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中峰三時繫念法事全集〈複講20-15〉  (第五十六集)  2005  高雄佛教衛星電視台  檔名:WD20-007-0056

  「中峰三時繫念法事全集」第五十六集的播出。諸位觀眾大家好,阿彌陀佛。這一集請大家看第四小段,第四小段,這是《彌陀要解》,蕅益大師的註解,「永明所謂『十人九蹉路,陰境忽現前,瞥爾隨他去』。此誠可寒心也」,這是第四小段。蕅益大師告訴我們永明延壽大師,這個話是永明延壽大師所說的。永明延壽大師是南北朝時代的人,根據傳記裡面記載,他也是阿彌陀佛化身再來,是我們中國淨土宗第六代的祖師,也是來表演給我們看。在他出世的那個時代,禪風很興盛,就是參禪的風氣很流行,所以他老人家示現先學禪,跟一般人一樣,先去學禪,在禪裡面參到大徹大悟,示現大徹大悟之後,回歸到淨土,以後回歸淨土修學淨土法門,所以在那個時候他老人家就提倡禪淨雙修,這個諸位一定要懂得,他這個提倡是契合當時那個時代,當時這些學佛的人大部分都學禪,是針對那個時代的人,適合那個時代修學人的根機。

  所以他有「四料簡」教我們揀別法門的殊勝,這個三句話是第一首偈裡所說的,它前面有一句「有禪無淨土」,就是我們剛才念的這三句,但是前面還有一句,說「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陰境忽現前,瞥爾隨他去」,這四句一首偈。有禪沒有淨土,就是說十個修行人可能有九個人會走錯路,為什麼?這是特別在臨命終的時候「陰境現前」,就是臨命終的時候參禪參得不得力,也就是說參禪還沒有達到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有的參禪雖然開悟,但是還沒有徹悟,還沒徹證,臨命終就不得力了。實在說禪一定要到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才會得力,沒有到徹悟,也就是說你不能參到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還是隨著業力去六道輪迴。也就是說你參禪沒開悟,甚至都還沒有得禪定,得禪定就很不容易。

  隨著你禪定功夫的淺深,得禪定還是不能出三界,看你定功淺深,定功深的生到色界天,更深的生到四空天,四禪四空,出不了六道輪迴。如果參禪只有得禪定可以生天,可是不能超越三界,還是隨著業力在轉。你生到四禪四空天,雖然壽命很長,但是時間長總是有時間到的一天,時間一到,定力失掉一樣再墮落,繼續六道輪迴,這種例子太多太多。

  當時禪風很興盛,永明大師也沒有辦法勸導這些人都放棄參禪來修淨土,如果這樣跟大家講,他們不會接受,所以他就提倡「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就是勸當時的人,你要是修禪再兼修淨土,更殊勝、更圓滿,這真正是苦心。就是勸當時的人,禪要不得力還有個淨可以依靠不會落空,所以禪那邊功夫要不得力,淨這邊得度了。我們聽了大師這些話千萬不要去禪淨雙修,我們要知道這是他當時那個時代的人跟我們這個時代的人不同,我們要知道大師當時提倡的用意,這點不可以不知道。當時的人不肯放棄參禪,所以大師只好委屈婉轉勸大家參禪再來兼修淨土,所以禪淨雙修是對那個時代的人講的,不是對我們說的,不是對我們專修淨土法門的人說的,如果我們已經選擇淨土法門來修學,這就很殊勝,說「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所以我們看古人的文字要曉得他說這個話、寫這個文字是對什麼人講的,用意何在,一定要清楚、要明白,我們才能得到受用,你要是看錯、聽錯了就不能怪人,他們沒錯,過失在我們自己。

  又何況世尊在《大集經》裡面給我們說了一個總原則,說正法時期戒律成就,世尊滅度後一千年,這個時期叫做正法時期,在正法時期嚴持戒律就可以斷煩惱出三界,持清淨比丘戒你就可以證阿羅漢果,這是正法時期戒律成就。像法時期禪定成就,像法時期除了持戒還要加學禪,但是斷煩惱出三界的人就比較少了,比正法時期少,沒那麼多了,但是得禪定的人很多。像法時期是世尊滅度後第一個一千年過去,第二個一千年,這個時期叫做像法時期。第二個一千年,佛滅度後,二千年過去了,第三個一千年開始就進入末法時期,末法時期淨土成就。我們今天生在末法,照中國古人的記載,近代印光祖師、虛雲老和尚都採用中國古代的記載,釋迦牟尼佛滅度到今天已經三千零二十幾年了,三千多年。換句話說,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也已經過了一千年,現在是末法第二個一千年的開端。末法有一萬年,換句話說,末法往後還有九千年。

  很多人講世界末日,這是西洋人說的,佛法沒有講末日,佛法講末法,它不是講末日,末法。就是說釋迦牟尼佛教化眾生的法運在我們這個階段依舊是有起有落,有起落,有時候佛法很高潮、很興盛,過一段時間又沒落了,又很低潮,有起有落,尤其在末法這一萬年起起落落。但是末法再高潮也很難跟正法、像法時期相比,因為末法時期,我們處在這個末法時期,人心造惡一直增加,災難一直出現,這個世界污染愈來愈嚴重,人心的污染,思想的污染、精神的污染、生理的污染、環境的污染,這跟正法時期、像法時期當然是不能比的。所以雖然末法一萬年,佛法有起有落,再怎麼興盛也沒辦法跟正法時期、像法時期相比。

  在末法時期修行,在一生當中你要是想了生死出三界只有這一個淨土法門,這個法門無比殊勝,「往生經」裡面尤其不可思議。《彌陀要解》永明大師這一段話非常感嘆,學佛的同學把淨宗法門疏忽。我們末法一萬年要了生死出三界,唯一依靠就是「往生經」,「往生經」第一部就是《無量壽經》,第二部《佛說阿彌陀經》,第三部《佛說觀無量壽佛經》,這就是「往生經」。佛在《無量壽經》也給我們授記,末法一萬年佛所有的經法都滅盡了,唯獨《無量壽經》再多留一百年,為什麼它可以多留一百年?法都滅盡,一萬二千年以後那一百年當中,如果有人有因緣遇到《無量壽經》念佛發願,他還是可以往生西方淨土,所以世尊說,特別這部經多留一百年,可見末法度眾生了生死成佛道,一生當中要達到究竟圓滿的成就,唯一的依靠就是「往生經」。

  再看下面這一段,「修行唯有念佛最為穩當,自有信願持名淨業之力,又仗彌陀慈悲願力,所用之功,決定不虛,佛及聖眾,現前慰導,故得無顛倒,自在往生也!」這一段就是講我們修淨業靠自己信願行自己的力量,依靠阿彌陀佛的願力,修學決定不會落空,臨命終時,佛及聖眾現前安慰引導,所以我們的心能夠不顛倒,這樣自在往生。這些話句句都是實話,句句都是事實真相。

  「修行」這兩個字的意思一定要清楚,決定不能含糊。行是行為,行為太多了,世尊把它歸納為三大類,口的言語,口業行為;身體的造作,身業的行為;念頭的起滅,意業的行為,行為再多總不出這三大類,身口意三業,為什麼?能造的身口意。行為就是造作,但是造作裡面有善有惡,所以佛教導我們初學的人,惡的行為要斷,善的行為要學,斷惡修善,這是佛教初學。修學有了一定的成就,佛把修行再提升一級,善惡都是染著,所以佛一定會教導我們染著要斷,要修清淨心,這個境界就提高了。遠離一切污染,污染是妄想分別執著。斷惡不著斷惡的相,修善不著修善的相,永遠保持身心的清淨平等,這就是淨業。身心清淨,念佛求生淨土。跟諸位說,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品位不一樣,有九品往生,三輩九品。斷惡修善的人念佛求生淨土生凡聖同居土;如果斷惡修善又不著相,這種人身心清淨,他往生淨土生方便有餘土,提升到阿羅漢的境界;再進一步提升到法身菩薩,生實報莊嚴土,這品位高,所以四土三輩九品,這是我們念佛修行功夫淺深來分的。

  我們修淨土不少年了,應當要把我們的境界往上提升,好像我們讀書一樣,年年要提升,不能停留在原來的階段。所以這幾年我們導師 淨空上人特別強調「純淨純善」,這是教我們修學境界要向這個目標提升,提升到純淨純善。過去雖然修淨修善,還不純,還有夾雜,夾雜就是污染,染著。純淨純善,這完全沒有污染,這是淨業的標準。如果能夠提升到純淨純善,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實報莊嚴土,比方便有餘土更高,我們要在這上面努力精進不懈怠。

  所以大師教導我們「修行唯有念佛最為穩當」,要怎樣修淨業?就用念佛的方法。怎麼個修法?念頭才起來就「阿彌陀佛」,不管這個念頭是善念還是惡念,念頭一起就轉成阿彌陀佛這一念,所有的善念惡念都轉成佛念,這樣才是真正念佛。阿彌陀佛純淨純善,這最穩當、簡單容易、快速,成就高。念佛屬於行,信願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條件就是這三個條件,要真信不懷疑,要真正發願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留戀這個世界。有了信願就要注重行,行就是念佛,念佛是正行,念佛要達到一心不亂、功夫成片,這樣具足信願行,此生決定往生西方。如果有信願,行沒辦法達到功夫成片,臨命終時往生西方還是沒把握,那就要看臨命終時最後那一念,若還是真信切願念佛當然可以往生,所以我們在行這個部分也不可以疏忽。有行,斷惡修善念佛,你要是不願意往生西方,這也不能往生西方。有信願沒有行,這個行沒達到經典講的標準,這個往生也沒把握。所以信願行這個行的部分我們仍然要注重,這是淨土修學的三個條件,缺一個都不行。

  念佛理論依據在前面跟諸位報告過了,世尊在《觀無量壽佛經》裡面說過「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這是念佛理論的依據。一切眾生的真心本性跟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無二無別,同一個真心,同一個本性。真心本性是純淨純善,決定沒有毫分不善夾雜,沒有毫分不淨夾雜,純淨純善,所以你本來是佛,就是「是心是佛」,《華嚴》、《圓覺》上所說的「一切眾生本來成佛」就是從這個角度來看、來說的。我們現在雖然迷了,迷了不要緊,迷了怎麼樣?我們的真心本性沒有絲毫改變。真心本性,大乘經裡面講了很多,它沒有生滅,也沒有來去,沒有一也沒有二,所謂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增不減、非有非無,這是它的特性,而且這個特性裡面還具足了靈明覺知。

  世尊在楞嚴會上為我們講的見聞覺知,見聞覺知本性具足,虛空法界剎土眾生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包括虛空世界一切眾生,這東西從哪裡來的?心現識變的,所以它的理體是心性,心性具足靈知,由此可知,虛空世界一切萬物都有靈知,換句話說,都有見聞覺知,也就是說它能看、能聽、能覺、能知,它也能看也會聽,它也有感覺,它也知道,不但動物有,植物也有,礦物也有,虛空也有,不可思議。

  日本江本勝博士這十年來他用科學方法來實驗、來觀察,發現水有見聞覺知,再引申,他們觀察很多植物,發現植物有見聞覺知,在日常生活用品、食品裡面,他們也發現有見聞覺知,像米飯、饅頭、香蕉、蘋果,這些食物他們都曾經做了實驗,證明食物真的也有見聞覺知。見聞覺知是法性,從哪裡來的?法爾如是,它本來就是這樣。所以再深入去觀察、去實驗,連泥沙石塊這些礦物也都有見聞覺知。大概最不容易觀察出來的就是虛空,虛空就空空的,虛空也有見聞覺知,所以整個宇宙沒有一法沒有見聞覺知。所以這大乘經上講的你要能夠深信不疑惑,科學家這些發現對你來講,你就不感覺得很奇怪,你會感覺這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這是正常的,只是現代科學家用科學方法把它證明,佛經上所說的用科學來證實了,它本來就是這樣的,一點都不奇怪。

  我們要懂得這個道理,你就曉得淨土、穢土是怎麼一回事,穢土就是污染不清淨,淨土就是清淨,實際上淨穢不二。人心善,所有一切萬物的結晶都是善的;人心不善,所有一切萬物的結晶都不善,這不是佛在經上常說的嗎?境隨心轉,《楞嚴經》上佛講「若能轉物,則同如來」,所以一切萬物是隨我們的心在轉。我們的心善,沒有一法不善,全是善的。我們的心不善,一切法統統不善。穢土怎麼來的?災難怎麼來的?不善的念頭、不善的業感感召來的,就這麼回事情。

  我們要轉變這個世界不難,居住在這個世界上的眾生只要真正能夠斷惡修善,這個世界所有一切天災人禍都消滅了,都沒有了,所以從哪裡轉?從心地上轉。這麼多年來,世界上講環境保護,過去我們導師也說了很多遍,環境保護要從哪個地方下手?從人的心地。心淨,我們的環境就清淨;心善,我們的環境就善。我們的心、念頭要是不改,不做一個改變,在環境上是沒辦法改變,收不到效果。佛的話講得好,「一切法從心想生」,講得這麼清楚,講得這麼明白,你為什麼聽不懂?為什麼不肯去做?實在說這比什麼都重要,決定不能疏忽。

  所以我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是自己淨業成就的、所感得的。我們的心不清淨,我們的行不清淨,不能生淨土,這跟淨土不會感應。所以念佛,念這一句佛號就是淨心、淨意、淨行,身語意都清淨,我們生淨土就成就了。若是口念彌陀,心裡面不清淨,起心動念還是貪瞋痴慢,還是煩惱習氣,這樣念佛不能往生,古人講的「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為什麼?你身語意不清淨,所以不能成就。你學佛什麼都沒有學到,日常生活當中還是心浮氣躁,遇到事情不知道怎麼處理,煩惱起現行,不是智慧起現行,不生智慧只生煩惱,這個學佛就很難,學佛不能成就,決定還是隨著業力轉。你要問這到底是什麼原因?每個人善根福德因緣不相同,在我們經驗當中來說,聽經太少了,所以你不覺悟,聽經太少,依舊煩惱習氣做主。所以我們要常常能想到,釋迦牟尼佛在世為什麼天天講經,四十九年沒有一天中斷過?為什麼要天天講?真正是苦口婆心,幫助我們覺悟,幫助我們回頭。從哪裡回頭?從你的煩惱習氣回過頭來不要再依煩惱習氣,不要再隨順我們自己的煩惱習氣,要依佛菩薩的教誨。經典是佛菩薩的教誨,佛菩薩教誨是我們的性德,隨順佛菩薩的教誨是隨順自己的性德,不隨順性德你肯定隨順煩惱。

  性德是什麼?性德是本善,「人之初,性本善」。性德是法性,性德是佛性,佛性是純淨純善,這叫真學佛,學了真管用,不會學的實在講連表面都學不到,從哪裡看?從他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他還是隨順他的習氣煩惱。我們看一個人,看他的行為,他講話,他的態度,就知道他的起心動念是隨順佛的教誨還是隨順他自己的煩惱習氣,如果隨順煩惱習氣,佛法真實的受用是一分一毫都得不到。我們閻浮提眾生為什麼煩惱習氣這麼重,轉不過來?《地藏經》上講的「閻浮提眾生剛強難化」,個性太剛強,很難教化。個性太剛強、太自負了,總認為自己有道理,佛菩薩講的很難接受,這是習氣太重改不過來,這樣下去當然隨業流轉。

  所以自己要常常反省、常常檢點,要把自己的毛病找出來。自己有能力發現自己的毛病,在佛法裡面講就叫開悟。你知道自己的毛病習氣在哪裡,你就開悟了,如果不知道,還沒開悟。覺悟了,悟後起修,起修是悟了之後把毛病習氣改過來,這叫真修行。我們今天修淨土,我們心不清淨,念頭不清淨,行為不清淨,這與淨土完全不相應。所以要知道信願持名修淨業,這個淨業,自己真正肯修淨業,淨業就是淨、善,表現在外面是善,內心清淨,純淨純善,這是自力,我們自己修學的力量。

  淨土法門叫做「二力法門」,二力就是二種力量的法門,自力、他力。自己信願持名,這屬於自力,我們自己這邊的力量;他力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願力的攝持,「又仗彌陀悲願力」,這是他力。「仗」是依靠,怎樣才能依靠阿彌陀佛的願力?用我們的淨業去感阿彌陀佛的願力。我們的淨業是能感,阿彌陀佛慈悲願力是能應,感應道交。一切眾生是業力感十惡,所以細細去觀察,身口意都不離十惡,這個事情很麻煩。十惡感得的是什麼果報?是三途苦報。十善感六道裡面三善道的樂報、福報,不出六道輪迴,所以淨業重要,信願持名重要。我們導師特別詳細給我們開示信願行,行的部分講得特別詳細,行也幫助信願,信願也幫助行。中峰國師講「信行願」,一般講信願行,中峰國師講信行願,把行放在中間,這也很有道理,行變成一個中心。你要是信,不去行,沒辦法證實你所信的,沒辦法滿你的願望,我們的願望就是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信願行是一而三,三而一,這點我們要知道,這就是淨業。

  我們心裡面是阿彌陀佛,口念的是阿彌陀佛,身體一切造作不離阿彌陀佛,身體造作是怎樣叫不離阿彌陀佛?把《無量壽經》、《觀經》裡面的教誨我們統統做到。譬如《觀經》三福,淨業三福都做到了;《無量壽經》「三輩往生、往生正因」,三十三品到三十七品勸我們持五戒十善這個做到了,這就是阿彌陀佛的行為。所以身學阿彌陀佛,我們沒有離開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教我們怎麼做我們就怎麼做,教我們不能做的我們就決定不做,這樣就對了,這是依照經上講的,這樣念佛念念感應道交,所謂「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所用之功」,功是功夫,「決定不虛」,到臨命終時,壽命到的時候,佛就來了。「佛及聖眾,現前慰導」,慰是安慰,佛來安慰你,佛來引導你,就是接引,所以你不會顛倒,你心裡頭不會亂,一心不亂,心不顛倒,自在往生。

  下面一段是蕅益大師對這個法門極力讚歎:「法門深妙」,深妙是講的理很深我們無法理解,這叫深妙。妙是事妙、相妙、方法巧妙。「破盡一切戲論,斬盡一切意見」,這兩句話真的是很難說得出來,蕅益大師很難說得出來,要不是入這個境界,這兩句話說不出來,不可思議。「破盡一切戲論」,什麼是戲論?給諸位說,戲論就是一切諸佛的講經說法,要跟念佛法門來相比都叫戲論,不能比。八萬四千法門不好修,很難學習,還要很長的時間。這個法門太快了,一生成就,所以是穩當、簡單容易、快速,看其他的法門當然是戲論,戲論是指佛法,所謂出世間法,「意見」是指世間法,所以這兩句是超越世出世間一切法,法門深妙,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辦法跟它相比。

  「唯馬鳴、龍樹、智者、永明之流,徹底擔荷得去。」誰能相信這個法門?誰能死心塌地修學這個法門?蕅益大師在祖師裡頭舉了幾個例子,馬鳴菩薩、龍樹菩薩,這是印度的,舉了兩個。中國歷代祖師也舉了兩個,智者大師、永明延壽大師。智者、永明都在浙江,智者大師在天台山,永明延壽大師在杭州,我們淨土宗第六代祖師,只有像他們這樣的人,他們真的是證得菩薩果位,不是普通菩薩,是法身菩薩,這都是法身菩薩的果位。而且我們曉得智者是釋迦牟尼佛再來,應化再來,永明是阿彌陀佛應化來的,古佛再來,所以他們才「徹底擔荷得去」,擔荷就是完全接受,一絲毫疑惑都沒有,依教奉行。

  「其餘世智辯聰」,其他世間最有智慧的人,最聰明的人,最有辯才的人,下面舉幾個例子:「通儒禪客」,儒家通達經論、諸子百家叫通儒,我們一般人稱大儒。禪客,禪宗裡面的祖師大德。「盡思量度,愈推愈遠」,他們要來思惟、研究、討論淨宗法門這些典籍,愈研究對這個法門的深妙反而愈遠離了,為什麼?這個法門是不思議法門,絕對不是思想、思考、研究能夠明瞭,絕對不是言語討論能夠講得明白,為什麼?因為它是佛的境界,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佛說得很好,這個事情「唯佛與佛方能究竟」。等覺菩薩對這個法門,經上也有比喻說「猶如隔羅望月」,等覺菩薩尚且如此,何況我們凡夫。這一集的時間到了,我們就報告到這裡,這一段還沒講完,下一集再繼續向大家報告。謝謝大家的收看,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