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中峰三時繫念法事全集〈複講20-15〉  (第十七集)  2005/2/1  高雄佛教衛星電視台  檔名:WD20-007-0017

  諸位觀眾,今天這一集是《中峰三時繫念法事全集》第十七集的播出,請大家看《佛說阿彌陀經》經文:

  【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

  從這段經文看起。經文,有很多同修如果誦過《彌陀經》,應該很好找,《彌陀經》在我們佛門是相當的普遍,一般寺院道場、家庭裡面,有很多人做早晚課以《彌陀經》為主,都是誦《彌陀經》。

  這段經文,在家師淨空上人他編的《彌陀經要解研習報告》有一個表解,這一段它的標題叫做「別序三綱」。這一句經文裡頭,最重要的是兩個「有」,所以經的經文有它關鍵的字,我們在這裡看到『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這兩個「有」,這兩字是關鍵的字眼,就是關鍵的字,經文的字,這是關鍵。

  「有世界」、「有佛」。這個「有」很確定,有,有西方極樂世界,確確實實是有西方極樂世界,確確實實有阿彌陀佛。「今現在」在西方極樂世界說法。這個西方極樂世界是事實有這個世界,我們一定要相信,相信佛說的話都是真實的,不是虛妄的。所以「有世界」、「有佛」、「今現在」,這是勸信,釋迦牟尼佛勸我們要相信,不可以有懷疑,所以這個是很肯定的。

  淨土法門修行的方法,念阿彌陀佛,這個方法很簡單,大家都會念,三歲小孩也會念,可是八十歲老人他不一定會相信。這個法門佛在本經裡面以及《無量壽經》裡面給我們講得很清楚,這個法門是難信之法,這個信比較困難,行不困難,行,念阿彌陀佛這個不困難,最難就是在信心。如果能夠深信,真信不懷疑,修學這個法門決定能得到成就,所以第一跟我們講信,勸信。所以「有世界」、「有佛」、「今現在」這是勸我們要相信這個事實,這是確確實實的。

  「世界、極樂」是勸願,確實有這個世界,有極樂世界,勸我們相信之後要發願,願意求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這是有信才有願。如果信心不夠,這個願也發不起來。縱然口頭上說願意要往生西方,實際上信心不足,有懷疑,這個願就不真,所以要真信切願。願建立在信的基礎上,有信才有願,要沒有信心,這個願心也發不起來。

  「阿彌陀佛」,勸持名妙行。勸我們念阿彌陀佛,這是在所有修行行門裡面最奧妙的,簡單、容易、方便,它的效果究竟圓滿,這就叫妙行。我們念這一句阿彌陀佛是無上甚深的妙行,這部經主要宗旨就是勸信、勸願、勸行,釋迦牟尼佛勸我們這三樁事情。這是特別強調這三樁事情,三句經文非常重要的三樁事情,就是信願行。

  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一開端就給我們講「淨土法門,三根普攝,絕待圓融,不可思議」,這是淨宗第九代祖師蕅益大師註解《佛說阿彌陀經》,在他的《要解》,註解裡面講到這句話。「淨土法門,三根普攝,絕待圓融」,三根就是上根、中根、下根,上等根器的、中等根器的、下等根器的,普遍都含攝在其中。「絕待圓融,不可思議」,這部經是不可思議的經典,後面經文會講到,所以這幾句話非常重要。

  《彌陀要解》這本書分量不多,蕅益大師在《要解》後面有一個跋文,就是他註解註圓滿了,後面還附了跋文,附在後面的叫做跋。一般經典或是書附在前面叫做序,前面是序文;放在後面叫做跋文。這個跋文文字不多,敘說他寫《要解》的緣起,這個《要解》他是用九天的時間寫完成的。

  近代淨宗十三祖印光祖師給我們介紹《要解》,他老人家說《彌陀經要解》,就是說蕅益大師註解《佛說阿彌陀經》的解釋,即使是阿彌陀佛再來的,給《彌陀經》做一個註解,也不能超過其上。意思就是說縱然是阿彌陀佛再來給《彌陀經》做個註解,也不能超過蕅益大師的《要解》。這是印光祖師對《彌陀要解》的讚歎,這個讚歎可以說讚歎到極處,無以復加。佛來註解都不能超過。

  我們想想看這個話裡面的意思,我們知道印光大師是大勢至菩薩化身再來的,這是在印光祖師的傳記裡面有詳細的記載,根據他的事蹟,記載他是大勢至菩薩再來的。印光祖師既然是大勢至菩薩化身來的,對這個《要解》的讚歎就等於是大勢至菩薩的讚歎。大勢至菩薩對註解這麼讚歎,那麼做註解的這個人是什麼身分?我們想想要不是阿彌陀佛,那也肯定是觀世音菩薩。但是蕅益大師的身分沒有暴露,不知道他是什麼人再來的?印光大師這一番話,話裡頭有話,我們要細心去體會,然後你才曉得這個《要解》價值有多高,分量有多重!我們希有難逢遇到這麼好的註解,這都是我們有福!有善根、有福德,我們能遇到這個《要解》是福德,這是好緣分。

  早年家師淨空上人在新加坡講經,有一天去看演培老法師,那時候演培老法師在世的時候,有一次招待家師吃午飯。在用餐當中談到印光祖師讚歎《要解》的問題,演培老法師就問家師:「印光祖師這個讚歎是不是太過分了」?家師回答他老人家說:「一點都不過分,他的讚歎是恰到好處,沒超過」。我們知道蕅益大師是蓮池大師的私淑弟子,在我們佛門裡面這是很難得。就如同孟夫子私淑孔子一樣,這是世出世間兩個代表人物。

  孟子想求一個好老師,找不到。學孔子,孔子已經過世,不在世間了。但是孔子的著作還在,他得到了,得到了孔老夫子生前的著作。依照孔老夫子的著述,他生平所說的這些道理方法去修學,依教奉行。有不明瞭的地方,有疑惑的地方,向孔老夫子的學生請教,這樣他學成功了。而且學得怎麼樣?超越孔老夫子當時門下七十二賢人。

  當時孔老夫子教學,在他門下有成就的有七十二位,一般稱作七十二賢人。孟夫子沒跟孔子,他想跟孔子學習的時候,孔子已經不在世間了,已經過世了。學他的著作,請教孔子的學生,以後他的成就超過這七十二個人。所以在中國歷代尊崇他為「亞聖」,孔老夫子是「至聖」。孟夫子是亞聖,僅次於孔老夫子的聖人,孔老夫子第一,他第二,這是私淑弟子。私淑就是說這個老師不在世了,根據他留下來的著作,根據他的著作來修學,依教奉行,學成功了,這就叫做私淑弟子。

  我們淨宗九祖蕅益大師是私淑蓮池,當時他想跟蓮池大師學習,蓮池大師也往生了,也不在了。蓮池大師的著作在,蓮池大師台灣現在有印出來蓮池大師全集,蕅益大師根據他的全集來學習。所以淨土法門,蕅益大師他是讀蓮池大師的《疏鈔》,就是《彌陀經》,蓮池大師的註解叫做《佛說阿彌陀經疏鈔》;另外他還讀了一本幽溪大師的《圓中鈔》,幽溪大師他對《彌陀經》也有個註解叫做《圓中鈔》。蓮池跟幽溪這兩位都是他的長輩,他讀這兩種,很受利益。以後他自己做《要解》,為什麼要做《要解》?因為《要解》,蕅益大師他有他的見地,有他的見解,跟前面這兩位前輩、大師不一樣。真的裡面有許許多多重要的說法,前人沒說過的,蕅益大師把它註解出來。

  「絕待圓融」,就是絕對圓融,不可思議。「圓收圓超一切法門」,「絕待圓融,不可思議」就是說沒法子用我們的思想、我們的言語、議論說得出來的,想不出來的,所以稱作不可思議。「圓收圓超一切法門」,圓滿包含一切法門,這樣的話,(《要解》旁邊小註,就是小字註解裡頭有提示出來。)過去沒人說過,這是蕅益大師的發明,就是他發現的,蕅益大師獨到的見解,讓後人對這部經產生了堅定的信心。

  我們在這麼多年來跟家師學習,家師講解《華嚴經》,講解《華嚴》,對於《疏鈔》、《要解》他老人家契入更深了。為什麼?《要解》,經雖然不長,《彌陀經》經文不長,但是它裡面的義趣、義理跟《華嚴經》是貫通的,一脈相承。所以到清朝晚年咸豐年間,魏默深居士把「普賢行願品」,就是四十卷《華嚴經》最後這一品,「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一品附在淨土三經後面,稱為「淨土四經」。如果諸位看到有木刻版本的,經文是用木頭去刻的「淨土四經」,你就知道「淨土四經」是魏默深居士編的,就是將「普賢行願品」這一品的經文附在淨土三經後面,就成為淨土四經一論了。

  到民國初年印光大師把《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圓通章》,這一章抽出來,附在淨土四經的後面,變成淨土五經。學淨土的同學,對於淨宗經典的來歷要清楚。原來只有三經一論,這「一論」是天親菩薩的《往生論》,是菩薩自己修行的,等於說是修學心得報告。他這一篇報告裡頭告訴我們,三經他是怎樣落實,落實在生活當中,落實在功課裡面,很值得我們做參考。所以蕅益大師這幾句話我們要重視。

  「絕待圓融,不可思議」,這都是講阿彌陀佛。我們這裡面的意思,都是從《要解》裡面節錄下來的。這是家師淨空上人的節錄。這一句阿彌陀佛具足三學,三學是戒定慧。三慧,三慧是聞思修;「具足三學三慧一切法門」。古人說的「八萬門中念佛第一」。他的具足,現在我們在《無量壽經》裡面,就看得太清楚了,太明白了。尤其是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妙極了,真正不可思議!他這個會本是五種原譯本的集大成。

  這幾年有人提出來反對這個會本,反對的人我們只能說:莫名其妙!他才會反對。他要明瞭這裡面的奧妙,他會舉雙手贊成,他沒有研究、沒有學習,人云亦云,這就錯了。實際上要去接觸,來讀誦,來研究,這樣才能夠了解。不能人家說,聽人家說一面之詞,就來反對會本,這個做法是很不客觀的。

  在台灣有一位居士非常難得,他把會集本跟五種原譯本做一個非常詳盡的對照及校對,編成一本書。台灣也有人印出來流通,這本書我拿到手之後也送到香港給家師淨空上人看。他老人家之後也去訂了一千冊,不是自己要看,就是專門贈送給對會集本有懷疑的人,有意見的人,讓他看。你對這個會本有懷疑,有人寫信去問他,他就送一本給他看,仔細去看看,這個疑問就沒了。

  這個會本,梅光羲居士在序文裡面講,末法九千年,修淨宗得度的決定是這個經本。佛在經中有預言,將來佛法滅盡了,這個經本還流通一百年,它是最後滅。梅大士肯定的說,將來一切經典滅絕,留下這一本《無量壽經》,肯定就是會集本。這個我們也可以相信,一點都不懷疑。

  因為讀誦《無量壽經》五種原譯本比較不方便,如果只讀一種,不完整,所以《無量壽經》在中國有十二次的翻譯,流傳到現在只剩下五種,有七種已經失傳了。多次的翻譯,內容出入相差很多,因此大家要全部讀不方便,讀一種不完整,所以大家只有讀《彌陀經》,很少人去讀《無量壽經》,這是《無量壽經》這一千多年來,不能普遍流通的主要因素。

  過去宋朝的王龍舒居士,清朝都有人會集,但是會集的不理想,仍是流通不普遍。到民國初年夏蓮居老居士發心再把這部經重新整理校對,成為我們現在讀誦的《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會集本,這就很圓滿了,可以說集五種原譯的大成,讀這一本等於讀五種原本,對我們現代人來說非常方便。所以之後這本子的流通,我們是沒有懷疑的。

  這個會集本的緣非常殊勝,連過去中國大陸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老居士都讚歎。在中國大陸,黃念祖老居士的《註解》,《無量壽經》的註解,樸老看過。家師講這一部《無量壽經》會集本的《講記》,趙樸老還給他題了書名,題個字,非常歡喜。

  有一次家師去見他老人家,那時候就是新加坡淨宗學會培訓班的第二屆,教學就用《無量壽經》會集本,將裡面的重點再做科判。科判,家師提了一個綱,就是綱領,提個綱出來,讓同學每天根據綱領去研究討論,最後做成了定本,做科判,連表解都畫出來了。當時他也送一部給趙樸初老居士。老居士拿到表解,《無量壽經》就算完整了,有經文、有科判、有表解,將註解用圖畫出來。還有很詳細的科會,表解下面經文一句一句都排列分析出來,一目了然。有詳細的講解,還有精彩絕倫的黃念祖老居士的註解,趙老居士看了非常高興。

  佛法常常講,佛不度無緣之人,這麼好的緣分,你遇到了,你不相信,你不能接受,這是無緣之人。那就是李老師說的話,你必須還要經過長劫的輪迴。什麼時候你相信了,你接受了,你依照這個經典理論方法去修行,你必定往生西方。

  下面家師在這裡也畫了個表解,我們觀眾沒有課本,也沒關係,我們用聽的就可以。他這個表解的文我來念一遍,「阿彌陀佛,唯心為宗,唯佛為宗,絕待圓融為宗,超情離見為宗」。這個宗就是宗旨,是根源、根本。這才顯示不可思議。諸位常常學習《三時繫念》,《三時繫念》的法事就是修行的方法,宗旨是修行的方法。這個法本是元朝初年中峰禪師他老人家編定的。你看他在開示裡面講「唯心淨土,自性彌陀」,跟《華嚴經》上講的沒有兩樣。你要真正明白了,「我心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我心」,「此方即淨土,淨土即此方」,問題是在迷、悟不同。

  中峰禪師確確實實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的菩薩,不是普通人。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就是圓教初住以上菩薩,最低的位次是圓教初住,初住以上。極樂世界從哪裡來的?阿彌陀佛從哪裡來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都是從我們的心、識所變現的。所以這是第一個,宗是根源,這個根源從哪裡來的,一定要知道。阿彌陀佛從哪裡來的,極樂世界從哪裡來的,我們現在住的世界從哪裡來的,我們要認識這個根源,就是我們的心。

  「心」很難體會。一般人看到「心」總是想到「肉團心」,我們身體裡面的心臟,認為這個心臟就是我們的心,我們身體裡頭器官之一。但是佛經上講的心不是指我們身體的這個心臟,這個心沒有什麼作用。第二種叫「緣慮心」,現在一般講的思想,能夠思想、能夠想像,我們想東想西。西方哲學家也是這種說法,「我思故我在」,我能夠思想,我現在可以思想、可以分別,這大概就是我的心。比認為肉團心是我們的心,這就高明一點,他知道心臟不是我們的心,我們這個心臟它自己不能有思想。能夠思想,能夠分別,能夠知道邪正是非善惡,這是識。唯識所現,就是妄想分別執著,在佛法裡面稱之為妄心,那不是真心,妄心。

  還有一個真心,真心是什麼?真心是「靈知」,我們也可以說真心就是佛法裡面講的般若智慧,自性裡頭本具的般若智慧;般若智慧是自性之體,德能相好是自性的起用。自性之體,純粹的智慧,迷了之後,就變成無明,就變成煩惱。《華嚴經》上所講的,就變成了妄想分別執著。所以妄想分別執著是你的真心迷了之後起的現象,叫妄心,就不叫真心。真心就是不帶妄想分別執著,這是真心。真心在哪裡?真心沒有離開我們自己,也沒有離開一切法。

  接下來又說「一切因果」,這一切因果就講到十法界。「世界微塵」,大的這講世界,世界是講星系,佛的剎土三千大千世界,這講大的。現在科學就是走兩個極端,一個走無限大,太空物理;一個走無限小,量子力學。這個佛經上都說了,「世界微塵」,世界是最大的,微塵是最小的,「因心成體」,這些從哪裡來的?心變現出來的。心在哪裡?我們所看到的沒有一樣不是心,都是心變的。

  就像古大德給我們介紹佛法,說這一切佛法心變的,大家聽不懂,他就舉個比喻,譬如「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這就比較好理解。把心比喻作金子、黃金,黃金相信大家都見過,銀樓看到了金子很多。把世界微塵,一切法,我們所看到的萬事萬物比喻作器,我們所看到的森羅萬象、形形色色差別很多,這從哪裡來的?我們知道金子在銀樓裡面,一種金子可以做很多很多種的東西,做戒指、做項鍊、做手環、做一個人像、做一尊佛像、做一朵花,做什麼都可以。但是它的本質都是金子,雖然這些形相不同,但是同一個本質,都是金。古大德用這個來比喻我們的心就像金子一樣,那個本質就是金;我們所看到的這些森羅萬象、形形色色叫做器,這樣我們就比較好體會。我們看到這一切是從哪兒來的?這些器都是從金變現出來的。意思就是說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這些宇宙都是心變現出來的。

  心的特性是什麼?特性是靈知,中峰禪師在開示裡講頭的「靈知心」。說靈知我們也不好懂,還是佛在《楞嚴經》上講得好,《楞嚴經》上講了四個字,講「見、聞、覺、知」。中峰禪師講的「靈」就是《楞嚴經》講的「見、聞、覺、知」。靈裡頭包括能見、能聽、能覺、能知,這是靈,沒有一樣不靈,所有一切萬物統統都靈,靈知,它有靈性。所以一切萬物既然是我們的心變現的,心的特性能見能聞,能覺能知。

  日本江本勝博士,他是現代的科學家,他研究水結晶在實驗室發現了。他只研究水,水是礦物,水確確實實它會看,它也會聽,它也懂得人的意思,靈明覺知。這是江本勝博士研究出來、實驗出來的,跟佛經講的符合。所以家師看到這個訊息,他立刻就想到《楞嚴經》上說過,不但是水,所有一切萬物你去實驗,都有見聞覺知,真的是這樣的。

  最簡單的實驗就是花草樹木,我們培養的,無論是你家裡花園裡面種的,或者是盆栽的,你每天去看它,關懷它,對它說話,花草就長得很好,生長得很美。你每天就給它簡簡單單說幾句話,天天給它說,說關懷、好的話,你看一個星期之後愈長愈美。你再做一個實驗,另外一盆花你每天給它說:真討厭,你長得真醜,不去理它,一個星期之後,它愈來愈醜,可以做實驗。

  聽說現在有不少學校,小學生也在做這個實驗,對花草、樹木、水果、吃的東西來做實驗。果然發現,它真的常常聽到讚美的,給它讚歎,它生長得特別好。如果常常惡言惡語去罵它,侮辱它,它就垂頭喪氣,跟我們人一樣。這就說明佛經上講的話是真的,不是假的!如果你再實驗,連泥土、沙、石頭都有感應,都能夠看、能夠聽,能見、能聽、能覺、能知,沒有一個物質不是這樣,所有物質都是這樣的,「因心成體」!體就是哲學裡面所講的本體,宇宙萬有的本體。宇宙萬有的本體是見聞覺知,這就是自性裡頭本具的般若。所以一切德能,一切相好統統具足,沒有一法不具足見聞覺知。

  江本勝博士他在水結晶的實驗做了十年了,總結什麼訊息對水會產生最好的圖案、最美麗的圖案?就是一個是愛,一個是謝謝、感謝、感恩。這個訊息你天天對它說,或者寫成文字貼上去,它呈現的結晶是最美好的。所以江博士說我們人,他說人體百分之七十是水分,如果我們有愛心,有感恩的意念,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常常懷著愛心,感謝的心,感恩的心,所有一切萬事萬物,跟自己內心身體裡面百分之七十的水分,都會呈現最美好的結晶。這個人一定健康長壽,外面的環境一定變得非常之美好。這就是風水家所講的,風水隨著人的意念轉變,佛法裡面講的「境隨心轉」。

  人的意念,善的意念能夠改變整個世界。相反的,惡的意念能夠給世界造成最大的危害。所以世界安危、世界的苦樂,根源是什麼?根源是居住在這個世間眾生的意念。他得到這個結論,這是從科學上證明的,佛在《楞嚴經》上講得很清楚、很明白。

  「唯心為宗」!這是從理上講的,唯心為宗是從理論上講的。「唯佛為宗」是從我們修學方法上來講的,我們這個法門就是執持名號,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什麼意思?「阿」翻作無,「彌陀」翻作量,「佛」翻作智、翻作覺。整個翻譯出來就是「無量智慧,無量覺悟」,這個意念好。無量的智覺就是佛性,在一切萬物上講就是法性。我們念這個阿彌陀佛,是念什麼?念法性。萬事萬物,無有一法不覺,無有一法不智,智覺遍虛空、遍法界。所以這個法門修學主張持名念佛,絕待圓融,完全是華嚴境界。旁邊有註解說「具足三學三慧一切法門」,這就是絕待圓融。

  所以,從夏蓮居老居士會集的經題裡面,我們就看到了,它的經題很長,《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這個經題上半段是說果德,「大乘無量壽莊嚴」,果德!後面這一句是講修德。怎麼修?「清淨、平等、覺」。在三學裡面清淨是戒學,平等是定學,覺是慧學,你看看是不是三學!不但是三學,而且是三寶,清淨是僧寶,平等是法寶,覺是佛寶。三學三寶。三學也就是三藏,戒是律藏,定是經藏,慧是論藏,三慧是一體的,一而三,三而一。《華嚴經》上講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絕對圓融!

  《華嚴經》是圓融的,圓頓大法,圓頓大法最後的歸宿,《華嚴經》到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華嚴》到最後入到哪裡去了?入到《無量壽》,入到《彌陀經》。《無量壽經》、《彌陀經》是《華嚴經》的總結,是《華嚴經》的歸宿。

  「超情離見」,《楞嚴經》上講的,這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不是菩薩的境界,這是說這一句阿彌陀佛。

  一般人不了解這個意思,所以往往輕視了:這一句阿彌陀佛太簡單,誰不會念?三歲小孩都會念。這一句佛號裡面的奧妙意義沒有人知道。什麼人能透徹了解?唯佛與佛方能究竟。只有到諸佛果地上才知道這一句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換句話說,等覺菩薩還不行。

  古人有個比喻,等覺菩薩有如隔羅望月,羅是綢緞一類的絲織品,很薄,織得很細。古時候用這個拿來做扇子,這個扇子是透明的,晚上看月亮,用羅扇遮住也能看得到月亮,也能看得清楚,但是怎麼樣?總是隔了一層。那個網子隔了一層,雖然看得清楚,總是隔了一層。這是比喻等覺菩薩對於念阿彌陀佛這一樁事情,有如隔羅望月,看月亮隔了一層絲織品一樣,不容易!所以這個法門叫難信之法,你真正相信了,那你有福氣,你真的是有善根。經上講的這幾句話不錯,「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你確實有善根、有福德、有因緣,你能相信,太難得、太難得了!

  這一集的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下面,下一集再繼續向大家報告,多謝大家的收看,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