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九集) 1983/12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8-004-0009
請掀開經本,第八百二十三面,這是第三大段「勸持名答」:
【若有眾生。恭敬禮拜觀世音菩薩。福不唐捐。是故眾生。皆應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
在這個地方,是世尊釋迦牟尼佛教給我們修學的方法,最重要的是要三業受持,這才是修學不二法門。經文裡面非常的明顯,『恭敬』就是意持,心裡面要存著恭敬心,就是前面講意持。『禮拜』是身業,恭敬是意業,禮拜是身業。『受持』這是講的口業,就是一心稱名。這樣的修學,是『福不唐捐』,什麼叫唐捐?註解裡面有,我們看註子。「心敬身禮,所獲之福,終無窮盡,故曰福不唐捐」,唐捐是我們中國古時候的術語,意思就是不虛棄的意思,就是不會空過的,「謂福不虛棄,而得真實之益也」。這個地方我們最應注意的事情,就是恭敬,或者是心敬,怎樣才叫敬,敬的標準何在,這是我們一定要曉得的。敬之一字,就是前面所講的一心,一心就是敬,二心就不敬,敬的意義就失掉了。所以敬,我們常常上面加上誠敬,誠這個字就是一心。過去曾國藩在他的筆記裡面註解這個誠字,他註得很好,他說一念不生就叫做誠,這個意思跟六祖所說的「本來無一物」,這就叫誠。誠就是敬,可見得這是修學關鍵的所在。內要存一心,身禮拜、口稱名,要這樣的修學法。
這個修學綱領,不但是修觀音法門,修任何一個法門,都離不開這個原則。念佛人如果不懂得這個原則,你就是一天念十萬聲佛號,也不能得一心,也不會有感應。持咒的人不懂這個原則,他那個咒不靈。別說佛門,就是世間法裡面也重視這個原則,所謂誠則靈。你看外道畫符、念咒,為什麼他念那個咒一加持就靈?我們也會念,為什麼我們念那個咒就不靈?咒語是一樣的,發音是一樣的,為什麼他靈我們不靈?他懂得這個祕訣。他念咒的時候,心裡面一念不生,一個妄念都沒有,這個咒就靈;他畫符,這一筆下去到一道符畫完,心裡面也是一念不生,這個符就靈。符、咒有靈驗就是這麼個道理。如果我們自己一心不亂,諸位想想,還要什麼符咒?不必要了。一定要懂這個道理。
咒要念得熟,畫符符也要畫得很熟,畫的時候才不起心、不動念。否則的話,畫得不熟,畫錯了,這邊錯了要改一下,心就動個念頭,那就不靈了。所以一定要熟。由此可知,持咒,咒是愈短愈好,為什麼?容易攝心。像楞嚴咒那麼長,從頭到尾念一遍要好幾分鐘,免不了要起心動念、打閒岔,那個楞嚴咒就不靈了。咒本來是很靈的,因為你念的時候心不一,會起妄念。大悲咒比楞嚴咒短得多,還有八十四句,也不容易在當中說是不打閒岔的,所以亦不容易。諸位曉得這個原則,曉得這個原理,你看一句佛號六個字,「南無阿彌陀佛」,從「南」到「佛」這當中不起一個妄念,這句佛號就靈,與楞嚴神咒無二無別。所以說愈簡單愈好,千萬不要貪多。
蓮池大師當年在世的時候,諸位看《竹窗隨筆》,他的筆記裡面就有記載。曾經有人請教他老人家,念佛怎麼念法,他教人念「南無阿彌陀佛」,念六個字。人家問他,你老人家怎麼念法?他說我念「阿彌陀佛」,我念四個字。四個字比六個字又簡單了,愈精簡愈有受用。於是乎人家就問他,這什麼道理?教別人念六個字,自己念四個字。他就說明,別人未必真正發心往生,為什麼?他在這個世間還有許許多多放不下的,嘴巴裡說的要求生西方淨土,未必真的想去。他把一切人心看得很透。自己真正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前面「南無」是客氣話,就不要了,經上只說執持名號,名號就是阿彌陀佛,名號裡頭沒有南無。南無是恭敬、皈依,念六個字南無阿彌陀佛,就是皈依阿彌陀佛、恭敬阿彌陀佛,那個字都不必了,用不著加。像我們在大迴向的時候,「一心頂禮」,那一心頂禮不必要了,那是客套,用不著。所以說四個字,容易攝心。由此可知,心真要專一了,理明白了,沒有疑惑,那就是愈精簡愈好,愈得受用。
我們在開頭的時候,為什麼要叫你,祖師大德叫你去讀誦大乘經論,讀那麼多,為什麼?就是你心裡的妄念斷不掉。我們就是這一句佛號阿彌陀佛,這一句佛號你念上五分鐘,大概裡面就有許多妄想在裡頭,滲透進去了,所以這佛號也不靈了,妄想太多了,想伏也伏不住。所以在初學,叫你背誦大經,主要的是伏妄想。因為一句佛號這當中摻雜著妄想,你自己甚至於都不能覺察。背一部經當中打個妄想,背不出來,字掉了一句,句子念顛倒、念錯了,立刻就發覺。所以背誦經典,諸位要曉得,那就是修行,我們在講席裡頭講過很多遍。修行修的什麼?修的戒、定、慧,背誦這個方法是戒定慧一次完成。
戒是講「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諸惡莫作是小乘戒,眾善奉行是大乘戒。當我們一心在背誦經典的時候,心裡面不會想惡念,豈不就是諸惡莫作嗎?不但身、口不造惡,心也沒有惡念,小乘戒就具足了。經是佛從心性般若智慧流露出來的,是善中之善,所以我們背誦經典就是眾善奉行,可見得戒全都包括在其中。背誦要專心,不專心就會背錯、就會背脫落,專心就是修定。背誦的時候,從「如是我聞」到「信受奉行」,這樣一部大經,字字分明,沒有念錯、沒有念顛倒,這就是慧,慧是了了分明。所以,背誦經典的目的,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不是叫你記憶,不是叫你研究,一研究就壞了,給諸位說戒定慧統統沒有了。這是修根本智,沒叫你研究,是用這個方法將三學一次修成,它的功德利益不可思議。
你是一面在讀誦,一面想這個地方很有意思,這個是什麼?那就完了,那就是世間人的讀誦,把它變成世間的學術,不是佛法,佛法這是求根本智。在日常生活當中,戒定慧有漸次、有圓融。讀誦經論的時候,戒定慧是圓融,不是次第的,就是一次完成,這叫修行。所以修行裡頭,讀誦是一個法門,但是你得要會讀誦,你要不會,全落在世間法裡面去了,那就可惜了。初學的人讀誦大經好處很多,等到自己戒定慧成就了,根本智現前,再學持名,像蓮池大師一樣,一天到晚就一句阿彌陀佛。古來大德,許許多多人就是一句彌陀,他也不念經,他也不拜佛,他也不持咒,他什麼都沒有,就是一句佛號,一天十萬聲佛號。我們現在念佛,前面還要唱讚,還要念一卷《彌陀經》,那是為什麼原因?那是攝心的。心散亂,念一部經,心定下來了,必須定心、清淨心持名才有功德、才有用處。所以功夫是在持名上,不是在念經上,念經只有攝心的作用,沒有其他的作用,這是諸位一定要曉得。如果自己心地清淨、不散亂,經念不念沒有關係。心散亂的時候,念一部經,收心。古來大德他們的心常在定中,根本就不散亂,所以他就不要誦經,單持名號就可以了。
持咒,特別與觀世音菩薩有緣的,是以持六字大明咒最多。六字大明咒簡單,愈簡單愈有效果。效果從什麼地方來勘驗?臨命終時,最後那一剎那。過去在台中李老師給我們講過,臨命終時,這往生的關頭,這是輪迴往生的關頭,如果你受持楞嚴咒的話,你想想楞嚴咒那麼長,萬一當中打個妄想,沒有效的時候又墮落了。這個時候就是愈簡單愈好,把你領到正道上去。所以,六個字就不如四個字,在這個時候你就看到它的作用。那個長篇大論的再多,到那個時候都嫌煩,為什麼?怕來不及,這一句阿彌陀佛多簡單。這個時候是關鍵的時候,迫切需要的時候,所以這一句佛號要念得熟。
當然我們更要重視的是平素的訓練,平素能夠念到一心,或者是念到功夫成片。功夫成片裡面也有許許多多的差別不等,所謂是三輩九品,也有九品,功夫成片裡面,也有上品成片、中品成片、下品成片。上品成片的人就可以生死自在,願意什麼時候走,什麼時候就可以走,願意再多住幾年,也可以多住幾年。一心更不必說了,功夫成片就可以生死自在;中品的功夫成片可以預知時至,上品的就可以生死自在,真正是福不唐捐。
念觀世音菩薩求生淨土,跟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沒有兩樣,觀音菩薩跟阿彌陀佛是一家人,決定是有同樣效果的。所以在這個地方我們不要疑惑。因為有的同修告訴我,他平常念阿彌陀佛,這兩天參加觀音七,念觀音菩薩,念念念念就念到阿彌陀佛去了,他心裡就生煩惱,他說怎麼辦法?要不要緊?我告訴他不要緊。平常念觀音菩薩,打佛七的時候念著念著就念成觀音菩薩,平素觀音菩薩念得很熟,這是有這個事情。念佛念得很熟的,打觀音七的時候,常常就是有阿彌陀佛摻雜進去。可是一般說起來,既然是求生淨土,我們是以念佛為主。加持觀音菩薩聖號,這原則都是一樣,一定是一心稱念,那是有特別的祈求,求消災免難,特別祈求。不但為自己祈求,要為一切眾生的苦難來祈求,這就是大慈大悲。我們念阿彌陀佛是自利,念觀音菩薩利他,自行化他這才是菩薩道。
底下講,「上說觀音得名因緣,其力廣大」,不可思議的威德神力,「既不辯形質,但述名論德,若欲歸崇,宜奉持名號,故舉持名為勸也」。形質就是觀音菩薩的樣子,所以有很多人問,觀音菩薩到底是男的還是女的?我們看到觀世音菩薩變相圖有幾百種,經上不是明明說得很清楚嗎?三十二應身,底下一段我們就念到了。應以佛身得度者,他就現佛身,佛身都是男子相,沒有看到女子相的佛身,沒有;菩薩身裡面有女相,佛身裡面都是男相。菩薩既然可以示現佛身來度眾生,佛又現的男相。我們中國人習慣塑觀音像都塑女相,這個形象深深的印在我們腦海裡面。所以一提到觀音菩薩,一定就是個女相,一定是白衣觀音,就認定這個相才是觀音菩薩,如果另外一個形象,那就不像觀音菩薩。這是我們凡夫的錯覺,其實觀音菩薩與一切眾生現同類之身。本來的相?本來無相,無相他能夠現一切相,無相無不相。所以我們只稱名就好了,知道他的功德對於眾生不可思議的利益就行了,不要去著相,持名就好。所以佛在此地勸我們持名。下面這一段是「格量」,也就是校量,有比較的意思。
【無盡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億恆河沙菩薩名字。】
這個數量就太大了。佛當年講這部經是在靈鷲山,靈鷲山這個地方距離恆河不遠,所以佛說到數目字之多,常常以恆河沙來做比喻。恆河的沙非常之細,像麵粉一樣。現代交通發達,我們同修當中有不少人到印度去觀光,佛教徒們去朝聖,都帶了很多恆河沙回來,用小瓶子裝回來。我沒去過,也有人送了我一瓶,細細的看一看的確很細,比我們一般河裡面沙要細很多,真的像麵粉一樣。恆河大概跟我們中國的黃河、長江差不多,幾千里長,那個裡面的沙有多少?沒法子計算!佛在這裡舉的是多少個恆河?六十二億個恆河。一條恆河都是天文數字,再六十二億恆河,這真是不可說不可說。就是說你念菩薩的名號,你受持『六十二億恆河沙菩薩名字』。
【復盡形供養飲食。衣服。臥具。醫藥。】
這是佛教給我們的四事供養,對於出家修道的人,我們對他的供養就是這四樁事情。第一個是『飲食』。飲食,佛陀在世的時候托缽,出家人來托缽,我們見到的時候一定要供養他。『衣服』,這是三衣,沒有多餘的供養。他衣服破爛了或者是缺少了,我們供養他,你要是供養多了,就增長貪心,那就壞了。供養飲食,我們自己吃什麼供養什麼,不特別為他做,這是佛法的慈悲,絕不叫人添麻煩,要懂得這個道理。『臥具』,臥具我們現在講鋪蓋,在印度的時候就是一個墊在地下睡覺的一塊布而已。有病的時候,再供養『醫藥』。這是人在世間最低的生活,修道人清心寡欲,知足常樂,所以他的生活非常的簡單,我們這個供養也很容易。
出家人生活簡單,一生不求人,縱然修行不能成就,這一生欠別人的債欠得少。欠得愈少愈好,不要欠太多,欠太多的時候,這個時候享受固然很舒服,到以後還債的時候苦頭就大了,要曉得,欠了是要還的。齋主供養你,對你都有期望,不是給乞丐的,給乞丐的那是對他沒指望,不需要他還的。出家人接受這一分供養是有條件的,將來要還給他的。「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非常之可怕,我們這一生道業不成就,一點一滴都要還債。所以說出家人對於這些常住物要愛護、要惜福,道理就在此地。
有意、無意毀壞常住物,你們看看戒律裡面的結罪非常之重。常住物的損壞是對十方結罪,所以這個結罪它麻煩在此地,它不是對一個人。譬如我自己個人的東西,你損壞了,你賠償對我一個人,一個人結罪,一個債主,少。這裡頭都有很深的道理。常住物,人家來供養是供養常住的,不是供養你某一個人的。說到常住就是十方出家人都有分,不要說在我們這兒有分,不在我們這兒他也有分,他只要是出家人都有分。不但是我們這個地球上出家人有分,他方世界、無量無邊恆沙世界,只要是出家人,他統統都有分。你要造它,這個罪是向十方結罪,所以這個罪叫不通懺悔,道理在此地。現在一般人簡直他不曉得這個罪之重,這小小東西拿了有什麼關係,這能值幾個錢?不值錢是不值錢,它的主人是盡虛空遍法界的出家人都是它的主人,麻煩在此地。為什麼偷盜常住物,就偷一點點,那個罪都在阿鼻地獄?在我們一般人想,好像這個未免判得太重了、太過分了。如果你要想到它的主人那麼多,你才曉得這個罪不重。
所以,愈是對於公物,比自己的東西要還要愛護,我自己的東西毀壞了有什麼關係,無所謂。公物毀壞這個結罪很重。譬如說,佛法裡頭不要談,我們以世間法來說,台北市政府的公物,那是台北市民納稅所建立的。像公園裡頭一個凳子、一個板凳,一個公用電話,一個公共設施,你要是把它破壞,結罪向誰結?向整個台北市這一百多萬市民結罪。世間人不懂這個道理。我們偷盜偷一個人的東西,債主一個,你要偷公家的東西,債主是這一個市的老百姓。如果是中央政府國家建設的,那好了,你要向全國老百姓結罪。全國的人還不多,就算我們中國十億人口,還不多,佛法可不得了,佛法的出家人盡虛空遍法界!所以戒經裡面講,對於常住物之愛惜要像愛惜自己眼珠一樣,它有道理在。為什麼講損壞常住物不通懺悔?我們現在一般人誰懂這個道理?誰相信?將來造作罪業的時候墮落了,不知道怎麼墮落的,你說冤枉不冤枉!
所以佛法,不但是出家,我平常講三皈依的時候都說明。在此地,因為有的時候時間太短,不能夠細說,好在常常講經都說到。在國外,凡是來受皈依的我都給他們講清楚,你這一發心皈依就是兩條路,一個就是墮地獄,一個就是升天堂。你來找我求受三皈,我在佛菩薩面前給你舉一個三皈儀式,至於你自己將來是願意墮地獄、還是願意生天堂,是你的事情。我要把話先講清楚,你將來墮阿鼻地獄不要怪我,說是我授三皈依沒給你講清楚。皈依是皈依三寶,以三寶為師,不是皈依某一個人。「我皈依這個法師,這個法師是我的師父,那個不是」,你就墮阿鼻地獄。為什麼?你把僧團破壞了,你在這裡起分化、製造黨派,你把和合僧團破壞掉了。破和合僧,大家曉得是五逆罪,墮阿鼻地獄。你說我沒有破壞!你認定這個是我師父,那個不是,就破和合僧。你不受三皈你不墮地獄,你一受三皈就墮地獄。你要一出家受了戒,這是我的師父,那個不是,你要墮地獄。最容易墮地獄是學佛的人,不學佛的人造罪沒這麼重的罪。所以學佛成就也最大,成就不了墮落也最慘。這是我們應當要明瞭的,要記在心裡,千萬不能毀犯。生活要簡單、要知足,有多餘的要輾轉布施、輾轉的供養。有的人福報比較多一點,供養他的人也多,沒有福報的人沒有供養,我們有多的就要分給人家,不要積蓄。
這是佛講四事供養。修四事供養是修福,是盡形壽修四事供養,又持菩薩名號,又供養這麼多菩薩。
【於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不。】
這是釋迦牟尼佛舉這個比喻問無盡意,無盡意菩薩說:
【甚多。世尊。佛言。若復有人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乃至一時。】
這個地方的『一時』不是指印度的一時,印度一時是我們四小時,不是指這個。這裡一時就是一念。
【禮拜供養。】
只是有這麼一個時候,偶爾發了這個心,稱念菩薩名號,當然是一心稱念,『禮拜供養』。
【是二人福。正等無異。於百千萬億劫。不可窮盡。】
這真正不可思議。前面一個人他受持是六十二億恆河沙菩薩名號,盡形壽來供養。這個人持觀音菩薩名號只一時,禮拜供養也只一時,就算印度一時是四小時,我們現在講不過一個上午而已。他兩個人所得的福報居然相等,這個不可思議,而且這個福是『百千萬億劫』都享受不盡。我們要讀了這個經文,想想我們在這個地方七天,我們修的福報,要像經上這麼說法,又不知道超過多少倍,是不是這樣的?像是好像這麼回事情,其實我們仔細再一校量,裡頭有問題。人家是一心稱名,我們如何?我們散心稱名,我們亂心稱名,那就不行了,這個裡頭要大打其折扣。所以,要緊的是在一心,一心禮拜,我勸諸位要多禮拜。
這就是說明了,持一尊菩薩名號,跟持無量菩薩名號沒有兩樣。我們千萬不要有疑惑,因為有些同修確確實實他有許多的困擾。譬如說以前沒有聞到正法的時候,他學佛了,他早晚課念很多經典,什麼《彌陀經》、「普門品」、《金剛經》、《心經》好多好多。好多的咒,要念好多佛菩薩名號,好像一個沒有念到,這個佛菩薩大概要怪我,我沒有拜到他。所以自己累得不得了,一個早課兩、三個鐘點都做不完,還有上班的,做不完怎麼辦?在車上要趕。所以一碰到我就說,法師,我好苦!那個早晚課。我就告訴他,你就念一尊阿彌陀佛好了,其他統統都不要念。他又不放心,我念了這麼久,現在念阿彌陀佛,別的都不念了,那些佛菩薩都來找我麻煩怎麼辦?這是凡夫心,好像那麼多人,一個都不敢得罪,得罪一個恐怕麻煩就找到頭上來了,這凡夫心。我跟他講,以前我就遇到過這麼一個人,我跟他講,叫他把什麼經、咒都不要念,早晚課一樣,就念一卷《彌陀經》,念三遍往生咒,再就是念佛號,念完之後,頂多做個三皈依,這功課就非常圓滿了。這麼簡單?他說那麼簡單他不相信,跑到台中去請教李老師,李老師也是這麼說。他回來給我講,他說李老師跟你說的是一樣的。我說你信不信?要相信!
佛在經上給我們說,念一尊菩薩、一尊佛的名號,就把十方三世所有諸佛菩薩的名號統統都念到了,為什麼?你是一心稱念。所以說所得的福德無二無別。再看下面一段經文。
【無盡意。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得如是無量無邊福德之利。】
這是前面這一個大段落的總結歎,歎是讚歎,這總結。佛叫無盡意菩薩,無盡意菩薩在法華會上,代表我們說法的,佛對他說就是對我們自己說。『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就像前面所說的,你所得到的是『無量無邊福德之利』。下面這是引用《楞嚴經》上一段經文說,「十四者,此大千界,現在世間,六十二億恆沙菩薩,修法垂範,方便利生,各各不同」。六十二億這個數字,《楞嚴經》裡面講得比此地要清楚,我們合起來一看就明瞭。六十二億恆沙菩薩是在哪裡?就是在我們娑婆世界,就是在我們這一個大千世界,可見得菩薩的數量太多太多了。我們這個地球上人口才不過四十來億,如果拿恆河沙來計算,恐怕恆河沙一斗,一斗沙大概比我們全世界人口還要多。所以諸位要曉得,佛菩薩比我們的人數要多得多。我們說遇不到佛菩薩,那是我們自己想錯了,佛菩薩一天到晚就在我們的周圍,我們是有眼不認識他。因為觀音菩薩的樣子,絕不是像我們這個地方造的像那個樣子,那個樣子你才會認出來,觀音菩薩我見到了。你不認識,為什麼?這些菩薩,你看看修法垂範、方便利生是各各不同。示現種種不同的身分,修學種種不同的法門,但是目的是一個,都是利益眾生,所謂是「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歸元無二路就是利益眾生。
由此可知,這是住世的,就是住在娑婆世界,為釋迦牟尼佛的弟子,代世尊轉法輪、度眾生的這些菩薩們,就有六十二億恆河沙數之多。這是佛與大菩薩們,他們現量境界當中親眼看到的。說到這些菩薩教化眾生,可以說方式就太多太多了,有的用權巧方便,有的用真實法門,有的現順境界,有的現逆境界。像我們在《華嚴經》五十三參當中所看到的,有些示現在佛門裡面出家修行得道的,有些示現在外道裡面的,有示現在順的這方面利益眾生,有的示現在逆境利益眾生。方便門,從大綱領上說不外乎「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所以說各各不同。底下這一段也是經文,《楞嚴經》上的經文,說出菩薩能力的來源。
「由我所得圓通本根,含容法界,欲令眾生持我名號,與彼共持六十二億諸法王子,二人福德,正等無異。」在楞嚴會上,觀世音菩薩自己說出來,一切眾生持他的名號,與受持六十二億恆河沙菩薩名號是相等的。法華會上,是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說出來的,兩經合參我們應當要相信。「由大士真得圓通,一多平等,彼我無異故也。」經文讀到這個地方也告訴我們一樁事實,一個修道的人,如果看到有個人讚歎他人,自己不歡喜,或者有嫉妒障礙,這個人沒有得道;不但沒有得道,連道心都沒有,他是凡夫。真正有道心的人,聽到別人讚歎他人,跟讚歎自己無二無別。所以諸位在接觸大眾,觀人的時候,可以從這上面看。有道心的人,萬法是一體,別人得福報就好像自己得到一樣,別人受痛苦就像自己受苦一樣。別人得到福報,自己嫉妒,心裡忿忿不平,這是凡夫,這是自己的嚴重障礙。不但障礙他證果,連他開悟都受了障礙,甚至於他念經也不懂意思,聽經也聽不明白,為什麼?他本身有障礙。除障要從這個地方除起,首先要把自己的心量拓開。這是第一個大段,到這個地方講完了。下面是「二番問答」。
【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觀世音菩薩。云何遊此娑婆世界。云何而為眾生說法。方便之力其事云何。】
前面,就是第一番的問答,是問觀世音菩薩是什麼原因稱之為觀世音,前面都答盡了。現在無盡意菩薩又提出第二個問題。觀音菩薩,大家曉得他是在西方極樂世界,幫助阿彌陀佛教化眾生,是西方世界的後補佛,將來阿彌陀佛入滅,他在西方世界成佛。所以他在西方世界的身分,跟我們娑婆世界的彌勒菩薩的身分是一樣的。彌勒菩薩是釋迦牟尼佛的後補佛,當釋迦牟尼佛這個法運過去之後,《彌勒下生經》裡面說得很清楚。五十六億七千萬年,這是我們這個世界的計算,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之後,彌勒菩薩從兜率天降生到我們這個世界,示現成佛。現在有些外道,說釋迦牟尼佛已經退位,現在彌勒佛已經成佛了,這個話是胡造謠言,不可以相信。還有說的什麼玉皇大帝現在也退位了,現在關公作了玉皇大帝,不曉得他的消息從哪來的,都是胡造謠言,這是我們萬萬不能夠相信的。所以末法時期確實像《楞嚴經》所說的,「邪師說法如恆河沙」,我們不可以輕易的聽從,你要輕易聽從一定就要上當,要走到邪路上去了。這個問題說,既然是西方世界的後補佛,他為什麼到娑婆世界來?到娑婆世界來,他怎樣為眾生說法?這個裡面一切善巧方便又如何?提出這個問題來請教釋迦牟尼佛。這個問題對我們來說也很重要,我們也非常想知道。我們看註子,註子裡頭有解釋。
「前問何緣得名,佛答眾生三業顯機為境,法身靈智冥應,境智因緣,名觀世音」,這是總結前面的意思,我們一念就明白了。「今問云何遊此娑婆世界」,佛底下要答覆了,「佛答普門示現,三業顯應,應眾生冥機。云何遊,問身業」,問菩薩的身業,「云何說,問口業,方便問意業」。所以無盡意菩薩這一問,問的意思非常的圓滿。「身業現相,口業說法,意業鑑機」,鑑機就是觀機,「無謀而應」,謀就是計謀,也就是念頭,菩薩不起心不動念、無分別無執著,就是無謀的意思,自自然然與眾生感應道交,「遍逗一切」,也就是應一切機、一切眾生,「亦名三輪不思議化也。方便非道前,乃證後鑑機之方便也」,這兩句話很重要。道前就是沒有成道以前,像我們現在這個地位,我們沒有證道。我們觀機往往就不正確,我們教給別人的法門就不見得有效果,那就是不對機。觀世音菩薩他是道後,證後,他早已經成了佛,前面說過。成了佛之後,再退居菩薩地位上,那他的觀機與諸佛如來有什麼兩樣?
教化眾生觀機是第一,也是最難最難的一樁事情,能夠觀機才能夠教學。觀機要拿現在教學來說,就是教育心理。你做個老師如果不懂得教育心理,不懂得學生的心理,你這個教學就很難收到效果。所以教師為什麼一定要請師範學校畢業的,普通大學畢業的,為什麼人家不願意請?他有兩樁東西沒有學過,一個是教育心理學,一個是教學法。其他雖然是一般大學畢業,這兩門東西你沒有學,你不能觀機,換句話說,你沒有善巧方便。你雖然自己有學問,你沒有方法表達出來,不知道用什麼樣方法表達才能叫學生完全接受。這個就講教學法、講教育心理。
下面是釋迦牟尼佛給他解答,「如來垂答」,這個裡面有三個中段。第一段,「正答普門法」,第二段是「勸興供養」,第三段是「總結神力」。第一段裡面講的「普門圓應」,第一段裡頭又分為兩個小段,但是這兩小段都相當長。尤其是普門圓應,這個裡面說了「三十三身」,三十二應身,這裡有三十三身。「十九說法,束為十界身,少菩薩地獄二界」,但是在結文裡面「以種種形該之」,該就是把它包括。三十三身裡面分為八類,就是八個小段,第一個小段叫「聖人身」。請看經文。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國土眾生。應以佛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佛身而為說法。應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現辟支佛身而為說法。應以聲聞身得度者。即現聲聞身而為說法。】
四聖裡面略了菩薩,因為他現在是居住在菩薩的身分上,所以就不必說現身,他的本身就是菩薩,所以菩薩就不必講了。『應以佛身得度』,必定是度菩薩,菩薩無論是權教、是實教,菩薩的目的就是要成佛。既然你的目的是成佛,觀世音菩薩就可以現佛身來給你說法。「普門品」裡面經文說得簡略,《楞嚴》裡面就說得詳細,這個三十二應身,《楞嚴經》裡面講得詳細。我們把這個註解念一念。「具答三業之問,應以之言,答方便,意業問也。何以知之,意地觀機,見其所宜,宜示何身,宜說何法」,這就是觀機,看看他是什麼樣的根性,應該用什麼樣的身分,應該給他說些什麼法門,「隨而應之。現身答身業問,說法答口業問」。所以,如來這一答,將無盡意這個三問統統都答覆圓滿。
下面這是引用《楞嚴經》的經文,「經云,若諸菩薩,入三摩地」,著重在這個入,「進修無漏,勝解妙圓,應以佛身應之,大士即現佛身而為說法」。可見得,菩薩現佛身為人說法,他是有條件的,就是這位菩薩快要成佛了,他已經入三摩地,進修無漏。入三摩地,初住菩薩就開始入了,就入三摩地了。也就是《楞嚴經》裡面講的楞嚴大定,我們念佛人講理一心不亂,入三摩地就是理一心不亂,開始證得了。證得之後並不圓滿,必須要進修無漏。拿圓教菩薩的果位,你就能夠了解一心不亂裡面的狀況。理一心不亂是從圓教初住到等覺,裡面有四十一個位次,統統叫理一心不亂;在《楞嚴》裡面統統叫入三摩地;禪家叫明心見性,明心見性有這麼多位次,程度高下不一樣;教下講大開圓解,大開圓解也有四十一個程度不相同,所以他必須要進修。到勝解妙圓,圓是圓滿,圓滿是什麼?等覺。勝解妙圓是等覺,入三摩地是初住,就是這個菩薩已經從初住修行到等覺,他就快成佛了。這個時候菩薩就現佛身而為說法。等覺菩薩快成佛了,你現等覺菩薩給他說法,不行,不是他所期望的;他所期望是佛來給他說法,這個時候幫助他一下他就超越了,就證得圓滿的果地。
底下說,『應以辟支佛身得度者』,辟支佛這三個字都是梵語,辟支翻成中國字是緣,就是因緣的緣,就是因緣;佛翻成中國字就是覺。所以稱緣覺,是我們中國的意思翻譯過來的,稱辟支佛是梵語,辟支佛就是緣覺,緣覺就是辟支佛。辟支佛有兩種,一種叫獨覺,一種叫緣覺。獨覺是生在沒有佛法出現的時期,在這個時候他斷了見思煩惱,證得偏真涅槃,所以就成為獨覺。這也不是偶然,佛在經上給我們說得很多,說小乘見道之後,沒有見道不能談,那不能算,見道是什麼?小乘初果須陀洹果,你只要證得了須陀洹果之後,換句話說,你證阿羅漢,就是斷見思煩惱,就可以定下進度表。像我們到高雄,我們車如果上了高速公路,你就可以預定時間,多少時間一定可以到達。小乘只要證得須陀洹,就知道什麼時候要證阿羅漢果,經上講,天上人間七次往返,就證阿羅漢果。如果當他證果的時候,這個時候世間有佛出世、有佛法,那他就是緣覺,或者是阿羅漢、或者是聲聞。如果這個時候,這個世間沒有佛出世,也沒有佛法,那我們問,他要不要成就?他還是成就,絕不耽誤,他就變成獨覺,就變成辟支佛。由此可知,見道之後,確確實實是剋期取證,這個時間是可以排成進度表的。
由此可知,對我們來講,關鍵就是沒有上軌道,沒有見道。大乘的見道位就是初住菩薩,小乘的見道位是須陀洹果。見道而後才修道,修道之後才證道,道都沒有見到,談什麼修?沒有見道在那裡修,怎麼不叫盲修瞎練?人家說我們盲修瞎練,我們一聽到就生氣,這一生氣那就是盲修瞎練。真正修道人哪會生氣?經上常講八風吹不動,八風吹不動是什麼成就?小成就,連見道都不如,就是總算是明白人了,不被外境所轉了,有沒有見道?不見得。但是這樣的人有資格學道了,逐漸逐漸往見道位上走,在小乘叫初果向,在大乘裡面就是信位菩薩,沒有到初住,十信位的菩薩,八風吹不動。外頭境界風小小的搧搧,心就動了,給諸位說,那是凡夫,那個修行不會有成就的。到八風吹不動的時候,功夫才稍稍得力,有受用了,修行功夫能得受用。境界風一動,這個修行不得受用,古人把它比作什麼?浮萍,水上的浮萍,隨著流水到處飄蕩,沒有根。八風吹不動的時候,這時候自己能有點主意,不隨境轉了,可以修到功夫成片。修別的法門得的利益少,修淨土法門得的利益多,因為功夫成片可以帶業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再去修見道位。道還沒有見到,但是能往生西方,這個是不可思議的法門。所以是難信之法,我們應當要記取。
『應以聲聞身得度者,即現聲聞身而為說法。』聲聞是修四諦法,緣覺是修十二因緣法。四諦是講苦集滅道。也必須這一位羅漢,這當然是四果向的羅漢,快要證四果了,在這時候菩薩現他的同類身。你的目的是想證阿羅漢,我就是阿羅漢,我是再來人,說的話他能接受,他沒有懷疑。所以法門亦是如此,我們要想修一個法門,譬如我們想修《法華經》,那個法師一生是專修《法華經》的,他去度他特別容易,去教他特別容易。為什麼?他一點懷疑都沒有,他能夠敬信,他就得利益。他想修《法華》,我是個學《華嚴》的,「來,我教你」。他對我半信半疑:你學《華嚴》,你沒有學過《法華》,你怎麼能教我?恭敬心跟信心都不具足,不具足的不能得利益,道理在此地。
所以,要真正為了利益眾生,觀音菩薩為什麼不現一個身?我就觀音菩薩,菩薩就可以了。你修辟支佛的,我就是菩薩身分來度你,教你證辟支佛果、教你證阿羅漢果。為什麼要變現那些身分?諸位要記住一句話,成功與否就是敬信。這些辟支佛他要證辟支佛果,觀音菩薩來,他對他不信,敬信不具足,沒有十二分的敬信;雖然也敬也信,不夠,所以他幫忙的時候力量不大。現同類身,一看到,他要想證辟支佛,遇到一個辟支佛來,敬信具足。所以菩薩不得不方便示現他的同類身,就是這麼個道理。為他說法要說同類的法,他修十二因緣的,就要給他說十二因緣法,他修四諦的,就要跟他說四諦法,他才歡喜,全程肯定的接受,他就成就了。這正是菩薩大慈大悲之處。
再看底下一段,第二個小段,「天王身」。你看菩薩要度這些天王,就得給他以同類身來度他們,要不然也度不了。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佛法傳到中國來,我們的祖師大德深明佛意,所以建立各宗各派。這就是菩薩的分身,利益一切眾生,真正能夠成就一切眾生,真能成就。佛經從印度流傳到我們中國,為我們中國中文翻譯出來的經典,只有三千多部,現在我們的《大藏經》。這三千多部經典,為大眾所特別喜愛的、緣分特別深的,也不過百十部而已,數量不多。
五十八年,我在佛光山教學,曾經在佛光山就建議過,那時候佛光山有一百多學生。我就曾經跟星雲法師討論這個問題,我希望一個學生學一部,看他的程度、能力。程度淺、能力差一點的,學小部,部頭分量小一點;聰明、智慧、程度高一點的,可以學大部。如果一個人學一部,這一百多人,五十八年到今天,十六、七年了,這一百多個人個個第一,都是專家。學《彌陀經》的那一位,就是阿彌陀佛住在佛光山,學「普門品」的那一位,就是觀音菩薩住在佛光山。今天佛光山是佛光普照全球,全世界的人要學佛法,不到佛光山到哪裡?到佛光山上,我要學《彌陀經》,就要跟阿彌陀佛學,為什麼?他是專家,他這一部經學了十五、六年。別的法師雖然通一切經、講一切論,你不是專家,對於那個法師的信心就不具足。而對這個十幾二十年專攻這一部經的,他具足信心,他能教他成就。很可惜的,星雲法師當年沒有接納我這個意見,我每次到佛光山去遊覽的時候都非常感嘆,這麼多年的光陰可惜了、虛度了。
東西學多了,是一樣都不能成;一樣,都成專家。有一百多個專家,那還得了!不得了!我在歷屆大專講座裡面,都是拿這個話來勸勉同學們,勸勉這個責任我盡到了,聽不聽、他接不接受,那是他的事情,我不能勉強。當然我說這個話,大家對我敬、信不夠程度,為什麼不夠程度?我自己沒有做到,我自己什麼經都講、什麼論都講。所以還有人在懷疑,你這個傢伙不懷好意,你什麼都通達,就叫我們學一樣。還有這種誤會,我的一番好心,他錯會了意思。所以現在感覺到這個問題的嚴重,如果不是這樣修學不能成就。我今天把所有經論統統放棄掉,專門來學一樣,大概我再學十年,我的話人家就相信了。早一天相信他早一天成就,遲了相信,他成就就遲了,非常非常重要。我們再看底下這一段。
【應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現梵王身而為說法。應以帝釋身得度者。即現帝釋身而為說法。應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自在天身而為說法。應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大自在天身而為說法。應以天大將軍身得度者。即現天大將軍身而為說法。應以毘沙門身得度者。即現毘沙門身而為說法。】
註解諸位自己去看,我在這裡跟大家講大意。眾生根性不相同,志趣不一樣,譬如有人發心出家,我想成佛、想成菩薩、想作祖師,不一樣;有些人出家,我想做法師,弘法利生;有些人出家,他發心我想做事,我來做住持、做當家,我來護持佛法。住持、當家是護持佛法的,就好像學校一樣,他發心做校長、做總務主任,來辦事的。那個發心做法師的是當教員的,發心做教員的,教書的,只教一個科目的,這個在佛法裡面稱之為阿闍黎。當校長的稱之為和尚,這是最尊貴的。和尚可以不要講經、不要說法,但是和尚,所有課程他排的,老師是他請的,就好像學校校長一樣。主持教化是他,他自己可以不上課,但是他懂得怎樣教學,如何來培養學生。他有一套教育計劃,請優秀的學者、專家來替他執行。所以教育的成敗,功德是校長的,不是教員的,教員只是替他執行任務,擔任一個科目。諸位要懂這個道理。
所以祖師、宗師稱和尚,法師是教員。如果我們發心做個教員,給諸位說決定成就,你學一門東西怎麼會不成就?你要發心做個住持,不容易,住持是和尚,不容易。不要以為現在有一個寺院,我馬上進山就當住持,沒那麼簡單。住持的責任是要教化一方,要不然你要是沒有教化,那一進山,住持座位上一坐,那個座位是什麼?那是阿鼻地獄的刀山油鼎,那一下就坐下去了,完了,比什麼都可怕!好像學校的校長一樣,這個學校請了位校長,你就任了。結果也不辦教育,也不請老師,也不照顧學生,幾天就要判你刑罰,把你送到監牢獄裡去,判你幾年徒刑,一樣的道理。所以住持的責任非常之大,他頭腦要有一套構想,怎樣叫佛法弘揚光大?如何領導大眾修行?他要聘請人才。教員好當,校長難當,功罪是校長的,不是教員的。
世間有一些人,他有不喜歡出家的,譬如現在競選時期,有很多人去競選縣市長,他對政治有興趣,他喜歡搞這個。競選議員、立法委員,他對於這個有興趣。所以眾生興趣是多方面的,每個人都不一樣。菩薩真正慈悲,你有什麼興趣,他都可以幫助你,都能滿你的願。可見得學佛,並不是教人統統都出家,觀世音菩薩沒有勸大家都出家,沒有勸每個人去當法師、當和尚,沒有。你想做什麼,幫助你成就做什麼。這些人他志可大了,他人間國王他都沒興趣,他要到天上去作天王,觀世音菩薩也能幫得上忙。『梵王』就是大梵天王,是梵天主,梵天是色界裡面第一層天。色界第一層叫梵天,第二層叫光天,第三叫淨天,第四層叫福天,這是四禪。他一定幫助他修禪定,教他修四禪八定,教他修四無量心,才能夠真正滿他的願望,到大梵天去作天主。菩薩這個時候要示現菩薩身分,這個人也不相信。你是個出家人,你怎麼懂得政治,你怎麼懂得到天上作天王?你不懂這個。於是他也現成大梵天王,我現在是大梵天王,你要想作大梵天王,我教你。他就相信了,現同類身。
帝釋天就是忉利天主,我們中國人稱他作玉皇大帝。這個人雄心也了不起,他要到天上去當玉皇大帝去,觀世音菩薩也能幫他忙。忉利天很多,不只一個,諸位要是讀過佛經你就曉得。所以玉皇大帝很多,不是一個人。在我們娑婆世界,一共有一百億個忉利天,換句話說,玉皇大帝有多少個?有一百億個。所以你要是單單找忉利天主,找玉皇大帝,人家還問你,你找哪個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太多了,你找哪一個?一百億個。所以這個數量都很可觀的。你要是有這個願,觀音菩薩也能幫你忙,給你說上品十善,十善業道生天。教你統御諸天的方法,如何教化天人,做一個天上的聰明、智慧的明主,天主。
『應以自在天身』,自在天是欲界第六天,就是他化自在天。是欲自在,他一切的享受,都是下面這五層天來供養他,所以叫他化自在天。他的享受逍遙自在,在欲界裡面他的福報最大。觀音菩薩也現他同樣的身分,給他說上品十善之法,成就自在天的福報。
『大自在天』就是摩醯首羅天,是色究竟天,就是第四禪的天頂,叫大自在天。自在天是欲界最高的一層,大自在天是色界最高的一層。菩薩示現摩醯首羅天王的身分給他說法,給他講四禪八定。四無量心修到了圓滿,果報在世間最為殊勝,這個世間是講三界,三界之內無比的殊勝,得大自在天的果報。
『天大將軍』,也有一類人有這個志願。譬如有一類年輕人他看到軍人很有興趣,他志願將來做個軍官、做個將官。看到這些大將非常的威風、威武,統理那麼多軍隊,他對這個很有興趣。你對這方面有興趣,菩薩就現「天大將軍身」來教導你,等於說也教給你兵法,教給你如何統御這些軍隊。天大將軍是除妖降福,保護世間的國土,賞善罰惡,是這一類的。天大將軍是以韋馱菩薩為代表,韋馱菩薩所示現的,就是天大將軍身。經裡面給我們說明的,四大天王,每一位天王都有兩位大將軍。所以四王天一共是有八位大將,上首的就是韋馱。
還有人發心作天王,天王是統理鬼神。『應以毘沙門』,毘沙門就是四天王之一,是北方多聞天王,確實有這些人。常常跟鬼神打交道的,譬如有些外道役使鬼神,像駕乩扶鸞的,他們常常跟鬼神打交道。但是他不了解這個道理,他跟鬼神打交道,一切是聽命於鬼神,鬼神叫他怎麼做他就怎麼做,他是鬼神的部下,他的志向不大。如果他發個大心,這麼多鬼神有這麼多力量,我去當他們的頭目,我來管他們。你如果發了這個心,觀音菩薩也能幫助你,叫你去作四天王,你去統領鬼神,為鬼神當中的大頭目,叫一切鬼神聽你的,不是你聽他的。可以給你說統領鬼神的法門,叫你在這裡面修這種福德。四天王是大福德的鬼王,對上他能伺侯玉皇大帝,對下是統領一切鬼神,這是四王天。他是佛門裡面的護法,護持眾生國土。觀音菩薩也有這個能力,示現同類身,幫助你成就。
這段經文給我們許許多多的啟示,佛門廣大無邊,絕不是以一個方法來教化一切眾生,這是我們必須要記住的。好,我們今天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