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中峰三時繫念法事全集〈複講20-15〉  (第六十八集)  2005/11/18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WD20-007-0068

  「中峰三時繫念法事全集」第六十八集的播出。諸位觀眾大家好,阿彌陀佛。這一集我們接上一集未講完的這一小段:「此經獨顯,無上心要,能念之心性,第一義諦,本源理體」,上一集我們講到這一小段。下面講「圓滿究竟萬德」。這是這部經裡獨顯的三樁事情。無上心要是我們念佛的真心,要用真心念,這個真心在初學的時候就是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念到契入境界的時候,你這一念念佛的心成熟了,離開了妄想分別執著,不但念佛的時候不夾雜妄想分別執著,平常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都不夾雜妄想分別執著,這個時候是什麼境界?這是一心不亂,你念佛的功夫得一心了。如果還沒得一心,你念佛的時候能夠真正做到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這叫功夫成片。

  功夫成片是一心不亂裡面最淺的,最淺的功夫,但是你如果有功夫成片,你決定往生,好像西方極樂世界簽證你就拿到了,生凡聖同居土。如果得一心不亂,你就生方便有餘土。再提升,提升到理一心不亂。事一心生方便土,理一心生實報土,理一心是離念,事一心是離相。《金剛經》上講離四相,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那是事一心不亂。如果連心裡的念頭都沒有,無我見、無人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那麼你就達到理一心不亂,禪宗說的明心見性、大徹大悟,生實報莊嚴土。我們會問我們這一生能不能達到這個境界?我回答你,答案是肯定的,問題就是你自己肯不肯用功。這個事情都不是求別人的,古聖先賢講得很好,人生在世求人難、升天難。求人的事情困難,人家不答應你,你就沒有辦法,所以求人難。修行這個事情是求自己不是求別人,問題就是你自己肯不肯放下,肯不肯放下自私自利?肯不肯放下名聞利養?肯不肯放下五欲六塵的享受?肯不肯放下貪瞋痴慢?家師常常勸勉同修,只要你肯放下,你就入境界,你就契入,你不肯放下那沒辦法,佛菩薩也幫不上忙,佛菩薩只能教我們原理原則、方法,除此以外,他幫不上忙。所以要自己肯放下,放下就是看破,看破你就會放得更徹底,自然就入境界了。

  禪宗裡面講明心見性,我們能不能做到明心見性?能。到明心見性那是大徹大悟,到這個境界是理一心不亂,生西方極樂世界實報莊嚴土。見性決定不著相,著相沒見性,這是講見性是什麼樣子。我們自己會不會感覺自己有沒有見性?自己知道嗎?知道,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只要你還著相,著相就是你還有分別執著,著相就是分別執著,你沒見性。見性的人決定不著相,不會著那個相。見性的人在日常生活當中肯定隨緣,沒有見性的人肯定是攀緣,不一樣。見性的人得大自在,沒有見性的人不自在,也就是說他有掛礙,他有牽掛,他有障礙,他沒有得大自在。這一部《彌陀經》,這一句阿彌陀佛,比參禪的方法容易達到參禪最高境界明心見性,這個方法比宗門容易。

  諸位要是真的想學,家師他五十年的經驗可以提供給我們參考。家師他真正是得力於章嘉大師的指導,五十幾年前他跟章嘉大師第一次見面,大師就教他「看破、放下」,從「布施」學起,家師學佛就是他老人家第一次開示,五十年來真正依教奉行。家師也很謙虛,他說他是中下根性,不是上根,這一生認真依照老師的指導修學逐漸逐漸提升,境界提升,是這樣提升起來,不是上根利智。上根利智是所謂一聞千悟,他說他不是,他是慢慢一步一步提升起來。就像孔老夫子的境界提升一樣,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而不逾矩,不逾矩就是不超越規矩,家師說他確實也是這麼提升,真的是十年一個大的提升。

  所以人不能不修長壽,長壽要怎麼修法?長壽,實在講還是老師教導,老師的恩德大,老師教他修三種布施,修財布施得財富,就是物質生活不缺乏。我們不求富裕,求富裕怎麼樣?求富裕容易墮落,那是一個關口。物質生活太富裕的時候,你就不想往生西方,你不知道輪迴的苦。你看釋迦牟尼佛在世,他是王子出身,他捨棄了王位,捨棄了榮華富貴的生活,出去托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教給我們看,做給我們看,我們要懂得這個意思。決定不貪圖世間的享受,永遠保持高度的智慧,高度的警覺,不會墮落,真正像宗門大德常講的「百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得學這個本事,永遠生活在清涼自在的境界裡頭,這多快樂,這種快樂別人不知道。孔夫子所說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那個「說」字跟「悅」是同一個字,但是音不同,那個悅就是法喜充滿,佛法講法喜充滿,喜悅。

  「圓滿究竟萬德」,這裡頭有幾句,「智究竟證般若德」。智慧圓滿,智慧是一切德的根本,智慧是真心的本體,我們講心性,是心性的本體,所以智有能見、能聞、能覺、能知,見聞覺知,佛在楞嚴會上講得很清楚。我們一般在經教裡面,祖師的講經說法,或者他註疏裡面,常常講靈知。心,譬如中峰禪師在開示裡面就講三種心:肉團心,我們現在身體裡面的心臟;緣慮心,現在妄相分別的這個心;靈知心,般若是靈知心。一切法,因心成體,那這樣你就懂得一切法都能見、能聽、能覺、能知,見聞覺知。這就是說一切法,除了動物有見聞覺知,礦物、植物,像日本江本勝博士實驗水的結晶,在不同的地方,對東京那杯水來祝福、來祈禱,那個水的結晶變得很好,從這個實驗也知道沒有空間的距離,沒有時空的距離,一切法都有見聞覺知。

  「斷究竟證解脫德」,斷就是斷妄想、斷分別、斷執著,只要妄想分別執著斷掉,你放下了,解脫是自在,你得大自在,這個自在不可思議。自在是什麼?你的能力恢復了,我們一般講神通,你的見能夠見到遍虛空法界,你的聽也如此,你六根的能力圓滿恢復,這是佛家講六種神通,現在人講特異功能,那是你的本能,那哪有什麼特異!只要你放下,你能夠放下一分,能力恢復一分,放下十分恢復十分。「心性究竟證法身德。三德圓滿,萬德畢具」,這是這部經裡頭獨顯的,我們要有慧眼、要有靈知,你去看、去體會它、去契入它。不要看這部經很小本、很少,這部經的內容跟《華嚴經》沒有兩樣,《華嚴經》是這部經詳細解說,所以古人講這三部經是同一部,一即是三,三即是一。

  再接下來看下面第三小段:「大本云:若不往昔修福慧,於此正法不能聞,已曾欽奉諸如來,故得因緣聞此義」。大本是指《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是《阿彌陀經》的詳細說明,所以有大本、小本之稱。小本簡略,便於受持,便於讀誦,便於修行,但是修淨宗法門的人,大本不能不讀,為什麼?你讀大本,許許多多疑問你就可以化解了。至於受持,我們要把經義落實那當然是愈簡單愈好。所以小本是大本的綱要,是大本的綱領,講得比較詳細。我們在生活當中,念佛要怎麼生活,生活中要怎麼念佛,這個大本說得詳細,平常怎麼做人做事,存什麼心,這樣來信願念佛才會相應,這個大本說得詳細。

  尤其前面蕅益大師給我們講的「此經獨顯」,這是一切經裡頭都沒有說過。獨顯三樁事情,第一個是「無上心要」,第二個是「諸佛名字」,就是阿彌陀佛,第三個是「圓滿究竟萬德」,就是你的智慧圓滿,你的德能圓滿,你的相好圓滿,你的法身圓滿,你的解脫圓滿,沒有一樣不圓滿,這部經真正不可思議。如果你要更詳細的了解,那就還有《大方廣佛華嚴經》,那是把這些事情講到非常詳細、非常明白、非常透徹。所以古德又說《華嚴經》是大本的《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是中本《華嚴》,《阿彌陀經》是小本《華嚴》。這三經講的都是一樁事情,只是說的有簡單、有詳細。所以你要想詳細了解,你就讀《華嚴》,若是落實在生活當中那就是《阿彌陀經》、《無量壽經》,全部的《華嚴》把它濃縮就是《佛說阿彌陀經》,不可思議。

  所以這個地方我們引用大本這句話,這是一首偈,你要真懂得了,你就會珍惜我們這一生,這一生實在太幸運了。「若不往昔修福慧」,假如不是過去生中生生世世修福修慧,這就是《彌陀經》上講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多善根(善根是慧,智慧)、多福德,所以無量劫中生生世世修福修慧,這是你的善根多、福德多。「於此正法不能聞」,這個正法就是淨宗,淨土法門,你聽不到,你如果沒有善根福德因緣深厚,聽不到,縱然聽到了,聽到也不相信,當面錯過。這個正法就是淨宗法門,這個你聽不到。所以善根福德因緣如果不足,你對這個法門就有很多疑問,不肯相信,不肯接受,自以為聰明。

  下面兩句是「已曾欽奉諸如來」,這是什麼?這是因緣,過去生中與佛有緣,曾經學過佛法依教奉行。為什麼沒有成功?不成功的原因還是沒放下。對於這個世間名利沒有放下,財色名食睡還有貪愛,還有執著,所以雖然親近諸如來(這個諸如來包括菩薩、包括善知識),雖然親近,沒能成就。雖沒能成就,這個緣還在,這一生當中又遇到了,遇到了,時節因緣不同。所以每個人遇到佛法,尤其遇到淨土發心修學,各人的因緣也不同,有人早,有人慢,各種不同的因緣,有人在國內遇到,有人在國外才遇到,所以他有一個時節因緣,這就是諸佛護念,佛菩薩暗中幫忙你。什麼時候緣成就了,就是你能接受,你可以相信,善知識就遇到了。

  甚至於有很多人善根、福德很深厚,一生迷在五欲六塵裡頭,他到臨命終才發現,臨命終時他才相信。像十幾年前在美國華盛頓有一位周廣大先生得到癌症,醫生放棄治療,他的太太、家人很著急,去華盛頓找我們淨宗學會,認為沒辦法治療了,只有找佛菩薩。剛好那時候龔振華居士在(龔居士也已經往生很多年了),龔振華去了就告訴他,叫他放下,這個世間這麼痛苦,有什麼好留戀的?西方有一個極樂世界,釋迦牟尼佛為我們介紹,只要信願念佛,臨終一念十念就能往生到西方,這個世間這麼痛苦,你要放下不可以貪戀。這個周先生他連皈依都沒有,臨終前三天才聽到這個法門,平常人很老實、很好,開麵包店,但是沒有因緣遇到佛法,到臨終前三天才遇到,遇到華盛頓淨宗學會龔居士勸他念佛求生西方。他過去生中善根福德很深厚,這一生遇到這個緣,他真正放下了,一心念阿彌陀佛,告訴家人不要再為他找醫生,他一心一意要求往生西方,不要再住在這個娑婆世界受苦,這些同修、家親眷屬在旁邊就幫助他念佛,他自己也念。這樣念了三天,看到阿彌陀佛從雲端下來,西方三聖從雲端下來接引他往生,三天。這是他的緣,所以每個人的緣成熟的時候都不一樣,真正是「佛氏門中,不捨一人」,每個人的因緣不一樣。

  所以我們不能夠輕視一些不學佛、不念佛的人,也不可以輕視他,為什麼?我們凡夫不知道他過去生種的善根福德因緣什麼時候成熟,說不定他在臨終時一天、二天那個緣成熟,往生的品位比我們還高,我們還比不上他,這個事情是有不是沒有。所以學佛的人時時刻刻要懂得尊重一切眾生,不敢輕慢一切眾生,這是正確的。應當像諸佛如來一樣以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對待一切眾生。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萬物皆有法性,你如果能見到眾生的佛性,見到萬物的法性,那就恭喜你,你就不是凡夫,你已經明心見性,你是法身菩薩。大乘教裡頭就是教我們這些事情,尊重一切眾生,「情與無情,同圓種智」。

  我們今天自己也非常慶幸這四句偈我們有分,過去生中確實修福修慧,過去生中確實與佛有緣。我們一接觸,遇到善知識給我們一分析、一解說,我們就相信了,也非常認真努力學習,確實境界每年往上提升,這一生當中法喜充滿,歡喜無比,沒有憂慮,沒有煩惱,沒有牽掛,從內心裡面把一切對立化解,首先求得心性和睦,這就是身體健康。

  我們的身體為什麼不健康?就是有煩惱,煩惱會使身體的器官、細胞對立。所以古時候古人講的話都非常有道理,說「憂能使人老」,一個人如果常常煩惱,憂慮牽掛的事情太多,這個人就老得很快。現在看到有人三四十歲、四五十歲,看起來像六七十歲,什麼原因?憂慮的事情太多,憂能使人老,就是煩惱。煩惱使一個人老化得很快,所以我們身體要健康就要從伏煩惱、斷煩惱這上面下手。

  我們精進最大的障礙也是煩惱習氣,所以你必須放下。基本的煩惱障礙就是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家師講這十六個字,常常奉勸諸位同修,如果這十六個字真的放下,你頭一個關口突破了,你就走上菩提道。如果這十六個字放不下,你學佛還是在門外,還沒進門。這十六個字是大門,進到大門之後那不一樣,境界不相同,然後你才能夠登堂入室。如果以淨土四土三輩九品來講,你入門就是凡聖同居土,再提升,登堂那就是方便有餘土,入室就是實報莊嚴土。我們能不能入室?我的答案是肯定的,只要自己用功不斷的放下。

  所以家師時常講起他非常感謝章嘉大師,念念不忘他老人家的恩德,他頭一天教誨他的這六個字妙絕了。一切菩薩成佛,從初發心到如來地修什麼?沒有別的,就是看得破、放得下。看破、放下,這兩個方法輾轉相輔相成,放下幫助你看破,看破又幫助你放下,這裡面落實到行動就是布施,三種布施,放下就是要從布施做起。財布施得相好(在果上,財布施得相好),法布施得智慧,無畏布施得長壽,三種果報是自己修的。這三種布施決定沒有止盡的,三種果報無量無邊,也是沒有止盡的,到如來才真正圓滿,所以等覺菩薩還是修這三種布施,修財布施、修法布施、修無畏布施。行門,一個布施就圓滿了。

  雖然菩薩講六波羅蜜,六波羅蜜實在講就是一個布施。諸位想一想,持戒波羅蜜、忍辱波羅蜜是無畏布施,精進波羅蜜、禪定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是法布施。布施裡頭就有財,後面的五度就是法布施跟無畏布施所開展出來的,合起來講就是「布施」兩個字。你真正搞清楚,真正搞明白了,你自自然然就肯修,你就肯做。因為平常我們不懂這個道理,凡夫的煩惱是吝嗇、小氣,不肯布施,不肯幫助別人,自私自利,不但不肯幫助別人,還想方法把別人的東西佔為己有,侵佔,所謂損人損己,說損人利己這也是有問題,實際上損人不利己,這是損福,損自己的福報。你現在眼前好像佔到別人便宜,但是你命中的福折掉了,已經把自己命裡的福報大幅度的打折扣,所以這是迷惑無知不了解事實真相。他不曉得布施愈施愈多,到最後福報多大?遍虛空法界。我們居住的生活環境是華藏世界,是極樂世界。照顧我們的這些人是諸佛菩薩,是聲聞緣覺。苦難眾生是誰?九法界眾生,九法界眾生是我們的福田,我們種福,我們去幫助他,九法界眾生是我們布施的對象。上供諸佛菩薩,下施一切眾生,你才能夠得圓滿的福報、圓滿的智慧、圓滿的相好,在大乘佛法裡面講法身、般若、解脫,是這樣修成的。

  再看第四小段,「占察經云:雜亂垢心,雖誦我名,而不為聞,以不能生決定信解,但獲世間善報,不得廣大深妙利益。若到一行三昧,則成廣大微妙行心,名得相似無生法忍,乃為聞十方佛名」。占察就是《占察善惡業報經》,裡頭有這一段話說得很好。《占察經》是地藏菩薩的經,地藏菩薩有三部經,現在大家常常讀誦的是《地藏菩薩本願經》,另外一部是《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第三種就是《占察善惡業報經》,這叫「地藏三經」。這經上有這麼一段話,都是講持名念佛,但這是念地藏菩薩。現在修地藏法門的人也不少,我們也看得很多。

  這一段話非常重要,「雜亂垢心」就是你心不誠,你的妄念很多,牽腸掛肚的事情很多,這就是雜亂垢心。你貪瞋痴慢沒有放下,名聞利養沒有放下,五欲六塵沒有放下,自私自利沒有放下,這就是雜亂垢心,這樣的心雖然念地藏菩薩名號,「而不為聞」,這就不算聞菩薩的名號。這個聞叫聞慧,如果是雜亂垢心,這不是智慧,不是真修。「以」,是為什麼?因為你不能生決定信解,換句話說,你沒有信,你沒有願,你的信不是真信,古人所講的露水道心,就像露水一樣,道心就像露水,太陽一出來就沒有了,你的信心不真實。

  雖然念佛、念菩薩名號,沒有信心,沒有願心,念佛菩薩名號也有好處,也有利益,什麼利益?「但獲世間善報」,這是口善。口念佛、念菩薩,這是口善,但是「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這是古大德講的兩句話。喊破喉嚨也枉然是什麼?你不能往生。阿彌陀佛念到喉嚨都破了也不能往生,這就是枉然,但是你能得到世間福報,這肯定是有。念佛的名號、念菩薩的名號得世間福報,但是你出不了三界,出不了輪迴,你不能往生,所以你只能得這個好處,這一生了生死、脫輪迴、出三界,這是決定得不到,所以「不得廣大深妙利益」,問題在這個地方。廣大深妙利益是了生死、出輪迴、成佛道,這是廣大深妙利益,雜亂垢心得不到這個利益,只能得世間福報。

  「若到一行三昧,則成廣大微妙行心」,什麼叫一行三昧?底下又再解說,中國古大德教人一門深入,世間法也不例外。你說讀書,中國古時候老師教學生讀書,課程就一門,不像現在學校開好多門功課,這堂課甲老師來教,第二堂課再換一個老師,乙來教,課程不一樣,一天學好幾樣。在中國古人不是這個做法,古人老師就一個,私塾的老師只有一個,教你的時候是一門功課,這門功課學完了才可以學第二門功課,決定不可以兩門功課同時學習,為什麼?你亂了,效果收不到。這就跟我們佛法講的「一行三昧」的意思很相像,所以你只能學一部經。

  家師當年到台中蓮社跟李老師學經教,李老師也是這個教法。你學一部經,這部經還沒學會不能同時又學另外一部經,這樣他就不教了。一定要你這部學會了,李老師學會的標準就是你能上台將這部經講十遍,他在下面聽,他聽了可以了,他點頭,及格了,這部經你才算學會,這樣才能再換另外一部經,不能同時學兩部,這樣學不能成就。所以「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你才能成就廣大微妙行心,就是這裡講的一行三昧,你才能成就。

  「廣大微妙行心」,你看這個文字也能懂得這個意思,你的心量拓開,智慧現前。微妙是智慧,廣大是心量,大乘佛法裡頭佛菩薩常講「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就是微妙行心。「名得相似無生法忍」,無生法忍是相似,不是真正得到,相似無生法忍。真正得到無生法忍在大乘法裡面要七地以上,七地菩薩是下品無生忍,八地菩薩是中品無生法忍,九地菩薩是上品無生法忍,這個高。相似也就相當可觀了,心定了,於一切法不分別、不執著,這是相似。真的無生法忍那是妄想也差不多斷盡了。相似的時候妄想還是有,這個妄想是我們凡人沒有辦法體會得到,很微細,到七地菩薩才知道,那個定功之深我們無法想像。

  現在我們看到許許多多學術界的大學教授,對特異功能、對這些不同維次空間(我們一般講靈界)的訊息很有興趣,研究的人很多。但是我們很清楚、很明白,他那個境界連須陀洹都達不到,但是有個好處,總是把自己的心量拓開、眼光放大,超越科學、超越哲學,這是一個好現象,總是突破了科學跟哲學。它的成效是剛剛接觸邊緣,在佛法裡面是連小乘須陀洹的境界都達不到。

  小乘須陀洹的境界已經是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大乘經上佛常講,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斷盡了。這些有特異功能的人表現許許多多不思議的境界,但是他們八十八品見惑沒斷,只是他們的心地比一般人稍微清淨一些。這正是印光大師所說的「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二分誠敬得二分利益」,這是我們一般人能做得到的。我們有幾分真誠,確確實實會有幾分不思議的功德利益,但是這些功德利益都是相似的,不是真實的。什麼叫相似?相似,就是你雖然得到,也很容易失掉。真實的是得到之後不會失掉,所以須陀洹雖然是小乘初果,他很了不起,他位不退,位不退就是他所得到的不會失去。三界六道裡面這些眾生,他得到的會失去,沒有辦法脫離輪迴,不能了生死,壽命到了,捨身再受身,前世的事情都忘掉了,隔陰之迷,他會失掉,不能永遠保持。須陀洹就有能力,他能保持,所以他天上人間七次往來決定不墮三惡道,這七次往來,他一定證阿羅漢果,所以他叫做位不退,一直到證阿羅漢果。

  阿羅漢再向上提升是菩薩,菩薩證得行不退,就是決定不會退到小乘,他永遠保持著犧牲奉獻,為一切苦難眾生服務,縱然捨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他不會退到小乘,菩薩不會退到小乘,這是世出世間沒有一個不讚歎的。能夠捨己為人,這菩薩所修的,小乘的人不行,小乘人沒有這麼大的心量,小乘偏重在自己修學,因為他們感覺眾生太難度,你好意幫助他,他惡意對待你,所以小乘人到這裡他就退心了,眾生難度,菩薩行難修,還是去做他的小乘聖人就好。小乘聖人教人,我以善意教你,你也以善意回報,他就很喜歡教你,如果你不接受,以惡意對他,他就退轉了,以後再也不會跟你見面。不像大乘菩薩,大乘菩薩慈悲心重,眾生惡意對待他,他還是以善意對待眾生,總有一天這個眾生會回頭、會覺悟,他有耐心等待,決定不捨棄,所以大乘菩薩值得人尊敬,可貴。

  菩薩再升級就入佛境界,叫法身菩薩。法身菩薩入佛的境界,對於宇宙人生真相真正通達明瞭,在這個時候真的可以說只生智慧不生煩惱。在我們中國第一個代表的人物就是禪宗六祖惠能大師,你看他見到五祖的時候,他說弟子心中常生智慧,那是入佛的境界,法身菩薩。這集的時間到了,我們就報告到此地,下面我們下一集再繼續向大家報告。謝謝大家的收看,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