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四十華嚴觀自在章  (第六集)  檔名:12-002-0006

  經【見其西面巖谷之中。泉流縈映。樹林蓊鬱。香草柔軟。右旋布地。種種名華。周遍嚴飾。觀自在菩薩。於清淨金剛寶葉石上。結跏趺坐。無量菩薩皆坐寶石。恭敬圍繞。而為宣說智慧光明大慈悲法。令其攝受一切眾生。】

  這段經文在六大段裡面第二段「見敬諮問」,這格局與前面相同。這一小段,這是先見菩薩依報正報的莊嚴。第一句就告訴我們,菩薩他所住在的地方是西方。西方,諸位要曉得,它是表法的。在中國五行方位裡面說,春生夏長,秋收冬藏,西方是代表的秋,秋是收,收割的時候一定要殺。換句話說,代表的是苦難之方,西是代表這個意思,代表苦難的這個意思。慈悲特別表現在西方。我們中國在古時候,戰爭一定選在秋天,刑犯的處決一定也在秋天,它是配合陰陽,配合天時。春天草木初生的時候,一切是看到欣欣向榮,不忍心殺害,不忍心。夏天是正長成的時候,正是壯大的時候,也不忍心。秋天是到衰老的時候,到成熟的時候,那個稻子成熟了要割,果木成熟了要收。可見得從前人的心地、行事,確確實實與大自然相應,這是與天道相應。現在人不相信這些,春天也殺,與陰陽、天道完全相違背。在從前一年四季當中,只有一季是秋;現在給諸位說,一年三百六十天,天天是秋天,真正是古人所謂「秋風秋雨愁煞人」,天天是秋天,天天見到殺伐,慈悲特別就是表現在這個時候。

  觀世音菩薩他住在西方極樂世界輔弼阿彌陀佛,是西方世界阿彌陀佛的助手,將來也是繼承阿彌陀佛佛位之人,阿彌陀佛入滅之後,觀世音菩薩在西方世界成佛。所以諸位明瞭這個意思,我們讀《彌陀經》講到西方極樂世界,你就要懂它的意思。事上說是西方,西是表法的。觀音菩薩大慈大悲,慈悲從哪裡來的?阿彌陀佛代表的理體,觀音、勢至就是從體起用;觀音菩薩的慈悲就是阿彌陀佛慈悲的表現,而大勢至菩薩是智慧的表現。可見得菩薩所表的是從體起用。在這一句裡面也是教我們學觀音菩薩的,有一個方向、有一個目標、有一個皈依處,皈依處在哪裡?我們一般對於觀音菩薩都很熟悉,菩薩是救苦救難,所謂尋聲救苦,苦難就是秋的意思,苦難就是西方的意思。觀世音菩薩在哪裡?哪裡有苦難,他就到哪裡去了,他就住在那個地方。學觀音菩薩就是學慈悲,慈悲從哪裡學習?慈悲要從苦難的眾生境界裡面去修學。捨棄苦難的眾生,你這個慈悲從什麼地方表現?從哪裡去修去?這是教我們一個皈依處。

  西方極樂世界是我們皈依處,為什麼?正因為娑婆極苦,極苦世界當中才能夠顯示出這個極樂的皈依處。所以修學觀音法門一定要曉得,以悲心拔眾生之苦,以慈心予眾生之樂。但是要曉得拔苦與樂是從果上說的,是從果上講的,說果報大家容易接受,一聽就明瞭,一聽心裡就嚮往,立刻就皈依。可是要得到這個果報,一定要修因,沒有說是不修因而能得到果報,沒有這個道理,沒有這個事情。所以要得到果報,一定要修因。修因,首先要明瞭苦從哪裡來的?今天這個世界,可以說苦難已經到了爆破點的所在。這個世界大多數之人還是苦,有一部分人在享樂,享樂享得太過分了,過分的享受就是造罪業,造罪業後來還會有好果報嗎?

  苦難的來源就是在迷,要想拔苦,一定要破迷。樂從哪裡來?樂是從智慧來的。你有智慧,一切事理看得清清楚楚,這就能得樂。實在說,大乘初學,《大智度論》是一部好書,實在講是修學大乘法入門的一部書。《摩訶般若經》只有三十卷,這個將來看看,我們同修當中如果有發心的話,我們把這個經印出來,《大智度論》就是《摩訶般若經》的註解。《摩訶般若經》我還有兩部,兩部都是木刻的線裝本,一共是六冊,如果我們要去印的話,精裝就可以裝一冊,但是精裝一冊是相當厚、相當分量。如果平裝的話,可以裝三冊,兩冊裝一冊,可以裝三冊。能夠讀誦這部經,再去研究《大智度論》,《大智度論》就是這部經的註解。實在說,這是大乘的入門。但是能夠讀《大智度論》,還得要有相當基礎,有佛學基礎,畢竟它是大乘。大乘一定要以小乘、中乘做根基,有了這樣良好的基礎,我們再入一佛乘,再入圓教,像《華嚴》、《法華》、《涅槃》,我們才真正了解經中之義趣,才能夠得到佛法的大用,才曉得什麼叫做破迷開悟。如果不能夠認真的修學,那個破迷開悟是口號,一天到晚掛在嘴裡頭,還是迷惑顛倒。真正要到開悟,實在說,談何容易?不具足菩薩心腸,談不上開悟。

  這一段裡面,清涼大師有幾句簡單的註解。在一百二十一頁第五行,我把這個註解念一念,「見在西面者,本所事佛令物歸故」。本所事佛就是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令物歸故,物是指一切眾生,就是令一切眾生皈依西方淨土,代表這個意思。西方,剛才給諸位說,在方位上是秋。而西方是日落西方,「智日將沒」,不是東方,東方太陽是剛剛升起來的時候,那個光景是一天比一天好,西方是太陽要落下去,一天比一天差,「令觀察故」,令觀察就是要叫我們覺悟。「入生死夜,悲救苦故」,底下有這幾句,「餘文可知」,其他的容易懂。這是清涼大師簡單給我們註的這些。

  我們再來看看經文,『見其西面巖谷之中』,這是說他的依報。『泉流縈映,樹林蓊鬱』,這是形容這個地方風景之美。可見得菩薩居住的所在是一片清涼國土。『香草柔軟』,這是指那個地方的花草。『右旋布地』,「右旋」,右是代表的順,左是代表的逆,一切都能夠隨順正法。『種種名華,周遍嚴飾』,這也不必細說。『觀自在菩薩』就是觀世音菩薩,『於清淨金剛寶葉石上,結跏趺坐』,菩薩跏趺坐在寶石之上,為什麼是寶石?因為他是在岩谷之中,我們俗話講的石洞裡面,石洞裡面所有用具都是石器、都是石頭。『無量菩薩皆坐寶石,恭敬圍繞』,觀世音菩薩之外,還有許許多多的菩薩圍繞著觀自在菩薩,他們在做什麼?『而為宣說智慧光明大慈悲法』,觀音菩薩為大家說法。救苦救難就是在說法度生,如果要不說法,迷關不能破除。迷不能破除,悟不能夠開啟,換句話說,如果不能破迷,眾生一定是苦上加苦,愈迷愈深。加苦續苦,不能夠解脫。

  佛法在世間唯一的功德就是在教學,教學就是破迷開悟。所以佛教教學的目的是破迷開悟,這是決定要把它記住的,而不是在博學多聞。這些話我們在講席當中不曉得講過多少遍,縱然是講背誦經論,背誦的目的是在求三學三慧,這個是主目的。三學三慧就是破迷開悟,而不是叫我們死在經典之中,不是叫我們死記,不是叫我們依樣去畫葫蘆,不是這個意思。什麼叫做開悟?我們拿樹木花草來比喻,樹,它的根、它的本是已有的,就像我們這個經論、歷代的著書,過去已經有的。所謂悟就是從這個根本上又發芽了,又長出新的出來,這就叫開悟。從什麼地方悟的?從根本枝條上悟的。所悟出來的,它離不開根本枝條,但是它不是根本枝條,它是新長出來的一截,它並不是舊有的。我們現在的念頭叫讀死書,變成書呆子,怎麼念你這個樹上長不出新東西。諸位要曉得,長不出新的,這個樹是枯樹、是死樹,你是念死書,你是書呆子。長出新枝出來,這個樹全部都是活的,它根要是死的,它不會發芽。枝幹、枝條要是死的,它也不會發芽,從它這個發芽就證明全部都是活的,這叫做念活書。由此可知,背誦經論,其目的不是叫你一句一句去記著,一個字一個字不忘掉,那咱們現在錄音機比我們背誦還要高明,它聽了一遍永遠都不會忘記,一個字它也不會漏掉,它是死東西,它不是活東西,為什麼?它不會開悟。我們聽了之後也要學錄音機,學得再好,結果變成一個錄音機而已,死東西,你不能開悟。這就是我們今天學佛的,有許多人確確實實迷失了方向,念書都念死書。好像那個樹木一樣全是枯枝,一樹枯枝都是死的,一定要發芽才是活的。所以你讀誦經論,你不求開悟,你就是大錯特錯。我們讀誦經論為的就是開悟,經論展開遍遍有悟處,好像這個樹一樣,天天它發芽,天天它長成新的東西,日日新!這才是活活潑潑的,這才叫做破迷開悟。悟是要天天悟,一天不悟,一天就死了。天天悟,你天天就有樂趣。不悟就是迷,迷就是苦;悟就是樂,叫離苦得樂。經論展開天天覺悟,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也是時時在覺悟,一點都不迷惑。唯有覺悟,換句話說,你的知識是常新,天天新,你解決實際環境上這些辦法,也是天天有新辦法,才能夠適應這個時代,才能解決眾生苦難的問題,這就叫做菩薩。菩薩是活的,菩薩不是死的,走死路子是凡夫,走活路的是菩薩。

  觀自在菩薩與諸菩薩們在說法,說的什麼法?千經萬論。這個地方是講指歸、是說宗旨,說什麼法?智慧光明大慈悲法。諸位要問,智慧光明大慈悲法是哪個經?一切的佛經都是智慧光明大慈悲法。你要果然智慧光明大慈悲法得到了,世出世間一切萬法,無有一法不是智慧光明大慈悲法。為什麼?見理周到,一切的事理一看完全明瞭,這就是智慧光明;處事恰當,這就是大慈悲法。智慧光明大慈悲法不僅是理論,而且是事用,事理體用是一不是二,這是觀自在菩薩的教學。『令其攝受一切眾生』,教化其他的菩薩,其目的是要叫這些菩薩輾轉教化攝受一切眾生,就是教導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在這兩行經文裡面,菩薩的依報、菩薩的正報都見到了。第二段,我們把這一段先念一念:

  經【善財見已。歡喜踊躍。於善知識。愛樂尊重。合掌恭敬。目視不瞬。作如是念。善知識者即是如來。善知識者一切法雲。善知識者諸功德藏。善知識者難可值遇。善知識者十力寶因。善知識者無盡智炬。善知識者福德根芽。善知識者一切智門。善知識者智海導師。善知識者集一切智助道之具。作是念已。即便往詣大菩薩所。】

  這一段還沒有親近他,見到觀自在菩薩,一見面就得這樣殊勝的功德利益。見到就得這個利益。我們要問:我們沒有見到觀音菩薩,所以不得利益。如果說我們不見觀音菩薩,那實在是錯了,我們天天見觀音菩薩,見了等於不見。為什麼?迷惑得太重了,已經到了麻木不仁,所以說見如不見。我們讀了觀音菩薩經,諸位家裡供養觀音菩薩形像,你一見到就要像善財童子一樣,你的智慧怎麼不增長?你的慈悲怎麼不顯發?我們見到觀音菩薩,沒有把觀音菩薩當作一回事。觀音菩薩的形像是表法!所以我們見觀音菩薩就是不懂得經義,不明事理,只見形像,對這個菩薩形像去作禮、膜拜,去祈禱,十足的迷信。經文意思都懂得了,一見菩薩形像,我們所念的這個經文統統都湧向心裡,整個就又提起來了,這是無量功德。所以你要是拜觀音菩薩,《普門品》、《楞嚴經.觀音圓通章》、《華嚴經.觀自在章》,你要是不熟透了,你學什麼觀世音?你拜觀世音會靈嗎?不靈。這三經要熟透了,拜觀音菩薩就靈了,真是千處祈求千處應,感應道交。你才曉得經典裡面所講的句句真實,沒有一句話是騙人。

  善財見到菩薩,『歡喜踊躍』,「踊躍」是歡喜到極處,所謂手舞之,足蹈之,歡喜到極處,自自然然就表現。他為什麼這樣歡喜?得大利益,所以歡喜極了。『於善知識,愛樂尊重』,「樂」是喜歡,就是愛好的意思,很喜歡善知識,又非常尊重善知識,這個地方的「善知識」就是指觀世音菩薩。諸位要記住,對觀世音菩薩的愛好、歡喜、尊重,從表面上看是對人,實際上說是對法。法是什麼?就是前面所講的智慧光明大慈悲法,這就是觀世音,是對於這個法愛樂尊重。那麼行這個法的人,修學這個法的人,那就是觀世音菩薩。不論他是哪一道的眾生,人修這個法門,這個人就是觀音菩薩,畜生修那個法門,那個畜生就是觀世音菩薩。

  我昨天到方師母那裡去,她跟我講一個小故事,很有趣。她們家在半個月之前,有一隻老貓帶了三隻小貓到她們家,大概是外面找不到東西吃。她很喜歡小動物,所以就拿東西餵小貓。餵小貓,那個貓好像很怕人,一直到現在是三個月,還是人到那裡去牠就跑掉。所以她們就放一點東西在那裡,人離開了,小貓就來吃,吃完之後就走。現在是每到吃東西的時間牠就來,現在雖然不太害怕,但是還不能去摸牠,一摸牠就嚇跑掉。老貓來了一次,以後就不來,就是三隻小貓天天來討東西吃。老貓見人就跑。我前天下午去,那個老貓到她家裡來了,她們家是榻榻米的房子,那個玻璃窗外面走廊,那個老貓就好像跪在走廊上,跪了很久。她看了很奇怪,因為平常一看到人牠就跑掉,怎麼牠今天跪在那裡,跪了好久,她想不通道理。她家的佣人說:太太,妳看那貓,怪!妳看那樣子,好像跪在那裡。她說是的,想不出道理。家裡有客人來了,她招呼客人也沒理牠。客人走了之後,那個貓又來,來了又跪在那裡,還是不走。那貓喊了一個小貓,一點點大的小貓,喊到這個地方來,走來走去,又伏在那個地方。她就恍然大悟,這個小貓一定沒有人養牠,一定是拜託她來養牠的小貓。這就是母子的親情,畜生為了牠的兒女,牠能夠來求人幫忙,你能說畜生不通人性嗎?非常感動人。才曉得六道眾生都有情識,身形不一樣,畜生道裡面也有忠孝節義,也有慈悲平等,我們不能夠輕視牠。

  佛門裡頭有個小冊子叫《物猶如此》,專門就是講各種動物,牠們能夠行孝、能夠盡忠,也講義氣,彼此能夠照應,而且還有學佛,還有念佛往生的。我們人看看,真是人連畜生都不如。這些畜生,給諸位說,過去都是修行人,都是修道之人,就是一念差錯墮落到畜生身。但是還是由於他善根深厚,墮到畜生身,他還沒有忘記修行。前生善根還是很深厚,所以在畜生道的時候還是流露出來,讓我們清清楚楚能看到。這幾隻小貓都是野貓,家裡養不住,她們很想養,養不住,吃完就跑了,沒得吃的時候,牠就來了。我們對待一切動物要跟對人一樣看待,要跟對待自己一樣看待。我怎樣對待自己,我就怎樣對待人,我怎樣對待自己,我怎樣對待一切有情眾生。這是慈悲心,這種慈悲一定是建立在智慧光明的基礎上,這個慈悲才得到正,才不會有偏邪,慈悲得到正用。如果沒有智慧光明,這個慈悲就有偏差,不能得其正,那是佛門裡頭所留的兩句話「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你看佛門常講「慈悲為本,方便為門」,但是要曉得,慈悲與方便都要以智慧光明做基礎才是佛法,這個才是佛門。如果沒有智慧光明,慈悲跟方便確確實實是禍害、是下流,濫慈悲,那個麻煩可大了。

  說法,主要就是在智慧光明上,智慧光明透出來了,自然流露出一片真正的慈悲,憐憫一切眾生、救護一切眾生,這是觀世音菩薩的行門。所以經文裡面雖說的是事相,實際上都說的是理論,理事具足,尤其重要的理事要與我們自己心相應,這樣才能與佛菩薩感應道交。換句話說,我們讀這部經,我們修這個法門,自己一定要明瞭,自己就是觀世音菩薩。自己是觀音菩薩,看一切眾生各個都是觀世音菩薩,自他不二。你看看觀音菩薩在此地說法,觀自在菩薩說法,那些諸菩薩圍繞在聽法,給諸位說,個個都是觀世音菩薩,要不是觀世音菩薩,不能跟觀世音菩薩感應道交,不能跟他在一起。我們如果要是能夠加入他的法會,做為法會的一分子,自己也必定是觀世音菩薩,才能感應道交。

  『合掌恭敬』,敬人就是敬自己,輕慢別人就是輕慢自己。敬人是敬德、是敬學、是敬業,所以說是與人、與物都要禮敬,十大願王第一個是禮敬諸佛,所以禮敬不能少的,自行化他,世出世間聖人都列在第一條。由此可知,自行化他,修學入門,這是第一個大門。第一道門都沒有進去,那個二門、三門就不必想,還能登堂入室嗎?所以要記住,禮敬是第一道山門,不可不修。『目視不瞬』,這是心靜。『作如是念』,「如是念」是指底下的十句,善知識給我們無量的功德。這個十句是自己的心得,是自己的悟處,他要沒有學習,沒有心得、沒有悟處,這十種念頭生不起來。沒有這十種念頭,諸位想想,他怎麼能尊師?他要是不覺悟的話,他又如何談得上重道?師跟道是一不是二。

  尊師的人必定重道,他為什麼重道?他一定是證得道,他一定對於道豁然大悟,才把這個道在世出世間一切法裡頭,他看重了。唯道真實,其他的一切法不是真實的,他能重視。重視什麼?道是師傳給我的,師予我做增上緣,我才能悟入大道。所以對於這個師,他真正知恩,真正不忘,念念不忘。為報師恩,自己才能發奮修學,普遍弘揚。為什麼?是報本。你要問他,為什麼報本?他懂得這個道理,一定這樣做,在佛法裡說法爾如是。你叫他不是這樣做,絕對不是如此,他一定是這麼做。這樣做就是稱性做的,真性流露,本來就是這樣。所以尊師重道,並不是古聖先賢他發明的,他制定的,一定要我們做,不是這樣。那個道明了之後,你自然就生了,正如同是春天草木生,夏天草木長,秋天草木枯,它是自然的道理,不是人造的。

  所以傳到幾千年,每個人都願意遵守,為什麼?這叫天性,不是哪一個人制定這個戒條,制定這個法律硬要你遵守,不是的。人制定的,縱然有個壓力壓著我們去做,心不服。自然的法則,稱性的流露,真是叫人心悅誠服,這就叫大道。違背這個道是背理而行,那就是迷惑顛倒。背理而行,沒有不是愈迷愈深,愈陷愈苦。所以這下面十句,我們平常有沒有這個念頭?如果有這個念頭,證明我們自己與道有相應,縱然沒有證得,確實有相應。好像那個火咱們沒有見到,先接觸到有暖氣,溫度升高了,還沒有見到,溫度已經漸漸的升高,四加行裡說暖位,證明接近了。如果念念當中,這樣的念頭非常的強烈,你已經接觸到。如果說平常這些念頭根本沒有,我們連道的邊緣都沒沾上,為什麼?心裡沒有,沒有心得,沒有這受用。

  從這裡我們說到尊師重道,我們講孝道也是如此,真正明瞭孝道,真正孝道於心,這個人一定是念念心裡掛著父母,不會忘掉。如果有一天他忘掉了父母,他不懂得孝道。他不忘父母,這個人必定是自重自愛,為什麼?縱然父母不在了,自己必須砥礪品德,敬業樂群,為社會大眾之所尊敬,這就是盡孝。自己決定不會做惡事,做惡事,對不起父母。斷惡修善是給父母爭光,這是盡孝;造作罪業,是給父母添過失,叫人家瞧不起父母。所以世出世間的聖學,真實的成就,不是假的,他是真實的成就。他的成就是永恆的,他不會失敗。世出世間的教學,我們剛才講開悟,悟的什麼?也就是悟這兩個道,這兩個是根本道,悟了之後,你才能夠一切通達,不悟就不通。

  悟了之後是活的,大用無方,不悟是死的。今天講孝,雖然我們中國人提到孝,心裡不管怎麼樣,口頭上大概是不太敢反對,可是心裡面那是有另外的想法:這個年頭還講什麼孝道?實際上是他不懂孝道。這個年頭說有個機會賺大錢,你歡不歡喜?孝道比賺大錢的利益還要大,真正懂得了,你就會生大歡喜心。為什麼提到孝道起反感?正是不明孝道的功德利益,不懂得,不識貨,所以才把它疏忽了。孝道的功德利益,給諸位說,橫遍十方,豎窮三際!很可惜的,現在沒有人了解,了解的人太少了。凡是去講,《孝經》搬出來講,都是講死的。剛才講,像那個枯樹,沒發芽,人家一看,枯的,死東西,當然就起反感。看到活的,他很喜歡,他就培養,為什麼?它將來開花結果。諸位要曉得,都是活的,不是死的。誰死了?自己死了,看外面東西死的;自己要是活的,看一切法都是活的。為什麼不開悟?悟了以後有大自在,觀自在菩薩。

  你要不要得自在?觀就是開悟,悟了以後就自在。悟了以後這是中心,哪裡是菩薩教給我,我們一定要照這個學,不是的。悟了之後,你的心裡面念念就是這個樣子。你一看,不錯,是這樣。不是別人教的。你悟了之後,這個經展開是什麼?叫印證。看看跟我心裡念頭一樣不一樣?你看完全是一樣,那就沒錯,是印證的。如果我們念念有孝慈,自然能夠入道,自然能夠證果,何況於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那是小事一樁,不是什麼了不起的大事。諸位要明理,依照這個方法修行,我們這一生得大歡喜!為什麼?無始劫以來沒有解決的問題,今天一竿解決了,你看多高興!好像多年勤苦讀書,今天去考試,參加高考得了第一名,心裡歡喜!我們無始劫所不能解決的,今天一聽豁然貫通,在這一生當中他怎麼不歡喜。這一生是我們成就之生,這一生是我們得道之生,這一生當中才真正能報佛恩,報父母之恩,報師長之恩,報眾生之恩。所以經文不是說念念就完了,念念觀世音菩薩就高興、就歡喜,你看我念他的經了。那是我們自己想錯了,觀世音菩薩絕無是念。你念他的經,他也不會生歡喜心,你不念他的經,他也不會苦惱,他也不會怪罪你,受用是自己,不是觀世音。

  這一章,我希望同修們最好是能夠背過,這個經本,就是這一章的單行本,我們現在在印刷廠印,單行本的字是大字,木刻版本,大字本。背,當然能把註解都背,這是最好的,好在這一章文並不多。這章裡面所講的,我看這個意思比《普門品》、比《耳根圓通章》還要圓,還要好,很可惜就是很少人弘揚。我們今天在這個道場來提倡,一方面做詳細的講解,一方面把它印成單行本流通,希望同修們要好好的努力。底下這十句,我們下一次再細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