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說法甚深  (第一集)  2005/5/4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節錄自華嚴經第12-017-1380集)  檔名:29-013-0001

  諸位同學,請看「菩薩問明品」,第四大段「說法甚深」。

  這一段也可以名為「應現甚深」。清涼大師在《疏》裡面告訴我們,「問及答中,通三業故」,發問的都是文殊菩薩,他老人家代表我們發問,而十首菩薩代表毘盧遮那如來為我們解答。這些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是遮那如來的學生,老師不解答,讓學生來問,讓學生來答,當然這一定得到老師的肯定,一方面也是老師看看這些學生是不是真的有成就了。所以這是教學的善巧方便,我們從這個地方,不但要體會,還要學習。現在在全世界,不僅是佛教,其他宗教也不例外,後繼的人才愈來愈少,這是使我們非常感到憂慮的一樁事情。我們希望每個宗教都能夠興盛,都能夠認真的來教化眾生,在《華嚴經》上,我們確實學到許多的知識與方法,這一段就是很好的教誨。

  問與答通三業,三業就是身語意三業,顯示說法的殊勝,這個意思很深,我們不能不知道。為什麼諸佛菩薩講經說法,能令當時聽眾有開悟的、有見性的、有證果的?這個課上得有意義、有價值。為什麼現代講經說法,這種效果沒有了,原因在哪裡?就在這一句「通三業」。我們今天只有語業,身語意三業只有語業,這怎麼說法?經上講的理論、方法我們沒有做到,沒有真正體悟,這就是缺乏意業;佛的教誨我們沒有做到,就沒有身業;所以只有言語,教學之衰衰在這個地方。

  所以我們常常想到,這次我到中國去旅行,很難得有個機會他們給我安排去參觀孔廟、孔林、孔府,這是孔老夫子,我第一次去看,我的感受很深。夫子教學跟釋迦牟尼佛差不多,這兩位都是大教育家,很遺憾的是佛陀教育今天淪落為宗教,宗教這就受很多人歧視,不知道這是佛陀的教育。佛陀當年在世跟夫子沒有兩樣,夫子周遊列國,回來之後年歲也大了,許多諸侯聽了他的言論、言行都非常敬佩,可是沒有一個人用他。這時回到魯國自己家鄉開始教學,他教學只有五年;回到家鄉他老人家六十八歲了,孔夫子七十三歲過世的,所以他的教學只有五年。

  五年的教學,在中國歷史上的成就沒有人能跟他相比,我想這是孔夫子作夢也沒想到的。當年確實,如果是有諸侯請他去作宰相,那麼他在歷史上的地位,充其量就像管仲、周公一樣,像諸葛亮一樣,只有這種地位,絕對不會被後人尊稱為「萬世師表」,這真是他沒想到的。他教學的成功,他有三千學生,五年當中有三千學生,有成就的七十二個人。這了不起!在中國歷史上,可以說二千五百年來沒有一個人能夠跟孔子相比。教學的人很多,成就的學生有多少?七十二個,了不起!成為傑出的人才。

  回過頭來,我們再看看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有資格作國王,他不要,他捨棄了。三十歲開始從事於社會教育工作,跟孔老夫子一樣,有教無類,就是今天我們所講的多元文化的教育。他的學生來自十方,不分國籍,不分種族,不分信仰,富貴貧賤,男女老少,只要你肯跟他學他都教,都一樣認真熱心的來教導,這就是所謂多元文化社會教育。釋迦牟尼佛在所有教育家裡面,我們知道是最偉大的,偉大在哪裡?教學的時間長;世尊七十九歲圓寂的,三十歲開始,所以講「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孔子只有五年,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成就的人,夫子有七十二個人,我們展開經本常常看到的,釋迦牟尼佛這些常隨弟子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這是證果的,像現在念書,拿到學位的。跟他學的人數量就太多了,那就沒辦法記載,說有成就的,證得阿羅漢果,證得菩薩果位,超凡入聖。所以這是值得我們尊敬,值得我們學習。

  我們再看看其他宗教,耶穌基督當年在世教學三年,他是被人害死的;穆罕默德,伊斯蘭教的,他當年教學二十七年。諸位細心去觀察,今天我們所講宗教創始人,無非都是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家,熱心於社會教育工作,忠於這個事業,所以他有成就。我們今天學佛一定要搞清楚學的是什麼,怎麼個學法,經典是教科書,佛這些話在大乘教裡面處處可以看到,通三業故。我們今天為什麼比不上世尊,比不上菩薩,比不上羅漢,乃至於跟過去祖師大德相比都不如,原因在哪裡?沒有在三業上認真的下手。所以這幾年我們特別重視倫理道德的基礎教育,為什麼?通三業!說到一定要做到,做不到那是假的,你不會有成就。

  所以儒家的根,孔子的成就是因為他都做到了,然後再說、再教人,人家不能不服,不能不感動,不能不認真學習。孔子是聖人,他們也學得很像聖人,不敢稱聖人,則稱為賢人。老師是聖,弟子是賢人,老師是佛,弟子是菩薩、是羅漢。先做到,然後再說,這是聖人;說到之後一定會做到,這是賢人,是菩薩、是羅漢;說到做不到,那是騙人,那不是真的,他怎麼會有成就?

  所以我們就想到,我們是淨宗,淨宗學習最高的指導綱領是《觀無量壽佛經》裡面的「淨業三福」。三條總共只有十一句,一句四個字,四十四個字,是我們修學的指導綱領。第一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我們做到沒有?如果沒有做到,那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這些年來我這樣重視《弟子規》的學習,有人問我為什麼這樣做法?《弟子規》是淨業三福前面兩句的落實。孝養父母,怎麼個孝養法?奉事師長,怎樣奉事法?《弟子規》就是!學《弟子規》,這兩句你就做到了。這兩句是根本的根本,這兩句做不到,換句話說,你連做人的資格都沒有,你怎麼能學佛?你說重要不重要?這是倫理道德教育的根。

  後面兩句,「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你看講得這麼清楚,十善業是《十善業道經》。所以,《弟子規》是儒家的根本,孔孟的根,孔子、孟子真做到了。《十善業道》是大乘佛法的根,實在講,無論是大乘小乘、顯教密教、宗門教下,都是以《十善業道》為根。我講過一遍,同學們告訴我,一共八十個小時,現在做成八十片光碟。我們學佛從哪裡學起?從《十善業道》學起,從《弟子規》學起;《弟子規》先學,沒有《弟子規》你就沒有資格學《十善業道》。《十善業道》好比佛教小學一年級的課本,《弟子規》呢?《弟子規》是幼稚園的課本,是家庭教學的課本。

  實在《弟子規》不是學校教的,你要了解中國古聖先賢教學的理念,這個傳統教育的特色是家庭教育。諸位也許聽過胎教,胎教是怎麼傳出來的?周文王的母親懷孕的時候,眼不看惡色,就是不善的事情她不看,耳不聽惡言,身沒有惡行。為什麼?影響胎兒,所以都是有典故的。小孩出生下來,雖然他不會說話,他不會走路,他眼睛睜開了,他會看,他會聽,他已經在學習。什麼人教他?家裡面的父母,他的哥哥,他的姊姊,家親眷屬。從前是大家庭,不是小家庭,每個人在小孩面前都要守禮,為什麼?影響他,這種教育就是《弟子規》,古人稱為家教、家訓,是從小孩睜開眼睛那天就開始,根深蒂固,古人所謂的「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他這樣到六、七歲,七歲的時候上學了,他就很懂事,有能力辨別是非善惡,不容易受外面不善的境界影響,家教!

  《弟子規》是中國家教的集大成。中國家教,我們從留下來的這些典籍找一找,有兩、三百家,雖然方式不太相同,原理原則一定相同。所以,《弟子規》是中國傳統家教的集大成,編得非常好。而且它還用夫子《論語》裡面一句話做為綱領,就是「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夫子這幾句話就是家庭教育的總綱領,總的指導原則。《弟子規》就用這個綱領,所以全文分為七段:孝、弟、謹、信、汎愛眾、親仁、餘力學文。編輯的方法非常適合於童蒙,全文一千零八十個字,總共三百六十句,每一句三個字,很好念。

  我們今天要學著做人,要想將來不墮惡道,要想念佛真正能往生,你要不學會《弟子規》,我就老實告訴你,你一天念二十萬聲佛,一天念十部《無量壽經》,都不能往生。你要問我為什麼?因為經上講得很清楚,西方極樂世界皆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你雖然誦經、拜佛,你的心行不善,你怎麼能往生?如果心行不善,只念佛、誦經就能往生,那淨業三福就不要這一條了,要這條幹什麼!誦經、念佛在淨業三福的第三條,這個諸位要知道。頭一條就要做善人,學《弟子規》是做善人,學《十善業道》是做善人。第二條才「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正是佛在戒經裡面所講的,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佛法從哪裡學?從持戒,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所以淨業三福第二條是持戒。第三條才「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裡頭就包括誦經、念佛。所以誦經、念佛是淨業三福的第三條,你有第三條,前頭兩條沒有,好像蓋房子一樣,我只要蓋第三層,下面兩層我不要。我們還要這樣搞下去,搞一輩子,往生沒有把握。

  這麼多年,我們看念佛的人多,從前李老師常講,一萬個念佛人,真正老實在念佛堂念佛的人,真正能往生的,只有兩、三個。李老師算是很了不起的人,在台中建立蓮社,領導大家修淨土,老實念佛,求生淨土。蓮社的蓮友,我跟他的時候,那個時候有二十萬人,我走了以後,最後那麼多年我估計應當有五十萬人,一萬人有兩、三個,五十萬人有二、三百。真的,台中蓮社念佛往生的差不多有三、四百人,這個了不起。為什麼那麼多念佛的人都不能成就?心行不善。

  所以我們自己要想一想,我們起心動念善不善?我常講,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對人(對任何人)、對事、對物,有沒有惡念?有沒有惡言?批評別人,毀謗別人,這是惡言;有沒有邪行?違背禮法、違背戒律的行為。如果都有,這是罪,這是過失,一定要懺悔。如果這一生都沒有,真的依教奉行做到了,一生對任何一個人,就是傷害我的人,毀謗我的人,侮辱我的人,陷害我的人,都沒有一絲毫惡念,沒有瞋恚,當然更沒有報復,好!業障消了;業障消了,智慧增長。對人如是,對事、對物亦如是,這就是方東美先生當年把佛法介紹給我,他跟我講「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這就是最高的享受,每天就像惠能大師所說的,生智慧,不生煩惱。

  能大師難得,那個時候他二十四歲,見五祖,他跟五祖說,「弟子心中常生智慧」,難得!我們做到常生智慧大概要修習修三十年,他二十四歲就做到了。我們很認真幹,天天幹,努力不懈的幹,要幹三十年。我二十六歲,學佛三十年,差不多將近六十歲,才能到這個地步。靠什麼?靠講經。講經是天天勸別人,天天勸自己,自己做不到,心裡感到愧疚,總是很認真努力在學習,天天改過,天天長智慧。你要不認真的幹,你這一生空過了,那就太可惜太可惜了。在佛的教科書裡面,《華嚴》是最圓滿的,只是分量太大,沒有關係,這是終身學習的,不是短時間的。

  所以我們著重身語意三業,這才提倡《弟子規》的學習。我們這個道場每天至少也要學習四個小時,《弟子規》學習完了之後,接著要學習《十善業道經》;《十善業道經》學習完了之後,再重新複習《弟子規》。這兩部經相互的輪流來學習,至少要學個三年五載,我們的根有了。蔡禮旭第二次講的《弟子規》是四十個小時,這個光碟送到了澳洲,我正好這段時間在澳洲養身體,我在四十天帶領大眾聽了十遍,一遍一遍的聽,我聽了十遍。我要給大家做榜樣,我不帶頭,我不聽,叫你聽,你未必肯服氣。我也規規矩矩坐在那個地方,一天聽十個小時,四天聽一遍,差不多四十天,一個多月。

  有同學問我,要聽多少遍才能有效?我告訴他,真正要想做好人,要想扎根,要認真學習,至少要聽三百遍。你不認真學,怎麼會有成就?今天我們在全世界,對一切人我都介紹這個法門,扎根教育,因為現在真的是男女老少各行各業,都缺乏這個教育。大學裡面念到博士,知識豐富,有技術能力,但是不會做人。頭一個,家庭處不好,夫妻不和,父子不和,兄弟不和,我們想想,你所學的那個東西有什麼用處?中國古聖先賢的教育,教學的目標是「人人是善人」。真的是人人上善,家家和樂,都懂得互相尊重,互相敬愛,社會、國家互助合作,彼此禮讓,你說這個社會多和諧,這個社會多美好,這是教育成功。

  所以,儒家所講的,「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建立一個國家,今天講建立一個政權,領導國家什麼最重要?教育。什麼教育?倫理道德的教育。你這個社會,這個國家,人人都是好人,上善之人,那家庭還有問題嗎?當然家家和樂,社會安定,天下太平,這是教育才能做得到,其他任何方法做不到。釋迦牟尼佛有志於斯,所以他不做國王,他不做宰相,他不做統帥,他去做一個社會教育的義工。怎麼說義工?教學不收學費,有教無類,不收學費,我們今天講這個老師是義務教學。

  我們了解釋迦牟尼佛的身分,認識這個人之偉大,他將他所學、所悟的統統說出來,而且還做樣子給我們看,所謂是「學為人師,行為世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給我們做出最好的榜樣。我們今天看這個,你看他所施設的教化,讓他的學生來發問,學生來解答,提升,把學生提升上來。他也在旁邊聽,他聽了不說話就是印證,就是說得沒錯;問得不錯,說得不錯,跟佛所說的沒有兩樣。使我們一般大眾對於佛的學生他們所修學的成就,果然如佛,我們對他就生起信心,會很認真向他學習。

  我們了解這個事實,根就重要了,孝養父母,奉事師長,落實在《弟子規》;慈心不殺,修十善業,落實在《十善業道》。有這個基礎才能夠進入第二個學習階段,第二個階段是「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可見得從前受三皈是有條件的,不像現在,現在什麼人想受三皈就可以受;在從前受三皈,要具足孝親尊師、十善業道,沒有這個基礎不可以受三皈。受三皈就是佛的正式的弟子,成為佛門弟子;成為佛門弟子,他所修學的就是戒律,就是威儀。威儀,我們今天講的是禮儀,要守法,要守禮,這是戒學,真的是因戒得定。經是定學,你沒有戒的基礎,經沒有法子契入,要有深厚戒學的基礎,你才能契入經教,你才能開悟,一悟一切悟。

  佛法裡頭確確實實,這裡面所說的這些東西,決不是世間法所能夠比擬的。隨拈一法就圓滿含攝一切法,這是不可思議的境界,一法如是,法法如是。從這個地方我們才真正體現到,宇宙是一體,一切眾生跟我息息相關,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才能夠真正把它放下,化解了;勉強放很困難。真正做到隨緣而不攀緣,諸佛如來應化在世間,隨緣,這都是戒定的成就,開慧才有圓滿的大用。

  我們今天讀到這一大段經文,「說法甚深」,有無限的感慨,說與聽都要很認真的學習。如何能夠感動世人?那就是三業說法,身語意相應才能感動人。學佛第一個效果,你所看到的是身心健康,佛講「一切法從心想生」,學到什麼?心平氣和,中國古人也說「學問深時意氣平」,小小的風浪就受不了,顯示功夫不到家。無論世法、佛法,學習的功夫就是禁得起考驗,無論是順境、是逆境都能夠如如不動。我們能學這個功夫,自自然然你就能影響人。

  第一個受影響的是你的家庭,然後是你的鄰里鄉黨,大家看到:學佛真好!佛法要不要宣傳?不需要。孔老夫子教學沒有宣傳過,釋迦牟尼佛教學也沒有宣傳,不但沒有宣傳,也沒有招生,學生從哪兒來的?慕道而來的。聽別人說這兒有個好老師,很有道德,他來親近,這一親近覺得很滿意,就留下來做學生。不像現在辦學,招生廣告去招生,佛菩薩、聖人不敢這樣做,他們很謙虛,覺得自己還是無德無能,不敢教人。凡是來學的,學生對老師很尊重,老師看學生是朋友,不敢把他看作學生,這是謙虛,這也是真正的德行,不敢為作人師,作人師不是容易事情!世尊當年在世,夫子當年在世,都不敢以老師身分自居。稱他為師,是後世人尊稱他,確實他的三業可以做我們的榜樣,可以做我們的模範,當之無愧,這才稱之為師。

  「說法化勝故」,化是教化,勝是殊勝,殊勝無比,雖然是言教,這裡頭有身教、有意教。意,慈悲為本,身、語,方便為門,一片慈悲,慈悲就是愛心,今天講的愛心。慈悲,我們一般講無條件的愛心,附帶有條件的,不叫慈悲;我們世間人講愛,愛是有條件。慈悲沒有條件,不附帶任何條件,我們現在講大愛、真愛,永恆不變的愛;世間的愛變化無常,不是真的。我們看看社會的離婚率就知道,全世界每個地區,離婚率逐年都在向上提升,不是好事。結婚的時候相愛,離婚時候愛沒有了,可見得這個愛不是真的,真的是永恆不變,凡是會變的都不是真的,都是假的。

  所以我常講,世間人講的愛是虛情假意,他說我很愛你,你可別當真,不是真的;他說我很恨你,也不要當真,也不是真的,都是虛情假意。唯獨在佛法裡面有甚深根柢的依教奉行,真正修戒定慧三學的,那是可以靠得住的。所以,諸佛菩薩、世間聖賢人他們的愛心是永恆的,是不變的,無條件的奉獻,教導當時,也教導後世。我們明白這個理念,然後學這一段的功課就會有收穫。現在請看經文: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問德首菩薩言。佛子。如來所悟。唯是一法。云何乃說無量諸法。現無量剎。化無量眾。演無量音。示無量身。知無量心。現無量神通。普能震動無量世界。示現無量殊勝莊嚴。顯示無邊種種境界。而法性中。此差別相。皆不可得。】

  問得好!這是文殊菩薩問德首菩薩的,這個疑問其實文殊菩薩清楚,文殊菩薩比德首菩薩高多了,這個地方我們要留意。文殊是古佛再來,德首呢?德首也不例外,也是古佛再來示現的。像唱戲一樣,舞台上的表演,演的角色不一樣,實際上地位都相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是諸佛如來化身,哪有分別,哪有差別!做這場表演,是為我們這些九法界裡面迷惑顛倒的眾生,幫助我們覺悟,這是慈悲到極處。

  我們看清涼大師的註解,我們讀經文,清涼大師幫助佛菩薩來指導我們,引導我們契入境界,了解說聽的真相。這裡面分幾個段落,第一段「初總標告,問德首者,顯佛德故」,這就是經文裡面的第一句。「菩薩問明品」第四段是德首菩薩,經文總共十段,都是文殊菩薩發問,回答的是十個不同的菩薩,這一位是德首。為什麼稱德首?說法甚深,顯佛德故。佛德要不深,怎麼能說得出來?顯示佛德甚深,所以菩薩名號稱之為佛德,到末後李長者還會有詳細的介紹。第二段,從「佛子,如來所悟」以下,這是「正顯問端」。正顯問端裡面又分三段,第一段「舉法案定」,先把前提確定。所以他說,「佛證一味法界」,這是我們大家都承認的,「共許」就是共同許可,我們今天講承認、肯定,是我們都能夠肯定的,都沒有疑惑的。

  『如來所悟,唯是一法』。「一法」是什麼?一真法界,只有一是真的,二就迷了,一才真。怎樣才能證得一真?一心。你看我們淨宗修行的,你才知道它的殊勝,淨宗修什麼?修一心不亂,一心的境界就是一真,直截了當,沒有絲毫拐彎抹角的委曲相,沒有,直截了當。我們今天修淨土的人,有幾個人知道這個道理?實在講,這個道理《彌陀經》上講得多麼明顯。「一心不亂」、「心不顛倒」,《彌陀經》上這兩句話非常重要!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最重要的是修一心。我們沒有了解這個意思,我們的心念隨著外頭境界轉,得不到一心;得不到一心很苦,得一心就自在,得一心的境界就跟惠能大師完全相同。現在時間到了,我們休息十分鐘再繼續學習。

  諸位同學,我們接著看「菩薩問明品」,第四大段「說法甚深」,首先我們將長行經文念一遍: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問德首菩薩言。佛子。如來所悟。唯是一法。云何乃說無量諸法。現無量剎。化無量眾。演無量音。示無量身。知無量心。現無量神通。普能震動無量世界。示現無量殊勝莊嚴。顯示無邊種種境界。而法性中。此差別相。皆不可得。】

  這段是文殊菩薩向德首菩薩提出的疑問,實際上這些問題是我們的問題,而不是文殊菩薩的問題;我們雖然有這麼多問題,縱然遇到菩薩也問不出來,所以問得出來必定是內行人。我們聽聽文殊菩薩所問的,第一句前面說過了,『如來所悟,唯是一法』,這句話很重要。所以我們淨宗修學著重在一心不亂,這也是無比重要,修淨宗的人不懂得這個道理,淨宗就很難成就。不知道我們學的是什麼,修的是什麼,你怎麼會有成就?總要有人幫助我們,指點我們,讓我們醒悟過來,我們修學的是要一心不亂,是要心不顛倒。這個綱領明白了,方向知道了,要向這個方向、向這個目標去邁進,當然這是很不容易的一樁事情。

  一心有淺深次第不同,有理一心,有事一心,有功夫成片。功夫成片是最淺的一心不亂,你剛剛得到的時候,得到功夫成片你就得到法喜,我們常講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現在我們為什麼得不到?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沒放下,把這個看得很重,所以功夫不能夠成片;功夫不能成片,往生就沒把握,就非常非常之難。怎樣才能念到功夫成片?念佛堂的堂主常常給我們開示的,「放下身心世界,一心專念阿彌陀佛」,你真的能接受,就有可能得功夫成片。由此可知,功夫之所以不能成片是放不下,放不下執著,放不下分別。我們在講席裡面不知道講了多少遍,放下執著就超越六道,放下分別就超越十法界,放下妄想就成無上佛果。你看講得多容易、多簡單!可是你要知道,這個裡頭有淺深次第,從哪裡放起?從執著放起。

  人為什麼放不下?對於自己這個身體,佛法講臭皮囊,看得太重!飲食起居樣樣都要講究,你怎麼能放下?古大德距離我們太遠,近代的大德,我往年在新加坡,新加坡的同修告訴我,弘一大師曾經在新加坡住過。他跟廣洽法師非常友好,廣洽法師住的薝葡院我去訪問過,弘一大師當年到新加坡就住這個地方。這些老人告訴我,弘一法師很好侍候,為什麼?他沒有分別心。照顧他的人很周到,在飲食方面,菜味道鹹了,問弘一法師:是不是太鹹?弘一法師怎麼說?很好,鹹有鹹的味道。做淡了,「淡有淡的味道」,沒有一樣不好。諸位要知道,弘一大師沒有出家之前是花花公子,樣樣東西都非常講究;出家之後,學了幾年,沒想到他的習氣全都改掉了。隨和,沒有一樣不好,沒有分別,由此可知,他沒有執著。

  人分別執著淡了,心就定了;心定,煩惱就少,智慧就增長。他住世不長,六十幾歲就走了,這是什麼原因?我們學佛之後明瞭,法緣。菩薩住世不是為自己,自己生死已經了了,念佛只要到功夫成片就行了,功夫成片生凡聖同居土。功夫成片每個人也不一樣,它也有三輩九品,有上中下九品。上三品的,他可以自在往生,想什麼時候走就什麼時候走,想多住幾年也沒有妨礙,上三品的。這就是一切諸佛如來讚歎阿彌陀佛這個法門叫易行道,易行的標準在此地,我們要曉得。

  功夫成片,煩惱有沒有斷?沒斷,一品都沒斷。為什麼能成片?就是他的功夫能夠把煩惱伏住,不起作用,念念與教誨相應。什麼教誨?這是我們在《無量壽經》上讀到,都很清楚了,「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菩提心是什麼?慈悲心是,總的來說就是慈悲。所以佛門當中常講「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方便是對別人開的,方便是慈悲的流露,慈悲為本,慈悲、方便就是大菩提心。一向專念,還不是一心,一向專念,一個方向,一個目標,求生淨土。二六時中,念念是阿彌陀佛,念念是極樂世界,不想世間,也不想天上,想極樂世界。

  經為什麼叫你念熟?你可以觀想,所以多聽經、多讀經幫助你觀想,想極樂世界,不要想天上人間,不要想九法界。為什麼?佛在大乘教裡頭常說,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句話太重要了。一切法從心想生,想什麼就現什麼,想佛你就成佛,想菩薩你就成菩薩。我們想的是貪瞋痴,貪心是餓鬼,瞋恚是地獄,愚痴是畜生,天天想的都是貪瞋痴,這是造三惡道的業,將來到哪裡去?念佛,念佛也到三惡道。為什麼?你的心想,從心想生,你口念佛,你沒有想佛。所以,要通三業。

  善導大師是我們淨土宗第二代的祖師,唐朝時候的善導,傳說他是阿彌陀佛再來的。中國人相信,日本、韓國人也相信,所以到日本,對於善導大師的崇敬超過我們中國太多了。日本有很多寺廟就用「善導」做寺廟的名稱,善導寺,所以你看到善導寺,這一定是修淨土的。善導大師的塑像在日本很普遍,畫像就更多,這是我們到日本看到這些現象,我們不能不尊敬,不能不讚歎,中國人學佛的不如日本在這些地方。

  善導既然是彌陀化身再來,善導大師的話就是阿彌陀佛說的,大師教我們念佛,教我們要發願,願為先導。發什麼願?要發四十八願,《無量壽經》上的四十八願我們讀了,讀了要依照那個發願,我們跟阿彌陀佛就同願。阿彌陀佛的心是廣度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早日成佛,這個心落實在四十八願,四十八願落實在「發菩提心,一向專念」,落實在西方極樂世界。所以念佛同學,你一生生活有一個目標,有一個方向,你不能夠迷失了方向,你不能夠誤入歧途。

  所以佛教我們放下的,我們不能不放下。首先放下十惡業,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不貪、不瞋、不痴,我們有沒有真的在做?這個東西不能不放下。為什麼「淨業三福」第一福落實在十善業?沒有十善業,淨業三福就是沒有第一福,沒有第一,第二、第三都沒有,這個諸位要知道。像蓋三層樓一樣,沒有一層,哪有二層?哪有三層?所以《弟子規》跟《十善業道》是我們根本的根本,不但是修淨宗,你念一念《十善業道經》就知道了,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十善業道經》是一切佛法的根本。他把它比喻作大地,《十善業道》像大地,所有一切都是大地上生長的,都不能夠離開大地。

  這種開示使我們就想到《地藏菩薩本願經》,「地」是心地,「藏」是寶藏,寶藏就是戒定慧。戒定慧是我們的性德,我們自性本來具足的,迷失了自性之後,這才把它失掉。現在諸佛菩薩教導我們不是別的,把迷遠離,把性德找回來。所以佛很謙虛,佛說他沒有法給別人,你所得到的全是你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這個話說得好,這個話就是此地講的「唯是一法」,這一法就是一心,就是一法界;一心具足無量智慧,具足無量德能,具足無量相好。《華嚴經》上我們所看到的,就是一心的圓滿具足,一真法界的大圓滿,這是佛弟子接受佛陀的教誨,這個教誨叫真實教誨,我們都能夠肯定,都能相信,都不懷疑。

  下面問題來了,『云何』,用現在的話來說是「為什麼」;佛所悟的唯是一法,為什麼說『無量諸法』?清涼大師的解釋不多,但是說得很好。註解的文,第二「云何下,正設疑難」,設是假設,疑難是我們眾生,如果別人問我們,我們答不出來。既然證悟是一,說法、現身很多,文殊菩薩在這個地方就說了十句,那麼到底是多還是一?我們看起來是多,這多裡面「偏取互妨,並立相違」。到今天最明顯的,是佛教裡面的宗派,在中國有十個宗,在日本有十三個宗,派就更多了。末法,宗派形成對立,彼此不能相容,甚至於本宗所屬的宗派也有很多矛盾存在,稍稍留意你就能夠看得很清楚、很明白。這個事情不能不搞清楚,不搞清楚你有疑問,疑障礙定慧,障礙你的信心,斷疑生信。這是這一門課程,我們現在所學的這一大段「說法甚深」,宗旨在此地。

  「就法,即體用相違」,這就是從佛法上來說;「約佛,是證教相違」,佛所教的這麼多,他所證的是一法,所證跟所教的相違背。從法來講,體是一,用為什麼這麼多?這是體用相違。所以文殊菩薩在這裡說了十句,這十句裡面,前面九句是別,後面那一句是總結,後頭就是『顯示無邊種種境界』,這一句是總結。第三段是法性,「而法性下,釋成前難」,這是解釋法性當中,『此差別相,皆不可得』。「謂非唯佛悟於一,我觀法界,亦不有多,能證所證,既並不殊,以何因緣而現多種,將無如來乖法界耶」。這是疑問,是不是如來說法也違背了法界的原理原則?是不是相違背?

  問的經文我想並不難懂,我在這裡略說一說。第一句「說無量諸法」,大乘教裡面常講八萬四千法門,四弘誓願裡頭又說「法門無量誓願學」,唯是一法,哪來這麼多法?『現無量剎』,這在《華嚴經》上「華藏世界品」裡面我們看到了。無量無邊的剎海,無量無邊的諸佛如來,唯是一法,哪來那麼多?『化無量眾』,化是教化,教化無量無邊的眾生。

  『演無量音』,就像《楞嚴經》上所說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佛菩薩現身說法總是恆順眾生,隨喜功德,眾生才能接受。如果不順眾生,眾生不會接受,我們現在人講投其所好,順其所欲,他就很容易接受了。所以佛度化眾生、教化眾生沒有定法的,非常活潑。「音」是言說,還示現「身」,身是做給他看。做出迷惑顛倒的樣子給他看,讓他覺悟:我迷惑顛倒,我還不知道!做出覺悟的樣子給他看,他明白了,他遠離迷惑,學習覺悟。所以佛的示現是方方面面都示現到,我們就在《華嚴經》裡面都看到了。「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有示現正面的,也有示現負面的,正面是善的,負面是惡的。勝熱婆羅門示現愚痴,甘露火王示現瞋恚,這都是不善的,佛菩薩表演給我們看。

  『知無量心』,無量心是眾生心,佛有這個能力,一切眾生起心動念他都知道。不要說諸佛菩薩,我們在《無量壽經》上讀過,《無量壽經》大家天天念。凡是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縱然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自性裡面的本能幾乎完全都恢復。佛在經上告訴我們,極樂世界的大眾,包括凡聖同居土下品下生,天耳、天眼,天眼洞視,天耳徹聽,沒有障礙,跟諸佛菩薩一樣;他心遍知,一切眾生起心動念他都知道,六種神通圓滿具足,超過阿羅漢太多太多了。阿羅漢的六種神通,宿命通只能知五百世,五百世前、五百世後阿羅漢就不知道。西方極樂世界那些往生的人,他們六根的能力幾乎跟諸佛如來一樣,經上講「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是七地以上,阿羅漢怎麼能比!

  你要曉得這個道理,不能不往生,往生的利益太大了,世出世法無與為比。這個世界上福報最大的,大梵天王、摩醯首羅天王,跟極樂世界下下品往生的人不能比,這經上都給我們講得很清楚。我們這一生當中,緣太殊勝了,也顯示我們的善根福德不可思議。我們得人身,聞佛法,遇到這個法門,遇到這一部經典,只要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依教奉行,這一生當中決定成就。我還搞什麼?什麼都是假的,只有這一法是真的,我們要認清楚。

  第七句跟第八句,『現無量神通』、『震動無量世界』,這是講諸佛菩薩示現在九法界教化眾生,使眾生真正醒悟過來、覺悟過來,這叫震動世界。『示現無量殊勝莊嚴』,這一句就是方東美先生所說的「人生最高的享受」,最高的享受不是在物質上,是精神。孔夫子最讚歎的學生顏回,顏回的物質生活非常貧苦,家裡連個飯碗都沒有,吃飯用竹子編個簍子當作飯碗,喝水沒有杯子,葫蘆瓢,簞食瓢飲。可是弟子當中,顏回最快樂,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他到底樂的是什麼?別人不知道,孔子知道,「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所以《論語》把這一句放在頭一句,放在第一章第一句,非常有道理,這就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佛法裡面,真修、實解,深山人跡不到之處有苦行僧,我們叫他苦行僧,實在講,他裡頭有無量的快樂,我們一般人看不出來,以為他很苦,實際上他很樂。這就使我們想到,佛常常講的,他所教人的是離苦得樂,絕對沒有教人離樂得苦,沒有。釋迦牟尼佛捨棄王位,捨棄妻子,捨棄榮華富貴,出家做一個苦行僧,財產只有三衣一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那不就跟顏回一樣?人不堪其憂,佛也不改其樂,佛天天教化眾生,為大家上課。講經說法就是上課,樂此不疲,幹了四十九年,功德圓滿,他走了。這現身說法做給我們看的,告訴我們,他真放下了。

  飲食是托缽,托缽規矩是七家,七家托不到,不托了;七家裡頭有一家很豐富,你這一缽飯已裝滿,就不到第二家。教給我們什麼?不分別,不分別食物的好醜,平等接受供養。這是示現告訴我們,怎樣放下分別執著,都是從在日常生活當中教導我們,不是一天、二天,四十九年,這是從說法。如果從他修行,他十九歲離開父母去學道,十九歲開始到七十九歲,六十年。整整六十年做給我們看,證得唯是一法,遍法界虛空界唯是一法,唯是一心。這個樂趣,我們沒有法子形容!

  最後總結,「顯示無邊種種境界」,這一句是總說,後面還有一句做總結,「而法性中,此差別相,皆不可得」,這一句重要。明心見性的人,這些差別相確實不可得,你要問為什麼?那差別相在不在?在!在為什麼不可得?因為你沒有差別心,妙就妙在此地;我們因為有妄想分別執著,唯是一法就變成無量無邊的法。所以佛講的話,你想想就有道理,一切法從心想生。你要把心想放下,我不想了,遍法界虛空界是一法,唯是一法,叫真,這一真;從分別妄想執著裡頭所變現的這些法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這事不好懂。

  早年間我們有一位同修,在家居士,他做首飾,不是真的,假的首飾,鍍金的,在外國一般人非常喜歡。為什麼?價錢很便宜,丟掉也不會痛心。真漂亮,我覺得比真的還漂亮,它是用真金鍍的。有一天他請我吃飯,吃完飯參觀他的展覽室,我看了之後,才真正體會到古大德所講的,常常講的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我真看到了。他的廠很大,規模很大,展覽的樣品,那都是屬於樣品,樣品只有一種,他有多少種?差不多有一萬多種,將近兩萬種。首飾,花樣做得非常之美,跟真的金首飾沒有兩樣,你決定看不出來。

  唯是一法是什麼?全是金,一法,全是黃金。為什麼示現無邊種種境界?各個樣子不一樣,全是金。所以你要是看黃金,那就一法,你要起分別妄想執著,那就是無量無邊法;無量無邊法原來就是一法,一法就是無量無邊法。佛在這個經上講,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你一定要把一、多分開來,一不是多,多不是一,這是從妄想分別執著裡頭變出來的,錯誤的概念。離妄想分別執著,原來十法界就是一真法界,哪來的十法界?才起妄念,一真法界就變成十法界。諸位要曉得,十法界那個十不是數字,跟《華嚴經》裡面講的十,統統是表法,表無量無盡,多的意思。法界無量無邊,這裡講顯示無邊種種境界,這境界就是法界。所以一見性,所有一切法界就知道原來是一法界,一真法界。

  一心是真心,你就見到一真法界,跟諸佛如來知見完全相同,一起心動念就迷了。迷了,這一迷,一切法從心想生,一法就變成無量法,你就起了妄想,從妄想就起分別,從分別就起執著,這樣一來你苦不堪言。佛跟我們講,苦樂憂喜捨是假的,不是真的。真的是什麼?正受,正是正常,正常的享受是正受。苦樂憂喜捨不是正受,虛幻不實,所以永嘉大師講得好,「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迷的時候就像作夢,夢裡頭受苦受樂都是冤枉的,為什麼?一真裡頭沒有苦,也沒有樂,那叫真樂;有苦有樂是相對的,對立的,一法裡頭沒有對立。

  所以我們學佛要懂得這個道理,要在這上下手,這從根本修。學什麼?在日常生活當中,對人、對事、對物,把對立的念頭化解掉。我跟一切人不對立,他跟我對立是應當的,我理解。為什麼?他沒覺悟,我在沒有學佛之前我跟人還不是對立嗎?跟事也對立,跟物也對立,樣樣都對立,有「我」!學了佛之後才明白這個道理,慢慢才把這個念頭淡化,淡化到最後就沒有了,沒有是非人我,歡喜心起來了,就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你罵我,我歡喜;你毀謗我,我歡喜;你甚至把我殺掉,我還歡喜,我決定沒有瞋恚心。為什麼?假的,不是真的,作夢!覺後空空無大千,那是真的。十法界依正莊嚴假的,唯悟是真,破迷開悟,你才曉得那有多麼重要。問的這一段我們今天就說到此地,下一堂課我們就看德首菩薩的解答,非常精彩。好,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