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兩岸四地中華傳統文化青年學術研習營—課堂演講 悟道法師主講 (共一集) 2015/8/5 中國上海靜安區 檔名:WD21-073-0001
有關皈依,是皈依三寶,皈依要講也是需要一些時間。我們導師上淨下空老和尚,他有《三皈傳授》這個書跟光碟,大家如果發心皈依,可以請回去自己多聽多看,那就講得比較詳細。一般我們在一些活動當中皈依,時間都非常緊湊,特別是做法會皈依,只有十分鐘,儀式舉行完了,已經沒時間了。所以還是以光碟跟書本,現在還有mp3,這些跟大家結緣,大家帶回去多聽多看。我們在現場,如果有一點時間,就是很簡單的跟大家說明一下三皈依的意義。
皈依三寶,大家可能都聽說過,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佛寶、法寶、僧寶,這個稱為三寶,在佛門皈依佛法僧,皈依三寶。皈依三寶,我們一定首先一個概念,是皈依三寶,皈是回歸,依是依靠、依循、依憑。以前沒有遇到三寶,那我們不知道要依三寶;現在遇到了,想要回歸來依靠三寶。三寶有四種,第一個是化相三寶,第二個是住持三寶,第三個是一體三寶,第四個是自性三寶。化相三寶,就是在古印度這個時期,佛教,佛陀教育的創始人本師釋迦牟尼佛,他示現成佛,在十二月初八,夜睹明星,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就叫成佛,見到自己的本性就是成佛,我們這個世間就有佛寶出現。成佛之後,到鹿野苑度五比丘,五個出家眾,為五個出家眾講四諦法,這個地球上就有法寶,開始有了法寶,講了四諦的佛法;有僧寶,就五個出家眾合成一個僧團。這個叫化相三寶,佛應化到這個世間來,我們這個地球上,在三千年前的古印度,有三寶出現在我們這個地球。
後來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滅度,涅槃了,佛涅槃,佛的弟子也相繼入涅槃,佛涅槃之後留下來的,我們能看到的就是佛像、佛的舍利。佛像有泥塑木雕的、彩畫的、銅鑄的,金銀銅鐵,還有石頭的,畫畫,這些都是佛寶,這個叫住持佛寶。佛不在世了,也沒有在講經說法,佛滅度,佛的學生、弟子,五百羅漢,把釋迦牟尼佛一生講的經做整理,結集、記錄,流傳到後世,流傳到十方。印度的梵文流傳到中國,翻成中文,現在的《大藏經》。《大藏經》每部經典都是法寶,這個叫住持法寶。僧寶,就是現在看到的出家人,出家這種形相,剛才江老師講的剃光頭,看到剃光頭就討厭,住持的僧寶,現在我們看到這樣的一個形相。這個叫住持三寶。
一體三寶,就是佛寶當中有法寶、有僧寶,法寶當中有佛寶、有僧寶,僧寶當中有佛寶、有法寶,一而三,三而一,叫一體三寶。最後一個叫自性三寶,我們皈依主要是回歸自性三寶。六祖大師在《壇經》講,他不講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他講皈依覺、皈依正、皈依淨,然後再解釋,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這是回歸自性三寶。化相三寶,住持三寶,不是皈依外面這個三寶,是依外面這個三寶來啟發我們的自性三寶,不是叫你去依靠外面的三寶。
見到佛像就知道人人都有佛性。大家讀《華嚴經》,佛在《華嚴經》給我們講,「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佛成道第一句話就講這個。眾生,連螞蟻、蟑螂都有,都有跟佛一樣的佛性,那何況人?所有眾生都有。這個事實真相你明白了,我們每一個人的智慧德相都跟佛一樣,那你有什麼好自卑的?所以我們華藏出家眾一個莊聞師,一個女眾,現在我們老和尚在辦《無量壽經》學習班,我勸她,妳也寫一寫報告。她說不行,他們太強了,她一點都不行。我說佛性人人本具,妳也有,妳怎麼不行?如果妳不願意,那當然不行;妳只要願意,誰都行。學佛就是啟發自己自性的般若智慧。我們現在為什麼自性的般若智慧沒有了?佛在《華嚴經》講了前面一句話,後面接著又講,「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因為你有妄想分別執著把你原來這些智慧德相障礙住了,你把這個去掉你就恢復了,學佛就學這個。看到佛,拜佛就要學佛,學佛就學跟佛一樣,就是要看到外面的佛像就知道我也有佛性。成佛是自己本分的事情,那也沒有什麼不敢當。你了解這個事實真相,你不會有自卑感,那也沒有什麼值得傲慢的,大家都有,有什麼值得驕傲的?這個都不存在了。所以見到佛像,就是啟發我們自性佛寶。
看到經典,經不是念給佛菩薩聽的,念給誰聽?念給自己聽,經是我們修學的一個標準,好像一個鏡子一樣,正智的標準,正確的標準,依這個經做我們修學一個標準。第三個就是看到出家人,我們就不要去討厭出家人,不要看到光頭,一見就討厭,再見更傷心。出家人,我有一年在澳洲(澳大利亞)圖文巴市,在淨宗學院,有一年我去住在那邊,住一段時間。圖文巴市有兩個高中的學校,有一個老師帶一些高中的男生、女生,這些洋學生,說要來參訪淨宗學院,要拜訪資格比較老的。學院院長就是我們淨老和尚,他老人家也沒有常常在那裡。那個時候我住在那邊,我們師弟都是比我年輕,後來他們看一看,只有我最老,說要找一個最老的。我們一個,出家眾不能叫師妹,悟性師,她在美國長大的,中文會講不會寫,我講她就幫我翻譯。
那些洋學生給我問很多問題,他看到我是出家人,他說你為什麼要剃光頭?剃光頭洗頭比較方便,不要那麼麻煩。跟洋學生不能講太深的,你講得太深他聽不懂,講淺一點的。那我們就簡單跟他講,剃光頭其實它是一個表法,就是表示清淨的意思,僧者淨也,清淨的意思。又一個女學生問我,你們能結婚嗎?我說如果當日本和尚可以,當中國和尚就不行。日本和尚可以結婚,還可以吃肉,還可以喝酒,還可以去唱卡拉OK。所以台灣有很多人想去日本當和尚。這樣跟在家人就沒什麼兩樣,也就沒有必要出家了。僧這個形相,它是一個表法,就是表示清淨,沒有煩惱,是一個表法。所以我們看到出家人要起清淨心,回歸自性清淨心。依住持三寶回歸自性三寶,它是啟發我們自性三寶的,不是去依靠外面的。
現在佛不在世,我們有問題就沒得問了。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我們有問題就去問他,佛弟子有問題就去問他,佛為弟子解答,記錄下來就是一部經。大部分經典是有弟子來問問題,無問自說的也不多,大部分都是有人請問,佛對他的問題來解答,記錄下來就是一部經。那現在佛不在了,我們遇到問題沒得問了,泥塑木雕的,我們問,它又不會回答我們。現在沒得問,要去哪裡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就在經典。所以佛不在世,以法為中心。僧是依佛依法如理如法來修學,四個人以上就構成一個僧團,在家、出家都稱為僧團。在小乘佛教國家,只有出家二眾稱為僧團,大乘佛教是四眾都可以稱為僧團。所以我們依法,依法來修學就不會錯,皈依三寶了,佛不在了,那就依法、依經典。不管什麼人講的,如果經典找不到依據,我們可以不用採納。
像過去有人講,在台灣、在大陸我都遇到,聽說晚上不可以誦《地藏經》,也有人說在自己家裡不可以誦《地藏經》。我說這個你聽誰講的?他說聽某某人講的。我說《地藏菩薩本願經》,本師釋迦牟尼佛在這部經有沒有規定在俗家不可以誦《地藏經》、哪一個時間不可以誦《地藏經》?經文有沒有這樣寫?他說沒有。我說你皈依了沒有?他說皈依了。我說你要依三寶還是依那個人?我說你不是皈依三寶,你是皈依那個人,那個人叫你念就念,叫你不要念你就不念,然後你好像又覺得怪怪的,疑問一大堆,又跑來問我。另外,早年在台北,也是在圖書館的時候,有居士,女眾,老菩薩,腳不好,她又聽人家講,說不能盤腿打坐,念佛不能往生西方。這下她慌了,慘了,她沒指望了。後來,她這個問題很疑惑,她那個腳不好、關節不好,特別這個女眾年紀大了,她的骨質疏鬆,不能打坐,後來來問我們老和尚。老和尚說,妳現在講的是修淨土法門,淨土法門是依淨土三經為修學標準,《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佛說阿彌陀經》、《佛說無量壽經》,這三經裡面佛有沒有規定不會打坐、不能打坐念佛不可以往生?她說沒有,經文沒有。沒有,那妳聽誰講?她說某某人他講的。那妳是皈依那個人還是皈依三寶?
我二OO九年在山東做百七繫念,山東大學有幾個老教授退休了,他們說要皈依。我看到這些都是教授,教授級的。我說你皈依是要皈依形式的還是實質的?他說什麼叫形式,皈依還有形式、還有實質的?他說什麼叫形式?我說形式的,你就跟我念一念,皈依誓詞,我念一句,你跟著念一句,念完了,然後磕三個頭,然後皈依證就給你,那你就是三寶弟子了。我說這個叫形式三寶皈依。那怎麼叫實質?我說實質,我們不要講太深,像六祖那樣,講回歸自性三寶,我們現在做不到,我們現在淺的。皈依佛,我說皈依佛,我們就從今日始,至命終時,不依天魔外道。天魔外道就是心外求法的,這叫天魔外道,不是罵人的話,是他方向錯了,外就是心外求法,他不知道往內心求,永遠找不到宇宙的真相。但是這樣講他們也聽不懂,誰都聽不懂,什麼心外求法、心內求法?那怎麼叫皈依佛?搞不懂。
後來我就講簡單一點。跟你講自性三寶,我看很多人皈依,聽老和尚講自性三寶,皈依佛,佛者覺也;皈依法,法者正也;皈依僧,僧者淨也。他也會講,但是遇到問題,就是像剛才講的,在家不能誦《地藏經》,他就不知道該怎麼辦了。那個最淺的皈依他都不懂,皈依自性三寶,大家說看看,他懂嗎?懂不懂?好像不太肯定。你根本就不懂,聽起來好像懂,其實沒懂。所以我只好講白淺一點。所以我就舉出一個例子,我說你們要皈依真的?皈依真的要跟你講真話,我說如果科學家講的話跟釋迦牟尼佛講的話不一樣的時候,你依誰?他們還在考慮,到底依科學家還是依釋迦牟尼佛?我說你是要,比如說我舉出一個例子,他還是不懂。再舉出一個例子,佛說不殺生,殺生有罪;科學家說殺生沒關係,你盡量殺,沒事,你依誰的?還在考慮。我說這個還用考慮嗎?你不是要皈依三寶嗎?皈依佛,那你考慮考慮,考慮清楚了,你要依佛的再來,不然你就去皈依科學家,皈依科學家也是皈依。這樣大家懂嗎?這是最淺的。為什麼?不要講太深。那你依誰的?依誰為標準?
皈依法,他們都是大學教授,我說法是經典,我說你們是不是真的要皈依法?聽我前面講的,那皈依就要皈依法。我說還要給你說明,你要考慮清楚。我說你們在世間法,在社會,你們都是大學教授,你們學的是不是唯物論?他說是,我從小就學唯物論。我說那你現在皈依法,佛講的叫唯識論,差一個字,你要依誰的?他就在考慮,這個講到節骨眼了,依唯物論、依唯識論?依唯物論、依唯識論?我說你回家考慮清楚再來。後來我就把《唯識易簡》,唐大圓居士寫的那一本,厚厚的,講唯識學的,送給他們教授,你回去研究好了,想通了再來。僧就是依佛依法如理如法來學習,這個叫僧團。
這個最簡單的,沒有講清楚說明白,其實給你皈依的儀式,你既沒有皈也沒有依,實在講只是一個形式,結結緣,實質上得不到三皈依的功德利益。這是比較淺顯的皈依三寶,如果不能接受就不勉強,因為佛從來沒有勉強任何一個人,你願意接受再皈依。那如果你還不了解、還不能接受,受了這個皈依的形式也沒有什麼意義,受了這個皈依的形式,實質上做不到皈依的落實,也得不到皈依的功德利益。
因此,三皈依現在是依法為中心,剛才皈依法就是依法不依人。佛要滅度之前講了四依法,佛要滅度的時候,阿難尊者是佛的侍者,請問釋迦牟尼佛,佛滅度了,佛在世我們依佛為師,有問題請問佛,跟佛學習,佛是我們的依止;佛滅度了,那我們依什麼標準來修學?佛就講四依法,第一個叫「依法不依人」。法,佛不在了,就是在世的時候講的經典,流傳到後世,現在整理出來的叫《大藏經》。看你依哪一部經修,那部經就是你修學一個標準,正知正見的標準。這是四依法第一個依法不依人。不依人,就是說不管他是什麼人講的,他是年紀再大,或者一般世間人講的我們可能不會去聽他的,但是如果一個出家人,這個出家人名氣又很大,他講的如果跟經典講的不一樣,那你能不能聽他的?不可以,依法不依人,這個經典裡面找不到依據,是他講的。如果你聽他的,那你就是皈依那個人,皈依那個法師了,那不是皈依法,這樣大家明白嗎?所以法是經典做標準。就像剛才講的,晚上不能誦《地藏經》,你現在講《地藏經》,那《地藏經》這部經就是法,經文就是我們修學的一個標準,經文裡面佛沒有這麼講,別人他要怎麼講那是他的意思,那你聽他的你就是皈依他了,你沒有皈依三寶,你要搞清楚。這個最簡單的,最簡單的都不懂,那個深的怎麼會懂?看到,聽老和尚講自性三寶大家猛點頭,以為都懂了,遇到這麼簡單的問題就統統不懂。所以我才會講這麼白。
四依法第二個,「依義不依語」,義就是意思、義理,這個語就是語言文字,語言文字不一樣,或多或少,或深或淺,意思一樣,意思對了,那就可以了,我們就可以依靠,不要在那個語言文字裡面去起爭論,因為意思是一樣的。像皈依佛,佛者覺也,佛就是覺的意思,覺悟的意思;皈依法,法是正,正知正見的意思;皈依僧,僧是清淨的意思。佛法僧是印度梵文,翻成中文就是覺正淨,語言不一樣,意思一樣,就可以依靠了,不要再爭了,一定要這個講法、那個講法,那個就無謂的爭議,就沒有必要。所以意思對了就可以,叫依義不依語。
第三,「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了義不依不了義,這個有上下左右這樣的一個關係,上下就是說比較高層次的。譬如說小乘跟大乘,小乘經、大乘經都是佛講的,但是小乘經跟大乘經都是佛講的,遇到有牴觸的時候要依大乘經,大乘是了義,小乘是不了義;小乘經跟人天乘的經,小乘經比人天乘了義,小乘經出三界了,人天乘他還在三界,人天乘佛法,依了義不依不了義。所以現在在台灣,大陸可能也有,有人提出人間佛法,人乘佛法。人乘佛法就是教你來生再來做人,趕快再回來我們這個道場做義工,缺義工缺得很厲害,希望你往生趕快再來投胎,這個是人乘佛法。佛教我們出三界,小乘佛法教我們出三界的,這個都是佛講的,佛講的這個經跟那個經有牴觸了,那你要依了義的,出三界是了義,沒出三界算是不了義,你要依那個為標準。小乘法遇到大乘法,那大乘是了義。這是從上下層次來對照了義、不了義。從旁邊的,就是每個人學的法門不一樣,我選擇修的法門、選擇修的經典,這部經、這個法門對我來講是了義,其他的經跟這個經講的有不同的地方,那我們要依本宗的。譬如說我們選修淨土宗,那依淨土宗做為一個標準;他修禪宗,他以禪宗為標準;他修密宗,以密宗為標準;他修天台、華嚴,每一宗都有它的經典、它修學的方法,你選修哪一個,那一個對你是了義,其他對你是不了義。像你在學校上課選擇科系,你主修的是這個,其他是附帶修的、選修的。所以應當以你主修的為主,主修跟選修有牴觸,那你依主修的為標準、為主,這又是一個說法。
第四個是「依智不依識」,智就是智慧,我們自性的般若智慧,這是最高的,識就是我們的情識、感情。一般我們講就是依理智不依感情,不感情衝動。這個我們平常就可以學習。我們常常理智來分析事情、看事情、觀察事情,來做事,那就不會差錯;如果感情用事,很容易做錯事情。所以我們學佛也是學個智慧,依智不依識。這個層次也很多,這四個原則是四依法。所以皈依法當中還有這四依法,這個我們也要明瞭。基本上我們有一個初步對三皈依的概念,也就比較能落實三皈依。
其實三皈依它前面還有條件的,這個在《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佛給韋提希夫人講十六觀之前,還沒有跟她講十六觀之前,先給韋提希夫人講這三種,淨業三福。第一福就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一福是人天福,人天乘福。第二福才是「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是出世間,聲聞、緣覺、菩薩、佛,權教菩薩。第三福是「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是大乘菩薩的度世。在淨業三福佛講完,給韋提希夫人講,這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十方三世,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凡是要修淨業,正確的修因就這個三福。這個不但修淨土,修其他所有的法門,都離不開這三福。縱然你不想了生死,想求個人天福報,像現在很多佛門求人乘佛法,人間佛教,希望來生再來做人,那也要修第一福才能滿你的願。第一福就是人天福,人天福你做不到,那來生就沒把握再得人身,可能到三惡道去了。這三福,三皈依是在第二福的第一句,三福就像三層樓,三皈依已是第二層了。三皈依就是入佛門的開始,也是圓滿,學佛圓滿終結的總指導原則就是修三皈依。這是我們大家都知道,所以有同學說要皈依、希望皈依,知道入佛門要先受三皈依。那如果照淨業三福的標準,要受三皈依,那個條件也不容易,你要做到第一福你才能來受三皈依,做不到,就不給你受三皈依了,這個標準也滿高的。
但是現在大部分都是結緣式的,就像現在受戒一樣,受了戒也得不到戒體。但是弘一大師,我們民國初年律宗的祖師弘一大師,他也鼓勵人家受戒。那受戒也得不到戒體,做不到,為什麼還勸人去受?他是說你先去受,現在的確是做不到,那你受了之後你再發願去學戒,你學一條去做一條,學會一條去落實一條。所以他還是鼓勵大家去受,但是你不要以為你去受就得戒了,是沒有,如果認為自己受了戒就得戒,那是絕對錯誤的。受了之後,要知道自己並沒有得戒,你做不到,要去學。所以現在有很多人皈依就去受戒,受五戒還不夠,還來個八關齋戒,出家眾還沙彌戒、比丘戒,再來個菩薩戒,就全部受完了,戒牒也都有了,印很漂亮。但是一個三皈五戒都搞不懂,那些戒怎麼會懂?
所以我在山東海島金山寺就找這些同修、這些同學,我每天下午做法會,上午一個小時講五戒、講《沙彌律儀》,跟大家學習,我有錄那個光盤。所以受五戒的,建議大家聽一聽,因為有一本《五戒相經箋要》,佛為他的父親講的,蕅益祖師有簡單的註解,後來弘一大師又補充解釋,在台灣台中南普陀廣化老法師他有作集註,我再做講解,所以那個五戒錄起來寫成文字相當多。北京李承臻居士他看到網路那個五戒,他以前去受過五戒,他說五戒那很簡單,那五條,第一條不殺生,第二條不偷盜,第三條不邪行,第四條不妄語,第五條不飲酒,把它念一念,很簡單。他聽到我那個《五戒相經》,他才知道那五條真不容易,一條要搞懂不容易,開遮持犯,這個沒有學,他怎麼知道是持戒還是犯戒,這個都完全不知道。
所以我們受持三皈,先來個皈依,反正現在懂、不懂全部都皈依了。有時候,悟道法師,要皈依,一直拜託我,是從很遠來的。這個是結緣的皈依,結緣式的皈依。皈依完之後,我們就送光碟、書,請他回去去看,他看不看、聽不聽我就不知道了,我也沒有辦法去給他檢查。但是十幾年前,有一年我到西安,我到一個寺院去,一個年輕的法師請我去演講,那個好像叫永覺法師,請我去演講。他也聽老和尚的經,然後他給我講,他說悟道法師,我這邊皈依,可不是像一般的說要皈依就馬上替人家皈依。我說那你有什麼條件?他說我們老和尚講的「三皈傳授」光碟,叫他們要看三十遍,看完還不行,還要發考試卷,像學校考試一樣,考試及格了,那你來皈依。我說這個我還第一次遇到是這樣的皈依。後來我把這個事情向我們師父報告,師父說這個很如法,起碼他比一般人要明白。實際上以前皈依、受戒都是要透過這些程序,就像你學校去念書。
所以我在山東海島金山寺,那些出家眾,年輕出家眾,聽說明年要受三壇大戒了,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一次完成,一個月就受完了,大家搶著拿報名表。我說你們真的那麼喜歡戒嗎?我講沙彌課、五戒你們都不來聽,都不來上課,只是想去受個形式的戒,搭個衣,排班可以排第一個。那個戒有什麼用?那個戒牒就像你學校的畢業證書,如果你書都沒念,畢業證書給你,那你想一想有沒有用?沒有作用。
所以,我們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實質比較重要,這個皈依大家多了解、多學習。如果要先受個形式上的皈依,當然也可以,但是受完我們一定要自己去學習,不是受完就得到三皈依了。受完還要學習,真正明白了,知道從哪裡回歸,回歸是依靠什麼,你要搞得很清楚、很明白,那就會有三十六位護法神日夜保護你。如果你沒有搞懂,我看不是三十六位護法神,可能是三十六位邪魔外道來干擾你。就像我剛才講的,那個讀《地藏經》晚上不能讀的,讀得心毛毛的,你說那個是護法神有在護持他嗎?不是,是魔在干擾。為什麼受干擾?因為他沒皈依,他依那個人,那當然他就會有這種現象。如果你懂得怎麼皈依了,那他怎麼講,這個經佛也沒這麼講,你如如不動,那就有護法神了,你依三寶就有護法神。你依那個人,那個人不曉得給你找什麼神來,我們不知道。所以這一點大家務必要明白。好,今天時間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