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華嚴經行願品文殊十信章  (第十四集)  1997/1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12-012-0014

  請掀開經本第廿五頁,從第八行經文看起。

  【有大智慧威神力。行菩提行利眾生。無量境界誓當求。唯願仁尊哀聽許。】

  這是善財童子對文殊菩薩提出來的請求。它的言詞全是偈頌,總共有三十七首,每一首是四句。此地的經文是七言頌,一句有七個字,四句是一首,總共有三十七首。三十七首可以分為三大段,到經文自然就能夠看到。三大段這第一首就是一個大段,這一大段是敘說善財的願望,善財童子自己敘說他的願望。四句前面兩句是對於文殊菩薩的讚歎,讚歎菩薩能夠自行化他,行菩薩道。善財童子見到了,生起仰慕之心,發願效法菩薩。在這首偈裡面,充分顯示他的智慧、他的誠懇,與他的願望。

  第一句『有大智慧威神力』,這是讚歎文殊自利,註解上是,「上句自利」。文殊菩薩具足圓滿的智慧,無量的德能,才能夠廣度眾生。智慧從哪裡來的,這點我們一定要曉得,文殊菩薩累劫修行得來的?給諸位說,不是的。你要以為他長年累劫修行成就的智慧,你是只在外表形式上觀察,你沒有觀察到真正的原因。真正的原因是什麼?正是世尊在這部經上告訴我們的,「大智慧威神力」,都是自性本具,不是從外面來的。他的智慧德能現前了,也就是說它起作用。我們的智慧德能,跟菩薩哪有兩樣?雖然沒有兩樣,可是現在智慧德能都不起作用,有也好像是沒有。這個原因在哪裡,我們必須要曉得,原因就是妄想執著把它障礙住了。佛在一切經論上常講,只要把妄想執著除掉,你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就現前,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這個話說得很清楚、很明白。我們也很想做,但是就是做不到。在這個地方,善財童子也很想做,不曉得從哪裡做起。這一點希望我們同修特別注意,然後你才在經上能得殊勝的功德利益。

  有了智慧德能,一定要幫助眾生,『行菩提行利眾生』,這是菩薩事業。菩薩智慧德能所表現的,就是在利益眾生。由此可知,菩薩跟我們的用心不一樣,跟我們的行持不相同。我們究竟怎麼迷的,怎樣把智慧德能失去的?起心動念有個我,一切都是為了我,你就迷了。昨天在前面也給諸位細說了,這個話一遍、二遍不行,千遍、萬遍你還是不覺悟,那有什麼法子?所以時時刻刻要提醒你,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哪一天不提醒我們?說了四十九年,這才恍然大悟,那個人也很了不起,也是個聰明伶俐漢,就怕四十九年說盡了,還不開悟,那就難了。所以時時刻刻提醒你,希望我們真正覺悟、真正回頭。從哪裡回頭?從我執回頭。

  念念都生分別,念念都起執著,分別執著就是我。西洋哲學家也有挺聰明的人,哲學家討論我到底在哪裡?有些聰明人知道身不是我,那我到底在哪裡?於是才想出來,「我思故我在」,我會想,想的那個東西就是我。其實那個想是什麼?就是分別執著。聰明的哲學家發現了我執就是我,但是如何破我執,他沒有下文。換句話說,「我」已經發現了,並不能解決問題,還是要搞六道輪迴,還是要在六道裡面受苦受難,他沒有想到,如果我要不思,不就沒事情了,我不去思、不去想,不就沒事了,我思故我在。

  我們要想真正覺悟,恢復自性的智慧本能,首先要把這個錯誤觀念轉過來。怎麼個轉法?第二句就是方法,念念想眾生,不要想自己,起心動念要想如何利益一切眾生,不要想利益自己,這是大乘法裡頭絕妙的法門。把你念頭轉過來就行了。利要做到饒益,饒是豐饒。換句話說,要給眾生最殊勝的利益,最圓滿的利益,盡我們自己的心力,盡我們自己的能力,去幫助一切眾生,你這樣做就覺悟了。那個「我」不必要去斷它,自自然然就被它化解掉了,世出世間也有這樣的說法,大而化之,你的心量拓開、擴大,想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你往這上去思惟。念念利益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這個觀念跟諸佛如來、文殊菩薩就相應,就沒有兩樣,決定不要想自己。現代出家人想自己,想自己的道場,這都錯誤了,都是堅固我執,不但不能破我執,我執在增長,天天在堅固,那怎麼得了?這個地方我們要學的,什麼叫菩提心?念念利益一切眾生,就是菩提心。文殊菩薩所思所作,善財看出來了,對他非常羨慕。

  『無量境界誓當求,唯願仁尊哀聽許』。後面這兩句是求文殊菩薩幫助他,他發了心,在前面經文裡面講過,見到文殊菩薩,就說他已經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發心之後,要學菩薩行,要修菩薩道,文殊菩薩就是最好的榜樣。所以第三句講「無量境界誓當求」,無量境界是諸佛如來的境界。諸佛如來要普度法界一切眾生,善財童子他也發願要跟諸佛如來一樣,他也立誓當求,他有求。「唯願仁尊」,仁尊是對文殊菩薩的尊稱。佛門裡面通常尊稱菩薩為仁者,仁慈之人,仁者就是大慈大悲之人,稱為仁者,菩薩的尊稱;尊就是讚歎到極處,一切菩薩眾裡面最尊貴的,現在人講尊敬的,在大陸上常常流行稱呼尊敬的,這個尊就是尊敬,菩薩眾裡面最尊敬的。哀愍聽許,這是善財自己虛心求教,求菩薩哀愍他,聽許來教導於他。

  第二大段裡面有三十二偈,這一段很長,如果在偈頌這部分,下面三十二偈是善財童子請法的正宗分,這一首是它的序分,後面要正說。這小註諸位自己看就可以,在此地不必說了。我們翻過來看經文。經文前面兩首是一小段,我們這個本子段落非常清楚,這是大段裡面的小段。

  【愛水深濬為池塹。憍慢高舉為垣牆。諸趣出入為門戶。三有難超作城郭。痴闇無明常所覆。貪恚熾盛火恆燒。魔王自在處其中。愚童凡夫依止住。】

  這兩首偈,前面兩句是講的「潤業煩惱」。這是第一首的前兩句。第二首前面兩句是「發業煩惱」。實在講這個煩惱在小乘法裡面叫無明。小乘法大家也許能記得,小乘人修的是四諦十二因緣。如果我們從十二因緣上來講,大家就很容易體會到,無明緣行,行緣識。這兩首偈的前半首,就是十二因緣裡頭的無明。這個無明不是根本無明,這叫枝末無明,根本無明要地上菩薩才有能力見到。善財童子在此地感嘆自己,實在講他的感嘆,就是代表我們大眾,這裡面所敘說的,就是我們現前的狀況。

  第一首,我們看二十六面的第一首,前面一句是我們迷在外境上,前面這一句是迷在外境上。貪愛,愛比作水,瞋恚是火。這也很有道理,你看貪吃、好吃的人,還沒到口就流口水,貪的確是水。你看一發脾氣臉都紅了,一身都發熱,瞋恚的確是火,瞋火!『深濬為池塹』,這是比喻。比喻迷惑能發起現行,像種子起現行一樣。第二句是迷於內,『憍慢高舉』,垣牆也是比喻,好像城牆一樣很高、很高,比喻驕慢。驕慢是你本身的煩惱。這二句是講因,後面兩句就講果報。

  『諸趣出入為門戶』,諸趣就是六道輪迴。為什麼會有六道輪迴?對外境有貪愛,對裡面有驕慢。你看這個毛病我們哪個沒有?想想自己確實如此。你既然有了貪瞋痴,有了驕慢,六道出不去。「諸趣」是六道輪迴。下面三有,三有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三有難超』。『城郭』,城就是城牆,這些都是比喻。你想超越六道輪迴就難了。這首偈的意思很深,我們要特別注意,無論你修學哪一個法門,如果對外面不斷貪愛,裡面不斷驕慢,你就決定不能超越輪迴,無論你修學哪個法門,這個要記住,連念佛法門都不例外。千萬不要以為我念佛念得好,一天念十萬聲佛號,古人講念佛功夫念得好,風吹不入,雨打不濕,這是比喻你念佛功夫念得好。如果煩惱沒有念掉,那依舊是喊破喉嚨也枉然。

  實在講,念佛不在乎念的數量多少,要在念到一心不亂。所以蕅益大師講往生,他講品位高下就在念佛功夫的淺深,沒有說多少,人家說功夫淺深。功夫淺的,伏煩惱。伏什麼?貪瞋痴慢。這些煩惱雖有,不起作用,叫伏煩惱,這才能往生,這是功夫淺的。功夫深一點的,斷煩惱,就是念到一心不亂。功夫更深的?把煩惱轉化成智慧,轉煩惱成菩提,那叫理一心不亂,那個功夫是最上層的。在功夫,這一點要知道。

  所以起心動念一天到晚是非人我,這個不得了,要知道這是我們修行人最大的障礙,最大的傷害。這是在年前,我們特別將《大寶積經》裡面《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提出來跟諸位同修共同研究,道理就在此地。經上所說的,全是現代人無論在家、出家,所犯的一些通病。這些毛病你犯了一條,就障礙你往生,如果統統具足,你還有救嗎?這麻煩大了。如何能在這一生當中保證成就?你要仔細去念念這部經,經上所講的這些毛病,我們要認真去檢點、去反省,如果有,統統把它改正過來,你就得度了,這一生才能夠保證往生。

  本經裡面,我們看到善財童子每一參訪善知識,都說了這麼一句說,「我已經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了」,但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並沒有詳細說明,而《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裡頭說得非常詳細。最後一段,彌勒菩薩說出十種心,那十種心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這十種心我們有沒有?十心圓發,過失永除,你這一生保證往生,永脫輪迴,不再搞三有了。我們這一會不能算不殊勝,我們的緣分希有難逢,總希望同修們要珍惜,不要輕易把它放過。

  第二首,『痴闇無明常所覆,貪恚熾盛火恆燒』,這兩句也是講無明,比前一首講得要來得粗,這是發業煩惱。發業就是造業。你為什麼會造業?造業的原因就在此地,因為你愚痴。「闇」是不明,「痴」是沒有智慧,叫「無明常所覆」,也就是我們常說,你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完全不明瞭,這一句話就是這個意思。宇宙是我們生活環境,人生是本人;換句說話,你對你自己跟你自己生活環境完全無知。因為無知,你的煩惱就發作,貪瞋痴慢就發作。

  貪愛,順著自己稱心如意的,就起貪心;違背自己心意,就起瞋恚心。「熾盛火恆燒」,這是比喻,它起來那個樣子,就像猛火燒得很旺一樣,發作了,這是煩惱起現行。我們中國人講七情五欲,這就是講的七情,喜、怒、哀、樂、愛、惡、欲,七情五欲發作了。諸位要曉得,這東西發作,是煩惱起現行,我們要注意。為什麼說七情都是煩惱?因為這東西起來,你的心動了。前面跟諸位說過,你的清淨心失掉。歡喜是好事情;歡喜,你心動了。

  《華嚴經》上佛不是常講,「常生歡喜心」,又說歡喜是七情之一,是煩惱起現行,諸佛菩薩不是常常起煩惱嗎,他也常生歡喜心?給諸位說,他那個歡喜也不是情,高明就在這個地方。正如永嘉大師當年見六祖一樣,永嘉的確是了不起的人。在六祖那裡打個轉就要回去了,六祖就跟他講:「你別著急,住一晚上再走。」所以他外號叫「一宿覺」,他在曹溪只住一晚上,真的是一日為師。他求六祖給他印證,印證之後,六祖曾經問他一句話,他說:你還有分別嗎?永嘉說:分別亦非意。六祖點頭:如是如是!你如是我也如是。

  人家分別什麼?分別是意識,他分別不是意識,分別亦非意。他分別是什麼?分別即是不分別,分別跟不分別是一不是二,這是大乘法裡講的入不二法門。我們今天分別跟不分別是二不是一,你明白這個道理,我剛才說的這句話,大概你就能體會得一些。我們歡喜不歡喜是兩樁事情,他們常生歡喜心、不生歡喜心是一不是二,高明就在此地。由此可知,諸佛菩薩那個七情五欲,是唱戲、是表演的,不是從他心裡頭生出來的,不是的,是表演的。

  舞台表演這個姿勢,大家都曉得,都按照劇本。劇本叫你什麼時候哭,那你就得要哭;叫你什麼時候笑,你就得笑,不是他自己要笑,劇本到這個地方,不笑也不行,那個不是自己的意。這就曉得諸佛菩薩是演戲的,不是真的;我們是真的,不是演戲,這就哭了。你明白這個道理,此地五十三參,五十三位善知識跟善財童子都是在演戲,演給我們看。他自己如如不動,清淨心沒有絲毫污染,沒有絲毫動搖,所以他可以表現喜怒哀樂,喜怒哀樂亦非意,這高明在此地。可是凡夫真的動了心,清淨心被污染了。

  『魔王自在處其中』,魔王是誰?『愚童凡夫依止住』,魔王是講苦主,苦主是誰?苦主就是自己。說自己,大家還很難懂,苦主就是自己的自性,他本來不苦,現在遭這個難的時候就苦了。「愚童凡夫」,就是你執著這個是我,執著這個身相,那你就苦了。這一段大意說出來了。我們看清涼大師的註解,他註得很好。

  「初二句」,這是第一首前面兩句。「潤業煩惱」。潤就是滋潤,業就是煩惱。煩惱如果得不到滋潤,煩惱就會斷。誰去滋潤它?貪心,貪名、貪利、貪事,世間的五欲六塵你起貪愛心。五欲六塵不貪愛,學佛了貪佛法,還是個貪心。叫你斷貪心,不是叫你換對象。往往我們把它換對象,以為自己修行有功夫,錯了。是叫你斷貪心,不是叫你換對象,換對象沒用處。貪愛就是水,滋潤煩惱,讓煩惱永遠不斷、永遠不消滅,你天天在灌溉它,這是無明煩惱,潤業煩惱。

  第五、第六句就是第二首前面的兩句。「發業煩惱」。發業起現行,造業了。前面是潤業,業並沒有發,這個地方發了,貪瞋就發了。這個意思就是《六地經》云,這六地是《華嚴經》,《華嚴經.十地品》第六地,在前面《八十華嚴》裡面。《六地經》裡頭說,「無明所覆,愛水為潤,我慢溉灌」。這是說明眾生為什麼生生世世無量劫來,沒有辦法脫離生死輪迴,原因在這個地方。這個東西真的像大夫治病一樣,先把病源找到,他的病怎麼來的,怎麼生的,然後對治就方便了。才曉得「愛」糟糕,最壞的東西,最毒的東西,貪愛是最毒的。大家不要把這個東西當做好事,世間人都把這個當做好事,相親相愛,哪裡曉得相親相愛就搞六道、搞三惡道,搞這個東西。以為它是好東西,不知道它是毒瘤,最惡的東西,比什麼都可怕。

  說到這個地方,我就想起來,大概總在三十年前,我在高雄參加一個大專佛學講座,也說到這個問題,學生當中就提出意見。他說:那這樣子,學佛人愛都斷掉了,愛斷掉了,人還有什麼意思?我也沒有詳細給他說,我說既然是你覺得愛很有意思,高雄有愛河,你跳下去,很有意思。這是不明道理,你想這個誤會多深。換句話說,學佛的人有沒有愛,佛法裡頭有真愛,世間人那個愛是假的,虛情假意,所以那個愛是壞事,不是好事。為什麼說那個愛是假的?它會變。特別是在現代這個社會,現在台灣也很流行。你看兩個人很愛,愛得結婚了,過兩年聽到他們離婚了,可見得這個愛是假的不是真的。凡是會變的,都不是真的,都是假的,永遠不變那就是真的。所以在佛法裡面,佛菩薩的愛不叫愛,叫慈悲。慈悲就是真的愛,永遠不變,它不是從情裡面生的,它是從智慧裡面生的,永遠不變叫大慈大悲,這一定要認識清楚,這個東西是個毒瘤,無始劫到今天都受它的害。

  下面是《初地經》云,這都是《華嚴經.初地品》裡面的。「無明覆翳,立驕慢高幢,入渴愛網中」。在初地裡頭有這麼幾句經文。因為對於事實真相不了解,所以才生起驕慢的心,貢高我慢就像幡幢一樣高豎。墮在渴愛網中。「渴愛網」就是貪瞋痴,墮在這裡頭,把它比作網。「又此三類,謝往過去,總名無明」。這三類分開來講,說之為三,合起來都叫做無明。潤業無明,發業無明,另外一個根本無明,都稱之為無明。「十地論名根本無明,迷法義過」。《十地論》是《華嚴經.十地品》的註解,這註解裡面講,稱這個叫做根本無明。迷法義過,法是指世出世間一切法,義是講義理,也就是於一切法的道理、事實真相完全不了解,所產生的過失。

  這下面的,「謂痴闇無明常所覆者,即迷法過。法謂心體。由迷心體第一義故,而造諸業」。這個心是真如本性,就是法界全體,理事的真相你不了解,你就產生許許多多的過失,由於思想見解的錯誤,再引起身口的造作,錯誤的造作,這叫造業。下面說,「揀餘發業,通稱無明,故文特云痴闇無明」。總名叫無明,細分有發業的無明,有潤業的無明,像經文第一句「愛水」,這是潤業的無明。

  「《六地經》云,不了第一義諦故名無明。然諸煩惱,皆悉發業」。煩惱很多很多,遇了緣就起現行;起現行就是發業,所以下句說,「貪恚熾盛火恆燒。具三毒矣」。這裡面說一個,其餘兩個一定是連帶在其中,貪瞋痴說一個,一就是三,三就是一。「而發業位,無明力增」。無明如果力量不增長,它不會起作用,必定是增長,它就會起作用。「故諸經論,多說無明,而能發業」。這個意思就在此地。

  「其初二句,即迷義過。第二句迷內無我」。初二句就是前兩句,第二句就是「憍慢高舉為垣牆」,這一句講迷內無我。實實在在是無我,無我自己以為有我,這就是迷。因為你自以為有我,我總比別人高,就生起貢高我慢這個煩惱。世間貧賤到極處了,我們中國人講乞丐。乞丐在社會上是貧賤到極處,貧是他沒有財富,他每天討飯吃;賤是他在社會上沒有地位。達到極處了,他怎麼樣?他還有驕慢,他也貢高我慢,看到有錢人從他旁邊過去,他還哼一聲,「有什麼了不起,不過有幾個臭銅錢而已。」他還有驕慢。驕慢從哪裡來的?就是因為他有個我。而無我是真的,有個我是假的,哪來的我?

  所以《金剛經》上講,菩薩要是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後半部說不但是相,連念頭都不可以有。菩薩有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菩薩。那個見是見解、念頭,著相錯了,動念都錯了。我在哪裡?給諸位說有真我,真我是盡虛空遍法界是我,那你就完全沒有看錯,盡虛空遍法界是我。都是自性變現的幻相,就好像作夢一樣,這個講法真是難懂。作夢大家都有經驗,夢中當然有個我,你們誰作夢的時候,哪一次作夢,夢中沒有我,那是不可能的,夢中一定有我。但是你還是不覺悟,如果你真的覺悟了,原來整個夢境都是我自性變現的。

  我在哪裡?整個夢境都是我,夢中所有一切人、所有一切物、所有的山河大地,全是自性變現的,全夢即心,全心即夢。你要是了解整個夢境是我,那你就成佛、成菩薩了,你覺悟了。你要在夢中,還執著夢中那個身是我,身之外都不是我,那你依舊是迷惑顛倒。沒有一法不是自性變現的,《華嚴》上佛說:世出世間一切法,都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唯心所現的是一真法界,唯識所變的是十法界。怎麼把一真法界變成十法界?識就是分別執著,你有分別執著就變了,把一真法界變成十法界。換句話說,離開分別執著,就又回到一真法界。這是說驕慢是從我執而生的,有了這東西就麻煩。

  「長流生死,高而難踰。故喻垣牆。《六地經》云,三界受生,皆由著我」。這話講得太明白、太清楚了。三界就是六道,三界受生就是講六道輪迴。為什麼會有六道輪迴?皆由著我,你執著有個我,所以才有六道輪迴。這個註解也是用心良苦,慈悲心的流露,怕我們看不懂經義,一而再、再而三,反反覆覆跟我們講。

  「第一句即迷外過」。第一句是「愛水深濬為池塹」,這是不了解外面的境界。「妄謂我所及外境界而生愛染。非愛不生。愛著不出。故比池塹」。池塹是護城河,現在沒有了。從前的城有城牆,城牆外面有護城河,防禦盜賊的,用這個來做比喻。愛著不出,就是你不能出離六道輪迴。非愛不生,佛門當中也常說,「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淨土」。你要想往生淨土,一定要念到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功夫有淺深不同。淺的我們叫它功夫成片;功夫成片是最淺的一心不亂,有能力伏煩惱了。也就是一天到晚,你一句阿彌陀佛不中斷,你雖然有煩惱,煩惱不起現行,這一句佛號把它控制住。對外不起貪著,因為你整個注意力都在佛號上,裡面雖然有煩惱也不起作用,都被這一句阿彌陀佛壓住。古人比喻是石頭壓草,雖然沒斷根,壓住了,它也暫時不起作用,有這樣的功夫就決定得生,生凡聖同居土。所以這個法門叫萬修萬人去,沒有一個人不成就,也就是說只要你功夫得力,比起任何法門修行都簡單、都容易,這稱作易行道。

  你要講斷煩惱那更難,我們這一生當中未必能做得到。如果說這一句佛號把煩惱伏住、壓住,這是人人都能做得到,問題就是你肯不肯做。可是也有同修跟我說,他念佛念了幾天,煩惱愈念愈多,來問我說:「法師,你講這個話不靈。我試驗了一下,我不念沒煩惱,愈念煩惱愈多。」其實這是他粗心大意。你不念佛的時候,那個煩惱起伏你沒覺察,你沒有注意,沒有覺察到。你這一念佛才發現原來有這麼多煩惱,不是你念佛把煩惱念出來的,你本來就這麼多煩惱,煩惱哪裡是念佛念出來的,哪有這種道理。一念佛才發現有這麼多煩惱,要懂這個道理。

  煩惱起現行的時候,怎麼辦?不要理它就好了,你把注意力注意在佛號上,老實念下去,念到功夫深了,煩惱就少了。煩惱是愈念愈少,心是愈念愈清淨。這是你念佛得法,功夫得力了。也有人念了三年五載,煩惱還是一樣多,跑來問我:「不行!我搞了好幾年,還是這個樣子。」那我就老實跟他講,我說:「你雖然念佛,一定不老實。」怎麼不老實?你念佛裡頭夾雜著貪瞋痴慢,你想想對不對?如果裡頭沒有夾雜貪瞋痴慢,你有三、五年工夫,一定得力,一定有很好的境界,最怕的是夾雜。又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又想升官發財,這怎麼行?這辦不到的。你這種搞法,你的心永遠不會清淨。所以一定要把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統統放下,不再搞生死輪迴,太可怕了。人生太苦了,一定要覺悟,要捨棄掉,你這一句佛號功夫就得力,就能夠念得好。

  「三四兩句即是苦果」。就是「諸趣出入為門戶。三有難超作城郭」。這兩句是講的果報,三界六道流轉的苦報。「既發既潤」,發業潤業。「集因已成。故六趣門中,出入不息。三界城內,戀著不離」。戀是貪戀,貪戀世間五欲六塵之樂,貪這個,貪染這些東西,這是你三界六道不能超越的原因。

  「第七句起惑之緣,苦果之主,故曰魔王」。第七句是「魔王自在處其中」,是講這一句。這一句是起惑之緣,起惑才造業,造業才受報,所以惑業苦永遠在循環,這就是三界輪迴的原理。六道從哪裡來的?六道是這麼來的。起惑之緣是無明,這就是苦果之主,所以把它比作魔王。魔王自在處其中,把無明比作魔王,根本無明比作魔王。根本無明什麼時候斷?成佛才能斷盡。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根本無明還沒斷乾淨,還有一點。這東西很難斷、很難斷,經上常講的三大阿僧祇劫,都是指斷無明煩惱。

  三大阿僧祇劫在《華嚴經》上,從圓教初住講起,第一個阿僧祇劫證得三賢位,破三十品無明。無明總共四十一品,第一個阿僧祇劫,破三十品。第二個阿僧祇劫,從初地到七地,破七品。第三個阿僧祇劫,從八地到十地,破三品。這三大阿僧祇劫,破四十品無明,還有一品等覺菩薩,經上沒說要多久,想必時間就更長。你從前面看就曉得,第一個阿僧祇劫破三十品,第二個阿僧祇劫破七品,第三個阿僧祇劫破三品,愈往上去愈難破。如果以這個來類推的話,大概等覺菩薩破最後一品無明,可能要一個阿僧祇劫。這些菩薩為什麼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道理我們明白了。到西方極樂世界不需要那麼長,很短的時間最後一品無明就破掉了。文殊、普賢都是華藏世界的等覺菩薩,為什麼他們要發願求生淨土,讀《華嚴》才搞清楚,才搞明白。

  末後這一句,「愚童凡夫依止住」,這八句的第八句,末後這一句,「起惑之者,受苦之人」。這一句是講六道凡夫,「以上因緣,長淪苦果,豈非愚童」。你在六道裡頭,無量劫以來一直到今天,今天如果你不老實修淨土,求生極樂世界,後面日子長得很。過去無量劫,未來還是無量劫,你還是在六道裡頭打滾,這多可怕,這怎麼不是愚童?所以善財童子對自己的感嘆,實在講就是表演給我們看的,是我們的境界。人家是菩薩再來,故意裝成這個樣子。再看下面兩首,這兩首感嘆自己迷失了正道,前面說墮落輪迴,迷失了正道。

  【諂誑忿恨惑亂戲。】

  這七個字,每一個字是一個意思,說了七樁事情,還不只,後面還有。

  【貪欲。】

  總共說了九樁事情。

  【所纏。】

  九樁事情纏繞著你。

  【如羂索。】

  『羂索』就是我們講的繩索,一個人被亂繩綑綁起來,你就動彈不得,比喻這個。哪些東西?九條繩子。九條繩子把你綑綁起來,你還能動嗎?

  【疑惑所蔽若生盲。恆行險趣諸邪道。】

  再看底下這一首。

  【常為慳嫉之所縛。入於三途八難中。五趣輪迴不覺知。恆受生老病死苦。】

  我們細看這個經文。第一個是『諂』,諂媚、巴結。我們佛法常講攀緣,這就是攀緣。尤其是施主裡頭,信徒當中在社會上有財富的、有地位的,格外去巴結,這是諂。心不清淨,心生煩惱,唯恐得罪這些施主,我們就失去依靠。失去什麼依靠?名聞利養的依靠。可見得念念都沒有捨掉名聞利養,心裡面貪瞋痴慢,外緣去幹這些名聞利養,這樣的心怎麼能清淨?

  第二個是『誑』,誑是狂妄,對於那些不如自己的人,瞧不起,妄自尊大,尤其是出家人。在家居士不好意思說。從前李老師講經說法,講到出家人就很含蓄,不好意思說,不說出家人過失。我們出家人自己要曉得,一剃了頭,穿上大領長袖子,就覺得比人高一等,覺得人家見到你,都要來頂禮,都要來供養,憑什麼?說實實在在的話,我們有時候德行修持,反而比不上在家人,這是一個事實,我們要覺悟。

  在家人當中往生的,我們時有所聞,有站著往生的、坐著往生的,預知時至、沒有病苦的,常常聽到,常常見到。出家人當中,這麼多年來,中國、外國你看到哪一個有這麼自在。這就說明,我們出家人修持比不上在家人。你要問原因在哪裡?在家人真的捨了,心地清淨;出家人念念諂媚、巴結這些有權勢的人,心不清淨。雖然是個出家人的樣子,實際上德行不如在家人。這是我們一定要認真檢點、反省、改過自新,我們自己只要做得如法,做得正,不必求人。我們的四事供養怎麼辦?不求人從哪來?求佛菩薩。

  這是我當年學佛沒有出家之前,章嘉大師教給我的,不要求人,求人很苦,求人很可憐,低頭下氣;不求人,求佛菩薩。你只要心在道上,行在道上,諸佛護念,自有護法神護持。我過去講經也常講,那你們不相信,就沒有法子。我還記得有一年,很早了,差不多二、三十年前的事情,那個時候基隆大覺寺靈源老和尚,有一年結夏安居,請我去講《楞嚴經》。在那個時候基隆大覺寺是一個很莊嚴的道場,在我們台灣很難得,完全是男眾,有四十多位出家人住在那裡。夏安居我講《楞嚴經》,那個講堂就在天王殿的隔壁。天王殿諸位曉得,供的護法神;天王殿的後面供的韋陀菩薩,這是護法神。

  我勸大家一心辦道,不要去應付信徒。如果我這個道場有這麼多人,要沒有道糧,沒有飯吃了,假如真的會有這個事情,隔壁的韋陀菩薩要撤職查辦,他管的事!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你心在道上,諸佛護念,龍天擁護。我們自己要找信徒,護法神一看,你們自己都有辦法,他樂得清閒自在,樂得不管事,你不能怪他不護持你。這個很要緊,一心向道這才行。

  『忿恨』,這是對於逆境不滿意。『惑』是迷惑。『亂』就是沒有定力。『戲』是戲論。再下面接著『貪』,這個貪裡面就包括貪瞋痴三毒煩惱。『欲』是欲望,貪圖五欲六塵的享受。這上面九個字,是九條繩索纏繞著你,綑綁著你。再加上『疑惑』。這個疑惑是對聖教講的,對聖教疑惑。經論上祖師大德,章嘉大師教導我的,我對他老人家講的話不疑惑,我相信!所以我出家學佛,雖然身上一文沒有,的確沒有挨餓過,也沒有挨凍過,我沒有求,它自然就過來了,而且還真的有感應。這個感應也是章嘉大師教給我的,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這他老人家教給我的。他教我不要求人,求佛菩薩,有求必應;求不到的時候,是緣沒有成熟。緣成熟的時候,自然就有感應。所以有應的時候,是佛菩薩照顧你;不應的時候,還是佛菩薩照顧你。不應的時候,你的機緣還沒有成熟。那個時候要是應了你,恐怕你起貪瞋痴、起煩惱,恐怕你要造惡業。真的是有求必應。你對聖教疑惑,對祖師大德的教誨疑惑,這就像生盲,出生下來眼睛就瞎了,從來沒有見過世面的,好比是這樣的人,這就太危險了。

  『恆行險趣諸邪道』,你內愚痴,沒有智慧,疑惑;外面有九條繩索的綑綁,你當然時常在險道上走,在邪道上走,這就講造作一切惡業,感受三途六道的果報,這一句是這個意思。

  第二首,『常為慳嫉之所縛』,這兩個字也是大病。慳是慳吝、吝嗇,自己有的捨不得布施,放不下;嫉是看到別人好處,心裡難過,嫉妒。嫉妒心嚴重的,還要想辦法破壞別人的好事,障礙別人的善緣,這個造的罪業是極重極重。你看《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前面一段就說明,有兩位出家比丘講經,發慳吝嫉妒,破壞他的道場,以後墮地獄一千八百萬年。地獄出來,受這些餘報,一直到世尊末法時期才恢復一個常態。造作罪業時間不長,受的果報可不得了。從拘留孫佛到釋迦牟尼佛,四尊佛過去了,這個業才逐漸消掉,不得了!

  『入於三塗八難中。五趣輪迴不覺知。恆受生老病死苦』。這就是三途六道的果報,這一首是特別提出這兩大煩惱,慳吝跟嫉妒,不得了!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