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中峰三時繫念法事全集〈複講20-15〉  (第三十三集) 2005/2/5  高雄佛教衛星電視台  檔名:WD20-007-0033

  諸位觀眾,大家好,阿彌陀佛!

  上一集講到經文「七菩提分」,七菩提分講到第五「捨」。第六「定覺分」、第七「念覺支」還未講完,這一集繼續向大家報告。

  第六個是定覺分,「於諸禪定境界,不生愛見妄想」,這是「七菩提分」的第六個「定覺分」。「定覺分」就是對於諸禪定境界,不生愛見妄想,後頭這一句非常重要。在禪定的境界是非常快樂,經上說的「禪悅為食」,那個快樂,我們沒有得到禪定的人體會不到的。真正得禪定的人,那個快樂不是我們沒有禪定的人,能夠理解的。世尊告訴我們「禪悅為食」,可見禪定當中,他有很大的快樂。得到這個快樂,他就停留在那個境界,沒有再往上進步。所以得禪定的人往往功夫不能再提升,原因是他貪著禪定裡面的境界,他著在那裡,貪那個境界,那個境界太快樂了,一般世間五欲六塵都比不上。

  四禪八定就是這樣的,因為他停留在那個境界,貪著那個境界,所以他就出不了六道輪迴。味著禪定,那個味就是法味,禪定裡面的法味,他執著了。著了就不肯捨掉,佛法裡面常講的著相,著相生起貪愛,貪愛禪定。一般還沒有得禪定的凡夫,貪愛五欲六塵;得禪定的人,他貪愛那個禪定。貪愛還是妄想。

  所以「七菩提分」的「定覺分」在這裡要特別提醒我們,你有高度的智慧,禪定裡面無論什麼樣的境界,你可以享受,你不能去執著。若執著就錯了,不執著那就對了,那一點副作用都沒有。我們現前境界也是如此,這個境界你可以享受,可是你不可去執著。如果裡面起了分別執著,你就錯了,你的麻煩就來了。這是第六個「定覺分」。

  末後一個是「念覺支」,也就是「念覺分」。「定慧均等」。這是說定與慧是平均的,平等的,如果定超過慧,就昏沉;慧超過定,掉舉,掉舉是心裡頭妄念紛飛。妄念紛飛的現象是掉舉,慧多定少,昏沉是定多慧少。所以要時常保持定慧平等,這都是屬於智慧。好!七菩提分就介紹到此。

  以上我們介紹了「七菩提分」,這是平時用功,不論修學哪一種法門,它是原理原則,不管你修哪一種法門,原理原則都一樣。包括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也包含在其中。要緊的是要會用,在日常生活當中修鍊,歷事鍊心!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實在說這個功夫,他做得非常純熟,是我們應當要知道學習的。

  末後這一段「八聖道分」,「八聖道,又名八正道,修學成就,正智現前,覺不迷也」。三十七道品末後這段就是八聖道、八聖道分。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你所依靠的一定是有根、有力,在日常生活修習當中能夠調節身心的,那一定是七菩提分。幫助你轉境界,成就你真實的功夫,這是「七菩提分」的作用。

  八正道,這是「正智現前」,你才真正能夠達到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覺正淨!這就是一般的三皈依,三皈。覺正淨一條得到了,其他兩條同時都得到。覺而不迷的人,他決定不會有邪知邪見,決定是正而不邪;決定是心地清淨,淨而不染。他心地要污染,他就不覺了;見解要不正,他也就不覺了,所以這是一而三,三而一,一個得到,其他兩個統統得到。

  我們先看八正道第一個正見,「修無漏行觀,見四諦分明」。無漏,漏好比水缸破一個洞,水會漏,漏掉了,這是比喻,比喻我們功德法財都漏掉了。漏是煩惱的代名詞,經典講的漏,就是煩惱,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

  什麼叫無漏?我們用最簡單、最容易、比較能理解的話來說,漏既然是煩惱的代名詞,《華嚴經》上講的妄想分別執著,執著就是見思煩惱,分別就是塵沙煩惱,妄想就是無明煩惱。我們以《華嚴經》的這個說法來講,比較容易體會,那我們就知道了,用《華嚴經》的這個說法大家好懂,妄想分別執著。無漏就是沒有妄想分別執著。你對宇宙人生的觀察,日常生活當中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絕對不會夾雜妄想分別執著,這就叫做「修無漏觀」,這個見解正確,正知正見,你「見四諦分明」。四諦是兩重因果,因果有兩重,含兩重。「苦、集」世間因果,「滅、道」出世間因果。

  我們常講,宇宙之間性相、理事、因果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正見。用現代世間的話來講,這就是正確的宇宙觀、人生觀。世間人講宇宙觀、人生觀,真正正確的實在講沒有!為什麼沒有?因為他的妄想分別執著夾雜在裡面,於是真相就看不清楚。佛真是了不起,教我們把這個障礙除掉,你的觀察就正確,才真正看到事實真相,這是正見。見解正確無偏差、無錯誤。

  第二「正思」,也就是正思惟,「般若無知,無所不知,是思」。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跟我們講的是「以無漏心相應思惟,動發覺知籌量,為令增長,入大涅槃」,這個叫正思惟。這個講法比較簡單、比較好懂,意思並不違背。

  家師用《般若經》上的話,「般若無知」,無知是根本智,無知是甚深的禪定,它不是不知道,它是知道,但是它沒有起作用。這個作用是自受用,不是他受用。無知是自受用,自己的受用。就是對於一切萬事萬物明瞭、清楚,但是又如如不動,這就是大乘經裡面常常跟我們講的,「寂而常照,照而常寂」,這個我們時常念到,那就是般若無知。

  般若無知就是像這樣子,「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是一念不生,一念不生,無知。「照」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像什麼?像水,風平浪靜,水清淨沒有一絲毫污染,像一面鏡子一樣,常照、常寂!水一點都沒有動,那就是寂。不動但它能夠照外面的現象,那是照,它有寂才能照,若沒有寂就不能照。水如果動,水起波浪,刮颱風,照外面就照得不清楚了,照得亂七八糟了。

  我們想這個境界,水比喻什麼?比喻我們的心。當我們的心在寂靜不動的時候,它就照,它不是不照,自自然然的照;如《心經》上說的「照見五蘊皆空」。不是有意照、也不是無意,有意無意都沒有,它本來就是這個樣子。所以佛法裡面常講「法爾如是」,法爾如是就是自然的,本來它就是這個樣子。一面鏡子照得清清楚楚,鏡子本來它就照得清清楚楚,我們的心也是跟鏡子一般,諸佛如來在果地上就是這個境界。不但佛入了這個境界,一般講寂滅忍的菩薩都是這個境界。

  寂滅忍是法雲地的菩薩、等覺菩薩,都是這個境界,比無生忍的境界還高!無生忍若跟它比,寂滅忍好像水完全靜止了,一點都不動。無生忍還有一點微微在動,你要很細心才覺察得到,你不細心,根本不知道它在動,所以這是很微細的波浪,照外面的境界也照得很清楚。我們看湖面、湖的上面風平浪靜,湖光山色,倒影在湖裡面,山的景色,我們可以在湖水上面看到山的景色,叫做湖光山色,那個景非常之美麗。你仔細再看湖水還是有一點點小波浪,不是大波浪,並不是完全平靜,這很像無生法忍菩薩的境界。

  寂滅忍的境界是連一點點波動都沒有了,這就是《般若經》上說的,般若無知的樣子,般若無知就像這樣子。我們的心靜得像湖水,連一點點的波浪都沒有了。這講般若無知,自受用。「無所不知」是起作用,起作用是他受用,對別人起作用沒有一項不知道的,叫做無所不知。諸位同學一定要知道,諸佛菩薩,菩薩,我們不說別的菩薩,說無生法忍的菩薩,七地以上。

  寂滅忍的佛菩薩確確實實遍法界虛空界,哪一個地方眾生有感;跟佛菩薩有緣、有感,佛菩薩立刻就到那個地方去現身說法。現身是應化身,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絕對沒有去想它,沒去想一想我去那裡,我要現個什麼身?沒有!沒有這個意思,是自然的。他要是去想,「我想現一個什麼身來度眾生」,那就跟我們凡夫一樣了,那是凡夫,不是菩薩。我們想不到,我們的思想想不到,所以叫做不可思議。現有情身,現無情身,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身,確實都沒有起過心,沒起一個心,也沒有動過一個念頭,就是說他永遠在寂靜的境界裡頭。

  他到我們這裡來應化,釋迦牟尼佛到我們這個世間來示現八相成道,他真的動了念頭嗎?沒有!如果他真的動了念頭,說我要來這個世間,那他就退轉了,大幅度的退轉。確實沒有起心、沒有動過念過,他還是永遠住在寂滅忍裡頭,清淨寂滅裡面,自自然然現身。現身,起作用就無所不知,這個「無所不知」從哪裡來的?無所不知是從「無知」來的。所以佛為什麼有那麼大的智慧,無論是什麼人,無論是什麼疑難雜症,你到那裡請教,立刻就給你解答,從來沒有去想一想,沒有。你問立刻就答覆你,那是什麼?在寂滅地裡面,寂滅忍裡頭,就像我剛才講的,那個湖水平靜,一點點波浪都沒有。它照外面的境界照得清清楚楚,照得很清楚。你問他,他怎麼會不知道?他當然清楚。

  你為什麼不清楚?你的心不清淨,眾生心跟佛心是一個心,佛心清淨不起波浪,眾生心無明是波浪。這個波浪還不小,大波浪、大風大浪。四十一品無明是不小的波浪,無明,這個波浪還不小。分別比無明是更大的波浪,執著是驚濤駭浪,大颱風。你看看我們有妄想、有分別、有執著,這就糟了!所以什麼都看不清楚,佛菩薩來跟我們講,我們也聽不清楚,為我們示現,我們也看不清楚。什麼原因?我們的心,水是波動,波濤駭浪,大風大浪。風是什麼?就是境界風動,禁不起外面境界的誘惑。眼見色、耳聞聲立刻就起心動念,一點定功都沒有,沒有定功就是一點智慧都沒有。

  慧從哪裡來?慧從定來的,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懂。所以佛有正思惟,法身菩薩有正思惟,明心見性了,他有正思惟,就是他思想正;前面是見解正,正見,這個思惟是正知。佛法裡頭常講「正知正見」,正知是正思惟,正見是八正道頭一個,正見。你的想法、你的看法沒有錯誤,完全是智慧。這個說法諸位較好懂。

  第三個正語,「除四邪命,攝諸口業名正語」。什麼叫做「四邪命」?註解裡頭有,《佛學大字典》也有,《教乘法數》也有,這四種多半是說出家人,但是現在在家人也犯這個毛病。

  第一個叫「方口食」。我們在日常生活的方式,喜歡巴結權貴,像古時候講的說客,遊說四方得的名聞利養。平常與有權勢、有地位的人交往,目的是要取得名利。這個地方特別要注意到的一條,為自己利益,是為自己,為自己的名聞利養,他的目的在此地,從這個地方發心的叫邪命。為了牟取自己名利,用這種方式這就叫邪命。如果是正知正見,絕對不是為自己,是為社會安全、眾生利益,那這樣你是救苦救難、大慈大悲,這是正語。關鍵在自己的存心做事情。

  方口食,像中國古時候蘇秦、張儀,他們完全是為自己,為自己的功名富貴,在諸侯、達官貴人面前遊說,製造糾紛突出自己的地位。不是為國家民族,不是為眾生利益,是為個人利益,所以他不是聖人,他是凡夫,這一類的。

  我們要知道,(因為怕諸位要是誤會,)真正需要你的時候,你確確實實有這個智慧,你有這個緣分,為社會安全、為眾生的利益,可以做一點事情,你不去做,那這樣你是錯誤的。所以這個地方,我們要分辨清楚,要知道佛說這個的真正意思。所以這個地方一個是為自,一個是為他,為他是正語,為自己就變成邪命了。這個我們要細心分辨,不可看錯了。

  第二種叫「維口食」,這個「食」實在講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生活方式。家師講經盡量把古代的術語名詞,佛經上的名相術語,盡量用現代口語的話來表達,這樣大家比較好理解。所以這個「食」就是今天講的生活方式,你用什麼方式來過生活。維口食是用咒術、占卜、算命、看相、看風水這一類的,用這一類的方式取得眾生的供養,這叫維口食。出家人不可做這方面的事情,出家人不可為人算命、看相、看地理、看風水,這樣得到供養,這叫維口食。這就不是正命。

  第三種是「仰口食」,仰口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預言。「仰觀星宿預言吉凶禍福」,一般稱預言家。在中國、在外國,這預言家很多。他們靠此生活,專門說一些吉凶禍福的預言,也能得到一些人的供養。自古以來古今中外都有,因為眾生的心理總是希望趨吉避凶,希望避開凶災,所以對於很多預言也都很關心,關心跟重視,所謂「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

  在千禧年前後,千禧年二千年,公元二千年前後,這一、二年,真的古今中外有很多的預言,都說這個時候有大災難。甚至於有一些經典裡面記載世界末日,這是西洋、西洋的預言家講的世界末日,這在《聖經》,在基督教的《聖經》裡面,回教的《可蘭經》裡面,都有記載二千年是世界末日,就在這個時候會發生,災難很多很多。以預言來取得大眾的供養,這屬於仰口食。這是第三種。

  第四種是「下口食」,下口食是自己種植。因為佛給出家弟子定的制度是乞食,你拿一個缽向人乞討,一般說的像乞丐向人乞討,自己不種植,自己不去耕作。為什麼?種植就有收穫、就有生產,容易引起貪心。佛給我們制定的這些方式,都是教我們斷貪瞋痴慢。每天出去托缽,人家給你什麼吃什麼,沒有貪心、沒有分別,決定起不了貢高我慢。我自己種植生產,我有收穫,起貪心、起傲慢,「我今日收成很多,你看我收得比你還多」。會引起煩惱!佛不許可,只准許我們乞食,其他的生活方式,佛都不採取。

  以上所說的四種叫四邪命,不是正確的,佛弟子不可以用這種方式生活。因為這些生活方式都與口業有關係,我們講的是綺語,花言巧語,這裡面免不了就有妄語、兩舌、綺語。打動別人的心,希望別人供養,這都叫邪命,都是錯誤的。在這裡我們也看到世尊對我們的用心,使我們煩惱不起,常生正念。「攝諸口業」,這個口業就是妄語、兩舌、綺語、惡口,決定沒有;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這正語。

  第四正業,「除身一切邪業」。業是造作,正在造作的時候我們稱事,你做什麼事,正在造作的時候叫事。事情造作完了,這個結果叫業。所以事業,我們世間人常常把它連在一起,事是正在造作,業是造作的結果。一切與真實智慧相違背的,那個業不是正業。再換句話講,大家較好懂,你從事於任何事業,包括你學佛、修行,如果這裡面夾雜妄想分別執著,這個業就是邪業,就不是正業。正業裡頭不夾雜妄想分別執著,世出世間任何行業,只要不夾雜妄想分別執著,這才叫正業。

  你看「住清淨正身業」,也就是說明你從事於任何事業,哪一個行業都好,出家在家都一樣,你一定要與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性德相應,這正業!與這個不相應,邪業!縱然出了家,講經說法,講經說法目的在哪裡?目的是提高知名度,是希望大家對我尊敬,希望大家對我供養,這是邪業,這不是正業,這在佛經上叫不淨說法。講經說法是為續佛慧命,是為弘法利生,是幫助眾生破迷開悟,轉凡成聖,轉惡為善,絕對沒有絲毫自己利益夾雜在其中,這是正業。換句話說,有絲毫妄想分別執著夾在裡面,正業就變成邪業,邪正從這個地方來分!

  第五正命,「除三業中五種邪命,住清淨正命」。這個正命,命是生命。凡夫總是希望命長一點、命好一點。前面語業講四種邪命,就是說你謀生的方式。這五種邪命跟前面講的四種邪命很接近,但是它有差別。正命不僅僅是正命,八正道的「正」字都是無漏慧,依真實智慧;智慧裡面不夾雜妄想分別執著,這叫無漏慧,這個諸位就容易懂了。

  智慧裡面夾雜著妄想分別執著,或者說得更清楚一點,智慧裡面夾雜著自私自利,夾雜著個人希求名聞利養,夾雜貪瞋痴慢,一切都不正,全部都變邪了。不夾雜,絕對不夾雜自私自利,絕對不夾雜名聞利養,絕對不夾雜貪瞋痴慢,這是真正的智慧,一切都正了。三業身、口、意,前面講四邪命是專門講口,這裡頭包括有身、包括有意,這五種邪命,比前面的範圍要大。

  這五種邪命,第一個是「詐現異相奇特」,詐現就是欺詐,現一些奇奇怪怪的來吸引人。這個心術不正,故意表現與人不相同,古時候就有!修苦行,苦行是古印度宗教所敬仰的,佛法也非常尊重。如果他這個人修苦行的目的是在哪裡?目的是叫別人對他生起信心、恭敬心,供養他,目的在這裡,這種心態修苦行,這是心術不正。剛才講了夾雜著名聞利養,夾雜著自私自利,沒有真正的德行,用這個方法。這是第一種。

  第二種自己說自己的功德,「為利養故,自說功德」。目的在引誘別人,還是求自己的名聞利養,為名聞利養自說功德,說自己做了多少功德,自己有什麼功德,自己讚歎自己,這就是自說功德。

  第三種「占相吉凶,為人說法」,說法裡頭夾雜著占卜、看相、算命、看風水,教人怎麼樣趨吉避凶,目的都是為貪取、貪圖利養。這都是不正當的,用這方式來貪取名利供養。

  第四種「高聲現威,令人畏敬」。用種種方法都是屬於這一類的。自己沒有實在的德能,用其他的方式,希望能夠達到自己的欲望,滿足自己的私利,在外面表現的很威風,讓人看了對他敬畏,這也是錯誤的。

  第五「說所得供養」。目的是說哪一個人供養多少,某某人,這個人供養多少,說給人聽。某人供養多少,說給人聽,意思就是你自己心裡要有數!某人供養多少,你也應該要供養多少。這當中讓人有個壓力,讓人覺得一定要供養多少。這是不許可的,這決定是佛不允許的!這五種,佛說了,都是以不正當的念頭取得名聞利養,靠這個來活命,所以叫做五種邪命,佛法決定不許可。

  「清淨正命」,這一句講的是什麼?學佛的人,無論在家出家,一定要遵守佛陀的教誨。財富,佛講得太好了,無論在家出家,布施是財富的真因。你肯修布施,你物質生活怎麼可能缺乏?一切布施供養不求,自然就來了。什麼原因?常修布施供養。

  信徒布施供養多了,自己用不完,輾轉布施,替他修福,自己福在其中。你看看供養我的人,我把供養輾轉做布施,我有福他也有福,供養的人也有福,我不會沒福,自他都有福。如果我不肯布施,我要貪圖享受,我自己的福報就沒有了,供養的人也沒有種到福。沒有種到福怎麼辦?佛家常講「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將來下輩子要還債!人家布施供養你多少,你將來就要還多少,還的時候還得加利息,麻煩大了!

  所以有智慧的人不積蓄,看這個世間哪些地方需要,趕快布施掉。經論上常講,布施供養福無邊!邪命都是迷惑顛倒沒有智慧,自私自利的心太重了。這一種心行是造業,他哪裡有福?用欺騙的手腕來對付別人,大錯特錯。

  第六正精進,「勤行精進,修涅槃道」,所以統統依真實的智慧。我們今天的「正精進」是什麼?念佛求生淨土,求生淨土就是大涅槃道。我們這一生當中決定能夠圓滿達到,能不能成就完全看你能不能精進。如果你還懈怠、還放逸,你的精神意志不能集中,那就很難講了。你這一生跟阿彌陀佛結個善緣,這一生還是去不了。為什麼?不符合西方極樂世界居民居住的條件,就那麼簡單。你不具足它的要求,它要求裡頭最重要的,「心淨則佛土淨」,你的心不清淨。

  心為什麼不清淨?夾雜著妄想分別執著,這真的最重要,妄念太多。所以我們常常講,我們跟不上一些老太婆,比不上那些愚痴的人,他什麼都不懂,字也不認識,他有真正的德行。他什麼德行?他沒有傲慢,他處處謙虛卑下,一切時一切處不敢站在人的前面。謙卑!這是德行。老實是他的德行,他沒有任何慾望,沒有任何希求;老老實實的念佛,什麼妄想他都不生,他統統放下了,這樣念幾年他成功了。我們這些自以為聰明,自以為了不起的人都不能往生。這些人我們看不起,沒有把他們放在眼裡,他們作佛去了,他們真精進!我們這些人實在說亂進、雜進,什麼都想學,樣樣放不下,壞在這裡。

  正念,「念正道及助道法」。在我們這個法門,正道是什麼?「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正道!我們修淨土的正道。助道是什麼?斷一切惡,修一切善,積功累德,迴向淨土。我們修五戒、修十善、修六度、修四攝、修三十七道品統統叫做助道法。幫助我們斷習氣、斷煩惱,幫助我們堅定信願,幫助我們一心精進,助道法,這個叫正念。

  最後一個正定,「以無漏慧相應入定」。心要定,《彌陀經》上講的「一心不亂」就是正定;「心不顛倒」是正慧。一心不亂,自己的煩惱(我們不能講滅、斷,這功夫很深,我們做不到。)伏住了。這一句阿彌陀佛念得好,信心、願心、念佛的心,把我們所有的煩惱習氣,就是妄想分別執著統統伏住了。能夠伏住,它不起現行,這就是初步的念佛三昧,我們平常講功夫成片。功夫成片是什麼樣子?就是這樣子;煩惱習氣沒斷,但是它不會發作,不起現行。

  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執著不起來,分別不起來,妄想不起來,這就叫功夫成片,這是初級的念佛三昧。你能得到這個念佛三昧,你決定往生,生凡聖同居土,有把握了,往生有把握了。

  我們這集時間已經到了,跟諸位報告到此,「正定」尚未完全講完,下一集再繼續向大家報告,多謝大家的收看,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