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無量壽經  (第十四集)  1988  美國達拉斯  檔名:02-020-0014

  【戒若琉璃。內外明潔。其所言說。令眾悅服。】

  我們從這裡看起。前面說過菩薩的體德尊勝,有體必有用,用有自受用、有他受用。前面幾行經文我們都看到了,在度化眾生這一段經文上給我們說到「其心正直,善巧決定,論法無厭,求法不倦」,這是教化眾生的根本,菩薩有言教必有身教,這才顯示出大慈大悲。我們看世尊的應化,釋迦牟尼佛他所顯示給我們看的,佛就連小乘戒他也持得很清淨。實際上他是圓教的果人,也就是已經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為什麼還要持這些小小戒律,還要那麼嚴持?這是做給眾生看的,這身教。

  『琉璃』是比喻戒律的清淨,也顯示持戒的功德,這一點我們特別要注意到。一切大乘經中時時開示我們「因戒得定,因定開慧」,定就是清淨心,心清淨了,定的境界就現前,所以戒律的功德就是幫助我們得定。『戒若琉璃,內外明潔』,這不但是已經得定了,而且從定裡面開智慧了,明就是智慧。『其所言說,令眾悅服』,菩薩教化眾生,種種言詞,因為言詞與他的行持能夠相應,表裡一如,所以才能夠叫大眾心悅誠服。

  【擊法鼓。建法幢。曜慧日。破癡暗。】

  這個幾句都是形容詞,『法鼓』,鼓原本是軍中所用的戰鼓,聞鼓聲這就往前面衝鋒陷陣,佛拿這個來比喻菩薩自行化他,勇猛精進。『建』是建立,建立『法幢』,幢有高顯之意,有摧伏邪外之功能,幫助眾生破迷開悟。底下說『曜慧日,破癡暗』,就是破迷開悟。

  【淳淨溫和。寂定明察。為大導師。調伏自他。】

  『淳淨』這是講內,所謂是六根清淨,一塵不染;外面柔和忍辱。『寂定明察』,這四個字就是教下講的止觀雙運,禪門裡面所講的禪定的功夫。禪定是從梵語翻過來的,它的意義是靜、寂,息滅一切妄念,這個就是靜止意思;靜裡面還有慮,慮就是觀的意思。所以教下直接就把它翻成止觀,就是靜慮止已。

  『大導師』是指如來,這些菩薩都是法身大士,都有能力示現佛的形相來教化眾生,所謂是應以佛身而度者,即現佛身而度脫之。所以,以大導師的身分出現。『調伏自他』,因為他們還是菩薩的地位,並沒有證得究竟菩提,因此還要調伏自己,同時也幫助別人,正是所謂自行化他。

  【引導群生。捨諸愛著。永離三垢。】

  這個就是他教學的方針,以種種善巧方便,引導一切眾生。『捨離愛著』,愛是迷情,著是執著。《華嚴經·出現品》裡面佛給我們說,一切眾生本來具足如來智慧德相,很可惜的就是因為有分別妄想而不能夠證得。可見得妄想、執著、分別是我們體性上最大的障礙。佛法就是叫我們破迷,迷就是愛,破執著,要我們把這兩樣東西捨掉,我們的心就得到清淨了。『永離三垢』,三垢是說三界,三界都不清淨,三界統苦,我們要覺悟,要有永離三界超越輪迴之心。

  【遊戲神通。因緣願力。出生善根。摧伏一切魔軍。尊重奉事諸佛。】

  菩薩在世間確實是遊戲神通,就是示現在六道,與一切眾生和光同塵。他要度人道,他就得示現人身,他要度天人,他就得示現天身,他要度三惡道眾生,一定也要現三惡道之身。這個是乘願再來,不是業力受生的,所以他在六道裡面來去自由。示現的在六道裡面也有善惡種種果報,實際上他一切都不受;換句話說,菩薩在天堂裡面沒有樂受,如果有樂受他就是凡夫,他著了相。他在地獄裡面他沒有苦受,為什麼沒有苦受?因為他不著相,他心永遠是清淨的。相是有的,在哪一道必然跟哪一道的現相完全相同,沒有例外的。問題就是我們凡夫受,凡夫接受這個苦樂,凡夫執著這些苦樂,佛菩薩不受,佛菩薩不執著。因此,雖有,對他來講有跟沒有是一樣的,他永遠是清淨,永遠不染,這就是遊戲神通。

  『因緣願力,出生善根。』因緣這是指過去,菩薩在初發心的時候,甚至於在初發心之前,與一切眾生都有很深的因緣。我們沒有成佛之前,在六道之中,生生世世與一切眾生做眷屬,這個緣就非常的深。我們這一生沒有宿命通,不知道過去世,不知道未來世,如果哪一天我們這個能力恢復了,知道過去現在未來,我們就曉得一切眾生與自己究竟是個什麼因緣,我們今天世間人講關係,什麼關係,佛法講因緣。有因緣這才發願力,發願要度一切眾生,像通常講的四弘誓願,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這些都是非常明顯啟示我們的。願力才出生無盡的善根,善根我們在講席裡面常說,世間善根是無貪、無瞋、無痴,於一切法永斷貪瞋痴,出世間的善根就是一個精進。

  『摧伏一切魔軍』,魔軍前面也講過,像《八大人覺經》裡面所說的四魔,五陰魔、煩惱魔、死魔、天魔。菩薩以定慧慈悲,所以能夠降伏眾魔。『尊重奉事諸佛』,諸佛是我們的親教師,是我們修學的榜樣,我們要尊重、要承事。

  【為世明燈。最勝福田。殊勝吉祥。堪受供養。】

  因為菩薩自行化他,是世間最好的導師,是眾生修行的典範,典型、模範,所以功德無量無邊。『為世明燈』,燈的功能是破暗,這個意思就是說由於他的教誨,使無量無邊的眾生都能夠破迷開悟,這就有明燈之意。他是最殊勝的福田,我們眾生要想修福,到哪裡去修?供養菩薩就是最殊勝的福田。田也是比喻,有能生的意思,我們五穀雜糧種在田地裡頭,它就結實。我們要想求福,福的種子種在什麼地方?如果有個福田,我們去耕種這個福田,我們的福報就大了。佛菩薩、三乘聖人就是世間的福田,我們有機緣能夠遇到,在這個裡面種福,將來果報就無量無邊。

  也許諸位說,我們一生當中不要說佛菩薩,連一個阿羅漢都沒有遇到,我想種福,我到哪裡去種?這個實在是我們自己不明白究竟。最殊勝的福田實在就在我們眼前,譬如你今天真的遇到佛,你怎麼去供養佛?佛什麼也不要,我們能夠供養的,四事。飲食,供養佛一缽飯,供養佛一件衣服,佛要是示現生病的時候供養他醫藥,他晚上睡眠的時候供養他臥具,佛只接受這四種供養。可是這四種供養,福德是無量無邊。為什麼供養會有這麼大的福?諸位要曉得,因為我們供養,佛才住世,不供養,佛就不住世了,佛是從這個地方生的。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今天佛雖然不住世,我們想正法住世,豈不是這個功德等於是供佛,等於供佛,沒有兩樣。

  正法住世,有三樁重要的事情我們不能夠忽略,第一個是流通法寶,只要經典在世間,就跟佛在世間沒有兩樣。所以一定要曉得,流通經典這是最勝福田。第二個我們要獎勵人才,弘法利生的人才,我們要想方法去幫助他,去成就他,弘法的人才就有了。有經典沒有弘揚的人才,不行,所謂「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因此,獎勵人才也就是最勝的福田。第三就是宣傳佛法,使一切眾生與佛有緣,使一切眾生有機會接觸到佛法。這個三樁事情,就等於你供養佛、供養菩薩、供養阿羅漢沒有兩樣,是同樣的功德,都是最殊勝的福田。『殊勝吉祥,堪受供養』,這是說這些菩薩們,他們有能力接受供養。

  【赫奕歡喜。雄猛無畏。身色相好。功德辯才。具足莊嚴。無與等者。】

  因為這些大菩薩常常在十方世界,上求佛法,下化眾生,功德巍巍。『赫奕』也是盛大之貌,『歡喜』,我們常說的法喜充滿。『雄猛無畏』是菩薩得大總持法門,與佛果地上的十力、四無畏非常的相似,所以在十方世界顯示出雄猛無畏的威儀。『色身相好』,色身相好是果報,我們在經裡面看到,像常說的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江味農居士《金剛經講義》裡面就講得很清楚。每一個相好都是他修得的,相好是果,修功是因,修因證果,從身色相好你能夠曉得菩薩累劫的功行。

  一般講是指戒定慧,功是功夫,德是收穫,所謂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穫,這個德與得到的得意思是相通的。戒定慧三學,如果持戒而沒有能得定,這個戒不算功德,算人天有漏的福德;如果他得定了,他前面那個戒也算是功德。這就是戒是不是功德,要看他有沒有得定。定慧決定是功德,定慧是功德不是福德。『辯才』就是四無礙辯才。『具足莊嚴,無與等者』,具足就是指前面以種種歡喜、雄猛無畏、相好、功德辯才這些莊嚴自己。

  【常為諸佛所共稱讚。】

  這些菩薩,諸佛都讚歎他,可見得他的功德真實不虛,才能感得諸佛的稱讚。

  【究竟菩薩諸波羅蜜。】

  『波羅蜜』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是究竟圓滿的意思。菩薩行把它歸納起來講就是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六度萬行他都修到究竟圓滿了,所以稱為究竟諸波羅蜜。

  【而常安住不生不滅諸三摩地。】

  『三摩地』也是禪定的別名,菩薩常住在大定之中。經上常說「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那伽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龍象。龍我們沒有見過,象我們見過,象身軀很大,非常的安詳,好像常常都在定中一樣。所以佛菩薩常常用龍象來做比喻,他的行住坐臥都好像是在定中一樣,用這個比喻。這些菩薩都安住在『不生不滅諸三摩地』,不生不滅也就是無生法忍,可見得這個菩薩地位都相當之高。通常講無生法忍的菩薩,都是講七地、八地、九地,這個是真實證得無生法忍,就是證得不生不滅了。

  【行遍道場。遠二乘境。】

  道場是諸佛菩薩講經說法的場所,是諸菩薩修行的場所,這是從事相上來看,如果從理上講,像《維摩經》上所說的「直心是道場」。理事都能夠說得通,這菩薩『行遍道場』。『遠二乘境』,二乘是聲聞、緣覺,我們一般講小乘,也就是說這些菩薩永遠不會起一個小乘的心。小乘人只有自利,沒有利他,縱然利他也不圓滿,不像這些大乘菩薩,自行化他究竟圓滿。這是佛之所以稱讚他的。

  【阿難。我今略說。彼極樂界。所生菩薩。真實功德。悉皆如是。若廣說者。百千萬劫。不能窮盡。】

  這是佛叫著阿難跟他說,我在此地給你講的是簡簡單單說一個大概,極樂世界所有的菩薩們,要說他們真實的功德,就像經上所說的。這句話我們聽了應當要振奮,應當歡喜,為什麼?我們今天正是在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一到那邊去,我們所具的德能也跟經上所說的一樣,真實功德必定現前。佛在此地是略說,如果詳細的說,佛就說了,『百千萬劫』都說不盡。這是講西方極樂世界好處,我們聽了之後,怎麼能不發心?怎麼可以不去?如果聽了還不發心、還不想去,那就是李老師前面所說的,這個人不是愚人就是狂妄。一個正常的人,除非他不知道,他要知道了一定嚮往,一定發心。請看底下一章。

  【壽樂無極第三十二】

  『壽』是說西方極樂世界眾生的壽命,『樂』是講享受。我們看看他們那邊的壽量,看看他們那邊的享受。

  【佛告彌勒菩薩。諸天人等。】

  彌勒佛是當來下生佛,前面在序分裡面我們見到他,他也是本經當機之一,因為佛有話要囑咐他。所以此地,這是對彌勒菩薩以及諸天人眾等而宣說的。

  【無量壽國。聲聞菩薩。功德智慧。不可稱說。又其國土微妙。安樂。清淨若此。】

  這個兩行這是總讚,說西方極樂世界依報、正報。『聲聞菩薩』是正報,『國土微妙』是依報,『安樂清淨』這是依正都包括在其中。這樣的好,這樣的殊勝。

  【何不力為善。念道之自然。出入供養。觀經行道。喜樂久習。才猛智慧。心不中迴。意無懈時。外若遲緩。內獨駛急。容容虛空。適得其中。中表相應。自然嚴整。】

  這些,一方面敘說極樂世界的這些聲聞菩薩們,當然也在此地勉勵我們,所以句句話是雙關的。『何不力為善』,努力修善。我們曉得極樂世界這樣的清淨莊嚴,這樣的美好,只要我們努力為善就能夠往生。『念道之自然』,這句話李老師在旁邊給我們註出來,「真如常樂我淨」,這是我們修行的目的。真如,我們本有,常樂我淨,我們並沒有失掉,你要真正明瞭「道之自然」這一句,真如的體用你多多少少會體會一點。我們今天講真如的體用,真如就是自己的真心,就是自己的本性,我們講真心、本性的體用迷失了,這一迷失,換句話說,處處顯得不自然。不自然的地方就是做作,因為處處要做作,真性的體用就不能現前。如果做到一切自然,真性的體用完全顯露。我們看佛菩薩示現在人間,那就是道之自然,我們要往這個深處去體會。

  在中國,學佛的同修都知道寒山、拾得,也都知道六祖能大師,我們看看這些人一生的行誼,他多麼自然,他多麼自在,這是我們要常常念,常常要學習。學習說實在話,還沒有到真正自然的時候,學習裡面就帶著做作。不過這個做作是善的,趣向自然的做作。實在說,如果講一切得真正的自然、自在,只要把分別執著妄想斷掉就行了,有分別執著妄想,多多少少都免不了做作。

  『出入供養,觀經行道』,講他們那邊人,出入是講出入極樂世界,像每天早晨去供養十萬億佛,這當然離開西方極樂世界。供養完了之後,他又回來了,前面說過,回來聽阿彌陀佛講經說法,回來聽經。觀經行道,前面經上也說過的,這些與在沒有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前那些習氣都有關係。西方極樂世界這些菩薩,有在地上講經的,有在空中講經的,有聽經的,有討論佛法的,有經行的,有坐禪的,有念佛的,樣樣都有,處處都見到,這在此地簡單一句話就帶過去了。

  『喜樂久習』這句話我們要學,學什麼?學「久」這個字,我們世間眾生往往不能成就,都是因為沒有耐心,見異思遷,所以功行不能成就。看看這些菩薩們,他們學一個法門他有耐心,不僅是在這個世間有耐心的修學,縱然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也是一昧的耐心修學,這樣才能夠快速的證得無上菩提。因為我們在經上明白了,一切的法門無有高下,換句話說,每個法門都能幫助我們成無上道,我們修一個法門就夠了,何必修許許多多的法門!這是講我們自修,我們學,懂得是要懂得多,「法門無量誓願學」,沒有說法門無量誓願修,沒說,修只要修一個,自己的事情。學為什麼要學那麼多?因為我們要幫助許許多多不同根性的眾生,我們知道不多,就不能夠廣度一切眾生,為了要廣度一切眾生才學一切法門。可見得學是為他而學的,不是為自己,我們一定要懂得這個道理。所以說學法門乃是大慈大悲,是他受用。

  我們自己修行,我選擇這個念佛法門,持名念佛法門,我這一生就修學這個法門,永遠不改變,二六時中時時刻刻不離一句佛號。將來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學什麼?我還是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到西方極樂世界也不改變。你要問我,為什麼不改變?我覺得這個法門太簡單了,太容易了,一點都不要麻煩,從初發心到圓滿菩提我就用這一個法門。再告訴諸位,愈是好的方法愈簡單。這個方法好,但是很麻煩,那實在講並不是真正的好方法,真正的好方法一定是最簡單的方法。我們在許許多多經論裡面,我們也體會到,念佛是最好的方法,最簡單的方法,成就最殊勝的一個方法,我們應當「喜樂久習」。

  『才猛智慧,心不中迴。』「中迴」,迴就是迴轉的意思,拿個俗話來說,就是不後悔。我選擇這個法門了,一定是勇猛精進,決定不後悔。決定不後悔就是「才猛智慧」,你要沒有智慧,你一定會後悔。惟有智慧的選擇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才不至於中迴。『意無懈時』,沒有懈怠,沒有放逸。『外若遲緩,內獨駛急。』每一位個菩薩修行的方式都不一樣,假如都是一樣的,說老實話他的相貌也應該是一樣的。你看我們所謂的十八羅漢,五百羅漢,五百羅漢每個人的相貌不相同,每個人修行的方式也不一樣,有的人好像很精進,有的人好像一天到晚在遊戲、在玩耍。我們中國人可以說最熟悉的濟公活佛,濟公是個阿羅漢,因為世間人是被小說的渲染,對於濟公和尚並沒有真正的認識,真正你要認識他,你應該讀《高僧傳》裡面的《濟公傳》。那個裡面記載的,那是真實的,跟小說不一樣。但是他一生所表現的,就是「外若遲緩」,內裡面戒定慧精嚴,「內獨駛急」。

  『容容虛空,適得其中。』這是非常之難的,為什麼?他行的是中道。凡夫偏有,二乘偏空,菩薩是空有二邊都不偏,從容中道。儒家也講中道,儒家講中庸,佛法講中道,意趣都相同。『中表相應』,中是內,表是外,表裡一如,所謂外不著相,內不動心,這個叫中表相應。『自然嚴整』,嚴是莊嚴,整是肅穆的意思,莊嚴肅穆。

  【檢斂端直。身心潔淨。無有愛貪。志願安定。】

  『檢斂』是修身,也就是佛家常講的威儀,今人所講的風度,他有非常良好的風度。『身心潔淨,無有愛貪』,所以才潔淨,如果有愛有貪,身心就不會潔淨。『志願安定』,這個幾句話都非常重要,不但對世間法我們要遠離愛貪,出世間法也要遠離。一個人修行功夫如果是得力,我們一般講上軌道,得力了,他怎麼樣才能得力?就在「志願安定」他就得力了。

  (此處以下,缺漏相當長的一段經文)

  你拜多少他不管,你不拜,他也不責備你,年歲大的人拜不動。年歲大的人也坐不久,靜坐他也坐不久,體力衰了。我們看自古以來,那個修行、證果的人都年輕,他有體力,他的精神能夠集中、能夠貫注。我們在《壇經》裡面,六祖大師他得道的那年二十四歲。像我們講的佛七,精進佛七,我們年歲大的,一日一夜我們都有一點感覺得受不了,年輕,七天七夜實在說不在乎。我在二十幾歲的時候,七天七夜我沒有嘗試過,但是三天三夜都非常正常,沒有一點疲倦的現象,一切的工作、生活都非常正常。可見得古人所講的話沒錯,在年輕的時候,雖然聽說,不在意,到現在老的時候才覺悟到古德講的話正確。一定要把握健康、強壯、年輕的好時光,要拿它來修行,不要去搞「不急之務」,那個太可惜了。世間人因為他愚,沒有遠見,所以在那裡造作禍殃。

  【身愚神闇。】

  身愚昧,『神』是講精神、心理,心裡糊塗。

  【轉受餘教。顛倒相續。】

  這個就是惑、業、苦的循環,起惑造業,造業就受苦,受了苦又迷惑了,又造業,這樣愈迷愈深,造的業愈造愈重。

  【無常根本。】

  無常就是生死,這就是六道生死輪迴的根本。李老師眉註上面講「自受業果」。

  【蒙冥抵突。不信經法。心無遠慮。各欲快意。迷於瞋恚。貪於財色。終不休止。哀哉可傷。】

  這是佛對於世間人的憐憫,實在可憐,他是愚痴,沒有智慧。『蒙』是懵懵懂懂,『冥』是無明、無知,「蒙冥」就是無知。『抵突』就是我們常常講跋扈、固執,成見很深,不容易接受別人的忠告。『不信經法』,聖人教誨他聽不進去,他不能接受。『心無遠慮』,沒有想到他將來會老,沒有想到死了有來世,他沒想到,沒有遠慮。如果我們想到將來會有老,老苦,怎樣能夠避免老苦?是可以做得到的,懂得佛法他就會做了。怎麼樣去做?照顧老人,對於老人,歡歡喜喜以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到我們自己年老一定就受到果報。所以我們常常想到,如果我老了,希望年輕人怎麼樣對待我,我現在年輕,就應該如何對待老人,這因果報應。年輕人看到老人就討厭,說話都不願意跟他多講幾句,好了,到我們將來老的時候,也得受這個果報,因果報應絲毫不爽。如果你能夠廣行布施,將來雖然老,老也不衰,我們看到不少修行人,像去年往生的李炳老、廣欽法師就是例子,活了九十多歲,體力不衰,不需要人照顧。那麼大的年歲,還是自己照顧自己,這相當不容易,雖老不衰,他不苦,沒有老苦。

  所以,眼光總要向遠處看,不僅看到將來,要看到來世,來世我們怎麼辦。如果不趁現在做個妥善的安排,六道輪迴決定是免不了,六道裡面三惡道的成分佔的最多,這個實在是值得憂慮的事情。世人短視、淺見,『各欲快意』,只想眼前的痛快。『迷於瞋恚,貪於財色』,貪瞋痴、殺盜婬他不能夠止住,不能夠改過。『終不休止,哀哉可傷』,天天還造十惡業,將來的果報必定是在三途。所以佛才提出哀傷、憐憫。

  【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

  『先』是講在生的時候,生時,也是指我們現在這個時候。思想、見解、行為都不善,怎麼不善?不認識道德,把道德看輕了。儒家的倫常、八德,佛法的五戒、十善,這是世出世間道德的標準,都疏忽了。『無有語者,殊無怪也』,也沒人說。

  【死生之趣。善惡之道。都不之信。謂無有是。】

  跟他講因果,跟他講來世,他更不能接受,根本就不相信,說哪有這回事情!這個是真正迷惑顛倒到了極處。

  【更相瞻視。且自見之。或父哭子。或子哭父。兄弟夫婦。更相哭泣。一死一生。迭相顧戀。憂愛結縛。無有解時。思想恩好。不離情欲。不能深思熟計。專精行道。年壽旋盡。無可奈何。】

  這一段是我們常常見到的世間相,世間現象。佛說你初時是有可以原諒的,你沒有見到,沒有人跟你說,可是遇到有這個緣,你不能接受,不能相信,那就可憐了,就非常可憐。這是講到生死之際。生離死別我們一般講人之常情,無可奈何之下只有痛哭流涕。痛苦能不能解決問題?不能解決問題。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唯獨佛法,所以不學佛怎麼行?李老師在底下寫了古人有兩首詩,這個兩首詩諸位可以看一看,我把它念一念。「望鄉臺畔尚思家」,這是講的餓鬼道,人死了之後到鬼道裡頭望鄉臺,望鄉臺裡面還想家,「月慘風淒冥路斜,縱有紙錢無處使,只緣一點念頭差」。這是第一首。第二首說「雙袖斑斑血淚痕,今朝萬事不堪論,也曾聽說西方路,回味生前向佛門」。這兩首詩很值得玩味的,都是說的真話。

  所以這個經末後一行,提醒我們要『專精行道』,如果把這個疏忽了,那你真正可惜了。尤其我們這個法門,本經的宗旨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那真是專精行道。請看底下這一段,六十四面第一行。

  【惑道者眾。悟道者少。各懷殺毒。惡氣冥冥。為妄興事。違逆天地。恣意罪極。頓奪其壽。下入惡道。無有出期。】

  這個幾句話,好像是釋迦牟尼佛就是為我們現代社會上所說的。佛距離我們三千年了,他對於我們眼前社會的狀況真是知道得清清楚楚,現在社會不就是這個樣子嗎?迷惑的人太多了,不要說世間一般人,就是我們說佛門,學佛的,學佛的迷惑的也太多了,這個現象奇怪,可以說自古以來沒有這種現象。現代學佛的人迷信,信假不信真,真正覺悟的少。『各懷殺毒』,心裡都有怨毒,都有殺氣,自讚毀他,這是『惡氣冥冥,為妄興事,違逆天地』,違背了自然。『恣意罪極,頓奪其壽』,壽命也減短了,換句話說,冤枉死的人就多了,橫死的人多,『下入惡道,無有出期』,這是講他將來的果報。最後一段是佛勸勉我們,說:

  【若曹當熟思計。】

  『若曹』現在的話就是「你們」,你們大家應當要仔細去考慮,多想一想,多計劃計劃。

  【遠離眾惡。擇其善者。勤而行之。】

  一定要斷惡修善。

  【愛欲榮華。不可常保。】

  這個一定要覺悟、要看破。

  【皆當別離。無可樂者。】

  不要迷戀在榮華富貴,榮華富貴那是像曇花一現而已,如果貪戀,必然造許許多多的罪業。真正覺悟的人不貪圖這些,衣能夠保暖就夠了,吃得飽,穿得暖,有個小房子能夠遮蔽風雨,一生無牽無掛,無憂無慮,安心辦道,這是世間第一等有福之人。因為,他這一生道業決定成就,這一生就可以能夠永脫輪迴,了生死出三界,這是普通人決定做不到的。

  【當勤精進。生安樂國。】

  佛特別勸我們要努力、要精進,要求生西方淨土。

  【智慧明達。功德殊勝。】

  這兩句的讚歎我們不必多說,全經都是說的這樁事情。極樂世界依正莊嚴無比,功德之勝,諸佛也沒有辦法說得盡。而且這是易行道,可以說西方最殊勝的地方就是易行道,別的法門成就難,他這個地方成就非常容易。阿彌陀佛所以能夠勝過一切諸佛,並不是別的地方他能超過諸佛,佛佛道同,怎麼能超過?他之所以能勝過諸佛,就是他度眾生這個方法簡單、容易,這就是他殊勝之處,信願持名就能往生。一往生西方就圓證三不退,這是無量無邊法門裡頭最容易修行的,叫易行道。不但易行,是最穩當,不但穩當,蕅益大師講的,至圓至頓,圓是圓滿到了極處,頓是頓超,不需要很多的時間就能成就。所以講『智慧明達,功德殊勝』。

  【勿得隨心所欲。虧負經戒。在人後也。】

  這個話說得好,凡是不能成就的人,都是被五欲六塵害了,他放不下。雖然也聽到了佛法,雖然也受了戒,可是沒能做到,這就辜負了。看看別人個個都往生了,個個都作佛了,自己落在後頭。所以這幾句話是佛的苦口婆心,也給我們很深的警惕。我們不能在人之後,一定要把三經或者是五經要認真的來讀誦,認真的來研究。我們把這些事情,西方極樂世界這個事情要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正明白了,斷疑生信,信心清淨,願力堅固,才曉得自己應該怎麼樣去修,這一生決定能生淨土。那我們就不辜負經戒了,我們也不會落在別人後面。請看底下一章:

  【心得開明第三十四】

  【彌勒白言。佛語教戒。甚深甚善。】

  近而言之,就是前面兩章,佛對彌勒菩薩說的。彌勒菩薩在這一章裡面他是當機者,前面是阿難當機者,因為這邊統統對彌勒菩薩說的,所以本經有兩個當機者。彌勒聽了佛的教戒,佛的開導之後,讚歎說『甚深甚善』。

  【皆蒙慈恩。解脫憂苦。】

  因為聽了甚深甚善的大法,蒙佛慈悲加持,能夠開解,心得開明,這是『解脫憂苦』。

  【佛為法王。尊超群聖。】

  『群聖』是指十地,或者連等覺算進去,就是十一地。

  【光明徹照。洞達無極。】

  這是讚歎佛的智慧、神通。

  【普為一切天人之師。】

  佛為天人導師。

  【今得值佛。復聞無量壽聲。】

  這個真是難得,常言說得好,「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彌勒菩薩遇到佛,這是一難,又聞到阿彌陀佛,這是難中之難。我們再想想自己,我們自己雖然沒有生在佛世,生在佛的末法之中,沒有親自見到佛陀,可是我們見到佛的形像,這是不幸中之大幸。我們也能見到諸佛如來教誡眾生的第一經《無量壽經》,可以說我們的幸運也不亞於彌勒菩薩,這是真的。如果我們能夠信解,能夠依教修行,諸位想想,我們跟彌勒菩薩有什麼兩樣?所以要曉得這個機會不容易,正是古人所謂的「無量劫以來希有難逢之一日」,我們今天遇到《無量壽經》。

  【靡不歡喜。心得開明。】

  心開意解,就是我們普通講的開悟,真正覺悟了。這可以說是彌勒菩薩聽佛開導的心得,他真聽進去了,真正覺悟了。

  【佛告彌勒。敬於佛者。是為大善。】

  一切善行裡面,沒有說對佛尊敬這個善大,佛是世出世間第一位善知識。我們能夠尊敬他,我們的心與他就相應,正是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你要不是至善,你怎麼會尊敬至善之人?諸位細細想想這個道理你就明瞭。

  【實當念佛。】

  既然你能夠敬佛,佛勸我們,你實在應當念佛。念什麼佛?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這才是大善。

  【截斷狐疑。】

  我們對於西方淨土一絲毫的懷疑都沒有,如果有疑,討論這個經論,讀經、研究就是斷疑生信的。

  【拔諸愛欲。】

  這個是功夫,『拔諸愛欲』。

  【杜眾惡源。游步三界。無所罣礙。】

  這四句都是講的功夫。你真正開悟,曉得世出世間一切法的真相是什麼,明白了,不會再貪戀了,不會再執著,也不會再計較,這是真正的心開意解。『杜眾惡源』,惡源就是貪瞋痴慢邪見,我們這些統統沒有了。『游步三界,無所罣礙』,三界就是六道輪迴,雖然在六道裡面,沒有障礙了,就跟菩薩們一樣,遊戲神通。為什麼沒有障礙?諸位想想,三界的障礙就是六個根本煩惱,貪瞋痴慢疑惡見。你能把這些東西都斷掉了,雖然身體在這個世間,與聖人、與那個乘願再來的人也相仿佛了。在這個世間幹什麼?

  【開示正道。度未度者。】

  幫助佛度眾生,還有那些迷惑顛倒的人,還有許許多多沒有覺悟的人,我們要想方法幫助他,認真的去想方法,盡心盡力的去幫助他。跟諸位說,這個念頭就叫發大菩提心。本經宗旨不是說得很清楚嗎?「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才能往生。如果不發菩提心,只是做到一向專念,聽說西方極樂世界黃金為地,七寶宮殿,思衣得衣,思食得食,那麼樣的自在快樂,為了一昧去享受快樂而去的,恐怕不容易往生。這個話不是我說的,古德說的。道綽大師好像在《安樂集》、《往生論》註解裡都有說,與本經宗旨完全相應。因為我們讀過三輩往生,三輩往生不管是上輩、中輩、下輩,統統都要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我們對於這一句經文要認真。

  菩提心怎麼發法?就是我們時時刻刻有念頭幫助別人,幫助別人學佛,幫助別人修淨土,幫助別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只要念念存這個心,這就叫大菩提心。這個法門是大乘,不是小乘,是積極,不是消極,我們要盡心盡力去做。我能力很有限,能力很有限,我心是無限的,我見人合掌念一句阿彌陀佛,他聽到心裡面去了,他種了善根。這個是不費錢的,也不費時間,也不費力氣的,為什麼我們不做?說人家不喜歡聽。不喜歡聽我們也念,不管他喜不喜歡,過幾年他就會感激你,他明白了。我們要有這個意念,為眾生種善根,『開示正道,度未度者』。

  【若曹當知十方人民。永劫以來。輾轉五道。憂苦不絕。】

  這是我們要曉得的,佛說了,你們大家都要知道,『十方』是指十方世界,十方有無量無邊的世界,每個世界都有六道。經是對我們人說的,在人間說的,所以在六道裡面說『人民』。『永劫以來』就是無量劫以來,我們都是『輾轉五道』,五道就是六道,講五道就是不帶阿修羅道。《楞嚴》上說得很清楚,阿修羅是除了地獄道沒有之外,其餘的四道都有阿修羅,阿修羅在哪一道就歸屬於哪一道,在天道他就歸在天道,人道就歸在人道,畜生、餓鬼亦復如是。如果我們講六道,那個阿修羅是專門講天阿修羅,把他單獨算一道,實際上嚴格的來講只有五道,沒有六道。輾轉五道就是五道裡頭輪迴,『憂苦不絕』。

  【生時苦痛。老亦苦痛。病極苦痛。死極苦痛。】

  生老病死,五道裡頭統統都有,這個世間有什麼可樂?

  【惡臭不淨。無可樂者。】

  『惡臭不淨』是指前面這個五樁事情,生老病死再加上「憂苦不絕」。人,實在講不僅是人,天也是如此,只要不出六道,可以說他都不免憂悲苦惱,他沒有辦法避免的。所以要曉得「惡臭不淨,無可樂者」,我們仔細去想一想,人生就是這麼一回事情。我們講清淨,清淨是假相,不是真的。怎麼曉得?一個禮拜不洗澡,身上都臭了,那是真的。你不洗、不化妝它,那是本來面目;天天洗,天天化妝,那是假的,都是個假相。我們要認識真相,這個要覺悟。

  【宜自決斷。洗除心垢。】

  『宜』是應該,你應當要覺悟,應當要做個了斷,要選擇一條道路。佛教給我們,『洗除心垢』,心垢就是心裡面的貪瞋痴慢,煩惱、習氣,我們把這個洗掉。

  【言行忠信。】

  『言』是言語,『行』是行為,『忠信』是表裡一如,底下講的:

  【表裡相應。】

  不自欺,不欺人。

  【人能自度。轉相拯濟。至心求願。積累善本。雖一世精進勤苦。須臾間耳。】

  值得的!佛不度眾生,要自己度自己,佛只是給我們做個增上緣。釋迦牟尼佛對我們的恩德,就是把極樂世界介紹給我們,這是釋迦牟尼佛的無比的恩德,沒有他我們怎麼曉得,不知道!他一介紹,我們才知道,原來虛空裡面、法界當中還有一個極樂世界,而且這個極樂世界想想我們還有資格去,這一生就能去得了,這是佛給我們大恩大德。彌陀的恩德更大了,他建立西方淨土來幫助我們。尤其難得的,在我們臨命終時他親自來接引我們去,來迎接。所以這是『人能自度』,我們自己要相信,要發願,要念佛。

  念佛最重要的是心念,古大德有一天十萬聲的、五萬聲的、三萬聲的,為什麼念這麼多?他信得真,一心一意只想求西方世界,一分一秒的時間都不讓它空過,這是精進之相。這個就是『至心求願,積累善本』。依照本經,除念佛之外,我們還要修積功德,縱然小小的善事,都可以迴向給西方極樂世界。像迴向偈講的「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要把經典裡面教誡我們的,都能夠做得到。雖然是『一世精進勤苦』,也不過是『須臾間耳』,人生百年,一彈指就過去了,不算很長,很短的時間。

  【後生無量壽國。快樂無極。永拔生死之本。無復苦惱之患。】

  這是將來得到的,我們這一生能夠勤苦精進,我們將來得到的果報,不可思議。

  【壽千萬劫。自在隨意。】

  『千萬劫』在此地也是個比喻,如果真的是千萬劫,我們人都可以算得出來,哪裡像四十八願所講的,一四天下的緣覺,所有人都成緣覺,共同計算都算不出來。那是真的,此地是方便說。因為,淨土所有一切經論,以及祖師大德的註疏,我們統統都要以四十八願做標準。與四十八願相應的,那是真的,與四十八願不相應的,那是權說、方便說,這是我們要認識清楚。壽命長!

  【宜各精進。求心所願。】

  『宜』是應該,『各』是各人,每個人都應該要精進。『求心所願』,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就像阿彌陀佛一樣,願願都圓滿。

  【無得疑悔。】

  你現在不要懷疑,懷疑之後你一定後悔。

  【自為過咎。生彼邊地。七寶城中。於五百歲受諸厄也。】

  這是講什麼?你不要懷疑,如果你還是有懷疑,懷疑的人他也精進,也念佛發願往生,他能往生,往生到哪裡?往生到邊地,極樂世界的邊地。在邊地裡頭,那個快樂也是很自在的,經上講,邊地裡面的人,快樂超過了忉利天宮。但是怎麼樣?他五百歲不聞法,不見佛、不聞法,這就是他的苦難。連下品下生都不如,下品下生到那裡也聞法,雖然他花沒有開,下品下生的人十二劫花才開。他在花裡面,蓮華化生在花裡面,阿彌陀佛、觀音、勢至化身在裡面給他說法,所以他見到的是化身佛。花開見佛那是見報身佛,花一開就是實報莊嚴土,見到報身佛了。什麼叫邊地,後面還有一章專門要講這個問題。

  【彌勒白言。受佛明誨。專精修學。如教奉行。不敢有疑。】

  彌勒是等覺菩薩,聽了哪有不清楚的道理,在此地是給我們做一個榜樣。彌勒菩薩不懷疑,『專精修學,如教奉行』,我們還會有什麼疑惑?看到彌勒菩薩這個樣子,我們趕緊跟著他學,那就一定不會錯了。再看底下一章:

  【濁世惡苦第三十五】

  【佛告彌勒。汝等能於此世。端心正意。不為眾惡。甚為大德。】

  這是佛對於彌勒菩薩這些人的讚歎,因為底下有『汝等』,都是在會的這些大菩薩。我們今天在佛滅後三千多年遇到這部經,恭敬讀誦,體究力行,也就如同當時在會相彷彿。佛對於彌勒菩薩們所說的話,如果我們直下承當,那就是佛說法的本意。『此世』是指五濁惡世。尤其在現代這個社會,我們能夠『端正心意』,心裡沒有邪曲,沒有迷惑,沒有顛倒。『不為眾惡』,殺盜婬妄我們不作,惡口、綺語、兩舌、貪瞋痴慢我們也不做。這就是佛讚歎的,你是大德,你跟菩薩沒有兩樣!

  【所以者何。】

  為什麼佛這樣的讚歎?

  【十方世界善多惡少。易可開化。】

  這是講其他諸佛世界,有善有惡,但是善多惡少,佛教化容易。

  【唯此五惡世間。最為劇苦。】

  現在五濁惡世,尤其是在我們現前這個世間,濁惡到了極處,這是我們要明白的。濁惡到了極處,我們還能端正心意,那就更值得讚歎,更不容易。所以果報是『最為劇苦』。

  【我今於此作佛。教化群生。令捨五惡。去五痛。離五燒。降化其意。令持五善。獲其福德。】

  這是佛自己說的,他出現在這個世間,為的什麼?為了教化眾生,希望眾生『捨五惡』,五惡是因,不要造這個因。五惡指什麼?殺、盜、婬、妄,經上指的這四個,五戒裡還有個酒戒,但是這是只講四重戒,經文上講的殺盜婬妄。加上前面這一段,李老師有個小標題,「首明取捨途徑」,這一段就是講的因果輪迴。加上前面這一段,一共是五種,一條一條的底下列得很清楚。所以,教我們捨五惡。『去五痛』,五痛是煩惱,花報,就是你現前的果報。『離五燒』,這個燒是指將來的果報,就是三途苦報。佛為這個事情出現於世間。『降化其意』,降是降伏其心,變化眾生的氣質,變化眾生的思想、行為,佛是為這個而來的。『令持五善』,五善就是五戒,這樣才能夠獲得真實的福德。

  【何等為五。】

  底下一條一條給我們解釋。

  【其一者。世間諸眾生類。欲為眾惡。強者伏弱。】

  『伏』就是欺負他,我們現代人所謂弱肉強食,以為這是正當的,不曉得因緣果報。

  【轉相剋賊。】

  『剋』是相剋,『賊』是賊害。

  【殘害殺傷。迭相吞噉。】

  這都是我們眼前所見到的,世間人沒有天眼通,如果有天眼,他就看出來了,所謂人死為羊,羊死為人。世間的刀兵劫,就是由於殺生,殺業累積而成的。佛法裡說得好,要想叫世間沒有刀兵劫,就是沒有戰爭,這個好,人人都希望,可是你不能造戰爭的業因,業因是什麼?殺生。所以經上講「除非眾生不食肉」,一切眾生都不吃肉了,這個世間就不會再有刀兵劫,果報如是!

  【不知為善。後受殃罰。故有窮乞。孤獨。聾盲。瘖啞。癡惡。尪狂。皆因前世不信道德。不肯為善。】

  這是舉這些例子,這些例子我們今天都稱之為殘障,殘障也是業報,六根不具足,有缺陷。佛給我們講,都是前世『不信道德,不肯為善』,所以才有這一世果報。他受了果報他並不覺悟,他心裡面有怨恨、有嫉妒、有不平,於是造的業就更重了。前世造的惡業,這一世得人身,得殘障之身,如果不曉得修行,不知道懺悔,來世必定又入三惡道,比這一世更苦,這是真正值得憐憫的。

  【其有尊貴。豪富。賢明。長者。智勇。才達。】

  這是世間一類善果報的人。

  【皆由宿世慈孝。修善積德所致。】

  所以,真正明達因果,每個人都守本分,世界自然太平。貧窮之人曉得我應該受貧窮,我前世沒修。對於富貴人家,他也不羨慕,也不嫉妒,曉得他前世修的,我前世沒修,他得富貴應該的,我貧窮也是應該的。真是心安理得,理明白了,心安了,貧窮的安於貧窮,富貴的安於富貴。富貴人明理,曉得我的富貴是前生好施,喜歡布施,今天看到這個貧窮的人,他一定又會照顧他,為什麼?他認為我布施他,我來生還得富貴。貧窮的人不怨天尤人,沒有嫉妒,沒有瞋恨,回心轉意修善積德,他來生又得富貴。不明理不行。所以本經,梅光羲序文裡頭講前清開國的時候,國家提倡念這部經典,他有道理。上下相安,大家明白因果報應,彼此相安,對於世道人心有很大很大的幫助。所以這個是有福之人,善業的福報,他是過去生當中『慈孝,修善積德所致』的。

  【世間有此目前現事。壽終之後。入其幽冥。轉生受身。改形易道。故有泥犁。禽獸。蜎飛蠕動之屬。】

  這講輪迴,『世間有此目前現事』,就是有造惡的、有修善的,造惡的,死了以後果報在三途,修善的果報在人天。這個地方是講一些作惡的,『壽終之後,入其幽冥,轉生受身,改形易道』,形狀不相同了,道也不一樣了。現在在人道,也許到『泥犁』是地獄道,『禽獸』這是畜生道,『蜎飛蠕動』都是屬於畜生道。這一轉生就入了三途,跟人身不一樣了,形狀變了,道也換了。這個事情快得很,轉眼就到了。

  【譬如世法牢獄。劇苦極刑。魂神命精。隨罪趣向。所受壽命。或長或短。相從共生。更相報償。】

  這是拿世間的監牢獄來做個比喻,世間牢獄現在的監獄跟從前不一樣了,現在處處講究人道,受刑的人在牢獄裡面也很舒服,只是不自由而已。過去牢獄受刑罰,種種的刑罰,所以他苦。這是拿這個來比喻他在陰曹地府裡頭要受罪的,受罪,當然不是他這個身體去,身死了,神魂去了。我們中國人講靈魂,佛法裡面講神識,這個經是早期翻譯的,最早到中國來的,所以還有很多佛學名詞沒用,用我們中國一般舊的觀念,講『魂神命精』,如果是後期翻譯的都講神識。『隨罪趣向』,就看他在生前造的罪業,造的是什麼樣的罪業,他一定要得那個果報。

  『所受壽命,或長或短』,畜生道壽命長短不一樣,餓鬼道也是如此,地獄道也是如此。地獄有根本地獄,就是無間地獄,那個壽命最長,最苦。有遊增地獄,他壽命比較短一點,苦比無間地獄要輕一點。還有一種地獄更輕的,好像我們一般很輕的叫關禁閉,把這個人關在海邊,海裡面或者山洞裡面,那是比較輕一點的,壽命長短也沒有一定。大概就是地獄是很多了,不外乎這三種形式。『相從共生』,這是隨你罪業變現出來的,真正是自作自受。『更相報償』,報是果報,你造的這個業,一定要受這個果報。

  【殃惡未盡。終不得離。輾轉其中。累劫難出。難得解脫。痛不可言。】

  這是講大地獄,造五逆十惡之罪,墮五無間地獄。無間地獄壽命長,比我們這個世界的壽命都長,世界,諸位曉得有成住壞空,這是大劫。他比這個還長,我們這個世界壞了怎麼辦?世界壞了『輾轉其中』,他移到別的世界阿鼻地獄裡去受罪,等那個世界壞了,這個世界又成了,他又再回來受罪。他沒有辦法出離,世界壞了他也沒法子出離,『累劫難出,難得解脫』,真的『痛不可言』。五無間罪在現代造很容易,造這個罪很容易,我們也常見到。在過去造無間罪業是不太容易的,因為人心淳厚,他還相信因果報應,不大敢造五逆罪。

  五逆罪是殺父親、殺母親,在我們中國古代社會,的確很難得聽到的,現代這個社會多了!再有殺阿羅漢的,阿羅漢我們一般人見都見不到,但是殺一個社會上有道德的人,社會上是一個善人,等於殺阿羅漢。因為一個有道德的善人,他能夠影響這一個地方,使這個地方的人潛移默化,也就是他是這個地方的好老師,是這個地方人的模範,你把他殺害了,等於殺阿羅漢。第四就是出佛身血。佛不在世,現在有佛的形像在世間,佛像。不管是塑的像或者是畫的像,你以瞋恚心、以怨恨之心把它毀掉,那就等於是出佛身血。如果不是以怨恨心,不是瞋恚心,那個罪就輕,或者無意當中損害的,這個很輕,罪過很輕。破壞佛像、菩薩形像,罪業就看你的心態。第五就是破和合僧,破壞僧團,分化僧團。這個五種罪都是阿鼻地獄,就跟此地所講的,「累劫難出,難得解脫,痛不可言」。所以我們要知道,要謹慎,要小心,這個五種罪業決定做不得。

  【天地之間。自然有是。雖不即時暴應。善惡會當歸之。】

  報應不是說立刻就來,死了以後就現前,決定逃不過,決定免不了。所以這個經要常讀,時時刻刻提醒自己,警惕自己,我們的思想、言行就不會過分的越軌了。再看第二條:

  【其二者。世間人民。不順法度。】

  此地講的『法度』有兩種,一種是國法,世間的法律,一種是出世間法,是佛法的戒律。我們講到法律,現代的法律跟古時候的法律不同,現在是民主,法律誰定的?百姓,老百姓覺得怎麼方便,我們定一個什麼法律,只是圖自己方便而已,當然也不能為過。古時候的法律,聖人所定的,換句話說它有相當的道德標準,不像現在。現在的標準是利害,是以利害為標準,古時候是以道德為標準,這個不一樣。從這個角度來看,今不如古。這個世間人民不遵守法度。

  【奢婬驕縱。任心自恣。】

  這個兩句實在就是現代世間人的寫實。

  【居上不明。在位不正。】

  像現在全世界普遍的貪污、賄賂,這就是這兩句所說的。

  【陷人冤枉。損害忠良。】

  因為唯利是圖,沒有公理,沒有正義,所以忠良就受到損害了。至少忠良在社會上很難出人頭地,為什麼?他不會巴結人,他不會賄賂,所以在社會上他得不到地位,他的智慧、才能因此也就沒有辦法貢獻給社會,這就是損害。

  【心口各異。】

  就是心口不相應,口裡說的是一套,心裡想的是另外一套。

  【機偽多端。】

  我們俗話講奸詐。

  【尊卑中外。更相欺誑。】

  『尊卑』是對家裡面,對父母,或者對子女,對兄弟都欺騙。外面是對朋友,更不必說了,對家裡人都欺騙,何況對外面?

  【瞋恚愚痴。欲自厚己。】

  為什麼?都是為了自私自利。

  【欲貪多有。利害勝負。結忿成讎。破家亡身。不顧前後。】

  這些都是造作的惡業,只圖眼前小利,不顧後果。這些事情不必多加解釋,諸位每天看新聞,每天看報紙雜誌裡頭幾乎天天都有報道。

  【富有慳惜。不肯施與。】

  豪富的人家前生修布施,這一生得來的。可是這一轉世就有隔陰之迷,前世事情忘掉了,現在這一世有財富,又捨不得,吝嗇了,不曉得因果報應。他這個財富用完了,用完就沒有了。所以說實在話,天理是很公平的,為什麼?富人不是生生世世富,窮人不是生生世世窮。我們往往看到窮人肯布施,出錢、出力都肯,反而富人,豪富人家反而吝嗇,縱然肯施,施得很有限,沒有貧人那麼樣慷慨。所以,貧人來生就富了,富人來生就貧了,一轉世他們地位馬上就換了。這是『不肯施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