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大誓願第六 (第五集) 2010/11/16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節錄自淨土大經解演義02-039-0197集) 檔名:29-204-0005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二百三十三面第七行,從「畜生」這個地方看起。
「畜生,新譯為傍生,指傍行之生類。《新毘婆沙論》云:其形傍故行亦傍,以行傍故形亦傍,是故名傍生。傍者,橫也。」這個意思簡單的說,傍是不正,心不正,他的行就不正,就墮這一類的眾生,就是畜生類。心行端正,這是人天兩道;所以心行不正,這就是畜生道。這是造作五逆十惡比較輕一點的,就是最輕的,比餓鬼道輕,所以牠排在餓鬼道的後面。經文裡,《新毘婆沙論》講得也很好,牠的形,這個「形」字是說牠形狀,牠的形狀不正。天人,經教裡頭、聖人教誨裡面都講的有威儀,畜生道、餓鬼道就沒有了,通俗一點講,威儀是屬於禮節,他們不懂禮節。人要是無禮,不懂禮節,沒有愛心、推己及人之心,這就叫心行不端正,不端正,貪瞋痴裡面屬於愚痴,所以愚痴所感的是畜生道,這是這一道的業因,心行偏邪,邪知邪見,我們常講為非作歹,這是牠的業因。下面講行為的行,牠的行為也不端正,行為不端正,所以牠的心行就不正,這叫做傍生。
《會疏》裡面說,「此道遍在諸處。披毛戴角,鱗甲羽毛,四足多足,有足無足」,這是講畜生道牠的形狀,在哪些地方?到處都能看得到,水裡面的、陸地上的、空中飛的,都能看到。披毛戴角是獸類;鱗甲,水族的一類,陸地上也有鱗甲;羽毛是鳥雀,在空中飛的這一類。有四足、有多足,這都是我們常見的;有有足、有無足,蛇這一類就是沒有足,蛇這一類種類非常之多。所以「水陸空行,互相吞啖,受苦無量」。《輔宏記》裡面說:「作中品五逆十惡者感之」。我在前面提到過,這個地方應該是下品,餓鬼才是中品;它這個地方可能有個錯誤,它餓鬼寫在下品,這個地方寫的中品。五逆十惡者感之,五逆十惡比餓鬼道的罪業要輕,感到這一道,因中雖然沒有害眾生的心,但是他的心行不善,所以感得這樣的果報。
下面一段特別介紹閻羅王界,我們中國習俗裡面講閻羅王,十殿是第五殿的,五殿閻羅王,他管地獄,所以特別把他放在此地來做一個介紹。「焰摩羅界者,指焰摩羅王之世界」,他的世界。我們應該知道,六道無論是哪一道,我們都曾經去住過,而且肯定不是一次,都是多次,現在這一生到人間來,這一投胎把過去的事情給忘掉了。如果能夠知道自己過去世的事情,我們這一生再不會做壞事,為什麼?苦頭吃多了。就是因為迷惑了,這隔陰之迷,隔陰就是生死,死苦生也苦,這種大苦把我們的記憶摧毀,過去事情不記得了。可是現在外國人有,中國人現在也有了,有一種方法,用催眠的方法能叫你回憶到過去世。這是人工力量的加持,不是佛菩薩加持,也不是鬼神加持,人為的力量加持你,你能夠回憶到過去,把過去事情能說出來。催眠的境界似夢非夢,它也很清楚,說出來之後,旁邊用錄音把你錄下來,等你醒過來之後放給你自己聽,你自己說的,你過去一世、二世、三世、四世。我們聽到有個催眠報告,她能說到過去幾十世,年代四千多年,七、八十世,真不容易。像這樣深度的催眠比較少見,偶爾也能夠發現,都看緣分。
這下面介紹,「焰摩羅,又作炎摩」,這底下幾個名字,到「閻摩羅等」,都是翻譯不一樣,是一個意思,翻譯不一樣。它的意思,「譯為縛,縛罪人之義」,就像用繩索把罪人綑綁起來,是這個意思。「焰摩羅王,義譯為平等王」,這是五殿閻王,平等王,閻羅王的意思是平等王。「此王登錄」,登錄是眾生在這個世間,思想、言語、造作是善還是不善都有記錄。死了以後,這是按照你自己心行善不善,他來治理你,善有善果,有果報,惡那就有罪報,所以他「治理世間生死罪福之業」,他管理這個事情。這個人很公平,他不會冤枉你,一定是按著你自己過去的心行來判你。你有善行,送你到天道去,你的善行是屬於哪一個等級,天有很多層,他送你去;如果你造作的有罪業、有罪過,罪過也有不同的等級,那應該在哪一個地獄。實在講是消你的罪業,天上是消你的善業,善業是享福,讓你享福消你的善業;地獄這是苦報,是消你的惡業。我們才真正了解,這六道到底是怎麼回事情。不造業,不造業就不受報,這就好。不造業到哪裡去?不造業就超越六道了。
所以我們在這個地方就能體會到,六道是什麼?六道,人間造業,三善道跟三惡道都是消業。消業裡頭他也造業,特別是人間,人間是個善道,消業他又造業;天上消業多,造業少;畜生、餓鬼消惡業多,造業也少;地獄裡頭完全是消業,沒有造業的,地獄不造業。所以業消了之後,他又會到人間來。到人間如果遇到善知識,如果他很幸運遇到淨宗,他很可能就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這個緣分非常非常難得。哪些人遇到?我們今天遇到了,這要知道,無比的慶幸!人身難得,我們得人身;佛法難聞,我們聞佛法;尤其是佛法裡頭無比殊勝的法門,我們遇到了,遇到了還要搞六道嗎?這個地方只把六道一個概況給我們說說,如果要細說,說不盡。我們編了一本書,《諸經佛說地獄集要》,這部經要從頭到尾跟大家細說一下得好幾年,是個很大分量的課程。學了之後有一個好處,再不敢有惡念,惡念尚且沒有,當然不會造惡業,這肯定的。你會想到應當要超越輪迴,要超越十法界,十法界裡頭六道苦,六道是穢土,至少也要生到四聖法界,那是世間的淨土。這裡頭造不造業?這裡頭很輕的業,不在六道,他永遠脫離六道了。人不能不覺悟!
閻羅王治理世間生死罪福之業,「主守地獄,八寒八熱及其眷屬諸小獄等」,前面我們讀過,都歸他管,大地獄八寒八熱,小地獄有十六遊增地獄,還有孤獨地獄,統統歸他管。「決斷善惡,役使鬼卒,於五趣中,追攝罪人,捶拷治罰,更無休息」,這幾句話是講閻羅王的職責。所以鬼神,鬼裡面的神眾都是公平正直。他為什麼到鬼道裡作神?他跟鬼道裡有緣。佛不度無緣眾生,同樣的道理,任何一個人在六道裡頭,沒有緣,對面都不相逢,這個緣就太重要了。佛家講因緣果,特別重視緣,他不講因生,他講緣生,這裡頭有大道理在。講因,可以說每個眾生阿賴耶裡面,世出世間法的種子可以說統統具足。哪一法起現行,這要靠緣,如果沒有緣,雖有種子,不起現行。
菩薩明白這個道理,所以凡是不善的緣,他遠離,於是不善的果報永遠不會現行。我們明白了,就可以學菩薩。我們過去無始劫來造作的惡因很多,這一生沒有遇到佛法之前也造了不少,能沒有果報嗎?不可能,有業因就可能有業報。我們不讓這些惡因變成現行,唯一的辦法,我們不造惡緣,遠離惡緣,惡的種子就不會現行。那我們造什麼?現在我想每個同學都知道,我們得造阿彌陀佛的緣。我們阿賴耶裡有阿彌陀佛的因,現在全心全力要做阿彌陀佛的緣,這個緣怎樣製造?大勢至菩薩教給我們,「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見佛是果,因就是前頭兩句話,憶佛、念佛。憶佛是心裡常常想阿彌陀佛,口裡常常念阿彌陀佛,憶佛念佛是因,必定見佛是果。說的話說得那麼肯定,叫人聽到一絲毫疑惑都沒有,這是真的,這不是假的。
最近這段時期,我們常常聽到災難很多。在過去,說實在的話,一年前,不很遠,我們在許多場合裡,沒聽哪一個人講災難,可是這一年裡面,好像都把這個問題提出來當為談話的主題。我們細心去思惟,愈來愈感到這個問題有嚴重性。災難怎麼來的?佛知道,我們佛弟子知道。佛知道,是他的定功,他的智慧;我們知道,是聽佛說的,佛在經上常常講,我們聽佛說的,我們知道。佛告訴我們「一切法從心想生」,《華嚴經》上說這一切法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跟識都是我們講的心,心是真心,識是妄心,妄心不離真心,總而言之,一切法離不開心。心怎麼變成一切法?心動就變一切法,心不動,一切法就沒有了。這個動是波動,現在科學家也證明了,宇宙之間萬事萬法其實就是個波動現象。所以科學提出一個弦的理論,像樂器裡弦樂器,說出這麼一個理論,波動現象。
現在災難來了,災難怎麼變現的?一定是一個異常的波動,不是正常的,也就是說,反常的一種波動。正常的是與性德相應,不正常的是與性德相違背。所以連科學家也告訴我們,二0一二的預言並不可怕,科學家說,他也沒有說有,也沒有說沒有,他說應該是地球上全人類一個高度警覺,改變自己的一個好機緣。怎麼改?要斷惡修善,要改邪歸正,要端正心念,人類會把這個地球帶到更好的境界。好事情,說得很有道理,跟佛法講的一樣。那要不改,不改,麻煩就來了,那災難愈來愈嚴重。什麼意念是最好的意念?現在我們同學們都明白,讀誦《無量壽經》是最好的意念,憶佛念佛是最好的憶念,我們大家在一起分享《無量壽經》學習的心得報告,是最好的意念。這個災難的頻率確實愈來愈多、愈來愈嚴重,我們很努力的把這部經學習的心得向大家做報告,跟大家一同分享。我希望是在明年六、七月把這部經講圓滿,那時間的分配勢必要每天再加兩個小時,每天講四個小時應該可以講完,這是有必要的。現在這個年齡,一天講四個鐘點還沒有問題,應酬要減少了,希望諸位多聽經、多讀經,少來看我。看我怎麼?你累我也累,我們彼此都累。多有一點時間休息,養養精神,多聽經、多念佛,這樣好,這才是真正我們彼此照顧,彼此關懷,互助合作。
下面老居士引用《三啟經》裡面一句話說,「故《三啟經》云:將付琰魔王,隨業而受報,勝因生善道,惡業墮泥犁。」這首偈要記住。將付琰魔王,就是把造作罪業的人帶去,帶到哪裡去?帶到閻羅王那裡去,交給閻羅王去治他的罪,去審判他。他要是有善心善行,閻羅王送他到善道,佛法裡面講的三善道;如果他心行都不善,那就送他到地獄。這四句偈不是嚇人的,是事實真相,我們不能把它看輕。這四句偈說明閻羅王所執掌的事業,這是他的事業。下面這是附帶介紹,「又譯雙王」,譯是翻譯,閻羅王也翻成雙王,為什麼?「兄及妹皆作地獄王,兄治男事,妹理女事,故曰雙王」,這是佛經上有的,男女都是琰魔王。是平等,說男女不平等,這是男女平等,閻羅王也有一個男的、一個女的,平等,真是平等王。男的閻羅王管男眾,女的閻羅王管女眾,所以叫雙王。
「焰摩羅界者,即此王之管界」,這個界是範圍,他們主管的範圍。《俱舍論》說:「琰魔王國,於此贍部洲下,過五百踰繕那」,就是由旬,過五百由旬,「有琰魔王國,縱廣量亦爾,從此展轉,散居餘處。」他主要治事的處所是在我們大地的下面。大地的下面我們都知道,現在是地球的核心,地球核心是一片火海,所以地獄叫八熱地獄,那是他的住處,是他辦公處事的所在。縱廣量亦爾,也像這樣子。從此輾轉,散居餘處,餘處就像下面《長阿含經.地獄品》所說的,「閻浮提南,大金剛山內,有閻羅王宮,王所治處,縱廣六千由旬」,好像是把整個地球都概括,整個地球都是他的界線。所以前面告訴我們,地獄有在大海、有在高山、有在樹林、有在洞穴,也有在空中,無處不在。用現在的科學術語說,不同維次的空間,這個現象是可以相信的。
地獄如是,其實哪一道都沒有例外,只是空間維次不一樣。如果我們有一天,肯定會有這一天,有能力突破空間維次,這在佛法裡面講的,心地清淨,空間維次就沒有了。空間維次是從哪裡來的?科學家知道確實有這個東西,不知道它怎麼來的;佛知道,來龍去脈清清楚楚,是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我們有分別心、有執著心,就有空間維次;如果分別執著放下,空間維次就沒有了。沒有了的時候,你就統統能看見了。所以十法界,每一個法界都涵蓋著一切宇宙。佛經上講得透徹,一毛端、一微塵,這最小的,這裡面都包容遍法界虛空界,所有一切信息都在裡頭,每一個微塵、每一個毛端都是這樣的。你看看,這不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嗎?這《華嚴經》上說的,真的給我們講透徹、講明白了。大乘經論上講,給你講真話,「即在當下」,就是現前,沒有過去、沒有未來,也沒有此界他方,活在當下,當下就是一念。
下面給我們說明什麼叫三惡道,「三惡道又名三惡趣」,趣是趣向,趣跟道的意思相同,「又名三塗。為一切眾生造惡所生之處,故名惡道」,為什麼叫惡道?一切眾生造惡,他就會到這裡去。眾惡所感,這叫惡趣;眾善所感,那是天界,善處。人道是善惡混雜,一半一半,這到人道;如果我們的心行善多惡少,他生天去了。「地獄、餓鬼、畜生三道,名三惡道」。《法華經.方便品》說,「以諸欲因緣,墜墮三惡道。蓋謂眾生,如內有貪求欲樂之念是為因,外攀緣欲境」,就是五欲六塵的境界,這個欲境是什麼?佛給我們講的財色名食睡,這五個都叫做欲境,「是為緣,以此因緣起念造惡,終墮惡道。」最後你一定墮落在惡道裡頭,你有因、有緣。我們中國人的老祖宗實在也了不起,我覺得那不是平常人,不是凡夫。在上古時代,佛教沒傳到中國來,諸位要知道,佛教傳到中國來,正式傳到中國來,漢明帝永平十年,公元六十七年,這是國家派特使正式禮請過來的。在這個之前有沒有?肯定有,非正式的。非正式的可能在周朝中葉就開始有了,從印度到中國來旅遊、做生意的,一定也把這個帶來,那時量非常小,影響不大。
你看中國人講性命的哲理,《大學》開頭的三綱,「大學之道」,大是大人,大人是什麼?聖人。大學之道就是聖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三綱我們用《華嚴》的教義來解釋,《華嚴經》上給我們講的體相用,這是大乘法的三綱,用「大方廣」這三個字來代表。大是體,明德是體;親民是相,親民是什麼意思?親是親愛,親愛一切眾生,就這個意思;廣是講用,用是什麼?止於至善。我看這三句跟大方廣很相應,這是聖人、佛菩薩教化眾生的總綱領、總的原則,明德是性體,自性的理體,親民是自性的相貌、樣子,止於至善是自性的德用。從哪入門?怎麼圓滿?止於至善怎麼圓滿?這講作用,下面八目就說出來了,從「格物」開始,物就是這裡講的欲望、物欲,要把物欲放下。物欲不是好東西,那是染污,那是不善。放下什麼?我們在教學這幾十年當中常說,「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聞利養,放下五欲六塵,放下貪瞋痴慢」,這叫格物,我們用佛法來解釋,大家好懂。
物格,智慧就現前,致知了。「致知」是什麼?《觀無量壽佛經》三福的第三條,「發菩提心」,菩提是什麼?覺悟,不再迷惑,真正覺悟了。真正覺悟的人,肯定「深信因果,讀誦大乘」,智慧開了;「勸進行者」,不但自己成就了,還得教化別人,教別人。釋迦牟尼佛覺悟,覺悟之後一生從事於教學。這四句就是致知。致知而後意誠,誠意現前了。誠是什麼?一個妄念都沒有了。曾國藩先生的解釋,《求闕齋筆記》裡為真誠的誠下一個定義,他老人家講的這個定義跟佛經講的一樣,「一念不生之謂誠」。意誠,心就正,心不偏不邪、不染不淨,佛法講中道第一義諦。這是什麼?這是心之用,心起的作用。心的體是什麼?心的體就是誠意。誠意起作用就是「二邊不立,中道不存」,才能止於至善。止於至善那個效果就是身修、家齊、國治、天下平。善心善行,閻羅王把你送到善道去。所以三惡道,那就是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那就是惡道。放下這個就是善道,就回歸自性了。
「本章具兩願」,這一章的經文有兩個願,有兩願,「國無惡道願及不墮惡趣願」,這是第一章。「首數句」,那是總說,開頭四句,「之文意為:我若證得如來果覺,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即已究竟成佛,是時我所住持之佛土,具足無量不可思議功德莊嚴」。這是經文的意思,黃老居士用白話給我們說出來,我們很容易能夠懂得。「以上數句」,這四句話,「總表極樂世界之微妙殊勝,故於第一願首宣說之」,在第一願的開端,說明西方極樂世界的微妙殊勝。實在說,西方極樂世界就是《大學》裡的三綱落實了,三綱八目統統落實了,那是極樂世界,我們中國人稱為大同之治。在這個境界裡面,事事圓滿,沒有一絲毫欠缺,人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能隨順性德。中國老祖宗所講的性德,五倫、五常、四維、八德,全部都在日常生活當中,你看到了,你體會到了,它與性德相應。這是聖賢的境界,這是聖賢的社會,這是聖賢的政治。
人是聖賢人,事是聖賢事,境界是聖賢境界。後人對這樁事情無限的嚮往、仰慕,希望能做到。能不能做到?能,用什麼方法?教學。中國社會政府裡頭,正式設立官員來教學,管教育的這個官員,是堯王的時候,堯王那時候設一個「司徒」,官的名字。司徒管什麼?管教育,像現在的教育部長一樣,教什麼?教五倫八德。我們看陳弘謀先生的《五種遺規》,你看他第一章就把這樁事情講出來,講中國教學的起源,好!中國幾千年來是聖賢君子之國,歷史悠久。正因為是接受聖賢君子的教育,所以這個國家民族經歷幾千年到現在還能存在。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國,其他三個沒有了,為什麼沒有?他們疏忽聖賢教育,所以滅亡。中國人世世代代講究聖賢教育,所以到今天還屹立在世間,這個不能不知道。這個事情要不知道,那我們做中國人覺得很羞恥,自己老祖宗這麼好的東西都不知道。連外國人都曉得,我們怎麼能不知道!
這四句「以下則分敘四十八願各各內容」,我在科判裡面講「別顯」,前面四句是「總說」,向下這四十八願這是別說,分別一條一條的來做報告。「其下第一願曰:無有地獄、餓鬼、禽獸、蜎飛蠕動之類」,這就是三惡道,「乃國中無有三惡道願,此正表彌陀大悲心切,故首兩願唯願眾生無苦,三惡道乃苦中之極也。」在此地非常明白的顯示給我們看,阿彌陀佛締造極樂世界,無比殊勝的慈悲,這種對一切眾生親愛的行為,讓我們感恩,讓我們感動。你看他的這個理念,從什麼地方切入?最苦的眾生,一切眾生生到我這個地方來,不再受苦,他的國土裡沒有三惡道。在《華嚴經》,我們讀過「華藏世界品」、「世界成就品」,這兩品給我們介紹宇宙當中這個大的世界,現在科學家所謂宏觀宇宙,講得清楚,宇宙怎麼來的、宇宙的源起,都說明白了。這樣的經文,現在所謂是高等科學,不僅是高等哲學,是高等科學。
許許多多的世界,諸佛的剎土,都有六道輪迴。有沒有完全是淨土?有,不多,宇宙確實是太大了,所以也不能說它是少數。那是諸佛菩薩的報土,它裡頭沒有十法界,經典上稱它為清淨國土,有四聖法界而沒有六道輪迴的也有。由此可知,那個世界用現在的話說,聖賢的教育特別發達,所以居民都受過很好的教育,心行都端正,沒有惡念,所以它沒有六道。西方極樂世界,這是阿彌陀佛無盡的慈悲,為苦難眾生建立的,乃至於為三惡道眾生建立的,所以它有六道。但是三惡道眾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最低的果報,他是得人身,他不是畜生身,當然更不是餓鬼、地獄,這個了不起!所以極樂世界它沒有六道,它有三道,它有三善道,它沒有三惡道。可是它還有一個特別,它的四土是平等的,這是所有諸佛剎土裡頭全找不到,遍法界虛空界裡頭沒有,只有這一家。怎麼平等?四土平等,常寂光、實報莊嚴、方便有餘、凡聖同居,四土有,清清楚楚有四土,但是皆作阿惟越致菩薩,平等了。這是此地所說的,微妙殊勝到極處,不可思議的境界。
如果我們有宿命通,知道自己過去生所造的種種行業、所受的種種果報,你一定會真正覺悟,不想再搞了,累死了,太可憐了。六道裡搞生死輪迴毫無意義,在這裡頭迷惑顛倒,與一切眾生相處冤冤相報沒完沒了,生生世世!這個在覺悟的人看起來,這可憐到極處。所以真正覺悟,不想再搞了。到哪裡去?諸佛剎土雖然清淨莊嚴,去,條件很高,去不了。這個條件是什麼?斷煩惱,見思煩惱斷了,才能生方便有餘土,就是四聖法界。幾個人能斷見思煩惱?我們不說高的,說最低的,小乘初果,這最低的,好比是小學一年級,他要具備的條件,是要把你對宇宙人生錯誤的看法放下。錯誤的看法很多,有最嚴重的,先從這裡下手。頭一個有身體,六道眾生都把身體執著是我,所以你出不了六道輪迴。為什麼會有六道?執著這個身形是我,是六道輪迴主要的一個因素,只要有這個執著,你就決定出不去,這是個麻煩事。小乘初果他明白,他不再執著。雖然他不執著,習氣沒斷,還有餘習在,所以初果沒有出六道輪迴,要到四果才超越六道輪迴。初果須陀洹、第二個果位斯陀含、第三個果位阿那含,都沒有出六道。但是到阿那含他超越欲界,他在六道裡頭,他不到欲界來了,他住在色界天,住在四禪,第四禪,色界天,不會再到欲界來。聰明的,根利的,從四禪就超越六道;如果根性差一點的,他還要通過四空天,他再修四空定,到最高的一層非非想處天,再往上提升就超越,你說多難!我們的修學,明白這個道理,就知道怎麼修,念佛也會念了,不要執著身是自己,身是假的,隨時可以放下。身不是我,身是我附屬的,身不是我,像衣服一樣,這是我的衣服,不是我,這個觀念重要。
第二個觀念,錯誤的看法,「邊見」,就是對立。你有喜歡的,你有討厭的,喜歡的,不願意跟他分開,討厭的,不願意跟他在一起,嚴重對立,這麻煩事!你看看,佛把它擺在第二條,你看它多厲害,僅次於執著身體,第二個是邊見,這個麻煩可大了!修行怎麼修法,尤其最討厭的人?早年我在台灣、在美國的時候,有些同修來找我問這個問題,怎麼修法?我告訴他,把你最討厭的人、最不喜歡的人,給他供一個長生牌位,你家裡不是有佛像嗎?就供在佛像旁邊,每天拜佛拜完之後向他拜三拜,化解掉。有些人真做,有,有效,輕很多了。有些人拜了二、三年,還是一提起心裡就不高興,我怎麼辦?我說:你功夫還不夠,繼續認真去拜。冤家宜解不宜結,對待一切眾生要存恭敬心,要存感恩的心,為什麼要感恩?一切眾生時時刻刻都在提醒我們,提醒我們什麼?提醒我們因果教育,他在表演。你看,他造善,他得了善報;他造惡,他得了惡報,這就是在我們眼前表演給我們看,「因果報應,絲毫不爽」。這對我們是有大恩大德,我總算是看清楚、看明白了。真正明瞭之後,你決定是斷惡修善,你有智慧了。斷惡修善,都沒有分別執著,這就高了,這是菩薩。斷惡不著斷惡的相,修善不著修善的相,這就是普通所謂重實質不重形式,相是形式,著重實質,不著相了。不著相是菩薩,著相是凡夫,這個道理不能不懂。
所以你要是細心去觀察,一切時、一切處、一切事都在教導我們,我們都在受教育。這什麼教育?這是佛教育,這是菩薩教育,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就是教這個,你真的學到,你真的覺悟了。真明白之後,你才懂得佛經上所說的一句話,「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他們在做種種示現,全是為了教我的。那恭喜你,你這一生很快會成佛,為什麼?你見到佛了。所有一切眾生都是佛,在那裡表演給我看,在那裡教我,他不是用言教,他用身教,怎麼能不感恩!善財童子之所以一生成就,就這個道理,對一切眾生「戀德禮辭」,戀是感激,他做出種種表演讓我覺悟,對我有恩德,我感激他;禮是對他恭敬;辭,不學他。他作惡,不學他;他行善,學他,不執著,換句話說,一絲毫名利的念頭都沒有。古人有兩句話說得很好,「為善莫近名」,你造善事不要有名,有名就壞了;做壞事「莫近刑」,壞事可以做,但是不能做犯法的事情,守住。可見得善與惡都是有範圍的,不可以近,善不能近名,惡不能近刑,叫你走中道,走中道的人是有福的人。
下面說,「密教中曰:大悲為根,菩提為因,方便為究竟。又《華嚴經普賢行願品》曰: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故願國中永無惡趣。」這些話都是形容阿彌陀佛大悲心切,大悲心是憐憫一切惡道眾生,他給我們做了方便,方便是究竟。菩薩能夠捨己為人,勤於教化眾生,不疲不厭,什麼力量推動著他?世間人,你認真努力工作,那個動力是什麼?是名利!有名有利,你就拼命去幹,如果名利沒有了,你就不幹。中國改革開放之後,人民勤奮起來了,在這之前,我們在國外所聽到的,有不少人到中國去訪問,他怎麼說?中國人是全世界最懶惰的人,他不工作,他不願意工作,非常消極。那是什麼?那時候人民公社過的日子,沒有名利,你幹再多也是這麼多,你不幹也是這麼多,所以大家就不幹了。這一改革之後,幹的所得是你自己的,拼命幹,日夜不休息,這不是很明顯的例子嗎?佛菩薩什麼都不要,他為什麼要拼命幹?慈悲心,叫悲心。所以這是個動力,這個動力比利要強得太多了。利沒有了,他就不幹;悲心它不會沒有,它是永恆不滅,悲心來推動,永遠沒有休息,永遠沒有停止。世間法裡頭找不到這樣的動力可以跟悲心相比,找不到。所以不學佛的人看到好像學佛的人那麼樣精進,他又沒有名、沒有利,這個人怎麼這麼傻!其實他一點也不傻,他是大悲心流露出來了,他在修菩薩道,一點都不稀奇,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
菩提為因,菩提是覺,不迷惑了。你看,大悲是根,這在推動你,有智慧沒有煩惱,這是菩提。方便,方是方法,便是非常恰當的方法,方便沒有定法,一切一定是因時、因人、因事種種不同,但是總而言之,它都歸到止於至善。做得太好、太圓滿了,方便才能夠做到,不是一種方法。所以佛家常常在方便上加兩個字,叫善巧方便,非常善良,非常巧妙,這事情做得那麼圓滿,這才叫究竟。《普賢行願品》裡面也這麼說法,「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以這個來顯示出阿彌陀佛在因地時候,這是法藏比丘,他來建造西方極樂世界,那麼樣的勇猛精進,什麼原因?大悲、菩提、善巧方便。確確實實跟中國《大學》上所講的意思相吻合,明德、親民、止於至善;止於至善就是方便為究竟,親民是菩提為因,明德是大悲為根。這三綱是一切眾生的本性,《三字經》上說「人之初,性本善」,三綱就是性本善,每個人都有。我們現在為什麼沒有?迷失了自性,就是迷失了這三綱,我們把明德、親民、至善統統迷了。明德變成無明,不明,糊塗,不明了;親民變成煩惱,親民本來是智慧、菩提,變成煩惱;善巧方便變成造業,造作一切惡業,顛倒了,一百八十度顛倒,這叫凡夫,轉過來的是聖人、佛菩薩。這個是第一願,國無惡道。
再看下面第二願,「不墮惡趣願,或曰不更惡趣願」,就是不再墮惡道,「為第二願。此承第一願而言,我國不但無三惡道,甚至於從焰摩羅界」,就是閻羅王那裡來的,這就是說的地獄界,「等惡道中,來生我國之一切眾生,受佛之教化」,這一句非常重要,「不但永不更入惡趣,並悉皆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個了不起!這真正叫方便為究竟,善巧方便到究竟處就是止於至善。用佛經來解釋儒家的東西,那講得透徹,儒家提了一個綱,用佛詳細把它講清楚、講明白、講透,我們就覺悟。所以湯恩比博士曾經說,中國古人心量很大,能夠包容異族文化,就是佛教。佛教不是中國本土的,是異族的文化,到中國來,中國人包容它、吸收它、學習它,所以佛教豐富了中國本土文化。我們用這個去講四書五經,講得多有味道,真的把它講透了。所以佛教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貢獻大了,太大了,中國文化永遠不能離開佛教。你看,我們在這裡看到它的止於至善。
甚至於從閻羅王那裡來的這些惡道眾生,我們知道,閻羅王所管的地獄很多、很複雜,無論從哪個地獄出來,如果遇到有緣的眾生。這些我們都能夠理解,這些墮在惡道眾生,過去生中都是學過佛的,他要不學過佛,他沒有這個因,別人幫不上忙。哪些人幫他忙?代表的人物叫地藏菩薩。諸位要知道,地藏菩薩不是一個人,凡是修地藏法門的人,發願到惡道裡面去教化眾生,都叫地藏菩薩,所以地藏菩薩是個共同的通號,可多了。發願學地藏菩薩的人很多,慈悲心特重、孝心很重,這跟地藏菩薩就有緣,在各種不同的地獄,這前面講了很多,裡面教化有緣的人。有緣,跟菩薩有緣,阿賴耶裡頭已經有佛法的種子,他在地獄受苦,痛苦到極處,這個人叫他念佛求生淨土,他聽了他就真念阿彌陀佛,真發心求生淨土,他真去了,你看,就那麼快,一念之間!有業障很重的,提醒一次,他聽到了,因為太苦了,他還沒感覺到,還沒有能接受,那就再受受苦,菩薩在適當的機緣,遇到的時候,再提醒他一次。有人經很多次的提醒,覺悟了,一覺悟就離開。地獄的壽命很長,很長是什麼?沒有遇到緣就很長,如果遇到這些緣,他很快就脫離。從地獄可以直接往生到極樂世界,你說這個法門多殊勝!
地獄眾生尚且那麼容易往生,何況在人道!人道裡面最艱難的,為什麼不能往生?是自己造成的,自己認為眼前環境還不錯,很好,貪戀這個環境,捨不得離開,這愚痴,所以你念佛沒有感應,你念佛不能馬上往生。經為什麼要多讀?為什麼要多聽?用意在哪裡?用意叫你能放得下,叫你真正了解這個世間一切的一切全是虛妄的。古人說了兩句話說得好,「生不帶來,死不帶去」,這兩句話說得很有道理,你來投生的時候,你什麼都沒帶來,你將來走的時候一樣帶不去。告訴你這全假的,全是暫時給你看看的,你何必執著!聽經真正的意思就在此地,真搞明白、搞清楚,可以不要聽經,老老實實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就行了。如果放不下,那就非聽經不可,為什麼?你沒搞清楚。真搞清楚,沒有不肯放下的,不要別人勸,自動就放下了。這一放下,感應就現前,「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不能不放下。
惡道來的眾生,受佛之教化。這一句重要,他到極樂世界去,極樂世界天天上課。你去查經典,極樂世界的人日常生活是幹些什麼?那個世界裡頭沒有士農工商,像我們這裡各行各業,極樂世界沒有。你看,查遍這經典,這個是淨宗第一大經,這裡頭沒有講那裡有做買賣的、有做官的,有做哪個行業的,都沒說。如果要有,當然說出來了,四十八願一定說出來,沒有!所以極樂世界只有兩種人,一個是老師,一個是學生,除這兩種人之外沒有第三種。極樂世界沒有政治組織,沒有國家的形式,沒有國王、沒有天王,也沒有總統;也沒有聽說極樂世界有個家,沒有,沒有家庭。有菩薩、阿羅漢,都是學生;佛是老師,天天在那裡教學,天天在那裡上課。不但聽阿彌陀佛上課,每天聽阿彌陀佛講經教學,同時還聽十方諸佛教化。到那裡都有神通,十方無量無邊的世界,每個世界都有佛在那裡教化眾生,這些人有本事,沒有離開阿彌陀佛的身邊,在阿彌陀佛座下聽經,十方世界分身去了,他能分無量無邊身,宇宙之間有多少世界,他就能分多少身,每一個分身去親近那尊佛。
親近佛是供養,供養是培福,聞法是智慧,福慧雙修。到極樂世界修福修慧,那可不得了!你一天當中修多少福慧?這個世界修億萬年,都比不上極樂世界一天,我們天天想福慧增長,到極樂世界才真的福慧增長。在這個世界福慧增長可不是一個容易事情,這個世界是煩惱增長很容易,福慧增長很難。真正要求圓滿的福慧,那就趕快到極樂世界去,這都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受佛教化,你看,不但永遠不再入惡道。只有一個例外,他到惡道去,惡道眾生跟他有緣、有感,他現菩薩身、現佛身,到惡道裡面去度化眾生。再去惡道不是受罪的人,是佛菩薩。諸佛菩薩無處不現身,哪裡有感,哪就有應,所以統統成佛了,並悉皆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這就是究竟,這就是止於至善,沒有比這個更高的,這是止於至善。
「《淨土論註》曰:佛所得法,名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給我們做個註解,解釋什麼叫做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句話是梵語,古印度的話。「又《法華玄贊》曰」,這給我們解釋,「阿云無」,阿,這是梵語的發音,阿翻成中國的意思是無,有無的無;「耨多羅」,中國的意思是上,合起來叫無上。「三」意思是正,「藐」意思是等,下面又有個「三」,那是正,「菩提」翻成中國意思是覺。所以完全翻成中國的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梵語稱之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可以把它完全翻出來,為什麼不翻?過去在譯經有個體例,這在體例裡頭叫尊重不翻。學佛,你到底求的是什麼?就是無上正等正覺,不是別的,決定裡面沒有名聞利養,我所求的是無上正等正覺。這是學佛的人最高的一個目標,就是《大學》裡頭講的止於至善,至善是無上正等正覺。所以這個是佛門裡的第一法,尊重,不把它翻出來,用音譯,確實是很容易翻,叫尊重不翻。從《法華玄贊》給我們解釋得這麼清楚,我們也就明白了。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