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2O17年中元普度消災祈福三時繫念法會開示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一集)  2017/8/25  台灣台北國際會議中心  檔名:WD21-088-0001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尊敬的前總統府國策顧問、立法委員洪顧問賢伉儷,尊敬的馬來西亞漢學院代表黃秋源居士,新加坡淨宗代表傅來成居士,菲律賓淨宗代表陳秀瑩居士,我們兩岸三地海內外各地淨宗道場、念佛堂諸位代表,今天啟請法會的齋主代表浙江劉又成居士,諸位同修,諸位大德,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上午好!阿彌陀佛!

  非常感恩大家來參加我們台北華藏一年一度例行性的中元祭祖護國息災繫念法會。今天是第一天,過去幾年我們上午這個時間就是恭誦《無量壽經》,今年我想我們大家恭誦《無量壽經》很多年,今年由悟道來跟大家學習《壽經》。讀經是我們導師上淨下空老和尚,根據古來祖師大德中國傳統教學的理論方法來提倡,這個理論就是修戒定慧,方法就是讀誦,「讀書千遍,其義自見」,這是我們中國傳統的教學方法。

  讀誦經典,或者讀古書,世間聖賢的經典,它的原理原則都是修戒定慧的,用讀誦的方法來修定。戒定慧,定它是一個樞紐,是一個關鍵,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戒就是方法、規矩,我們遵守這些方法、規矩。佛在經典上教我們的,除了有條文的戒條之外,凡是佛在經典上的教誡都屬於戒,我們都必須來學習、遵守,這樣心才能定下來。讀誦也是規矩,什麼規矩?就是讀經的時候,不允許我們一面讀一面去想經的意思。如果一面讀一面去想,這一句是什麼意思,那一句又是什麼意思,那就把這個定破壞了。

  讀經要怎麼讀?至誠恭敬,每一個字、每一句讀得清楚,沒有讀錯,沒有讀漏掉,妄念起來就不要去理會妄念,把這個心專注在讀誦經典,用這樣來修定,以讀經來修定。心有一分的定,就有一分的清淨,有一分的清淨就開一分的智慧;有二分的定,就得二分清淨,開二分智慧;十分的定,得十分清淨,開十分的智慧。所以它是一個樞紐關鍵。開什麼智慧?就是我們中國古來儒家、道家,佛教是從印度傳到中國來的,在這個修學重視悟,就是要有悟處,要開悟,如果不悟,學的東西都是死的,不能活用。不管學什麼學問,都要有悟處,它才能夠活學活用。如果沒有悟處,就變死的,像機器一樣,不能活用。所以在東方、古印度的教學,重點在啟發我們的悟性。這個悟性是我們人人本具,個個不無,每個人都有,但是因為被妄想分別執著障礙了。現在佛教我們種種法門,包括世間聖賢教的,無非是幫助我們消除這些妄想分別執著,恢復到自性清淨心。所以,法門很多,原理原則是一樣,無非修戒定慧三學。讀經修戒定慧,念咒也是修戒定慧,念佛也是修戒定慧,修種種法門都離不開這個原則,這一點我們必須要明瞭。

  很多同修都讀過這部經,甚至讀了很多,讀了三千遍,甚至有人超過一萬遍的,有的人讀了很有受用,有的人還沒有什麼明顯的效果,可以說各人讀誦這部經,各人所得到的效果、利益也不相同。這個原因也是各人的善根福德因緣不同,各人的煩惱習氣根器也不一樣,煩惱習氣有深有重,有的比較輕,有的比較重,各人根器也不同。但是讀誦開悟這個原理原則是決定不變的,因為它是修定,只要遵守這個原則,人人都能開悟。根器比較利的,他可能讀個幾百遍他開悟了,有的要一千遍,有的要二千、三千,甚至一萬,是看各人的根器。只要能夠堅守這個原則,人人都能達到這個目標。

  所以讀誦不允許我們一面讀一面去想,要知道它是修定。讀的過程你突然有領悟,那也不要去理會,還會有更多的悟處。如果沒有刻意的去想,你這樣讀讀,讀了突然體會到經義,那個就叫悟處。那也不要一直抓著不放,還是要放下,還是繼續讀下去,這樣後面會有更多的悟處。這要堅守這個原則,抓住這個原理,「讀書千遍,其義自見」,關鍵就是心定了,它的意思就現前。我們讀了很多,好像意思還沒現前,這心還沒定下來。心沒有定下來,原因也是在戒這方面的不足,所以戒的部分我們就要來加強,加強戒的方面。

  過去早年二十幾年前,也有同修,當時我們老和尚提倡《無量壽經》讀三千遍就大徹大悟,有一個女眾,大概四十幾歲,有一天我到三重去講《無量壽經》,講閩南語的。台灣叫台語,台語就是閩南語,大陸的閩南,在新加坡叫福建話,菲律賓、印尼叫福建話。其實福建話很多種,好幾十種,一般他們講的福建話就是福建閩南話,在台灣叫台語。講《無量壽經》,當時講完這個女眾就來跟我講,他說我們老和尚說《無量壽經》讀三千遍就大徹大悟,她說她已經讀了三千遍,她一點也沒悟,她不想再讀了。我說妳沒有悟還要繼續讀。當時很多人就有這種情況,去問老和尚,後來我們老和尚就跟大家做一個說明,為什麼沒有悟?沒有依照經去修行。修行就是什麼?就是戒,沒有依照佛在經典上教的去修。所以後來講解《無量壽經》,再補充講《金剛經》、《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後來又加上三個根,《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這些,現在又有《群書治要》,統統是補充說明《無量壽經》的,這個我們要明白。

  所以老和尚講,後來就是你要解義,讀了你沒悟,就是我們在生活戒的方面有缺陷,要依照這部經佛的教導,在生活當中要了解佛講的意思,要去依教奉行、斷惡修善,這樣才會開悟。如果在生活上不能斷惡修善,不斷造惡業,我們的悟門會被這個惡業障礙住。因為你造惡業,你心就定不下來,定不下來你就開不了智慧,開不了般若智慧。所以後來我們老和尚講要解義。所以讀誦的時候你就不能去解義,修定,要放下,恭敬至誠去讀就好。我們要生活上去修,這個要聽經,要解義,了解佛怎麼教我們。我們聽經不能死在言下,把它聽死了,老和尚說沒有意思,沒有意思,什麼意思都沒有,人家問什麼都不知道,因為沒意思,那個就沒有聽明白他的意思。沒有意思是什麼?是不執著那個相,不執著言說相、文字相、心緣相,那你就開悟了。不是說沒有意思,你什麼都不知道,那個就變無明了。這個不能聽錯。

  《般若經》不好講的地方就在這裡,人家問我們這個是什麼東西?不知道,因為它沒有意思。如果學般若學得這個樣子,大概也沒人敢學了。這一條,因為大家取個名字叫毛巾,我們也隨順大家,這個是毛巾,但是你心裡不執著它的文字相、心緣相,這樣就對了。所以,讀經修定沒有意思,但是在生活當中起作用是無量義,「般若無知,無所不知」,這才是正確的。

  今天原來是讀經的,因為讀經每次我們時間都比較緊張,大家讀得很熟悉,讀得很快,像念咒一樣。這一次我想就跟大家來學習、分享《無量壽經》對我們目前生活上,佛在這部經典重要的開示,我們不能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經本?請大家翻開,你們經本的頁數跟我的頁數不知道一樣不一樣?翻開後半部,「勸諭策進第三十三」。我的頁數是九十頁,大家翻到這個品題,「勸諭策進第三十三」,我把這個經文念一段:

  【世人共爭不急之務。於此劇惡極苦之中。勤身營務。以自給濟。尊卑。貧富。少長。男女。累念積慮。為心走使。無田憂田。無宅憂宅。眷屬財物。有無同憂。有一少一。思欲齊等。適小具有。又憂非常。水火盜賊。怨家債主。焚漂劫奪。消散磨滅。心慳意固。無能縱捨。命終棄捐。莫誰隨者。貧富同然。憂苦萬端。】

  到這裡是一段。這一段,第一句『世人共爭不急之務』,這一句是這品經文的總說,就是給我們說,「世人」就是世間的人,不管中國人、外國人,古今中外,中國、外國,世間的人類,我們所看到的,大家共同在爭取的都是不急之務。「不急」就是不重要,不是很緊急的,世間人共同在追求爭取的都是不急之務。什麼是不急之務?世間人一直共同在爭取的,這個爭當中,有競爭、鬥爭、戰爭,競爭爭不到提升到鬥爭,鬥爭爭不到提升到戰爭,爭什麼?都是不急之務。

  下面佛大慈大悲給我們說明什麼是不急之務?『於此劇惡極苦之中』,「劇惡」就是五濁惡世,在《彌陀經》講「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這個五濁惡世,這是劇惡極苦,我們現在是生在劇惡極苦當中。這個劇,非常劇烈,這個惡,也就是造十惡業非常嚴重的一個時代,我們生活在這個極苦之中。我們六道眾生可以說是在苦中不知苦。我們這個世界叫娑婆世界,娑婆是印度古梵語音譯過來的,把那個音翻過來,如果翻成中文的意思是堪忍。意思就是我們這個世界的眾生堪於忍受這個劇苦,這麼苦的世界不想求解脫,他能夠在這邊忍受不想求解脫。所以這個世界的眾生堪忍,堪於忍受這些劇苦,不求解脫,不想解決這個問題。

  在這個極苦的世界當中,『勤身營務』,那就做些什麼事情?「勤」就是很勤勞,「身」就是這個身體,經營世間這些事務,「營務」。經營什麼事務?經營這些事務,『以自給濟』。經營這個幹什麼?就是給自己享受,這個就是我們一般講自私自利,就是為自己,他不為社會大眾,甚至有的家庭他都不顧,只顧自己。『尊卑、貧富、少長、男女』,「尊卑」是講地位,有地位的是尊,沒有地位的是卑。在社會上他有尊貴的地位,這是尊,卑就是沒有。「貧富」是講財富。在世間有很有錢的人,有很貧窮的人,三餐都吃不飽的人。「少」是年輕,「長」是年長。「男女」。這個把所有人類都包括在裡面,不管古今中外,只要是人都涵蓋在裡面。人都在做什麼?『累念積慮』,就是念念處心積慮。『為心走使』,被這個妄心拉著跑,「使」就是使喚,被它指使,被這個妄念、妄心、競爭的心趨走指使去做這些世間的俗務。

  下面給我們舉出幾個例子,『無田憂田,無宅憂宅』。這個講不動產,田地,「宅」是房子。沒有田地,沒有房子,想要有塊田,有個房子。『眷屬財物,有無同憂』。家親眷屬,這個財物有的人他有,有的人沒有。好像有的人他財產很多,房子很多,他的房地產很多,他很多錢,有的人沒有。有錢財的人他也憂慮,憂慮怎麼樣保住他的錢財,不讓這個錢財喪失掉。錢賺到了、得到了,怕它失去,想盡辦法要保存這些錢財,不讓它喪失掉。所以,一天到晚就為這些錢財在憂慮,為了事業,要投資、買股票,要做什麼生意,讓自己這個錢財能夠愈來愈增加,不要一直損失,憂慮這些,有錢人憂慮這些。沒有錢的人憂慮怎麼樣賺到錢,看到別人有錢,自己也想跟他一樣。所以,「有無同憂」,有的人有錢財、有地位也憂慮,沒有錢財、沒有地位也憂慮。這就是我們淨老和尚最近常講的,富而不樂,貴而不安。你很有錢,你不快樂,生活不快樂,為什麼?常常憂慮怎麼去保存這些錢,憂慮這些事情。沒有錢的人憂慮怎麼樣能賺到錢。有地位的人他沒有安全感,沒有地位的人想要爭取,都在憂慮。所以,有無同憂。在這種情況之下,有錢、沒錢,有地位、沒地位,富而不樂,貴而不安,有財富不快樂,有地位沒有安全感。

  『有一少一,思欲齊等』。有一間房子了,好像覺得還是不夠,還缺少,最好再多一間;有一件衣服了,還不夠,最好再加一件;有一部車子了,還不夠,最好再多一部更好,這個世間人總是這樣的一個心態。「思欲齊等」就是要跟人家看齊,齊等就是看齊。他有兩棟房子,我也要跟他一樣,人家賺一個億,我也要跟他一樣,就是在比賽。你一個億賺到了,還有人家有二個億的,那還不行,還要再努力;有一百億的,又跟不上了,又差很遠了,還要再努力去爭取,想盡辦法去得到,賺錢,這個叫思欲齊等,要跟人一樣,甚至還要超過,拼命賺錢。『適小具有,又憂非常』。「適小具有」,沒有錢賺到一點錢了,或者賺到房子、賺到一些錢了,錢賺到了,地位得到了,煩惱又來了。「又憂非常」,又在憂慮,怎麼樣能夠長久的保存住這些財富、地位。

  保得住保不住?『水火盜賊,怨家債主,焚漂劫奪,消散磨滅』。佛在經上給我們講,財為五家共有。哪五家?這裡講的,舉出一個例子,這個五家,第一家就是國王,國王就是現在講的政府,你有財富,政府它有一份。不是只有你的,政府有一份,政府要抽稅金的,走到哪個國家都一樣,要抽稅金。如果犯了法,財產都被沒收、充公了,所以政府一份。這第一家。第二家是水災,一個水災來,會把這個財物,甚至人的生命都漂流淹沒。最近我們剛好在辦兩岸三地傳統文化學習營,剛好遇到颱風,颱風從宜蘭進來,一個晚上就損失一個多億,農民種的一些蔬菜水果,辛辛苦苦種了好幾個月,都泡湯了,這個就損失了。下大雨,水都漂流了,淹水了,南部淹水是淹得很厲害。這個是水災,第二家。第三家是火災,一把火可以把財物燒個精光,燒光光。

  第四家是盜賊,小偷、強盜,小偷、強盜不但明搶暗偷的,包括你的財物被人用種種方法給你奪取,統統屬於盜賊。像現在這種經濟上的偷盜,在國際上常常聽說金融風暴,常常有人在操作這些經濟的。我記得有一年好像東南亞經濟風暴,在東南亞,有很多有錢的人一夜之間錢財就不見了,受不了跳樓自殺了,這屬於被盜賊搶走了。所以你的財富盜賊他有一份,你有財富,盜賊他想辦法要奪取你的財物。這是第四家。

  第五家是「怨家債主」,來討債的,這個怨家債主特別是投胎到你家裡來了,做你的兒子、孫子,所謂敗家子,他來討債的、來報仇的,過去世欠他的,他來討債。怨家債主,他來討債,你的家產,你辛辛苦苦的賺,他都給你花光了,有的是拿去賭博,有的他拿去做生意,他做什麼生意都虧錢的,那個就是敗家子,他是來討債的,過去世欠他的。這個很多,在我們周邊你認識的,甚至你在報紙上都常常看到的。你看我們台灣幾個大企業的老闆往生,他的兒女就在爭財產。這個古今中外都有,爭財產。留了這些財產,讓他的兒孫變成仇人,變冤家對頭,變成仇人。沒有錢留給兒孫,他們感情還好;錢留下去,如果有一方分得不滿意就爭,告到法院,甚至兒子告父親財產分給他不公平。所以這個不是好事,這些都屬於怨家債主。

  所以,你錢賺到了,後面有這五家在等著。所以財為五家共有,不是你自己個人獨有的,你也保不住。所以,『焚漂劫奪,消散磨滅』。被火燒了,被水漂流了,被搶劫、奪取了,「消散磨滅」,到最後都沒有了,一場空,白忙一場。

  『心慳意固,無能縱捨』。「心慳」就是心裡慳吝,捨不得布施做好事,這個意很固執的,他放不下,「無能縱捨」。但是放不下,『命終棄捐,莫誰隨者』。但是只是借我們看一看,到我們生命結束了,你捨不得還是統統要捨,包括我們自己這個身體都要捨,那身外之物能不捨嗎?還是要捨的。所以,「命終棄捐」,「莫誰隨者」就是沒有一樣跟隨我們走的,所謂「生不帶來,死不帶去」。『貧富同然,憂苦萬端』,貧窮的人、富有的人都一樣,都是會遭遇到這些情況,心裡憂慮都是憂慮這些事情,所以「憂苦萬端」。

  以上這一段就是給我們說明我們這個世間的現狀就是這樣的,大家生活在很苦的當中,一直在爭,都是爭一些不重要的,不急之務,我們聽佛這個勸導,應當要覺悟。下面這一段是佛勸導我們,生活在這個世間應該用什麼態度來生活,來待人處事接物。請看下面經文:

  【世間人民。父子。兄弟。夫婦。親屬。當相敬愛。無相憎嫉。有無相通。無得貪惜。言色常和。莫相違戾。或時心諍。有所恚怒。後世轉劇。至成大怨。世間之事。更相患害。雖不臨時。應急想破。】

  到這裡是一段。這一段是佛勸導我們,『想破』是什麼?要好好去想一想,這個世間是不是佛講的這個情況,我們都可以看得到的,想通了就看破了,叫「想破」。所以我們常常也會勸別人,你要想通一點,但輪到自己就想不通了。現在最重要還是自己先想通,自己先看破,再去勸別人。所以,『世間人民,父子、兄弟、夫婦、親屬』,大家要互相敬愛,這是講家庭,你們一家人。現在父子、兄弟、夫婦,不要說兄弟、夫婦,連父子為了財產,兒子都可以去告父親,你說現在這個世間是什麼樣的一個世間,那個絕對錯誤的。應當怎麼樣?互相尊敬愛護。『無相憎嫉』,就是不能夠憎恨,不能嫉妒,不能看到別人比我好,他比我有錢,看了心裡就不舒服,應該要隨喜,也不能互相去憎恨。『有無相通』,「相通」是大家互相幫助,有的幫助沒有的,特別是自己家人,你比較過得去,你幫助他。但是這個幫助是幫助他正常生活需要的,你不能幫助他去造惡業,那個就不對了,是幫助他生活上需要的,生活上的照顧。需要幫助,自己家人一定要幫助,佛勸我們要這樣修。『無得貪惜』,不能貪心、不能吝惜,就是不能捨不得,自己家人有困難應當要幫助。但是這個困難你要看情況,如果他都是去賭博,都去做一些不好的事情,愈幫就愈害他,愈幫就愈忙了。是幫他正當的、正確的,正確的你就不能夠貪惜,一定要幫助。

  『言色常和,莫相違戾』。這個非常重要,也是我們現在要注意的。「言」是言語,「色」就是我們的表情、面貌這個顏色,我們俗話講察顏觀色,就是我們的顏貌,我們的態度,要常常表現和善、和藹。講話不能太衝,講話不能出惡口。「惡口傷人恨難消,利刀割水痕易合」,那個利刀在水上劃一刀,水馬上合起來,看不到痕跡,但是你一句惡口傷到別人的心,他的恨很難消的。除非你去罵到像海賢老和尚那樣的,你打他,他都不會放在心上的,修養好的人他不會計較。但是一般人他沒有那個修養,他會恨在心裡。所以講話,孔老夫子列為第二科,第一個德行,第二言語。所以講話我們要學習,不要講惡口,口氣不好,同樣一句話,口氣不好,讓人聽了就難受。我們一定要聽佛的。

  所以,過去我們道場有女眾,我早年在景美,她站櫃檯,講話很會得罪人的,她自己沒感覺,但是她沒感覺我有感覺,很多居士都跑來我面前哭。為什麼?就是講話口氣不好,得罪人,有三個,很會得罪人。後來我就跟她講,妳講話就不要那麼衝,就口氣好一點。她說我不是衝,我是講話很直。我說不是,妳那個叫衝,不叫直。講話很直就是說沒有隱瞞,有什麼說什麼,就是很實在的。她講話口氣不好那個不叫直,那個叫衝,讓人家聽了心裡難受。所以「言色常和」,我們這就是修行。「莫相違戾」,違是違背,戾就是罵詈,講話一言不合起口角,那就起衝突了。

  『或時心諍』,或者,當時心裡要去諍論。「諍」,這個諍旁邊有一個言字旁,跟鬥爭那個爭不一樣,鬥爭的爭旁邊加一個言,就是言語在諍論,講話在諍論,或者當時講話心裡就起諍論。諍了接著就『有所恚怒』,「恚」是瞋恚,「怒」是發怒。恚這個字,上面兩個土,下面一個心;我們一般講瞋,瞋是一個目,再一個真。瞋是發脾氣,生氣表現在外表,表現在臉上,目就是兩個眼睛,在眼睛、在面貌表現出來,面紅耳赤的,瞋火起來了。恚這個字是氣在心裡,他沒有表現在外面。這個更麻煩,有時候我們不知道他氣在心裡。所以叫瞋恚瞋恚,瞋是表現在外面,恚是氣在心裡,他沒有表現出來,我們現在講的,他是悶燒鍋,悶燒鍋就是氣在心裡,兩個土蓋著,悶著。所以,恚怒,怒這個字,上一個奴隸的奴,下面一個心,我們有瞋恚,心就被奴隸了,被這個瞋恚所奴隸了。所以不能起瞋恚心。起了衝突有恚怒,『後世轉劇,至成大怨』。本來是一樁小事情,甚至是微不足道的,鬧成小事變成大事,小的冤仇變大的冤仇,擴大了。現在在這個社會上我們實在到處都看得到,人跟人起衝突了。所以講話非常重要。

  以前我在家的時候,我母親,小時候常常聽她講,她說「心壞無人知,口壞最厲害」。言語,你心裡不好人家不知道,你講話傷人那是最厲害,人家恨你恨一輩子,甚至生生世世都結怨,從這個很小的地方招那麼大的麻煩。所以佛勸我們在言語上要注意,修行就是修這個,言語最容易犯,所以要特別留意。

  『世間之事,更相患害。雖不臨時,應急想破』。這個世間之事,「更相患害」,患是災患,害是損害。雖然不是臨時,不是馬上感受到這個患害,但是過了一段時間,因緣遇到了,那個患害就來了。「應急想破」,應急這兩個字要特別注意,這是關鍵的字眼,我們常常讀經念經也都是沒有留意,就囫圇吞棗這樣念過去。我們念經像吃棗子一樣,吞下去了,棗子是什麼味道不知道,因為用吞的,他沒有在嘴巴裡面細嚼慢嚥,什麼滋味也不知道,這個叫囫圇吞棗。所以這個經文我們仔細看。應,這個應就是應當、應該,這個應是很關鍵的字。急也是很關鍵的字,急就是要很快的,不能等待。佛上面教我們的,我們要趕快依照佛教的趕快改過來,不能等,不能我明天再來改,今天再罵一罵,那不行,現在你就要改,這個叫應急想破,就是不能等的,馬上就要修。你想通了,看破了,我們就會依教奉行。我們再看下面經文:

  【人在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苦樂自當。無有代者。善惡變化。追逐所生。道路不同。會見無期。何不於強健時。努力修善。欲何待乎。】

  到這裡是一段。這一段是給我們講,在這個世間是無常的,我們人跟人相聚也是無常的,不是永恆的。『人在愛欲之中,獨生獨死』,我們會在六道裡面就是有愛欲,才會造成六道生死輪迴。愛欲沒有了,六道就沒有了,要出三界,要斷愛欲。我們淨土可以帶業往生,帶業也要看淡,雖然沒斷,但是也要看淡。我們「人在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生我們自己來,單獨來,死了,我們單獨走。『獨去獨來』,來自己來,去自己走,沒有人陪伴,非常孤單。我們再親愛的人,每個人都是一樣的,都是獨生獨死、獨去獨來,沒有一個人例外的。我們生到這個世間來誰陪我們來?沒有,自己。死了之後走了,誰陪我們走?沒有,各走各的。來也自己來,走也自己走,我們現在相處在一起,實在講是一個短暫的聚會,將來要各走各的。『苦樂自當,無有代者』,我們受苦受樂都要自己承當,沒有任何人能夠代替,你的至親,父母、兄弟姊妹,沒有人能代替,都是自己要去承當的。

  『善惡變化,追逐所生,道路不同』,每個人在生造善造惡變化無常,「追逐所生」,隨著這個業力,被業力追逐,所生之處都不一樣,造善業生三善道,造惡業生三惡道。每個人這一生造的業不一樣,來生道路就不同,道路不同要再會見就遙遙無期,各人走各人的,這個是事實真相。『會見無期』,也再見不到了,因為每個人造的業不一樣,去的地方不一樣,也碰不到。『何不於強健時,努力修善,欲何待乎?』佛勸我們要趁現在身體還很好、強健,努力來修善,趕快斷惡修善,不要再等待了。我們再來看下面這段經文:

  【世人善惡自不能見。吉凶禍福。競各作之。身愚神闇。轉受餘教。顛倒相續。無常根本。蒙冥抵突。不信經法。心無遠慮。各欲快意。迷於瞋恚。貪於財色。終不休止。哀哉可傷。】

   到這裡是一段。這一段是給我們講,這個世間人『善惡自不能見』,不知道自己是修善還是造惡,為什麼?不讀聖賢書,不讀佛經,他就不知道。『吉凶禍福,競各作之』,造善得吉,造惡得凶,這個「吉凶禍福」是善惡業自己感召來的。所以,《太上感應篇》開宗明義第一句就告訴我們,「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身愚神闇,轉受餘教。顛倒相續,無常根本』。「身愚」,這個身是指這個身體,愚是愚痴,愚表現出來愚痴的這個樣子。精神闇昧,就是愚痴,沒有智慧,是非善惡分不清楚的。「轉受餘教」,就是不聽佛聖賢的教誨,去聽那些邪知邪見的。「顛倒相續」,心顛倒,正法勸他他不接受,他去聽那些邪知邪見的。佛的教導不聽,聖賢的教導不聽,聽邪師說法,這個就顛倒了,這個顛倒還不斷的相續,這是「無常根本」。

  下面講,『蒙冥抵突,不信經法』。你看這裡給我們說明,「蒙冥」,就是愚痴沒智慧。沒有智慧你跟他講正法,勸他,他跟你牴觸,跟你起衝突,他不接受。你跟他講佛經他不信,不信經法,他不相信,不能接受。『心無遠慮,各欲快意』,在《論語》裡面講,「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一個人眼光不能看得遠,考慮各方面的事情沒有眼光,很快憂慮的事情就來了,這個是沒智慧,「心無遠慮」。「各欲快意」,只是自己覺得隨順自己的煩惱,自己覺得要怎麼做就怎麼做。我們現在有一句話說,只要我歡喜,有什麼不可以?只要他歡喜做的,沒有什麼不能做的,就是這一句的意思,各欲快意,那就胡作妄為了。但是胡作妄為是因,後面是有果報的。『迷於瞋恚,貪於財色。終不休止,哀哉可傷』。「迷於瞋恚」,就是瞋恚心一起來,我們心就迷了,貪財、貪色、貪名、貪利,世人總是貪這些。「終不休止」,終就是到命終,都還沒有休息、沒有停止,到快臨終了、快死了,還是放不下,這叫終不休止。「哀哉可傷」,佛看到我們眾生這種情況他很哀痛,哀哉可傷,非常的傷感。到這裡一段。

  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這一段是佛給我們講,現在世間人沒智慧,聽騙不聽勸。

  【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死生之趣。善惡之道。都不之信。謂無有是。更相瞻視。且自見之。或父哭子。或子哭父。兄弟夫婦。更相哭泣。一死一生。迭相顧戀。憂愛結縛。無有解時。思想恩好。不離情欲。不能深思熟計。專精行道。年壽旋盡。無可奈何。】

  到這裡是一段。這一段是跟我們講現在世間人,你跟他講六道生死輪迴,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他不相信。所以跟他講,『死生之趣,善惡之道,都不之信』,他不相信有六道生死輪迴,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謂無有是』,沒有那個事情。這個在現前社會上,自古以來都有,大有人在,不相信佛講的,他不信,他說沒有那個事情,特別現代人他說沒有科學根據,他不信。在佛當時就有人不信,所以佛當年才會講這個話。佛就舉出現前的例子來說明,『且自見之。或父哭子,或子哭父。兄弟夫婦,更相哭泣。一死一生,迭相顧戀。憂愛結縛,無有解時。思想恩好,不離情欲』。佛就指出來,你說六道生死輪迴你看不到,你不相信,說沒有那個事。現前你看得到的,「瞻視」就是你眼睛去看,你眼前看得到的,「且自見之」,你看得見的。「或父哭子」,白頭髮送黑頭髮的,父母哭兒子,兒子比父母先死,有沒有?這個都有,自古以來就有。「或子哭父」,父母過世,兒女哭泣。「兄弟夫婦,更相哭泣」,這個有沒有?有。「一死一生,迭相顧戀」,一個死一個生,互相在哭泣。「憂愛結縛,無有解時」,憂慮情愛纏縛,沒有解脫的時候。「思想恩好,不離情欲」,想要永久在一起,不離情欲。『不能深思熟計』,不知道這個世間是無常的。『專精行道』,不能想通這些事情,「不能深思熟計」,專精來修行道業。我們修淨土就是修一心不亂,修往生西方,不能認真在這上面修。大限到的時候,『年壽旋盡,無可奈何』,壽命到了,「無可奈何」,要隨業流轉了。

  【惑道者眾。悟道者少。各懷殺毒。惡氣冥冥。為妄興事。違逆天地。恣意罪極。頓奪其壽。下入惡道。無有出期。】

  這一段就是跟我們講世間人『惑道者眾,悟道者少』,迷惑的人多,覺悟的人少。迷惑的人心裡都是『各懷殺毒,惡氣冥冥』的造惡業。『為妄興事』是胡作妄為,『違逆天地』。『恣意罪極』,就是放縱自己的情欲,造作極重的罪業。但是這個後面有果報,造惡業造多了會折福折壽。『頓奪其壽』,「頓」就是很快的,他的壽命就到了。壽命到了去哪裡?『下入惡道』,墮到地獄、餓鬼、畜生,地獄一墮五千劫,『無有出期』,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出來。這一段是佛給我們警惕的。

  【若曹當熟思計。遠離眾惡。擇其善者。勤而行之。愛欲榮華。不可常保。皆當別離。無可樂者。當勤精進。生安樂國。智慧明達。功德殊勝。勿得隨心所欲。虧負經戒。在人後也。】

  這一段佛再度勸我們,『若曹』,這是漢朝時候的用語,就是大家,「若曹」就是大家,應當熟慮深思,『遠離眾惡』,惡要遠離。『擇其善者,勤而行之』,善的方面我們努力來修、來做、來實行,勸我們斷惡修善,惡要遠離,善要勤行。『愛欲榮華,不可常保,皆當別離,無可樂者』。我們最親愛的人,這些欲望,五欲六塵的享受,榮華富貴,沒有辦法永遠保持,「皆當別離」,都會分別的,都會離開我們的。「無可樂者」,這些東西沒有什麼快樂的,只有苦,沒有樂,應當要看破。應當怎麼樣?當這個字就是應當,『當勤精進』,這個是重要的勸導,應當努力精進信願念佛,求生西方極樂,『生安樂國』,生到安樂國那就永遠不會失去了。生到安樂國,我的智慧就明達了,『功德殊勝』。這是佛勸我們要求的,我們要爭取的就是爭取念佛生安樂國。這個世間隨緣就好,不要去爭,要讓,不要爭,我們要爭的是生安樂國。『勿得隨心所欲,虧負經戒,在人後也』,不要隨自己的欲望,虧負佛在經典上的教誡,往生西方落在人的後面。

  今天時間也差不多了,到這裡剛好是一品,三十三品,這一品我們學習到這個地方,下面一品我們明天上午再來學習,今天就講到此地。我們休息一下,就接著上午供。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