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每日論語》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二十六集)  2018/12/13  台灣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20-037-0026

  諸位同學,早上好!我們接著來學習《論語講記》「為政」篇第三章。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這一章分二段,一反一正」。「『子曰:道之以政』,道同導,政治是治理百姓,若以政治治理百姓,訂出章程來領導,能聽從便罷了,不聽應當如何?」百姓對政府訂出來的章程、法令、規章能聽從,當然也就可以了。如果不聽,應當如何,要怎麼辦?「須令他看齊,都須聽從」。看齊,就是以政府訂出來的章程、法令、規章,以這個來做標準,都必須聽從、看齊。「若不看齊如何?」人民、百姓如果不依這個章程,不依政府規定的章程,那怎麼辦?這個意思就是這樣。「如今日太保自是太保,警察自是警察,仍我行我素,怎麼辨?」這是舉出我們社會上講的太保,就是一般講流氓這一類的,一天到晚幹壞事,警察當然就會去抓這些太保。有警察,但是太保仍然是我行我素,就是他還是這樣,他也不是因為政府訂了規章,有了警察,他就不做太保、不做流氓,他還是這樣。那怎麼辦呢?

  下面這一句講:

  『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齊之以刑」,人民不守規定,不遵守政府訂的法令、規章,就「以刑法來治他」。我們現在講法律,這個「刑」是法律、刑法。「從前的刑法重,今日的刑法輕,與古人不同。從前刑法嚴,百姓怕受刑法,政治他不怕」,這樣還能和平。因為刑法很重,大家不敢不遵守,但是政治他是不怕的,他是怕那個刑法,這樣還能維持社會的和平。下面舉出例子:「如秦始皇令人民幹什麼便幹什麼。百姓可先受刑罰,但不是心裡服。」古時候刑法訂得重,譬如秦始皇叫人民築萬里長城,那就築萬里長城,幹什麼就幹什麼。百姓如果不接受,就要受到刑罰,被處罰、被判刑,但是心裡不服。「百姓不知服從政治為義務,受刑罰是羞恥」,一般百姓不知道服從政治是義務,如果不服從而受到刑罰是羞恥。「人若沒有羞恥,刑法鬆懈便會再犯」。這個也是必然的,我們現在講,也會鑽法律漏洞。

  「其實若有警察來取締,就是我們的羞恥,因為不守國家規則,才來取締。禮與羞恥大有關係」。我們如果做了一些違法的事情,警察來取締,就是我們的羞恥,因為不遵守國家訂的規則,警察才會來取締,應當要有羞恥心。這個禮與羞恥大有關係。「管子說:『禮義廉恥,國之四維。』無恥則國覆,人民便不能治理;家不知恥,家不能興。無恥之國,可斷定未來的命運。以上是貌恭而心不服」。這一段雪廬老人再給我們講,禮跟羞恥有很大的關係。舉出管子說的話:「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沒有禮義廉恥,這個國家必定傾覆,必定滅亡,人民便不能治理;一個家庭不知恥,家不能興旺。沒有禮義廉恥的國家,可以斷定未來的命運,必定走上覆亡。這一句是「貌恭而心不服」,就是國家訂刑法、法律來管理人民,人民難免沒有羞恥心,不敢犯法是怕受到刑罰;如果法律稍微再鬆懈,或者有些漏洞,人民還是會去違犯。為什麼呢?因為沒有羞恥心,人民不知道這樣做是不對的,在佛法講沒有慚愧心。

  下面這一句:

  『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道之以德』,導之以仁義禮智。不聽也使他看齊,用禮貌來整齊,名譽也是禮貌,知羞恥」。這一句,給他引導以仁義禮智,就是要教導,教導人民要懂得仁義禮智。「不聽也使他看齊」,他不聽也要以這個為標準,以這個來看齊;「用禮貌來整齊」,不是用刑罰,用禮貌。禮貌就是講人的羞恥心,名譽也是禮貌。知道羞恥,如果做的事情違背禮了,在社會上就不能立足了。「眼前遭白眼,後頭遭指頭」,眼前人家就瞧不起他,後面還遭到人家指指點點的,遭到這些輿論的制裁。「如此便活不下去,這種罰就太重了,所以須『以禮齊之』,沒有禮貌,是太可恥的事。今日的學生,不懂禮貌,這是誰之過?『教不嚴,師之過也』,教成無禮無恥,那罪過大了」。這一段雪廬老人給我們舉出來,這是老師的罪過,怎麼把學生教成無禮無恥?現在,今日的學生都不懂禮,也沒有羞恥心,老師教出這樣的學生,真的罪過就大了。所以人他有羞恥心,就是要「道之以德」,引導他以道德,就是教育,這個講倫理道德教育。再「齊之以禮」,就是以禮來看齊,人民也接受倫理道德、禮節的教育,他的羞恥心就生起來了。所以「有恥且格」,做了一些違法的事情,他就知道慚愧,自己會糾正過來。

  下面舉出《說文》,《說文解字》,解釋「格」這個字。「格,至也,來也」,至就是到的意思,格有至跟來的意思。「『有恥且格』,羞恥之心漸漸來」,就像我們現在學習中華傳統文化,慢慢的,大家這個羞恥心、慚愧心漸漸就來了,以前沒有學,不懂、不知道,生不起羞恥之心。現在學了倫理道德教育,羞恥心漸漸來了,已經有禮了,懂得禮了。「有禮便有道德」,道德表現在禮這個上面,所以有恥且格。「又註」,又給我們註解,「格,正也,糾正、端正。一糾正就端正」。這個格有正確的意思,糾正的意思,端正的意思。人犯錯了他不懂,給他一糾正就端正。我們現在很多同學學習傳統文化,很明顯的例子,的確是這樣。

  好,這一章書我們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