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常禮舉要講記分享學習  悟道法師主講  (第九十二集)  2020/8/9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20-049-0092

  諸位同學,大家好!我們繼續來學習雪廬老人的《常禮舉要講記》,午、「會客」第八。

  【八、客去必送致敬,遠方客必送至村外或路口。】

  這一條就是客人來拜訪要回去了,必須要送客表示致敬。如果遠方來的客人,比如說其他縣市來的的客人,如果住在鄉村,要送到村外或者外面路口。下面雪廬老人他解釋這一條。

  『客去必送致敬』,「客人要走、要行動了,我們主人能坐在那裡嗎?」客人要走了,我們主人當然要送客,總不能坐在那裡,「讓客人說:不送哦!不送哦!那是客人給你太好的教訓」。客人講這個話,叫你不要送、不要送,「你必得送他」,雖然我們常常遇到客人說不送、不送,你必得要送送他,這是禮貌,「吾給你說」。有人認為「送你嫌關係疏遠了,不送顯得密切」,這是雪廬老人又聽人說,有人他認為,我們是很熟悉了,你來我家拜訪,如果你要走了去送你,顯得好像關係疏遠了、好像不熟悉;如果不送,顯得我們關係很密切、很熟悉。這個話對不對?雪廬老人講,「你看,這是什麼話,這個你自己想去!」這個話對不對,你自己去想。「所以世故人情不是一件很容易之事。」這要懂得世故人情也不是很容易。「必得致敬,這是普通的話。」不管什麼客人,我們都必須要對他致這個敬意。

  「下頭是特別的遠方客,上頭是此處本城的客人。」本城就是本地的,同樣在我們這個城市的。「遠方客」,其他縣市來的,甚至國外來的,「你送到哪兒呢?」遠方客就是遠地來的客人,你送要送到哪裡?「大門、二門?」就送到大門或者送到二門外面。「你聽明白,你必得送到大門外」,這是遠方客。「現在沒有大門,不能在塌塌米台子上就送行,必得送到外頭去!」就是送到房子外面。「如靈山寺還有個院子,雖沒有前門,要送到後門去。當家師送客到牆角,因為有其他事的緣故,而客人堅請留步,又有年輕出家人願意代送,這就可以了。」這是舉出台中靈山寺它這個地方。現在我們送客人,像現在這個大樓,送到門外一般都是有電梯,如果本地的客人我們送到外面,往往送到電梯口,這個客人就說不送不送、留步留步,那我們裡面的人有人說我送他下去,這樣也還可以。就是我們主人送到電梯,學會道場裡面的人有代表送他到下面、送到外頭去,這樣也就可以了。就像靈山寺這樣的送到牆角,當家的有事,客人也堅請留步,又有其他出家眾代表送,這樣也就可以。現在環境不一樣,我們要懂得變通,所以不像古時候那個房子,大宅院,大門、二門。

  「可是遠方客則另當別論,咱們又以靈山寺來論,因靈山寺地處你都知道。那裡來的客呢?台北來的客!到了靈山寺談事談完了,你不能送到門口就完了,那可不行!台中的客人,你可以送到大門口外」,就可以了;如果台北來台中的客人可不行,「你得送人家到車站上,懂得嗎?」送到車站,如果他是坐車來的,坐火車或者坐汽車,像現在有高鐵,你就送到那個車站。還有現在自己開車來的,或者他自己租車來在那裡等的,你就送他上車這樣就可以。這樣當中我們也知道要怎麼送,這個禮那就是有到位了。

  「這些東西愈研究愈有學問。如果他自己備有車、馬,一定要走到門口。」他還不上車,「在莊頭裡,客人不上車、不上馬,他就是懂禮的人」。「到莊頭外了,請你上車或上馬,因為你客人不上車,我主人不好回去。主人若說還得送,當然那個客人就會勸你回去。主人說:那你不上車、不上馬,我不能回去。你說這個,他只好上車或上馬,這都是禮貌。」這個是講鄉下、城市不一樣。在鄉下人車少,鄉下有個莊頭(村莊裡面、村莊外裡),懂禮貌的客人在裡面他也不上車,一定走到外面、外頭去,莊頭外面他才上車,古時候有騎馬的上馬,還有坐轎子的上轎。如果在城市就不一樣,像現在的城市也沒有什麼莊頭,你大樓一下來就是大馬路,車就停在那裡,客人就得上車,主人送他上車,車開走,走遠了再回來,這樣就可以。這些都是禮貌,我們要懂得變通,不能學死了。

  「吾給你說,這一點要是學不好,在本國難看是小事,要在國際上是失去全國的禮貌,說:中國人不懂禮貌!一個人錯誤,讓全中國臉上抹層灰。幹什麼必得問,幹什麼你得學,學禮!同學們,吾對你們是愛之深、責之切,不愛護你們,吾給你講這些東西幹什麼?為著叫你得好處。」這是雪廬老人講,禮節要是學不好,在自己國家難看是小事,如果在國際上那就是失去全國人的面子,人家他不會說你個人,他說你中國人不懂禮。的確是這樣,我們就給全中國的人臉上抹灰了,所以一個人錯誤就連累到全中國。所以這個必得問、必得學,要學禮、要通達人情世故。

  「學什麼東西,要學開悟,先學警覺。人家還沒動作,臉色一看就知道,察言觀色很重要。這個不會就沒警覺,沒有警覺那就沒辦法。」這是要察言觀色,有一句俗話講,出門看天氣,入門要看主人臉色。察言觀色要警覺心,如果沒警覺那就沒辦法,要懂。「你說讀書為了開悟,好難了!好漢吃虧不退心,吃了多少虧還是往前幹,吃了虧都是長學問,下回什麼就都懂得了。若不是人才,一碰釘子就不能幹,一幹就碰釘子,碰釘子碰到死──入殮。」好漢吃虧了他還是不會退心,吃了虧、吃了多少虧,還是往前幹。吃了虧也都是幫助我們增長學問,一次碰釘子,下回就知道該怎麼辦了。若不是人才,如果這個人他不是一個人才,一碰到釘子就不能幹,那他也不能去轉變,所以就是一直碰釘子碰到死,碰到入殮,這個就沒辦法。「你看歷史,張良與韓信,張良比較知人情世故,所以能逃過劫難。」楚漢相爭那個時候,張良、韓信都是劉邦開國的大臣,功臣,大功臣。張良他比較知道人情世故,所以他功成身退,能逃過劫難。但是「韓信他逃不過劫難」,也就是說韓信他比張良不懂人情世故,不懂得退,只知道進不知道退,所以韓信逃不過劫難。「這個怨誰呢?所以古人說:教書很少下十八層地獄,因為多下十九層。」這也是雪廬老人以前常講的,我們一般講下地獄下十八層是最下面,但是教書的人他還多下一層,下十九層。這個也是過去我們淨老和尚常講,一個醫生墮十八層地獄,他很不平,他說他也不是故意要害人,只是他醫道不精,庸醫殺人,所以死了之後被閻王判下十八層地獄,他在那跺腳。下面有一個人在喊,老兄你不要跺了,你上面那個灰都掉到我頭上了。這個醫生就覺得,不是只有十八層地獄嗎?怎麼下面還有?他說我已經下十八層地獄,那你是第幾層?他說是第十九層。還有十九層地獄?那你在世上是做什麼?他說是教書的。所以講這個就是形容比喻教書的人誤人子弟,比那個庸醫殺人罪還重,庸醫墮十八層地獄,做老師的誤人子弟要多下一層,下十九層地獄。

  這一條就是客人要離開了,我們必須去送、致敬,遠方客必送到村外或者路口,現在就送到他上車。好,這一條我們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