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中峰三時繫念法事全集〈複講20-15〉  (第七十七集)  2005/11/29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WD20-007-0077

  「中峰三時繫念法事全集」第七十七集的播出。諸位觀眾,大家好,阿彌陀佛。這一集我們看經文最後這段:

  【佛說此經已。舍利弗。及諸比丘。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聞佛所說。歡喜信受。作禮而去。】

  這是本經最後的一段經文。這一段講聽眾聽經所得的利益,是為全經的總結,我們的小標題是「法眾得益結勸」。

  「聞佛所說」是指這部經佛介紹完了,他們得到的利益總的來說有四類,第一個是「歡喜」。「身心怡悅,心開意解」,這是歡喜,確實這個歡喜是沒法子用言語來形容的,在世出世間法裡面真正是希有難逢,在這一生當中可以能夠超越三界永脫輪迴。不僅僅如此,真的像世尊在《十善業道經》裡面所講的能離一切世間苦,比《十善業道經》還要殊勝,《十善業道經》是自力。靠自己修學的力量感動佛菩薩加持,這部經教我們執持名號,就能夠圓滿的得到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功德的加持,同時得到十方一切諸佛如來的護念,沒有任何一個法門有這樣的殊勝。我們聽到了,怎麼會不歡喜?這個歡喜在世出世間,我們細心思惟、觀察,不能跟這個歡喜相比,這不是一般的歡喜。無量劫來在六道生死輪迴,這一生遇到這個經典、這個法門,這一生是最後身,你說這種歡喜哪有辦法形容?確實這個法喜真正是心開意解,得未曾有。

  「身心怡悅」是法喜充滿,歡喜是從自性裡面流露出來,這是說的果。什麼原因你得到這樣殊勝的法喜?心開意解,中國諺語裡面所謂茅塞頓開。茅塞是說一樣東西塞在心裡塞很久了,塞無量劫,今天塞住的東西開了,沒障礙了,這是何等的痛快!今天我們用茅塞來做比喻,無始劫以來,這個茅塞塞的緊緊的,從來沒有打開過,沒有打開的消息。今天聽釋迦牟尼佛宣說這個法門,豁然頓開,諸位想想這是什麼滋味?同時更應當認真反省,我們聽了這部經之後,是不是真的心開意解?果然心開意解,你肯定萬緣放下,肯定是妄想分別執著也是一時頓捨。頓開就頓捨,馬上就捨,頓捨就頓開。還是放不下,還是執著,那你茅塞還沒開。雖然沾上一點暖氣,茅塞分毫沒有動搖,這塞住的東西還沒動。這用佛法來說,業障未免太重了。

  業障太重,蓋住了,有沒有救?業障深重是不是有辦法解救?就善導大師的話來說,「總在遇緣不同」。每個人因緣不同,緣要靠自己,不能全靠別人,還是要靠自己。別人是增上緣,自己是親因緣、所緣緣。什麼緣?多聽,這部經一遍一遍又一遍的不斷多聽這部經,中國古人說得好,讀書千遍,其義自見。現在你要聽一千遍不難,以前那個時代要聽一千遍不容易,誰肯跟你講這麼多遍?現在我們這裡有錄音、有錄影,一套VCD,或者是DVD、錄影帶、錄音帶、CD,都可以,你要聽一千遍真的不難,重複一直聽。像幾年前新加坡陳光別老居士一天聽八小時,真的就跟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講經說法一樣。佛當年在世,每天二時講經。二時,古印度一時等於我們現在四小時,二時就是我們現在八小時。每天八小時講經、聽經,八小時念佛,你果然能夠這樣做,做上十年,做上二十年,你阿賴耶識裡面含藏的善根不足統統補足,你肯定具足了圓滿的善根福德因緣,不但往生,我深深相信你是上輩往生。那是什麼?真的心開意解。

  家師跟諸位說了很多,家師也很謙虛,說他是中下根的人,老師勸他修這個法門,他還很懷疑,懷疑了很多年,很難接受,正是這部經上講的難信之法。這一生這個善根福德因緣補足了,什麼方法補足?天天講經,天天親近佛菩薩,五十二年了。他用五十二年的時間把這個補足,沒有這麼長的時間不行。所以學佛,家師從他一生經驗當中所體會到的,你真正要成就,說實實在在話,末法時期,善根福德因緣真的不多,達不到經上所講的標準。經上的標準是「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換句話說,要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緣,這個話講得非常有道理,這是我們這一生當中遇到淨土,能不能往生,能不能增高品位,關鍵的開示,總在遇緣不同。各人的緣看遇到什麼樣的緣,緣殊勝,這一生往生作佛去了,上品往生;緣差一點的,品位比較低;再差的,這一生還是去不了。

  讀《彌陀經》的人,修淨土的人,甚至於講《彌陀經》的人,有沒有重視過這句話?這句話是關鍵的所在,「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這句話是關鍵。你善根福德因緣少,不夠多,這樣不能往生。要把我們的少善根、少福德、少因緣,變成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緣,我們的問題就解決了。要怎麼轉變?天天做,鍥而不捨。當然在初學的時候,你萬緣放下了,如果是真修,修十年、二十年,要到心開意解,一切萬緣不叫你放下,你自然就放下,那你一定要修到心開意解,哪裡還要人勸!為什麼?就好像我們旅行一樣,手上提著很重的包袱,這個包袱裡面裝一些垃圾,都是沒用的,都是可以丟掉的,到心開意解,知道了,我還背這個要做什麼?就捨掉了,統統丟掉,自然放下,身心怡悅。放下,身心自在。我們現在的問題就是放不下,放不下的這些東西實在說都是垃圾,不重要的東西。

  所以這也是家師在講經中常常講起,大家學佛為什麼功夫不能進步?是因為你沒得到法喜,也就是家師常用比喻說的,你還沒嘗到法味。像世間飲食一樣,這裡頭滋味你還沒嘗到。這個滋味嘗到之後,天上人間什麼樣的滋味都不能跟這個相比,所以你自然會把它捨掉,這是自自然然,捨得乾乾淨淨。《彌陀經要解》是無上的法寶,印光大師的讚歎一點都不過分,家師他完全同意印光祖師的看法,相信諸位同修大家都能認同。

  有歡喜才能「信受」,所以我們今天講信受,說實在話,很勉強。為什麼?歡喜心沒有生出來,你不高興怎麼會信受?歡喜心真的生起了,那你真的相信,真的接受,「毫無疑貳,領納不忘」。疑惑斷盡,生清淨信心,堅定的信心。有信,願心接著就生出來。我還想什麼?目標、方向只有一個,我想極樂世界,我想阿彌陀佛。宇宙之間諸佛剎土很多,我只求極樂世界;諸佛如來很多,我只求親近阿彌陀佛。我很清楚,我很明白,親近阿彌陀佛就是親近一切諸佛如來,經上講得很清楚。

  佛在這部經上告訴我們,「其土眾生,常以清旦,各以衣裓,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這句話,蓮池、蕅益大師在註解裡面都告訴我們,這個十萬億不是數字,是表法。表法何以用十萬億?它有兩重意思。因為西方極樂世界距離我們娑婆世界,這當中經過十萬億佛國土,特別用這句話說明,你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你可以常常回來娑婆世界,天天可以回來,有這個意思在裡頭。真的意思是十方世界無量無邊諸佛剎土,你每天都能去。所以蕅益大師的註解裡頭,我們前面讀過,生極樂世界就是生一切諸佛世界,見阿彌陀佛就是見一切諸佛如來,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這是其他法門裡頭沒有的。真的生起信心,生起願心。受是行,信受奉行,所以「信受」兩個字的意思就是信願持名,三資糧具足。

  佛這一會不知道度多少眾生,釋迦牟尼佛一生示現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哪一會度眾生最多?《彌陀經》這一會度的眾生最多,人數最多,度眾生度得最徹底、最圓滿、最究竟,我們要懂。華嚴會上是度法身大士的,不是度普通人的,不是度我們凡夫,九法界眾生都沒有能力參與世尊的華嚴法會。為什麼?華嚴法會是在定中講的,所以小乘法不承認。小乘法認為釋迦牟尼佛最初講經說法是在鹿野苑度五比丘,從那裡開始。菩提樹下,打坐入定,講《華嚴》他們不知道。釋迦牟尼佛就在菩提樹下,定中二七日宣講《大方廣佛華嚴經》,聽眾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我們在這部經裡面也看到人眾、天眾、鬼神眾,看到很多,那是什麼?那都是法身大士應化在六道裡面度眾生,他不是真的凡夫。所以你看到山神、樹神、河神、海神、草木神,那都是諸佛如來應化、法身菩薩應化,不可思議。凡夫沒辦法參與這個法會,這點我們要了解。

  你在這個法會裡面看看,細心去觀察,妙極了!後面文殊、普賢「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所以華嚴會上是度法身菩薩往生極樂。我們就曉得《彌陀經》、《無量壽經》是度九法界眾生,信願持名求生西方淨土。釋迦牟尼佛,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度眾生成佛道的大事因緣,到這個地方就究竟圓滿。其他一切經論,那是佛的大慈大悲,對什麼人說的?對少善根、少福德、少因緣的人說的。為什麼?他一生不能成就,他不能接受這個法門。所以佛慈悲,你願意接受哪個法門就跟你說那個法門,「隨眾生心,應所知量」。究竟圓滿是這兩部經。

  我們學佛,天天研究經教,如果對釋迦牟尼佛這個密義、這個意思沒能看出來,那就叫白學。於是我們後學,做學生的人,要效法老師,懂得老師的意思,懂得老師的善巧方便,我們要如何面對現實的社會,廣大的眾生?要怎麼面對?我們要怎樣去幫助他們?怎樣去成就他們?幫助他們,成就他們,記住,先要成就自己。至少你自己歡喜信受要具足,你自己都沒有歡喜信受,怎能幫助別人歡喜信受?

  「作禮」是感恩,「感大恩德」。感恩絕對不是言語能表達,要有行動,行動是「投身歸命」。整個身心皈依彌陀,皈依淨土,不但是盡形壽,生生世世,永遠不離彌陀,永遠不離淨土,這是真的感恩。幫助阿彌陀佛,幫助一切諸佛如來,普度眾生。普度的方式就是世尊在經教裡面常常教導我們的「受持讀誦,為人演說」。特別重視那個演,演是表演,是做出樣子來給人看,別人看了有所感動。如果沒有感動是你做得還不夠好,你的心不夠誠。至誠感通。為什麼別人沒有感動?你的誠意不夠。你的誠意要是夠了,自然就感動了。古人講的話是正確的,是真的,「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金石是礦物不是植物,就是說你的真誠達到極處,連石頭都會感動。

  我們佛門有個公案,「生公說法,頑石點頭」,這就是金石為開的一個例子。可不可能?現在我們知道這個事情肯定是可能。為什麼?植物、礦物都有法性,法性的特質,它有靈知,也就是說它有見聞覺知,不過它的見聞覺知比較慢,你精誠到極處,它也能感動,也能隨著你的心意產生回應。日本江本勝博士研究水的結晶,水也是礦物,跟石頭比較起來,我們很明顯能感覺到水的靈敏,石頭比較遲鈍,泥沙石頭比水遲鈍多了,所以水在顯微鏡觀察之下,反應很快、很明顯。同樣一個道理,我們就相信泥沙石頭,如果我們真誠到極處,它的反應也是很快、很明顯,依報隨著正報轉。

  但是有情眾生,他有個麻煩,麻煩在哪裡?業障。他有很深重的業障,有時候比頑石,比石頭還困難。你講經,頑石都會點頭,人不會點頭。人染上了邪知邪見,所以比石頭還難度化。度頑石容易,度一個冥頑不靈、邪知邪見的人,難!困難!總是要有真誠心,要度這個人要長時間,沒有一個不能感化。所以自度度他,先決的條件要肯定一切有情眾生皆有佛性,一切無情眾生皆有法性。儒家講的人性本善,這是基本的概念,就是肯定一切眾生本性善,本性是至善。

  至於孟子講的性善,荀子講的性惡。過去家師在香港,有人提出這個問題來問他,他說古人講人性本惡,不是本善,看這個社會人心是惡,是不善,你在這個社會上能找到幾個善人?縱然你行善,人家都懷疑,你到底有什麼目的?大概不懷好意。家師告訴這個人,孟子講的性善,荀子講的性惡,不是本性,不是講本性是講什麼?講習性。習性是後天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沾到紅的就變紅的,沾到黑的就變黑的。習性有善惡,本性沒有。沒有善惡才是真善,才是至善。為什麼?有善有惡,你就落到二邊去了,相對的。本性是超越相對的,至善。真如本性叫一真,一真裡頭沒有對立。善惡是對立,沒有善惡、沒有生死、沒有遠近、沒有大小、沒有菩提涅槃,所有一切對立都不存在,這就叫一心不亂。一心不亂是能證,我們用佛的話來說,能現能變,一真法界是所現所變,你什麼時候契入一真法界?你真正用念佛的方法達到一心不亂,一真法界就現前。一真法界在哪裡?就在面前,你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就是了。諸位想想,這句阿彌陀佛確實是一真法界的德號。

  所以感恩要以行動表現,不是口頭上說說的。在今天的社會裡面,大家把倫理道德都忘了,沒人提了,所以社會動亂、人心不安,我們一般講沒安全感。真正的安全感是從聖賢教誨當中悟得的,就是前面講的「身心怡悅,心開意解」,是從這裡得來,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而去」,作禮而去,「去」不是就沒事情了,不是經聽完就沒事了,去幹什麼?去依教奉行。所以「依教修持,一往不退」,這是「而去」。你看末後這幾句話,「歡喜信受,作禮而去」,這裡頭的意思太豐富了。絕對不是說我們現在一般人聽經,聽完之後,作禮而去,去做什麼?出去就開始胡思亂想,就胡作妄為,把剛才在講堂聽的忘得一乾二淨。真正聽懂了,聽明白了,斷疑生信,開發願心的,人家作禮是感恩,身心歸一。「而去」是「受持讀誦,為人演說」,他真做。

  最後我們引用圓瑛老法師的幾句話,《彌陀經要解》圓瑛老法師他有一份講義,他在最後有這幾句話勸勉我們。「從今日起,世間名利,拋去撇去,切莫走向其他路去」。他講了五句,這是第一句。世間名利是假的不是真的。貪著世間名利的心是輪迴心,你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叫做輪迴業。輪迴心是迷惑,輪迴業是不善業,果報在六道輪迴。真正明瞭、覺悟的人,這個東西要放下。放下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五欲六塵的享受要放下,日常生活隨緣,決定不計較。人家給我們什麼就吃什麼,好吃也很好,不好吃也好,從這個地方把你那個好、不好的這種分別心捨掉,你的平等心就現前。

  但是要記住,我們要是供養別人,我們要盡心盡力選擇最好的,為什麼?這是我們的恭敬心。我們接受別人供養決定不能有分別心(但是我們要供養別人要用最好的),成就自己的德。別人給我們的,我們沒有分別,成就我們的德;我們供養別人用最好的,成就自己的福報,修自己的福報。所以念念為別人想得很圓滿,不要為自己想,自己接受別人的供養決定沒有分別心,我們在這裡修行。樣樣都要求,你沒有離六道輪迴。真正離六道輪迴,日常生活當中決定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沒有一樣不好,樣樣都好,這樣才能修養自己的清淨心,養自己的慈悲心。

  攝受一切眾生,你要記住「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佛教我們四攝法。所以道場為什麼要做得那麼莊嚴?不是自己受用的,這一點很重要。現在的道場莊嚴是自受用,自己享受,不是他受用,這就錯了。你看古時候寺院叢林建築富麗堂皇,你再看出家人住的寮房,那一看你就曉得,自己住的,住得很差,但是大殿供養佛菩薩蓋得很美,他們還是真正在修行。連方丈和尚,他的房子叫方丈,這房子多大?一丈四方,一丈等於我們現在台尺十尺,一丈四方。裡面能放一張床,放一隻小櫃,一張小桌子,就擠滿了,他真的方丈。執事的房間都很小,大眾住的是通鋪,住廣單。富麗堂皇這種建築是供給一般人民來朝拜、來參學的,讓他們看到生歡喜心,是供養大眾不是供養自己。怎樣為眾生?怎樣為自己?自己不貪圖享受,像這樣是表演給別人看,這是真修行人,物質生活一切簡陋。

  對待人要盡心盡力。四攝法裡面頭一個「布施」,那個布施就是家師常講的多請客、多送禮、多供養。「愛語」是真正的關懷,誠心誠意的關懷。「利行」,我一切作為對眾生決定是有利而無害,這樣才能攝受一切眾生。我們對自己、對別人,對自己要求要簡單、刻苦,與法相應,就是對這個世間沒有留戀;對別人豐足,使別人感受之後,他能感恩,他也能夠皈依三寶,投身歸命。意思在這個地方,這是接引眾生。怎樣自行?怎樣化他?佛都做出榜樣給我們看。頭一條,捨去名聞利養。

  第二條(念都是這樣念法),「從今日起,一切惑業,休去歇去,切莫走向其他路去」。惑是迷惑,內心裡面貪瞋痴慢疑是迷惑,外面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統統是迷惑。迷了你的心,迷了你的智,這個東西不能不離開。家師常常勉勵同學,他說他自己今天有這一點成就,得力於老師的教誨。章嘉大師的教誨,他老人家教他看破、放下,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聞利養,放下五欲六塵,放下貪瞋痴慢,家師他真做,今天才有這個成就。每天還是認真在做,現在他就很有信心、很有把握,進步非常快速。

  佛法的修學,開頭進步很慢,特別是前面十年,因為你要跟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的習氣,等於說打仗,非常辛苦,你要果然能克服,克服自己的習氣,以後就一帆風順,頭十年真的是關鍵。如果你的緣不是很殊勝,煩惱習氣很重,十年時間還不夠,你心還定不下來,總得要二十年、三十年。但是你要記住,縱然是三十年,比起無量劫的輪迴那還是太短太短,這三十年你要咬緊牙關,要忍耐,然後慢慢就進入自然,自然放下,一絲毫勉強都沒有,這樣你就得自在。可是最初的因緣是你能不能成就關鍵的所在,這個因緣就是老師,你對老師有沒有真正的信心?這是第一個關鍵。我對老師尊敬,我對老師的話相信,老師教給我的,我真做,頭一關。對老師如果有懷疑那就沒辦法,不要說三十年,三百年你都不可能進步。

  我們接下來看最後圓瑛法師開示。第一句跟第二句,他總共是說了五句,第一句、第二句剛才講過。「從今日起,世間名利,拋去撇去,切莫走向其他路去」。第二句是「從今日起,一切惑業,休去歇去,切莫走向其他路去」。這兩句確實是我們修行、學佛,特別是求生淨土、永脫六道生死輪迴,不能不認真學習的。因為它是我們一切成就,往生淨土的基本障礙。這個障礙不能突破,我們這一生當中無論怎樣認真努力修學,只是在阿賴耶識裡面種一點善根,做為將來得度的資糧,而這一生當中決定不得受用。所以要想成就,對於這個道理、這個事實真相不能不徹底明瞭。徹底明瞭就是所謂看破,真正看清楚、看明白。看破之後,你才能放下,才能得清淨心,一絲毫不染著,這是我們淨宗同學修行的真實功夫。

  這幾年來,家師教導我們修習的綱領,我們修心以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以這個為目標,換句話說,我們要轉虛偽為真實。佛心真實,凡心虛假,不能再用虛假的心,不可以用。不怕吃虧,不怕苦,不怕困難,不怕死,我只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只希望親近阿彌陀佛。要用真誠心,要轉一切分別執著為清淨心,放下一切污染,污染是意,特別是第七識,末那是污染意。轉污染的心為清淨的心,轉貢高我慢的心為平等心,我慢是很嚴重的煩惱。

  你看我們前面講的煩惱濁,這是世尊把煩惱歸納為根本五條,貪瞋痴慢疑。貪瞋是污染,慢是貢高我慢,自以為是,目中無人,看不起人,認為自己很了不起,這都是嚴重的障嚴。要轉傲慢為平等,轉愚痴為智慧,正覺是智慧。你看看不都在轉嗎?轉疑惑為真誠,轉自私自利為大慈大悲,這叫真做功夫。在日常生活裡頭轉,在工作裡頭轉,在處事待人接物裡頭轉。別人對待我們如何,這是別人的事情,重要的是自己要知道做一個轉變。這集的時間到了,我們就報告到這裡,下面下一集再繼續向大家報告。謝謝大家的收看,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