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山西大同佛教居士林開示 悟道法師主講 (共一集) 2018/10/12 中國山西省大同佛教居士林 檔名:WD32-020-0001
尊敬的諸位法師、諸位同修,大家下午好,阿彌陀佛!請坐。今天下午有人發心皈依三寶,聽說還有受五戒的。已經受過三皈依的,就不必再受三皈依了。三皈依受過一次,儀式上受一次就可以,最重要要天天提醒我們已經皈依三寶了,不能忘記三寶。
三寶是我們在六道生死輪迴的一艘慈航。我們佛門常常把生死輪迴比喻作苦海,好像我們一個人掉入海裡面,很長時間沉沒在海底,偶爾這個頭露出來,希望有一艘船來救我們到達彼岸,就是從生死苦海這個此岸渡過苦海,到達涅槃的彼岸。三寶就是我們從生死苦海的此岸,能夠幫助我們度到涅槃的彼岸,所以三寶就是我們在六道生死輪迴這個苦海當中的一艘慈航。我們還沒有得度,還沒有得到解脫六道輪迴之前,三寶就非常重要。皈依三寶,皈是回歸,依是依靠,我們就要回歸,來依靠三寶這一艘慈航,我們才能夠從生死的此岸達到涅槃的彼岸,就是超越生死。如果不皈依三寶,永遠我們都是在六道生死輪迴苦海裡面頭出頭沒,長劫沉淪,不得出離,這個就非常苦了,六道輪迴是非常苦的一樁事情。
我們有緣遇到三寶,就是我們有機會得度了,也就是我們有得度的因緣。因此入佛門,第一個要皈依三寶,成為一個三寶弟子。我們不管修學哪一個法門,顯宗密教、大乘小乘,任何一個法門,都必須依三寶。三寶是我們學佛的總指導原則,理論、方法、原則,這個不能夠違背的,如果違背,我們也就不能出離六道生死輪迴,出不去了,這一點非常重要,時時刻刻要記住。我們從凡夫到成佛,時時刻刻不能違背三寶,不能不依靠三寶。因此我們佛門早晚課都必須要三皈依,要念三皈依,做法會也要念三皈依,或者是講經,這些都有三皈依。我們淨老和尚這幾年講經,開始之前都先念三皈依。這個三皈依,為什麼天天要念?就是怕忘記了,沒有念就忘記了,因此要天天提醒,早晚課都要提醒一遍,我已經皈依三寶了,是三寶弟子。還沒有皈依,也提醒他要皈依三寶;沒有皈依三寶,在六道生死輪迴就永遠得不到解脫。沒有皈依的,勸他要皈依;已經皈依的,提醒不要忘記,所以早晚課都要念。我們做三時繫念,到最後就是三皈依,這個非常重要。
皈依三寶詳細的道理,我們淨老和尚也講了《三皈傳授》,這個書跟光碟流通很久了,要皈依的同修大家可以找來看,或者聽光盤,或者現在手機網路也都可以點播得到,在百度都可以搜尋得到,現在聽都很方便。一般的三皈依的道理都在這個裡面,都講得很清楚,所以皈依的,或者還沒有皈依的都可以聽。這個皈依非常重要。
「皈依佛」,就是從現在開始以佛為師,「盡形壽」,至命終時,「不得皈依天魔外道」。什麼叫外道?教我們心外求法的就叫外道,就是往心外去求,那個叫外道。所以外道也不是罵人的話,就是說他求的方向不對。應該往內心求,我們才能找得到答案,才能解決問題,如果往心外求都求不到。不要說成佛求不到,就是改造個命運,你看《了凡四訓》,袁了凡先生遇到雲谷禪師,雲谷禪師給他開示,「從心而覓,感無不通」。「從心而覓,感無不通」,這個話是六祖大師講的,雲谷禪師也是這樣給袁了凡開示,就是要「從心而覓,感無不通」。「一切福田,不離方寸」,方寸就是形容我們這個心,就在心裡。如果不懂得向內去求,向外求,是「求之有道,得之有命」,命中有,你自然就有了;命中沒有,你怎麼求也求不到。如果你懂得向內求,命中沒有,你也可以求得到。所以佛經,包括儒家、道家的學問,都是向內求的,不向外求。如果有一些老師教我們向心外求法,那個是外道,我們就不能去跟他學,跟他學,他錯了我們就跟著錯了。
第二個「皈依法」,從今日起至命終時,「不得皈依外道典籍」。典籍就是經書、書本,這個書寫的也是教我們心外求法,不能看,不要亂看書。要看佛經,《大藏經》裡面這個書才能看,有入藏的這個才能看,或者經過明心見性的祖師大德,他們指點的典籍我們才能看,如果沒有我們就不能隨便亂看。看了那個書寫錯了,教我們心外求法,我們看了,被誤導了,也就變成外道了。
第三「皈依僧」,僧就是清淨和合的意思,從今日起至命終時,「不得皈依外道徒眾」。外道徒眾,這個僧眾,佛門裡面講四個人以上共修,就構成一個僧團,一個團體。這個團體如果依佛依法,如理如法來修學,我們可以參加這個道場、這個團體的共修。如果這個團體它也是心外求法,它也學錯了,那我們去參加它的共修,它修錯了我們也跟著錯了,這個道場、這個團體我們就不能夠去依靠它,不能去它那裡參加共修;去共修,它錯,我們跟著錯,就不要去皈依那個外道徒眾,心外求法的。外道有佛門以外的外道,還有佛門裡面的外道。佛門以外其他的,不是佛教的,都教人心外求法的,是佛門以外的外道;佛門裡面,也是學佛的四眾弟子,他也是教人心外求法,那就是佛門裡面的外道,叫「門內外」,佛門裡面的外道,門內外,這個都不能去皈依。
所以三皈依這是一個重點,因為我們要了生死、出三界,心外求法讓我們就變成外道了,那就錯了,這一點非常重要。要向心內求,像中峰國師講的開示,都是教我們向內心求的,中峰國師開示,「阿彌陀佛即是我心,我心即是阿彌陀佛」。要向內心求,這個就是內學,就是佛法。如果教你向外面去求,你求不到。所以阿彌陀佛在哪裡?在我們的心裡。什麼時候有阿彌陀佛?你念阿彌陀佛的時候就有阿彌陀佛了;你不念,忘記了,佛就沒有了。所以《彌陀經》講,我們念佛,「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到若七日,「一心不亂」,你看,還是要一心。我們的心跟阿彌陀佛、跟十方諸佛起感應道交,我們的心是能感,佛是能應,一個能感,一個能應;如果我們自己心不去感,那就沒有應,感應的道理在這裡。所以一切離不開我們自心,離開我們自心往外面去找,怎麼去找也找不到。因為一切萬法都是我們心現識變的,到外面怎麼會找得到答案?找不到解決的方法,因此往內心找你就找到了。佛法跟世間法區別就在這個上面。所以我們一切從內心去求,你就求到了,不要往外求。
我們現在最重要,求見阿彌陀佛最重要。你不要去求見老法師,也不要見我,見我也沒有用,見我還是六道生死輪迴,有什麼用?沒用。所以我們要見阿彌陀佛來接引我們去西方,我們就解脫了,那個才是最重要。所以現在有很多同修,都是心外求法,聽經聽了很久,還是心外求法。怎麼樣才是真正見老法師?現在聽經教很方便,光盤什麼都可以聽得到,你依教奉行就真見了。沒有依教奉行,一天到晚跟他在一起也等於沒見,見如不見,該怎麼生死還是怎麼生死。所以關鍵我們一定要明白,這個叫向內心求,不要向外求,你向外攀緣、向外求都錯了,都變成外道,皈依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我們皈依三寶,不是叫你去皈依外面的住持三寶。佛當年在世,十二月八號夜睹明星,大徹大悟,我們這個地球上有佛寶出現了;到鹿野苑給五比丘講四聖諦法,開始說法,地球上有法寶出現了;五比丘就一個僧團,僧寶出現了。所以佛在世那段時間的三寶叫做應化三寶,應化在我們世間的三寶。佛滅度了,也不再講經說法了,佛的弟子也一個一個涅槃了,遺留下來的,我們現在看到佛像,泥塑木雕的、彩繪的,還有佛的舍利,這個就叫住持佛寶,佛像、舍利,住持佛寶;見舍利就像見佛一樣,見佛像也像見佛一樣,住持佛寶。佛滅度了,也不再講經說法了,但是當年講的經,佛的弟子把它整理結集,流傳到後世,流通到我們中國翻成中文,現在的《大藏經》,這個叫住持法寶。佛弟子也都滅度了,但是一代一代傳下來,現在還有出家人的形象,藏傳的、南傳的、漢傳的佛教僧人形象,這個叫住持僧寶。皈依三寶,不是要我們去皈依外面的住持三寶,外面住持三寶是啟發我們回歸自性三寶的,不是叫我們去皈依外面那個住持三寶,這一點大家要明白。
看到佛像就要知道,我們本來是佛。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學佛就是要學得跟佛一樣,要作佛。我們淨土講,「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自己本來是佛,應該要作佛。怎麼樣作佛?覺而不迷;禪宗講明心見性、大徹大悟,教下講大開圓解,淨土講理一心不亂,密宗講三密相應。明心見性,見性就叫成佛,見到自己的本性就叫成佛。所以回歸自性覺,就是皈依佛真正的意思。不是叫我們去依靠外面的佛像,外面的佛像,俗話講「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它自己都保不住自己,它怎麼能給我們依靠?外面的佛像,它的作用不能沒有,如果沒有,我們不知道我們是佛。它是來啟發我們回歸自性佛寶的,就是六祖講「皈依覺」,回歸自性覺。自性本來就是覺而不迷,我們現在迷了,你要回歸覺,問題就解決了。
皈依法,誦經、念經也不是念給佛菩薩聽的,是依照佛講的經教,來修正我們錯誤的思想、言語、行為,依這個為標準來修行。所以讀誦是為了受持,不是讀一讀就沒事了,讀了你要解義,解義要在生活當中、待人處事接物當中去落實,把它做到。這個叫皈依自性正,正知正見,正確的思想、正確的言語、正確的行為,對宇宙人生的看法正而不邪。所以不是叫我們去依外面的經典,是依外面住持法寶這個經典,來啟發我們回歸自性的正知正見。我們自性本來就正而不邪,現在邪了,為什麼邪?因為迷了,迷了我們就邪,思想、言語、見解、行為都偏差了,依這個標準把它修正回來。所以住持法寶是啟發我們回歸自性正的,不是依靠外面那個經書,是依外面的經書來啟發我們自己回歸自性的正知正見。
皈依僧,現在看到的出家人形象是住持僧寶,我們不是依靠他。像現在很多人想見我們淨老和尚,去給他禮拜,跟他照個相,照個相就能成佛嗎?成不了,照無量張也成不了,是吧?那你就迷了。看到老和尚要怎麼樣?他的法號叫「淨空」,我們心要清淨,要回歸自性;空,空就是般若。《金剛經》講的般若,《心經》講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真空妙有,妙有真空,我們心本來就是空寂的。什麼叫淨?什麼叫空?沒煩惱。沒煩惱心才清淨,我們有煩惱心會清淨嗎?不會的。所以看到出家人,不管他是藏傳的僧人,漢傳的、南傳的,男眾、女眾,看到出家人的形象,就要想到這個形象是啟發我們回歸自性清淨心的。我們自性本來就清淨,六祖大師開悟講了五句話,其中有一句,「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什麼叫自性?它本來就清淨,本來它就沒污染,現在還是沒污染,但是我們迷了,沒污染就變成好像有污染,實際上還是沒污染。
所以出家人這個形象是教我們回歸自性清淨心。為什麼這個形象?他是表法的。剃個光頭,光頭我們俗話講,三千煩惱絲沒有了,就是表示說我們要清淨,回歸清淨,我們自性本來就是清淨的,這個形象他是一個表法的。成佛,你有沒有剃光頭都能成佛,你頭髮很長也會成佛,因為心覺悟了就叫佛,不是這個形象,是心,你心覺了就叫佛。《華嚴經》裡面講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五十三個善知識,出家眾只有六位,其他四十幾位都是在家的,有男眾、有女眾,有老的、有小的,各行各業,甚至外道,其他宗教的代表,還有造惡業的,都有菩薩。《妙法蓮華經》講龍女八歲成佛,龍女還不是人,還是畜生道,龍屬於畜生道,畜生道的女眾她八歲就成佛了。怎麼成佛的?明心見性,見性就叫成佛。所以真平等,入大乘法真平等。大家本來是佛,你看《華嚴》表演給我們看,男女老少、各行各業,覺而不迷,他就是佛;他這個身分沒改,但是他是佛,善財都去參學。
既然這樣,為什麼還要出家?剛才講了,表法,就是啟發性的。你看到這個,你會覺得怎麼跟一般人不一樣?剃光頭,那就表清淨的意思。所以,心沒有煩惱那就是清淨,心有煩惱就不清淨,受污染了。所以不是說剃了光頭出了家,他就心清淨,不是這樣的。那這樣就很簡單,剃頭還不簡單?每個人現在電鬍刀剃一剃,三分鐘就清淨了,大家都成佛了,是不是?不是那樣的。剃了光頭,煩惱也不會比你們少,不會比在家人少,出家有出家的煩惱。因為什麼?凡夫!貪瞋痴慢都有,沒斷煩惱,只是這個形象上不一樣而已。出家人,像我一樣,自己煩惱就一大堆,你皈依我,怎麼能讓你皈依?我自身都難保,還能給你皈依嗎?不行的。但是看到這個形象,就是我們要修清淨心。我們念佛叫淨土宗,心淨則佛土淨,我們心清淨就感應淨土來,我們現在住在娑婆世界,就會見到極樂世界。
我們現在就是用持名念佛這個方法達到清淨。我們淨土宗,你只要伏煩惱,見思惑控制得住,貪瞋痴起來了,這個佛號要不斷念。我們現在遇到不如意的事情,人家講一句不順我們意的話,我們心裡就不舒服、就難過,這個就是煩惱,我們受外面境界影響。我們也聽經聽了很多,也知道這個不對,但是我們控制不住,咋辦?控制不住,你還是要念佛。所以早上跟大家講,「苦樂忙閒莫停聲」,你受苦的時候、歡樂的時候,忙的時候、清閒的時候,佛號不要斷。你一面生煩惱也要念佛,「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佛號投於煩惱心,煩惱就像濁水,慢慢會澄清。所以愈生煩惱你愈要念,對治我們的煩惱,我們持名念佛就用這個方法,更要提醒自己念佛,淨土法門這個方法叫以毒攻毒、以念治念。所以我們生煩惱的時候還是要念佛,就是不要忘記佛,這樣就對了,有時候念到枯燥無味還是要念。印光大師有人問他,念佛有什麼稀奇?重複就是一直念那句佛號,念得都沒味道了,念得都要打瞌睡了,有的念得心煩意躁,念得都快生煩惱了,這個有什麼稀奇?印祖回答,沒有什麼稀奇的事情,我們還不是每天都在做?他就舉出個例子,我們每天吃飯,那不都重複的嗎?我們天天要吃,而且還要吃三餐,少一餐都不行,那有什麼稀奇?這個不稀奇的事情為什麼天天幹?所以印祖就講,念佛就像吃飯一樣,不稀奇,但是飯你得天天吃,不吃你就會餓死;我們念佛,你沒有天天念,沒有時時刻刻念,我們法身慧命就活不了。所以我們要多念佛,這個才是重要的。
這個叫皈依,真正皈依的意義在這裡,不是往心外求,所以外面的住持三寶是啟發我們回歸自性三寶。我們現在皈依佛,釋迦牟尼佛勸我們念阿彌陀佛,那我們就老實念,聽釋迦牟尼佛的話,以及十方諸佛的話。釋迦牟尼佛、十方諸佛都勸我們念阿彌陀佛,我們就老實聽話,不要有意見。有很多人就有意見,我為什麼要念阿彌陀佛,我念釋迦牟尼佛不行嗎?好像很乖,其實他不乖,佛勸你念阿彌陀佛,你偏不聽。釋迦牟尼佛勸還不夠,還舉出六方佛來做證明,六方佛都勸,我們都不聽,那這個就錯了。念阿彌陀佛就等於念十方佛,所以我們念佛,這個就是符合佛教導的,這才是真正尊敬釋迦牟尼佛,真正尊敬十方佛,十方佛都勸、都讚歎。
所以《藥師經》裡面講,有人先修西方淨土,後來又改修藥師法門念藥師佛,念藥師佛到臨命終,藥師如來派八大菩薩送這個人送去哪裡?不是接引他到東方淨琉璃世界,因為東方淨琉璃世界它的條件,你要生到它的方便有餘土要斷見思惑,要生實報莊嚴土要破無明,如果你見思惑沒斷,你只能生到他的凡聖同居土,凡聖同居土跟娑婆世界一樣。西方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跟十方世界凡聖同居土不一樣,它那邊只有兩道,它沒有六道,沒有三惡道,《彌陀經》講得很清楚。所以藥師佛把原來修西方淨土,後來又改修東方淨土的行者(修行的人),派八大菩薩把他送到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那裡,大家去讀《藥師經》就清楚了。所以你念藥師佛念到最後,藥師佛還是把你送到西方極樂世界。《彌陀經》也證明十方佛讚歎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有一願「十方佛讚」,證明這一願。所以西方的確是我們六道生死輪迴眾生一個歸宿,一定要發願往生西方,我們才能得無量壽。
有人受五戒,這個五戒也是很重要。我們現在末法時期,實在講,五戒能做到就是現代的聖人;講得太高我們做不到,能做到五戒就非常好。所以現在講持戒念佛,我們沒有辦法講得太高,太高我們做不到,五戒能持好就不錯了。五戒,我在山東海島金山寺,在那邊做百七繫念,也講了一套光盤,現在網路上也有,所以要受五戒的,我們沒時間講那麼細,大家聽那個光盤,你才知道怎麼受持五戒。戒有開遮持犯,這些都要知道,如果不知道,受了五戒,到底自己有沒有持戒,還是犯戒、遮戒,這些都不明白,這個戒也只是受個形式,心裡實在講不踏實。所以戒要學,學一條做一條,不斷學習,不斷的深入。實在講五戒,從凡夫到成佛,其實所有的戒都是從五戒發展出去的,這是根本的戒,所以學好了也就很好。有五戒,持戒念佛,我們這一生往生就很穩當,這是最穩當的一個方法。所以這個也是很好,大家發心要受五戒,發這個心就很難得。學一條做一條,詳細都在這個裡面。因為這個講解要很長時間的,所以過去受五戒的,大概要在寺院住上半年,講解三個月,生活三個月,生活當中遇到什麼問題,跟這個戒師請問,戒師再給他解答,大概要半年學會知道怎麼一個持戒。現在沒有這樣的時間,沒有這樣的因緣,只有自己找時間看、自己聽。我們就是三皈五戒、十善修好了,這樣信願念佛,求生淨土,這條路是最穩當的,最穩當的一個路子。
所以大家發心也是難得,也值得我們來提倡。但是要深入總是要學,這個學,現在戒經也沒有人講了,現在人也不懂。律在中國大乘八個宗,它也是一個宗派,在三藏裡面它佔一藏,經律論,律藏。一般法師能通一藏就很難得了,能通三藏,像翻譯經典的法師都叫三藏法師,通經、律、論三藏,那個就不是一般人了。一般能通一藏、能通兩藏,那個就不得了;三藏都通達,那個起碼都是阿羅漢了,通經律論。所以現在我們對這個戒律不懂,怎麼去持戒?連個五戒我們都持不好,還能持什麼戒?我們律宗的開山祖師是終南山的道宣律師,道宣律師的律叫南山律,不是釋迦牟尼佛當年那個律,這個也不同了,南山律。南山律祖,開山祖師,唐朝的。後來禪宗,「百丈立清規,馬祖建叢林」,把戒律叢林化、中國本土化,那個叫百丈律。現在我們中國人學南山律高了,做不到,能夠做到百丈律就不錯了;百丈律我們也不懂,也做不到,所以現在受個三皈五戒是比較務實的。講得那麼高,持了什麼戒,標榜這個戒,實在講,我們不通,沒有真正通達律的律師來傳授,我們得不到戒。沙彌戒要兩個清淨比丘來傳,比丘戒要五個清淨比丘,現在找不到了,得不到那個戒,所以現在祖師大德比較務實,提倡三皈五戒。印光祖師提倡以《安士全書》、《太上感應篇》、《了凡四訓》這三本書來代替戒律,這三本書講的就是五戒十善,你看到這個,就知道戒不是我們想像那麼簡單,一條戒你都要學很久。
如果我們能老實念佛,實在講,什麼戒都有了。為什麼我們還要受這個戒?因為我們不相信,不信,所以佛給我們講這個叫難信之法。念佛不難,但是信心很難,有懷疑。行嗎?我就念這句佛號可以嗎?我們懷疑一直出現,貪瞋痴慢疑,這個都出來了。所以我們實在講,半信半疑。如果真信,像海賢老和尚,他就這一句佛號,他什麼戒都持得很好。海賢老和尚大家看過嗎,光盤有看嗎?他不認識字,一部《彌陀經》也不會念,跟鍋漏匠一樣。實在講,這六字洪名就是一部真經,要識貨的他人才懂。愈高的佛法是愈簡單,但是我們愈瞧不起,以為沒什麼,那麼簡單,誰都會,其實我們都不會,我們不會念。我出家十幾天的時候,日常法師跟果清律師,還有簡豐文居士,我們四個人去看李炳南老居士,那時候他九十五歲了。李老師九十五歲,對僧寶很恭敬,那時候日常法師五十幾歲,去給他頂禮,供養紅包,然後寒暄一番,坐在客廳喝茶。李炳老說弟子慚愧,弟子某某什麼都不會,只會念幾句阿彌陀佛。我在旁邊聽,念阿彌陀佛都會,怎麼只有你才會念阿彌陀佛?我也會念。後來日常法師就回答說,弟子某某,到現在還不會念佛。他講這句,我就很驚訝。後來李炳老講,你這個話說得好!所以我們現在實在講,口念心不念,還不會念。現在我們是學著念佛,學習念佛,每一次三時繫念都是一次學習,每一天學習,時時刻刻學習。這句佛號念好了,我們這一生就解脫了,就作佛去了。
好了,現在就跟大家講到這裡。時間不多,也不能跟大家講太長的時間,會耽誤大家皈依。要皈依的人就站起來,在原地站起來。受五戒,我是建議,希望把那個《五戒相經箋要》先聽個幾遍,再來受會比較實在一點,會比較好。我在新加坡,他們說受五戒,我就給他們講,我說我這個《五戒相經箋要》你聽三遍再來受。真有人去聽了三遍,我第二次再去做法會,有人真的他聽了三遍,他要來受五戒,我就給他受五戒。我想這樣會比較好,不然受個形式的,意義也不大。我覺得先了解、先聽,我們再來受,也不怕沒時間受。沒有法師,你自己可以在佛前發願受,這個都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