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普賢行願品疏節錄  (第六集)  1993  台灣華藏講堂  檔名:04-010-0006

  請掀開經本第十一面,倒數第三行,從第三個字看起:

  疏【文中正辨第五九十。實通後八。對文可知。】

  『文中』,「文」是指經文,前面這段經文當中。『正辨第五九十,實通後八,對文可知』,就是這段文裡面所講的十種禮,第五、第九、第十,跟後面第八「大悲禮,隨一一禮,普代眾生」,對照起來能看得很清楚。這個文的第二段,從「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前面都已經說過了,這是解釋禮敬的相狀。這裡面分兩段,前面是說境界,境界也就是對象,是盡虛空遍法界;後面是講禮敬的因緣,我們為什麼要修普賢的禮敬。這裡面最重要的原因,佛法的修學,無論是宗門教下、顯教密教,都是以明心見性為最高的目標。如果我們要見性,必須要以性德來修學才能達到這個目的。所謂性德,跟我們凡夫概念當中許多的美德實際上是相同的,不一樣的是用心不相同。凡夫的心量窄小,有分別、有執著、有好惡、有喜愛,有這種種差別不同,於是跟真性就相違背。真性裡面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界限,所以心性確實是包含虛空法界。

  禮敬這稱性,稱性就是我們禮敬的時候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界限,我們一禮就是一切禮。禮敬一尊佛就是禮敬一切佛,禮敬一個人就是禮敬一切有情眾生,因為他沒有分別、沒有界限,隨著心量拓開了,是這麼個道理。這個事情在凡夫來說自然有困難,凡夫心量很小,我想不分別也不行,自然就分別了;想不執著,它自己會執著,分別執著很不容易斷掉,因此我們就必須要依靠普賢菩薩的法力。這個法就是他為我們所說的這一切法,他講明白了,我們也聽清楚了,才曉得自己有個真心,有個本性。實在講世間人曉得有真心本性的人不多,確實不多,我們雖然做不到,但是知道有這回事情就相當不容易了,也可以說是相當幸運。我們向著普賢菩薩的教導勉強去做,這就是依普賢願力,做不到也做,能做多少算多少。真的向心力是向著普賢菩薩教的這條道路,就一定得到普賢菩薩的加持,這是一定的,我們只要有這個意念就得到佛菩薩加持。這是第一個,我們勉強可以學習的。

  第二個原因是自己的力量,因為我們有心向這個方向、目標去做,自己心性就透光明了,哪怕是透一線光明,這一線光明都非常可貴。這一線光明縱然是一剎那,像閃電一樣,我們從無始劫來就沒有放過光,現在雖然放一次光,放的時間很短,都很珍貴。這是自己的深信解力跟普賢菩薩願力的加持,這兩個力量集合起來,我們也勉強可以做到了。如果我們的修學能夠精進不退,我相信進步是相當快速的,是會能夠叫自己滿意的,這點非常重要。後面的經文是總結無盡,我們不必再多說。我們看第二段,在第十三面第四行。

  經【復次善男子。言稱讚如來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剎土。所有極微一一塵中。皆有一切世間極微塵數佛。一一佛所。皆有菩薩海會圍遶。我當悉以甚深勝解現前知見。各以出過辯才天女微妙舌根。一一舌根。出無盡音聲海。一一音聲。出一切言辭海。稱揚讚歎一切如來諸功德海。窮未來際。相續不斷。盡於法界。無不周遍。】

  我們看這一段,這段當中的經文裡面把「諸佛」這兩個字換成「如來」,前面是禮敬諸佛,這個地方是『稱讚如來』,關鍵在此地。如來跟諸佛到底是不是一樣的?如果是一樣的,就不應該換個名詞,這在寫文章裡面也是不如法的;那麼這兩個名詞一定是不盡相同,才會換兩種稱呼。確實如此。我們看《金剛經》,《金剛經》是我們中國人讀誦、受持最多的,《金剛經》裡面有的時候稱諸佛,有的時候稱如來。凡是稱諸佛都是從事相上說的,稱如來是從理、是從性上講的,這個地方也不例外。禮敬的對象是一切事相,所以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一切都要禮敬,稱讚就不一樣。禮敬,我們對佛要禮敬,對善人禮敬,對惡人也禮敬,這裡面確實沒有分別。稱讚就不一樣,如果善行我們讚歎,人家造惡我們也讚歎,天下就大亂了,所以菩薩在此地換上如來。如來是稱性,稱性當然是至善美滿的,他的心、他的行為都是善的。而且善有個標準,標準就是性德,如來就是標準。

  凡是與性德相應的心行(存心、言行)我們要讚歎,要稱讚;換句話說,凡是與性德相違背的,我們不讚歎。五十三參,我們這一會是最後的一參,第五十三,前面善財童子參訪善知識的時候,我們見到。這部經是《四十華嚴》,我們就照《四十華嚴》上所說的,善財參訪勝熱婆羅門。我們看到他有禮敬,沒有讚歎,這是第一次見到的;第二次見到,他去參訪甘露火王,有禮敬,也沒有讚歎;第三次看到,他去參訪伐蘇蜜多女,有禮敬,沒有讚歎。這三位善知識代表的是什麼?貪、瞋、痴,三毒!伐蘇蜜多女是妓女,代表貪愛,善財童子參訪,有禮敬,沒有讚歎;甘露火王代表瞋恚,脾氣大的不得了,哪個人言語、行為稍稍不滿意就要把人殺掉,瞋恚心特別重。善財童子參訪沒有稱讚;勝熱婆羅門愚痴。這三個人代表的是三毒煩惱,與自性完全相違背。

  其他的這些五十位善知識,善財童子去參訪,都有禮敬、有讚歎,五十三個只有三個人有禮敬而沒有讚歎。我們從這裡就能夠體會到,在總結論裡面,修行十大綱領真正的含義,這也就是我們中國古人教給我們的隱惡揚善,這是講讚歎。別人有善行,我們要讚歎、要稱讚,要表揚他;別人要是作惡,我們一句話不說,這是絕對正確的,在社會上能夠產生正面的作用。

  人,說實在話都有良心,王陽明說的良知良能(這是明朝的一位學者),良知良能也就是說人人都有顆善良的心,惡人也不例外,也有。陽明先生當年在世還遇到一樁事情,他在旅行的時候遇到土匪,被土匪劫持了。以後這些土匪知道他是王陽明先生,對他也很尊敬,於是乎就問他,他說你的學說有問題。陽明先生講有什麼問題?他說你主張一切人都有良知良能,我們做土匪的人沒有良心,你那個說法就不對,你能不能證明我們當土匪的也有良心?他說行!怎麼測驗?他說只要你聽我的話,馬上就能夠測驗出來。他說好,我們聽你的話。陽明先生說「好!你把外衣脫掉」,外衣就脫掉了。「內衣也脫掉」,也脫掉了。「褲子也脫掉」,到最後,「這不能脫啦!」陽明先生說,這就是良知!恍然大悟,做土匪也有良知良能。陽明先生很有智慧,立刻就測驗出,讓這些做壞事的人,良心也馬上就發現了。

  所以善的一面我們宣揚、稱讚,惡的一面隱藏,根本不說,作惡的人就會悔改,他自己生慚愧心。覺得社會大眾,我做一點點小的好事,人家讚歎我;我做多少惡事,人家一句話不說,心裡會感到慚愧,就能夠改過自新。現在這個社會,可以說好事不宣揚,惡事就拼命渲染。做壞事情的人看到到處宣揚的時候,「你看看我的名字上報紙了,頭條新聞」。感覺到自己非常光榮,很榮耀,往往真的把善良的心性更深的埋沒掉了,所以收的效果是負面的,是反面的。佛菩薩教給我們這裡頭確實有很深的道理,這一段就是教我們隱惡揚善。

  稱讚實在也相當不容易,這要有高度的智慧。稱讚要讚歎到恰到好處,不能過分,過分怕一般淺學的人受不了。這一稱讚,於是乎他就自滿了,自己以為成就了,就不會再進步;換句話說,你把這個人害了。我們現在講捧人捧得過分,實在講就把那個人害了,他不會再有長進。什麼人符合佛所說的稱讚的標準?佛法裡面讚歎,最低限度的標準就是所謂的「八風吹不動」,這個時候你盡量去讚歎他。為什麼?他聽了之後像耳邊風,他決定沒有接受,決定不為你所動,你毀謗他,他也不動心;你讚歎他,他也不動心,他還是謙虛,還是精進,到這個程度才可以讚歎。沒有到這個程度,換句話說,你毀謗他,他還生氣;你讚歎他,他非常歡喜,他受不了,我們對他讚歎就低一點。為什麼?他不能承受。必須到他如如不動的時候,這時候可以承受,這個時候讚歎。讚歎不是為了他,是為了利益一切眾生。

  我們讚揚佛、讚歎佛,佛需要我們讚歎嗎?不需要,菩薩、阿羅漢都不需要人讚歎。為什麼我們時時刻刻要讚歎?讚歎就是宣揚佛菩薩教誨的恩德,讓一切沒有接觸佛法的人聽了之後心裡有所感動,他要發心來學佛,來親近善知識,目的在此地。

  因為佛法是師道,也就是佛法是教育,教育自古以來,印度跟中國都是尊師重道,「只聞來學,未聞往教」,所以學生要求學。學生到哪裡去找老師?哪一位老師是我們心目當中的好老師,值得我們跟他學習?真正好老師都很謙虛,你去親近他,他說「我沒有道德、沒有學問,一無所成,一樣長處也沒有」。他跟你說這些,謙虛、客氣,連諸佛菩薩都是謙虛、客氣,那你到哪裡去找?他也絕對不招生,招生還得了,招生口氣太大了,「我可以做老師,我可以教你們」,佛都不敢說這個大話,古人謙敬,不敢做這個事情。

  學生怎麼來?一個是推薦來的,認識的人推薦來的,另外就是學生當中彼此介紹,「我的老師很好,我介紹給你,你也去親近」。怎麼個介紹法?讚歎。如果不是讚歎,拉著介紹,那就變成拉信徒,這不可以,決定不能拉信徒。只能夠讚歎老師,他聽了之後,「這個人有這麼好!這麼好的德行,這麼好的學問,他在哪裡住?我們也去親近他」,自動來的。所以,讚歎用現在的話講,就是一種招生的技巧,用這種方法使一切眾生自己感動,發心來親近善知識,是這個意思。所以學生對於老師的讚歎,就是替老師介紹新的學生。另外一個意思,能夠收到轉移風俗的效果,人人能夠斷惡修善,取法乎善良,讚歎的功德在這個地方。在順序上,它擺在第二位,可見這是很重要的一個修行方法,禮敬、讚歎。

  普賢菩薩稱讚的對象,也跟心量一樣的廣大無邊。我們記住,他所稱讚的是善行,一切眾生的惡行決定不讚歎。這個地方訂的標準高,標準是如來,就是真如本性。可是我們要知道,依這個絕對的標準,在這裡面可以區分許多相對的標準,也就是說現代這個社會,善惡標準用什麼來區分?這不可以不知道。實在說,在現前的社會是很難界定的,原因是我們不幸生長在亂世,社會制度沒有上軌道,善惡的標準沒有,這是很難的一樁事情。在中國古代,前面曾經跟諸位提起,這些帝王取得政權之後,五年之內,他要訂一個善惡的標準,讓全國人遵循。這是什麼東西?就是制禮作樂,禮樂就是善惡的標準。我們國家建國到今年八十三年了,沒有制禮作樂,所以今天這個亂象,如果在歷史家眼光裡面看是正常的,因為沒有標準。民間還守的一點標準是清朝時候的標準,這是我們很苦的地方。

  在這種狀況之下,幸好佛法裡面還有些標準在,學佛的同修遵守的五戒十善,這就是最低的標準。像淨宗《觀無量壽佛經》上所說的「三福」,三福就是個標準。「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符合這個標準,我們就稱讚,與這個標準相違背,我們就不稱讚。三福第二條是「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具足眾戒就是持戒、守法,戒裡面包括世間的法律,學佛的人一定要守法、守規矩。威儀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生活規範,就是日常生活當中的禮節,我們守禮。第三條講「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十一句很好,我們學佛的人有個善惡的標準。一個人的心行與這十一句相應,是我們應當稱讚的;與這十一句不相應,恰恰相反的我們不稱讚,那就對了。所以日常生活當中,我們真正有個標準可以遵循。

  古禮,我們只能取它的精神,不能執著那些事相,那個時代已經過去了,不是現代人日常生活當中所採用的。像我上一次跟諸位說過,古時候人民見到帝王行最敬禮,三跪九叩首,現代我們做老百姓見到總統行最敬禮也只三鞠躬。實際上見到總統有沒有三鞠躬?一鞠躬就夠了。在正式大典當中,像開國大典、過年的時候,給總統拜年行三鞠躬,這是大典的時候,平常見到總統也只點點頭就好了。所以在事上一定要符合於現代人的生活方式,這個要懂得。佛弟子也是生活在這個時代,也是現代人。所以我常常勸勉大家,但是收的效果不大。我勸大家見到佛菩薩形像要頂禮三拜,見到法師合掌恭敬一問訊就好了。我們是現代人,現代的禮節是一鞠躬、一問訊,就對了。在地上頂禮三拜是古禮,古人是這樣,我們現在不是古人,這個要知道,這是平常的禮節。我們要能夠明白,曉得應該怎麼做法,要把佛法帶到現代化,帶到本土化。佛法才能適應廣大的群眾,讓一般人喜歡修學,才能得到佛法真實的利益,這是有待我們四眾弟子去努力的。

  稱讚的意思明白了,下面是說出稱讚的境界,這個境界跟前面禮敬是完全相同。『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剎土』,這是先把空間、時間指示出來。「法界虛空界十方」是指空間,無限的空間;「三世」是指時間,過去無始,未來無終。時空裡面所包含的一切諸佛的世界,此地的「剎土」就是一般經上講的三千大千世界,一尊佛教化的範圍就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在無盡的時空當中,諸佛教化的區域也是無量無邊,世界無量無邊,一個世界不知道包含多少星球,佛在經上是舉例說明,我們不能把它看成死呆板,那就錯了。

  佛是舉個例子說,他說須彌山是個小世界的中心,像我們地球、太陽都是繞著須彌山轉的,這是一個單位世界。以這個世界做一個單位,像這樣的世界有一千個,叫做小千世界。然後再以小千世界做單位,有一千個小千世界,就叫做中千世界。再以中千世界做單位,一千個中千世界合起來叫一個大千世界。所以一個大千世界,因為它有一個小千、中千、大千,叫三千,三千大千世界實際上就是一個大千世界。一個大千世界有多大?真的不可思議。我們想想我們的太陽繞什麼轉?繞著銀河系轉,那麼佛講的單位世界就是銀河系。一千個銀河系才是一個小千世界,再乘一千,再乘一千,三個一千,十億個銀河系,這是一尊佛的教區,你說這個範圍多大!一尊佛的教區,這叫一個佛國土,就是此地講的一個佛剎。像這樣的大千世界,真的是無量無邊,佛有無量無邊,世界有無量無邊,眾生當然更是無量無邊。

  『所有極微一一塵中』,「極微一一塵中」是數量,是數字,前面說過,我們在此地就不要多說。『皆有一切世間極微塵數佛』,每個世界都有佛,每個世界雖然是一尊佛,但是佛的化身太多了。像我們的老師釋迦牟尼佛,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佛的法身叫毘盧遮那,《華嚴經》上講毘盧遮那是釋迦牟尼佛的法身。我們也把毘盧遮那造一個像,其實毘盧遮那沒有相,毘盧遮那的意思是遍一切處,遍一切處這個相怎麼造法?沒法子造。遍一切處是真如、是本性、是法界,這就是現代哲學家所講的宇宙萬有的本體,在佛法裡面叫做法身。法身就是宇宙萬有的本體,宇宙之間所有一切萬法都是從它變現出來的,都是從它生出來的,生就是變現的意思,這是法身。報身只有一個,報身叫盧舍那。應化身就太多了,「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是應化身。我們這個世間釋迦牟尼佛曾經來過,是應身來的,有生有滅;佛的報身是有生無滅;法身,這是理,是不生不滅。所以「極微塵數佛」當然是指的報身與應化身,那個數量沒有法子計算。

  『一一佛所,皆有菩薩海會圍遶』,有佛一定有學生,佛是老師,老師在那個地方教學,一定有很多學生跟著他。佛的學生都稱菩薩,也稱聲聞,所謂聲聞弟子、菩薩弟子。他的差別,聲聞是學小乘的,跟佛學小乘法的這些學生,叫聲聞學生,跟佛學大乘佛法的,叫菩薩弟子,所以是大小乘裡面的差別。在此地只舉一個「菩薩海會」,這裡面包括了聲聞、人天;換句話說,包括所有跟佛學法的那些弟子,這是稱讚的對象。

  諸佛如來當然不必說,是一定稱讚的。這些菩薩、聲聞弟子當中,有些實在是古佛再來,為了教化眾生示現種種不同的事相。像這部經裡面講的勝熱婆羅門、甘露火王、伐蘇蜜多女,都是菩薩化身的,但是他示現的相是作惡,不是作善。我們稱讚,看他示現的,換句話說,完全從跡相上說,不從他的心地上講,完全就事相來論事情。他所現的事相不善、不好,我們就不讚歎;他所示現的相是好的,對於一切眾生有正面的教化作用,我們就稱讚。所以菩薩海會裡面,是以如來作為標準,一定是有善惡的標準,這是對象。

  『我當悉以甚深勝解現前知見』,這是說出能讚。前面在禮敬的時候,能讚的因有兩種,一個是普賢願力,一個是深信解力。這個地方只說「甚深勝解現前知見」,只說了一個,這是文字的省略,意思還是跟前面完全相同的。我們對於普賢菩薩的行願有很深、很殊勝的理解明白,將這個道理、這樁事情變成我們現在的知識與見解,那麼我們就知道應該怎樣去做了。雖然沒有說到普賢菩薩本願威神的加持,我們看前面這段,我們一心要學普賢菩薩修禮敬,就得普賢菩薩的加持,我們學普賢菩薩的稱讚,哪有不得菩薩加持的道理?所以這是文省略,意思圓滿。那麼他不說前面這一句,而說後面這一句,後面這一句重要。菩薩加持是一定的,菩薩怎樣加持?是你自己必須具足相當程度的認識,就是認知,你自己肯發心這樣去做,才能得佛菩薩加持。所以這兩句當中,這一句是主要的。

  下面就是講要怎樣來稱讚,經上比喻得太好了。『各以出過辯才天女微妙舌根』,讚歎是言語,言語與舌有關係,像誰?像「辯才天女」。佛在經上告訴我們,這是忉利天的天女,這位天女辯才無礙,佛說她的辯才沒有人能夠超過她;可是普賢菩薩在此地教給我們的,要超過她。「出過」,過是超過。事實上很難辦到,在理論上能講得通,怎麼能講得通?你能夠有至誠感應,普賢菩薩一加持,真的,你的讚歎可以超過辯才天女;如果不得佛力加持,憑我們凡夫的力量辦不到。佛說,不但凡夫做不到,聲聞、緣覺、權教菩薩要跟辯才天女兩個比賽一下,都不行,都比不過她;一定得諸佛如來、文殊、普賢的加持,我們才能超過。像辯才天女一樣的微妙舌根,『一一舌根,出無盡音聲海,一一音聲,出一切言辭海』。音聲美妙,言辭典雅,這個稱讚就好聽,不但音聲好聽,內容就殊勝。

  『稱揚讚歎一切如來諸功德海』,這個地方我們特別要留意的就是「一切如來」,沒有說一切諸佛。此地說的一切如來,實在講跟前面講的一切諸佛在相上講完全相同,從佛到一切眾生,十法界的有情眾生;差別的一定是稱性,善心善行,這是如來所表的。若是用諸佛,善惡就統統合在一起,不分這些,完全沒有分別。用如來是有分別的,一定是稱性的,一定是善的,而且是以性德為最高的標準。佛在經上所說,無論大乘經、小乘經,統統是從性德裡面流露出來的。

  所以佛法修學基本的原理就是孝敬,孝敬是性德,必須用性德才能開發自性;我們要達到明心見性,一定要用性德才能做得到,違背了性德就決定做不到。性德裡面,孝親、尊師,所以大乘佛法的修學從地藏法門學起。《地藏菩薩本願經》就是佛門的孝經,這大家都知道。《地藏經》的精神就是孝順父母、尊師重道,這八個字就把地藏法門統統都包括了。所以佛法是師道,從這個地方學起,不孝父母、不尊敬師長的決定不能成就。你去看看中國的歷史,佛教的歷史,無論是宗門教下、顯教密教,你《高僧傳》、《居士傳》裡面去查查看。哪個有成就的人他是不孝父母、不敬師長的?一個也沒有。學佛從哪裡學起?從孝敬學起,所以三福第一句就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十大願王第一願「禮敬諸佛」,第二「稱讚如來」。從孝敬下手,我們才真正能夠明心見性,在我們淨土宗裡面講得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念佛三昧,才能成就。

  如果把這個根本捨棄了,清涼大師在本經註解,好像是在第一卷還是第二卷解釋經題裡面,他老人家有兩句話說得很好。「有解無行」,有解就是廣學多聞,學得很多,但是做不到;孝親尊師,依照經典的方法修行,他統統沒有做;經典研究得很透徹、很熟悉,會講得天花亂墜,他得到的是什麼?清涼大師說他得到的是邪知邪見。清涼的話說「有解無行,增長邪見」,就是他所得到的是邪知邪見,不是正知正見。為什麼不是正知正見?他的心不正,心不正,學了佛法也不正;心正則一切法都正,心邪一切法都邪,這個一定要知道。「有行無解」,他做到了,但什麼都不懂,清涼大師又說了,「增長無明」。清涼是教下的大善知識,教下主張解行要相應,不可以偏在解上,也不可以偏在行上,行解要相應那當然是最好,這是真正值得讚美的。如果偏在一方面,都不能成就,一個是變成邪知邪見,一個變成增長無明,確實這兩個人都不能成就,沒有辦法脫離輪迴。

  但是有個例外,那就是如果他選擇的是念佛法門,有行無解也能往生,這是個特別。有行無解,別的法門是決定不行,決定增長無明,唯獨念佛法門。我這一句阿彌陀佛念下去,什麼我都不懂,不但《彌陀經》不懂、《無量壽經》不懂,你問他《觀經》三福,他也不懂,他什麼都不懂,可是一句佛號念到底,真的他往生了。他為什麼有這個功力?諸位要曉得,一句佛號肯老實念,雖然他不懂,孝親尊師他都做到。老師傳給他,他真照做,這就是尊師重道。他能尊師,他一定孝順父母,必然的,要不然他怎麼能往生?生到西方世界「諸上善人,俱會一處」,那個成就非凡,不是一般菩薩能夠相比的。我們要記住清涼的話,要明白這個事實的真相。

  在今天這個時代,我們的根性比起過去任何一個時代可以說根性都劣,這個話怎麼說?我們今天的煩惱比古人多,我們今天的妄想比古人多,這就是我們根性不如古人。妄想多、煩惱多,你修禪不會得定,妄念太多,你怎麼會得定?學教你也學不通,為什麼?經典太多,你的煩惱、妄想太重,障礙你的智慧,你縱然去研究,你不會開悟。你在教裡面所研究的東西,也都是些別人的知見而已;換句話說,就是學得再好,咱們中國古人有個不好聽的話,叫「道聽塗說」。聽到這個經上講的、那個論上講的、這個法師講的、那個祖師大德講的,道聽塗說。為什麼?不是從自己心性裡面覺悟過來的,全都是別人的,不是自己的,這清涼大師才說增長邪見。如果從自性裡面悟過來的,那就是智慧,在教下裡面講叫大開圓解,那開悟了,宗門是大徹大悟。

  由此可知,性德要不能夠透露出來,不能恢復,我們的修學就沒有成績可言。像讀書,有人很用功讀書,真幹,但是考試都不及格,每次考試都得個零分,這種人我們大家都會說那是書呆子。學佛也不例外,學佛要不開悟,參禪不能得定,念佛不能得一心,這變成佛呆子,學佛學呆了。追根究柢的原因就是把基本的東西疏忽了,真正的基本就是《觀經》上講的「三福」,那是大根大本,你照這樣修,你有福報。

  這三種福報跟性德相連的,所以這個福報是真實的福報,跟世間一般修福絕對不一樣。一般修福,比方做慈善事業,救濟貧苦、救度眾生,不一定跟性德能夠連起來,那就變成世間有漏的福報。一個人能夠孝親、尊師重道,他修的福跟真如本性能夠連接起來,所以那個福報是稱性的福報,不一樣,不相同。普賢菩薩的行法不但是跟性有一點相連,自性完全透露,完全性法,所以他的心量是盡虛空遍法界,完全與性德相應。所以說一修一切修,一切修一修,他是圓滿的修法。這個地方講的如來是有標準的,一定要與性德相應,這是所稱讚的。

  下面這段是『窮未來際,相續不斷,盡於法界,無不周遍』,這是顯示無盡,也是像大勢至菩薩在圓通章裡頭教給我們的「淨念相繼」,這就是相繼,永遠不中斷,「相續不斷」。心沒有間斷,就是我們稱讚一切人的善心善行,我們這個心、這個意念永遠不中斷。我們現在沒有碰到人,現在不讚歎,但是讚歎的心沒有中斷,那個心所遍及的法界沒有中斷、沒有障礙,這就是普賢行。何況我們念這句佛號,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這是讚歎。「南無」是恭敬、歸命的意思,也就是皈依的意思,有禮敬的意思。阿彌陀佛是佛的名號,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就是稱讚阿彌陀佛。我們念佛這個心真誠,心清淨,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能所,清淨心是遍法界的,這就是普賢第二願的「稱讚如來」。可見得我們天天在修稱讚,我們自己不知道在修普賢行願。十願裡面,這一願是最明顯的,是大家常常修的,縱然有時候起了分別、執著,起了妄想、雜念,可是你一天當中總有幾句心地很清淨,跟普賢行願相應,一定有的。如果能夠保持,念念相續,力量就大了,所以這個地方講「窮未來際,相續不斷,盡於法界,無不周遍」。下面是總結無盡。

  經【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

  『虛空界』是不會盡的,『眾生界』也不會盡的。

  經【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讚乃盡。】

  這個稱讚就盡了。

  經【而虛空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讚歎無有窮盡。】

  『虛空界』不可能盡的,眾生、眾生業、眾生煩惱都是無盡的,我們稱讚也就無有窮盡。從這個結論裡面我們體會了一個道理,稱讚是為什麼?實在是為眾生,為眾生在造業,為眾生在受果報,煩惱就是受果報,所以我們才修稱讚如來。用這個方法能夠叫一切眾生破迷開悟,能叫一切眾生脫離苦海,這個意思就說得非常明顯。所以普賢菩薩修的這個大行不僅僅是度自己,更要緊的是要度一切苦難眾生,我們學佛,大家要牢牢的記住。

  「普賢行」,普就沒有分別,我看這個人很順眼,看那個人不順眼,就不普了,那就不是普賢行;不是普賢行,《華嚴經》上說的,不能成佛。好了,不能成佛就算了,我成個菩薩也可以。實在講,如果有嚴重的分別執著,菩薩也成不了,不但菩薩都成不了,連阿羅漢也成不了。為什麼?小乘初果須陀洹,我見就沒有了、身見就沒有了,才能證得初果。如果有非常嚴重的是非人我,小乘初果這一生都沒有指望,你才曉得這個問題真的嚴重。

  所以學佛,佛法的殊勝在哪裡?殊勝在清淨心、平等心,我們在修這個。無論修哪個法門,那只是方法、手段不一樣,我們的目標、方向決定是一致的,我們所求的一定是心地清淨平等。清淨心裡面就沒有妄想,平等心裡面就沒有執著,有執著哪裡還能平等?有妄想就不清淨。所以,普賢菩薩這些方法是最高明的方法、最有效的方法,幫助我們把煩惱、分別、執著、無明、妄想洗刷得乾乾淨淨,這是普賢行的效果。我們明白了,要想真正把這些煩惱、污染洗乾淨,這個方法是很有效的。第一步先要把經義搞清楚、搞明白,然後認真把它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依照這個標準來洗淨我們心身的污染,斷煩惱,長智慧。這是從這一段看到它真正的修學的用意。底下說:

  經【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不疲不厭,不疲倦、不厭煩,你只要真正去修,修的時候真有效果。心地一天比一天清淨,煩惱一天比一天少,智慧一天比一天增長,歡喜,法喜充滿,哪裡還會有疲倦?哪裡還會有厭倦?凡是修行會疲倦、會討厭,不是法門有錯誤,一定是你自己修的出了問題。你修行出了毛病,也就是我們常講的不如法,不是在理論上出了問題,就是在方法上出了問題。如果理論跟方法都沒有問題,正常的現象你一定得到不疲不厭、法喜充滿,這是決定會得到的。好,我們今天就講到這一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