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每日論語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一六七集)  2019/5/8  台灣  檔名:WD20-037-0167

  諸位同學,大家早上好!我們繼續來學習雪廬老人的《論語講記》,「述而篇」第六章。

  【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

  這章書雪廬老人講得比較長,我們可能要分三、四次來錄音。

  「未看過這一章《集釋》的注解,以為這一章吾說的也平常,其實自漢以來沒有如此說法,未學佛者便沒有這一種講法,淺學也不能講。」這一章書開頭雪廬老人講,沒有看過這一章《論語集釋》的注解,以為這一章雪廬老人說的也是平常。自從漢以來沒有如此說法,這個如此說法就是雪廬老人講解這一章的說法,未學佛者便沒有這一種講法,就是沒有學佛的人也沒有這一種講解。沒有學佛的人不會有這樣的講法;學了佛,淺學也不能講,就是學佛但是還沒深入,學得還很淺,也不能有這樣的講法。「學佛者若能聽聞這一章,可以知道孔子的境界,不敢妄自尊大。」學佛的人如果能聽聞雪廬老人講解這一章書,就可以知道孔子的境界,孔子不是普通人,在佛法講也是大菩薩,明心見性的,我們就不敢妄自尊大了。學了佛覺得就瞧不起儒、瞧不起道,就不會這樣了。「不學佛者聽這一章,也不覺得是佛法。」沒有學佛的人聽這一章,他也不覺得這是佛法,這個聽起來還是儒家的。「但是不依佛法講,這一段講不通。」雪廬老人講,這一章書不依佛法來講,這一段講不通,講不通徹、通達。

  「道德仁愈看注解也不明白」,道德仁這三個字看注解也看不明白,不知道它的意思。「吾今用兩種解釋,第一個注解沒有依佛經講。」

  「首先講體相用,佛家的分析法,萬事不論大小都有本體。」「如《列子》說的太易、太初,還沒有相狀」,最初沒有相狀。「體無相,本體寂靜。」這個本體它是無相寂靜。「一動便有相」,這個體一動就有相出來了,「有相就起作用」。「作用有總作用,有別作用。總作用,是一切作用不能離總作用,別作用是一條一條不同。」它這個總有別。「總如茶碗」,這茶碗裝茶的,這是總作用,就是這個茶碗總的作用。茶裝上去了,「怕茶冷,蓋上蓋子這是別作用」,怕茶冷掉了,用個茶杯蓋子蓋上,這是別作用。「茶蓋隨著盛大小茶碗而不同」,茶的蓋子有大有小,那它要隨著這個茶的碗有大有小,以此類推,「千奇百怪」,那就是這個差別、作用就很多了。所以作用有總體的作用,有差別的作用,這是舉出一個例子給我們講。「想了解中國文化的全貌,按體相用觀察,就可以盡其底蘊,而無所遺漏。」所以用佛法體相用這個原則來觀察,就可以了解中國文化的全貌,可以盡它的底蘊,沒有遺漏的。

  「體與相為內在,用在外。學佛知道萬事都有能、所,能是自己的能力,所是對方所作。這四句有能有所,志據依游是能,是自身內在的功夫。道德仁藝是所對的外境,是客觀的法體事物。」

  『子曰:志於道』,「志於道,道,你們求道,學佛不得道,敲敲打打有什麼用?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如今哪一個人聞道了?道是為何?查書也查不明白。吾根據書而說,《禮記.中庸》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性,無形相,無長短,從何而來?天命之謂性,天命,天然就有了,佛家說法爾如是。」天性就是佛法講的真如,「真的,就是這個樣子」,那本來就這個樣子。「什麼樣?見到便知,沒有見到即使說了你也不知,真如就是本性,天然就有性。」

  「率性之謂道,注」,這個注是注解,「無為而安行曰性之」,率性之謂道,這個性之是無為而安行,「性是無為」。「安就是無為,就是無為法、無漏法。」這佛法的名詞。「安,一動不動,這是性,安靜、安定,什麼也沒有,這是寂。何謂道?率性之謂道。」「率,循也」,遵循的循,率就是遵循,「順著它本性不變,別叫它動,永遠叫它安定」,這個率性。「道就是性,性就是道,道便是心,道與心一回事,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大圓鏡智就是道。《華嚴》說:不變隨緣,隨緣不變。真如不變的時候為性,隨緣往正道走便是率性的道,往邪路上走就錯了。心隨著性叫它不變就是道,這是寂然不動的本體。」

  「一念不覺而有無明,若覺就不是無明。起念都警覺,散了便是無明,起念能覺就不離本性。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你們的念頭多散亂,散心都是無明,有念便是無明,所以《六祖壇經》說:不思善,不思惡。」「計畫做好事,可以生天,卻是三世冤」,善念生三善道,這一生修福,來生享福,享福當中又造惡,在第三生又墮落惡道,這個稱為三世冤,在六道輪迴上上下下,「真如法是善惡念不起」,真如它沒有善惡。「佛教到宋代,禪宗便支持不住,民國初年虛雲老和尚也教人念佛,當時四川有位劉氏仍主張觀心,老和尚說觀心雖好,但是時代已經變了。修禪要先觀心,後來不行,才變為參話頭,使萬法歸一,還有一,所以有一歸何處的說法。吾做不到,老了做不到參話頭,改學淨土。」這是雪廬老人他自己以前也參過禪,後來改學淨土。「因為學真空,不能真空,所以說有,以楔出楔,一句彌陀便是楔,參話頭悟了還有,彌陀就是真空。阿,無也,釋尊成道作阿字觀,可見得道不容易,但是有方法。」

  「志於道」。志,在《說文解字》裡面講,「心之所之也」。「守此而不離也,這是指道,心守不住道便跑了。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道是不可須臾離也,就是很短的時間也不可離,可以離開的那不是道,道它是不能離開的,道它是永遠存在的。「志,心定於道,永遠不移動,也就是默而識之」,就是我們念佛講的淨念相繼,「這是根本的本體」。

  「朝聞道,夕死可矣,你們不可空過,這不容易。孔子的境界已經是志於道了,有沒有成就,你們不懂嗎?」這個是給我們講出孔子他的境界,他已經志於道,他得道、見道了。

  好,我們今天先學習到這一段,下面這個「據於德」我們明天再一起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