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每日論語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五三四集)  2020/5/9  台灣  檔名:WD20-037-0534

  諸位同學,大家早上好!我們繼續來學習雪廬老人的《論語講要》,〈堯曰篇〉第三章。

  【孔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知命、知禮、知言,三者非常重要,孔子告訴學者不可不知。」

  『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孔安國注」,孔安國注解,「命,謂窮達之分也」。「皇疏」,皇侃注疏注解這個命,「謂窮通夭壽也。人生而有命,受之由天,故不可不知也。若不知而強求,則不成為君子之德」。「皇疏之意」,皇侃疏這個意思,「命就是天命。各人的命雖然同受於天,但有窮通夭壽之異」,異就是不一樣;這個窮不是單指貧窮,這個窮就是沒有機會。比如一個很有學問道德的人,他沒有機會出來為人民服務,他有障礙,沒有這個機會,沒有這個因緣,這是窮。其他方面我們就可以以此類推,這個我們簡單講就是他沒有那個機會,以佛法來講沒有那個因緣。通,通是通達、暢通,他沒有障礙;窮有障礙,通沒有障礙。他有才能、有道德、有學問,又有因緣來施展他的才能、道德、學問,那叫做通,通是沒障礙;窮有障礙,沒有機會。夭、壽,那就是指人壽命有長有短。這都是天命。

  「何謂其然」,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每一個人的命會不一樣?我們現在講命運,每一個人的命運不一樣,各人有各人的命;家庭有家庭的命運,家運;一個國家有一個國家的國運;整個世界有整個世界的世運,有時候好,有時候不好,有好、有不好的時候。為什麼會這樣?「必須了解前因」,就是「各人前因不同,所以受天之命不同。了解前因,便能知命」。這就是佛法講的因果,過去世造的因,這一生受的果報。如果不了解以前的我們造的是什麼因,那就不知天命,就不了解現在果報為什麼會這樣,所以這是要了解因果。所以然的道理就是因果,以前沒有種這個因,現在就得不到這個果。這樣就能知命,知道自己的命運,知道命運就能安分守己,不會有非分之想。他雖然窮,或者通,都能安自己的本分,不管窮通夭壽,都能安分,接受自己過去生造的因,這樣的一個果報,不怨天不尤人,因為他知命。比如《了凡四訓》裡面講的,那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給孔先生算命,算得很準,所以他也再無所求。為什麼?他知道命運就是這樣,求也沒有用,不如他就不想那麼多。這個是比較消極,遇到雲谷禪師給他開示,他就知道原來命是自己造的,自己也可以改,可以立命。所以《了凡四訓》第一篇叫「立命之學」,命運自己建立的。所以知命非常重要,一個人如果能知命,知道窮通夭壽皆有前因,都是有因果,就不會攀緣。如果因緣不具足,他也不勉強,勉強就又造業生煩惱,這個佛法講叫攀緣。佛法教我們隨緣,隨緣就是知命,知命隨緣、不攀緣、不勉強,時機未到。都有因緣果報,所以因緣不成熟就不勉強,這是知命。

  「如此知命,始肯修德以立命。」知道命,都有命運,都有因果,這樣才肯修積道德,就是積功累德、斷惡修善,來建立自己的命運。「不但立一己之命,更為生民立命。」不但立自己的命運,更為全天下的眾生、人民來立命,這是以這個道理來教化眾生、教導人民立命。「這才能成君子之德」,才能成就一個君子的德行。所以一個君子要能知命。孔子到五十歲,他就知天命了。

  『不知禮,無以立也。』「人不知禮,無從立身。皇疏:禮主恭儉莊敬,為立身之本。人若不知禮者,無以得立身於世也。」不知道禮節、禮貌,一個人不知禮,就沒有辦法在社會立足。這裡雪廬老人講,人不知禮,無從立身,你這個修身沒有辦法去建立起來,沒有辦法成立。皇疏(皇侃的注疏):禮主恭儉莊敬,為立身之本。禮儀的精神,它是恭敬、勤儉、莊嚴、敬重,恭儉莊敬,為立身之本,是我們立身的根本。人若不知禮者,無以得立身於世也。一個人不知道禮,這個人不懂禮貌,不知道禮,就沒有辦法立身於這個世間。「皇疏」,皇侃的注疏,「又引證《禮記.禮運篇》孔子的話:夫禮,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皇侃的注疏又引用來證明禮的重要,他引用《禮記.禮運篇》孔子講的話,先王承天之道,治人之情,失去就死了,得到就生了,「由此可見禮是如何的重要」。

  〈堯曰篇〉第三章我們學習圓滿了,《論語》我們就學習《講記》、《講要》,我們學習一遍,下一次我們就跟大家一起來學習雪廬老人講的《常禮舉要講記》。因為這裡講「不知禮,無以立也」,所以《常禮舉要講記》非常重要,我們一定要學習,才知道禮,我們怎麼來學這個禮,所以我們下一次來學習。《常禮舉要講記》學習圓滿,學習過一遍,我們再重複來學習《論語講記》,就是溫故知新。這裡講到這個禮非常重要,不知禮無以立也。

  第三句是『不知言,無以知人也』。「劉氏恭冕說:言者心聲,言有是非,故聽而別之,則人之是非亦知也。知言乃能知人。如何知言,劉氏引孔子與孟子各一段話以為示範。《周易.繫辭傳》孔子說:將叛者其辭慚,中心疑者其辭枝,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誣善之人其辭游,失其守者其辭屈。」不知言就是不知道人家講的話。言者心聲就是一個人發表他的心聲,講的人發表他的心聲。言有是非,他講出來的話有是有非,有是非。故聽而別之,你能夠聽到他講的這個話是對還是不對,是還是非,你聽了之後能夠辨別,辨別他的話是對是錯,這個人他的是非我們也知道了,他對不對我們也知道了。所以知言乃能知人,知道他講的話是對還是錯,才能夠知道這個人他是什麼樣的人。如何知言?怎麼樣才能夠去知道人家講話對錯?劉氏引用孔子與孟子各一段話,孔子講的一段話、孟子講的一段話以為示範,做一個準則。

  《周易.繫辭傳》孔子說:將叛者其辭慚。叛就是他心虛,所以他講話,感覺好像比較慚愧的樣子。中心疑者,有疑惑的他其辭枝,他有疑惑。吉人之辭寡,一個吉祥的人他話很少,主要、重要的他講,他不多講話,這樣的人是吉人。這也是我們要學習的,沒有事也不要亂講話。所以吉人之辭寡,他不會講得很多。我們看到有人,一見到面講了一堆話,甚至講了一些雜七雜八的、也沒有意義的話講了一大堆,所以躁人之辭多,煩燥的人他講話就很多。誣善之人其辭游,這個叫污蔑善人,他污蔑善人或者善事,或者對的事情,他那個言辭游,游泳的游,游來游去的。失其守者其辭屈,失去他自己應該守住的事情,他沒有守住,他的言辭就講得好像很委屈,屈辭是講得就不順。這是孔子示範給我們講,知道人講話,他講的話是什麼樣的話,以這個準則來分辨,這些地方也都是我們要學習的。

  下面是《孟子.公孫丑篇》也有講:「何謂知言?曰:詖辭知其所蔽,淫辭知其所陷,邪辭知其所離,遁辭知其所窮」,這是孟子講的。詖辭就是講話偏頗,那就知道他的弊端,他所蔽,講話偏在一邊,偏頗。淫辭知其所陷。邪辭,不正的言辭,知其所離,他所背離的。遁辭知其所窮,他講的就不通順。「此為聖賢知言知人之學,學者聞一可以反三」,我們學習,聞一可以反三,以一個去以此類推,就是我們舉一反三,這樣來學習。

  好,這章書我們就學習到這裡。《論語講要》、《論語講記》我們學習過一遍了,但是我們學習一遍,前面也都忘了。不知禮無以立,這個禮很重要,所以我們也要學習《常禮舉要講記》,《常禮舉要講記》學過一遍,我們再回頭來溫習《論語講記》。好,今天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身心安康,闔家平安,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