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中峰三時繫念法事全集〈複講20-15〉  (第一00集)  2006/4/16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WD20-007-0100

  「中峰三時繫念法事全集」第一百集的播出。諸位觀眾,大家好,阿彌陀佛。上一集我們講到繫念法事第二時懺悔偈,我們念一下,跟前面有一點差別:

  【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痴。從身語意之所生。】

  這個跟前面第一時完全一樣。差別在第四句:

  【一切罪障皆懺悔。】

  這個有差別。這不是求,這是『皆懺悔』,求懺悔也可以。前面是「今對佛前求懺悔」,前面第一時這一句是「今對佛前求懺悔」。第二時裡面就是『一切罪障』要「皆懺悔」,一切罪障我統統懺悔,差別在這個地方。一次比一次懺得徹底,為什麼?你第二時比第一時有悟處了,有了進步,從這個懺悔偈上也看出你有進步。發願還是一樣:

  【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懺悔發願要依普賢菩薩。普賢菩薩,跟前面一樣,前面有介紹了,代表一切菩薩修因證果裡面的理論與方法,普賢菩薩一個代表。如果說兩個,跟文殊合起來,那普賢是代表三昧,文殊代表般若。如果是一個就完全都代表。再看末後這段開示,最後這段開示:

  【上來懺悔發願已竟。】

  這句是總結前面的,總結。

  【具行猶人具眼目。願如日月燈光明。依光照燭見分明。行者方能達前境。】

  這一句是總說,不一定是修念佛法門的,可以說在佛法裡面,無論大小乘,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哪一宗派,這是原則,總的原理原則;不但通一切佛法,也通一切世間法,一切世間法也不例外。這幾句話我們得要懂,『具行』,「行」是修行,修行是修正錯誤的行為,叫修行。錯誤的行為很多,真的是「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聖賢是諸佛如來、法身菩薩。法身菩薩以下的,你說聲聞、緣覺、權教菩薩、十法界裡面的佛,不能說沒過失,世間的聖賢就更不必說了。中國古籍裡面所記載的世間聖賢,就像堯舜,還不能保證自己完全沒過失,何況其他人?

  所以修行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科目,這樁事情要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點點滴滴要懂得,時時刻刻有高度的警覺;知道自己念頭一起,曉得這個念頭是善念、是惡念,知道這個念頭該不該起。如果沒有必要,就是善念,也就是說就算是善念,最好第二念也用南無阿彌陀佛,起這個佛念,這個好!讓二六時中心裡頭有佛,念裡頭有佛,形象上都是佛。我心是佛心,行是佛行,身就是佛身,這個才好,要真修。

  具行,這裡比喻就好像一個人有了眼目,你有好的眼睛。有好的眼睛在黑暗的地方看不見,白天有太陽,陽光,晚上有月光、有燈光,你才不至於迷失方向。「光」好比是願,所以行不能離開願,行要離開了願就盲目了;換句話說,他不知道方向,不知道目標。你雖然很精進、很努力在行,到底要行到哪裡?要走去哪裡不知道。好像一台車開出去,油門一直加,一直往前開,但是沒有目標、沒有方向,不知道要開到哪裡,茫茫渺渺。

  所以說『願如日月燈光明』,這就說明行跟願分不開。正是蕅益大師所說的,能不能往生淨土,全在信願之有無;有行沒有願,有願沒有行,都不能往生。在其他法門裡面,有行無願,或者有願無行,都不能成就,你這一生白修。充其量,阿賴耶裡面落下一個善根種子,在這一世當中決定不起作用,這就是李老師往年常講的,該怎麼生死還是怎麼生死,你依舊受業力所轉,你做不了主。所以說『依光照燭見分明,行者方能達前境』。你必須要有願,願就是光明,願以導行,你才能有成就,你才能達到你自己所期望的目標,果德。懂得這個道理,修行才有結果,念佛的人也不例外。

  【是以念佛之人。若不發願往生。縱有功行。亦成虛設。以不順佛故。】

  這句對我們念佛人來說很重要。你發心念佛,好,念佛一定要發願求生西方淨土,為什麼?如果不發願求生西方淨土,縱然你念佛有很深的功夫,我們說你念到功夫成片,你也落空。一落空就怎麼樣?你還是隨業流轉。你功夫成片還沒有斷煩惱,還是出不了六道輪迴。念佛是善業,善業是不是生三善道?這也不一定。如果你只是口善,心行不善,你生不到三善道。但是不管你生哪一道,你還有一點福報,如果罪業很重,墮到地獄道,你這個福報存在。什麼時候離開地獄道之後,到其他道的時候,福報還會現前,變成世間有漏福報。

  中峰禪師雖然是禪宗大徹大悟,他是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所以他勸我們,他自己是真修。為什麼?因為你『不順佛故』,佛的願你違背,佛的願是希望你到極樂世界去,佛的教誨你也違背,這真正是背師叛道。修這個法門,如佛之願,如佛之教,那才叫尊師重道。禪師這些話,說實在的是對我們講的。

  【今爾亡靈。當知此意。】

  形式上好像是對亡靈、對鬼神說的,實際上是對我們人講的。就是說亡靈尚且發願往生,我們人要是不能發願往生,說實在話,連鬼都不如!連鬼都不如,你還是個人嗎?話裡頭有話,你要會聽;意思裡面有意思,是意在言外。你要懂得弦外之音,你才會有悟處,你才會有受用,所以一定要真做。後面是一首讚佛偈,做為這一時的總結:

  【阿彌陀佛。無上醫王。巍巍金相放毫光。苦海作慈航。九品蓮邦。同願往西方。】

  這個讚的內容非常懇切。

  【南無蓮池會菩薩摩訶薩。】

  下面我們接著看第三時,第三時的誦經、念咒跟第一時完全相同,都是迴向『蓮池會菩薩摩訶薩』。我們現在從開示看起,第三時第一段的開示:

  【十萬餘程不隔塵。休將迷悟自疏親。剎那念盡恆沙佛。便是蓮華國裡人。】

  這首偈是中峰禪師無比真誠懇切的勸導我們,也是囑咐我們,這個機緣太難得了。無量劫來希有難逢的一個機會,我們今天遇到了不可以錯過,錯過,對不起中峰禪師這樣懇切的勸導。『十萬餘程』,這是講《彌陀經》上的一句經文,我們娑婆世界距離西方要過十萬億佛國土,那邊有世界叫做極樂世界。現在給你講「十萬餘程」,這麼遠的距離。『不隔塵』,「塵」是最小的,微塵。多遠?連微塵都沒有間隔到。這說明什麼?說明遠近不二,空間突破了,沒有遠近,沒有遠跟近。西方極樂世界在哪裡?就在此地,一塵都不隔。我們講距離,隔了還有一里路,還有半里路,甚至隔一公尺,還有一公分,這個「不隔塵」連一公分也不到,沒有間隔。

  下面這一句話說得好,『休將迷悟自疏親』,關鍵在什麼地方?覺悟,轉迷為悟。前面禪師說得好,「阿彌陀佛即是我心,我心即是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就是此方,「淨土即此方,此方即淨土」,十萬餘程不隔塵,你看前後相應。關鍵就是迷悟,迷了,十萬億佛國土,有這個距離,悟了之後就在眼前。佛有沒有妄語?沒有。迷了確實有空間,空間就有遠近;悟的時候,空間沒有了。這是很難得,感謝現代科學家給我們說明空間在某一個條件之下等於零,現在科學家有這個發現。

  距離在某一種條件之下,統統等於零,什麼條件?悟。科學家不知道什麼條件,只說在某一種條件。佛跟我們說,悟,條件就是悟。迷了就有距離、有遠近;悟了就沒有,悟了,空間就等於零。科學家這個發現好,我們拿到這兒用上了,要不然這個境界很難說得清楚。還好科學家現在有這個理論,科學還有個公式,這個公式要把它記起來,實在講就是迷悟。「休將迷悟自疏親」,就是這個希有難逢的機緣千萬不要錯過。親疏在一念之間,疏,疏遠是迷,親就是覺悟,悟了就是親,親近;迷了就十萬億程了,很遙遠。

  『剎那念盡恆沙佛,便是蓮華國裡人』。前面兩句是從理上講的,後面兩句從事上講的。理,我們一下不能夠悟入境界,沒有關係,你只要信願持名求生淨土就行了。印光大師一生教人,家師還給他刻一個印章,「印光大師傳法印」,刻了這麼一個印,他的法印是什麼?是他一生說得最多,寫得最多,真的,自行化他,他就是這四句十六個字,「敦倫盡分,閑邪存誠,信願念佛,求生淨土」。老法師一生真的做到了,也如是教人。這十六個字,在家師心目當中的看法,是印光祖師自行化他的心傳,傳心法印。這一個是他最高的指導原則,家師也說過,說印祖的法印肯定在世尊末法九千年不能變更。一定要遵守這一個指導原則,我們一生當中必定往生淨土。

  「敦倫」,前面兩句世間法,佛法建立在世間法的基礎上,在世間不能做個好人,你怎麼能往生極樂世界?你要往生極樂世界,你在世間一定是個好人。好人的標準,印光祖師這兩句話,「敦倫盡分,閑邪存誠」,這是世間好人的標準,就是我們佛法裡面講的善男子、善女人。你要先要取得善男子、善女人的標準,然後念佛,信願念佛,你才能往生。

  『剎那』,這是指極短的時間,指什麼?指一句佛號,阿彌陀佛。一句阿彌陀佛念要多久?最長一秒鐘。我們普通人念這句阿彌陀佛,一秒鐘。這一秒鐘是『念盡恆沙佛』,這個意思我們現在能夠體會到一些。蓮池大師在《疏鈔》裡面告訴我們,念一佛(這一佛就是阿彌陀佛),無異念一切諸佛。就是你念這一句阿彌陀佛,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統統念到,一尊佛都沒有漏。念一佛就是念一切諸佛,這個意思好,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怎麼知道是真的?我們在《彌陀經》上看到六方恆河沙數諸佛讚歎阿彌陀佛,這個讚歎就是念阿彌陀佛,一切諸佛都念阿彌陀佛,那我們念阿彌陀佛就把一切諸佛統統念到。所以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生歡喜心,一切諸佛都護念,《彌陀經》可以做證明,六方佛就是證明,這還得了!哪一個法門能跟它相比?實在找不到。

  所以你只要把印光祖師這十六個字能做到,中峰禪師這首偈就是為你做的,你『便是蓮華國裡人』。你現在雖然還沒去,你肯定能去,一點懷疑都沒有。等於說已經在西方極樂世界報名註冊了。像我們現在移民,你已經拿到移民簽證、拿到永久居留簽證,肯定就去了,你隨時都可以去。拿到簽證,你就是極樂世界的人。這一首偈好,做得真好。再看下面開示:

  【合塵背覺。栽荊棘於七寶園林。捨妄歸真。列珠網於四生門戶。】

  我們先看這一句,『合塵背覺』是我們六道凡夫,我們的心是妄心,妄想分別。跟什麼合?跟五欲六塵合,念念都是五欲六塵。這像什麼?像『栽荊棘於七寶園林』,「七寶園林」是我們的真如本性。我們真如本性裡面現在遍栽著荊棘,荊棘就是講的起惑,起了迷惑、造業、受苦,苦報。荊棘就比喻惑業苦,三障。三障在我們真如本性裡面生起來的,就是你違背了自性覺,你不覺悟,迷惑顛倒,念念都是五欲六塵。這一句講的是這個意思,六道凡夫個個都是這個樣子。

  再跟大家講清楚、講明白一點,七寶園林就是我們六根的根性,在眼叫見性,在耳叫聞性,在鼻、在舌、在身叫覺性,在意叫知性;見聞覺知是七寶園林,性德、性能,但是迷了。迷了之後就變成六識,在眼叫眼識,在耳叫耳識,在意叫意識。你看,把自性、性德一迷就變成八識,這叫做「合塵背覺」,就是我們現前的現象。

  回頭就好了,一回頭,『捨妄歸真』。「捨妄歸真」就是轉識成智,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捨掉,恢復見聞覺知。永遠保持見聞覺知,絕不墮落在意識,也就是決定不讓六根在六境裡面起心動念、分別執著。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就壞了,就迷了。見色聞聲,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是捨妄歸真。大家一定要曉得,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是妄,你要把這個捨掉。

  性(性德)裡面,決定沒有起心動念,決定沒有分別執著。就好比說『列珠網於四生門戶』,「四生門戶」是六道輪迴。在六道輪迴裡面,五濁惡世裡頭,有寶珠羅網,這是極樂世界依報莊嚴,性德的顯現。性德在哪裡?性德就在五濁惡世。

  【縱橫萬法。圓裹一心。】

  到這裡是一段,這兩句是總結。『縱』是講時間,『橫』是講空間。佛門當中常說「橫遍十方,豎窮三際」,或者說「豎窮三世」,縱就是豎,直的。這個地方講「縱橫」,就是講時間跟空間,時空裡面所有一切萬法,一切萬法都離不開時空,都在時空裡面。時空萬法,『圓裹一心』,「裹」是包裹,圓圓滿滿的包住。誰包住?一心,不出一心,不離一心。我們念佛專門就是求一心,你看高明到極處。我們功夫的目標就是一心不亂,一心縱橫萬法,圓裹一切。這一段從理上講的,從理論上講。有理一定有事,下面接著落到事相上去。我們看底下一段:

  【非思量處。阿彌陀佛。坐斷六根。無造作時。清泰故鄉。橫吞八極。破群昏如杲日麗天。療眾病如善見神藥。】

  這是一段。這是落到事相上,這裡頭最重要的是『非思量處』、『無造作時』,覺跟迷差別就在此地。迷的時候,妄念紛飛,我們平常講胡思亂想。他的思想從來沒有停止過,晚上睡覺還在那裡想,所以他才有夢境。如果沒有思量,他就不會作夢。夢是怎麼回事情?你的阿賴耶識的活動沒有停止,所以剎那不住。我們凡夫對於粗的念頭知道,這個生滅知道,微細的念頭不知道。極其微細的念頭,阿賴耶識裡面的種子,這個生滅佛在經上講八地菩薩才見到。八地菩薩是不動地,《仁王經》裡面講無生法忍,他是中品無生法忍,七地是下品,下品無生法忍還沒見到,中品無生法忍見到了。見到才能斷,見不到,你到哪裡斷?所以這是見道而後才修道,道沒有見到,你修什麼?這一點我們要學。「非思量處」,你看阿彌陀佛他到這個境界。

  所以『坐斷六根』,這就是說六根不再起作用。這個六根是指六根裡面的識,六識永遠不起作用。識不起作用,根起什麼作用?法性的本能。法性的本能是見聞覺知,見聞覺知遍法界虛空界。我們今天科學家用科學的方法實驗,證明植物、礦物也有見聞覺知,是法性的本能。植物、礦物是不是迷?也是迷。所以它見聞覺知不能遍法界虛空界。你看它見,它也能見,給它寫個愛字,讓水去看,太遠還不行,要貼在水瓶上,愛字要貼在罐子上,大概要經過一小時水才反應出來,它有反應。它也在迷,它比我們人迷得還厲害。我們人很遠就能看到,看到愛字,我們遠遠就能看到,我們就有反應,看到我們就有反應。水,你要把它貼得那麼近,要那麼長的時間它才有反應。這就是說植物比我們迷得重,礦物比植物又迷得重。

  《楞嚴經》上講的,純情變成植物、礦物。《楞嚴經》上講的一個情、一個想,純想上升,純情下墜。純情是什麼?執著,過分的執著,但是性能並不喪失。再嚴重的執著,譬如礦物,這是很難轉變。礦物裡面的水,我們給它訊息,一小時之後有反應。大概泥沙石頭,你給它這個訊息,可能要十小時、二十小時,甚至於三十個小時,它有反應,你看著它反應。當然極其微細的反應,我們見不到。所以有人用水果、用米飯、饅頭來做實驗,兩個星期,反應非常明顯。這是說礦物,這不是植物,植物是花草樹木,那個感應也相當靈敏,確實有見聞覺知。法性的本能、法性的具德,它沒有喪失,也是被迷情蓋覆住。雖蓋覆,還是有作用,還是會相當明顯。

  在這個地方,我們要是真正懂得了,就是盡量少思量,心裡不要胡思亂想,就是盡量少打妄想,妄想愈少愈好。但是怎麼樣?妄想止不住,問題在這裡,想止,止不住。沒有妄想就成佛了,但是這個東西我想放下,放不下,我想丟掉,丟不掉,不但丟不掉,愈想愈多,愈丟愈多。這怎麼辦?佛教給我們一個好方法,念阿彌陀佛。念頭一起,趕緊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保持這一念。你要把念頭斷掉,斷不掉,現在淨土就是用這念阿彌陀佛代替一切妄念,這個方法好。這一念還沒斷,這就叫帶業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修行一段時期,連這一念都沒有了,就成功了。到理一心不亂,連念佛這一念都沒有了,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成佛之後還是念念在念阿彌陀佛,不是說成佛就不念了,還是念。那個時候念跟現在念,完全不一樣。那個念是什麼?為人演說,為一切苦難眾生做榜樣。給眾生看,你們要想成就,要像我這個樣子,念佛。釋迦牟尼佛在《彌陀經》上示現的,他就是念佛證得無上菩提,所以那是做榜樣給別人看,是利他。現在我們沒有到理一心不亂是自利。自利也利他,利他也自利,自他不二。所以到無思量處,要達到這個標準,我們就要用一句佛號,二六時中,一天到晚,念念心裡就是一句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念頭都沒有。

  那你會問,這個事情麻煩,我們日常生活當中,許多事情都不知道,光念這句阿彌陀佛,事情來了怎麼辦?怎麼處理?這個我們不用擔心,你真的念頭歸到這句佛號,智慧就開了,無論什麼事情不必要事先知道,你一接觸馬上就明瞭,你自然有很妥善的方法把它解決,不用思考,不用事先知道。事先知道,要怎麼思考,到後來事情還是做錯,這是凡夫。諸佛菩薩處理大眾這一切複雜事物,哪一樁事情佛做錯了?沒有,從來沒有一樁事情做錯,什麼原因?智慧。他心清淨,沒有污染,沒有雜念。「坐斷六根」,「坐斷」是形容,不是真的斷了,這是說六根裡頭的六識不起作用。

  無造作時,『清泰故鄉,橫吞八極』,「清泰」是極樂世界,「八極」是八方,我們中國人常講四方四維,加上、下就是十方。「橫吞」就是整個包括,全部包括了。極樂世界怎麼形成的?極樂世界的人沒有造作,也就是說他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非思量處」,沒有妄想;合起來講,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極樂世界的人,不但是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縱然是下下品往生的,我們在經上讀到釋迦牟尼佛給我們介紹,他每天聽經聞法,每天出去參訪十萬億佛。其實那個十萬億不是數字,就是十方世界一切諸佛菩薩道場,他都去參訪、去供佛,聽佛說法,供僧,幫助佛教化眾生,忙得不亦樂乎。

  這怎麼叫「無造作時」?確實他忙得不亦樂乎,但是他沒有動一個念頭,沒有起心動念過,沒有分別執著過。眾生有感,他就有應,感應完全是自然的,確實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才有應。我們今天沒有辦法,做不到,什麼原因?我們這種本能被障礙住,被業障障礙住。業障是什麼?業障就是妄想分別執著,我們這些東西放不下,這些東西障礙了,障礙了我們的性德,障礙了我們的性能。西方極樂世界下下品往生的人,雖然一品惑都沒斷,但是他得到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他自性的德能沒有被障礙,他起作用,所以他能夠在十方世界自由自在的示現,這是很不可思議。

  我們要學,學不到怎麼辦?老實念佛,求生淨土,到了極樂世界,這個境界就現前。所以我們今天讀了這一段經,在現前怎麼落實?隨緣而不攀緣。絕對不要想我要做什麼、做什麼,就是不要事先去計畫這些,一切事情水到渠成。就是說因緣成熟的時候,自然就成就。有這個機會,覺得這個事情是好事,我能力還可以做得到,我們就全心全力去做;能力做不到不必去打妄想,因為我們現在還沒有能力去做,沒有那個因緣,不要打妄想,這個念頭就不起。有這個能力,我們有這個能力來做這個好事,但是這個好的事情已經有人在做,有人做就好,我們沒有必要爭著做,也不需要理會,有人做就好。所以好事誰做都好,只要是好事,利益眾生的事情,誰做都好,只要有人做就好。這是我們一個學佛人、念佛人,對世間做好事的心態,這就叫隨緣而不攀緣。

  凡是超過我們的能力範圍,我們做不到的勉強去做,沒錢去借錢,欠了一身債,這就叫攀緣,這就錯誤,造成很多壓力,使心地不清淨。做這種好事,就如同古大德講的好事不如無事,好事情不如沒事情。為什麼?做這好事,心不清淨,不是順其自然,不是因緣成熟做的。因緣還沒有成熟,勉強去做。因緣沒有成熟,好比水果,水果成長一定要有個時期,才能成熟水果。這個水果如果還沒成熟,還不熟就採下來,採下來也不能吃,時間還沒到。

  所以佛門常常講到時節因緣。時節因緣如果到了,就是因緣成熟的時候,如果沒有人做,我們有能力當然義不容辭,就是說我們也不能推辭,我們要盡心盡力把這個事情做好。如果沒有能力,別人有能力,我們可以勸有能力的人做,我們隨喜功德,這個功德也是平等的,也是一樣的。這點原則我們一定要曉得,才不會為了做好事,不知道時節因緣,不知道自己的能力到什麼程度,勉強去做,搞到最後確實妨礙我們的道業,妨礙我們的清淨心,事情又做錯了,做得不好,這非常要緊。所以真的好事,又沒有人做,我有力量做,那我就隨喜,隨我們的力量去做,這就很好。這樣做法,得大自在。

  所以在現在生活當中,要學隨緣而不攀緣,你就得大自在。看破、放下、自在、隨緣,這是家師寫的對聯,這是下聯。下聯是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上聯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是家師傳給我們,我們要認真照這個原則學習,學到得心應手,我們就很自在。愈做信心愈足,愈做愈感謝老師的教誨,這樣就對了。這集的時間到了,我們就報告到這裡,下面下一集再繼續跟大家報告。謝謝大家的收看,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