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妙法蓮華經大意  (第六十三集)  1981  台灣  檔名:08-002-0063

  講義第二十六頁:

  四法裡面的第一條是決定沒有問題的,就是「諸佛護念」,佛菩薩對於一切眾生是平等的護念。我們常講修行最重要的就是修平等心,真心是平等的,所以佛門裡常講「佛氏門中不捨一人」。無論這個人他是作善或者是作惡,佛菩薩絕對不會說,那個人是作善就對他好一點,那個作惡就對他壞一點,沒有這個道理,這是凡夫心,那是不平等的心。佛菩薩對一切善惡眾生是唯一平等,他作善人、作菩薩,佛對他是這個心;他作惡墮地獄、變餓鬼,佛對他還是這個心。第一條可以說我們統統具足,諸佛護念。現在問題在哪裡?問題在後面三個條件我們有沒有具足?這四個條件統統具足,我們才能夠真正得入《法華》。所以我們今天要修的,就是底下這三條。底下三條,實際上還是前面這兩條是主要的,因為後面一條那是發願,所以真正在修行上,就是「植眾德本,入正定聚」,就是這兩句。植就是培植,我們今天講培養,眾是眾多的意思,我們一般講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就是植眾德本。「入正定聚」,正定揀別不是邪定。什麼叫正定?凡是與法性相應的定就叫做正定。這個聚是多的意思,經論上常講「成就無量三昧」,三昧就是正定。怎麼叫無量?你跟前面植眾德本合起來看,你就明瞭,境緣無量無邊,在這裡面修善,這個善法無量無邊。我們以《四十華嚴》做個比方,在《四十華嚴》,你們去看看五十三位善知識,從他們的身分上來看,從他們職業上看,從他們年齡上去看,可以說包括我們世間各行各業,這是眾多,每個行業都做利他的事業,這就叫植德。單單由植德,譬如我們以經商來說,《華嚴經》鬻香長者就是商人。我們經商是以經營商業的方式來服務社會,便利大眾,這是植德。如果從商業上專門求自己的利潤,不顧顧客,這就是作惡,就不叫做植德。

  所以菩薩可以經商,上次我也跟諸位說過,有個建築商人來跟我講,他是很虔誠的佛教徒。他說我們學佛的人,我們做生意的人總希望能多賺點,買房子的主顧總希望能便宜一點,所以價錢老是談來談去。他說:我們學佛談價錢談了之後,心裡又不安,怎麼辦?這是沒智慧。經商我們要取得的是合法的利潤,就是利潤是合情、合理、合法,這是應該的。我們要為大眾服務,不能說自己生活不顧,自己也要能夠養家活口,我們才能服務大眾,這就是正當的利潤我們要求。還有富人有錢的,我不妨把價錢提高一點,我多賺一點,為什麼?這些富人你叫他做好事他不肯拿錢,我多賺你一點替你做好事,這是菩薩心腸。實在貧窮的人,我把價格降低一點給你,特別給你方便,這是菩薩商人,這就是植眾德本。富人你多賺他的錢還是好事,為什麼?你多賺他不是你自己享受,你或者是補貼那些貧窮的,或者給他另外做好事情,給他做善事情。我這是舉個例子給諸位說,佛法是圓融的,是活活潑潑不是呆板的,不是一成不變的。這是講我們做事、辦事,單單這樣做,這是世間的善人,這是修的世間善法,這還不是佛法。

  佛法怎麼樣?佛法一定要加上「入正定聚」,正定聚就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如果你心裡面著相,這就沒有正定。見色不著色相,聞聲不著聲相,無量無邊的境界樣樣都不著,就成就無量三昧。有一樣著相都是麻煩事情,你的功德都不能圓滿,可是叫你樣樣都不著,這個事情說起來容易,做起來不容易。在我們初學的人來說,我們能夠在世間法裡面不執著,在佛法裡面我們執著一個阿彌陀佛,執著西方淨土,這就算不錯。希望我們這一生過了之後,來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再去求個究竟的、圓滿的佛法,這是方便多了,一般人能夠做得到。如果我們今天說連佛法也不執著,西方淨土也不執著,那就危險極了。你問他,好,他西方淨土、阿彌陀佛不執著,他對於世間法真的不執著嗎?他真放下了嗎?這個事情不能欺騙人。如果世間還有一絲毫沒有放下,換句話說,六道生死輪迴他還是有分。我執沒有破,我所有的沒有捨掉,他怎麼能離開輪迴?他也沒有能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帶業他也去不了。帶業是只帶種子習氣,不帶現行;換句話說,只帶舊業不帶新業。如果你這個新業還天天在造作,依然樣樣都放不下,那怎麼行?怎麼能往生?所以帶業往生的意思我們要搞清楚,絕不是說西方極樂世界能帶業往生,我們可以多造業沒有關係,到時候我們可以帶業往生,那就大錯特錯,要曉得它是只帶舊業不帶新業。

  所以你要能夠放得下,這個比什麼都重要,要看破放下,你才能夠入正定聚。就像諸佛菩薩一樣遊戲人間,得大自在,身心清淨,決定沒有累贅。我們心裡有一絲毫放不下,這就是累贅,這就是一條繩索,我們要想往西方極樂世界去,這條繩索牽著我們就去不了。放下從哪個地方放起?從身外之物放起,身外之物能捨,最後身也能捨,這樣你才能得自在。我身外之物統統放下,身放不下,對於身命非常的愛惜,非常的留戀,這個事情麻煩。縱然你身外之物什麼都放下,死了之後你還當個守屍鬼,為什麼?你愛惜這個身體。你的神識,所謂靈魂不會離開你身體,你太愛惜你身體,這種鬼叫守屍鬼。諸位想想有什麼意思?死了變成骨頭、枯骨了,他還念念那是他自己的身體,他還捨不得,這守屍鬼不能去投胎,因為他離不開。所以學道之人身要放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這樣的人才能得度,得度的機緣才算是成熟。

  這四法裡面,修行的綱領是當中二法,這二法換句話講,前面植眾德本就是修一切善,後面入正定聚就是離一切相。《般若經》裡面講「修一切善,離一切相」,在此地佛所講的「植眾德本、入正定聚」,就跟《般若經》裡面講的這兩句意思完全相同。你能夠這樣認真的修學,這就具足小乘的資格,聲聞、緣覺、權教菩薩就是到這個境界。後面這一條就是大乘菩薩,「發救一切眾生之心」。我們曉得二乘人沒有這個大心量,他自己是成就,確實他是修一切善、離一切相,二乘人是做到這個,可是他並不主動的去度眾生,眾生求到他了,他度他,決定不吝嗇;你要不找他,他不會來找你的。菩薩不一樣,菩薩發的心大,《無量壽經》裡面講「菩薩作眾生不請之友」,眾生不來請你,菩薩主動的去找他,主動去度他。但是諸位要曉得,主動去度也有度眾生的方便,你不必去懷疑,佛與大菩薩們太多了,菩薩竟然主動的來度化眾生,為什麼觀音菩薩沒有到我這裡來?普賢菩薩我也沒有看到,他說他作眾生不請之友,我沒有請他,他來才對!實際上這些菩薩天天都來,你自己不認識,不是他不來,他哪一天跟你遠離?而是你自己不能夠覺察,你不曉得這些大菩薩就在你的身邊。換句話說,這是你本身有障礙,佛菩薩確實未曾遠離,我們對這個應當有堅固的信心。這一條也就是前面所講的「諸佛護念」,包括這些菩薩,這些大菩薩都是倒駕慈航之人,他們雖然是在菩薩地位,實際上都是古佛再來。他怎麼不護念!所以我們今天要修的當中兩條,要發心的是最後一條,最後一條實際上就是四弘誓願裡面「眾生無邊誓願度」,就是發的這個心。我們發了這個心,就是念念要為眾生做得度的增上緣,我們能力只能夠做到這個地方。諸佛菩薩度眾生能力也只做到這個地方,給你做得度的增上緣。你要是把這個機緣錯過,這是你的事情,佛菩薩在他來說他功德圓滿;他沒有說是沒有盡到心、沒有盡到責任,他該做到的統統做到。眾生接受不接受那是他的事情,佛菩薩對眾生平等的,你接受我也給你這麼做,你不接受他還是這麼做。這跟二乘人不一樣,二乘人你接受他給你做,你不接受他不做,這是二乘心。所以二乘心不平等,大乘心是平等的。

  我們暑假要辦大專講座,剛才發通知,我問了一問,大乘心普遍發,來不來是你的事情,我心盡到。這是有十天的機緣,十天當中我們要講一部《了凡四訓》,講一部《普賢行願品》,另外還有唯識簡介,還有其他的課程。十天當中,這麼短的時間,你在那裡聽這些經論,這個機會難得。所以中南部的同修我們應當通知都要發,你不能來是你自己把機會放棄;如果我們不通知,我們的責任沒有盡到。萬一你有時間來,我們沒有通知,這是我們對不起人,過失在我;我通知發到,你不來那是你的事情。所以二乘人是你來我就通知,你不來我不通知你;菩薩你來通知你,你不來還是通知你。所以菩薩心跟二乘心,不一樣的地方就在此地,菩薩心念念想到眾生,眾生可不會念念想到菩薩,眾生要是念念都想到菩薩,他也就成了菩薩。

  【以能克紹善護家國。】

  你能夠依這個方法來修,不但你這個家庭是幸福、美滿、興隆,也可以護持國家,護國、護家在於菩薩如法的修學。底下講到我們現前的環境:

  【故後五百歲有能持經者。我當守護。除其衰患。不令惡鬼之所侵惱。】

  這個話是佛說的,「後五百歲」,這是指佛滅度之後,五五百年的後五百年。《般若經》裡面常講的,佛滅度後第一個五百年,叫戒律成就,持戒的人多半能證果。第二個五百年叫禪定成就,持戒證果已經就很難,必須再修禪定。第三個五百年叫多聞成就;換句話說,禪定也不太容易修。可是講經說法很普遍,所以講是多聞成就,學問上用功夫。第四個五百年,人的根性愈來愈走下坡,塔寺成就,聞法得用頭腦,這些事情不願意做,著重在什麼?著重在修福,建個寺廟、建個塔這功德很大,拼命的就在這裡建築,修福不修慧。第五個五百年這就鬥諍堅固,我們現在這個時代是鬥諍堅固,福慧都不要,不但是慧不修,福也不修,修什麼?修鬥諍,滿腦袋的就是鬥諍,嫉妒、瞋恚,搞這個東西。這就講縱然在後五百歲鬥諍堅固的時代,如果有人持經,這個持經狹義的說就是受持《法華經》,受持《法華經》的人;廣義的說,就是受持一切大乘經典,凡是受持大乘經典的,如理如法的修行,諸佛菩薩沒有不保佑你的。為什麼?這個末法時期,尤其是現前鬥諍堅固的時代,這些惡鬼、惡魔總是要找麻煩。這些惡鬼、惡魔在什麼地方?都是已經混進佛門來,佛門裡面四眾都有。

  這個經上記載得很清楚,魔王波旬在佛陀在世的時候就給佛說,他發心要破壞佛法。佛當時告訴他,「我這個法不能破壞,你沒有能力破壞。」波旬就說,「在你末法時期的時候,我把我的魔子魔孫統統叫他們出家,混到你佛門裡面來,破壞你佛法。」這就是所謂滲透,他的人進入到裡頭來做法師、做長者、做居士,四眾裡面統統都有他,佛聽到這個話流眼淚,一句話不說。所以《楞嚴經》佛講「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這是什麼意思?就是魔混進佛門裡面來,也在這裡講經說法,也在這裡普度眾生,而且法緣還非常勝。為什麼?他能夠投其所好,你說正法人家聽了不相信,不喜歡聽,不稱他的意思;順著他這個心去講,他聽了歡喜、他高興。所以什麼是魔、什麼是佛,你自己要有能力去辨別、去揀別,別人不會跟你講的,知道也不能講。為什麼知道不能講?知道要講,魔的力量更大,對佛法的障礙愈深愈重。所以有人問,好,你看到那個人被魔引誘去,看到他墮落,你的心能忍嗎?不能忍也要能忍,那個事小不算太大,諸佛菩薩都能忍,我們為什麼不能忍?他與魔有緣分;換句話說,他命裡注定的該要受這段挫折。佛菩薩度眾生是生生世世的,不一定說這一生成就,不是的,生生世世的。這一生成熟的人這一生成就,這一生沒有成熟的人後世成就,不是一生一世的,著個什麼急?操個什麼心?

  所以在今天,最重要的自己不落魔道,這個要緊!自己要有慧眼要能夠辨別,他人一概暫時放在一邊。根熟的眾生,就是你給他暗示,你給他提醒,他會覺悟,他馬上就回頭,這是根熟的眾生。你給他提示、給他暗示,他不覺悟,他還要跟著魔走,他的機緣沒成熟,沒成熟的隨他去。我們也不毀謗他,也不必去責備他,各人修各人的道,各人走各人的路,大家見了面歡歡喜喜。如果你責備他,變成什麼?變成冤家對頭,這個事情就更難辦!所以我們要記住,菩薩度眾生第一個條件,就是叫一切眾生生歡喜心,他是魔、他是鬼、他是冤家對頭,也要叫他生歡喜心。他不喜歡我們,我們躲著他,看他來了,我們躲在一邊,他心裡歡喜,這是佛菩薩。所以我們讀了這句,我們要真正能夠信得過,就曉得諸佛菩薩常常在護念我們自己。具體表現是「除其衰患」,佛門裡面常講「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但是要如理如法的修學,確實有求必應,我們的衰患當然可以離開。這是佛菩薩冥冥之中在保佑我們、在加持我們,一切魔外不會侵入,不會擾亂,這就是佛菩薩的護持。

  【若人行住持經。我乘六牙白象。而自現身。供養安慰。】

  這是普賢菩薩,普賢是等覺菩薩。「若人行住持經」,前面是講「有能持經者」,你注意看這個句子不同的地方,這邊說的「行住持經」,行住怎麼個說法?行是指我們的行動,我們起心動念、一切的作為就叫行;住,住是止住,就是我們身口意三業沒有造作的時候叫住。身口意三業在活動的時候叫行,不活動的時候叫住。這個意思就是很明顯的告訴我們,把佛經裡面的理論、方法,完全跟我們實際上生活融成一個,這種持經的人,這是叫行,修行。前面的若能持經,譬如讀誦這是持經,你每天把《法華經》念一遍,我們常常勸人你能夠念到三千部,這是前面若能持經者。如果將《法華經》這些理論方法,統統都融會在心中,跟自己實際上生活打成一片,就是這個境界,與文殊、普賢就感應道交。所以普賢菩薩「乘六牙白象,而自現身,供養安慰」,普賢菩薩就現身,菩薩來供養你、來慰勉你。

  【若人思惟此經。我亦乘象王。現其人前。若人忘失一句一偈。我當教之還令通利。皆克紹護持之義。】

  這都是講護持的意思。這是講經很熟,偶爾的時候忘掉了,忘掉一句、兩句,這個時候菩薩加持你,使你又能夠恢復記憶,「通」是通達,「利」是利益,又能叫你對於經文義理通達而沒有障礙,這些話都是說明佛菩薩護持末法時期持經的行者。由此可知,我們生在末法並不可怕,生在鬥諍堅固的時代不必自怨自艾。實際上來說,這個時代是大好時代,為什麼?成就快。為什麼成就快?挫折太多。愈是挫折多,不成就那就是墮落;如果要成就,比一般的時代那要快得多,這是一定道理,換句話說,就是你禁得起考驗。我們講過去正法時期、像法時期,他們那種考驗沒有我們經過的這麼多,我們今天所經過的考驗,比他們不知道要多多少倍,我們都能夠成就,那還有什麼話說!所以我們今天成就,過去的那些菩薩們對我們都五體投地,佩服得不得了。換句話說,他們換到我們這個時代,未必會成就;我們在他那個時代,我們早成就了。末法時期鬥諍堅固的時代,對我們真正修行人來講實在是好,是好事不是壞事,我們禁得起考驗,我們忍受得了這些災難,成就無量無邊的功德,挫折愈多成就愈大,諸佛菩薩的護持也愈顯著。

  【普賢者何。即人人思惟運用之念也。】

  這是說明表法的義趣,「普賢」是誰?「思惟運用之念」。前面普眼菩薩見不到普賢,佛教他想念禮敬就見到了。我們與普賢菩薩要求得感應道交,就是思惟運用之念。底下接著說:

  【如普眼三度欲見。入於三昧。竟不能見。】

  為什麼?

  【以普眼入空三昧。故不得見。何以知其入空三昧耶。】

  底下舉《圓覺經》的例子來說:

  【圓覺云。覺圓明故顯心清淨。心清淨故見塵清淨。見清淨故眼根清淨。根清淨故眼識清淨。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一切清淨。清淨豈非空耶。以空故不能見。】

  這三行諸位要好好的把它記住,這是《圓覺經》的經文。這段的意思是說明即染之淨,這是真的清淨,即有之空叫做真空,才能入不二法門,才能夠見普賢菩薩。前面普眼菩薩入的三昧是空三昧,不是即有之空的三昧,是空三昧,所以他見不到普賢菩薩。為什麼?空與有、染與淨是二不是一,所以他沒辦法見。諸位要是體悟到《華嚴經》,這個道理就很容易明白,《華嚴經》裡面普賢菩薩代表的是一真法界,一是什麼?染淨是一,空有是一,生佛是一,不二法門。六祖所說的「佛法是不二法,二就不是佛法」,你是相對的裡面,你見不到普賢;離開了相對,普賢就現前,這是必須要細心體會的。《圓覺經》這一段的意思相當之深,簡單的說,實際上一句話就統統說盡,「即染之淨」,染淨不二,這叫做真正的清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