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行願品海雲比丘章 (第八集) 1997/5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12-014-0008
請掀開經本第十八頁第一行,末後這一句看起。
【普於十方一切世界無不顯現。】
從這一句看起,這一段經文是:
【舉因顯勝。】
顯示蓮華所有殊勝的莊嚴,經文總共有五句。第一句,我們前面說過。大蓮華,我們要記住它表法的真實的意思,是說我們的心性。換句話說,它是說我們的性德與修德。就性德裡面講,前面清涼大師給我們指示的是心海、悲海。蓮華所表的是修德,是大願大行。這種願行都是過去生中,在諸佛如來之處,積集廣大的善根。善根、福德、因緣聚會,就出現了果報。如果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善根、福德、因緣這三個條件,要同時具足,我們要求願往生,就決定成就。學佛人不求生淨土,念佛人求生淨土,而不能往生,都是這三個條件總是缺了一個,三缺一,所以他不能成就。如果三個條件同時具足,一定會成就。三個條件成就了,
【令諸菩薩各於此華信願成滿。】
這四個字要緊。『信』是信心,弘願成就、圓滿。『普於十方一切世界無不顯現』,信願成滿就能起這麼大的作用。末後這一句就是《普門品》上所講的:「千處祈求,千處應。」那個地方有感,你就有能力去現身。現什麼樣的身呢?不一定!就像《楞嚴經》裡面所說的:「隨一切眾生的心願,感應道交。」《普門品》裡面所說的:「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你說多自在!可是諸位一定要記住,真正達到信願成滿,要靠我們自己來修行,時間長!這個標準最低限度,也是圓教八地菩薩。在大乘經上佛常講,我們從證得初住那一天開始修起;換一句話說,你在六道裡面修行的時間不算,在十法界裡面修行的時間也不算。實在講,這兩個處所修行的時間—無量劫。我們每個人無量劫修到今天。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你證得一真法界,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從這一天開始算起,這叫三大阿僧祇劫。三大阿僧祇劫修滿了,你是什麼地位?是不是成佛了?沒有!三大阿僧祇劫修滿了,是法雲地的菩薩,十地菩薩。十地菩薩滿了,畢業了,就是等覺菩薩,到這個地位。
我們說「信願成滿」,要用什麼標準來講?嚴格的標準是八地菩薩,也就是說,你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從那一天算起,修滿二個阿僧祇劫。第一個阿僧祇劫,修滿三十個位次—十住、十行、十迴向。第二個阿僧祇劫,修七個位次,初地到七地。修滿了,在往前進一步,你就是八地菩薩,那就信願成滿。八地是不退轉,不動地,你才有能力隨類化身。《楞嚴經》上所講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這一句話就是《普門品》裡面所說的:「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就是這個意思。《普門品》說得詳細,《楞嚴經》說得簡單,是說一樁事情。你說這個多自在!
靠我們自己的能力,我們要修到那一天?太難了!不要講別的,我們今天講超越六道輪迴,就不是一個容易事情,有幾個人有能力在這一生超越六道?我們不要說超六道,超欲界,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你能不能脫離欲界,升到色界天,你有沒有能力?都不容易!何況超越三界!我們一界都超不了,這是講實在話。超越欲界,你這個欲要斷,裡面貪瞋癡慢,外面財色名食睡,你能不能斷掉?財色名食睡在眼前,真的不動心、不起念,你才有能力超越欲界,升到色界。所以法門雖然多,我們自己要認真去思惟,多想想,我們有沒有能力離開五欲六塵。今天財色名食睡擺在我面前,我還動不動心?還會起心動念,換句話說,你還在欲界,你出不了欲界的範圍。這個境界怎麼能達到?
所以我們凡夫要想達到佛菩薩的境界,唯一的辦法,就是念佛求生淨土。這個法門殊勝,就是帶業往生。煩惱習氣不斷,也行!只要你把它伏一下,成功了,伏住,暫時不起現行,這個可以做得到。但是這種功夫在任何法門裡面,都沒有什麼大作用,在淨宗就起了很大的作用,你能夠往生淨土,往生淨土,《華嚴經》的境界,就是極樂世界的境界。我們有這個近路可以走,所以五十三參一開端,吉祥雲比丘就教給我們念佛法門,用意很深,慈悲到了極處。可是你這一生能夠發願求生淨土,也是善根、福德、因緣一時具足;否則的話,也辦不到。
我聽同修們告訴我,許多念佛的人,勸人不要往生淨土,死了以後,來生還做人,做個富貴人,斷續修學佛法,弘法利生,人乘的佛法,提倡人間佛法。這個構想是不錯,是很好,你能不能做到?來生做人,你來生有把握得人身嗎?六道輪迴,你來生有把握還到人道嗎?我們在講席當中常說,你必須五戒十善能打上九十分,你才有把握得九十分;如果五戒十善,九十分拿不到,來生得人身就不可靠,不容易。如果那個同修念佛修淨土,我勸他不要往生、不要求往生,來生修人天福報,好!那個人真的聽你話了,你來生決定不能得人身,為什麼?人家這一生作佛的機會,你把他檔住,拉回來,拉到六道,你這個過失不得了。你要不相信,你去看看《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這還得了!他這個機緣,無量劫來好不容易在這個時候成就,發一念心要求生淨土,你居然把他打斷,讓他不能成就、不能作佛,還搞六道輪迴,你多殘忍!你自己搞六道輪迴,情有可原,你自作自受,你不能把人家拉回來。《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給我們很大的警愓,往往我們所作所為,做錯了事情,不知不覺。做錯了事情,不能說不知不覺就沒罪,那有這個道理!你有意去做,你的罪更重,無意去做,還是有罪,不可以說無意就沒罪,沒這個道理。我們看第二句:
【從如幻觀香王業生,以無生法所莊嚴故。】
這一句經文比前面短,這一小段。『如幻觀香王業生』,這一句話講的是什麼?實在這一句對我們來講,相當熟悉,他所講的就是觀世音自在的大業,是從這個因而生的。觀世音菩薩他修學的綱領,他修學的方法,在《普門品》裡面有,在《楞嚴經》裡面有,在《華嚴經》裡面也有,將來我們會講到。他修的所謂如幻三摩地,跟佛在大乘經上講的相應。世間法如夢幻泡影,佛法也不例外,一切諸佛所說之法、所修之法,也沒有自性,也是如幻如化。「觀」用現在的話來說—觀念,如幻之觀是正確的,這個觀念是正確,我們把所有一切現象都當作實在的,都當作真有的,你這個觀念是錯誤。世、出世間法,相有性空,事有理無,這才是事實真相。「香王業」就是自在業,用「香王」來比喻。《心經》裡面一開端:「觀自在菩薩」,因為他觀如幻,所以他得自在。
『以無生法所莊嚴故』,「無生法」三個字,意思很深很深。「無生」是不是不生?不是,生!生與無生是一不是二,這叫「無生法」。「無生法」也是形容一切萬法顯現的真相。世間、十法界依正莊嚴是這個現象,一真法界、極樂世界、華藏世界,也是這個現象,正是所謂真理只有一個,沒有兩樣的,世、出世間法一樣的。就是這種相是剎那生滅,生跟滅時間太短。這個生滅的界限是有,不能說沒有。這個界限,我們幾乎沒有辦法觀察的到,沒有辦法體會的到,也就是好像生滅是同時的,所以叫「無生滅」。「無生法」就是無生滅法,生滅同時,它確實有生滅。因為它是同時,你也可以叫它不生,也可以叫它不滅,太短暫了。經上講,一彈指六十剎那,一剎那九百生滅,是佛的方便說,不是真實說。真實說,生滅的速度比這個還要快。說實在話,一剎那九百生滅,我們用科學儀器還是能探測的出來,現代科技進步,比這個更快速度的,也能探測的出來。佛講「無生法」,這是科技沒辦法測量出來的。
我們看到的是相續相。相續時間的長短,凡夫是業力。譬如人壽命的長短,有人壽命很長,活一百多歲;有的人壽命短,三、四十歲就過世,這是什麼原因?業力不相同,所以我們一切壽命的延續是業力。同樣一個道理,植物、礦物,所有一切自然現象,它存在時間的長短,全是業力。諸佛如來他們不再造業,他們把業力轉變成願力,業力不自在,願力就自在。所以他們相續時間的長短,可以隨願成就。阿彌陀佛的世界無量壽,這個無量壽,經上也說得很清楚,並不是真的無量。那為什麼叫無量?是有數字,我們算不出來,所以不得已說有量的無量,它不是真無量,為什麼?將來阿彌陀佛也要入般涅槃,觀音菩薩示現成佛,這就是有量。觀音菩薩的壽量可能比阿彌陀佛的壽量還要長,但是他還是有量,觀音菩薩將來入般涅槃,大勢至菩薩接著成佛,他的時間太長。
佛在《無量壽經》上講的比喻,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眾生都成為緣覺,智慧神通都像目犍連,共同來計算,算西方極樂世界人的壽命,都算不出來。不是算一天,盡無量劫都算不出來。我們從這個形容當中,就曉得西方人的壽命,因為人跟佛的壽命是一樣的,佛無量壽,生到那個地方,人也是無量壽,那個壽命多長!可是你要曉得,雖然講有量的無量,實際上是真正的無量,為什麼?那麼長的時間在那裡修行,個個都成佛,成了佛就是真的無量壽。所以從有量的無量,就變成真正的無量。些事實真相,我們不能不知道。
此地講的「大蓮華」是從如幻觀,是從無生法之所莊嚴,這個因太殊勝。我們想想看,我們有沒有修「如幻觀」?我們有沒有修「無生法」?佛菩薩在此地說這個,意思是勉勵我們,我們應當修,雖然念念求生淨土,我們為什麼不能把這個世緣擺脫?就是沒有修「如幻觀」。「如幻觀」怎麼個修法?用《金剛經》一首偈就很好—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時時刻刻想著、記住!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才起心動念,就想到「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你這個念頭就會停止。該愛的,你也不愛了;該恨的,你也不恨了,你的心就平等了,為什麼?夢幻泡影,不是真的!清淨心、平等心就能成就,這個如幻觀好!
「無生觀」就更好了,你可以離開生死的恐怖,人都怕死。你要是曉得一切法不生不滅,沒有生死。生死的現象是一回什麼事情?我們用現在科學家講的:「轉變生活的空間」。我們現在生活在三度空間裡面,轉變成四度、五度、無限度的空間,在轉變空間。或者說,我們看電視換個頻道,那有生滅!確實是這麼一回事情。所以身不是我,一定要建立這個觀念,這是正確的觀念,以為身是我,這是錯誤的觀念,這個佛講得太多。身不是我,是什麼?是我所,不是我,是我所,是我所有的。譬如我這一件衣服,這一件衣服是我所有的,不是我。穿舊了,很歡喜的脫掉,一件舊衣服、骯髒衣服脫掉,你還會悲傷、還會難過嗎?不會!換一件新衣服。同樣的,你沒有出六道,在六道裡面捨身、受身,就等於換衣服一樣,身體壞了,換個身體。如果你修善業,你就換一件漂亮衣服;你造作惡業,你就換一件骯髒的衣服、難看的衣服,就是這個意思。所以懂得這個事實真相,我們一定要斷惡修善。第三段:
【從如夢觀離相法生,以無作法之所印故。】
前面跟我們講的「如幻」,這個地方跟我們講的「如夢」,《金剛經》這一首偈全都包括了—夢幻泡影。這四個比喻,是以夢為主,其餘三個比喻,實在講都是比喻夢不是真實的,夢是幻,像泡影一樣。『離相法生』,佛在經上教給我們常作如是觀,很有道理,真的要常作如是觀。我們對於這個世間,才不生煩惱,常生智慧。再不把世間一切萬事萬物當真,我們生活在世間,就跟諸佛菩薩一樣,遊戲神通!換句話說,我們要把這個世間當作旅遊觀光的一個點,我到這來是旅遊觀光,過兩天就走。這個地方,好也好,不好也好,與我不相干,我不必把這些人事物放在心上,這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主觀跟客觀。我們如何把主觀觀念變成客觀觀念,你就自在了。
佛菩薩觀一切世間是客觀觀念,沒有主觀觀念,無我!有主觀觀念,是有我。他沒有,所以對一切事實真相,他可以看得很清楚、很明白。離相不著一切相,不著一切相,為什麼會有這些境界現前?這些境界,凡夫是業力現的,佛菩薩是願力現的。我們這個世間—凡聖同居土,怎麼現前的?凡夫的業力、諸佛菩薩的願力,混合在一起,現出這個幻相。假如沒有佛菩薩的願力,這個世界不得了,眾生集結這些惡業,這個世界早就毀滅了。原子彈毀滅地球一百次,那算什麼!眾生造作的惡業不得了!毀滅億萬次都不止。為什麼它還能止住?因為有諸佛菩薩的願力。佛菩薩,不能說他不慈悲,沒有一個眾生不仗佛菩薩願力的加持,統統仗佛願力的加持,迷惑顛倒的眾生不知道!沾了佛菩薩的光,還罵佛菩薩,可是佛菩薩並不生氣,還要照顧你,還是在幫助你。你能夠接受,就明顯的幫助你;不能接受,暗中幫助你,這個加持叫冥加,冥加是暗中加持你,你自己都不曉得。所以佛菩薩才叫大慈大悲,這都是真實的事。
『以無作法之所印故』,「印」是印證的意思。由此可知,這種殊勝境界是自自然然顯示出來,佛經裡常講:「法爾如是」,「法爾」就是無作,就是自然的。《楞嚴經》裡面常講:「非因緣非自然」,所以用法爾。怕一般人聽到自然,也產生了錯誤的觀念。自然跟法爾差別在那裡?自然依舊沒有脫離意識;離開意識,那個自然就叫做法爾,所以它是自性顯現的現象。《華嚴經》上說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兩句話說得好,把十法界依正莊嚴全都說出了。不但十法界,包括諸佛淨土也不例外。兩句話說盡了。
我們在這個世間不是無作,我們是有作,天天想著我要怎麼做,無論幹什麼事情,都是起心動念在做。吃飯,想到今天我要吃些什麼東西;穿衣,今天我要穿那一件衣服,都是有作。如果說無作,你生活起居決定不起心、不動念,一切隨緣,這就是無作。我們要學佛、學菩薩,從那裡學?就從這些地方學。如何把我們有作換成無作,把我們的著相換成離相。相是有,怎麼離?心裡面不執著,就是離相。離相兩個字不要搞錯了,一定要遠離,你怎麼離得了?有很多人很執著,修行要離相,怎麼離法?離開都市,到山上去挖個山洞,到裡面去修行,山洞還是相,還沒有離掉,這個相是絕對離不掉的。你就是自殺了,都離不掉,依舊還有境界相現前,相怎麼能離掉呢?佛經上講的離相,是心裡頭不著相,不要把這些事情放在心上,是這種離法。
換句話說,現相是從那裡生的?從清淨心生的,從平等心裡面生的,從正覺心生的,《無量壽經》上:「清淨平等覺」。這個「大華蓮」,法海、智海、性海是從清淨心裡面顯現出來的,所以是「無作法之所印」。「印」這個意思很深,我們要體會它的意思。一顆印,「印」裡面的文字很多。我們說話,一個字一個字吐出來,不能同時幾百個字一下出來,不可能!你寫字也是一個字一個字寫,可是「印」就不一樣。大的石碑,雕的石刻,一下印出來,同時就現前。「印」就有同時現前,無量無邊諸法一時現前,就是「印」的意思。
所以現代有些科學家在那裡研究我們宇宙的來源,不斷的在進化,所以有進化論。進化論提出來之後,也有很多人不能同意,不能叫人心服口服。如果真的是進化,人是從猿猴進化而成的,那現在的猿猴怎麼辦?牠怎麼沒有變成人?那有進化,一部份的猴子變成人,那一部份的猴子不能變成人,還作猴子,那有這種道理?很難自圓其說。佛法講得好,佛法講宇宙的來源是剎那一時顯現的,不是有先後次第,所以佛法不講進化,講進化就是有生有滅。所以佛講的,還是他講得好,「唯心所現」,所現就是所應,應就是現的意思,一時顯現,十法界依正莊嚴同時顯現。顯現出來之後,這裡面有無量無窮的變化,那個變化是識在起作用。「識」是什麼?妄想、分別、執著,這裡頭所有千變萬化都是因為妄想、分別、執著,離開妄想、分別、執著,它就沒有什麼大變化,就變成靜態的;因為有妄想、分別、執著,它就變成動態的。還是佛講得好,想想還是他講的有道理。第四句:
【從無染著離諍法生,隨境觀察無所著故。】
這裡面的修因,我們都要特別注意。第一句是總說,就是要積集善根,不但要積集善根,要積集廣大的善根,過去生中累劫的修集,現在繼續不斷在幹,斷一切惡,修一切善。廣大善根,從什麼地方修?是從廣大的心修,念念不要想自己,念念為一切眾生,念念為社會人群,你這個善根就大。縱然我沒做到,可是我有這個心願,能不能做得到,那是緣的問題。所以佛教給我們發願—「眾生無邊誓願度」,我們能度得了嗎?自己度自己都度不了,還能度得了眾生嗎?可是你真正有這個願心,你是集大善根,沒有能力,那是另外一樁事情,我真有心!能力做不到,那是無可奈何,我不是沒有心,當我有這個能力的時候,我一定做到。換句話說,這個願心一發,一定是盡心盡力在做,能做多少做多少,這就是圓滿的功德。我現在能力小,我做得小,將來我能力大,我就做得大,行跟願一定相應,這叫大善根。所以大善根,一切眾生都能修,不要看輕自己,自己可以修大善根。
下面這個修因重要,還是《金剛經》上這一句話,一定要常常記住,常常要用在生活上—「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心裡面起了煩惱,動了貪瞋癡慢的念頭,把這個經文念一下,「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心就能平了,你這些煩惱就化掉了。「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你自然就不執著了。所以在一生當中,周邊環境裡面,我們可以隨緣去受用,決定不能佔有,你要是佔有,你就著了相。我受用而不佔有,這是離相。一切諸佛菩薩都受用,他們的高明處—受用裡面沒有佔有。我們以前在講席上,作了一個比喻,我們要有使用權,不要有所有權。所有權就是著相、就是佔有,不要把這個我所有的,那你就錯了,這是決定錯誤,我們可以自在的去受用它,決定不佔有它,那你就自在快樂,你什麼煩惱都沒有。所有一切煩惱都是想我要得到它、我要佔有它,從這個妄想裡面生出來的,絕對不是真實的。
所以這裡教給我們修如幻觀、修如夢觀、修無生法、修無作法、修無染著、修離諍法,這是修行最高的原則。實在講,講了這麼多,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你只要修一個,其它的保險都在裡面。你喜歡用那個方法,你就用那個方法,正所謂:「法門平等,無有高下」。你喜歡修如幻,你就修如幻觀;你喜歡修如夢,你就修如夢觀;你喜歡修無染,你就修無染觀。一個修成了,其它的統統都成就,一門深入!修無染,一定離諍。六和敬裡面,口和無諍,不跟任何人爭論,為什麼?所有一切爭論都是虛妄的,都不是真實的。世、出世間所有一切法,只有一句話是真的—南無阿彌陀佛,除這一句話,全是假的。諸佛如來所說一切經也是假的,這不是我說它是假的,佛自己說的,《金剛經》上講:「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那個「法」就是佛所說的一切法,不可以執著。你可以聽、你可以去體會、可以去領悟,你不能執著,執著就錯了。所以世法、佛法統統要捨。我們今天只抓住一句阿彌陀佛就行了。
『隨境觀察無所著故』,「境」是境界,「隨」教給我們隨緣,隨人事之緣、隨環境之緣。這個「境」是境界,人事的境界、物質的境界,都在這一個字包含之中。隨順這個境界裡面去觀察,觀察是智慧,觀察一切法是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你就無所著了。世法、佛法都不著,你的心才真正達到清淨無染。清淨心就是平等心,清淨心就是正覺心。淨宗的修學就從這裡下手,所謂「心淨則土淨」,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最重要的條件,就是「心淨則土淨」。如何能達到心淨,用信願行的方法;信願行是修行的方法,目的是要達到心清淨。心清淨,《彌陀經》上講的一心不亂。一心就是清淨心,二心就不清淨,你心裡面就有污染,一心是清淨心。
這個事情很難,對我們凡夫、初學的人來說,我們要如何契入這個境界,真正契入境界,一切時、一切處,心裡只有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你心裡真有,這叫念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一切都隨緣,我決定不染著,樣樣對我都不相干,你要理會它幹什麼?你自自然然統統放下了,這才叫做念佛。吉祥雲比丘二十種念佛裡面,他講了二十一種念佛門,我們要細心去體會,才知道怎麼叫念佛。念佛不是一天到晚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掛在口上,心裡面還有人我是非、貪瞋癡慢,這不是念佛,這是口念,心裡頭沒有佛。念佛是心裡頭有佛。你看「念」,念是今心,你現在心上有佛,這叫念佛;不一定在口上。開頭叫你口念,你心上沒有,叫你在口上練習,念久了,慢慢念,心上也有了,那就成功了。如果你老是掛在口上,念幾十年,心上都沒有,那就沒有法子。最重要是心裡頭有佛,這個叫真正的念佛。
你看吉祥雲比丘講的真念,真念是心裡頭真有。可是口裡頭常常念,你心裡頭真有,口要不要念?口還念。口為什麼念?度別人,口念不是為自己,口念是度眾生,讓一切眾生聽到阿彌陀佛的佛號,「一歷耳根,永為道種」。拿一串念珠,也是度眾生。念珠是提醒我們自己念佛,可是你拿一串念珠,你雖然不念佛,人家一看到拿著念珠,「阿彌陀佛」!他自動也念一句阿彌陀佛。所以這一串念珠,就度很多眾生。現在台灣念佛的風氣開了,念佛大家都歡喜。四十年前,台灣念佛的風氣沒有開,知識份子念佛都是偷偷的念,怕難為情。大專學生剛剛學佛,李老師勸他們念佛,在佛堂裡念,在學校裡決定不敢說自己念佛,怕同學們笑話他,只有自己偷偷去念。我那個時候就教這些學生:「不必害怕!不必怕人譏笑,你就公開的念」,為什麼?你就度了很多眾生,不管他相信不相信,他尊敬,還是毀謗,總而言之,「一歷耳根,永為道種」。你毀謗,也度了你。
所以我教學生,參加我們大專講座的學生,我說:「你們的課本,課本通常都寫上名字,你在名字旁邊寫阿彌陀佛。」你這個書本,很多同學看到,你手上常常拿一串念珠,不要怕人笑;人家看到念珠,對你總念一聲阿彌陀佛,不管他是什麼樣的心態,他總會念,心裡落了印象,你豈不是度了他!「自行化他」。常常有度眾生的心,「眾生無邊誓願度」,你要真幹。實在沒有能力幹,我掛一串念珠,就度很多眾生,這個事情,你總可以做得到。
現在世風日下,我在美國看到年輕人穿襯衫,那個圖案都是妖魔鬼怪,這成什麼世界?所以我就想到,我們襯衫可以印蓮華、可以印阿彌陀佛,現在也很普遍,我看到很多人印出來了。我們穿這一件衣服,馬路上走一走,度好多眾生,你都不曉得?多少人看到,念一句阿彌陀佛,不念也印在阿賴耶識裡頭。這一件襯衫就是阿彌陀佛的廣告,活動廣告。你有車,你的車前後都貼上阿彌陀佛,會起作用的。我在溫哥華,有一位同修告訴我,因為他的車上貼了南無阿彌陀佛,用英文寫的,是我們這邊印的,他貼在車的外面。有一個外國人看到了,看了很喜歡,問他:「你這什麼意思?」他告訴他:「這個可以保佑行車平安。」他說:「這個很好!你給我一個。」他也去貼了一個,這善巧方便!叫他常念南無阿彌陀佛,可以保佑你行車平安,他就天天念,他也會教別人念。所以你要有這個心,有這個願望,常常去做,善巧方便太多了,沒有定法。這是叫你「隨境觀察無所著故」。下面第五句:
【恆出妙音,演說如來廣大境界。】
如來就是自性本具的『廣大境界』,這個「廣大境界」就是指《華嚴經》上所講的華藏世界。『恆』—永遠沒有間斷。隨時隨處要把如來「廣大境界」介紹給一切眾生,也就是說隨時隨地都在講《華嚴經》。我們要懂得《華嚴》裡面所說的十之七、八,都是表法。那些東西表法?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全都在表法。所以你要說諸佛菩薩沒有講《華嚴》,那就大錯特錯!唯獨《華嚴經》,一切諸佛如來演說從未間斷,問題就是我們有耳不聞、有眼不見,這個麻煩大了。《華嚴經》上講的:「六千比丘如聾如盲」,那是說我們這一批人。我們這一批人,看到人、看到事、看到物,都迷惑顛倒。如果懂得《華嚴經》表法的義趣,你見一切人,見一切事,見一切物,都開悟了。十之七、八是說這個道理,然後才曉得《華嚴經》是一切諸佛如來所說,一切眾生都在那裡表演。
【其聲充滿一切諸佛清淨剎土。】
這是講演說的音聲。
【假使無數百千億劫,以妙辯才,稱讚此華,功德無盡。】
這一句是比喻。這個『華』是一個發大乘心的人,真正發菩提心的人,他的大願大行,蓮華是表這個。發菩提心,行大願,修大行,這是一切諸佛如來都讚歎不盡。這是說蓮華表法。從累劫積集修因,顯示殊勝的功德,殊勝的大願大行。再看下面的經文,下面經文是第二段:「見正報」。前面念的是「見依報」。再看正報。
【善男子,我時於此蓮華之上,見有如來,結跏趺坐。相好具足。形量高廣,上至有頂。】
我們先看看清涼大師後面這一行的註解,這是第二段。
【善男子我時於此下】
下面這一段經文。
【見正報。謂心行既敷,本覺如來忽然出現。】
大師解釋得很簡單,文字不多,意思全都說出來了。這個『如來』是什麼?如來是自己的心性,就是禪宗裡面講的:「明心見性」。在念佛法門裡面來講,理一心境界現前,是說的這個意思。你要不懂它這裡面的密義,你看到這裡,是看故事、看小說,你不曉得它裡頭代表什麼意思。『見有如來,結跏趺坐』,大概是看到一尊佛像了,那你就搞錯了,不是這個意思。這是自性如來現前,你見到心性了。你前面修因,你修「如幻、如夢、無染、無生、無著」,所有一切業障都消除了,煩惱障、所知障都消除了,自性現前了,這是如來。所以他沒有說諸佛,沒有講佛,佛是從相上講的,如來是從性上講的,大乘經上這種例子很多。我們看這個經文,從經文裡面,我們來探討這個意思。
『善男子』,這是菩薩叫著善財。『我時於此蓮華之上』,他在這個時候;「蓮華之上」就是發菩提心、立大願、修大行,在這上面『見有如來』,見到自性,見性了。『結跏趺坐』是說自性如如不動,「坐」是不動的意思,《金剛經》上講:「如如不動」,「不取於相」是禪,「如如不動」是定,「結跏跌坐」就是禪定。這是自性本定,自性本來就是這樣的,本來就是一切不染著,就是一切不動,如如不動。
『相好具足。形量高廣,上至有頂。』這三句是形容性德不可思議,性德能現相,所現的一真法界,在本經他所現的華藏世界,在《無量壽經》裡面所現的是極樂世界,相好具足,依正莊嚴。「形量高廣」這是從正報上來講的,「形」是他的形狀,「量」是講的他的身軀。經上常講佛的報身,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這是形容。「上至有頂」,從形量上來講,這達到最高峰,在往上去沒有了。「有頂」是最高峰,在我們六道裡面講,有頂是四禪天,達到最高峰。四禪天色界、無色界沒有形狀,有形的達到最高峰,沒有比這個再高了。我們地球上,現在大家曉得,山是喜馬拉雅山最高了,達到這個巔峰,再沒有比這個更高了,這是比喻。這是見到身相,就是見到自性。下面我們再來看,身必定還有一些附屬的,有座。
【如來所處寶蓮華座不可思議。】
有身一定有座,他的座、寶座不可思議。
【道場眾會不可思議。】
佛出現在世,他也要工作,沒有工作,你來到這個世間幹什麼?我們一切眾生生到世間來,不想幹的工作,也得要幹,為什麼?業力在支配你,你沒有法子,你不能從心所欲;從心所欲,那就不叫業力,那叫願力。我們為了生活,逼著不能不幹,不想幹也不行。我們中國有很多到外國留學的學生,我在美國就看到很多。他在中國念書,是他的志願,他喜歡的東西。可是到外國之後,一看他所學的東西,在外國不能生活,找不到工作,不能賺錢,怎麼辦?改行,到外面學機械、電腦,為了好找工作,好賺錢,生活,把他自己的志願,都捨棄掉,太多太多了。尤其是學這些文科的,他們這個社會是工業社會,需要技術人才。所以學文學、學哲學的,到那裡去,都沒有辦法。學數學的,除在那邊教書之外,沒有第二個出路,多半到那邊學一、二年,就改行,業力在支配你。諸佛菩薩出現在世間是願力。
願力,諸位想想,那一種工作最好?世、出世間最好的工作—教學!最清高的工作,最有價值、最有意義的行業。這個行業雖然不能賺錢,不能致富,清高!所以佛菩薩出現在世間,他選擇這個行業,他選擇這個工作,但是也有特別因緣的。像五十三參,這五十三位善知識,裡面示現的有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並不是完全從事於教學。可是諸位要記住,佛這個身分出現,決定是教學;菩薩身份出現,不一定用這種形式,菩薩也可以作官從政,菩薩也可以經商作商主。但是無論是那一種身份、那一種行業,說老實話,他還是在那裡教學。總而言之,他是以教學為主,絕對不會把他的本願失掉,沒有這回事情。他在那一個行業,他就教那一個行業的人,一定是這個行業的模範,是這個行業的好榜樣。我們今天講,是這個行業的頂尖人物,他做出好樣子,給同行的人看,教導同行人,這就是佛菩薩。所以他有道場。道場是他自己修學教化眾生的場所。「眾會」就是參與他教學的這些大眾,我們今天講的學生、同參道友,都很熱心、歡喜來接受他的教導,這個不可思議。
【圓滿智慧不可思議。】
這一句是講他教學的內容,他所教導的充滿智慧,圓滿的智慧,高度的智慧,超越世間人的聰明才智,不可思議。
【圓光照耀不可思議。】
這一句是講他教學的影響。雖然他教學是在一個場所,實習的學生人數有限,像釋迦牟尼佛的常隨眾一千二百五十人,常隨眾!雖在一個地方教學,他的影響深遠,從空間,他影響到十方;從時間,他影響到三界。釋迦牟尼佛當年教學,影響到我們今天也三千年了,這個就是「圓光照耀」,圓滿智慧光,照耀十方三世不可思議。
【威儀隨現不可思議。】
『威』是威德,『儀』是規矩,我們今天講丰采、風度,跟一般人不一樣。舉止言談、生活規範,都足以令一切大眾效法,令一切大眾學習,做出樣子來給大家看。
【光明熾盛不可思議。】
這個裡面重點在『熾盛』,說明他的教導,從內在裡面看,他的熱誠、熱心,不為名聞利養。不選擇學生的條件,如古德所謂的:「有教無類」,只要人肯歡喜修學,一律平等的歡迎,沒有差等。這是從他教學的熱誠、他的智慧、他的善巧方便,他教學的成就,就像「光明熾盛」一樣,像火燒得很旺,這是形容的。形容他們的道場、形容他們的修學、形容他們的教導,都非常興旺。而其它地方,不能夠跟他相比,這不可思議。這一段文很長。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