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對西雅圖淨宗學會開示  悟道法師主講  (共一集)  1998  美國西雅圖淨宗學會  檔名:WD21-034-0001

  諸位大德,大家好。今天非常的高興有這個機會,在這裡跟大家介紹佛法。佛教在今天這個社會上,世界各地可以說很多地方都有佛教的寺院,學佛的人也愈來愈多。但是我們仔細去觀察,目前在這個社會上的佛教,在形態上可以說很多。在過去我們淨宗學會導師淨空上人,他曾經寫一本書,叫做《認識佛教》。在《認識佛教》這本書裡面,他把當前佛教的形態歸納為四大類。為什麼寫這本《認識佛教》?主要是現在社會上的人士對於佛教誤會太深,把佛法看做是迷信,因此就有說明的必要,才有《認識佛教》這本書來流通。這本書現在在全世界,流通得非常廣泛。同時我們淨宗同修通達英文的,也發心把裡面的重點翻成英文,在美國各地來流通。

  我們今天要跟大家介紹的,就是我們導師他曾經寫了六條綱領,他很簡單的寫了六條,把整個佛教的內容為大家做個概略的說明,讓我們大家對佛教有個正確的概念、正確的認識,不至於對佛教產生誤會。這個六條,我們就一條一條來跟大家說明。第一條,「佛教是佛陀對九法界眾生至善圓滿的教育。」這一條開宗明義很清楚,就跟我們說佛教它是教育,佛教不是宗教,不是迷信,它是一種教學。首先我們對佛這個字,做個簡單的解釋。佛是印度話,翻成中文的意思,是覺悟與智慧的意思。覺就是佛,教是教育。我們學佛就是接受佛陀的教育,接受佛陀的教育目的在哪裡?就是要學覺悟,要學智慧。覺悟與智慧都達到究竟圓滿,這個人就叫做佛;已經覺悟,還沒有圓滿,就叫菩薩。這是我們對於佛這個字的意義,要先有個了解。這個教育創始人就是釋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三千年前是依照中國的算法,三千年前),他降生在現在的印度。後來出家修行,悟道,把他證得宇宙人生真相的這些經驗方法告訴大家,傳授給大家。所以他的教學就是在這方面,教我們覺悟,教給我們智慧。

  第二條,「釋迦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內容就是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人生就是自己,宇宙就是我們生活的環境。」過去在台灣台北政大有一位鄭教授,有一次他去拜訪我們導師。鄭教授對佛法經典看得很多,他也非常的認真在修學,書看得很多。有一次他拿了很多的經典去拜訪我們導師,向導師請教有關佛法方面的問題。當時導師就問他一句話,你經書看得這麼多,你能不能回答我一個問題?什麼問題?就是你能不能把釋迦牟尼佛一生四十九年所講的經典,講了那麼多經。現在《大藏經》有一百部,一百本分量非常的可觀,講了這麼多。導師就問他,你能不能用一句話給我說明,釋迦牟尼佛到底他四十九年,他在講些什麼?當時鄭教授想了很久,答不出來。後來導師就講,他說釋迦牟尼佛一生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典,他的內容就是《金剛經》講的四個字,「諸法實相」。

  「諸法實相」是佛學的一個術語名詞,現代人聽這個名詞也不了解這什麼意思,所以導師就再把它加以說明。「諸法實相」就是宇宙人生事實的真相,在佛法的術語名詞就叫諸法實相。人生就是我們自己,講我們自己本人;宇宙就是我們生活的環境。我們現在對於自己,對於我們生活的環境,我們是不是認識了?是不是徹底的了解?如果提出這個問題,我想大多數人都不了解。我們自己到底是怎麼來的?我們人是怎麼來的?我們人生從哪裡來,死了以後又要往哪裡去?我們人的一生當中,種種的遭遇,這是怎麼演變的?為什麼會有這些事情?這是大多數的人都不能夠理解的,世間的科學家、哲學家、宗教家,也都一直在探討這個問題。但是自古以來到今天,都得不到一個結論。因此釋迦牟尼佛看到我們這些眾生想要了解這個問題,想要解決人生這一切痛苦的問題,所以才出現在世間,來幫助我們認識、了解這樁事實,同時也教給我們方法。

  所以佛法它的內容,主要就是說明我們宇宙人生事實的真相而已,沒有說別的,就是說明這些。事實真相我們明瞭了,所有的問題都能夠得到解決。我們人生最大的問題是什麼?就是生死。每個人都知道,我們人有生老病死,生死可以說是我們人生最重大的一樁事情。這樁事情都能夠解決了,其他都是小事。其他我們求發財、求升官、求健康長壽,這個就很容易。大的問題都能解決,小的問題,那是更容易。這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法,內容主要就是說明我們自己,還有我們自己生活整個環境的真相。這整個環境,就是我們現在講的宇宙,整個太虛空都是我們生活的環境,近的環境就是在我們周圍,遠的環境就是整個太空、整個宇宙。

  接下來,第三條,「知覺名佛菩薩,不覺名凡夫。」這個就是把佛菩薩跟凡夫,他的標準給我們說出來了。所以我們不能把佛菩薩當作神明來看待,現在佛教大多數也都變成宗教。宗教他有崇拜的一個神,像其他宗教他都有崇拜的真神,上帝。佛教,佛不是神,更不是神仙,這個我們決定不能搞錯了。如果搞錯了,我們學佛學了半天,跟去信仰其他宗教,也沒有什麼太大的差別。我們要曉得,宗教是迷信,宗教不是正信。我們信仰任何宗教,只可以說得到精神上的寄託,實際上解決不了我們的問題。如果說信仰了宗教,就能夠解決人生的問題,那釋迦牟尼佛也不需要出現在世間了,我們找個宗教來信仰不就好了嗎?過去在印度,在三千年前,印度可以說在這個世界上是宗教王國。比較大的宗教,規模比較大的宗教,在佛經上記載就有九十五種。佛經上記載九十五種外道,就是九十五種的宗教,這是規模比較大的。其他還有比較小的,那就沒有記載在佛經上面,這是講規模大的。所有的宗教都解決不了人生的問題,所以佛才出現在世間,來幫助我們,來協助我們,讓我們把人生最主要的生死問題,以及其他方面的問題,幫助我們解決這些問題。

  這裡給我們說,「知覺名佛菩薩」。知是什麼?就是明瞭的意思。不明瞭就不知,不知就是不明瞭。你明瞭就知,就覺悟了,覺悟就明瞭。你覺悟了,你就叫佛菩薩,所以佛菩薩是人,不是什麼神仙,我們不要把佛菩薩想像成神仙,當作偶像,當作神來看待。所以我們佛門裡面,佛像的雕刻、彩畫,或者刺繡的這些佛像,種種的設施,它是一種藝術上的教學,是一種藝術的表現。像在中國大陸,大家如果有去觀光旅遊,到敦煌石窟裡面石壁上都有雕刻佛像。這些都是表法的,都是教學的一種藝術。我們佛門裡面的設施,這些佛像,還有各方面擺設的法器,也有它表法的意思在。所以這個不是崇拜一種偶像,不是的,它主要是表法。譬如我們看到,現在我們旁邊有兩尊護法,這個護法是什麼意思?讓我們看到,我們大家都要發心來做護法。不是請這兩尊木雕的神像當我們的護法,如果我們這樣想,那就錯了。所以今天我們發聘書,邀請大家,四眾同修大家都發心來護持、來弘揚佛法,這樣佛法才能在我們這個世間上來流通、來推廣。所以我們看到護法,大家就要發心,發心來護持佛法,不要讓佛法在這個世間消失掉,這樣眾生損失就很大,它是表這個意思。

  我們這裡供的佛像,主要是西方三聖。阿彌陀佛翻成中文的意思是無量覺、無量光,還有無量壽,無量壽就是無限量的壽命。我們講長壽,你壽命再長,給你活二百歲、三百歲,就算給你活一千歲好了,一千歲還是有時間性,時間還是會到,到了你還是得死。講無量壽,這個壽命沒有限量的,沒有限量就是什麼?就不會死了。所以學佛,了生死就是不死的法門,要怎樣才能不死?你念阿彌陀佛就不會死,念阿彌陀佛是無量壽,念念都是無量壽,你怎麼會死?所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是死了才往生,是活著往生的。臨終的時候,看到阿彌陀佛,西方三聖來接引,還沒有斷氣就跟佛走了,不是斷氣以後才去的,這一點我們要清楚。所以往生,那個字的意思我們要看清楚,是往生,不是往死,是生,不是死。

  如果我們想求長壽,就要求無量壽,要求無量壽,就要念阿彌陀佛。你念阿彌陀佛,念到一心不亂,你就無量壽了,你整個身心世界就不一樣了,就改變了,永遠不死。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所以阿彌陀佛有無量壽的意思。壽命,在我們人生一切的享受當中是最主要的。譬如我有無量的財富,跟無量的才藝,但是壽命很短。你說你很有錢,你很能幹,壽命很短,那也都落空了。很有錢,壽命很短,沒幾年就死了,那些錢也享受不到,那有什麼意思?所以這個無量壽不是單指壽命,是說在這一切享受當中,壽命是最主要的一樁事情,你沒有壽命,那一切都落空了,是這個意思。

  又叫無量覺、無量光。覺悟就有光明,光明是什麼?是代表智慧的意思。我們佛門有點光明燈,或者佛前點這個燈是什麼意思?點這個燈,就是代表著光明,光明它能夠照破黑暗。我們現在的黑暗是什麼?無明。無明是什麼意思?不明瞭就叫無明。剛才講,你知道就明瞭了,你明瞭就不是無明,你不明瞭就叫無明。譬如說你對一樁事情,你都搞不清楚,你不知道這個事情到底是怎麼一回事,這個就是無明。你真正了解、清楚了,這個就明,就不是無明。所以光代表智慧,智慧之光,我們內心的智慧能夠照破我們的無明、痴闇,是這個意思。所以我們點這個燈,念念提醒我們,我們要學智慧,是這個意思。

  所以佛菩薩是人,不要把他看作是神,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當佛菩薩,只要你覺悟,你有智慧,你就是佛菩薩。男女老少都是佛菩薩,不一定說剃頭出家。剃頭出家是在這個社會上各行各業當中的一個行業,我們也是一個行業。等於說這個行業是一個比較專業性的,專心來做弘法利生這個工作。在家居士有附帶其他世間的事業,弘法、護法這個工作就附帶來做。所以佛菩薩並不是神明,是人人都是佛菩薩,只要你有了智慧,你覺悟宇宙人生事實真相,你就是佛菩薩。所以不能看錯。

  下面第四條,「修行就是將我們對宇宙人生錯誤的看法、想法、說法、做法,加以修正。」修行兩個字也是有很多人不了解,以為修行是找一個山上去閉關,挖一個石洞在裡面打坐,在那邊打坐就是修行;或者敲著木魚,念經,這個也叫修行。這個都是不正確的,這個都不是修行它的本意。所以修行兩個字,我們要了解。修就是修正,行是行為。我們的行為很多,但是把它歸納起來,再多的行為也不出身口意三業。我們身體的造作,身體的行為,每天身體在動,行住坐臥,這是身的行為;語就是我們的口,我們嘴巴講話,我們口說話。每天碰到人都會講話,我們講些什麼話?講得對不對?該不該講?每一天都在講話,但是我們講的話到底對不對,是不是該講,我們也不曉得,有時候講錯話,也不知道。意就是我們內心的思想,內心的念頭,起心動念,這個就是意。

  身口意三業就包括我們所有一切的行為,心理的行為,言語的行為,身體的行為。我們三業的行為有了錯誤,什麼叫錯誤?就是對於宇宙人生看錯了,這個看法看錯了,想也想錯了;看錯了,想錯了,接著下來,就做錯了。說也說錯了,做也做錯了,我們這些錯誤要依照經典,就是佛講的經典,依照經典上的標準,來把它修正過來,這個才是真正的修行。所以修行不是說你誦經念佛就是修行,你在閉關打坐就是修行,這個不是真正的修行。修行,我們誦經不是誦給佛菩薩聽,不是早晚課,我在佛前誦一遍,晚上又誦一遍,我很乖,今天在佛菩薩面前,我的功課都做好了,這就是修行,可以交差了,這個是錯誤的。誦經主要是提醒我們,早課誦經就是提醒我們,我們這一天的生活行為,要依照佛經上的標準來修正,要去把它做到。晚課是反省,晚上再念一遍,今天我依照這個標準,我到底做到了多少?有多少還沒有做到?希望明天能夠再繼續改進。沒有做到的,希望明天能做到;已經做到的,要繼續保持下去,所以早晚課它的目的是在這裡。早晚課不是誦經念佛念給佛菩薩聽,經典是佛菩薩講的,難道他還需要我們念給他聽嗎?不需要了。主要念給我們自己聽的,依照佛經上的教訓,來修正我們錯誤的看法、想法、說法、做法,這才是真正的修行。

  下面第五條,「佛教的修行綱領是覺正淨。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並依戒定慧三學,以求達到此目標。」這個就是把佛教修行的綱領,綱領就是原則,我們修行的原則是什麼?覺正淨。我們一般入佛門,一入佛門,首先要皈依,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佛法僧稱為三寶,一入佛門要先皈依三寶。現在有很多學佛的同修,都已經受過三皈依,有的甚至皈依了幾十年,但是對於皈依的意義並不了解,只是到寺院道場看到大家皈依,也跟大家舉行一個儀式,在佛前受了這個三皈依。皈依完了以後,對皈依的內容是一無所知,不曉得什麼叫三皈依。這樣的皈依,實質上是得不到利益的。所以皈依,首先我們要了解它的意義。皈是回歸,就是回頭的意思。我們佛門有一句話講,「回頭是岸」。苦海無邊,你肯回頭,那就能夠脫離苦海。皈是回歸;依是依靠。我們回歸要依靠什麼?依靠三寶。

  這個三寶,有外面形式上的三寶,以及我們內心的自性三寶。我們主要要皈依的是皈依我們自性三寶,不是皈依外面的形式三寶。外面形式的三寶,他是啟發我們,啟發我們的自性三寶。所以六祖在《壇經》裡面給我們講得很清楚,他給人家授三皈依,他不說佛法僧,他說覺正淨。這個覺正淨是六祖講的,他為什麼要這麼說法?就是怕人家誤會,把這個三皈依搞錯了,看到皈依佛,以為就是佛像,去依靠佛像;皈依法,以為就是依靠經典;皈依僧,以為就是依靠出家人。這完全都搞錯了,因此他就三寶的意義來說明,他說「佛者覺也」,佛是覺悟的意思;「法者正也」,正就是正知正見。我們剛才講的,正確的看法,正確的想法,正確的說法,正確的做法,一切都正確了,這個就是皈依法,法是正的意思。「僧者淨也」,僧是清淨的意思,我們看到出家這個形象,就要想到我內心不能被外面這些境界所污染,不要被這個花花世界,五欲六塵污染我們的清淨心。法是經典,看到經典,要知道依照經典來修正我們自己錯誤的行為,這才是皈依法。看到佛像,念念要覺而不迷,如果你迷惑就是不覺,就沒有皈依佛。所以這個三皈依是每天時時刻刻都要提醒自己的。

  為什麼我們每天見到佛像要禮佛?為什麼在家裡佛堂裡面要擺佛像?主要要提醒我們自己,怕我們沒有看到佛像就忘記了,不曉得皈依。所以皈依佛是皈依覺悟,看到佛像,佛像就是啟發我們自性覺的作用。經典,它是我們修正錯誤行為的一個標準。出家人(僧眾)這個形象,他提醒我們要修清淨心,心地要清淨,一塵不染,這樣我們的生活才會過得快樂,過得自在。所以這個三皈依是我們佛法修學的一個總綱領。佛法八萬四千法門,顯宗密教,不管哪一個法門,如果離開三皈依都不是佛法,所修的都不是佛法,有了三皈依才是真正的佛法。所以一入佛門,不管顯宗密教,統統要三皈依。但是三皈依的意思,不能搞錯了,不能誤解了,如果你弄錯了,那你後面修就修錯了,到最後就得不到結果,這就非常可惜。

  下面講,「並依戒定慧三學,以求達到此目標」。我們怎麼樣修三皈依?我們要從戒定慧三學下手。談到戒,當然這個範圍,也非常的廣泛。國家的憲法,每個地區的風俗民情,這些道德觀念,都必須要遵守,這個都包括在戒的範圍裡面。我們一個人能夠守規矩,能夠守法,當然這個心就容易得定。不守規矩的人,心始終都是亂的,心始終定不下來。這個戒,它的目的是讓我們得定。心定了以後,自然開智慧。定力深,智慧自然就開了。所以戒定慧三學,它是為了達到覺正淨,就是我們剛才講的三皈依,它是幫助我們達到覺正淨。戒定慧可以說是覺正淨的前方便,它是一個前方便。

  最後一條,第六條:「修學的基礎是三福,待人依六和,處世修六度,遵普賢願,歸心淨土。佛之教化能事畢矣。」這是講到我們修學的基礎,這是進一步來講要修三福,三福是我們自己本身修持的。三福是出自《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裡面,世尊教韋提希夫人,教她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先修三福。他說這個三福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就是三世一切諸佛都是修三福的,可見得這個三福非常重要。三福一共有十一句,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第二福,「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第三福,「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個三福,我們有時間再為大家來介紹,我們在這裡時間非常有限,所以就不能一句一句的來跟大家解釋。如果大家想要先了解,可以先去看《觀無量壽佛經》,它裡面有這個三福。三福是修自己。

  「待人依六和」,六和就是六和敬,就是我們一家人、一個團體,或者出家的僧團(在家出家,只要四個人以上就是一個團體),四個人以上就要修六和,你這個團體才能和睦。團體和睦,這個團體才興旺。有句俗話講,「家和萬事興」,一個家庭如果和氣,這個家一定興旺。一個團體和睦,這個團體一定興旺。一個國家和睦,這個國家一定強盛。世界和睦,這個世界就和平、就太平了。所以這個和,對處眾來講,非常重要。六和,在這裡也不能一一的為大家介紹,以後有時間,再來向大家報告。

  「處世修六度」,六度是菩薩在日常生活當中修學的六個原則,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菩薩的生活就是六度,六度就是菩薩的生活。「遵普賢願」,普賢菩薩他發十大願,在《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第五十三參就是參普賢菩薩,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勸華藏海會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到西方極樂世界圓滿作佛,所以說「歸心淨土」。「佛之教化能事畢矣」,往生西方淨土,釋迦牟尼佛一代時教,他一生教化眾生,這個事情就圓滿了。所以這是最後的一個歸宿、一個圓滿,我們在《華嚴經》上可以看得到,從這裡也顯示出淨土法門它的殊勝。《華嚴經》自古以來,在家出家四眾同修大家公認的,是佛教的根本法輪,所有一切經都是《華嚴》的眷屬,《華嚴》好像就是一棵樹的樹幹,其他經就是這棵樹的樹枝、樹葉,都是《華嚴》的眷屬。《華嚴經》到最後,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就說明什麼?修淨土是最圓滿、最究竟的,連這些法身大士都要求生淨土,何況我們凡夫!所以我們在這個時代要重視淨土法門,這個淨土法門最適合我們現代的人來修學,因為它很方便,又究竟圓滿。

  今天時間到了,就很簡單的跟大家介紹到此地,將來有機會,我們再進一步的深入來探討有關淨宗方面的經論。阿彌陀佛,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