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每日論語  悟道法師主講  (第八十三集)  2019/2/13  台灣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20-037-0083

  諸位同學,大家早上好!我們繼續來學習雪廬老人的《論語講記》,「里仁篇」第八章。

  【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

  「《論語》這一本書每一章都有爭議,所以講許多考據。學問是一套辦法,實行又不同,又是一套辦法。」

  『子曰:人之過也。』「過,過錯。一個人有了過錯。」這是人之過也,孔子講一個人他有過錯了。

  『各於其黨。』「黨有二種說法」,兩種說法,「一者是朋黨,一者是類也」。黨這個字有兩種說法,一個是朋黨,朋友的朋;另外一個是類,就是族類這個類。「這二種說法不是一個人所主張,都有若干人主張,也都有道理,要依從誰很難。」

  「先以類來解釋,看人的過錯,要看他是哪一類的人,例如泥水工與泥水工是一類人,做衣服的與做衣服的是一類,評論他的過錯,要就他的同類來論,如泥水工」,泥水匠他是做粉刷的、砌磚的,泥水工「做不好衣服,這不能責怪他,蓋不好屋才能責怪他」。意思就是說砌磚蓋屋子這是他的專業,做衣服不是他的專業,如果他衣服做不好,這個不能怪他,他專業的這方面他做不好,那才能責怪他。你專業,你是專門在做這個,做不好才可以責怪他。這是就這個類來講,我們其他就以此類推,所謂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各人有各人的專長,看他從事哪個工作,哪個行業。這是以類來論。

  「仁者,有己有人」,有自己有別人,「必須對得起大家,孔子很少說天命與天道與仁,孔子的弟子唯有顏淵三月不違仁,其餘的日月至焉而已,其餘弟子都不稱許他們是仁者。」所以孔子只有稱讚顏回,他三月不違仁,觀察三個月他都不違仁,其他的弟子都沒有稱他們是仁者。「孔子對自己的學生希望他們往高處提」,希望他們能提升起步,「所以不輕易稱許他們」。這個也就是我們佛門常講,不隨便讚歎,往往他受到讚歎,他就以為自己很好,就不再進步了,所以不輕易稱讚他們。「我們要是能達到低境界的就很好了」,這個低境界我們能達到也就很不錯了。

  「天下無道久矣,例如講書的人自己徹悟了解嗎?」這舉出一個例子,講書的人自己有沒有徹悟了解,天下無道已經很久了。「吾只是近乎知仁而已。近,相似的意思。」還不是真正的仁,還沒有達到,但是接近、相似。「我們現今是末法,連相似法也沒有。」現在連相似都談不上。「今日的佛法比較三武滅法時期更亂,那時候講經的人破壞三寶的少,如今自己破壞佛法,外人不能破壞。三武時,不守戒而已,」這三武,中國歷史有三個朝代,這三個朝代的皇帝都有一個武字,破壞佛法。過去三武破壞佛法不守戒而已,「還不敢謬發經論,因為這是出自佛教。」謬發經論就是把經都講錯了,曲解了,扭曲、曲解,錯解、誤解,錯解經論。「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自古以來都是自家亂了才到倒霉的時候。」這個是必然的,自己侮辱自己,然後別人侮辱,自古以來都是自己家裡亂,別人來欺負。

  「例如蓋房子沒有蓋好,但是他用盡心力到十二分了,只因為手藝拙笨,並沒有失去仁,不是他有力而不使,所以說不失為仁。」他盡心盡力了,只是功夫不到,所以沒把房子蓋好。這也是舉出蓋房子的一個例子,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是一樣,以此類推,只要盡心盡力,但是沒有把事情做得很好,也沒有失去仁,不是他有能力不使,所以不失為仁。「若人具有高明的能力,只是盡了六、七分,若只盡六、七分,就不是仁。」就是自己有十分的能力,但是只做到六、七分,沒有盡力去辦,這個就不是仁了。如果「盡力去辦,雖辦錯,還沒有喪失良心。」因為他的確有盡心盡力,但是事情辦得不好,這樣還沒有喪失良心。

  「仁,二人」,仁這個字是兩個人,「如竺」,好像竹子再加一片,兩片就加厚了,「這是用比喻來明白仁的意思」。「二人必須有加厚的意思,辦事時心要有對方」,為人辦事要想到對方,「如此在社會才是仁人」。「現今吾說近似仁的辦法,吾功夫不到,縱使功夫到了,心裡有了,但是一說就錯。如禪家所說: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所以會說的不如會聽的。你們都是學佛的,比起吾的功夫差多了。佛每次講經,常說:諦聽、諦聽。你們現今還好,慢氣去幾分了。若人家說而不接受,這也是慢。」這是一個態度,被人說了,不接受,這也是慢,傲慢。「但是如今的時勢不好,事情來時,若沒有正知正見,學上十阿僧祇,也是枉然。所以六個根本煩惱中,有個邪見」,六個最後一個邪見。「今日之下你們唯有自求多福。」現在這個時代的確邪知邪見充滿了整個世界,各種邪見都有,我們能夠遇到一個正知正見的善知識,的確不容易。

  「釋迦,翻譯為能仁。你們望道而沒有見道。上次說二種未見,第二種是力行近乎仁,力行什麼事?不是力行仁,而是力行以後才近仁。力行孝悌,孝悌比起仁容易懂。孝必須有敬,所謂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這是講孝敬。「孝悌是求仁根本的入手處,漸漸就近仁了」,所以力行這個仁,是從力行孝悌開始。「再來是文行忠信。曾子吾日三省吾身,反省今天有沒有忠信,孔子是主忠信,八德說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是八德。「孝悌忠信在先,管子卻單單提禮義廉恥」,管子就是管仲,他只有提禮義廉恥,他沒有提前面孝悌忠信,「可見管子的器量小」。「總之,仁者二人,二人之間彼此加厚,若悟不出來,就力行孝悌、忠信,或是剛毅木訥,也就接近仁了。」

  「這一章不能知仁,知這個道理也可以接近知仁了。」

  「以上的說法,不太普通。另一個說法為朋黨」,以上是說類,種類這個類。朋黨,「就各人有關係的同類來說」,這是另外一個說法。「在社會上要拿出公心來」,就是公德心,「自己親友有過錯,要憑良心說,若是袒護親友,這是人之常情,卻是私情」,就是私情了。「若論公道,親友錯便是錯,不能結黨營私。」不能這是我的親友,他錯了也說他是對的,這就偏私了,這個就是憑私情結黨營私。所以不能結黨營私。「不說別人的壞話,但是說自己人的壞話也不對。例如孔子講直率,人們說微生高直,孔子就不贊成。又如其父攘羊,其子證之,聖人也不稱許,而是要子為父隱,父為子隱,直在其中矣。魯君辦錯事,陳司敗問孔子:魯君知禮乎?孔子說知禮。陳司敗便懷疑孔子也結黨嗎?孔子說,我有錯,人們都知道我錯了,這是很好很幸運的。為人子要子為父隱,為人臣要臣為君隱。」

  「我們求學期間少發議論,大概多是一知半解。在《孟子》書中,有人問:舜是大孝,他的父母做壞事,若舜為王,父殺了人,該如何辦?孟子答,舜會背他的父母偷跑到海濱,這是可以的。這個分寸之間,極難下決定。」

  「這一章依朋黨的解釋比較適宜。」這是雪廬老人給我們舉出來,以朋黨來解釋這一章書,比較適合。

  『觀過斯知仁矣。』「觀過,斯知仁矣,人有過錯,要觀察他的動機,便知仁或不仁。好事不容易看,做錯了要看他的存心動機。」這是講觀過,觀察一個人的過錯就得看他的動機了,他是故意的,還是不是故意的,就知道這個人是仁還是不仁。好事不容易看,所以做錯了看他的存心動機,就可以知道仁與不仁。

  「好學近乎智,好學不是就有智,只是接近智。」不是學馬上就有智慧,但是只要好學,他就接近智了。「力行近乎仁,力行是凡事都盡力而為,絲毫不苟且。知恥近乎勇,一事不知,儒者所恥,知道羞恥就接近勇了。知道這三句,才知社會的人如何,唯有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好,這一章書我們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