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無量壽經(一次宣講)—宇宙人生的真相  (第三集)  1987/10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2-001-0003

  這是玄義裡面的第二節,「本經體性」,本經的體性。自古以來,古大德告訴我們,一切大乘經都是以實相為體。先說說什麼叫體、什麼叫性?簡單的講,就是理論的依據,佛是依據什麼理論給我們說出這部經,這個依據的理論就是這部經的理體。理體明瞭之後,我們的信心才能夠建立,知道佛這個說法不是隨便說的,不是猜測的、不是理想的、不是推斷的,而是確確實實有理論的依據。這個理論是真理,真理只有一個。所以一切大乘經統統是以實相為理體。

  這個第一段,「一切大乘經典,皆以實相為體」。什麼叫實相?「實相者,真實相也,又平等一相也」。這些話可以說講得很明白了,但是還是很難懂。我們凡夫六根接觸外面的現相,眼見到這一切相,耳聽的這一切音聲之相,乃至於心裡面打妄想,打妄想也有相、也是相,這些相都不真,都不是真實的。什麼才叫真實?佛法對於真與妄它有一個簡單的定義,就是凡是有生有滅,凡是會變的就是虛妄的,就不是真實的;凡是永遠不會變的,這個就叫真實,所以它真妄是這樣區分的。

  我們想一想,我們眼見一切色,耳聽一切聲,這個色與聲,乃至於一切法,佛講都是虛妄。我們想一想也對,為什麼?沒有一個相不是生滅相,動物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異滅,礦物、星球有成住壞空,確實。所以這個相真的要用佛的定義來講,沒錯,都是虛妄的,《金剛經》上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可是佛告訴我們,這個虛妄相有真實相在裡頭,就是有那個不生不滅的、不來不去的、不一不異的,有這個東西在。這個東西是什麼東西?所以這個地方講有體有性了。體是絕對真實的,決定沒有虛妄的,那就是什麼?本性。《楞嚴》上說得好,在眼叫見,在耳叫聞,見聞覺知這個根性它不生不滅,它是真的,不生不滅就是真的。

  怎麼曉得是不生不滅?《楞嚴》上佛給波斯匿王說的那一段話很有意思,佛舉了一個比喻,問他什麼時候第一次見的恆河水?波斯匿王說三歲,他母親帶他到恆河邊上去玩的時候,第一次看到恆河水,第一次見到的。佛就問他,大王你現在多大年歲了?他說他六十有二了,六十二歲。你六十二歲見的恆河水,你這個見有沒有變異、有沒有變化?不是講外面景象,就是能見。他說沒有變化,三歲那個時候見,現在這個見的確沒有變。佛就講,不變就是真的,會變的是虛妄的。也許我們會感覺到年輕的時候眼睛很好,很小的字看得很清楚,老的時候要戴老花眼鏡,老了看不見也聽不見了。給諸位說,那不是你的見性、聞性出了問題,是你的眼根、耳根有了障礙。換句話說,還是妄相上有障礙,那個真相裡頭、實相裡頭沒有障礙。這就是講性是真的,相是妄的。

  講到體就有兩個體,一個是性體,一個是質體。質就是物質,物質今天科學也證明了,物質不滅。所以實相剛才講了,又叫平等一相,這個平等一相,現在科學家已經證實了,所有一切萬物把它分析到最後,都是原子、電子、基本粒子,都是一樣的,都是平等的。人跟花草平等,跟石頭、磚瓦也平等,為什麼?統統是一種基本物質,排列的方程式不一樣,確確實實是平等,沒有一法不平等,這現在被科學家證實出來了。質體上平等,性體上更是平等,這個就叫實相。你看我們這個身,物質有變異,有成住壞空,那個原子、粒子沒有,它沒有成住壞空,所以你要能看到組織基本的物質,你就曉得佛講這個很有道理。我們蓋一棟房子,房子年代久了、舊了,它會倒塌下來,造房子這些材料,裡面那些原子、電子你把它一分析,它從建築一直到倒塌,它有沒有改變?它沒有改變。所以從基本的物質上來講,的確它不生不滅,是真的。佛講這部經就是依據這個道理來給我們講的。但是這個道理非常之深,我們在此地只能夠簡單的跟諸位來介紹。

  經上常說實相有三種,實相無相、實相無不相,無相就是沒有相,無不相就是有相;又說實相無相無不相,那就是亦有相亦無相。這是常常把我們搞得迷惑顛倒,像《金剛經》上都是講這個東西,《金剛經》上是討論這個問題的。這個問題多少也要認識一點,如果不認識,很容易把我們迷住了。如果我們著了迷,走錯了方向,以後麻煩很大。先說「實相無相」,就是無相的實相,無相的實相是講本體,宇宙萬有的本體。經上這個意思是離一切虛妄相,底下引用的是《金剛經》上兩句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要真正能夠體會到這個虛妄相,這就是實相。真相是什麼樣子?真相是虛妄的,真相沒有一樣是實在的,這就你見到真相了。見到這個真相有什麼好處?好處大了,從此以後沒煩惱了,沒執著了,沒有得失了。為什麼?虛妄的。得了是虛妄的,丟掉還是虛妄的,換句話說,你得到跟丟掉都等於零。你得失心沒有了,人要沒有得失心,煩惱就去了一大半。你們想想,無量無邊的煩惱,都是從患得患失裡面生的。這是教我們認識宇宙人生的真相。

  這樣是不是就是空?不空,為什麼?我們活生生的這個人現實有,我們講堂也是真有,台北市也真存在,不能說它沒有,確實有,所以才講「實相無不相」,無不相就是不是頑空,不是什麼都沒有,不是斷滅。《金剛經》底下接著又說,「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就是見到什麼?見到無不相。換句話說,無相就是講空,無不相是講有,空跟有是同時的,空與有是一樁事情,不能說它是兩樁事情,這是我們最不容易懂的。我們要空,空就是沒有;有,有就不空,怎麼空有同時、空有是一樁事情?空有是一樁事情才叫做實相,空有是兩樁事情那不叫實相。一個著空,一個著有,還是墮在一邊,那都不是實相。真正契入實相,是空有二邊都不執著,真正了解事實的真相了。就是說性是有的,體是空的;事是有的,理是空的。相有性空,事有理空,所以你就會不著相,你也不執著事。你在這個世間,我們現在這個世間講的很窄小,如果擴大來講,十法界依正莊嚴,盡虛空遍法界,你就得大自在了,不執著了。離一切分別執著,這個時候實相就現前了,經上講「即見如來」,如來是講的法身,清淨法身。我們有沒有法身?當然有,沒有法身我們這身從哪來的?我們這個身是從法身裡面生出來的。法身能現,我們這個身是所現,法身是我們的本體,禪家講「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這就是法身。我們雖有法身,迷了,不知道,這個事情麻煩大了。諸佛與大菩薩他不迷,他得到法身的大用,這是佛跟凡夫不一樣。

  這個說法還是很難懂,很不容易體會,我們再從一個比喻說,我想同修們大概凡夫多,凡夫都會作夢,不作夢那就是聖人,聖人就不作夢了,還作夢你還是凡夫。佛常常就拿夢境來做比喻,夢從哪裡來的?當然是我們心變現出來的,意識心裡頭變現出來的夢境。能變夢境的是心,我們把心比作無相的實相,夢中的境界就是無不相的實相,有相。平常我們要問,你的心在哪裡?真的不曉得在哪裡。你心像什麼樣子?不知道像什麼樣子,你說不出來。這個心,是能現境界的心、靈明覺知的心,絕不是心臟,也不是頭腦。我們今天人說腦,是有這個功能作用,那不是的,為什麼?人剛剛死,腦還沒有壞,他應該能夠思惟想像,他能夠思惟想像他就不叫死人,可見得這是一個工具。不生不滅的本性,是附在這個工具裡頭起作用,這是我們要分清楚,所以那叫真心,能起作用的真心。但是當我們作夢的時候就清清楚楚,你的心在哪裡?夢就是你的心。你的心像什麼樣子?夢中境界就是你心的樣子,心變出境界了,整個夢就是你的心,整個心就是那個夢境,心跟夢是一不是二。可是你迷,你不覺,為什麼?在夢中有喜歡的人,還愛得不得了,那個冤家對頭也恨死了,不曉得全是自己變出來的。如果曉得是自己變出來,那不叫冤枉?真是冤枉。所以要記住,全夢即心,全心即夢,心跟夢是一不是二。

  諸位要是能從這上面去體會,體會之後你再把它推廣到我們現實的境界,你就了解了。那我們的心像什麼樣子?現在眼前這個境界,就是我們真如本性變現出來的,心外無法,法外無心。我們今天這個世間,你從早到晚所接觸一切人,所遇到一切事,順境、逆境,全是你自己心裡頭變出來的。你的心外確實沒有一切法,就跟作夢一樣,確實沒有兩樣。真正覺悟了,你的態度就改變了。為什麼?好人壞人、好事壞事,在你眼睛看平等的,順境是我們的善心所變現的,逆境是我們的惡心所變現的。所以修行在哪裡修?就在這個境界裡頭去修。佛講的不是沒道理,祖師說的確實是很有道理的。譬如六祖講「若真修道人,不見他人過」,人家明明有過,為什麼不見?不是他有過,是自己有過。你自己心所要是善的,怎麼會變成過失?你不會變出來。你遇見的惡人,所遇見的惡事、惡緣,全是你自己惡心所變現出來的,就跟作夢一樣,是你自己變的。你不回頭找自己,你要找外面境界,那就大錯特錯,你這個問題永遠不能解決。你如果能夠回光返照,照照自己,曉得好的是我善心所變的,惡的是我惡心所變的。善心所少,你們讀過《百法明門》,善心所只有十一個,惡心所有二十六個,就是二十六個煩惱,根本煩惱六個,隨煩惱二十個。境界全是自己變現出來的,你把它認識清楚了,這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你算是見到了,見到之後處事待人接物你就自在了,為什麼?你不迷了。

  我們通常講皈依三寶,皈依實在不是個容易事情,真正皈依的沒幾個人,實際上大多皈依都是形式,都是皈依個樣子,有名無實。為什麼?皈是回頭,他沒有回來;依是依靠,他也沒有依靠。這個三皈是修行的綱領,佛法修什麼?就是修的覺、正、淨。皈依佛,佛就是覺,從迷惑顛倒回過頭來,依覺,覺而不迷,就是皈依佛;皈依法,法是正知正見,也就是我們從錯誤的思想見解回過頭來,依正確的思想見解,這叫皈依法;皈依僧,僧是清淨,六根清淨,一塵不染,我們從染污回過頭來依清淨心,這叫皈依僧。幾個人這樣做?沒有這樣做,你皈依不過是掛名而已,有名無實。真正皈依的人念念覺正淨,他不迷、不邪、不染,這才叫皈依三寶。我們處事待人接物不迷、不邪、不染,這多自在,這個就得大自在了,真的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佛法我們要把這個認識清楚。常常怨天尤人,諸佛菩薩都救不了你,為什麼?你不回頭。怨天尤人的人是迷邪染,他才怨天尤人,覺正淨不會,絕對不會有這種現象發生。

  這個就是實相的大意,沒辦法說出來的,要細細去體會,體會宇宙人生的真相。你真正體會到之後才曉得,佛法經典那麼多,說什麼?統統說的是自己,除了自己之外沒有一法可說,全是說的自己。你也就明瞭佛不能不學,學佛才認識自己,才真正了解自己;不學佛的人不認識自己,不認識自己當然也不認識環境,那個人就叫迷惑顛倒的人。學佛就是要做一個明白人,認識自己、認識環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就叫佛。

  《金剛經》上解釋「如來」,四個字解釋得妙絕了,「如來者,諸法如義」。法就是一切現象,就好像我們作夢,夢中有很多現相,有自己也有別人,有山河大地,這是諸法。如是什麼?就是如你那個能變的心,能變的心是如。如義,性如其相,相如其性,能變跟所變不二就叫做如。能所不二,性相一如,這就是《金剛經》上解釋的「如來者,諸法如義」,那個解釋,解釋得太好太好了!這個道理要是明白了,你才會體悟到什麼叫法身?我們還用夢境來比喻,你忽然覺悟了,真正覺悟了,這個夢是我心變的,整個夢境就是自己,夢裡面自己是自己,夢裡別人還是自己,夢裡面山河大地也是自己,虛空世界還是自己,這就叫什麼?這就叫法身。整個境界都是自己,除了自己之外沒有一個別人,你從這裡體會到今天山河大地、一切眾生,沒有一個不是自己,你真正肯定了、認識了,這就叫你證得了法身。如果今天他不是我,我不是他,你沒有證得法身,法身在面前,你不能證得。果然證得了,一切法沒有一法不是自己。所以法身,就是以盡虛空遍法界一切法都是自己,這個叫法身。諸佛如來他是確實體認到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不是在假設、在理想,不是的,事實真相就是如此。

  所以佛對於一切眾生這個慈悲叫「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無緣,緣是條件,沒有條件。為什麼沒有條件?是自己,自己跟自己還有什麼條件?我自己手上,左手這裡癢,右手給它抓一抓,這還要條件嗎?你還談條件嗎?沒有條件。右手給左手服務沒條件的,為什麼?一體。所以佛給一切眾生服務,佛認識是一體的,沒條件。我們眾生不承認,不是一體,那就談條件,這是眾生迷。佛悟,佛知道這個事實真相,眾生不曉得,就是這麼回事情。所以什麼叫法身?什麼叫證得法身?幾時你忽然覺悟了,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一個自己,你就證得清淨法身,那個時候你就叫法身大士。雖然沒有成佛,這是菩薩,法身大士,《華嚴經》上講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

  所以諸位念佛,你們求一心不亂,這個理一心不亂就是法身大士的情形。什麼時候自己念到理一心?就是什麼時候你忽然開悟了,覺得山河大地一切眾生是自己,你就到理一心了。如果還不到這個程度,還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還有這些分別,你沒有到理一心。《金剛經》上說得好,「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不是菩薩。那個不是菩薩,不是什麼菩薩?不是法身菩薩。《金剛經》上這個標準很高,它是講法身大士,也就是圓教初住以上的菩薩是證得法身的,圓教初住以前的沒有證得法身。別教講三賢,三賢位的菩薩沒有證法身,《金剛經》上講別教初地以上、圓教初住以上,是講這個情形,不是這一類的菩薩。換句話說,天台家講,一般菩薩叫相似位的菩薩,不是真正的菩薩;證得法身叫分證位的菩薩,那是真的菩薩,不是假的,這些我們都要曉得。

  所以在這個境界裡面修行,修什麼?要把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修掉,把這些執著打破,真正平等的境界才會現前,這是真功夫。如果諸位到這個境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高了,上品上生,生實報莊嚴土,就是《金剛經》上講的那個菩薩,那個地位是西方極樂世界實報莊嚴土。四相沒破,就是沒有見到法身,沒有能證得法身,別的法門都不算成就,還得要生死輪迴,縱然生生世世修行,還有隔陰之迷,還有退轉,這個事情很麻煩。你修念佛法門,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行,為什麼?一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西方世界有四土,你可以生凡聖同居土,這叫帶業往生,帶什麼業?帶這些迷惑顛倒,迷邪染,帶著這個也能往生。給諸位說,八萬四千法門只有這一門,除這一門之外都沒有帶業的,所以這一門叫難信之法。所以從經題上來講,與一切大乘經的確沒有兩樣,完全相同;可是在修行果報上來說,那個差別就太大了。

  我們看第二條,「實相離言說」。實相是說不出來的,所謂「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說不出來。「南嶽云:說似一物即不中。故云:凡有言說,皆無實義。」這一條出在《六祖壇經》裡面,《壇經》我們過去講過很多遍,同修們都很熟。南嶽是懷讓禪師,在六祖那裡參學的時候六祖就問他,他答覆「說似一物即不中」,六祖給他印可、給他印證,這就是說不出來的。雖然說不出來,但是確確實實有,它不是無。因此佛所說的一切法都叫方便法,佛有沒有真實法說?沒有。如果佛說有真實法給你說,那是騙你,沒有真實法。所以佛講個比喻很有味道,佛講經譬如黃葉止啼。這是什麼意思?小孩在哭,你的目的希望他不要哭,不哭,目的就達到了。怎麼叫他不哭?地上撿一片黃葉子,告訴他這個很值錢,可以換糖吃,拿去換糖。小孩拿到不哭了,不哭就行,目的就達到了。佛說一切法,對眾生是黃葉止啼,諸位要曉得這個道理。可是真正有沒有?有,說不出。你要從佛的言說當中去體會才能得到,你要把佛的經典、佛的言說當作是佛法,那就大錯特錯,三世諸佛都喊冤枉。

  所以佛法在哪裡?佛法在自己心裡頭,不在外面,外面沒有。佛說一切法是教我們自己體會自性,自性裡面有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所以六祖聽五祖講《金剛經》恍然大悟,他才說出「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何期是沒想到,沒想到自性是樣樣都具足,樣樣都不缺。求佛法要這樣求,所以佛學叫內學,佛的經典叫內經,要向內求,不能向外求。你在經典裡面都外面了,要回光返照向自性裡面去探求、去體會,你才能真正得到。因此對於文字、言說都不執著。現代有許多人執著在經典文字上,這種學佛方向都搞錯了。佛在滅度之前教給我們四依法,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這就教我們不必要執著言語文字,你體會裡頭意思,意思沒錯就行了。言語多說幾句、少說幾句,怎麼個說法沒有關係,意思對就行了。所以一種佛經到中國來,許多人翻譯,每個人翻的不一樣,都能夠流通,原因是什麼?依義不依語,每個人翻的文字不一樣,但是意思相同就行了。所以用不著去咬文嚼字,不必去找這個麻煩。我在前面也跟諸位說過,走路要走近路,學東西要學簡單的,愈簡單的愈好,簡單才是最好的,不要迂迴,不要自己給自己找麻煩。

  第三條舉《圓覺經》上幾句話來說,「圓覺云:諸幻盡滅,覺心不動。幻滅滅故,非幻不滅。故云:不用求真,唯須息見」。這都是講如何來契入實相,就是證得實相。幻就是虛妄,虛妄相要離,要捨離。這個捨離不是說我們不要了,實在講,你說我統統都不要了,我離開了,你能離得開嗎?你離不開的。你離開都市跑到深山裡,那山還是相,你還是沒有離開;人跡不到的地方,鑽個古洞裡頭,那個洞還是相,你還是沒有離開,離不開的。佛教我們離相是什麼?離我們心裡頭執著的那個相,你只要不執著,不執著就不妨礙。為什麼會有障礙?你執著的那個相就是障礙,要把你心裡頭那個印象去掉,心裡有印象就著了相。這也有一個比喻,佛法上也常用,佛法上教我們,教修行人用心如鏡,處事待人接物我們用心,心像個鏡子一樣。鏡子有什麼好處?你來,照得清清楚楚;你去了,我裡頭不著,不染著。不但你走了我不染著,就正在照的時候也不染著。佛教我們要這樣用心,這樣用心就跟諸佛菩薩沒有兩樣。凡夫用心就像照相機上的底片,一照馬上就落了一個,再照又落了一個,落得一塌糊塗、亂七八糟,自己都搞不清楚。所以凡夫的心染污心,佛的心清淨心,正在用的時候也不著,也不執著,何況那個事情過了以後,更沒有執著。這是非常好的一個比喻。我們每天早晚,早晨起來你洗臉照鏡子,晚上睡覺之前你也會照照鏡子,你把那個鏡子就當作佛,佛不是教你用心如鏡嗎?一看到那個鏡子想到,我用心待人接物要像鏡子一樣,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染著、不染污、不著相,那就行了。所以鏡子也是善知識,鏡子也是佛菩薩。

  這個地方講幻,就是你心裡面的妄想,心裡面的分別執著,這個東西淘汰盡了,你的本性就透光明,那時候用心就像鏡子了,那是非幻不滅,六根根性完全現前了。《楞嚴》上主張的「捨識用根」,我們用六根根性,那就一點毛病都沒有了。我們見色用什麼見?用見性見,不用眼識,不用第六意識。凡夫就是他很會用眼識,很會用第六意識。用意識是什麼?就是在一切相裡頭分別執著,打妄想。如果用見性見,用見性就像鏡子照這樣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妄想,這個叫真正的智慧。耳聽音聲也是如此,不分別不執著。我過去常常跟諸位說,不起心不動念,如果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你能夠這樣去練習,這就是菩薩了,這叫真正修行。

  能把一切眾生看的平等,一視同仁,自己決定沒有好惡、沒有善惡、沒有是非,統統沒有,什麼都沒有。也許諸位聽到,這樣的人不變成白痴了?善惡是非都不分?確實沒有,一切善惡是非都是虛妄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那我們要不要分?要分,為什麼要分?不壞世間相,因為你們這些迷的人要分,我隨順你們分,我自己有沒有?自己沒有,的確沒有。你們說這個善,我也說善,你們說這個惡,我也說惡,隨著你們說善惡,我自己心裡頭沒有善惡,平等的、清淨的,這個叫「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希望同修好好去體會這個意思。所以非幻不滅。修行要不要求真?不需要,真的不要求。要的什麼?要除妄。妄去盡了,真自然就現前,你還求什麼真?所以不必求般若智慧,不必求菩提涅槃,求不到的。把這些菩提涅槃、般若智慧上那些障礙、污染,把它去掉就行了,你的性德自自然然現前了。

  第四條講「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離故無相,即故無不相,不得已強名實相」。這是《楞嚴》上的意思,我們讀《楞嚴經》文句都很熟悉。「離一切相」,諸位千萬要記住,是離我們自心裡面分別執著妄想的相,不是離外面。這個經文裡面舉的前面十六位菩薩,那十六位統統是在家菩薩,沒出家,統統是在家。這個經裡頭講,絕大多數都是在家的,都是在家成等覺菩薩、在家成佛。他們統統都是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離一切分別執著的相,離這個。我們今天說離一切相,好像這一切相多可怕,趕緊要躲避起來,錯了,叫「依文解義,三世佛冤」,三世佛都喊冤枉,佛說的不是這個意思,你統統弄錯了。「即一切法」,這個一切法就是諸法實相。所以我們用見性見色,就是離一切法,用見性見就是離了。為什麼?離了眼識,離了第六意識,離了第七末那識,也離了第八阿賴耶識,統統離了。識都離了,與識相應的心所也統統都離了,離這個相,即一切法。你見性見的是什麼?見的是色性,明心見性,不叫色塵了。用眼識見叫見色塵,塵是染污的,所以你用見性見是見色性,明心見性,就見性了。用聞性去聽,不要用耳識。用聞性去聽,聽的什麼?聽聲性,不叫聲塵了。用舌性你去吃飯,嘗味道,那就不叫味塵了,叫味性。六根接觸外面是六種性,明心見性,這是決定不迷了,離一切相是這種離法。

  「離故無相」,無相的意思是講離相說的,就是離一切虛妄相。八識五十一心所,統統是虛妄相,《百法明門》的確能夠啟發人的智慧,前面九十四種有為法都是生滅法,統統是虛妄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心法、心所法、色法、不相應行法,統統是虛妄的,叫你離這個。即一切法,你只要一離,這一切法都是實相,都是真實相,決定不是虛妄的。諸位要是細細能體會到這一點,我再告訴你,真妄不二,真妄一如,並沒有改變眼前的現相。可見得所謂真相、妄相,就是你心裡頭的迷悟。你迷了,所有的相都是妄相;你悟了,所有的相都是真相,都是實相。覺悟之後,凡所有相,皆是實相;迷了的時候,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虛妄跟實相是一不是二。這很難懂,要很細心去體會,這是佛的一切大經理論的依據。再講到本經,我們這一部經,經題理論的依據就是實相。

  第五段講,「論云」。這個論是《往生論》,這是我們本宗的,三經一論,它是本宗的,本宗的經論可以互相解釋,因為它這個體是完全相同的。「莊嚴佛土功德成就,莊嚴佛、菩薩功德成就,此三種成就願心莊嚴應知」,就是佛土功德成就、佛功德成就、菩薩功德成就,這是三種成就。願心莊嚴應知,我們迴向偈裡面常講,「願以此功德,莊嚴佛國土」,也就是這個意思。「略說入一法句故」,什麼叫一法句?「謂清淨句」,什麼叫清淨句?「謂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故」。這一句接一句追下去,就把實相給追出來了,真實智慧無為法身就是實相。「此論直顯事理無礙之一真法界」,這個論就是上面所說的這個言論,說一樁什麼事?是直截了當顯示事理無礙。事理無礙是《華嚴經》上的境界,就是一真法界。「即事而真,當相即道」,但是要離分別執著妄想,然後一切的境界無有一法不是實相。所以說即事而真,當相即道,「極樂世界種種依正莊嚴,一一皆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諸位剛才聽到我這一段話,多少對於法身的概念能體會到一些,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一一即是實相,故云本經以實相為體也」,這就證明這部經的體,確實依據實相而說的。

  第六條是從《彌陀要解》上說的。所以我勸同修們,學佛要想成就,我們有這兩部經夠了,不要再找麻煩了。所以有很多同修來問我這些經論教典,我現在都不回答。為什麼?就像前面所說的,「凡有言說,皆無實義」,不搞了。所以以前我講了很多經,現在統統不講了。我們依據《無量壽經》、《彌陀經》,《彌陀經》兩種註解,《疏鈔演義》跟《彌陀經要解》這兩種註解,再加上《無量壽經》,就是我們這部經,我們這一生決定往生,決定見佛,這就成了。你要問我:將來你到了西方極樂世界見了佛,你還想不想學無量無邊的法門?我老實告訴你,我不想學了。那我到西方極樂世界幹什麼?我還是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就夠了,就行了。這一句阿彌陀佛念好了,就大徹大悟,一切都通達了,還要學它幹什麼,不學就通了。你念到一心不亂,念到理一心不亂,一切法自然就貫通了,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還有哪一法不通?還要學它幹什麼?不要學了。你們是喜歡找麻煩的,你們自己去學,你們去找麻煩,我不找這個麻煩。我現在已經覺悟了,不找麻煩了,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也是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你們在那裡研究經,在那裡辯論,我在那裡遊戲,這個多自在。你們在那裡苦,我在那裡樂,決定不找麻煩。我現在就很自在,為什麼?現在我就許多各種麻煩都丟掉了,都不要了。就如蓮池大師講的,「三藏十二部,讓給別人悟」,你們哪個願意去悟,你們去悟去;「八萬四千行,饒與別人行」,我們只走一條路,只念這一部經。

  《要解》裡面講,「實相無二,亦無不二」,無二無不二。這些我們都詳細的討論過,我《要解》也講了好多遍。「是故舉體作依作正」,這個體就是實相,依報的本體是實相,正報的本體還是實相,離了實相沒有一切法。古人有個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他是用這個比喻,把金比喻作實相,這是本體,做成種種的這些首飾、裝飾品,那是千差萬別,那是妄相。千差萬別是妄相,那個質料是真相、實相,那都是金,所以「以金作器,器器皆金」。你離開那些花樣,你看它的質料平等的,完全是一樣的,古人用這個比喻叫我們去體會。所以十法界依正莊嚴,統統是一個實相變現的,實相就是自己的真如本性,真如本性就叫做實相。

  「作法作報」,法就是法身,報是報身;法身也是實相現的,報身還是實相現的。「作自作他」,就像夢中,自己是自性變的,別人也是自性變的,離了自性沒有自己,也沒有別人,統統是自性變的。「乃至能說所說」,能說的是本師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是這一部經,音聲、文字統統是實相變現出來的,離了實相也沒有音聲,也沒有文字。「能度所度」,能度的是阿彌陀佛,所度的是我們這些眾生,阿彌陀佛跟我們這些眾生,還是真如實相裡頭變現出來的,同一個體。「能信所信」,能信是我們自己的信心,所信是這個法門。「能願所願」,能願也是我們自己的願心,所願是我們的願望、我們的希求,我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能持所持」,能持是我們能念佛的這個心,所持的是阿彌陀佛的德號、名號。「能生所生」,能生拿俗話來說是我們的神識,所生是西方極樂世界四土三輩九品。乃至於「能讚所讚」,能讚是十方諸佛,本經是十方,《彌陀經》裡面講的六方,十方諸佛這是能讚歎的,所讚歎的是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無非實相正印之所印也」,沒有一樁不是實相變現出來的。說到這個地方,我做一個小結論,所謂實相就是我們的自性、本性,真如本性。佛說這個法從哪裡說的?是從真如本性裡面說出來的,真心理體裡流露出來的,就是這麼回事情。

  末後這一段說,「本經云:開化顯示真實之際」。這是我們這部經上所說的,開是開導、開示,化是變化。這個變化,諸位看到這個字,不要想到神通變化。我們說這一句話,「說、這、一、句、話」,字字都有變化,音聲有變化,形相有變化,不變化就說不出來了,化是這個意思。「顯示真實之際」,如來在這部經裡面開化顯示真如本性,也就是諸法實相,給我們顯示這個。「欲拯群萌,惠以真實之利」,如來想度我們這些眾生,群萌就是指眾生,指一切眾生,給我們真真實實的利益。這個話是千真萬確的,所有一切經裡面講真實之利,沒有這個經裡面講真實之利這麼踏實。因為這種利益是我們每個人在一生當中決定能得到的,其他經典裡面所說的那個利益我們未必能得到。當然諸法平等,無有高下,但是根性不一樣,不見得能得到,這部經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人人有分,人人能得到,這個難。「住真實慧,勇猛精進,一向專志莊嚴妙土」,這是讚歎阿彌陀佛,以及讚歎十方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那些眾生。佛莊嚴極樂世界,那些每一個往生的人都在那裡莊嚴極樂世界,這是真實智慧,真正是勇猛精進。這個勇猛精進,後面我們還要詳細來討論,怎樣才叫做勇猛精進,意思不能錯會。你真正明瞭了,每一個人勇猛精進都能做得到。我工作再繁忙,還是可以做得到,確確實實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各人有各人精進的方法,各人有各人精進的方便,彼此互相不妨礙,都能夠達到經典裡面所說的這個標準。

  「此三真實,即一即三」,前面講這三個意思是一而三,三而一。「方便究竟,不可思議。依正法門,舉體皆是真實之際」。方便,當然佛說一切法,無有一法不是方便法,可是方便講到究竟,就是到極處了,的確是這一個法門。在淨土經典裡面來說,也是這個法門。淨土裡面講念佛就有四種方法,有實相、有觀想、有觀像、有持名。這部經是持名,小本《彌陀經》也是持名。這四種念佛是以持名為最方便,真正是究竟方便,不可思議。理不可思議,事不可思議,因不可思議,果報不可思議。真正是無量劫中難得遇到的,我們在這一生遇到,那就不知道是多少生、多少世修積的善根,你才能遇得到,否則的話你遇不到。

  現在是希望遇到了以後不要錯過了,要珍惜。遇到了,在當前要緊的兩樁事情,一個是要把它搞徹底、搞明白,我們就不懷疑了,死心塌地修這個法門。另外一種,如果你真有信心,信得過,不明白也沒有關係,我不求明白,我就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我不想明白了行不行?行,你決定能往生。前面跟諸位說過了,念佛三要,不懷疑、不間斷、不夾雜,就行了,你只把這三句話九個字記熟,就決定成功了。如果你還有懷疑,那就得必須把這個經論細細去研究,斷疑生信。已經沒有疑惑了,真的講,就沒有必要了,沒有必要再研究經典了。講經你要不要來?我告訴你,聽眾不多還有座位你就來,如果座位都是擠得滿滿的,你就不要來了。這是什麼緣故?這是叫慈悲心,人來的不多,你到此地來當影響眾。你是不是來聽經的?沒有聽經,我在這裡說了兩個鐘點,你一句也沒聽進去,你在那裡念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沒間斷,你在念佛。為什麼坐在這裡?做影響眾。外面人來看,這個地方人坐得滿滿的,大概這裡講得不錯,他會來聽,影響別人,是這個意思。當影響眾,那個功德無量,是幫助拉信徒的,幫助接引眾生的,是這個意思,是來當影響眾的。如果真正有疑惑,不明瞭的時候,那就要細細的聽,把這個道理聽清楚了,明白了,沒有疑惑了,就認真念下去。所以這個道場聽眾,有當機眾、有影響眾,有這兩種人物,不一樣的,這是我們要曉得。

  到這個地方也是一個段落,我們今天就把本經的體性簡單概略的報告到此地,明天我們再跟諸位研究一經的宗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