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華府彌陀精舍開示—信願,要認識清楚  悟道法師主講  (共一集)  2025/1/15  美國華盛頓華府彌陀精舍  檔名:WD32-187-0001

  尊敬的崇恩法師,阿度法師,諸位法師,諸位同修大德,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首先非常感謝我們崇恩法師,以及我們龔老菩薩,諸位華府的同修,大家熱烈的接待,非常感恩。這次悟道一行來到這裡學習。彌陀精舍禮請我們蘇州靈巖山崇恩法師來這裡主持教化,這是我們這個地方同修的福報,非常殊勝,非常難得。有法師在這裡來主持教化,非常不容易,也是大家的善根福德因緣。

  靈巖山,我們淨宗學會的弟子也都是依止印祖的教導、印光祖師的《文鈔》來學習,也是我們淨宗的祖庭。我們在台灣台北雙溪,有居士捐一個山給我們做念佛道場,當時山也沒有名稱,就是一座山。後來去請示我們淨老和尚,這個山取個名字。當時捐地的護法,他說不如就取淨空山。後來去向我們老和尚報告,我們老和尚說,不要不要,不要用我的,用靈巖山。就是台北靈巖山雙溪小築,現在也是長期大家在那裡共修誦經念佛,因此我們跟靈巖山也是有很深的一個淵源。今天到華府來,崇恩法師,我們看到就非常歡喜,這是我們祖庭的法師來這裡主持教化,大家要多多跟著法師來學習、來請教。

  悟道實在很慚愧,也談不上學習有什麼心得,我們總是依照佛經,依照經典,依照祖師大德的這些開示,我們大家一起來共同勉勵,來學習。印光祖師是我們近代民國初年,中國佛教界大家公認的一個淨土宗的祖師,第十三代的祖師。所以他老人家開示的,跟我們這個時代比較接近,很多當時的蓮友問了很多問題,都在《文鈔》裡面。因此我們有很多問題,看看印光祖師回答當時這些居士、出家的法師的問題,有一些問題也是我們碰到的問題,我們看看也能幫助我們化解我們心中一些疑問。

  印祖的開示重點,也就是他老人家一生的弘揚是比較平實,不崇尚談玄說妙,就是「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信願念佛,求生淨土」,就是很簡單的。就是告訴我們倫常,學做人,教育兒女,這是印祖在《文鈔》,我們看到對當時的這些居士的一些開示。就教育兒女非常重要,這個也是先師淨老在生前提倡,大家一定要學習我們老祖宗的傳統文化,倫理道德因果教育。因為我們現在這個時代的人,這方面就很缺乏,從民國成立以來,學儒、學道的漸漸沒有了,到現在可以說完全都沒有了。我們對老祖宗這些教誨也很陌生,因此現在要恢復當然不是短時間,總是要長時間。先師淨老常講,我們老祖宗的傳統文化,這些做人做事的道理,最少丟掉一百年,要恢復最少也要一百年,所以不是短時間的,因為大家已經很陌生了,現在連一個概念也可能都沒有。因此先師提倡這些傳統文化的教學,特別比較具體的,提出儒家的《弟子規》、道家的《太上感應篇》、佛家的《十善業道經》。《太上感應篇》也是印光祖師他一生極力提倡的一本善書,還有《了凡四訓》、《安士全書》。這三本書,過去先師淨老到香港中華佛教圖書館講經的時候,看到書架有《了凡四訓》,就拿來翻後面的版權頁,就是印了幾十版,一版都一萬本以上。估計印祖在世的時候,《了凡四訓》、《感應篇》、《安士全書》,最少印有幾百萬冊,印祖他是希望人手一冊,每個人都有這一本。

  這是印祖生前提倡的這三種書印得最多,反而大乘經典印得不多。印祖就是以這三本書來代替戒律,因為現代人學佛也不懂戒律,只是在戒律形式上,戒律它核心的就找不到。戒律主要核心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我們現代人對戒律,沒有精通戒學的大德來給我們指導、來給我們講解說明,實在講我們也很難理解。近代民國初年,我們中國佛教界公認的律宗的祖師,弘一大師,他對戒律有很深入的研究。弘一大師也常常寫信去問印光祖師一些問題,他對印祖非常的仰慕,非常的尊敬。所以我們近代學戒,就是跟著印祖、弘一大師來學,我們才有一個入手處,才知道學戒要怎麼學。

  因此我們看到印祖,他沒有談玄說妙,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佛門一四句偈,「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佛的教導。這個雖然我們聽了很多,很平常,但是也不容易做到。所以古時候白居易去請教鳥窠禪師,有什麼玄妙的法給他開示,讓他馬上開悟?他聽到有一個去參學的,看到鳥窠禪師吹布毛他就開悟了,所以白居易他也想去請示一下,看看禪師有什麼妙法讓他也開悟,請這個禪師開示。鳥窠禪師就講,「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白居易聽了就很失望,他說,這個三歲小孩都知道,我是來求些玄妙的,看看禪師有什麼讓我一下子開悟;講這個,小孩子都知道,沒有什麼奇妙的。鳥窠禪師就說,三歲小孩都會講,八十老翁還做不到。其實吹布毛,跟「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是平等的。

  所以我們看到《六祖壇經》,《六祖壇經》很多人都有讀過、也聽過,大家很津津樂道的就是六祖一首偈。當時五祖叫大家寫一首偈,神秀寫了一首偈,六祖他也請人寫了一首偈。六祖的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個就是大家津津樂道的。但是六祖在《壇經》也講過有句話,大家比較沒有注意,就是「改過必生智慧」。這個改過,像《了凡四訓》講「改過之法」、「積善之方」,改過就「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改過必生智慧,「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就是持戒、修福,持戒就是諸惡莫作,修福就是眾善奉行。

  所以《金剛經》須菩提問佛陀,後五百世,還有人會懂《金剛經》嗎?當時的人,聽《金剛經》大家都懂。後五百世就是末法,五個五百年,就是二千五百年之後進入末法,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後五百世就是進入末法,就是我們現在這個時代了,還有人會懂《金剛經》嗎?須菩提有這個疑問。現在的人,大家根器好,能懂;後五百世,進入末法,還有人會懂嗎?佛就給須菩提開示,也是對我們大家開示,就是你不要這麼說,不可以這麼說。他說,後五百世,如果有人能夠持戒、修福,他就能懂《金剛經》;就是這個根器,持戒、修福。那持戒、修福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所以鳥窠禪師給白居易講的這個,跟那個吹布毛是平等的,你只要能做到這個,你就會開悟。所以無論修學什麼法門,這個也是共同的基礎,因此印光祖師提倡的,就是從這個很平實的,不談玄說妙,就是持戒、修福,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信願念佛,求生淨土;前面有「敦倫盡分,閑邪存誠」,就是先師淨老常講的,倫理的教育、道德的教育、因果的教育。印祖特別重視這個。這個也真不容易。特別提倡道家的《感應篇》、《了凡四訓》、《安士全書》。《安士全書》,引用三教經典來註解,印祖就特別推薦這本寶書。印光祖師在《文鈔》講,這個書可以做為我們傳家之寶。

  念佛法門,印光祖師這個開示我們不能疏忽,不能疏忽這三本書。疏忽這三本書,我們怎麼精進、怎麼用功,可能都不相應,因為你沒基礎。就是淨業三福,第一福就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個不是印光祖師一生提倡的嗎?「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信願念佛,求生淨土」,印祖一生就提倡這個。「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就是《觀經》淨業三福的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先師淨老把儒家的《弟子規》,具體落實淨業三福第一福的第一句、第二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要怎麼孝養父母?要怎麼奉事師長?具體的做法就是《弟子規》。「慈心不殺」,這講到因果,具體的落實就是道家的《太上感應篇》,因果教育。「修十善業」,就是《佛說十善業道經》。這個就是落實淨業三福第一福。有第一福才有第二福。

  第二福就是「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我們入佛門,大家都要三皈依,如果照《觀經》淨業三福的標準來看,有了第一福,才有資格入佛門,才能接受三皈依。有了三皈依才能受戒,受戒從五戒、八關齋戒、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戒律威儀建立在三皈依的基礎上,這是第二福,出世福。第一福是人天福。第三福「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菩薩入世大乘福,大乘菩薩福。所以這個三福,第一福是基礎,像三層樓那是第一層,你有第一層才能蓋第二層,有第二層才能蓋第三層。

  所以先師淨老提倡這三個根的修學,在二十年前先師叫悟道來美加跟我們淨宗同修共同勉勵,他老人家就節錄《十善業道經》一些經文,交代我來美加跟淨宗同修大家互相提醒,就是這三個根的重要。當時他老人家交代悟道要跟美加淨宗的同修講,說我們這個時代學佛都沒有這個基礎,現在我們一下就學大乘佛法,沒有根,所以要補習這個功課,前面沒學過,現在要補習這個功課。所以我們不能疏忽這個基礎的學習。雖然我們現在接觸的都是大乘經典、大乘佛法,沒有小乘的基礎、沒有人天的基礎,這個大乘佛法也很難入門。所以現在我們學習了幾十年,都沒有靈驗,都不靈,原因就是沒有基礎。我們念佛幾十年,西方還距離我們很遙遠,這說明我們念佛不相應,功夫不得力,原因也都在這個上面。因此印光大師這三本書,我們淨宗同修決定不能疏忽,要深入的來學習。印祖為什麼這個書印這麼多?他知道我們現前這個時代,這個都沒有,你學佛無論學哪個法門,很難有成就。

  佛法的成就,就是我們這一生能夠了生死、出三界、脫離六道輪迴,這是最基本的一個成就。如果修了不能了脫生死,在佛法的標準來講是不及格,沒有成就。修其他任何法門,要了生死、出三界,印光祖師在《文鈔》講得非常清楚,你的見思惑有一絲毫沒有斷乾淨,六道就出不去。在《四十二章經》佛給我們開示,證得須陀洹果,還要天上人間七次往返,才證阿羅漢果。我們生生世世的修學,不要說斷見思惑,就是第一個見惑我們都斷不了。見惑八十八品,五種見惑細分八十八品,身見、邊見、見取見、戒禁取見、邪見,這個稱為五利使。思惑就是貪瞋痴慢疑,這個叫五鈍使。見思惑,我們見惑都斷不了!我們學佛不是只有這一生、這一世,是生生世世學佛,如果有一次、有一生斷了見惑,那起碼現在也證阿羅漢,雖然還沒有出生死,但是出生死有時間表了,可以預期。如果你還沒有斷見惑,你怎麼修,你的禪定功夫到非想非非想處天也不行,出三界沒有時間表。所以你修其他法門,豎出非常困難,第一關你就破不了。蕅益祖師在《彌陀要解》講,同居這一關最難突破。這一關如果突破,那你會不斷的提升。這一關就是最難突破的,經典上佛給我們講,「斷見惑如斷四十里流」。我們現在修行,實在講,對這些見思惑都搞不清楚,我們怎麼去斷?這是講真話!淨土是帶業往生,它橫超三界,你見思惑一品沒斷,但是你只要具足信願行,就能橫超三界,這是淨土法門的特色。這個特色叫易行道,其他法門叫難行道,因為你要斷惑,斷見思惑才能出六道,斷見思、破塵沙、破無明才能出十法界,這是不管你修任何法門,這條件都一樣。但淨土,你一品惑沒斷也可以橫超三界,不但超三界六道,也超越十法界,這是它的特色。

  印光祖師在《文鈔》、在《文鈔菁華錄》、《嘉言錄》、還有《印光大師文鈔》,這裡面都有講的,《嘉言錄》跟《菁華錄》都是從《文鈔》裡面節錄精華的部分,重要的開示把它會集起來,它有分信願行,所以印祖特別強調信願。現在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是憑我們念佛功夫念到怎麼樣的境界,念到事一心、理一心往生,不是。你要念到事一心、理一心也不容易,那個等於是自力修行斷惑了。你能夠念到事一心,就斷見思惑,證阿羅漢,你沒有往生西方,也超越六道了。你念到理一心,破無明,也超越十法界了。當然你要往生西方,動個念頭就能去,那是功夫高,那跟修其他法門沒有什麼兩樣,難度比較高,但是不是說做不到,做到的人很少,那不是我們大多數的人能做得到。所以印光大師開示,淨土的特色就是信願。所以印光祖師在《嘉言錄》裡面有一段開示,就是外行的人都不注重信願,要念、怎麼用功念,他說這是外行,不重信願。

  淨土,它的特色就是在信願。所以蕅益祖師在《彌陀經要解》給我們開示,如果你沒有信願,這句佛號你念到「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銅牆鐵壁相似,亦無得生之理」,也沒有往生的道理,但是可以得人天善報,可以得人天福報,來生往生到人天善處,不能往生西方。印光祖師也是特別推崇蕅益祖師的《彌陀要解》。因此我們這一生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關鍵就在信願之有無,往生品位高下就是我們念佛功夫的淺深,這個信願也不容易。所以《彌陀經》我們常常念,做法會常常念,佛給我們講,難信之法,這個信很難,行念阿彌陀佛,這個很容易,但是信難。你有真信,才能發願。有願,就是我們念佛的動力,我們念佛就是願在推動,願生西方,願捨娑婆,這個願是我們念佛的動力,你才會一心專念,一心繫念。所以印祖特別強調這個信願,我們念佛人念了一輩子都沒有什麼感應,關鍵缺乏信願。

  這個信願,講也是很簡單,就是厭離娑婆、願生極樂。我們也知道願生西方,但這個「願」關鍵就是先師淨老在講席當中常講的,要放得下,對這個世間不能有留戀,不能貪戀。留戀都不行,那貪戀更不行。我們留戀的東西非常多,都要放下,這個願才真的生得起來。所以先師淨老在講席當中常講,這個世間如果有一樁事情你沒放下,就好像還有一根繩子把你栓住,你就走不了。這個也是我們淨宗同修大家互相提醒,我自己也很多放不下的,所以聽了,我是很有感觸。有時候到哪個地方,這個地方不錯,後來我想一想,不對,這是娑婆世界,還不是極樂世界。美國這個地方很好,我就在這裡,我就不走了,還在娑婆世界。到澳洲去,澳洲非常好,你留戀那個地方,你就放不下那個地方,你願生西方這個願就生不起來。我們台北雙溪現在弄了一個靈巖山,我們那個裡面更深入的弄個東林寺,現在整理一下,風景真的不錯。後來我就常常提醒自己,不能貪戀,如果我貪這個地方,我捨不得,放不下,那死了之後不能去西方,就在那邊做山神土地神了。那個就是《安士全書》講的,文昌帝君有一世死了之後,他的靈魂到處走,走到一座山,風景非常好,他就喜歡上那個地方,喜歡上那個地方,後來就在那個地方做山神。喜歡這一棵樹,將來死了之後就當樹神。所以這些不能留戀,不能貪戀。就是說我們可以住,那我們是隨緣,就是心裡不要去貪戀、留戀,因為這個世間讓我們留戀、貪戀的事情太多。所以信願如果沒有說清楚,以為我們這樣念一念就是有發願了,其實不是,要真正內心願生極樂、願捨娑婆,對這個世間毫無留戀。

  所以印光大師他也做榜樣給我們看,寫一個「死」字貼在額頭上。過去先師淨老也是印了很多,大張、小張的,我們一個人發一張,我們睡通鋪的,睡在這裡,然後貼在那個梁上面,我們躺下就看到那個字「死」。但是看久了好像也沒什麼感覺,反正死就死,這個就是沒有深入去觀,還是不起作用。《無量壽經》講,「生時苦痛,老亦苦痛,病極苦痛,死極苦痛,惡臭不淨,無可樂者」,就是你要想它那個苦。所以我們無論修什麼法門,三十七道品第一個四念處,我們也要去觀,第一個「觀身不淨」,你要觀察這個身體是不清淨的,你才能放下這個身體。不然你一直要保護這個身體,我要怎麼吃、怎麼練氣功,能夠長生不老,就身見放不下,執著這個身是我。所以要常觀身不淨,這個身體是不清淨的。你看我們身體哪有清淨?不要說死了不清淨,活的時候就不清淨。是不是?四念處,第一個你要觀身不淨。第二個「觀受是苦」,我們現在所有的享受都是苦。《法華經》講「三界統苦」,你只要沒有出三界六道,只有苦,沒有快樂。這三界統苦,就是我們覺得也有快樂的,但是那個叫壞苦,我們現在說很快樂、很享樂,吃喝玩樂,那個是壞苦,會壞掉的。這個樂過去,苦就來了,所以那個樂不是真的,不是真的快樂,那是壞苦。還有行苦,三苦八苦,展開無量苦。所以觀受是苦,我們現在所享受的,我們要覺悟只有苦。

  「觀心無常」,我們心是妄心,在《三時繫念》中峰國師給我們開示,「心有多種,曰肉團心,乃現在身中,父母血氣所生者是」。第二個「緣慮心,及現今善惡順逆境界上種種分別者是」。第三個是「靈知心」,那個靈知心才是我們的真心,那個都不變的。「處生死流,驪珠獨耀于滄海;居涅槃岸,桂輪孤朗于中天」。你在生死大海,你證了涅槃,這個靈知心都是一樣,「在聖不增,在凡不減」,那個才是我們的心。我們現在把這個緣慮心當作我們的心,所以一部《楞嚴經》佛問阿難,什麼是你的心?他說,我現在能夠思惟想像就是我的心。佛跟他講,錯了,這個不是你的心,那是緣慮心。靈知心,那個才是我們的心,那個心是不生不滅的。不生就本來就存在,沒有生就沒有滅。這個滅是從生來的,有生才有滅,有生才有死,你不生,那怎麼會死?所以要我們證得那個靈知心,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就是你要認識自己那個心,你就成佛了。這是我們念佛人也要知道,我們常常做法會,常常在念,也要懂一點這個道理。

  所以信願,這個信願難。為什麼我們這個信願難?我們現在講了這麼多,也知道苦、空、無常、無我,但是就放不下。什麼原因?在《十善業道經》講,就是你沒有斷惡修善,你這些觀慧就有障礙,障礙你觀慧,作觀。四念處,觀,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當然如果你能夠觀得起來,你就不會造惡業。你能夠念四聖諦法、十二因緣法、無生無滅等法,你這個觀的力量夠了,當然你不會造惡業。但是你功夫不足之前,還是要補助的。印光大師提倡斷惡修善,這個要助修,這個我們是可以同步來進行。所以佛法大小乘的樞紐在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前面那四個是一個基礎,有那個基礎才能提升。

  所以佛法得不得力?就在觀,我們作觀得不得力。觀就是我們的觀念,你得力,你這個心才能轉那個凡情,才轉得過來。如果功夫不得力,轉不過來。因此我們念佛,雖然是帶業往生,也要知道它還是有個標準,就是信願行。易行道,是比其他法門容易,但是我們也不能想著就很容易,就念幾句佛號。我們現在,講實在話,不是念佛,在唱佛,好像唱佛歌。念佛跟唱佛,我們也要搞清楚,我們到底是在念佛?還是在唱佛?念佛,在心裡真有佛;唱佛就是口中在念,心裡沒有,所以才不相應。如果心裡真有佛,你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所以這些我們也要了解,不然修一輩子,到最後我們也是往生不了,還是跟阿彌陀佛結結緣,來生來世再說。中峰國師《三時繫念》第一時佛寶讚,「龍華三會願相逢」,可能要等到龍華三會,彌勒佛下來,我們在六道輪迴到那個時候碰到彌勒佛,那個時候再聽彌勒佛開示,才能夠得度。但是我們總是希望,佛總是希望我們這一生就能夠超越六道,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一切諸佛共同的願望,希望眾生早日成佛,早日脫離苦海,一切諸佛都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難。

  因此印光祖師這個開示,我們還是要老老實實的來學習。我們念佛,可以同步學習這些斷惡修善;斷惡修善,每一天如果能讀《弟子規》或者讀《感應篇》,也是非常好的一個幫助。我現在在台北,我在的時候,我們道場有職工、有義工,上班前就要帶他們讀《感應篇》。就讀一遍,然後我再講《感應篇彙編》的節要,跟大家分享學習。這個讀多了,「讀書千遍,其義自見」,讀多了,我們就會體會到怎麼樣來斷惡修善。

  好,下面這邊有兩個問題,我簡單的解答。這是華府彌陀精舍懇請師父光臨和簡短開示,開示問題及同修答疑。問題一:目前當下世界,局勢動盪不安,災難頻繁,身為佛弟子該怎麼做,才能達到最大的化解效益?

  這是第一個問題,這就是災難的問題。的確現在災難一年比一年多,一次比一次嚴重。先師淨老有節錄《印光大師法語菁華》,有節錄兩集在《淨土集》裡面,有節錄印光祖師的開示。印祖開示,護國息災就是念佛,念佛是護國息災根本的方法,就是念佛。如果「盡人能念佛」,盡人就是這個地球上的人類都能念佛,我們這個世間就不會有災難了。「如果有少數人念佛,亦可滅輕」,少數人念,災難也會減輕。發生災難的時間縮短,損害的程度減輕,或者發生災難的時間往後推遲,這是可以做到。另外印祖又開示,教育兒女也是護國息災。這個災難怎麼來?就是眾生造惡業感召來的。《太上感應篇》開宗明義就講,「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我們現在看到所有的災難,都是人類自己製造出來的,造惡業去感召來的。如果人類不能夠回頭,不覺悟,不知道斷惡修善,就不斷製造災難,災難只會愈來愈多、愈來愈嚴重,到最後是毀滅性的災難。所以要怎麼樣化解?就是念佛,大家多念佛,多做善事。

  第二個問題:有些佛弟子平時對佛堂護持的工作非常積極,又出錢,又出力,定課也很用功,但是自己及家人還是不能擺脫病魔的困擾,問題出在哪裡?

  這個問題也有很多方面,但是主要在我們用功這是形式,我們在念佛,一天念很多佛、拜很多佛,問題是我們心裡有沒有改變?要改變心理。如果我們一面念佛,一面造惡業,這是很用功,但是貪瞋痴慢絲毫不減,那你念佛的功德都被這些煩惱障礙,凍結起來。念佛不會白念,「一歷耳根,永為道種」,不會白念,這個佛號功德不可思議,但是為什麼現在我們感受不到?不能現前?被這個煩惱凍結起來,好像我們犯罪了,銀行的錢被法院凍結了。有,你的錢在,但是現在你不能用;等到你的案結了,這個錢就還給你了。哪一天我們念佛,這個煩惱壓住了,我們不用斷煩惱,我們淨宗只要伏煩惱,伏惑就可以;你只要伏住,那你跟佛就連線了。我們現在要用功,就是伏煩惱,伏惑。信願行,我們不用念到事一心、理一心,那個要斷惑,那個難度高;我們念到伏惑,伏住就可以了,這個就比其他法門的條件低了,就比較容易做到。我們努力的目標在伏惑,具足信願,伏惑。伏惑也幫助我們生起信願,你惑伏住了,你才能不留戀這個世界。所以信願行是一而三,三而一,相輔相成。

  今天就跟大家交流到這個地方,講的不對的地方,大家,法師多多指教。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