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一九九九年岡山淨宗學會新春講話  悟道法師主講  (共一集)  1999/2/25  台灣高雄縣立文化中心  檔名:WD21-066-0001

  淨宗學會舉辦新春的一個演講活動,這次的因緣是去年,本來我有答應十二月底要來淨宗學會演講,就是在學會那個地方。因為去年年底,家師要我去大陸九華山佛學院主持佛七,所以就不能來,我也就把這件事忘記了。今年正月,我們台灣各淨宗學會,大家去新加坡向師父拜早年,在新加坡遇到岡山淨宗學會副會長,他提起這件事情,說師父,你還欠我一次。我才想起就是十二月底,那次因為到大陸打佛七沒有辦法來。所以將時間改在這個新春,我想利用這個時間來跟諸位拜個年,等於民間說的來走春一下,來走一走向大家拜個年,與大家講幾句話。

  淨宗學會在台灣這十幾年來,有很多新的學會來成立,不但在我們台灣,在世界各地也愈來愈多。可能有新的同修,不知道淨宗學會名詞是怎麼來的?首先在此地,先跟諸位做個簡單的報告。淨宗是簡單說,佛教傳到中國之後,在隋唐時代,中國的祖師大德將佛教分為十個宗派,大乘有八個宗派,小乘二個宗派。佛陀降生在古印度,釋迦牟尼佛那個時代並沒有分宗派,佛遇到什麼樣的對象,他就說什麼法,遇到大乘根性的人,他就為他說大乘法;遇到小乘根性的,他就說小乘法,所以佛經很多。我們現在看《大藏經》,一部中文的《大藏經》有一百本,每本都很厚,經典非常很豐富。經為什麼有這麼多?我們要是仔細打開經典來看,就是佛遇到不同的對象,說不同的法,每個人他的問題不相同,因此佛的說法就很多,無量無邊。佛陀當時在印度講經說法,那個時候並沒有分什麼宗派。

  佛陀滅度之後,流傳下來的就是經典,佛的學生將佛陀一生所說過的經,整理結集,流傳到今天,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大藏經》。經典在佛陀滅度一千年左右,流傳到中國,當然流傳到中國一定要翻譯,將梵文經典翻譯作中文的經典,就是我們現在看到中文的《大藏經》,經典就好像學校在上課的教科書一樣。在隋唐時代,祖師大德看到佛經這麼多,有心要學佛的人有時候看到佛經這麼多,不知道從哪一本何讀起?要全讀,這麼多,恐怕沒有那個時間,沒有那個精神,沒有那個環境。如果要讀也不知道從哪一本讀起?這個問題不但在古時候有,一直到我們現代還有這個問題。我自己就遇過好幾個,剛剛接觸佛法的同修來問我,他說法師,我現在開始要學佛,我要從哪一本經看起?我要讀哪一本經?初機學佛的人,我們常常遇到這個問題。這個問題就使我們想到,祖師大德為什麼分宗派的原因,分宗派目的就是方便學佛的人入門,有個選擇,有個範圍來修學,看個人興趣。好像學校裡面,一所大學裡面它分科系,有醫學系、有物理系,科系很多種,分這麼多種就是隨個人的志願,看你的興趣要學哪一種,你的願望要學哪一種,就選那種科系來學習,這樣你讀四年就能畢業。我們佛門分宗派,就是好像學校裡面分科系一樣的意思,這是方便我們修學。

  整個佛教的教科書,就是一部《大藏經》,大乘分八個宗派,八個宗派傳到現在,最有名的是禪宗,再來就淨土、密宗、華嚴宗、天台宗、三論宗、唯識宗、律宗,大乘有八個宗派。小乘兩個宗派,自唐朝以後在中國就不流行了。在中國這個社會的環境,因為古代有儒家及道家的教育,儒家及道家的教育我們看它的內容,它可以代替佛法裡面的小乘佛法,因此小乘兩個宗派成立沒有多久,修學的人愈來就愈少,後來學佛的人都直接修學大乘佛法,這是中國佛教它有個不一樣的地方。小乘佛教在現在泰國、錫蘭、斯里蘭卡,這幾個國家,都是屬於修學小乘佛法的國家,中國是屬於大乘佛教的國家。淨土宗就是佛教裡面大乘八大宗派之一,淨土宗簡單講就叫做淨宗,古時候也叫做蓮宗,蓮就是蓮花的蓮。但是我們一般都稱為淨土宗比較多,現在說淨土大家比較知道,簡單稱呼就是淨宗。

  淨宗是在修什麼?主要就是修清淨心,經上跟我們說「心淨則土淨」,所以稱為淨土宗。說到淨土宗有很多同修都知道,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淨土。念阿彌陀佛是修因,生西方淨土是果報,這是我們修學淨宗主要的一個目標、方向。淨土宗基本的經典有三部經,第一部就是《佛說大乘無量壽經》,第二部就是平常佛門裡面,晚課都有在誦《佛說阿彌陀經》,第三部是《佛說觀無量壽佛經》,這是淨土宗最基本的三經。另外一部叫做《往生論》,是印度天親菩薩他所作的,中國曇鸞法師他有一個註解《往生論註》,最基本是三經一論。後來到清朝彭際清居士他將《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加在三經之後,成為淨土四經。到了民國初年淨宗十三祖印光大師,將《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這一章的經文加在四經之後,成為我們現在的淨土五經一論。

  淨宗第一經就是《佛說大乘無量壽經》,我們淨宗學會所提倡的,就是《佛說大乘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在過去,我們大家所讀誦、所看到的,只讀到一本,就是曹魏康僧鎧法師翻譯的。曹魏就是三國時代,曹就是曹操,在那個時代一個外國的法師,叫康僧鎧他來翻譯,現在我們一般所看到的《無量壽經》,也都是讀這部。在差不多二十幾年前,我剛剛接觸佛法,有兩部經典是我最愛讀,這不止二十幾年,有三十幾年了,大概我十六、七歲時就有接觸到佛法。接觸佛法時,我看到的《無量壽經》,就是康僧鎧法師所翻譯的這部《無量壽經》。那個時候還沒有聽經,也不知道這部經裡面的道理,但是看到這部經就很歡喜,每天我都在佛前誦這部經。另外還有一部經,就是《地藏菩薩本願經》,這兩部經在我接觸佛法的時候,很歡喜來讀誦。

  一直到我出家,大概是十三年前,家師淨空上人他宣講《大乘無量壽經》,夏蓮居老居士會集的這本,那時我才知道還有一本會集本。當時知道《大藏經》裡面,《無量壽經》現在還有五種,有五本《無量壽經》。根據《大藏經》的目錄,《無量壽經》自從中國漢朝,一直到宋朝這個時代,這七、八百年當中,有十二次翻譯,就是有十二種版本的經本不同。十二種的目錄,就是說這部經翻譯出來的名稱,經的名稱在《大藏經》現在還查得到。但是經文內容,在《大藏經》能找得到的只有五種,其他七種已經失傳,已經找不到了。可能是改朝換代戰爭很多,中國是內戰是最多的國家,改朝換代就要戰爭,戰爭當然經典很容易遺失。古時候印刷術又不發達,經都要靠人用手去寫,要寫一部經都很不簡單。不是像我們現在印刷術這麼發達,一次印一萬本、十萬本印出來很快,印的數量很多。古時候就沒有辦法,因此這個經典的數量很少,少,就很容易遺失。少,要是沒幾本,那幾本遺失就沒有了,就找不到了。像我們現在印刷術發達,《無量壽經》印這麼多,這就比較容易保存,遺失一部分,也還有很多,這裡沒有了,別的地方也還有。

  知道《藏經》裡面還有四種的《無量壽經》,但是我們一般在讀的,都是讀康僧鎧這一本,其他四種沒人知道,包括我自己也不知道。若不是家師他來講這個會集本,跟我們介紹,我們沒有去查《大藏經》,實在講我們不知道,《無量壽經》還有另外四種版本。現在我們所看到的這五種的《無量壽經》,就是《大藏經》裡面有的,這個經文我們仔細拿起來讀、拿起來來看,它裡面的內容出入很大,就是說這個內容差別很大。因此古大德就有一個判斷,說《無量壽經》原來梵文的版本,就是說古時候印度文經典的版本,一定至少有三種不同。如果原本要是都差不多相同,翻譯出來的,縱然翻譯的人不同,內容出入不會很大。像《金剛經》在《藏經》裡它就有六種版本,六種譯本,六種譯本我們拿出來對照,內容出入不大,大同小異。因此我們就知道《金剛經》雖然有六次的翻譯,有六種譯本,但是它的原本都是同一本,因此翻譯內容差別不會很大。《無量壽經》我們現在只看到這五種,內容差別很大。因此我們如果只讀誦一本,其他四種的內容我們看不到,我們不知道,五本要全讀實在講很不方便。要我們讀一本有時候就有點困難,何況說五本?五本同時來讀這就很不容易。

  因此《無量壽經》流傳到中國一千多年,一直到我們現在,淨宗的第一經很少人弘揚,很少人讀誦,原因在哪裡?它沒有一個完善的版本,讀一本不完整,要全部讀不方便。所以大家乾脆讀《彌陀經》,現在淨宗共修大多數都是以《彌陀經》為主。但是《彌陀經》也有兩種版本,我們現在讀誦的是鳩摩羅什大師翻譯的,還有另外一個版本是玄奘法師翻譯的。玄奘法師他翻譯的,他是將印度的梵文,原文是怎樣,他用中文這樣翻譯出來,這就叫直譯,直接把它翻譯。所以有很多句子、文章,經文我們讀起來不太順暢,因為文句會顛倒,我們中國人讀起來不通暢。像我們說你先吃飯,它是你吃飯先,這個文句講話是顛倒的,所以我們讀起來比較不順暢,因此玄奘法師翻譯的《彌陀經》,收在《大藏經》,沒有人去讀。鳩摩羅什大師他翻譯的《彌陀經》,依照經的意思,以中文文章結構來將它翻譯,所以我們讀誦起來就很順暢,讀起來很順口,大家就喜歡讀誦,所以依鳩摩羅什的譯本做為共修的課本。《無量壽經》當然也是相同的情形,所以讀起來不順暢,就比較不喜歡讀誦。因此這部大經放在《藏經》一千多年,沒有人弘揚。

  這個問題,在宋朝王龍舒居士他就發覺這個問題,他覺得《無量壽經》是淨宗第一經,沒有一個完善的版本,所以他就發心會集。他會集因為他只見到四種而已,他沒有看到《大寶積經》裡面的,「無量壽如來會」這部分,這部《無量壽經》他沒看到,因此他的會集當然不完整。流傳下來的五種,他只用了四種,還有一種他沒有見到。還有這王居士會集他有改動文字,就是說他會集,原來原譯的文字他有改動。當然依王龍舒居士的程度,他的國學修養來修改當然是沒有問題,一定比原本還要好。但是後來印光大師對這件事情,他有很嚴厲的批評,印光大師很反對,反對的理由,說他改動原譯本的文字,當然在王居士他來改,他的程度沒有問題。但是大師反對的理由,就是怕他這個例子一開,後來的人大家想說,我看這個字不太順我也改一下,他看到那個字不順他也改,改到最後這本《無量壽經》就面目全非。改的人如果程度沒有像他那麼好,改到最後那本經就不能看了,這是印光大師他反對的理由。因此王龍舒居士會集出來的會集本有流通,但是也不太有人在讀。

  到清朝彭際清、魏源都有作節校本都有缺點,還是沒人要讀誦。到了民國初年夏蓮居老居士,他發覺到前面三種會集、節校都有缺點,因此這部大經還是不能普遍來流通,他才發心將這五種原譯本重新整理,重新編排會集,成為我們現在看到的,這本《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他的會集,前面三種會集的缺點他都避免,所以他這本會集本,比前面三種可以說它的缺點都沒有,我們大家來讀誦就知道。這個會集本我們現在印了很多在結緣,淨宗學會,南部的台南淨宗學會,高雄市七賢二路高雄淨宗學會也成立快十年,還有岡山這裡都有在流通,我們如果有需要,有親友還沒有讀到這部經,我們可以介紹給他們,請給他們讀誦。

  會集本出來之後,當然家師弘揚了十幾年,現在全世界為什麼淨宗學會這麼多?因為大家讀這部《無量壽經》,讀了很歡喜。因為讀誦這本《無量壽經》,讀一本就等於把五種原譯本,它裡面重要的都能夠讀到,都能夠看到,我們不用把五種都看了才能完整。他的會集,將這本沒有的,那本有的節錄過來,有重複的就剔除,這樣會集起來。讀會集本,夏蓮居老居士在《無量壽經》序文裡面,也有講到,現在有人在說,讀誦這本會集本,可能原譯本人就會被放棄,其實這也是一個誤會。老居士他會集他主要的用意,是引導大家去看五種原譯本。自古以來,叫人去讀五本《無量壽經》,沒有人要讀,沒有人要看,所以我們才不知道。也沒有人講,我們就不知道。讀到會集本,我們才知道這有五種原譯本在,如果想進一步去認識《無量壽經》,當然我們就會去看《大藏經》這五種原譯本。

  所以現在有人建議,不要讀會集本,讀原譯本,但是讀原譯本,你要讀五種才是完整的。為什麼要讀五種?因為它的內容出入很大,你只讀一種,其他四本有很多你都沒有看到,不完整,不圓滿。一定五種全部讀了才圓滿。所以,提倡讀原譯本的,我們也對他建議五種都要讀。如果沒有辦法讀五種,我們讀會集本這就很完整,很圓滿。這部經流通以來,世界現在淨宗學會這麼多,大家讀到這部經都生歡喜心,這本會集得很好,讀誦起來很順。就像讀誦鳩摩羅什法師的《彌陀經》一樣,讀誦起來很順口。夏老居士他沒有改動原譯的文字,原譯用哪個字,他原本用那個字,他沒有改動原譯的文字,所以他的會集本就很圓滿,以前會集的缺點他都避免。我們讀這一本等於集五種原譯本的大成,五種原譯本的精華都收在這本。

  為什麼我們要讀誦《無量壽經》?因為《無量壽經》是淨土宗最原始的經典,我們大家都知道阿彌陀佛有四十八願,這個四十八願就是出在《無量壽經》中。所有講西方淨土的經典,都不能違背四十八願,四十八願是阿彌陀佛他自己說的,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轉述,等於就是阿彌陀佛說的一樣。因為佛佛道同,每一尊佛說的都是一樣,所以由釋迦牟尼佛轉告。釋迦牟尼佛說《無量壽經》、說《彌陀經》、說《觀經》,說西方淨土的經典一定不違背這四十八願。所以淨宗基本的理論依據,就是這個四十八願,《無量壽經》當然對淨宗來講,它算是第一經。阿彌陀佛如果沒有發這四十八願,哪來的西方淨土?我們念阿彌陀佛也沒有辦法可以往生。所以《無量壽經》是最主要,最原始的一部經典。這個經我們同修有讀過的人就知道,還沒有讀誦過,在這裡也建議大家來讀誦,你讀了就知道。讀誦之後再去看那五種原譯本,你就可以更加深入,先讀會集本,然後再去看五種原譯本,你對淨宗第一經,就有一個圓滿、徹底的認識。

  淨土宗這個法門可以說,佛陀四十九年講經說法,千經萬論處處指歸,就是說佛講其他經典,附帶介紹淨土的很多。日本人很有耐心,日本人在《大藏經》去找,找出佛講其他經典附帶講到西方淨土,有很明顯的文字講的,在《藏經》裡面,日本人蒐集有二百四十幾種。還沒發現的當然一定是還有,已經有發現比較明顯的經文,來介紹西方淨土的經有二百四十多種,日本人去找出來。由此可知,世尊一生說法,最重要的就是講這部經,跟我們介紹這個法門。當然我們能讀淨土基本的三經一論,或是現在的五經一論,這是更好,我們就可以直接了解淨土法門。

  淨宗學會提倡專修專弘,這個學會是比較現代化的名詞,這也是夏老居士當年提起的,他在世時並沒有成立,他是提倡用這個名稱,但是在當時並沒有成立。成立淨宗學會是家師在十三年前,講這部會集本之後,在台北景美華藏圖書館那個時候,開始成立華藏淨宗學會,現在住址遷移到信義路。這個淨宗學會就是我們一般講,古時候就是稱為蓮社,台灣現在還有很多道場叫做蓮社。像台中蓮社社、台北佛教蓮社,叫做蓮社就是專修淨土,才叫做蓮社。剛才我們說過,淨土宗的另一個名稱叫做蓮宗,因為西方極樂世界蓮花很多,我們往生西方就是蓮花化生,坐在蓮花裡面,這個身體是蓮花化生的,所以又稱為蓮宗,一般稱為蓮社。那個社就是現在「會」的意思一樣,會就是大家一起來開會、來集會,大家一起參與這個會。社,古時候叫社團,社也是結社,就是很多人大家在一起來共修,結個社來共修。這個蓮社最早的由來,就是淨宗初祖慧遠大師,在大陸廬山建立東林蓮社,當時一起共修的,在家出家的總共有一百二十三個人,這一百二十三個人個個往生西方。它最初開始叫做東林蓮社,蓮社是從那裡來的。以後一直傳下來,凡是修學淨土宗的道場都稱作蓮社。

  所以道場的招牌如果叫做蓮社,你就要專修淨土。如果你不是專修淨土,專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你的招牌用的蓮社,這個的名稱與你實際的內容就不符合。好像我們掛招牌,你裡面賣什麼東西,一定要與這個招牌相應。你如果賣百貨就叫做百貨公司,你只賣一樣就是叫做專賣店。蓮社就像專賣店一樣,專修淨土,專弘淨土,才叫做蓮社。我前年去東京,東京佛教蓮社請我去講三天,他們對這個觀念也不知道,看人家叫做蓮社,他也叫做蓮社。我就問說,你們是在修什麼?平常的功課是在做什麼?跟我講很多,什麼都有。我說你們取這名稱,要知道這個名稱它的內容是什麼,蓮社就是蓮宗,就是專修淨土的才叫做蓮社。你叫做蓮社,不是專修淨土,叫做蓮社就不合適。好像開店,你的招牌跟你賣的東西不一樣,這就不適當。所以這是一點佛門的常識,我們要知道才不會被人笑,既然叫做蓮社就是要專修。

  可能是夏老居士也看到這個問題,在民國初年時也發生很多誤會,因為佛教在清朝中葉以來,大家對佛教就產生很大的誤會,將佛菩薩當成一般的神明在拜,變成迷信,這是很大的誤會,因此佛教很多名稱大家都不了解。所以取名為學會,比較現代化的名詞,大家比較不容易產生誤會。所以淨宗學會的名稱就是專修淨土、專弘淨土,以這個為主。以淨土五經一論為主修的經論,其他大小乘經論,以及世間的聖賢書做為輔助。這是我們淨宗學會修學的理論依據,我們修學的宗旨就是在這裡。這是簡單跟諸位報告淨宗學會的由來,因為可能有新接觸的同修,聽到這個名詞,不曾聽過,到底你們淨宗學會是佛教還是非佛教?到底與佛教有沒有關係,有人不知道,所以在這裡跟諸位簡單一個介紹。淨宗學會是不是加入佛教會?佛教會是可以加入。在台北的華藏淨宗學會,就有加入台北市的佛教會,所以我們這裡的淨宗學會,如果想加入當地的,像高雄縣的佛教會,可以去佛教會申請,因為淨土宗就是屬於佛教,當然是可以加入佛教會。

  現在修學淨土的人很多,念佛的人也不少,尤其這幾年來不但淨宗學會,其他的寺院道場提倡念佛,修淨土的也很多。但是我們仔細去觀察,這麼多的念佛人,全世界很多。對淨土宗的理論,修學的方法、境界,了解的人不多。因此念佛的人多,真正得到效果的不是很多,這也是一個主要的原因。因此我們才有必要弘揚淨宗經論,目的就是要將修學淨宗的理論、方法、境界,向大家介紹,向大家說明,這樣我們修學才不會修錯了,才能在短時間之內達到修學的目標方向。這個修學的目標,在我們現前像《彌陀經》所說的,一心不亂。我們要怎麼修才能達到一心不亂?我們念佛這麼久了,我們有達到一心不亂嗎?這個都是值得淨宗同修去探討的問題。打佛七,打了好多次佛七,心還是一樣亂糟糟,還是收不到效果。這種情形都值得我們去反省、去檢討,這樣修學在這一生當中,才有個真實的結果。《彌陀經》教我們修學的方法,《彌陀經》大家都知道,不是修學淨土的人也會讀《彌陀經》。《彌陀經》教我們修行主要三個條件,就是往生西方的三個條件,三個就是信願行。第一要相信,有人說我已經信佛了,我已經學佛了,這個信它也是有個標準在,不是說我們自己認為信,這樣我就是信佛了,這裡面也很有問題。

  前天我在台北,汐止佛教蓮社同修來拜年,在聊天當中,他說起現在大家念佛都很精進,要求明年同修一定要有人往生,要求蓮友明年一定要有人往生。我聽他這麼說,我就跟他說,明年往生可能有,假如死了就是往生,沒呼吸就往生了。往生你是要往生到哪裡去?是往生西方,還是往生六道在輪迴?六道裡面每一道都是往生。我們人若死了去三惡道,也是往生三惡道;生天的,往生天道;來做人,往生人道,都是往生。講往生是沒錯,但是往生是要往生到哪裡去?當然我們念阿彌陀佛,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就告訴他,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是有條件,也是有標準的。不是說我想要往生就能往生,還是有條件的,好像你考大學,考的分數也是有條件。西方極樂世界這所大學,比照其他十方諸佛的大學,條件是最低的。我們做個比喻,比如說這個條件,阿彌陀佛二十分就錄取了,要二十分,你考試考二十分就可以去到西方,這個條件通過。二十分是二十分,你也是要考有二十分,你沒有達到二十分,也是沒辦法去。這就是說要往生西方,它也是有個標準。

  條件的標準就是在經典,《彌陀經》告訴我們「信願行」,要具足這三個條件,這三個條件缺一不可。這個信就是真信,你真正相信西方確確實實有個極樂世界。真正相信西方,確確實實有一尊阿彌陀佛在教化眾生,你要相信釋迦牟尼佛跟我們講的淨土經論,絕對是真實的。要相信經典上,佛對我們講的每句話,這才是具足這個信。有人說我信,我不信我怎麼會修。但是你的信心要經過考驗,為什麼說要經過考驗?因為我遇到很多念佛同修,現在外面很多講法都有,我舉個比較簡單例子來說,這是曾經有人問過我的問題。他聽人說,不會打坐念阿彌陀佛也無法往生西方,他說那我就沒希望了,因為我的腳無法盤腿,都盤不起來,他的腳有毛病。他說若是這樣,我西方就沒有希望去了,要會打坐,要能盤腿,這樣念佛才能往生西方,不能盤腿,念佛也無法往生西方。

  我就問他,我說你要相信那個人講的,還是信經上佛講的?我問他,經典有這樣講嗎?淨土三經,現在說五經一論,佛有沒有說不會打坐,念佛無法往生,經文有這麼寫嗎?像這是個很淺顯的問題,人這麼一講,信心他就動搖,他就懷疑。懷疑,信心就失去,他就懷疑我這樣念沒有希望了。這就是信心,信不是完全沒有,信心不堅固,還沒有真信。如果真的信佛,這個信就是說我修淨土,我修學依據的經典就是淨土三經,或者我們現在講的五經都可以依靠。三經五經一論裡面沒有講到的,你怎麼說,你說哪本經有的,我可以不採納,因為我就不是修那個法門,法門不同,佛對不同的對象講不同的法。我們現在是修學淨土,就要依淨土經為標準,其他的經講的跟淨土經有衝突,我們修學淨土就要依我們本宗的為標準。經典尚且如此,何況其他的人?他在講的經典都沒有根據,那個人胡說八道,胡亂編,我們若要聽他的,就不是真信佛,這對佛的信心不堅定,從這裡就可以看出來。

  還有一次,也是南部同修寫信來問問題,問家師,師父接到信件問問題的都交給我回答。其中有一封信,他也有聽過錄音帶,知道修學淨土的三要訣,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不懷疑就是信心堅定,沒有懷疑。這位同修說這三個條件,不懷疑,不夾雜,他現在專修也沒有亂修,很單純,他不夾雜、不懷疑。但是他不間斷做不到,為什麼做不到?他說要上班,念阿彌陀佛上班就沒有辦法念,無法像念佛機二十四小時一直念、一直念都不中斷,他說這個不間斷他做不到,晚上還要睡覺又有間斷。第一條我就回答他,我說其實你還有懷疑,自己不知道,你如果不懷疑,你寫信來問是要做什麼?不懷疑就沒有問題,都沒有問題才叫做不懷疑。你問題寫了一堆,這怎麼是不懷疑,這是懷疑很多才來問的,如果沒有懷疑了何必要問?就不用問了。這都是對經上說的產生誤會,不了解。這個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要做到這三條,對淨宗的經論還是要深入理解才做得到。就是我們剛才說的,第一要信,這個真信,信西方有淨土,信佛跟我們說的都是真實不虛。

  我們信有西方淨土,也要相信眼前我們所住的這個世界,我們現在住的這個世界是娑婆世界,娑婆這兩個字是印度話,翻成中文的意思叫做堪忍。堪就是能夠忍受,能夠忍受這種種的痛苦,又不願意出離,不願意離苦,所以叫做堪忍。就是這個世界的眾生,在這個苦當中不知道苦,不想要離苦,所以叫做娑婆世界。我們要相信六道輪迴最苦,若沒有六道輪迴,實在講我們也不用修行。有人認為說人活得太痛苦,不然就自殺,死就結束,死就都沒有了,事情都解決了,死都沒有了。他不知道事實真相,其實死了之後那個問題才大!什麼問題?後面有個輪迴在。根據《地藏經》跟我們講,人死一般最久經過四十九天,你就又去投生,我們現在說往生,你去投生,又一個新的生命出來,就又生了,有生後面又有死,死了之後再生,生了之後再死,這樣生生死死,死死生生,不斷的在輪迴,苦不堪言,所以我們要相信輪迴最苦。

  現在有人學佛,甚至有出家人,他說不求生西方淨土,下輩子還要再做人,還要再做法師,講經說法度眾生。這個說法,我們聽起來這個法師很慈悲,聽起來好像很有道理。但是頭腦冷靜仔細想想,這個法師與釋迦牟尼佛唱反調。釋迦牟尼佛勸我們念阿彌陀佛,往生西方淨土;他現在叫我們不要去西方,繼續在這裡輪迴。我們冷靜想想,是不是跟釋迦牟尼佛唱反調?我們出家穿佛的法服,吃佛門的飯,就要做佛事,什麼是佛事?我們要自行化他。釋迦牟尼佛示現在世間,就是要解決我們人生第一件大事,這件事就是生死大事,就是要教我們了脫六道輪迴,達到不生不滅的涅槃境界,這是佛的事業,佛的大事。我們不能穿佛的法服,吃佛門的飯,勸人不要了生死,繼續再來六道輪迴,這豈不是跟佛陀唱反調嗎?釋迦牟尼佛為什麼要出家?他出家就是為了要了生死,《釋迦牟尼佛傳》我們去看就知道了。所以一般講法不正確的,我們不能亂聽,要依法不依人,依經典所講的。

  還有另一個講法,這也是我親自遇到的,在十四年前,廣欽老和尚還在世的時候,他一生傳過一次戒,在高雄六龜妙通寺,我就是去那裡受戒的。我有一個戒兄,他也是好意,他知道我在修淨土,他說你不要修淨土,要我跟他學習,他說你修淨土去西方沒有慈悲心。我問他,為什麼沒有慈悲心?他說你想看看,西方極樂世界這麼快樂,叫做極樂世界,你到了那裡你就在享受,你去到那裡,你還會想到娑婆世界的眾生這麼苦?要來度眾生嗎?你去了就不會再回來。他這樣勸我,我們這位戒兄的成見很深,我沒有回答他,也沒有答應他,我就是想你講你的,我聽我的,我自己一樣神情自若,沒有受到他的影響,因為戒場很多知見很複雜。這個問題,我們如果讀《無量壽經》,讀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就很清楚。阿彌陀佛發四十八願,哪一願是為了他自己?你四十八願打開來讀誦、來看,他每一願都是為了十方世界一切眾生。他發四十八願,就是要度十方世界一切的苦難眾生,離苦得樂。我們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做阿彌陀佛的學生,去跟阿彌陀佛學習,難道阿彌陀佛還會教我們自私自利,不要度眾生,自己在那裡享受嗎?這是不可能的事,佛他一定會教我們發心度眾生的。

  度眾生,我們自己要有本事,現在說句實話,我們自己度自己都沒辦法,怎麼度別人?這是真正實在的話,我們自己業障深重,煩惱不要說斷,可能都沒有辦法減輕,這是末法時期,學佛的眾生根器很鈍,業障很重這我們自己要承認。我們自己就沒有辦法度自己,要怎麼去度別人?就像我們不會游泳,有人跌入水裡,你要去救人,你跳下去自己也會淹死。不但沒有辦法幫助人,自己一條生命也喪失了,這就沒有意義。所以度眾生,度就是幫助的意思,幫助眾生離苦得樂,我們要幫助眾生離苦得樂,我們發這個心,發這個願,四弘誓願第一願,就教我們要發「眾生無邊誓願度」這個願。這個願心發起來之後,你要去落實,要怎麼樣才能度眾生?再來第二個願就是「煩惱無盡誓願斷」,要斷煩惱。煩惱斷盡再「法門無量誓願學」,最後「佛道無上誓願成」,說實話真正度眾生是佛道無上誓願成,成佛之後才有辦法度一切眾生。還未成佛之前,縱然你證得阿羅漢果,證得菩薩的果位,度眾生是可以,自己了脫生死是可以幫助別人,但是度眾生還是度不圓滿。比如等覺菩薩,他差成佛只有一個階級,但是等覺菩薩他無法度等覺菩薩,他只是能度等覺菩薩以下的眾生。成佛你就能度九法界的一切眾生,從等覺菩薩一直到地獄眾生,你都有辦法度他們,這才是圓滿的度眾生。

  所以我們往生西方,去那裡做什麼?去那裡作佛,去那裡成佛,像阿彌陀佛一樣你才有辦法度眾生。四十八願還有一條,有人說我慈悲心很重,等我成佛再來度眾生,太慢了。我要學地藏王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阿彌陀佛也可以滿他的願,四十八願裡就有很明顯的願文,你到了西方與阿彌陀佛見一面,打個招呼,跟阿彌陀佛說,我想趕快回娑婆世界,去十方世界度眾生,我不要這麼快成佛,我要先度眾生,想學地藏王菩薩。阿彌陀佛很慈悲答應你,阿彌陀佛的神力會加持你,到十方世界度眾生不會墮落三惡道,確確實實有能力去幫助眾生。所以我們四十八願如果不能不讀,人家如果告訴我們這些話,我們的信心就動搖了。到了極樂世界一定不會發慈悲心來度眾生,實際上不是這樣的。所以我這位戒兄,淨土經根本沒有讀過,他就不知道。四十八願我看他一定是沒有讀過,他如果有讀過一定沒有這個誤會。所以不管外面的人怎麼說,我們一定要有經典理論的依據。

  我們信輪迴真苦,這是我們要時時提起警覺,我們學佛修行,希望得到一個真實的結果,真實的結果就是我們一生當中脫離六道輪迴。往生的時候預知時至,自在往生,這是我們一生學佛修行有真實的成就。其他都不重要,世間的名聞利養不重要。出名,剛才我才跟岡山淨宗學會的同修在說,我說最好不要出名,出名不是好事,我們自己德學都不足,出名反而會有災害。這次來淨宗學會租這個場地很寬,學會確實也是有點小,如果將來有因緣可以擴大一點,小地方就可以了。小地方有緣大家一起來研究討論,這就可以了,因為我們修行重實質,不是重形式,重實質。實質就是剛才講的,往生的時候哪一天要走,我們自己要知道,對生死有把握,這就是實質,我們修行這才有結果。在這個世間很有名,全世界都知道很出名,什麼時候要死不知道,要怎麼死也不知道,那有什麼意思。死的時候很痛苦,那都沒有用。所以什麼是真實的功德,什麼不是真實的功德,我們要分清楚,我們的頭腦要很冷靜去想想。我們一定要聽佛的話,不能聽人講的,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說,苦口婆心在經典上告訴我們,六道輪迴最苦,這是我們要相信。

  再來,信念佛最妙,脫離六道輪迴,最微妙的方法,無過於念阿彌陀佛。因為念阿彌陀佛發願往生西方,為什麼說是最微妙?因為這個法門不用斷煩惱也可以往生。大乘小乘八萬四千法門,《大藏經》你去找,顯宗、密教,你沒有斷煩惱,煩惱一絲毫斷不清淨,就沒有辦法了生死。煩惱見惑八十八品,思惑八十一品,一品沒斷盡就沒有辦法了生死,不管大乘佛法、小乘佛法,顯宗密教都一樣。沒有斷煩惱,可以脫離六道輪迴,不但脫離六道生死輪迴,一生等於作佛,這個法門查遍《大藏經》,只有淨土這個法門,其他的法門找不到,所以這個法門是最妙。我們為什麼要念佛求生西方淨土?理由很簡單,成佛比較快。成佛快要做什麼?趕快要度眾生,成佛才有辦法度眾生,就是為了要度眾生的。所以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後面這三願,都是為了第一願眾生無邊誓願度,後面這三願就是落實第一願的。

  如果你只發眾生無邊誓願度,還有一大堆煩惱,法門也無法學,也無法成佛,那是要怎麼度眾生?所以往生西方主要就是為度眾生的。所以往生西方不是逃避現實,這點我們千萬要記住,不是逃避現實,與一般人所想的觀念完全不一樣。往生西方,就是為了要度十方無量無邊的苦難眾生,我們去那裡就是學本事的,去那裡學本事,我們有本事才有辦法去度眾生。我們在娑婆世界要修行成佛,不是說沒辦法,但是很困難。我們學佛一定不止是這一生,不是我們這輩子才開始學,我們過去生中不知道學了多久,生生世世都有學佛,今天遇到佛法你才會相信,你才會生歡喜心,這就證明我們在過去生中,已經修學很久很久。學了這麼久,我們今天還是一個煩惱深重的凡夫,這個原因在哪裡?就是在這個世界修行,進步很少,退步很多,進一步,退九步。進步少,退步比較多,所以修學這麼久還是凡夫,好像我們在學校讀書,怎麼考試都沒有一次及格過,每次都考不及格,都落第。

  所以在這個世界修行很難證得道果,這個道果不要說菩薩的果位,說最低的小乘初果須陀洹,我們一生當中要證得須陀洹果,就很不簡單。如果你證得須陀洹果,《四十二章經》告訴我們,七生天上,七下人間,天上跟人間七次往來,這樣你就一定證得阿羅漢果。也就是說,天上人間還要有七次生死,你才能證得阿羅漢果。這是修行最起碼的成就,我們就達不到了,更高的果位就更不必說了。所以這點我們要相信,我們在這裡修行,煩惱這麼重,一生當中要修到斷煩惱,確實很困難。所以我們要發願求生西方,求生西方你不斷煩惱,只要具足信願行這三個條件,你就能往生了。所謂「信願生彼土,乃至十念,決定往生。」我們剛說這個信,信有西方淨土,信有阿彌陀佛,信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真苦,修行很難成就,這是我們第一點要相信的。相信之後要發願,願生西方淨土中,這個願就是我們的志願,我們的願望,我們的意願,我願意要去西方極樂世界,這個願就要真發的,不能假發的。發假的,阿彌陀佛也會知道,他就不會來。有人說我念這麼久了,阿彌陀佛怎麼不來?真的阿彌陀佛來了,他就嚇得要死了。

  在去年,算起來是算前年,因為我們現在又過年了。在台北深坑,觀自在念佛會總幹事周居士,他的岳母八十幾歲,也病了很久。兒子媳婦都學佛修淨土,當然勸她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勸她念佛求生西方,當然替她助念。剛開始勸她,她也接受跟著大家念佛,念念念念到有一天,他的岳母說看到阿彌陀佛來了,跟大家說阿彌陀佛來了。她女兒、女婿,兒子、媳婦大家說,阿彌陀佛來了趕快跟他去。他岳母聽了之後就哭了,問她,你在哭什麼?她說我現在不能跟阿彌陀佛去,我想到我的孫子,我的孫子我放不下。這個念頭一起來,阿彌陀佛就不見了,阿彌陀佛看看她還不想來,阿彌陀佛就回去了。後來又拖了半年,半年後之後也是幫她助念,往生的相也算不錯,她的兒子媳婦都學佛,處理得也很好,但是是不是有往生西方這就很難說了。但是那個時候她見到阿彌陀佛來,跟他去,那我們就能肯定決定往生西方,到後來我們就不得而知了。

  所以願生西方這個願,就是發這個真願,我們真正有意願要往生西方,這樣才有感應。這個願不能只是口說要往生,像那位老菩薩看到阿彌陀佛來反而起煩惱,這就沒有感應。當然我們若不是真心要往生西方,阿彌陀佛他也知道,知道你這又不是真的,來也沒有用。所以有些老菩薩說,我念這麼久了,阿彌陀佛怎麼還不來?我在想,你這不知道是真還是假的?如果真的看到阿彌陀佛來了,像那位老菩薩一樣哭了,起煩惱。所以這個願要真願,信要真信,我們是不是能往生西方?「關鍵在信願之有無。」信願就是你是不是真正相信?我們剛才講的,西方確確實實是極樂,我們這個世界極苦,你是不是真的相信?是不是真的相信有西方極樂世界?是不是真的相信佛在經上講的每句話?如果對這個都沒有懷疑,這就是真信,真信之後再來就要發願;你如果沒有信心,叫你發願是不可能的事情。信心堅固,這個願心自然就發得起來,要有這個意願。

  念佛的功夫淺深,主要就是我們往生品位的高下,往生品位高下怎麼分?就是我們念佛功夫的深跟淺,功夫若比較淺,往生的品位比較低;念佛功夫若比較深,往生的品位就比較高。這個功夫不是說念佛數量的多寡,主要是你念佛要有功夫,這個功夫是怎麼分?就是說我們念這句阿彌陀佛,將我們內心貪瞋痴慢的煩惱能夠控制多少?你的煩惱控制愈深,功夫就愈高。我們一般講的,功夫剛剛得力,我們的內心的煩惱起來,念阿彌陀佛馬上煩惱就被降伏了,就不會發作,這是初步的功夫得力,這是初步的,一下子煩惱就被我們用阿彌陀佛這個力量,把它壓下去。功夫若比較深的,這個煩惱就不會起來,遇到順境不起貪心,逆境不起瞋恨心,這個功夫就比較深了。更深的就證到念佛三昧,念佛三昧就是你的心有很深的定功,若證得念佛三昧可以自在往生。不但預知時至,預知時至的功夫淺,預知時至就是我們哪一天往生,我們事先知道,功夫愈深愈早知道。比如像六祖,我們看禪宗六祖惠能大師,他要往生兩年前他就知道,他兩年前就大家講。比較淺的一年、半年、三個月、一個月、半個月,有的七天、三天之前就知道。這個預知時至的時間,愈早知道的功夫就愈深。

  自在往生這就更高了,自在往生就是講,你想在這個世間多住幾年也可以,看你想活多久隨你,你要活到一百二十歲、活到一百六十歲、活到二百歲都可以。還是說你要提早,我要早點去,現在就要去了,這樣也可以。我們看《淨土聖賢錄》、《往生傳》,有很多人念佛,念三年、五年功夫成就,他就走了,他就不要再留在這個世間,為什麼不留在這個世間?要趕快作佛才能度眾生。這個世間在眼前的因緣他沒有緣分,所以他就提早走。比如他講經說法,他要講給人家聽,沒人想聽,沒有這個緣當然他就提早走了。如果還有因緣,當然他可以多留些時間,多幫助一些人一起往生西方,這就是自在往生。這功夫就比較深,這就是《彌陀經》講的「一心不亂」,一心不亂有分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這種功夫差不多事一心不亂就能做得到,不用到理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的功夫就最高的破無明,要達到這個功夫當然是比較困難。在功夫成片這是我們每個人都能做得到的,就是我們的煩惱有辦法控制住,預知時至,相信這是我們每個人都做得到的。

  所以念佛功夫淺深,是關係我們往生西方品位的高下,這是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跟我們說的。所以說是不是能往生西方?看他是不是真信,是不是真的發願?如果是真信,真正發願這是決定能夠往生。往生到西方品位高下,看你念佛功夫的深跟淺,念佛念最少的,四十八願的第十八願說「十念必生」。念十念就可以往生,你如果具足信願,十念乃至一念就能往生。這是修行在所有法門裡面,可以說這是最簡單,十念決定必生。十念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十口氣,就是說我們平常事業很忙,工作很忙,尤其現在工業社會大家很忙碌。很忙碌,叫你做功課念佛那麼長的時間,沒時間可以念,早晚在佛前合掌燒一炷香,若沒有佛像,面向西方,合掌念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盡一口氣叫一念。比如說你念四字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看你的中氣,念到你的一口氣盡,這叫一念。再開始念就第二口氣,這樣一共念十口氣,就是十念。早上念一遍,晚上念一遍,當中就不必念了,當中就不用以十口氣來念佛,這是一種講法。

  另外一種就是念十句,就是阿彌陀佛四字,或是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念十聲,這也是十念法。念十句的十念法,家師有一年去馬來西亞講經,他看到馬來西亞是回教國家,這個回教徒一天要拜五次,要修五次。他每次修的時間很短,回教徒若是開計程車,開到一半拜神的時間到了,他就把車停在路邊,他就向著他們拜的方向禮拜差不多三分鐘,時間不長,一天他要拜五次。家師去馬來西亞看到回教徒一天拜五次,他就有一個靈感,我們念阿彌陀佛的十念法,他想到一天念九次,一天念九次一次念十句,你念六字或四字都好,十句。這個九次的時間要怎麼安排?就是早上起來還未下床,在床上先合掌阿彌陀佛念十句;早上吃早餐的時候,合掌再念十句阿彌陀佛;早上要上班,上班比如你去工廠或是公司,或是上班的地方,剛開始上班的時候再合掌念十句;上午下班休息吃午餐時,再合掌念十句;吃午餐時,再合掌念十句;下午開始上班,合掌再念十句;下午下班再念十句;晚上吃飯再念十句;要睡覺的時候,上床還沒有躺下再合掌念十句。

  如此早晚就兩遍,三餐三遍合起來就五遍,早上上下班,下午上下班,四遍,合起來總共九遍。他提倡一天念九次,念九遍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樣十句,時間我看用是不到一分鐘。出外旅行在飛機上、在船上、在車上也都能念;或者是我們聚會,大家一起開會,或是聚餐,都可以念。這個十念法很方便,十念法就是念的時間很短,但是貫穿我們整天,就我們的時間很密集,但是每次念的時間不很長,但是從早到晚佛氣氛都沒斷,這也是十念法的一種方式。所以這兩種方式我們都能採取,但是對我們現代人來講,家師提倡這是針對我們現代人的生活,這樣來修學大家很方便,都沒有拘束,也沒有壓力,非常方便。你如果能夠這樣念,具足信願,這一生也決定得生淨土。所以說念佛有時間當然多念一點,念愈多愈好,沒有時間用十念法也可以,只要具足信願行三個條件,都可以往生西方。

  所以我剛才說有一位同修寫信來問,他沒有辦法做到不間斷,其實不間斷的意思,他誤會了。不間斷是說我們這個心,我們要求生西方,念佛的這個心從來都不間斷。不是說我們口裡一天到晚好像念佛機,二十四小時一直念、一直念念不停,這樣哪一個做得到?那是不可能的事,是我們這個心不間斷。像「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大勢至菩薩教我們念佛兩句話,「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個淨念是怎麼念?就是憶佛念佛,憶就是想,從心裡想佛,口念佛。這個想是怎麼想?「圓通章」也有個比喻,比喻像母子,做父母的人都會思念自己的兒女,像自己的兒子、女兒,自己兒女不管去多遠的地方,做父母的人時時刻刻心也會掛念自己的子女,我相信做過父母的人應該能體會得到。但是做兒女的人會想到父母,這就比較少,做父母的想兒女比較多。經上跟我們比喻,佛菩薩念眾生就像父母思念兒女一樣,佛菩薩念眾生從來不間斷,從來沒斷過。但是我們眾生就像不孝兒女一樣,常常把父母忘記,我們常常把佛菩薩忘記。如果我們能像孝子思念慈親,做兒女的能思念父母的這種心,來思念佛菩薩,這就感應。

  過去在台北景美有個老同修七十幾歲,山東人,有一次他跟家師說,師父,我什麼都放下了,我七十幾歲了。他也是修念佛法門,要求生淨土。他說我什麼都放下了,但是我還有一樣放不下,就是我的孫子很可愛,這個孫子放不下,不管走到哪裡都會想到我的孫子。師父跟他開示,他說你現在將你想你孫子那個念頭,轉過來想阿彌陀佛,這樣你就成功了。看你怎麼想你孫子,你就將那個心換過來想阿彌陀佛,這樣就成就了。相信我這樣說大家都能夠體會,你怎麼想你的兒女,將你想兒女的心來想佛菩薩,這就是《楞嚴經》大勢至菩薩教我們的,「憶佛念佛」,這樣你與阿彌陀佛就相應了。

  所以我們不必去思念這個世間子女的事情,你想佛,佛菩薩會加持你。一般人說我要想兒女,不想好像沒有照顧子女,其實我們這種想法就不對了。兒女也難道有一天到晚在你的身邊,他在外面要做什麼事,你會知道嗎?你也沒有神通,你怎麼會知道?你想的其實講都是白想的,空思妄想。不如將這個念頭,回轉過來想阿彌陀佛,你想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的神通廣大,自然他會加持你一家人,以佛的神力才有辦法給你加持。你不想佛,佛要加持你都加持不上,這點我們同修要了解。這就是我們要相信淨土,信願,乃至十念就能夠往生,所以不一定你一天要念多少才能往生,這不一定的。往生是具足信願,佛念多念少這看個人因緣,這不是說一定要念多少才能夠往生。乃至十念,這第十八願都告訴我們,都能往生。

  還有一點我們要相信,下輩子最好不要再來做人,下輩子再來我們是要怎麼來?從西方乘願再來,願力來的。下輩子再來做人就業力來的,業力是受報來,業力受報不自在,不來也不行,時間到了不去也不行,不自在。願力就自在,自在往來,所以我們要乘願再來,來這裡做什麼?幫助眾生,幫助有緣的眾生。所以我們不要想來生,我修行下輩子要得人天福報,下輩子再來做人,甚至我們出家,下輩子還想要再來做大法師,這種觀念都是錯誤。為什麼?你在六道輪迴,說實在話要得生人天的機會很少,墮落三惡道的機會很多。佛在經上有給我們做個比喻,佛在地上抓一把土,土抓起來又將土丟到大地,他問阿難,他說地上的土比較多,還是我手指甲縫裡面的土多?當然這不用說,當然是地上的土多,手指甲縫裡的土一點點而已。佛做這個動作主要是告訴我們,說在六道輪迴要往生人道、天道,那個機會像指甲縫的土那麼少。失掉人身,人死後要再得到人身的機會,就像指甲縫中的土這樣少;失去人身,墮落三惡道的機會,像大地的土那麼多。這是佛在經上用這個比喻告訴我們的,希望我們能夠覺悟。

  所以六道輪迴,三惡道的時間很長,人天道的時間很短,這點我們一定要相信。所以來生求人天福報,實際上並不是真實的功德利益。像我們現在人世間做大官、做總統,做大官大富大貴的人家,過去生中他就是有修福報,也是在修行。過去生修行,這一生享福,人一享福就迷惑顛倒,迷惑當中就又再造惡業,他的福報享受完,惡報就現前,惡報現前墮落三惡道。福報愈大造的業就愈大,福報少造的業就少,沒有福報的人,他要造業也沒有機會。所以《華嚴經》上給我們說說,「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華嚴經》跟我們講得很清楚,說你若沒有發菩提心去做這個善事,做善業這叫什麼?魔業,魔的事業,不是佛的事業。為什麼這麼說?就是我們剛才講的,三世怨,這生造福,後世享福,享福當中又再迷惑顛倒,又再造惡業,第三生又墮落三惡道在受苦。所以佛跟我們說,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這我們也要深深體會,所以我們不求人天福報,福報享盡,又會墮落。我們要相信往生西方,一往生就永不退轉,不會再退回來做凡夫。往生西方圓證三不退,當生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就是成佛。

  我們念佛人要相信念一句佛號,至心念一句阿彌陀佛,能夠消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我們念佛的人,相信念佛具足信願,阿彌陀佛臨終一定來接引,一點都不懷疑,阿彌陀佛一定要來救護。縱然我們在生病很痛苦,這個信心也不退失,要有這麼堅定的信心,一點都不懷疑。念佛就是願消業障,我們要覺悟,我們自己業障深重,願滅眾苦,我們的苦願意要消滅,願我們的心能開悟,願我們能見佛,大勢至菩薩告訴我們,「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跟我們說得很肯定,說你現在每天想阿彌陀佛、想阿彌陀佛,現前就是我們現在,當來就是將來,必定就是一定可以見佛。見佛業障就消除,智慧就開了,當然將來往生西方淨土,這是一點懷疑都沒有。

  這是新春這次來到高雄岡山地區,來跟諸位簡單講幾句話,做為我們新春供養諸位大德,以後若有機會再來跟大家結緣。因為我們南部地區,台南淨宗學會、岡山淨宗學會、高雄淨宗學會,還有屏東枋寮淨宗學會,南部地區目前有四個淨宗學會,都有淨宗經論錄音帶、錄影帶,現在還有CD、VCD贈送結緣。經典註解也很豐富,我們可以去各淨宗學會就近,看你住的靠近哪裡比較近,就去那裡請。請回來自己看、自己聽,也可以跟大家結緣,介紹人念佛。你如果勸一個人念阿彌陀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等於幫助一個人成佛,你想想看,這個功德有多大?幫助一個人成佛,他成佛之後他去度無量無邊的眾生,誰幫助他的?你幫助他的,他的功德就等於你的功德。所以我們勸人念佛,勸人往生西方,這個功德無比殊勝。所以跟我們有緣的人,親朋好友、同參道友盡量跟他們介紹。介紹他要接受是最好的,萬一不接受也沒關係,跟他結個緣,他的因緣還沒到,將來因緣成熟,現在跟他結緣,有這個種子,以後他也會接受,只是時間早晚而已,所以說沒有關係。人要接受也好,不接受也沒關係,總是碰到跟我們有緣,我們就有義務、有責任,將無比殊勝的法門來介紹給他,希望他在一生當中,能夠得到究竟圓滿真實的成就。

  好,這裡有人說要皈依,皈依的儀式,因為我們在這個場所,我們方便就可以,如果有人要皈依,可以在諸位現在所坐的地方站起來,沒有皈依的人就不必站起來。好,有人皈依,皈依在這裡簡單跟諸位報告,皈依的儀式,我們皈依的儀式很簡單,主要我們對三皈依的內容要清楚、要了解。淨宗學會都有《三皈傳授》的書跟人結緣,還有錄音帶,希望大家接受皈依,錄音帶跟書要多看幾遍。皈依三寶是我們學佛第一門的功課,我們修行的一個總原則,我們修學不管哪個法門都是修什麼?修三皈依。我們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一樣要修三皈依,不管是顯宗、密教都離不開三皈依。所以這個三皈依非常重要,一定要了解,絕對不能誤解。因為我們今天時間已經到了,沒有辦法跟諸位介紹,錄音帶跟書一定要請回家看,要多聽幾遍,多看幾遍。如果違背三皈依所學的就不是佛法,就是外道,不是佛法。所以一定要跟三皈依真實的內容相應,才是真實的佛法。

  好,我現在就下來先跟大家做個簡單儀式,沒有皈依的同修,請大家再坐一會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