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每日論語  悟道法師主講  (第四六七集)  2020/3/3  台灣  檔名:WD20-037-0467

  諸位同學,大家早上好!我們繼續來學習雪廬老人的《論語講記》,〈陽貨篇〉第二章之一。我們昨天第二章沒講完,今天繼續來學習第二大段。

  「下面講本文,先講性的環境,講個大概,這一段沒人問,因為程度夠不上。」

  【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性相近,相是你這樣,我也這樣,互相,如相看兩不厭的相。另一說法是現象,這二種說法都通。單一句說,相可以作現象講。二句合起來講,相當互相講。這裡我們當互相講。」

  「下文的遠、近,近遠所指的是什麼?遠指過去的遠,未來也是遠,這裡指將來,多少年後不一定,很遠了。近講這一生,一生下來,指現在。遠指後來。相是互相,遠的事與近的事,互相對照,遠與近互相比較。你我的本性,生下來時互相接近。」

  「習是幹什麼,才一幹還談不到習上,再幹便是習,習慣了。學而時習之,一遍又一遍,成了習慣,諺語說:習慣成自然。諺語都是聖言量。為什麼習慣成自然?所謂習與性成,習慣常常了。習慣的事,久了就成性,如喜歡讀書便是讀書性(讀書的習氣),好賭就是賭性。但是本性沒有變,佛家說一動就成識,起虛妄分別,本性雖然被三細六粗遮住,但還是本性,沒有變樣。」

  「也,是肯定詞,就是這樣,上來解釋字,以下講義理。」

  「下頭按字的真義講,聽了要合理。佛所說與孔子所說相同,二聖人所講沒有不同。」

  「孔子說性相近也,本性在原來是近。近,指本性相近,原來無始找不出來。《易經》的注解,漢宋儒者相互爭論,都不能看,必須大開圓解才看懂。眾生的本性在最初(近)彼此差不多,為什麼後來不一樣?習相遠也。性,不知在何處,盡虛空遍法界都是性,性參加在眾生身上。眾生有父母,父母有習慣,男女陰陽和合時,性參加上去,三和合便可坐胎。性若不參加,光有男精母血不坐胎。一坐胎,有一陰一陽,所以中國從前講胎教,不准隨便吃、隨便看,怕有壞的習染。母親改變思想,想某一現象,胎兒就變樣子,便有習氣。這時候的習氣還輕,一出胎後,一接觸有愛、取、有,性的本來變了樣,便變遠了,大家變的不一樣。大家習染不一樣,彼此之間便愈差愈遠。」

  「那孔子所說的性是善還是惡?依經文說的性相近也,習相遠也,性有善惡嗎?今日注佛經的人,沒有明心見性,沒有斷惑,如何懂性?都是妄加注解。」

  「現今取孔子說的話,與佛家相同的,做為證明。學佛而輕孔子,學孔子而謗佛,都不合道。」

  「孔子與佛家怎麼樣相同法?以書為證,依《唯識》、《起信論》開頭便講性,三細六粗。今日不能再講,你們曾經聽了很多次,今天只說孔子所說與經上一樣的,證明聖人之言沒有差別。佛家人看不起孔子,未學佛者看不起佛,都是不懂道的妄人。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可離就不是道了。」

  「佛家注書有一個總原則,依體、相、用注解。萬物都有本體、現相、作用,這是注解經典必須的要素,分三大端注經。體是本身,本身空無自體,是性空、真空,全經都是說這個,《心經》說:是故空中,無色聲香味觸味法……無智亦無得。體是空的。這一章說性,什麼人看過性?沒有本性嗎?若沒有便是落入頑空,本性確實有,但是看不到。中醫有藥性賦,如薑的性是熱,雖然手握著薑,手不會發熱,是不是薑就無性了呢?把薑煮熟食用,身體就感到熱。相性無體,萬法都有本性、都有體,只是看不見而已,但是體會現起各種形相。」

  「相如薑的性熱看不見、摸不到,但是薑所長的形相看得到,這叫體空相有,體也有,相也有。孔子書、佛經都講善惡,體有善惡嗎?體既然是空,善惡便安不上,如薑性,連毒藥性都安不上。再者,相是善是惡,但是扇、刀是善是惡?連子彈的相也沒有善惡。體、相都無善惡,相藏在體中,有相才起業用,才生出善惡。如扇有用,一體可以萬用,扇風能涼,可遮日、遮雨,也可以當坐墊,所以用才分善惡、業才分善惡。」體跟相它沒有善惡。用,這個作用你怎麼用,用就是開始起業了,業才分善惡。

  「性相近也,孔子沒有說性是善是惡,孔子既然沒有說,到孟子才說性善,荀子說性惡,楊子說善惡。在這章經文,說性善、說性惡都講不通,業才有分善惡。習相遠也,習就是用,習才與本性離得遠,才有變化了。」

  「儒家自宋儒闢佛為異端後,便沒有以體相用注解的,因為有門戶之見,一見體相用,便指為佛家,是異端。自己不通,才說人的壞話。後來的儒家不知孔子是聖人,講解時才會如此鄙陋,所以吾舉《易經》,以孔子說的做根據,《易經》處處講體相用。」

  「這一章有一種注解,指性相近是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是這一生父母未生前的面目嗎?還是十世前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若不知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是無始無終的本性,就不算開悟,仍是囫圇吞棗。並不是參禪的人都開悟,學然後知不足。」

  「下面雪公講義:釋典言性分體相用。」

  「釋典,佛經上的典籍。言性,講性,分體相用,必得分這三個字。《大乘起信論》開頭就講體大、相大、用大,三大都是無量無邊,複雜極了。知道這三大,念一句佛便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這還是有數目的,太小了,經上說是塵點劫」。

  「注云」,注解云,「體空相有,用為作業。體相皆無善惡,業用方有善惡。簡要精詳」。

  「注云,釋典的注解」,佛經的注解。

  「體空相有,體是真空,現相是有,眾緣和合,因緣所生法,依他起性,如兩掌合起來成縫。相是假有,凡夫以為真有。一有現相,才起作用,什麼相起什麼用。」

  「用為作業,一體有萬用,用很大,用處很多,用是造作業。」

  「體相皆無善惡,體空相不動,都沒有善惡。」

  「業用方有善惡,一作用才有善惡。」

  「簡要精詳,很簡單、很扼要,說到精確處,很詳細。佛經注解性較儒家好,因為佛家注重在道,學佛就是要求道。儒家從前不論,後來的儒家才求名利,所謂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讀孔子書為求名利。所以從前的人說,和尚是佛的罪人,舉人是孔子的罪人。《中庸》說:可離非道也,《論語》云: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記住《論語》的一、二句,不成聖也成賢。注解若是為求道,所以差不多,若儒者求功名,便差遠了。」

  「孔子云:近者,言其前。云遠者,言其後。」

  「孔子云:近者,言其前。近是說眼前、本來。」「云遠者,言其後,若不將過去、未來、現今三際拿來比較便錯,所以《易.繫》云」,《易經.繫辭》講,「精氣為物,遊魂為變」。

  「夫前為體相,後指業用。故二聖之言同,非器小門戶之見能知也。」

  「夫前為體相,先有體,其次有相。後指業用,有體相才有業用。故二聖之言同,所以孔子與佛二聖人所說的話都一樣。非器小門戶之見能知也,這不是器小有門戶之見的人能知道的。佛與孔子所說,都不是小器人,小器的人有門戶之見,道不同不相為謀,這不是小器人所能知道的,今日就是鬥爭堅固的時期。但是必須有證據,以下是舉證。」

  『《周易.繫辭》云,故神無方而易無體。』

  「什麼人所說的?《論語》是子游、子夏的門徒所記載的,記的確實嗎?就算記的不準,那《易經.繫辭》是孔子親自作的,就以這個為證據。《周易》易有三種,這裡是指《周易》。〈繫辭〉云,〈繫辭〉是孔子所作。故神無方,神,神妙,很微妙,如何微妙法?比方比方吧,卻找不出比方來。這是說性體,真空拿什麼比方呢?佛也沒有說出來,只是說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熱性、冷性自己喝下去便知是熱是冷。而易無體,《易經》是明擺著的,經文並不是《易經》,易的本體在那裡?找不出本體,也是真空,體相用,孔子講體。」

  好,下面還有很長一段,我們留在下次再來學習,今天就先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