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上海同修交流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一集) 2018/1/3 中國上海 檔名:WD21-100-0001
諸位同修,大家下午好。阿彌陀佛!
今天這個時間跟大家坐一坐,我們新的一年,大家難得聚在一起。前兩天我們剛剛共修了繫念法會,今天剛好是彌陀聖誕,阿彌陀佛聖誕,一般道場都有舉辦佛七、慶祝彌陀聖誕的這些法會活動,我們修淨宗,主要都是打佛七。
念佛是我們淨宗大家長時薰修的法門,這個法門我們修行不難,特別是持名念佛這個法門,在所有法門裡面來講是最容易的。但是這個法門也有它的難處,難在信。所以在《三時繫念》裡面,《彌陀經》我們每一時都念一遍,佛在《彌陀經》跟我們講,這個是難信之法。信難,行比較容易。信比較難,因此我們大家能信、能念佛,這個不是一般人,一般人他不會相信的。我們為什麼能相信?就是《無量壽經》裡面佛給我們講的,過去已經在無量諸佛那裡種了深厚的善根。《金剛經》講,不是在一佛、二佛、三佛、四佛、五佛種善根,已經在無量諸佛那裡種了善根。所以有這麼長時間,過去生種了這麼深厚的善根,我們這一生遇到了才會相信,才肯來念佛,這個是過去世的善根。
在《三時繫念》中峰國師給我們講信,「信而無行,即不成其信」。我們雖然信,但是還沒有達到真信,信心還不深,總是有疑惑在。我們總是有疑惑、有懷疑,信是信了,但是還是有疑。有疑,必定透過行。所以在《三時繫念》裡面講,「信而無行,即不成其信」。這個信,沒有透過行,這個信心也不堅固,因為常常有疑惑,半信半疑。什麼是行?舉出《楞嚴經》講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以及《阿彌陀經》講的,「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如是行者,是名正行。」這個行的標準也給我們舉出來了,舉出《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講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也舉出《彌陀經》講的,執著名號,若一日到若七日,一心不亂。我們念佛念到心開,念到一心,跟佛感應了,念到見佛,見到極樂世界,這個信心就堅定了,不會再有懷疑,為什麼?因為我們親自見到。
「行而無願,即不成其行」。行就是行動,念佛,修行。願是一個推動的力量,我們發願要往生西方,如果沒有願,不會去行。我們信願真不真切,表現在行的上面,行就是念佛上面。所以願是行的一個推動的力量。所以古大德跟我們講,第一個是信,相信才會去發願。如果不相信有西方淨土,不相信自己能往生西方,那就不信了,他就不會發願。所以願他必定有信,信它是第一個。有了信,有了願,怎麼能證實我們相信了這樁事情?怎麼能達到我們希望的願望、目標,就透過行。所以信願行三資糧,缺一不可,這個在《三時繫念》我們每次都看到,缺一條都不能成就,「如鼎三足,缺一不可」。所以信願行,或者中峰國師講的信行願,是一而三,三而一。
我們現在信大家也有了,這個願也有,但是還沒有達到真切,真信切願我們還沒達到,行也還不得力。這個三方面,我們現在就是要加強用功,就是這三方面。這三方面,信願的補充就是要聽經聞法,或者有很多同修用讀經的方法。讀經、聽經,或者講經說法,目的就是幫助我們生起信願的,真信發願的。我們的信心、願心,都是聽聞經教而建立的,所以這個屬於信解的部分,信解;行證就是修行念佛。因此我們在學習過程當中,信解行證都需要,我們一方面學習,自己讀經也好、聽經也好,或者自己講經,求信解,在生活當中去落實、去修行,解行相應。這樣慢慢我們功夫純熟了,達到一心,這個就成就了。所以我們現在大家都有信有願,我們現在在解行方面還是要下功夫,就是疑惑上,在聽經聞法斷疑生信,修行念佛功夫也要加強,也要懂得念佛的方法。
念佛,過去雪廬老人給台中蓮社的蓮友開示,打佛七的時候開示也講到,「口念耳聽,百八不亂」。這個我記得過去好像有跟大家講過。我們相信佛給我們講的,相信佛在經上給我們講的、介紹的西方極樂世界。佛在經典上勸我們念佛,我們也開始在念了,《彌陀經》講的執持名號,我們大家現在也都有在執持名號,在念佛。但是念佛,我們還是要知道它的功夫、它的層次,就好像我們世間學校的制度一樣,有小學、有中學、有大學,我們念佛功夫也是有小學、有中學、有大學。
念佛,第一個層次是口念耳聽,第二個層次是心念心聽,第三個層次是神念神聽。口念耳聽就好比小學,心念心聽好比中學,神念神聽好比大學。我們現在念佛的程度是哪一個層次?實在講我們是小學程度,就是口念耳聽,這個我們現在能做得到。就是口中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聽得清清楚楚,六個字或者四個字,每一字、每一句念得清楚,聽得清楚,心裡也念得清楚。這樣一直念,心裡沒有其他的念頭,沒有其他的雜念,這樣一直念下去就能得到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我們念佛念到這個心不會受到外面境界的干擾,不會被外面的境界所擾亂,那就是一心不亂。
一心不亂,這個層次也是跟剛才講的一樣,有淺有深。我們淺的一心不亂一般叫功夫成片,伏惑,伏煩惱。伏煩惱,我們煩惱不起現行,不會被外境所干擾。煩惱沒有斷,但是控制住了,這是伏惑,淺的一心不亂。更高層的,事一心不亂,最起碼斷見惑,斷見思惑、塵沙惑,事一心。最高的理一心不亂,破無明了,破無明惑。我們現在淨宗的要求,只要能伏惑就及格了,就可以帶業往生到極樂世界。這樣信願念佛,就能帶業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其他的法門,不管你修哪一個法門,要超越六道三界,必定要斷見思惑,才能超越六道。斷塵沙惑,無明破一品,才能超越十法界,這是所有法門都是這個條件。只有淨宗不用斷惑,只要伏惑,這樣就成功了。往生到極樂世界,到極樂世界那邊再去斷惑,分兩個階段來進行,分兩個階段。在我們娑婆世界,我們先做到伏惑,先把煩惱控制住,這樣信願念佛,帶業往生,往生到極樂世界,到那裡再去斷。到極樂世界斷就容易、就快了,因為極樂世界的環境都是幫助我們斷煩惱、破無明的,沒有幾天就成就了,這是極樂世界的殊勝。這個也是所有法門裡面,只有西方淨土這個念佛法門有這樣的條件,沒有斷惑可以超越三界。所以這個法門它的特色、它的殊勝就是帶業往生。
帶業往生,也就是帶種子,不帶現行,這個我們一定要明白。所以我們現在要加強用功的,就是在伏惑,我們從口念耳聽這個地方來下手。至於心念心聽,這個層次比較高,就如同《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裡面講,「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個功夫比較深。神念神聽就是實相念佛,跟禪宗參禪一樣,我們一般人也不懂。所以我們現在能做到的就是口念耳聽,口中念清楚,耳中聽清楚,心裡念清楚。「口念耳聽,百八不亂」,念佛不必求多念,也不一定念很多,只要念得有功夫。這個功夫怎麼念?就是像這個念珠一百零八顆,你念六個字、四個字,念一句撥一個珠子,念完一百零八句佛號,不允許夾雜一個妄念。如果在這個過程當中夾雜一個妄念,那就不算。「其中若有一念差,掉轉珠頭都不算」,就是有夾雜一個妄念,那要重頭再來,必定要把這一百零八句念完,都不夾雜一個妄念,這個功課才算做完。
我們不能小看只有一百零八句,如果你能夠做到一百零八句佛號都不夾雜一個妄念,就等於我們散亂心念佛念了三十六萬億一十一萬九千五百聲佛號。所以這個百八念佛,這個是我們可以練習的。大家也不要小看一百零八句好像很簡單,你可以試看看,你念一百零八句,會不會有個妄念?我念一百零八句還是會有妄念夾雜。一百零八,會有妄念夾雜,我們可以從十念法這個地方來下手。用十念法,十念,就念十句,就是印光大師講的十念,這個也是四十八願第十八願講的十念必生,就念十句佛號。這個十念,古大德有兩種說法,一個是念十句佛號,另外一個就是念一口氣叫一念,那佛號不拘多少,念十口氣,叫十念。在古大德說「晨朝十念」,就是特別忙碌的人,他用這個十念法,一天念十念,早上起來念十念,有佛像對著佛像,沒有佛像對著西方合掌念十念,他這個功課就做完了。這個十念跟一百零八也是一樣的,要求就是不准夾雜一個妄念。有些人十念他還是做不到,所以印光祖師講這個十念分三段,三三四,就念三句,就是心裡默數,念佛號,一二三,再來四五六、七八九十,這樣分三段。
一般來講,心裡計數念佛一到十,一般不是年紀很大的應該還可以。現在我念一到十,這個我可以做到十念,念十句佛號,大家不妨從這個地方下手。這個是屬於比較定課,固定功課。比如說你一天固定做早晚課一百零八句佛號的,那就是要這麼念,不准夾雜妄念。念到一百零七句,忽然想到自己的手機掉了,那就不行,重頭再來。想到我手機放在哪裡,或者想到什麼事情,那就重頭再來。這個算是最方便的。我們要念一部經下來,不起一個妄念,不要說長的經,就一部《彌陀經》下來,都妄念不曉得打了多少。
所以古大德講,念經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就是這個道理。為什麼念經不如念咒?因為咒語短,比如說我們一部《彌陀經》,一個往生咒,往生咒比《彌陀經》短多了。你念一遍往生咒,不起一個妄念,在短時間我們比較容易做到。一部《彌陀經》,我們一般念要十五分鐘,那十五分鐘不起一個妄念,我們就比較困難。念一遍往生咒大概一分鐘,快一點的三十秒就念完。三十秒或者一分鐘不起一個妄念比較容易做到,十五分鐘不起一個妄念就比較難了。念佛又比念咒更短,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這個就更短。所以佛號它的功德,就是它簡短,在短時間內,我們不起妄念,對我們凡夫來講比較容易做到,特別我們現代人。但是佛號最少要十念,念十句,不起妄念。我們先從十句,然後提升到一百零八,每天這樣念,這個功夫就很可觀。練習一個月,你感覺就不一樣,這個是念佛的方法,就是要求不夾雜妄念。
一百零八句,念珠一百零八顆就是百八念佛,口念耳聽,百八不亂。就是一百零八句的念佛,心不亂,我們可以從這個地方來下手。這個大家可以用念珠,一百零八顆的,現在念珠也很多,很方便。還有比較細的,可以放在口袋的,那個一百零八顆的,你念很方便。這個是念佛的方法跟念咒念經是一樣,我們要達到這個效果,就是不夾雜妄念。這是屬於行,念佛信願行,行的部分。不夾雜妄念就是功夫,我們講念佛的功夫。
另外我們在生活當中,昨天晚上也跟大家說過,就是練習伏煩惱,伏惑。伏煩惱,就把煩惱伏住,不要讓煩惱一直增長,控制住。淨宗也是用這句佛號來控制煩惱,看到順心的事情起貪心,念佛把它壓下去;遇到不如意的事情,起瞋恚心,念佛把它壓下去。剛開始很難,很難就是要勉為其難去修,這樣功夫才會得力。如果不從這裡修,功夫不得力,就是從這個地方修。如果能夠堅持一個月,也就有效果了。堅持一個月下來,也就有效果了。剛開始勉強,時間久了,就習慣成自然。像《了凡四訓》講的,「始而勉強,終則泰然」。剛開始很勉強,堅持下去,到後面習慣成自然,就自自然然成就了。這個也是我們當前要伏惑,要做的功夫,這個非常重要。雪廬老人為什麼晚年對台中蓮友都在強調這個?因為看到台中蓮友大家念佛三十年,往生西方的人愈來愈少,才發現沒有做到伏惑這個功夫。這是講我們念佛用的功夫。
另外,就是我們用儒釋道這個中國傳統文化做為我們助修,念佛是正修,學習傳統文化是助修。幫助我們念佛功夫得力的,就是印光祖師一生提倡的三本書,《了凡四訓》、《太上感應篇》、《安士全書》。這三本書都是講因果教育,用因果教育來輔助我們倫理道德教育,也就是我們淨老和尚這些年提倡的倫理道德因果教育,是普世的教育。特別因果教育,印光祖師最重視因果。因果教育就是講「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我們能夠斷惡修善,就是幫助我們念佛功夫成片的。所以,李老師在《太上寶筏》,就是《太上感應篇圖說》,也寫了一篇文字,就是諸惡莫作是世間萬福之源,世間修福的根源。對我們念佛人來講,幫助我們伏惑很大的一個幫助,幫助我們伏惑,伏煩惱。惑就是貪瞋痴,貪瞋痴這些煩惱,五欲六塵這些煩惱,幫助我們伏惑。所以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幫助我們學習佛法,學習佛法幫助我們深入認識傳統文化。所以是相得益彰,相輔相成。所以佛法傳入中國,就跟中國本土的儒道已經融合為一體,因為他們聖人的見地都一樣,相通的。
所以學習傳統文化跟學佛,它是一體的。儒釋道現代講,也是一而三,三而一,也分不開家。特別祖師大德以儒道這個基礎的經典來代替佛教小乘經典。佛教這個小乘經典,阿含部,教做人的,人天乘,小乘,這些散在阿含部裡面。我們要學大乘,必定先學小乘法,好像我們要念大學,要先念小學。但是現在我們現代人學佛沒有小學基礎,直接就念大學,所以念了一輩子也畢不了業,原因就是沒有人天小乘的基礎,沒有學習阿含部的基礎。又不學習本土儒道的基礎教育,基本的教育也不學,直接就學大乘,不管學哪一宗、哪一派,學了一輩子也沒有成就,只有跟佛法結結緣、種種善根,不能成就,原因就是沒有基礎。因此我們淨老和尚大慈大悲,看到這個現象,所以現在提倡傳統文化,第一個救世界。世界的人類,學佛的人還是比例很少,不學的人多。不學就不能超越六道,在六道裡面,人天兩道比三惡道好,所以學習傳統文化幫助我們不墮三惡道,生人天善道。學習佛法的人學習傳統文化,幫助我們超越六道,所以這個基礎非常重要。
在《觀無量壽佛經》,佛給韋提希夫人介紹西方極樂世界,韋提希夫人請教釋迦牟尼佛要怎麼樣修學才能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那裡?講了一部《觀經》,就是十六觀,這我們淨宗的同修大家都聽過。《十六觀經》,十六種觀法,實相念佛、觀想念佛、觀像念佛、持名念佛,還有九品往生。佛還沒有給韋提希夫人講十六觀法之前,就是先勸韋提希夫人,欲生彼國,應當修淨業三福。應當修三福,第一福就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第二福,「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第三福,「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個三福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修學淨業正確的修因就這三福。這個三福,不管修顯宗、修密教,大乘小乘,乃至人天善法,都離不開三福的原則。所以這三福是淨業正因。第一福是人天福,第二福是出世的二乘福,第三福是入世大乘菩薩福,這個三福也是分三個層次,人天、小乘、大乘。
所以我們修學淨宗,念佛功夫要得力,最起碼要修第一福,就是人天福,能修到第二福那就更好,能修到第三福那是最好了。所以這個三福配《無量壽經》的三輩,能夠修第一福,信願念佛,求生淨土,下輩往生;能夠修到第二福信願念佛,往生西方是中輩;能修到第三福,信願念佛,往生西方是上輩,三福配三輩。三福配三輩也是相應的,《觀無量壽佛經》講的淨業三福,《無量壽經》講的三輩往生,你注意看它的修因。《觀經》主要講觀想,在《無量壽經》主要講廣修眾德,廣修功德,就在「三輩往生」、「往生正因」,《無量壽經》講得廣。《觀經》,九品講得也很詳細,也是廣修眾德,修很多方面,很多法門,很多經典,像迴向發願往生的。
小本《彌陀經》它講得簡單,就是執持名號,就沒有講很多,就是一句佛號。所以古大德也有專門依從《彌陀經》修的,就是念一句佛號。念一句佛號念純熟了,所有的功德也都現前了,執持名號。這個是看各人的根器,有一些人多修一些;有一些,特別年紀大的人,就沒辦法修很多,愈簡單愈好,就是執持名號。或者很沒有時間的人,你說要看很多經、修很多法門,他也沒辦法、沒時間,所以就要簡單,才有辦法修學。最簡單就是《彌陀經》,就念一句阿彌陀佛,最簡單。但是念阿彌陀佛,我剛才講的,口念耳聽,百八不亂,要這麼念,這樣念才會有效果。總是要要求這個功夫,希望功夫能夠提升到這個效果。所以我們也不可以小看只有一百零八,念佛不必求多念。這個不是說叫大家不要念太多,當然是念愈多念好。主要是說你要求的功夫,能夠先一百零八,或者一百零八做不到,十念法也可以。
像我們淨老和尚提倡的九次念佛,這個大家都聽過,一天九次的,就是十句佛號。每次念十句佛號都不夾雜一個妄念,一天九次也九十句了,距離一百零八也不是很遠。就是分段的,它是分段。但是一百零八他是一口氣要把它念完的,念完不夾雜一個妄念。當然一百零八句念完,這個效果最好,這個就有效果了。所以我們不要小看才一百零八句,好像沒什麼功德。但是如果你看《龍舒淨土文》,這是依照經典講的,三十六萬億,不是三十六億,大家聽清楚,三十六萬億一十一萬九千五百聲佛號。所以我們用這個功夫,我們想想也很值得,有這樣的效果,比你散亂心念,要念那麼多。這個原理就跟《了凡四訓》,雲谷禪師教袁了凡先生念準提咒那個道理一樣的。念咒要念到怎麼樣才靈?只要你念頭不動就靈了。但是我們凡夫動念頭動習慣了,很自然它就動,你不要刻意動,它自己就會動。你不要打妄想,它自己會跑出來,控制不住。所以我們用功就用這個。
小本《彌陀經》它的重點就是執持名號,但是你要做這個功夫。有一些人他喜歡廣修眾德,依《無量壽經》「三輩往生」、「往生正因」這樣來修,或者《觀經》的淨業三福、九品往生,這個都屬於廣修眾德。只有《彌陀經》講得最簡單扼要,就是一句佛號。一句佛號要能老實念的人,實在講也不多。真能老實念,實在講,他什麼都不懂,只要能老實念,他就自得心開。這個也有例子,早期我們淨老和尚講的,寧波觀宗寺,鍋漏匠。諦閑法師小時候的玩伴,鍋漏匠,出家了,教他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再念,念了三年,站著往生,老實人!他什麼教理都不懂,他只要能老實念,他就通了。
最近我們淨老和尚介紹的海賢老和尚,也是跟鍋漏匠一樣,一個字不認識,他是農夫,天天幹活工作。他剃度了,他的師父也沒有教他參禪,也沒有教他學教,也是教他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一直念下去,就這樣念了九十二年。你看,現在我們看的那個光碟,往生非常自在。所以我們淨老和尚現在一直推薦海賢老和尚這個光盤,勸大家依照海賢老和尚他的心態來念佛,個個都能往生,也是我們念佛人很好的一個示範、一個榜樣。所以真能像鍋漏匠、海賢老和尚這樣,教理都不懂也沒關係,他只要能老實念,念到心開,他什麼都懂了。
但是不老實就不行,不老實,你就是要聽經教。我們娑婆世界眾生,不老實的人還是佔絕大多數。因此釋迦牟尼佛出現在世間,為什麼成道之後,天天講經說法,講了四十九年?就是眾生疑惑太多,根性很差,不老實,所以要講這麼多,常常提醒,幫助我們斷疑生信。因為我們娑婆世界這樣的類型眾生比較多,所以要講經說法。有一些同修也不知道老實的標準,以為自己也很老實,結果有事情來都不老實了。沒事的時候,看起來好像滿老實的,事情一來就不老實了。就像黃念老講的,沒事的時候都放下了,有事情來了,一樣也放不下。這個是真話,的確是這樣沒錯。我想想,我自己就是這樣的!很多人也是這樣的,就是沒有放下以為放下,實際上對放下這兩個字,還沒有真正的認識、真正的體會。
我們絕大多數的人要學放下,還是從漸捨,漸漸的捨下手。根器比較利的人,他可以頓捨,頓就是他一下就全部放下。我們一般做不到,就漸捨。漸捨是什麼?就是我們老和尚常講的,他跟章嘉大師學佛,問章嘉大師,佛法這麼好,有什麼方法能夠幫助我們一下子就入進去?章嘉大師跟他講六個字,「看得破,放得下」。再問,從哪裡下手?從布施下手。他說我也沒錢,怎麼布施?那時候當公務員,勉強能吃個三餐就不錯了。他說那你一毛錢有沒有、一塊錢有沒有?他說這個倒有。他說有,那你就從一毛錢、一塊錢布施。他跟他講完之後,就跟他講,這六個字你去修六年,一個字修一年,從布施開始。所以那個時候就開始修布施,發心修布施,寺院裡面人家印經、放生、救濟,他有一毛錢就布施一毛,有一塊布施一塊。剛開始修也是很難過,好像割肉一樣,因為人沒有錢,那一點點錢對他來講就是很重要的,這個我可以體會。《了凡四訓》講的,「始而勉強,終則泰然」,剛開始好難,好像割肉。但是他慢慢修,修了三個月、半年,慢慢就習慣,習慣就成自然,修了半年以後就比較習慣。這樣修,修了三年,他就有感應了。實在講,他修了半年就有感應,需要什麼東西都會有人送來,就有感應。修了三年以後,修到六年,就能預知,有很多事情可以預先知道,心比較清淨。
所以放下,我們一般來講,還是從布施下手,先捨,布施就是捨,先從身外之物,先捨。像我們這個財物,做好事,拿錢來做好事,來捨,先從身外之物。外捨六塵,內捨六根,再進一步,捨裡面的,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所以從身外之物先布施先捨,然後捨身心世界,把這個身體也捨了,心裡所有的罣礙都捨了,都放下了。所以在念佛堂裡面有一句話,「放下身心世界,提起一句佛號」,一直念下去。鍋漏匠跟海賢老和尚,他成功沒有別的,就是放下身心世界。放下身心世界,鍋漏匠我們沒有看過,那個時代還沒有光盤;海賢老和尚他是這個時代,他有光盤,他有錄下來,我們可以看到他一生的行持。放下,他不是什麼事都不幹,你看要往生前一天還幹到天黑,放下不是什麼事都不幹。所以有一些人錯會這個放下的意思,放下,我什麼都不幹了,衣服也不要洗,房間也不要打掃,什麼都不幹,就坐在那裡念佛就好了。你看海賢老和尚他怎麼念佛的,他早晚也有到佛堂拜佛、念佛,白天他就在哪裡?在田裡面幹活。他幹活,一面幹活,一面念佛。
放下,我們就從他辛辛苦苦耕種那些田地,有收成他拿來供養社會大眾,有時候有災難,交給政府,他就是做布施,他真放下了。他自己沒有積蓄,自己也沒有吃得比較好、穿得比較好、住得比較好,自己辛苦經營所得的都是供養社會大眾,修布施,那真放下。那才是真放下,不是什麼事都不幹叫放下。什麼事都不幹,一天到晚打妄想,那放下什麼?所以《金剛經》講「無住生心」,不住色、聲、香、味、觸、法而生其心。什麼叫生其心?都要努力幹活,叫做生心。如果你錯會《金剛經》的意思,應無所住,我都不住了,什麼都不要做,那叫著非法相。我們住了,去執著,做了很多事情,執著,放不下,叫執著法相。執著法相、非法相,統統是執著,統統是著事相。所以我們還是要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但是你不要去執著那個相,這樣就對了,就符合《金剛經》修學的宗旨,就無住生心。所以《金剛經》講,不住色、聲、香、味、觸、法,而行布施。布施是什麼?捨,放下。所以這個放下不能錯會它的意思,以為什麼事都不幹就是放下,那就錯了。
過去也有同修聽到我們老和尚講,放下萬緣,一心念佛,求生淨土,他房子也賣了,什麼統統賣了,工作也辭掉了,結果念了一個月也沒往生。然後生活上就成問題,他工作沒有,錢也用完了,也都沒有了,去問老和尚怎麼辦?他意思叫老和尚養他,沒往生,就去給老和尚養。這些都是沒有真正聽懂經的意思,沒有真聽懂。放下就是心裡放下,不要去執著。我們生活上,你要事跟理沒有障礙,《華嚴經》講,事無礙,理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事跟事它也沒有障礙,障礙是什麼?我們的心自己在障礙。外面的事,實在講,它哪有什麼障礙?都是我們的心裡在分別執著妄想,是那個東西在障礙。你只要把分別執著妄想放下,那什麼事情都沒有障礙。事無礙!這是事實真相。所以你該上班、該工作,你該用錢、要怎麼用,這個都沒有障礙。所以我們可以學了凡,現在很多同修問,賺了錢要怎麼布施?我說就學袁了凡,你有賺了錢,你就三分之一留著家裡用,三分之一去做布施,三分之一是預備,存在銀行,這樣就好了。全部布施光,然後沒有錢沒得吃,再去找老和尚,如果大家都是學成這個樣子,那誰敢學佛?所以學佛,過去說讀書讀到變書呆子,學佛這樣學就學成佛呆子。所以我們生活上有一個規則,我們應該怎麼做,要怎麼打理我們的財物,我們家庭情況,斟酌自己的情況來做布施。不是叫你布施得連吃飯都沒有,不是那個意思。就是你有多餘的,你可以多做布施。這樣修,漸捨,我們一般來做,比較穩當,我是建議採取這種方式。當然有一些根器比較利的,頓捨。他外面頓捨,但是心裡面沒頓捨就沒有用,沒有頓捨他還是往生不了,然後就去找老和尚。外面統統頓捨,我一下子統統不要了,但是念了一個禮拜也沒往生,為什麼?他外面捨了,心裡沒有捨。關鍵是你心裡捨才有用,你心裡捨了,真捨了,那什麼都捨了。
所以為什麼說要學傳統文化,就是這個道理。佛也不是這樣教我們的。頓捨有頓捨的因緣,漸捨有漸捨的因緣,我們可以修漸捨。比如在家人都有家庭、有事業,他可以漸捨。如果沒有家庭負擔的人,他可以捨比較多一點,因為他沒有什麼牽掛,他可以頓捨,去出家,頓捨。這個看各人的因緣。
漸捨,我們學了凡,這個就很好。另外鍋漏匠,海賢老和尚是現代人我們看得到的,他的一些行誼很值得我們學習。你看他換了幾個朝代,遭遇多少災難。我們現在沒時間念佛、什麼地方不能念。海賢老和尚做給我們看,我看了之後,我一句話也不敢講在什麼地方不能念、怎麼樣不能念,統統能念,只是你自己不要念。我們的遭遇有他那麼厲害嗎?你看他是清朝末年的,革命,有戰爭,內戰,外國欺負,外戰。戰爭,那就是災難,一天到晚逃難。再來,民國成立,軍閥割據,是不是一天到晚打仗?再來,抗日戰爭。抗戰結束,再國共內戰,內戰完了之後,再來個文革。他文革還被抓去當大隊長,念佛都不准念的,他念佛念了就是要被抓去剁的。你看他怎麼念?他說人家不准念,不准念你不要念出聲就好了,心裡默默的念;也不准拜佛,就一大早起來,人家還沒有起來,偷偷的拜,對他沒有影響。他在文革那樣的情況,他都能念佛、能拜佛,我們現在還有什麼理由講我沒有時間念佛、我也沒時間拜佛。你看他有時間嗎?白天要工作,工作到晚上;而且住的那個環境,不准吃素,出家人都要逼還俗、結婚,不准吃素。不准吃素,他吃鍋邊菜,學六祖一樣,吃肉邊菜,那個肉不要吃,挑那個菜來吃就好。我們遭遇的環境有他那麼惡劣嗎?他就是告訴我們,再惡劣環境都能念,只要你真正老實,都能念。
不老實,讓你一天到晚都沒事,你也不能念。說真話,不是在念佛,在念妄想,在念貪瞋痴,在念那個。嫌這個環境不好,嫌那個環境不好,我們環境有比他差嗎?所以我們沒有任何理由說在哪裡不能念、什麼沒有時間念,工作很多,你工作有他多嗎?所以這個海賢老和尚光盤,淨老和尚教我們一定要看。現在我們想一想,我們條件比他好太多了,只要我們真正發心,念佛的環境比他殊勝太多了。但是不懂得去利用這個環境,自己一天到晚打妄想,這裡不好、哪裡不好,實在講自己心裡不好。所以蕅益祖師講,「愚人除境不除心,至人除心不除境」。至人,真正明白的人,知道外面境界都是自己心裡想的,看你自己心怎麼想,你心想不好它就不好,心想好它就好。所以遇到有什麼問題,要回頭觀察自己的心,把自己內心那些執著妄想除掉,到哪裡統統是好地方、好境界,都能修行,像海賢老和尚一樣。愚人除境不除心,一天到晚,這個地方什麼人干擾他,什麼人怎麼樣怎麼樣,再換一個地方。換一個地方就沒問題了嗎?一樣有問題,不相信你試看看。
有一句俗話講,「人在福中不知福」,有時候我們自己生活在這個環境,在想你是很好了,但是自己總覺得不好。所以有一些人覺得中國不好,要移民到外國,外國有比中國好嗎?我去走了那麼多的國家,還是中國好。我喜歡吃的都在中國,洋人也不會準備臭豆腐給我吃,到那邊都要吃麵包、吃生菜。所以人在福中要知福,不要人在福中不知福。我們比一比海賢老和尚,一天到晚在逃難,換了幾個朝代,改朝換代,多災多難的時代。他在這樣的情況他都能念佛,那我們還有什麼理由說我們不能念、什麼沒有時間念,沒有理由了。如果再講理由就自欺欺人,自己欺騙自己。所以至人除心不除境,愚人除境不除心。
以前我常常講我大師兄的例子,一個師弟的例子。就在圖書館事情做得很多,一天忙到晚,他說要了生死,到山上去念佛,趁師父跟館長去美國,約我說我們趕快溜單,我們跑到山上去念佛、去了生死,在這裡我們什麼都要幹。真的什麼都要幹,大家不要看到我現在好像老太爺一樣,很多人侍奉我,我是從基礎幹起的,掃地、煮飯、掃廁所、做香燈、當維那、當知客、印經書、搬經書、接電話、錄音、錄影,都要學的,還要去買菜。我們現在道場出家眾有這樣幹過嗎?我沒有幹過,我不能要求人,要求人就不合理。我幹過了,我才能講!現在叫他做一、二件事情就不耐煩了。那個時候我們要接電話,二十四小時待命,因為館長有時候在美國,她打電話,忘記美國跟台灣有時差,她白天打過來,我們剛好正在睡覺,也要起來接電話。所以我師兄做到生煩惱,就說要去山上追頂念佛。後來我說師兄,你早我出家一年,你多做我一年,我說我們兩個都跑也不好交代,你先去了生死,你了了,然後你回來再換我上去了。他就很嚴肅跟我講,你不走,你不走,我走了。他行李弄一弄,他就去山上,幾個居士就蓋個鐵皮屋給他念佛,還有個居士的同修煮三餐給他吃,他的工作就是念一句阿彌陀佛,衣服也不要洗,飯也不要煮,什麼都不要幹,就是一句阿彌陀佛,他現在福報現前了。
結果念一個月就下山了。我說,師兄,是不是了生死了?他說,沒有,我要買蠟燭台。我說都要去西方了,買那個蠟燭台幹什麼?後來又第二次,七天就下來了。我說這次下來要做什麼?買臉盆。我想大概是無聊,想要下來逛街。後來第三次,三天就下來了。他不知道師父跟館長回來,剛好被師父逮到,把他叫回來。回來他還是不死心,在圖書館,他還是躲在倉庫在念佛。後來師父說,你師兄呢?我說師兄說要念佛了生死。師父說他不吃飯,打佛七!我說師兄說他要念佛念到了生死。我們就去吃飯了。第二天一大早,那個時候我們睡在老和尚的隔壁,五樓隔壁房間。我睡到凌晨二、三點,聽到有人在翻箱倒櫃,我以為小偷進來,結果看到師兄。我說師兄你怎麼這麼早起來,你在找什麼?他說找感冒藥。後來我心裡就偷笑,我說念佛還沒得到一心不亂,就先得到感冒。因為我師兄他的業障是昏沉,昏沉蓋重,他一坐就打瞌睡,念經、聽經、念佛,上去他就很好睡,他就睡了。我的業障叫做掉舉,妄念紛飛,全身不對勁,叫我睡睡不著的。我們是兩種不同類型的業障。這五種業障發相,第一種昏沉業障發相,第二種掉舉業障發相,這兩種很普遍,我是第二類型,他是第一類型的。所以他一念就睡覺,睡覺忘記蓋被了,著涼了,所以念佛還沒有得到一心,先得到感冒。
後來,我們老和尚就看到我師兄怪怪的,吃飯也不出來吃,就躲在倉庫裡面,一個人就在念佛,怪怪的。他說你師兄在想什麼?我說師兄想去西方,他聽師父的經,師父講的,不是一句佛號要念到海枯石爛嗎?一句佛號念到底,念到了生死,師兄聽師父的話,師兄現在就是真幹,要去西方。師父就跟我講,你師兄如果沒有真幹,他還沒問題;真幹,他必定著魔。我就跟師父講,師父,你不是說念一句佛號有佛光注照,四十里之內,魔都跑到不曉得哪裡去了,那怎麼會著魔?師父被我這麼一問,又更急了,你懂什麼?你有沒有開過保險箱那個號碼鎖?我說我開過。那保險箱號碼鎖有一點對不準就打不開,是不是?我說是的。修行就是跟開那個保險箱號碼鎖一樣的,有一點偏差就不對了。叫你師兄回來講一部《彌陀經疏鈔》,再去閉生死關。後來我也就不敢再講了,師父講了,我就覺得師父應該有他的道理。他這個心態不對,沒有發菩提心,發妄想心,恐怕不是我們想像那麼容易的。
後來師父又問,你師兄到底在想什麼?師父還是比較厲害的,知道一定是在打妄想,心裡有什麼不滿,有什麼不平。我說師兄說,我們二十四小時待命,什麼都要幹,兩年前館長說要帶他去美國,他說也沒帶他去,只有帶悟德師去。師父聽到我這麼講,我說師兄曾經跟我講過這句話。師父就:好!我明天就叫他去美國。後來就叫他去美國,去待了三年半,去達拉斯當開山祖師。去了半年,打電話回來,一直叫我去換他回來。他說,師父講一個人一年太久了,半年差不多,道師,你趕快來,換我回去。我說,不行,師父沒有下達命令,我不能做主,師兄你還是忍耐一點,老實待著,你不是喜歡去美國嗎?
一個師弟也是一樣,去達拉斯回來。他去達拉斯,也什麼事都不幹,然後就是一天到晚攀緣信徒化緣,他美金可多了,我都沒有他那麼多。然後他道場事情他都不幹,就是找信徒化緣。然後館長派他回來,回來他說他不住道場,他要閉死關。我說你怎麼這麼厲害,我說師兄閉生死關失敗了,那你閉死關行嗎?他說我不死就不出來。他說我一進去關裡面,出來就是死著出來。怎麼講講不通,他就是要死就對了,要閉死關。我說你怎麼閉死關?要怎麼閉?我說師兄人家還搭個鐵皮屋給他,人家還煮三餐給他吃,他閉生死關,你要閉死關。他說只要給我一個貨櫃,給我一個小瓦斯爐,我買一些米、一些菜,我就不要見人,就是去裡面念到死為止,叫死關。
我說如果那些飯菜都吃完了,還沒死怎麼辦?還沒有死,你又不要見人?他說我晚上出去買。我說白天是人,晚上還是人,你不是不見人嗎?怎麼講都不聽。後來就偷偷摸摸叫一個陳居士載他到台南,台南淨宗學會有一些同修,真的去幫他買一個貨櫃,放在廢棄耕種的田當中,放在那個田當中,他就去閉死關。閉了三個月,我們老和尚回來去台南成功大學演講,照了一些照片回來,我看到悟相師弟怎麼在裡面?他不是閉死關,不出來見人嗎?怎麼出來聽講課。後來也不出我所料,還不到半年,又回來台北,去租一個房子。有一天來找我,他就跟我講,師兄你看,他身體衣服一拉開,吊了很多水晶,我看他大概吊了十幾公斤。他說師兄,我現在都靠這個在活命。然後就跟我講,他現在對普洱茶很有研究,他說師兄,哪一天你來我這個地方,我招待你上等的普洱茶。我心裡在笑,要閉死關,怎麼閉到現在在修這個水晶的法門、修普洱茶法門?所以那不是我們想像的那個樣子。所以我看到這些例子,我本來也想去閉死關,看一看,一個師兄、一個師弟都失敗給我看,我就不敢打妄想,還是老實跟著師父,師父叫我去哪裡,我就去哪裡。
所以這個都要明白。所以大家修行,我們一般人還是要經教基礎,你才會修的對路。另外一種人就是真的是老實人,他也修的對路,因為他老實,他不會打妄想。老實,什麼叫老實人?他什麼事都幹,很認真的幹,幹得比別人多,那個叫老實。如果很懶惰的,我跟你講,保證他不老實。很懶惰的人,都躲在房間看手機,在玩電動,他怎麼老實?他什麼事都不幹。所以老實人成就,不老實的人要學經教,要聽佛的教誨,聽佛的指導,聽善知識的勸告指導,這樣才不會走錯路。凡是不聽話的,就失敗了,就不成功了。所以我們老和尚最近講了三句真言:老實、聽話、真幹。榜樣就是海賢老和尚,他就是一個具體的代表,老實、聽話、真幹。他師父教他念一句佛號,他就念到底了,這樣的人真的很難找得到。如果有這樣的人,實在講就是最多三年他就成功了。鍋漏匠三年,海賢老和尚也是三年就成功,功夫成片。後來佛留他住世表法,他念佛的境界提升到理一心不亂,九十二年。這些都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所以我們學習,要多看我們近代的,還有古代的祖師大德修行的典範,讓我們做一個榜樣模範來效法、來學習。像蓮池大師的《緇門崇行錄》,就專門講出家人,他有分類的,這些出家人他的特色,他修學的特色,他的德行是哪一方面的,分了好像十大類,叫《緇門崇行錄》。有一個法師,他在寺院就是負責敲鐘的,有一個亡靈託夢給他的家屬說他墮到惡道,請他的家屬去那個寺院找那個敲鐘的法師給他超度。家屬夢醒了很奇怪,人家會做經懺的法師那麼多,為什麼要找那個敲鐘的?後來他就去找了,就去找那個寺院敲鐘的法師來給他的家屬超度。然後去打聽,這個法師到底他有什麼功德,找其他的法師超度不行,要找這個敲鐘的?那個敲鐘的也不會做這些經懺法事,他有什麼功德?他的功德就是敲了十幾年的鐘,從來沒有一天間斷。一大早起來就敲鐘,晚上也要敲鐘,冬天的時候,這個皮膚凍到肉都裂開了,他也敲,所以他有功德,他這個敲鐘有功德。他那個鐘一敲,什麼都不要講,就超度了。只要去請他幫忙,他就是這個功德。這個功德是什麼?他的長遠心,他的耐心,他的忍辱心。我們現在的人做一些事情,做沒有多久就不想幹了。所以雪廬老人在《論語講記》講,「人而無恆,不可以作巫醫」,巫醫就是幫人家卜筮的,這個人沒有恆心、沒有耐心,不可以。就是他做什麼事情都不會成功的,因為他沒有耐心、沒有恆心,做一做就不想做了。所以《論語》講要恆心。沒有恆心,你不可以請他做巫醫,你請他卜卦沒有效,沒感應。
我們人總是要替社會上做一點事情。所以雪廬老人講,你就是去掃街,也是一個功德。就掃街掃到死,也是一個功德。街,都要去掃街。周利槃陀伽,他就是掃樹葉掃到開悟的。所以那個是敲鐘。你做任何事情要有耐心、長遠心,就成功了。所以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耐心,我們做《三時繫念》也要耐心,你修什麼法門都要有耐心。耐心就是說你修的過程,功夫還不到,還沒有得到法喜之前,就枯燥無味,你能不能堅持下去?那個堅持下去就是功夫了,就是功。所以做《三時繫念》也要堅持,你一直堅持「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效果就出現了,就是這個道理。有時候做得很辛苦,枯燥無味,我常常做到就是自己跟自己打仗,克服自己這些煩惱,就是咬緊牙根要做,要去突破,突破這些,不要被自己的煩惱妄想打敗了,我們要突破。這些妄念洶湧而來,我們要去乘風破浪。這個巨浪來,船不能偏的,我們的妄念一起來,煩惱一起來,那就好像大風大浪、巨浪來了。
有一次我在台灣,有同修到基隆,有個同修招待我去一個小島,基隆附近有個小島,去那邊走一走,那天剛好陰天,風浪很大,坐了一艘船。坐那艘船,那個船夫,我們不懂開船,我說對面那個浪這樣潑過來,好像要把我們淹沒掉了。我們船是不是應該來轉個方向,繞一下?船夫說不行,繞一下,你就翻船了,就翻掉了。他說不行,你一定要對著那個浪衝過去,衝那個浪頭,把它衝過去,叫做乘風破浪。以前聽說乘風破浪,我不知道什麼叫乘風破浪,自己去坐那次船,去衝那個浪,才知道什麼叫乘風破浪。我就從這裡體會,就是我們要衝破我們的煩惱妄想,要自己跟自己格鬥,戰勝我們的煩惱,就像乘風破浪一樣。佛在《四十二章經》也給我們講,好像作戰一樣,跟煩惱賊打仗不能退縮的,退縮你就敗了,你就超越不了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