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簡談學習論語  悟道法師主講  (共一集)  2019/4/29  馬來西亞漢學院明倫講堂  檔名:WD21-113-0001

  尊敬的馬來西亞漢學院,董事黃居士、吳執行長,諸位老師,諸位同學,大家下午好。阿彌陀佛!今天非常難得,悟道有這個因緣,來到馬來西亞漢學院來跟大家一起學習。

  這個因緣也是由於這些年,我們導師上淨下空老和尚提倡祭祖。漢學院兩年前在吉隆坡舉辦第一次的祭祖,這次是在馬六甲漢學院裡面辦祭祖大典。在我們漢學院辦祭祖大典,這個意義更為深遠。在二O一六年六月,在英國威爾士大學藍彼得校區,也是舉辦第一次的祭祖大典,還有繫念法會,祭祖大典跟三時繫念都在學校裡面舉行。這個活動所表達的意義,也就是淨老和尚他老人家一生所提倡的,佛教是教育。跟儒家是一樣的,儒家的教育是一生一世的,就我們現前這一生的,人從生到死這個階段。佛家的教育是三世,佛講過去世、現在世,還有未來世,這是三世的教育。現在一般社會大眾,總是把佛教列為宗教,為什麼會列為宗教?因為不了解。看到現在佛教寺院表現的做法,大家不知道為什麼這麼做,甚至有些佛門本身的四眾弟子,對佛法也不了解,因此把錯誤的信息,就傳播給社會大眾,造成社會大眾對佛教嚴重的誤解、錯解、曲解。

  我們淨老和尚看到這個事情非常痛心,他從小也是受這個影響,從小在學校老師跟他們講,佛教是迷信。所以,他從小對佛教也就沒有好印象,而且還認為佛教是低級宗教。宗教還有分高級、低級的,低級宗教是多神教、泛神教,高級宗教只有一個神。後來如果沒有遇到方東美教授,給他介紹佛法、給他說明,大概他這一生不要說出家,恐怕連接觸佛教都不會去接觸的。他深入理解佛法之後,才知道這是救世的無價之寶,這麼寶貴的東西,被現代人誤會成這個樣子,非常非常可惜,是一切眾生巨大的損失。佛教講的三世,講得深;儒家講現前這一生的,大家比容易了解。佛法了解比較不容易,這個不容易指的是大乘佛教,為什麼不容易了解?因為大乘法講的都是不可思議境界。不可思,不能用我們的思想去思惟、去想像,也不能用我們的言語、議論去表達,也談不上,所以這就難了。

  我們中國本土的儒跟道,孔子、老子有沒有佛菩薩這個境界?有。孔子他講的偏重在世間法,世間法孔子講到盡致了,講到極處了;釋迦牟尼佛講出世間法,也講到極致;老子講的比較超然,求仙。我們看儒家的經典,看《論語》,孔子有沒有講出世法,出世的大乘法?有。孔子講「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他的弟子當中只有顏回懂,子貢懂一點,因為其他的弟子聽不懂,所以他就很少講。因為講了大家聽不懂,所以就不講。聽了不懂就沒興趣,聽了就在那邊睡覺,為什麼?聽不懂不知道在說什麼。所以佛剛成道他講《華嚴》沒有人聽懂,只有法身大士,他的對象是法身大士明心見性,他們才懂。不要說我們凡夫不懂,權教菩薩、阿羅漢已經超越六道了,辟支佛、緣覺這都超越六道了,他們都聽不懂。我們凡夫怎麼會懂?所以佛一成道講《大方廣佛華嚴經》,大家聽不懂,後來就講阿含,阿含就懂了。講我們眼前看得到的,你能夠理解的,你能夠接觸到的先講這個,這個大家都懂。

  所以阿含講人天,再講小乘,再講方等(預備入大乘),再來般若,最後法華、涅槃,回歸一乘法。所以教學對一般學生大部分是這個程序,這個層次,一個層次、一個層次來教,先教他懂的。如果講了大家聽不懂,這在佛法講叫契理不契機,就是說道理沒錯,但是聽不懂,大家沒有受用,不契他的機,但是契理。契理不契機,這樣講經說法,是閒言語,就是講這個對他沒有幫助,閒言語。契機不契理等於魔說,講了大家很喜歡聽,但是講的都是錯的,都是不對的,給人家誤導的,那更麻煩。所以講經說法契理又要契機,這是講經說法的一個原則,契理契機。孔老夫子教學也是這樣,他看學生不懂,跟他講那麼多,沒有意義,講他懂的,他可以理解的,根據他的根器來跟他講。所以這個原則性也非常重要。

  所以孔子有沒有講性與天道?有。子貢有懂一點,懂一、二成,但是顏回懂,顏回不容易。性與天道就是大乘法講的,不可思議。所以《論語》講的,方方面面的實在講都有,它這裡面實在講也是包含大乘佛法。還有道家的《道德經》,我們仔細讀這個經,像這個經老子、孔子講的,如果他們沒有明心見性,講不出那些話的。所以雪廬老人講,學中國傳統文化幫助我們學佛,因為儒家、道家奠定我們人天法的基礎,等於代替佛教的小乘。學了佛幫助我們深入認識中國傳統文化,如果沒有學佛,這個很難深入。所以在儒家很多經典有些講不通的,不曉得怎麼講的,學了佛用佛經來解釋,那就很容易。

  因此,我們漢學院,馬來西亞漢學院、英國漢學院,現在還有福州吳董那個漢學研究院,我們學習要有個師承,老師的一個承傳。漢學院我們現在的導師,剛才我們行禮了,行禮是個儀式,這個儀式它的內容就是要師承。我們現在怎麼懂得來學這個?是他教我們的,他指導我們的,所以我們尊稱他是指導的老師。在佛門講叫阿闍梨,現代的學校講指導教授,他是指導我們學習的。淨老和尚他講經說法是跟雪廬老人學的,《無量壽經》會集本也是雪廬老人傳授給他的。雪廬老人他精通儒釋道,是很傳統的,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我出家十幾天,佛陀教育基金會簡豐文居士,還有日常法師、果清律師,我們四個人去台中看李老師。果清律師以前在讀大學的時候,他就去學經,好像學了八年在家的時候。我在旁邊聽到,李老師跟果清律師講,他說你學佛,我學儒,他看到他出家了,你學佛,我學儒。雪廬老人他自己講,他是外儒內佛,他外面是學儒,內心他是學佛。所以他說,他學中國傳統文化幫助他學佛,學佛有基礎;學了佛幫助他深入中國傳統文化,這個兩方面是相得益彰。

  所以漢學院要有師承,我們跟淨老和尚學習,淨老和尚跟雪廬老人學習。但淨老和尚跟雪廬老人學的,主要在佛經,講經說法,佛法這方面。傳統文化這方面,在淨宗來講就比較缺乏。因此淨老和尚這十幾年來,極力的提倡補習傳統文化的功課。發現沒有傳統文化的底子,學大乘佛法入不進去,好像蓋大樓沒打地基,做人都不會怎麼去作佛?所以這些年特別、特別的,極力提倡傳統文化道理就在這裡。最近悟道也跟大家學習《論語》,實在講我也不懂,自己碰到很多問題、很多事情,想來想去也是沒辦法,後來想到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講,「半部《論語》治天下」。所以就找到雪廬老人他在網路上有這些講記,他往生之後公諸於世,他在生的時候他不允許公開的。

  我們今天要跟大家學習這兩章,都有印在這個紙上,這個我們內部流通就好。當時他講這個《論語》是九十二歲講的,沒有講完他就往生了,九十二歲。九十二歲他對誰講?對台中蓮社這些蓮友講的。他為什麼講這個,講這個幹什麼?蓮友是念佛的,念佛求往生的,講《論語》幹什麼?《論語》跟念佛有什麼關係?雪廬老人講,就是他到台灣三十八年住在台中,一直沒有離開台中。他說前三十年,第一個十年那個時代的同修,還比較有中國文化的底子,所以念佛往生的人有瑞相比較多,第二個十年就比較少,第三個十年就更少了。後來發現沒有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不行,念佛往生也不行。就像我們淨老和尚現在看到,弘揚《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經大家很會讀,佛也念得很多,但是沒有功夫。經也聽得很多也很會講,沒功夫,沒有底子,沒有基本功,所以不能成就。這些年特別積極提倡傳統文化。學《論語》,雪廬老人講先學做人,你怎麼做人?先把人格立住。我們現在一個人的人格,做人的資格都沒有了,怎麼作佛?我們現在的確是這樣。我自己反省反省自己,自己也是不夠資格的,連做人都不夠資格,不學不行。所以我是來跟大家學習的,不是來講開示,這是大家一起來學習,我們有這麼多的同參道友。

  後來學習我也是找網路微信,我想我去找人來聽,人家會來聽嗎?不見得會來。網路上,上海有些同修平常都是參加我法會的,有一個群五百人的,參加法會的。我說你們要參加法會,要聽我講一講,所以用微信。現在也有三個群,有一個三時繫念精進班,還有一個護法群,基本上有三個群,大概有五、六百人。老和尚常講的,利用現代科技來弘法也方便,這逼我自己學習,不逼自己不行,這一生不能成就,這個我自己也很清楚,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總不能一直忙,的確是很忙,但是也不能用這個理由不學,忙也要抽時間。所以我早上都是時間不長,我原來是想一次講五分鐘就好,因為我怕現代人講太久,人都被我講跑了,現代人沒有耐心,你一次講一個小時,大家有要上班忙,也沒時間聽,也是考慮到大家時間上的問題。所以我覺得我們學習這個,我都天天的,我走到哪裡錄一點發一發,細水長流。這樣細水長流,你每天這樣固定,好像做功課一樣,時間不要太長,太長第一個我自己沒時間,別人可能也沒時間。在日本有些同修在聽我這個,因為日本,我也在東京成立一個日本華藏淨宗學會,也成立一個社團,那邊也有一批同修。有個同修跟我講,他說這個幾分鐘我們還擠得出來,如果太長,大家要上班工作,恐怕就沒時間。所以現在採取這個方式,跟大家學習。

  今天我們學院定的這個題目非常好,「簡談論語」,就簡單談一談。我這樣的談法好像漫談一樣,談談學習《論語》這方面的一些感想。也希望我們同學學習要有師承,我們現在學習傳統文化,經教跟淨老和尚學習,講經說法他也是跟李老師學的。李老師那是傳統文化最具代表,最圓滿的。而且他在奉祀官府當主任祕書當了五十年,以前他學過司法,讀過法律,做中醫他有牌照的,大家可以看李炳南老居士的《全集》,《內經》、《易經》這些書他讀超過萬卷。現在我們學傳統文化,我常常建議同修要跟雪廬老人學,學得會比較正規一些,學得會比較正規,因為他是最傳統的。所以傳統文化這一部分,我們也要師承傳雪廬老人,這個承傳大家發心來學習。學習傳統文化,我們看了雪廬老人他的著作,慢慢我們了解什麼叫傳統文化。傳統文化你沒有去接觸,沒有去多方面學習,實在是不懂。學了之後才會得到法喜,佛法講法喜充滿。

  今天「簡談《論語》」,我們明天這裡辦祭祖。漢學院這個因緣,也是要感恩大家的發心、護持,大家發心來學習、來護持,所以馬來西亞漢學院有今天的規模。在我們淨老和尚的提倡、指導之下,現在有這麼一個規模,真的得來不易,非常不容易。我們大家要好好珍惜這樣的一個因緣,來學習、來成就自己,來幫助別人成就。明天我們這裡舉辦第一次的祭祖,這個意義非常的深遠,在漢學院辦祭祖意義非常深遠。雪廬老人《論語講記》,我就抽這兩章講解,大家看看,我們來看「慎終追遠,民德歸厚」。我剛才進來大門,我看大門有副對聯,上聯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下聯是「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我們今天下午大概應該很快樂,我們有很多人都是從遠方來的,要坐飛機才能到。門口那個對聯就是「學而篇第一」,第一篇第一章,《論語》第一篇就是「學而篇」。「慎終追遠,民德歸厚」是「學而篇」第九章: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這裡雪廬老人講,「這一章簡單」,實際上對我們來講是不簡單,這裡講簡單,「但是能做到,就是善了」,關鍵要去做到。「這一章是對上位」,領導的人來講,『慎終追遠,民德歸厚』,對「國家領袖說」,領導人必須自己先帶頭去做,才能領導人。祭祖,「慎終追遠,民德歸厚」,也是國家領導人要帶頭的,他一帶頭,人民大家就響應、就跟上了。上面的人不帶頭,下面民間在做,那個影響力有限,現代講的就是影響力。比如說我們明天祭祖,如果總理來當主祭,跟其他的,那個誰的影響力大?大概各地方的新聞記者都衝過來,我看這裡都擠不下。為什麼對領導人講?因為他要帶頭。現在在上位的領導人大概沒有人在做這個事,只有民間在做,民間在做也是呼籲領導人要重視這個事情。為什麼要重視這個事情?國家才會辦得好,這跟政治有關的。

  新北市的侯市長,我來的前一天接到他給我一個顧問的聘書。顧問不能只顧不問,顧問我就要跟他建議,不然那張掛在那裡有什麼意思?好看,照相,沒有意義的,所以要有實質意義。剛才他的祕書說,希望我去講《群書治要》,我跟他建議,請他看蔡老師講的《群書治要》。老和尚寫的對台灣政界人士的一個講話,用墨寶寫的,我說我寄給他。他說是不是可以先寄給他,他再拿給侯市長看?我說等我回台灣。我跟他講,我們這邊明天要祭祖。這兩篇,剛才我要上台前十分鐘發給他的祕書,我說這兩篇先看看,看看新北市要不要辦祭祖?辦祭祖他市長當主祭官是最合理,他是這個市的領導。所以這是對上位人說的。

  「在上者領導時,不可敷衍了事,受領導的人才願意領受。」這一句非常重要,我們往往看了好像不會特別留意。領導的人你沒有帶頭做個榜樣,被領導的人他大概也不能接受。下面講,「領導者做錯了,受領者可以敷衍,不使他失面子」,這句也是人情世故。領導人做錯什麼事?下面也舉出例子,「如中國節日端午等節日,及現今的雙十節可以隨順」,雙十節是中華民國開國的紀念日,現在大陸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十月一日,中華民國國父建國是十月十日。端午節紀念屈原的,國慶日這個可以隨順。「若爸爸節等開會,可以去敷衍」,爸爸節這些會可以應付,敷衍就是應付,要給他面子,領導人就這麼幹。「至於情人節、愚人節不合國情,中國主張民無信不立,怎可愚人欺人,這個節日可以不用。」我前幾天在上海,有居士他的店長生了雙胞胎,他很高興跟我講,師父,剛好是愚人節生的。我說愚人節生的你高興什麼?愚就是愚痴,沒有智慧,你高興什麼?我跟他講,你怎麼不說智人節,要愚人節?你希望那小孩很愚痴、沒智慧嗎?你說現代人愚人節他感到非常光榮。那是外國人、西洋人他不懂!那天剛好跟他講這個,然後今天看到這個,頗有感觸,所以李老師講得真的沒錯,就剛剛才發生的。所以這個節日我們可以不用,民無信則不立,怎麼可以去欺弄人、去愚弄人?愚人、欺人這是不可以的。

  「孝道為首,當領袖要百姓好」,這都是要從自己做起。這裡舉出,「上一章說的重、威都是厚」,君子不重則不威,都是厚。「外在威儀穩重,內在也能厚重。一切莊重威儀,自己都是厚,學問、道德、待人都必須厚,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每逢紅白事,先來薄,後去重。雖不是加倍還禮,也必須較原來多。」這個舉出厚要怎麼做,孝道是為首的,當領袖要百姓好,民德歸厚。什麼叫厚?這個厚就是竹子兩片疊起來就比較厚了,只有一片就比較薄。中國傳統文化就是在這個地方,就是道德、學問、待人都必須厚,人家尊敬我一點,我回敬的比他多,這裡舉出,先來薄、後去重。婚禮、喪禮都有禮,比如說結婚或者喪禮,人家包一千塊,他家有喜事,我們回禮給他要多一點,多一點這表示厚。比如說他包一千,我們就加二百,一千二,比他原來多一點,這表示厚。也不要剛好,看他包多少,他包多少我們就還多少,這樣就顯得不是很厚,甚至減少一點,這就比較薄,所以先來薄,後去重。

  西洋人他沒有這個文化,西洋人他是先來重後去薄,跟我們剛好是相反的。不過我們現在跟西洋人接觸,也不錯,現在他們也懂得送禮物,總算有一點進步,還不至於一點都沒有。我們送給他的,大包小包很多;他弄的這個包起來這樣一點點,我打開一看,一塊巧克力。不過他能送那個也算不錯,還不至於連一點都沒有。所以我們中國人他的厚,就在這個地方就看出來,雖然現在沒有學,但是很奇怪,大概老祖宗有這個基因,所以現在還是給人家厚,多一些給人,對人一個厚道。西洋就沒有這個文化,他總是希望拿人家多一點,自己少給一點,佔人家便宜,這就顯得不厚。所以雖不是加倍還禮,比原來多一點,所以禮簿就是要給人家寫,人家有送禮來,我們要回禮。

  這裡講到「慎終」,這是父母之喪,「孝道十分要緊,孟子所謂的大事,就是父母之喪。若一不小心,後悔晚了」,後悔來不及了就沒有辦法挽救。慎就是要謹慎,父母臨終要謹慎照顧,儒家就講這個慎終。佛門淨宗這個慎終是最圓滿的,在我們佛教淨宗父母臨終要助念,斷氣之後,命終之後還八個小時不能動,最少,現在一般都念到二十四個小時,那是慎終。現在沒有學佛的人,他的兒女不懂,父母一斷氣馬上送冰庫去冰起來,馬上下寒冰地獄,那很慘!他不懂,不懂得什麼叫慎終。所以這個慎終,我們淨宗做的現在是最好的、最圓滿。我們淨宗現在在台灣,慎終也感動了天主教,天主教他們講臨終關懷,受佛教影響臨終關懷。所以在台灣最老的一個大醫院,台大醫院早年他們都請我去,一個星期去講課講一次。在台大醫院也接受我們佛教淨宗,它那邊有個佛學社,李老師的學生他們有人在那邊當醫生,大家組成的,也影響他們醫院。它們有六間的助念室,都放阿彌陀佛佛像的;有一間是各種宗教的,什麼像都沒有的。那時候剛成立請我去灑淨,後來其他的大醫院也跟進。我們在台灣有這個影響,這個影響應該會愈來愈多,這是好事。這個慎終,醫院有同修我都建議他們,如果他們沒有學佛,兒女有需要,我們可以義務幫他助念,也不要讓他馬上就推進去冰庫去冰,這也是做好事。所以要謹慎,父母臨終要謹慎。

  下面這段是講從前的巡撫,巡撫就現代的省長,「平時走大路中間,人們都必須肅靜、迴避,若遇到有出殯,巡撫也要迴避。」因為這是兒女為父母的喪事盡孝道,所以巡撫他就不走路當中,迴避,讓這個出殯的人過。「如此可以收到上行下效」,就是說上面的領導這麼重視這個,人民就自然會跟上。所以這裡指出,「子路早年窮困,後來做官,見鼎則哭,因為再也不能讓父母吃了。」你有再好的東西,也沒有辦法再給父母吃了,看到他就傷心。

  「終是指父母死後殮殯時」,就是入殮、出殯這個時候,命終之後,「慎終並不是裝上珠寶玉器,怕慢藏誨盜,這是害父母;自古以來皇帝的陵墓,沒有不被掘墳。」這裡也特別說明,不是說你要給父母陪葬的很多珠寶玉器,那被盜賊知道了恐怕會被盜墓。自古以來舉出皇帝,皇帝的陵墓都常常會被挖出來,因為裡面很多珠寶,這不是那個意思。「喪禮都做到了」,你只要把這個禮都做到,「便不須要太多的珠寶玉器等物品,這叫做慎終」,主要是禮。這在《論語》講,「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現在沒有禮了,以前那個棺材要根據他的身分地位,棺材不一樣的,葬禮也不一樣的。現在沒有了,現代人也不懂這些了。但是我們學傳統文化,這些都要學,不然不知道什麼是傳統文化,所以這個都要學習。「慎終之後不是就算了,還要追遠,有子孫永遠必須上墳,這是厚道的表現。」慎終不是說這樣就完了,有子孫必須永遠上墳,就是清明節掃墓。現在我看馬來西亞這個地方,我到古晉去都還有看過,東馬跟台灣傳統那個墓都一樣的,很多這個墓都一樣。有那個墓就是年年要掃墓,清明節掃墓。為什麼父母死了那麼久,還要每年去掃墓?這是厚的表現,厚道的表現。

  「事死如事生」,永遠不忘父母,就永遠不忘記。因為如果沒有每年去掃墓,我們很容易忘記;去拜,又想到父母生前的這些事情,這是人心厚道的一個表現。「今人弔者大悅,孝子亦然。」今人就現在的人,我們去參加喪禮、去弔祭,去參加喪禮現在的人大悅,很歡喜,實在講這個跟我小時候完全不一樣。去參加喪禮的人,大家見面有說有笑的,那是不對的,人家都死人,你那麼高興。現代人都不懂,見到:你現在在哪裡發財?講得有說有笑。要看場面,那是人家死人,不是參加宴會。所以,現在喪禮我們常常去送,大家也不懂,很多同修見面都笑嘻嘻的,笑嘻嘻是什麼意思?死得很好。有的人說,他去極樂世界不是很好嗎?問題他有沒有去?有沒有去你知道嗎?你看到了嗎?所以我們去參加人家那個喪禮,我們不要在那邊笑嘻嘻的,起碼我們就念佛,念佛就好,不要笑嘻嘻的。

  前幾天,我也去參加同修的告別式看到同修,看到我打招呼就笑嘻嘻的,我說不是參加結婚典禮,他家有人死了,你這麼高興。你說這個不講,我們學佛的同修也不懂,有些人他也跟你講一些理由,極樂世界不是很快樂嗎?要把靈堂布置成佛堂,那都是不懂禮。你要把這個世間法、出世間法,「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不能以那個來否定這個,也不能以這個去否定那個。不能用出世間法否定世間法,用世間法去否定出世間法,不能這樣。就好像賣棺材跟賣藥的互相罵,那都是需要,不能互相否定的!所以世出世間法都要融通,所以為什麼要學儒、要學佛?道理就在這裡。所以,有些同修他沒有學儒,學了佛,真的他就布置得像佛堂一樣,佛堂是供佛,不是供死人的。所以為什麼三時繫念,你看,照中峰國師排的後面它有個往生蓮位,那個供往生蓮位的。佛堂壇場是在前面,那是供佛,不能把那個混在一起。

  所以李老師講,「由此可知,這個人家的未來了」。如果是這樣的話,孝子亦然,現在那個孝子,就是外面的人,他說去了那邊很歡喜,那是外人,但是他的兒孫也是一樣。現在兒孫父母死,他沒有哀思之情。有的兒孫那是更糟糕,父母死了,就在那邊爭財產。由此可知,這個人家的未來了,這個家道未來好不好,就知道了。後來「後代必不能久享」,後代必定也不好。李老師講,「至誠之道,可以先知,讀書多了自然可以先知。」

  「自古求忠臣必於孝子之門,中國能存在五千多年,不是有錢、或武力,而是文化的心理作用。」這個也非常重要,我們要常常提醒,不是有錢、不是有武力你就能長久存在,不是,是靠文化。武力、有錢它是暫時的,暫時的好像很興盛,但是不能持久,沒有文化做底蘊,不能持久。所以雪廬老人勸我們,「必須往厚處學,外國人對我們有恩,我們也可以厚待他,若對我們不好,我們只要報之以直」,這也就《論語》講的「以直報怨」。

  下面我們再看,「八脩篇」第十二章: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

  『祭神如神在』,這個祭在此地也跟我們講,「上頭無祭的對象,推論下句說的是神」。上面這一句『祭如在』,祭祖,在儒家講這個鬼就是祖先,像我們明天要祭祖,這個祭祖。所以儒家講的鬼神,這個鬼不是我們概念當中的妖魔鬼怪,很恐怖的,那是指祖先。「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祭祀如同在目前,祭如在,這三個字我們看了會念,但是實在講我們也不懂。透過雪廬老人的講解,我們稍微明白一點,我們學了佛,在佛法來看,那就能夠更深入的理解了。祭祖先,如同祖先在目前;祭父母,如同父母在目前。「在」,祖先死那麼久了祭他幹什麼?祖先還在嗎?我們問一般人這個話:不在了。不在你祭他幹什麼?他已經不存在,你祭他幹什麼?孔子講這個話,這些我們學了佛,雪廬老人講得沒有錯,真的是幫助我們理解中國傳統文化。大家如果做過三時繫念,都有念過《心經》,《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多時,照見五蘊皆空。」觀自在,大家研究研究,「觀自在」跟「祭如在」道理一樣不一樣?觀自在跟祭如在這道理一樣不一樣?觀自在是對自己,觀察自己在不在?觀察我們自己在不在?我們祭祀父母、祭祀祖先用觀自在來講,要觀察我們心中有沒有父母、祖先的存在,有沒有?如果心中沒有父母、祖先的存在,祖先在如同不在,這個道理是一樣的。我這樣講,可能大家還想不通,再想,參透你就開悟了。

  下面我們看雪廬老人講的,「祭如在,祭鬼,要恭敬,是報恩,本分中應做的事。」其實在不在?佛經講得很清楚,人死了,是這個身體不在,他的本性是永遠存在的。在大乘經講不生不滅,無生法忍,什麼叫不生不滅?它本來就有。不是本來沒有,現在有了,那才叫生。像我們這個身體是本來沒有,透過父母的血氣生出來這個身,生它就有滅,緣聚緣散。但是我們身體裡面有一個是不生不滅的,《楞嚴經》講得非常清楚。「祭如在」,如果你讀一部《楞嚴》讀通了,你就知道在不在了?我們的自性永遠存在,不生不滅。中峰國師在《三時繫念》開示,法性就是自性,我們六根裡面有一個不生不滅的,就在你身體裡面,現在你六根能見、能聽、能聞、能觸、能嘗、能緣,六根的根性那是不生不滅的,那是永遠存在,因為它本來就有,永遠不會消失的。

  大家有沒有讀過佛經?諸位同學有沒有讀過佛經?有沒有讀過《佛說阿彌陀經》?《佛說阿彌陀經》開頭「如是我聞」,如是我聞的如跟這裡這個如一樣不一樣?一樣的字,一樣的。「一時佛在」有沒有?佛在,現在佛不在了,佛不在是這個相不在,那個性永遠存在。所以學佛就是明心見性,見性就成佛了,就是你要認識你自己本來的面目是什麼?就是你六根中的根性,你明白了叫明心,見到自己的本性,見性就叫成佛了。哪一個人沒有?大家都有,一切眾生都有,所以講到自性永恆存在。那我們祖先過世很久,父母過世很久了,他還在不在?在,怎麼會不在!你有誠心祭祀他就感應。如果不在了那怎麼會感應?沒有了他怎麼感應?所以祭神如神在,祭鬼是報恩,本分應該做的事。

  「祭,得福。佛家明說有鬼神,儒家則不說鬼神,但宋儒硬說無鬼神,所以受很多人罵」,宋儒學了佛又不承認佛法。「參加祭禮要想得降百福,必須齋戒。齋者,齋心,心中唯有這一件事,無他念。」這是給我們講「齋」,齋戒這個意思,齋就是齋心,齋是清淨的意思,就是心清淨,心中萬緣放下,唯有這件事情,沒有其他的念頭。「你們吃素,並非吃齋。祭時如在」,這個如在就是佛法講的觀想,你看雪廬老人這裡引用佛法。「不論到哪兒,觀想祭時鬼神如在目前,靠觀想的力量,如祭關公時,眼前就是關公。」你祭哪個對象你就觀想那個對象,比如說你祭祀你的父母,你就想你父母;你祭哪個人就想那個人,他就在了。不想,他還是在,但是在你心中是不在,在如不在;你心中在了,你心中存在有父母、祖先,他就在了。這就是佛法講的觀想,要靠觀想的力量,所以齋是這個意思。以前祭祀的主祭要三天齋戒,萬緣放下,吃飯都有人照顧,好像閉關一樣,專門在想,觀想祖先,到祭的那天他就感應。感應是什麼?降福了。「你們燒香,如打電報給佛菩薩,要觀想,才得感應,所謂神其來格,如此,早晚課才靈」,要靠觀想。如果你心中沒有,就沒有感應,完全我們心在感應,你心裡認為沒有,那他就沒有感應。

  「上祭鬼,下祭神,祭祀不是祭自家的鬼,叫諂,外神也祭為諂,故孔子說,泰山不如林放乎?用這話來說季氏的諂而無禮」,這是舉出三家祭祀無禮,不依禮。「祭什麼,行什麼禮,有一定的,而且祭時須全神貫注,故孔子說他祭一定得福,我祭則得福,我戰則克。」孔子講,他去祭祀,一定得福報;他去打仗,一定得勝仗,不會打輸的。

  這句講,『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如上祭祀場面,他當作主祭」,就是這個主祭官當然非常關鍵,主祭官「但是或許忙,或生病,由我代表,他沒參加祭祀,則這一場祭禮像沒辦一樣。看看人家的誠心。」那個當主祭的,在中國從古代到民國,如果一個市辦祭祖,比如說台北市,我們每年都辦祭祖三時繫念,我們第一個一定請台北市長,因為這是他管的地區,市長要當主祭官。前幾年我們都去請,請到去年柯市長才來,這個市長當主祭。當主祭的人或許他很忙,或者生病,找一個人代表,他沒有參加祭祀,這場祭禮就像沒有辦一樣。這是看看人家的誠心。

  下面這段,雪廬老人再給我們說明,「怎麼如不祭?吾學佛,故懂中國文化。自己不參加,就是沒祭。他人如何觀想法?」我們沒有參加就沒有祭,就比如說我們明天祭祖,祭祖當然主祭官是主要的,我們每個參加的人也有自己的祖先,那各人要參加,你觀想自己的父母、自己的祖先。如果請別人代表,你家的祖先他怎麼有辦法替你去觀想?所以拜自己的祖先要自己拜。如果是別人的祖先,你去替他拜這也不對。所以自己的祖先一定要自己祭、自己拜,自己的兒孫自己祭、自己拜,這才合乎禮。如果不是自己祖先去拜叫諂,諂媚的諂,想要得好處、得保佑那是諂,那個心態就不對。所以這個地方特別講,當主祭的不能請人代替。現在也不懂這些禮,所以現在就我們淨老和尚慈悲提倡,也要挽救儒家,不但弘揚佛法也要挽救儒家,所以我們現在就先做,慢慢我們再來深入,先做,我們慢慢再來深入。所以我們不是看一遍就懂,我們要慢慢來學習,慢慢愈做愈如法、愈做愈如法,那得的福報就愈來愈大。

  最下面這句講到佛法,「阿彌陀佛,光照十方國,無奈你不接受。」這個話也是真話,《彌陀經》講,阿彌陀佛的佛光普照十方世界沒有障礙。但是我們不接受,就產生障礙。

  我們每年祭祖,這個兩章實在講我們每次都要來學習學習、提醒提醒,我想這個也是有需要的,常常提醒。為什麼要祭拜祖先?中國傳統文化到現在還有,就是靠祖先。以前我們有牌位,家裡有供祖先牌位,現在我俗家,我出家了,我弟弟他們還在拜祖先牌位。請問大家,你們家裡有供祖宗牌位嗎?有供的舉手,不少。還沒有供的,建議你們去供一個。供祖宗牌位這都要教育,要講、要說明,好像你做什麼事情都要開個說明會,你賣個產品要有個說明書對不對?拜那個也要說明,那是列入交代,教育下一代。所以我常常勸同修,我說拜祖先你們一定要帶兒孫來拜,我說我這個道場辦活動,沒有規定小孩不能來,我歡迎帶小孩來。以前從小就我們父母帶我們這小孩去拜,我才知道要拜;如果從小他不帶,我不懂得要拜這個。所以這是列入交代,那個祖宗牌位是列入交代。

  而且拜那個飯菜那是祭祀,過去我小時候,也有人拜得不耐煩,大人拜得生煩惱。為什麼拜得不耐煩?他也不了解為什麼要拜,傳下來就是要拜。有些人他就講,祖先如果真的會吃,沒有人敢拜,你擺在那邊都吃光,你還敢拜嗎?他不懂拜那個意思,所以這個要說明,這個道理要講解。所以我們中華民族這個文化還有傳到現在,就靠拜那個牌位。現在我們華人還有這個基因,每次做法會,他家沒供牌位,到道場他也要寫個牌位。對不對?有沒有?那個牌位寫得特別多,這就是我們祖宗留下來的基因,這個基因還在,我們要延續下去,這是好的。

  今天我們就跟大家學習到這裡。我們明天祭祖,根據今天學習的,明天就現場練習,大家觀想自己祖先來到漢學院,來接受我們後代子孫的祭祀。求佛力加持,祖宗庇佑,降福給大家業障消除,福慧增長,身心安康,事業順利,闔家平安。好,我們今天就學習到這裡。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