還是樂意來幫助我」。總有一天他良心發現,他會回頭;同時這種做法也能感動周邊的人。什麼叫善行?做出示範來給人看,不是口頭說說的。好,現在時間到了,我們休息幾分鐘。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我們接著看下面的疏文,「由無餘惑,不可譏毀,故十王敬護」。這個地方所講的餘惑,就是習氣。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四果阿羅漢見思煩惱斷了,還有習氣在,就是餘惑在。貪瞋痴慢真沒有了,可是貪瞋痴那些習氣有時候它會現行。佛舉了很多例子,習氣難斷。阿羅漢的習氣到什麼時候才能斷?辟支佛的果位。阿羅漢在我們《華嚴》裡面是七信位的,八信位習氣才斷。他的塵沙煩惱沒斷,到九信位塵沙煩惱才斷,十信位,塵沙煩惱的習氣也沒有了。所以此地講由無餘惑,就是見思的習氣跟塵沙的習氣都沒有了。不可譏毀,這個世間人有沒有諷剌他的?有沒有毀謗他的?有!不但是十信位的菩薩,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毘盧遮那佛,現在我們這個社會上有沒有人不尊重他的?有沒有人毀謗他的?有沒有人侮辱他的?有,很多!不相信佛法的人,任意的破壞佛菩薩的形像。

  前些年,阿富汗有一尊七百年的大佛像被人炸毀了,這個消息傳遍全世界。正好我那天在香港,鳳凰電視台來訪問我,問我對這樁事情的看法。我感到是一樁很遺憾的事情,因為這是一種,現在講是古蹟、是藝術品,是一個國家的國寶。你不要把它看成宗教,不要把它看成異教,那是個藝術品,已經有七百年了。所以很遺憾,我只能這樣的表態。為什麼?這些破壞的人他無知,他不懂得,真正懂得,決定不會破壞。拿現在就是經濟效益來說,也不應該破壞,七百年歷史的古董,你可以帶來多少觀光遊覽的客人。現在每個國家都懂得開放觀光旅遊,這是觀光旅遊最好的資源,所以破壞很遺憾。聽說有人發心要把它恢復起來,那也是好事情。所以說不可譏毀,人無知,鬼神知道,天神知道,他對你尊敬。故十王敬護,這十王是鬼王,鬼王尊敬、護持,天王更當是不例外。

  釋迦牟尼佛當年示現成道,淨居天人代我們請法,如果他們不代我們請法,釋迦牟尼佛就示現滅度了,沒有人啟請。淨居天是四禪天,四禪天很特殊,凡聖同居土。四禪有九天,其中有三天是四禪正規的天人居住的。另外有一種,叫無想天,修無想定的人在那個地方修行,可見得那個定功相當高,能夠達到四禪天。另外是聖人,小乘阿羅漢,大乘一些菩薩在那邊修行,他們居住的叫淨居天,五不還天。這個「不還」是不到人間來了,在那個地方修行他就能超越六道,超越六道就生到四聖法界。有人生聲聞,有人生緣覺,有人生菩薩,最高的是十法界裡面的佛。天台大師所講的「相似即佛」是指十法界裡面的佛,不是分證佛。相似即佛那個果報不是真的,此地前面講的果,雖然是分果,它是真的,不是假的;十法界裡面的果報不真實,這個一定要知道。人天迷惑,邪知邪見,不知道尊重聖賢,不知道尊重聖教,可是天人、鬼神知道,他們尊重。所以經上講十王敬護,它不指我們人間,不說這個,說鬼王,鬼王敬護。

  第四句說「由惡緣不可壞,得佛十力」,這就是『云何得不可壞身語意業』。惡緣,緣有物質環境、有人事環境,這不是善緣,是惡緣。總想來障礙、來破壞,能不能破壞?不能!為什麼不能?他「得不可壞身語意業」。身體有生有滅,這是無常的;靈性不生不滅,性德不生不滅,所以得佛果地上的十力,十力前面跟諸位介紹了。

  第五,「由修行不退轉,滿菩薩行」。這個地方我們要特別著重「滿」字,十信心滿出離十法界,生到華藏了。我們讀這段經文,也才真正能體會到,脫離六道、脫離十法界絕對不是一樁容易的事情。所以佛菩薩常常講,末法時期如果不修淨土,不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一個人自己修行能成就的。你看看這個十句你就曉得,你說多困難!所以得人身、聞佛法,大幸,能聞到淨土法是大幸當中的大幸,你太幸運了。為什麼?你在這一生當中就有機會超越十法界,往生極樂世界,極樂世界不在十法界之內,超越了;換句話說,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縱然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可以說滿菩薩行。為什麼?到西方極樂世界不退轉了,圓證三不退。

  我們要相信世尊不妄語,彌陀不妄語,十方諸佛不妄語,異口同聲勸勉我們親近阿彌陀佛,往生極樂世界,一生圓滿成就。成就是圓果,不是分果,這是非常不可思議的事情。菩薩行在一般大乘教裡面,用六度包括盡了,在《華嚴經》裡面是十波羅蜜,還要加個四無量心。所以常常講六度四等,四等就是慈悲喜捨,四無量心,修到圓滿了,這是圓教初住菩薩。

  第六句,「由遠離諸相,如如不動,成涅槃因」。經文裡頭『云何得不可動身』,這是講的涅槃因,所以此地講如如不動。為什麼能如如不動?遠離諸相,《金剛經》上講得好,「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如果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你著相了,這個好看,那個好聽,這個好吃。你在外面一切諸相裡頭起了貪瞋痴慢,起了好惡分別之心,你的心動,心動不是涅槃因,那是輪迴因。所以在這個地方我們自己回過頭來,回光返照就明白了。我們從早到晚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是成就涅槃因,還是成就輪迴因?這個事情不能不認真的反省。如果天天還幹的是輪迴因,這一生想求生淨土就沒有指望了。

  要想往生極樂世界,必須把這個世界裡面一切境緣統統放下,境是講物質環境,緣是講人事環境,徹底放下。不但沒有分別執著,連起心動念都沒有。當然,這個話說起來容易,做太難太難了!你能夠做到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生實報莊嚴土。你還會起心動念,但是確實沒有分別執著,沒有分別執著你生方便有餘土。我們只能做到於一切法不執著,還有分別,不執著,把執著放下了,妄想分別還是有,生凡聖同居土。由此可知,念佛是修功夫,修什麼功夫?至少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執著,這是在淨土裡面講,成涅槃因,「不取於相,如如不動」。要把諸相的真相看清楚,「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都不是真實的,這不能不知道。

  第七句「由德行殊勝,故於法善巧」,往下我們會看到十善巧,到那個地方再跟諸位細說。善巧是智慧的起用,從哪裡來的?德行,德行裡面有智慧,智為先導,所以德行殊勝。我們凡夫所行都是業,說得不好聽的話是罪!罪業,沒有德。為什麼?煩惱做先導,貪瞋痴慢在引導,你怎麼不造罪,你怎麼不造業!菩薩貪瞋痴慢斷盡了,三業清淨,斷盡了,所以轉煩惱為菩提。菩提來做先導,德行當然殊勝,這個才得於一切法中善巧方便。

  第八句講『云何得清淨身語意業』,「由體清淨如虛空,故成具道緣」。體有兩種,有性體,有質體,性是法性,它不是物質,也不是精神,它本來清淨。雖然本來清淨,我們現在迷了,迷失了自性,自性不能當家做主,當家做主的是什麼?習性,習性就是阿賴耶,八識五十一心所,它來當家,這就錯了。什麼時候你能夠把八識五十一心所看破,看破什麼?它沒有自性,沒有自體,真正是「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你的清淨就恢復了。

  性體、質體都不存在,決定不可以起妄想分別執著,所以成就具道的因緣。無論你在順境或是在逆境,無論你遇到的是善緣還是惡緣,統統是助道的因緣,幫助你成就。順境、善緣裡面,你看破了,沒有絲毫貪戀,不生貪戀;逆境、惡緣,不生瞋恚。你看看無論什麼環境都是幫助你斷貪瞋痴,斷貪瞋痴就是成就戒定慧。下面這一百四十一願,每一願都是成就具道因緣,為什麼?那就是體清淨如虛空。

  第九句,『云何得無染身語意業』。染是染污,「由涉境無染,故得堪傳法器」,境是境界,前面所講的順境逆境、惡緣善緣。就像「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五十三參確實給我們顯示出,順逆之境,善惡之緣,善財參學具足佛法,涉境不染。《金剛經》上的教誨,「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他真做到了。所以歷事鍊心,練什麼?練不染著,於一切境緣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智慧!無染無著,定功!他所學的是定慧等持,定中有慧,慧中有定,定慧增長不起煩惱,染就是煩惱。所以他得到是堪傳法器,什麼人能傳世尊之法?這樣的人就有條件,可見得傳法不簡單。

  我們在《六祖壇經》看到,五祖忍和尚把衣缽傳給惠能大師,而沒有把衣缽傳給神秀。什麼原因?諸位想想他們兩個人作的兩首偈,你就明白了。神秀的偈子,「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跟這個標準來對照一下,他涉境有沒有染?有染,他天天還在擦,怕惹上塵埃。惠能大師的偈子,「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他不但無染,連境都沒有。說身、說心,有境,身心都沒有,境都沒有了,哪來的染?你們想想看,這個衣缽該傳誰?當然惠能大師是傳法的法器,他接祖位是應當的,這個道理我們要懂。

  末後一句,『云何得智為先導身語意業』,這一句非常重要。「由智先導,故成就眾慧」,這一句在我們現前學習的過程當中,是個很重要的指導原則。智是理智,理智的反面是感情,感情用事沒有不出亂子的。感情裡面,好惡,我喜歡這個人,喜歡這樁事,討厭那個人,不喜歡那樁事,這裡頭弊病叢生,問題就太多了。如果說理智做主宰,把感情放在一邊,要問對人也好,對事、對物,應不應該,如不如法,你就會減少過失。

  中國新年快到了,年節中國人都有送禮的習俗,對於長輩、對於朋友,這是禮貌,這是人與人之間感情的維繫。禮有節,節是節度,不能過分,不能不及,過分就顯得巴結,現在人叫賄賂,過分了;如果不到,不到表示傲慢,都不好,一定的節度。這個節度國家制定的,那很好,一定要遵守,有風俗人情代代相傳。譬如過年了,我們送給長輩的禮,從前在我們鄉下,送什麼東西?大概送兩斤肉,送一隻雞,送兩斤麵,給老人過年,這個都有規矩,都有節度。你要說我送四斤肉,我送兩隻雞,我再送四、五斤麵,過分了。如果是說我只送兩斤肉,雞跟麵都不送;或者我只送兩斤麵,其他都沒有,這不足、不到,一定要合乎這個節度。

  外國人也有,像我們在澳洲,澳洲政府規定,官員接受別人送的禮,以不超過一百塊錢為原則。超過一百塊錢以上的,那就是賄賂,就犯罪了,有標準,大家都懂得遵守。無論是你包個紅包,或者是你買禮物,禮物的價值都不超過一百塊;接受的人很歡喜,送禮的人不至於太大的破費。你看面面都顧到,智為先導。如果憑感情用事,這個人對待我很不錯,或者還有利用價值,我要多多的賄賂他,犯罪!於自於他都不利。這些事情現在沒人教了,所以不如法的事情太多太多,現在真正做好事,沒人相信,好事很難成就。

  全世界的人哪個人不嚮往和平,哪個人不希望安定?可是這半個世紀以來,社會動亂的頻率年年上升,災害一次比一次嚴重。世界上關心這個事情的人、努力於這些工作的人真不少,我見過很多。可是效果始終看不到,令許許多多熱心於這些工作的人都感覺到灰心;這一灰心當然就退轉了,溫度大幅度的降溫。可是這個問題是個非常嚴肅的問題,非常重要的問題。我自己參與這個工作五年了,了解一些狀況,也認識了不少的朋友。我們要問衝突能不能化解?安定和平能不能實現?答案都是肯定的,問題是要怎樣做法。

  還是古聖先賢講得好,「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努力了這麼多年看不到效果,要好好回頭想想,我們是不是智為先導?好像沒有想到這個問題,而是什麼為先導?利為先導,所以始終不能落實。每個人的利益不一樣,利大家都要爭,所以用什麼方法來化解衝突?報復!報復能化解衝突嗎?冤冤相報沒完沒了。現在人不講因果,不講因果這個冤冤相報的事實存在。你族群裡頭有後人,後人永遠會記得仇恨,總是會找到機會他來報復。你報復他,他報復你,冤冤相報,世世代代沒完沒了,你說這個事情多麼可怕。如果要是真正懂得因果,你就曉得這個事情更可怕!

  中國老一代的人相信因果報應的很多,歷史上的記載,這些事例不知道有多少,在《二十五史》裡面所記載的就有幾百條,古人在筆記、文字記載的不曉得有多少!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聊齋誌異》、《子不語》這些書,不是完全虛構,絕大部分都是事實。你能不信嗎?再就我們自己,自己個人在一生經歷當中,你細細去想想,會有很多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沒有法子解釋的。

  早年我在美國,住在達拉斯,達拉斯佛教會蔡文雄會長,他曾經告訴我們一樁事情。他初到美國來的時候,跟幾個朋友開車去玩,回來的時候迷路,開進一個小城。他突然之間覺得這小城很熟,但是真的他是一生當中第一次來遇到的。他能知道這個小城裡面的街道,能知道這個小城裡頭有哪些建築,車開進去之後果然如此。他這個問題多少年都沒有辦法得到答案,常常疑惑為什麼會有這個事情。碰到我就問我,我說你前世肯定在這個小城、小鎮上住過很多年,你對這個小鎮很熟悉。他想很有道理,你不在那裡住很多年你怎麼會那麼熟悉!說明什麼?說明有前世。

  類似這種情形很多人都有經驗,但是沒有他那麼清楚,沒有他那麼明顯。如果說不是前生,這個問題到哪裡找答案,無法解釋。所以他自己想想好笑,他說可能,從前舊金山有金礦,可能是在那裡挖金礦的工人,住在那邊,有可能。你那一生沒有做什麼壞事情,沒有坑人,你還能夠得到人身。這一生還不錯,做生意還做得挺好,說明人有三世,有前因、有後果。既然有前世,當然有後世,知道有前世、有後世,你就得要多用用理智,少用感情;多做好事,少做壞事。我們生生世世向上提升,不至於向下墜落,太重要了!這比什麼都重要。所以由智先導,成就眾慧。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