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淨土集—印光大師法語菁華  悟道法師主講  (第六集)  2018/3/8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WD20-031-0006

  請大家合掌,我們來念開經偈: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請放掌。

  《淨土集.印光大師法語菁華》第一輯。尊敬的諸位法師,諸位同修大德,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今天晚上悟道還有這一堂課,我們昨天晚上跟大家學習到《印光大師法語菁華》第一輯第九段。我們今天就接著來學習第十段,請大家看這個文:

  【十。世間一成不變之好人少。一成不變之壞人亦少。大多皆是可上可下。可好可壞之人。所以教化最為緊要。】

  這一段,的確這個世間上大多數人都是這樣,好人、壞人主要都是環境造成的。這一段祖師給我們講,重點就在教化。這個教就是教學、教育、教導,也是我們淨老和尚這些年提倡的傳統文化倫理、道德、因果教育。但是這個教要有人教,現在很多地方聽到我們淨老和尚提倡傳統文化的教育,有很多地方有善根的人士,大家也非常迫切的要來學習傳統文化,可以說現在愈來愈多的人知道傳統文化的重要性,但是現在面臨一個問題,就是沒有師資,沒有老師。像現在英國威爾士大學辦的漢學院,實在講師資還是缺乏,所以第一期重點就在培養師資,以後才能真正辦一個學院。萬事起頭難,剛開始總是很多困難,也很多障礙,這些我們都必須去面對、去克服的。

  在古時候的社會,傳統文化教育是家庭父母教的,這個根是在家庭教的,上學了才老師來教,這個根是父母教的。現在為人父母也沒有受過這個教育,他也不懂怎麼去教子女,他不懂,所以都教錯了,甚至完全交給學校。還有現在的小孩子,父母都去上班,請個外勞,從小外勞在教,跟父母也就沒感情。因此,我們看到印祖開示的這段話,在我們現前這個時代也感觸良深。在家裡父母不懂得教,在學校老師也不懂得教學生,整個社會也沒人講、沒人教,全世界都一樣,這個問題非常嚴重。因此我們淨老和尚大慈大悲,在國際上不斷的奔走呼籲,大家要重視中國傳統文化倫理、道德、因果教育。現在常常遇到同修來問我,他的孩子要學傳統文化,怎麼學?去哪裡學?這是我們現前面對的問題,這是環境的問題。現在學院也先辦一個先修班,可以從這個地方開始,總是要有個幾年的時間,培養一批老師出來。培養這些老師也不容易,必須要有因緣,所謂善根福德因緣。我們一般人遇到好人,自然也會往好的方面學,縱然不會很認真學,多多少少也會受好人的影響;遇到壞人,縱然不學壞,跟他跟久了,也會受到影響。所以,學習、居住的環境就很重要。

  早上我到我們學院的小商店去買一點東西,北京有居士給我講兒女上學的問題,現在搬到學院這邊來,她先生也同意,這是第一步。在《論語》裡面講「里仁」,這個里仁意思就是說,我們住的地方要親近有善知識的地方,有善知識的地方,我們家就選擇住在附近,方便親近善知識。所以,你看孟母三遷,孟子的母親搬家搬三次,為什麼搬三次?在古時候有聖人出世的時代都要搬三次,現在當然也需要。所以有同修搬到學院附近來住,我們也非常歡迎,在這邊畢竟有我們老和尚在教學,大家有個道場,有個歸依處,這個也是第一步,後續的再看因緣。

  所以我們還是要親仁,《論語》講要「親仁」,就是親近善知識,親近好人我們才會往好的方面去學習。如果親近惡人、惡知識,那我們也會受他影響,也會往不好的方向去學習。因此,我們看到這一段,都是可上可下、可好可壞的人,所以沒有一成不變的壞人,也沒有一成不變的好人,看他親近的人是惡知識還是善知識。此地講到『教化最為緊要』,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教化」是倫理、道德、因果教育,是這個內容。現在學校都是教知識,它沒有教倫理、道德、因果。

  昨天跟大家分享的《論語》,「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這五條我們現代的人沒有,我們現代的人就是最後一句,「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就是這一句。那個文就是各種的技術、藝術,技藝百工,現在講的科技、醫學,各行各業,那個統統叫文。現在我們沒有前面五條,只有後面一條。所以現在人會造原子彈,那個也是文,但是沒有孝悌,沒有孝悌的人造原子彈就很恐怖了。因此,這個地球上發生災難,問題都是在沒有倫理、道德、因果教育,這個問題非常非常要緊,這個緊就是緊急、重要,現前這個是當務之急。

  我們遇到了,我們有緣在一起學習,大家也要發心,我們總是盡心盡力,我們懂一分可以跟別人分享,也可以教別人,一方面教、一方面學,所謂教學相長,跟自己有緣的人都可以跟他互動交流。現在手機很方便,我看那個微信,一按就可以講話,如果你聽個幾句很好的法語,你覺得很值得跟大家分享,你也可以弘法,你那個手機一按,你也是法師了,你可以轉給他們,輾轉來教化,利用現代的科學工具做教化的工作,也是我們大家都可以做的。所以,教化我們也要直下承當,也不要看左邊看右邊,就是等著你來教化,第一個要先請自己轉法輪。

  在台北雙溪我們有一個出家女眾,年紀也跟我一樣大,我說要學傳統文化。她說我們也無德無能,要請一個有德有能的老師來。我說現在去哪裡請?所以我就跟她講,為什麼不請自己?妳在那坐著一直在等,等一個有德有能的老師來,妳要等到什麼時候?所以,什麼事情,自己明白了自己先幹,懂一分就做一分,懂二分我們做二分,一面學一面教,一面教一面學。有子女的人,做父母的就有責任教導,天下父母心,總是望女成鳳、望子成龍,總是希望子女將來都能有成就,這個是做父母的人都是這樣的一個心。我們再看第十一段:

  【十一。只要加以教化。即無不可以使之改惡歸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惟在人之信念而力行耳。】

  這一段也是接上面這一段來的,就是人都是可好可壞,主要是在教化,你教他什麼,教他好的還是教他不好的,人『只要加以教化,即無不可以使之改惡歸善』。過去在廣東揭陽謝總辦道德講堂,一個星期的課程,一個星期能使一個人有一百八十度的改變,這個效果是值得我們讚歎跟效法學習的。他那個地方我也去過,我們學院也有法師、居士去參與那個道德講堂。他做的效果可以說非常驚人,因此我們淨老和尚對謝總這個道德講堂加以讚歎、推廣,希望世界各地都有這樣的道德講堂。道德講堂這個概念,他想得很有道理,他這個構想我很早就想到了,因為現在要請老師也不好請,請來的老師他教得好不好、教得對不對,實在講沒有教也沒把握,如果萬一請到一個老師他教的是錯誤的,請神容易送神難,到時候也是很麻煩的事情。

  所以他的構想,就是說我們現在都有光盤,很多老師在講的,自己可以先聽一聽,哪個老師講得比較好,把它挑選出來,把它分類,排成課程。而且光盤時間由我們訂,我們要早一點聽就早一點聽,要晚一點聽就晚一點聽。請老師來,那個就受時間限制,老師要到現場來也要他有空,而且偶爾來一次,實在講也是結結緣,也產生不了效果。所以他用光盤這個構想的確值得推廣,而且現在資料這麼多,包括網路,你要設計什麼班都可以。現在我們學院也規劃有幾個教室,可以分幾個班來教學,就用放光盤的。但是這個當中要有人帶,雖然是放光盤,但是要有輔導老師,這些來學習的人有什麼狀況,輔導老師要去處理,關鍵在這裡。

  所以,謝總給我講,他說有時候有些家人他的兒女有精神病,送到他那邊,把他丟在那裡,有的還會找他打架,要跟他打一架,狀況很多。重點就是要人帶,有人帶就是依眾靠眾。我們辦一個班,你說現在送很多光盤給居士帶回家去,他會聽嗎?恐怕他會先看其他的電視節目,那個光盤可能不曉得哪一天才要聽的。因此辦一個班,一個短期性的,這個構想很好。短期性的,就是它的效果要好,他跟我講,一個星期要想有好的效果,要封閉式的,好像閉關一樣,而且要收手機。我去謝總那邊聽到他這麼講,我就知道效果出在哪裡?就在收手機,閉關不能回家。這個七天他沒有接觸外面這些干擾,他心靜下來,沉澱下來,人這個心靜下來,我們這個智慧慢慢會透露出來。

  大家可以做一個實驗,這個我也是看蓮池大師的《竹窗隨筆》,我們白天如果應付很多事情,忙很多事情,你要聽個經或什麼,干擾很多,而且縱然你坐在那邊,可能想到等一下要處理什麼事情,也不專心,效果不好。所以蓮池大師講,你睡一覺,一大早起來,頭腦清醒,那個時候讀經、聽經效果最好,又沒有人干擾。所以寺院都三點起床,就是這個道理,因為那個時段是最寧靜的時候。清晨起來頭腦清晰,思考事情也好、讀經也好、聽經也好,效果比白天的時候要好很多。所以佛門有早晚課,就是這個道理。

  你從這個地方去經驗,就可以知道,這種道德講堂原來這個效果會出現,主要是平常我們心浮氣躁,聽什麼東西也都聽不入心;當人心平氣和,他就能吸收。所以《太上感應篇彙編》講修心的心法講了很多,其中我記得有一段說,人能收攝浮氣。我四十年前看這一句,會念,但是不懂什麼叫浮氣,現在才明白,浮氣就是心浮氣躁,文言簡單用兩個字。收攝浮氣,我們心浮氣躁把它回歸到心平氣和,心平氣和,遇親便能孝,遇辱便能忍,遇善便能果。收攝這個浮氣,你回歸到自己的清淨心,心平氣和,遇到父母親就懂得要孝敬。為什麼不孝?有時候還會跟父母親頂嘴?沒有別的,心浮氣躁。如果他冷靜下來,他就知道這樣不對。心平氣和,遇辱便能忍,遭受到別人的侮辱,他能夠冷靜平靜的去忍受。遇善便能果,遇到善事,應該做的,就能夠果決去做。

  所以,收手機、封閉式,修什麼?其實看光盤還是其次,我看謝總那個是收攝浮氣。平常在社會上忙忙碌碌一天到晚,現在讓這個干擾統統杜絕,讓他心裡恢復平靜,然後聽這個課,他就吸收進去了。七天也不能走,要住在那裡。根據謝總跟我講,前二、三天大家心浮氣躁還沒定下來,有的時候會發脾氣,他情緒一來,發脾氣;到了第三天以後,慢慢心靜下來了;第七天圓滿了,還有一些人他感受到這個好處,他想要再延期。他說對不起時間到了,下一次再來。因為他感受到那個好處了,他體會到、感受到了。所以修心也是要從這個地方,因為我們凡夫總是要遠離會干擾我們清淨心的這些環境、這些人事物。圖文巴這裡環境算是最理想的,這邊算是我們淨老和尚選擇的地方,當時就看到這個地方城市人不多(現在比較多了),而且清淨,這邊比布里斯本清淨多了。這是道德講堂。

  道德講堂,我看了很多道德講堂,現在很多人在辦,實在講,跟主辦負責的人這個因緣,還有他輔導的心態,方方面面也都有關係,有的地方比較殊勝,有的地方就不那麼殊勝,總是有比沒有好。因此我們淨宗學院也是長期在辦道德講堂。有一些地方辦道德講堂我們可以去參訪,去看看人家怎麼辦,像雞足山報恩寺大士閣,向曉莉向館長她辦的那個,她也有辦《無量壽經》班,她也有她的方式,這些都可以參考。總之,每個地方因緣不一樣,人事物環境,人事環境、物質環境因緣不一樣,根據當地的因緣隨緣來做就好,隨緣做功德就圓滿。因為每個地方因緣不同,不可能每個地方大家辦得都一樣,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現在只要加以教化,道德講堂是很方便的一個方式,但是要有人發心去做輔導老師。輔導,就像打佛七要有一個主七和尚,那個主七和尚是幹什麼?要輔導大家念佛的,他不能念佛,他要照顧大家念佛。維那、悅眾、主七都是照顧大家念佛,帶大家念佛,真正念佛的人是參加的清眾,他沒有執事。一個佛七打下來,效果如何,這個主七、維那、悅眾也很關鍵。這個道德講堂辦下來效果如何,這個輔導老師也是很關鍵,還有物質環境也有差別。所以,人沒有不能教化的。

  我在台灣,實在講,每年台灣這個司法院都請我去做三時繫念,只是請我做法會,這些法官請我去做法會。我常常碰到他們就跟他們建議,你們監獄辦道德講堂最好了。監獄裡面辦道德講堂最好,因為監獄裡面不可能給他手機,裡面沒有手機,而且都還要監視器一直監視。關在裡面的人你不教他好的、正面的,他就在裡面學得更壞,他們在一起也在互相交流,也在互相學習那個不好的。大家會有心得分享,他們也會有心得分享,你怎麼被抓進來,他怎麼被抓進來,然後大家研究,以後怎麼樣不會被抓,出來就比之前更厲害,那就更危害社會,社會要浪費多少資源成本在上面。我看那些很多都是年輕人,被關在裡面,這真的是浪費社會資源。如果你辦道德講堂,關個幾年出來變一個人,那不是造福社會嗎?所以,當官的人不懂這些,他也不懂;不懂這些就很可惜,公門裡面好修行,很冤枉就浪費掉了,這個非常可惜。所以每次到法院,我都很感慨。

  所以,「只要加以教化,即無不可以使之改惡歸善」,這個道德講堂可以做為我們一個見證。只要『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確,這個道德講堂七天,真的有很多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像謝總那邊,他辦的道德講堂,他說有些老闆開電動玩具的,那個就害人子弟,去上了七天課,他真的就把它關掉了,虧了很多錢,他知道做這個是很不道德的事情,這個有惡報的,真的把它關掉了,那就是放下屠刀立地就成佛了。『惟在人之信念而力行耳』,這句非常重要。「惟」就是惟有,「在人」,在我們人的信念,信心跟念力,這個觀念,現在大陸講概念,這個信心跟概念。有這個概念、有這個信心,而努力實行,沒有一個人不能教化的,都可以教化。只是有的人時間比較快,有的人善根比較深,他很快就改變了;有的人善根比較淺薄,就要長時間,總是可以改惡歸善的。改惡歸善,除了倫理道德,最重要的就是因果教育,印光祖師一生提倡的。我們再看第十二段:

  【十二。念佛之人。需注意教育其子女。使為好人。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果能盡人如此。則災難自消。國家亦可以長保治平矣。】

  這一段第十二段,跟第十六段也是同樣的,第十六段講,「人人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自能國家得護,而災禍不起矣」,這個是同樣一個道理。這個第十二段第一句話,就是『念佛之人』,講到我們念佛人了,我們現在修淨宗,都是念佛人。念佛人也必須要『注意教育其子女』,也不能不注意教育子女,必須要的,特別念佛的人更需要注意去教育子女。教子女教他什麼?最起碼就要教他成為好人,『使為好人』,使他做為一個好人。這個社會上如果多一個好人,就少一個壞人,這個社會就減少一分損害。

  好人是果報,是教出來的,怎麼教才能使子女成為一個好人?下面講,『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這個「好心」,過去我們也常常聽到有人講,就是有人勸善,說你要做好事、要存好心。以前我聽到的,大部分是我們勸人家來學佛。有人就講,何必要學佛?我就是好人,我心很好。他這個好人的標準是什麼?他說我也沒有去做強盜,也沒有去殺人放火,我很好,我還要學什麼?早年我常常聽到人家這麼講。現在我們遇到一般人,在社會上他也沒有接觸到佛法,也沒有接觸聖賢教育,甚至對其他宗教也不是很了解。大部分你會聽到,每個宗教都是勸人家做好事,都一樣的,這個概念大家都有,知道那個都是要勸人做好事。怎樣才是好心、才是好事?一般人恐怕他就不太清楚了,他認為我沒有去做強盜,沒有去殺人放火,我就是好人。

  但是我們必須要以經典做一個標準。在我們中國傳統,儒家就是以四書五經,這些做一個標準;道家也有它的經典,《感應篇》、《道德經》;佛家《十善業道》是一個標準。我們三寶弟子,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佛不在世,以法為中心,法就是經典。講到善惡,《十善業道經》它是一個標準,符合十善業就是善,違背十善業就是惡。這十條還是講一個總綱領,如果我們沒有再去進一步了解這些細目,實在講我們還是很籠統,因此印祖才提倡《了凡四訓》、《太上感應篇》、《安士全書》。

  現在講存好心,我看到《安士全書.文昌帝君陰騭文》,文昌帝君講,「人能如我存心」,天必定賜福給他,就是「天必錫汝以福」。《安士全書》周安士居士講的有理有事,事相也講得比較多,這個書印光大師講,雅俗共賞,讀書人、有學問的人看了非常適合,我們一般人也很適合,它有一些公案因緣,也很適合我們一般人看。最近我在台北社團法人中華傳統文化儒釋道教育學會開理監事會、會員大會,請我講《安士全書》,一個半小時。我說一個半小時怎麼講《安士全書》,你看這一本這麼厚,一個半小時念也念不完。所以我就選了一句,這句就是這裡面講的,「欲廣福田,須憑心地」,就是我們要廣種福田。

  大家有沒有到過寺廟?有沒有去過佛教的寺廟?寺廟都有放個箱子讓人家投錢,上面寫著「廣種福田」,有沒有?我們以為去寺院,我們投個錢;我到大陸去很多寺院,我也喜歡投錢,換很多零錢,十塊、五塊的,它裡面箱子好多個,所以要換零的,每個地方拜一拜,就投個五塊、十塊,那個箱子都會寫「廣種福田」,寫四個字。廣種福田,在《安士全書》講「欲廣福田,須憑心地」,是我們這個心在種福田。所以六祖大師在《壇經》也講,「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就是所有的福田離不開我們這個心。我們這個心可以種福,也可以造禍,製造災禍,就是完全是心地。

  福田,它這裡講「三種福田」,福田心地圖。三種福田,第一個是「報恩田」,簡單講叫恩田,報恩的對象就是父母、師長、和尚,和尚就是出家的師長。報恩就有福報了,懂得報父母師長恩,這個就有福報了。第二個「功德田」,就是供養佛菩薩賢聖僧,功德田。我們供養佛菩薩、賢聖僧,這個有福報,這是功德田。第三是「貧窮田」,對饑餓困苦的人或者是畜生,我們去救濟幫助他,這是貧窮田,救濟貧窮,我們自己種福。

  下面講「二種八福田」,八種福田舉一些例子,佛、法、僧(三寶)、父母、師僧、貧窮、疾病、畜生。佛、法、僧、父母、師僧是「敬田」,貧窮、疾病、畜生是「悲田」,這是二種八福田。另外一個方便福田,「方便」,廣置義井、建造橋梁、平治險路,我們現在講造橋鋪路,平治險路,這是方便田,給人家方便的。譬如你看到路不平,有石頭擋住,你給它搬一搬,清理清理;水溝有垃圾掉進去,把它清出來,不要讓它堵塞,這個也是善事,也是福田,這都屬於方便。對三寶、父母、師僧,就是要孝養父母,恭敬三寶,這是敬田,從恭敬當中產生的福田。對貧窮的人,還有有疾病的人,還有畜生,這是悲田,有疾病的人你去供養他醫藥,幫助他脫離病苦,貧窮的人救濟財物,還有設無遮會,就是供養這些人吃飯。

  下面這個表講,「世間七事不齊皆由心造」,就是這個世間我們平常看到有七件事情,不齊就是不一樣、不平等的。第一個,「壽短壽長」,我們看到這個世間有的人很長壽,有的人他壽命很短。有的一、二歲就死了,十幾歲、二十幾歲,二三十歲、三四十歲、四五十歲的,這個也很多,沒有超過五十歲都算短命,還沒有到半百,三四十歲、四十幾歲走的人也常常聽到。或者是遇到一些意外災難死的,災難意外死亡的小孩也有,大人也有。為什麼壽命短?過去世修什麼因?這個也是從心造的,這裡講第一個是「願他身死」,希望別人趕快死,這個存心就不好。如果我們有這個念頭,要趕快給它轉成阿彌陀佛,那就無量壽了。第二個,「殺害眾生」,殺生。《地藏菩薩本願經》講,「地藏菩薩若遇殺生者,說宿殃短命報」。我們對一般人講,一般人也不太能接受。我們台北雙溪山上小道場附近有些獵戶都會去打獵,我就去做一個牌子,在山腳下、在山上都插一個牌子,就是把《地藏經》這段經文寫上去,這些打獵的人看到心裡很不高興。我想,剛開始不高興,看久習慣就好了,起碼讓你知道這個是不好。所以,殺害眾生會得到短命多病的果報。還有「建造淫祠」,這個淫祠就是那個廟都是殺生拜拜的,那個叫淫祠,那個也是造殺業。所以,如果去造這個業,來生壽命就短。

  壽命長的,他「憐憫一切」,對別人就像自己一樣,看到別人有苦難他有憐憫心。第二個是「戒殺放生」,在佛門現在有很多同修做這個工作。再來就是「寧靜惜福」,就是不浪費,不損福。我們那天也跟大家講過,福報享盡了,祿盡人亡。如果能夠惜福,他壽命就能延長,好像你可以吃一百年的,你六十年就把它用光,後面就沒有了,你已經把銀行的存款都領出來了,沒有了,如果你慢慢用,它時間就用得長。

  再來就是有人「多病」、有人「少病」。多病的人過去今生造的業就是「惱害眾生,不恤病苦」,對病苦的人他沒有同情心。惱害眾生,第一個就是殺生,惱害眾生,所以這個會得到多病。少病的人他是「禮拜三寶,惠施醫藥」,就是布施醫藥,將來自己病就少。所以我們淨老和尚常講,他把醫藥費布施出去,自己就不生病了。這個我們可以學習,布施給需要的人。

  第三,有人長得「醜陋」,有的人長得「端正」。醜陋,過去今生就是「瞋恚鬥諍」。《地藏菩薩本願經》講,「地藏菩薩若遇瞋恚者,說醜陋聾殘報」,聾殘就是殘疾,這是瞋恚(瞋恚心),瞋恚起來就鬥諍。再來就是「遮佛光明」,佛不在世,留下來就是佛像,佛像我們盡量給大家能夠瞻仰是最好。好像在二OO四年,有一次台灣中壢善果林辦傳統文化的講座,有一個老師他在佛堂裡面上課,他說這個帶子要流通到大陸,不可以讓大陸的人看到佛像,所以用個布把它遮起來。後來我就跟他們講,這個不好,這個遮佛光明,不好。如果你有這個忌諱,那就另外選一個地方去上課,像地下室它那裡也有教室;如果你在佛堂,你不能把佛像遮起來。你上傳統文化的課,讓大家順道看到佛像,給大家種善根,這不是更好嗎?所以,這個遮佛光明,將來也會得到面貌不好看的果報。第三個業因就是「笑人醜陋」,看別人長得醜或者殘疾,他笑話他,這個也不好,自己將來也會得到醜陋的果報。

  相貌端正,他是過去今生修「忍辱柔和」,像夫子一樣,溫良恭儉讓,修忍辱。再來就是「修造佛像」。再來就是「以食施人」,以飲食布施人。飲食施人,在我們淨宗學院做了十幾年的星期六溫馨晚宴,這個就是屬於以食施人,布施給別人。所以在這邊我們的法師、居士,將來都會得到相貌端正的果報。

  第四種,有人「無威德」,有人「有威德」。沒有威德,就是他的心「他物生妒,不能修福」,就是有嫉妒心,自己也不能修福報,沒有福報,又有嫉妒心,果報就是沒有威德,他講的話人家不能信服,不能接受。有威德,是「不懷嫉妒,誠信不欺」,就是別人有好事他不嫉妒,對人都是誠心誠意,有信用,不欺騙人,這樣的人在社會上他就有威德,他講的話人家能信受,能夠信任。

  第五樁事情,有人「卑賤」,有人「尊貴」。卑賤就是「驕己凌人,負他財物,薄視僧尼」,驕傲、欺凌別人,還有欠人家的財物負債不還,再來就是薄視僧尼,對出家的男眾、女眾,他都輕視、不恭敬,這樣將來會得到卑賤的果報。自己修的因、造的業,對人不恭敬,將來果報也是別人對他不恭敬,他就卑賤。有人很尊貴,在社會上有崇高的地位,他是怎麼修的?「信奉三寶,力行善事,處己謙和」。就是恭敬三寶,努力修善事,自己謙讓柔和,將來得尊貴的果報。

  第六樁事情,有人「貧窮」,有人「富饒」。貧窮人就是「慳吝不施,常行竊盜」,自己有的不肯施捨給別人,而且常常去偷盜別人的財物,佔別人的便宜,將來的果報就是貧窮。富饒的人,他喜歡布施,不虧欠人家的財物。

  第七樁事情,就是有人智慧是惡的,有人是善的智慧。現在我們看到有些惡人他也很聰明,但是那個是惡知識,不是善知識。他怎麼是惡知識?他就是「親近惡人」,他跟惡人學,學壞了,「讚揚惡法」。第三個因就是「吝法不說」,人家來請教,他懂的,他吝法,他不願意跟他講,自己保留,將來他這個智慧不是善的,是惡的。有善智慧的人,他就「修習智慧」,當然就親近善知識,「親近沙門,受持正法」。

  以上七種事情,我們在這個社會上看到,都有它的因果,我們明白這個因果,自己就知道怎麼修,也知道教別人怎麼修。

  下面講,以上這七種都是由「十惡所感正報餘報」,十惡的正報就是三途,「若生在人中,則如下文所感二種輕報」。「身三惡業」,就是殺、盜、淫。殺生得「多病、短命」的果報;偷盜得「貧窮,共財不得自在」,財物跟人家共有自己不能做主,這個就是偷盜的業;邪淫就是得「妻不貞良,得不隨意眷屬」,就是眷屬不得意。像現在離婚率很高,家庭不幸福,這個都是邪淫的業。口四種惡業,「妄語」,如果常常打妄語,會被毀謗,為他所欺,被別人所欺負。「綺語」,以後他講話人不能接受,別人不會聽他的,他講話也講不清楚、不明瞭,這是綺語的果報。「兩舌」,挑撥離間,眷屬乖離,自己的家親眷屬也會被人家離間破壞,親族之間弊惡,這是造兩舌的果報。「惡罵」就是惡口,「常聞惡聲,言多諍訟」,造這個業自己會常常聽到惡聲,因為自己講話都是惡口,果報就是常常聽到惡聲,講話常常要跟人家諍訟。以上是口四種惡業的果報。「意三惡業」,貪、瞋、痴。貪就是「心不知足,所求闕絕」,貪心總是不知足,所求都有缺乏。瞋恨心,「人求長短,被他惱害」,常常瞋恨會得這樣的果報。痴,「生邪見家,其心諂曲」,愚痴就是沒智慧,是非善惡分辨不清楚,將來他往生到邪知邪見的家庭裡面,因為愚痴跟愚痴是相應的。

  以上就是十惡所感正報餘報圖,正報就是三途,畜生、餓鬼、地獄,到人間來就是有這個餘報。

  下面講:「二十七種善惡果報」。為人「豪貴」,他是修「禮事三寶」,對三寶恭敬、禮敬奉事,將來會得到豪貴。「大富」就是很有錢,他是修布施,修財布施得財富。「長壽」就是修持戒,第一個就是不殺生,第二不偷盜,不邪淫。長得「端正」,修忍辱來的。「勤修」是精進來的,這一生他很勤奮的修行,過去生就是修精進。「明達」就是有智慧,修智慧,特別修般若智慧。「聲清」,從歌詠三寶來的,你聲音很清澈,《無量壽經》講「清暢哀亮」,聲音很清就是歌詠三寶。我們現在做三時繫念都要唱三寶讚,佛寶、法寶、僧寶,你們常常跟著做法會,將來你的聲音會很清的,因為你歌詠三寶。現在很多老菩薩很喜歡念,她念得很投入,我在山東看到都是八、九十歲的老菩薩在念,一面念一面搖,念得入境界,將來他會得到聲清的果報,聲音很清暢哀亮。「潔淨」就是從慈心來的,從慈悲心來的。這個人看起來很清淨、很清潔,他有慈心,慈能與樂,悲能拔苦,就是給與眾生安樂,這是慈。

  下面講的就是不好的。「不淨」,這個人很邋遢,衣服也不洗,很不乾淨,從豬來的。以前我當兵,我隔壁有一個我們同班的,我看他穿的衣服,怎麼穿就是怎麼髒,看看這個,大概知道過去生是從豬身來的。「慳貪」就是從狗當中來的,過去生是狗。「狠戾」就是從羊來的,就是這個人很暴戾、很狠戾,是從羊來的。「輕躁」,就是我們現在講的過動兒,看那個小孩子好像沒有動他受不了,從獼猴來的。猴子都是一天到晚要動,這一生投胎來作人,那個習氣還在,叫他坐個三分鐘就坐不住,跳來跳去的。「腥臭」從魚鱉來的,有的人從魚鱉當中來的,有那個腥臭味。也有些外國人,的確味道比中國人要重一點。以前在美國,有一次,因為我們師父上人在美國達拉斯成立一個佛教會,這邊有美國同修來的大概都知道,也去過。在美國各州我們師父也去弘法,有一次,我記得是從達拉斯要到舊金山,坐國內飛機,坐AA的國內飛機,然後我是跟我們師兄弟坐在一起,師父他就叫我跟他換位置。師父叫我說,悟道你過來,跟你換。我說是的師父,我就去跟他換。我一去坐下來,左右都是洋人,我知道師父為什麼跟我換了,大概師父聞到那個味道不太習慣。

  「含毒」,就是說這個人心很毒,是從蛇來的。真的,我也曾經看到有的人心很狠毒,沒有慈悲心。「無慈」就是他沒有慈心,很凶暴。我在社會上也看過,在當兵也看過,那種人真的很凶暴。我以前當兵,被派去練習狙擊手;狙擊手就是射擊的,就是訓練去殺人的,槍法要訓練得好,狙擊手。被調去沒辦法,去到那邊廚房缺人,所以班長來問有沒有人要去廚房的,如果要去廚房就不用去練習射擊。我第一個舉手,因為我是學佛的,我不殺生,我就第一個舉手。我一大早三、四點就要起來做饅頭。裡面也有一個廚房的兵,那個兵很凶,班長罵他,他誰都不怕。有一次我看到廚房有一隻貓跑進去,他看到那隻貓,拿那個菜刀就丟過去,我們學佛的人看到,阿彌陀佛。這個是沒有慈心,沒有慈悲心,像這樣的心態就是從虎狼來的,過去生是老虎、野狼。以上講八種善業的因果,七種惡業的因果。

  從這個當中來到人間,就是有這個惡報。「顓愚」,就是沒智慧。為什麼沒有智慧?不教別人,不教他,別人要學,他不教,吝法,將來的果報就是自己沒智慧。「瘖啞」,就是不會說話,這個業因是毀謗人。「下使」,就是做人家的奴隸,業因是負債不還,就是欠人家的錢他不還。將來還是要還債,到人間來是做僕使,但是要先墮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生,還是要還債的,就是下使。我到雲南去旅遊,去雞足山,雞足山都有驢子,有飼主趕那個驢子,如果走不動的可以坐驢子,我也坐過一次,看到那個驢子很可憐。還有那個驢子背東西的,背到山上去,還有馬、牛,這些都是過去生欠這個主人的債,跟他借錢不還。所以我們有句俗話講,跟人家借錢不還,他說來世做牛做馬再還給他,真的是這樣的。

  「醜黑」,就是這個人長得很醜又很黑,業因是遮佛光明。所以我們不能遮佛光明,佛像要開光,讓更多的人看到佛像,讓他種善根,所以不能遮佛光明。所以,造佛像將來會得到相好光明,阿彌陀佛相好光明。「生獐鹿中,驚怖人」,獐鹿就是看到人就怕、就跑。牠為什麼會有這種果報?因為在生的時候做人都是常常去嚇別人,去恐嚇別人,讓別人受到驚嚇、恐怖,將來墮在畜生道就是做獐鹿。

  「生在龍中」,為什麼生在龍?龍的種類很多,《安士全書》講了很多種。龍也有很大福報的,還有福報比較小的,有海龍王,江、河、湖都有龍,大大小小很多,還有受罪的龍,就像地獄一樣。《安士全書》,文昌帝君曾經有一生犯了罪,冤枉殺死很多人,玉皇大帝罰他做這個受罪的龍。生在龍當中,他有一個習氣,就是「喜調戲」,喜歡開玩笑,喜調戲。

  「身生惡瘡,鞭撻眾生」。身體會長惡瘡,惡瘡治不好,會潰爛治不好,就是過去生用鞭子鞭撻眾生,打人或者打畜生,用鞭打,將來果報是在三惡道去還債,到人間來會得到惡瘡的果報。「人見歡喜」,業因就是你見人歡喜,你見人歡喜,人家見你就歡喜。「常遭縣官,籠繫眾生」。現在講就是犯司法,常常被縣官抓去,關在監獄裡面,這個業因就是抓眾生把牠關在籠子裡面,不讓牠自由,將來到人間的果報也常常被抓去關。

  「短小,輕懱人」。有人身體很短小,這個在台灣、在大陸我都看過,有時候看到,那是不是小孩子?悟道法師,不是,那不是小孩子,那是大人,四、五十歲了。我以為是小孩子。這個就是過去生輕蔑人。「醜陋」,業因就是喜歡發脾氣。「無知」,業因就是不學問,無知就是沒有學習。

  以上有十一種惡的果,一種善的果報,善的就是「人見歡喜,見人歡喜」,那個是善的。以上就是講福田心種,就是欲廣福田,須憑心地。

  下面有很多公案,這個公案讀一讀,對我們修行也都有幫助,我們挑幾個公案來跟大家分享一下。「先富後貧。《業報差別經》云:若有眾生,因勸布施,後還追悔,以是因緣,先富後貧。」在《業報差別經》裡面有這段經文,為什麼有的人,我們看他先發財,到後面破產,就變貧窮了,這是什麼因果?「若有眾生,因勸布施,後還追悔」,這是講如果有眾生,勸他布施,修布施,修財布施,布施給人,布施之後他又後悔了;後悔怎麼樣?後悔,他又把它追回來,把那個錢要回來。這個我也碰到過,他來道場布施,後來又要回去,我再還給他。所以看到這個經,我的確有碰到過這樣的。因為這樣的因緣,剛開始布施,他有福報,會發財,後來他又後悔了;不要說追回來,後悔都不行。《太上感應篇》講,「與人不追悔」,與人不追悔就是善的,你布施給人不要又追回來,不要後悔,那你有修福;後面惡報章講「施與後悔」,布施之後又後悔,這個太上要記過的。所以布施不能後悔,布施就布施了,這個我們要學的。以前我也常常有時候布施,心想如果不布施多好,自己留下來用。後來看到這裡,不可以這樣想,這個念頭要趕快糾正過來,布施就布施了,不能再有後悔的意思。如果有先布施,後來後悔了,將來的果報就是先富後貧,先得到財富,後來錢又沒有了,又破產了。

  下面這個是講,「先貧後富。復有眾生,因勸少施,施已歡喜,生在人間,先貧後富。」這個又是另外一種,早年貧窮,就是年輕的時候貧窮,後來晚年就有財富。這是什麼因果?就是因勸少施,過去生有人勸他布施,布施也很少,人家來寺廟供養寺院道場,人家捐一千,他說我隨喜十塊錢,這個是少施。施以後他生歡喜,生歡喜心,人家勸他,他才布施的,這個先貧後富,將來來生的果報,會剛開始比較貧窮,到晚年就會有財富。

  下面這個講,「勞而致富」。勞就是勞力的勞,勤勞的勞,疲勞那個勞。勞而致富,就是說你要花很多精神,很辛苦才能得到財富。下面講,「富有富之因,勞亦有勞之因」,他很勤勞得到財富,這個當然有他的因果,他很勤勞也有他的因果。很勤勞工作,得到的財富每個人也不一樣,都很辛苦在工作,有的人他賺的錢多,有的人賺的錢少。現在社會上我們看也是這樣的,也沒辦法平等。所以,下面舉出經典講的,「如經言,齋僧者必得大富」,經典裡面講,大家打齋供養僧眾,將來你會得到大富,來生你會很有錢。

  所以現在台灣、大陸,在中國地區我們這些同胞很喜歡修齋僧,請出家人吃飯。在台灣蓮池閣素菜餐廳;七月份是齋僧的一個月份,到處有在辦齋僧活動的,以前我也曾經參加過,去接受應供也不錯,又有出車馬費,一個人又發五千塊(不少,台幣五千塊),又吃一餐,還有禮物。現在因為辦齋僧都是星期天,星期天現在我統統要做法會,很想去,就是沒時間去,很想去跟人家湊一腳,參加人家辦的萬僧齋、千僧齋。還有,這個蓮池閣有人在七月份他就放一些錢在櫃台,他說凡是出家人來,就用我這個錢請他們吃飯。他這個方式我覺得也不錯,它那個是自助餐的,就是凡是出家人,不管男眾女眾、南傳北傳漢傳,統統可以,只要出家人,統統請他吃,他錢就放在那裡。所以,有一次我去吃,我要付錢。他說,師父,有人打齋了。我說誰?沒有看到。他說,人家放錢放在這裡。這也是一個方式,將來他會得大富,「此定理也」,就是一定的道理,你齋僧,請出家人吃飯。大家聽到這裡,你明天不要請我吃飯,我最近吃得太飽,胃腸受不了。平常我們在學院來供齋,來煮飯給大家吃,這個就是打齋;或者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像辦溫馨晚宴也是屬於打齋的一種,這個將來會很有錢。所以,我現在看到學院愈來愈有錢。

  下面講,「若使請僧到家,使僧奔走往來而後就食,則後世雖享大富,必以勞苦得之。」就是請出家人到你家去吃飯,讓出家人舟車勞頓很辛苦,辛辛苦苦到齋主家吃一餐飯,這個齋主有修福,將來會得大富,來生會得大富,但是來生賺錢也很辛苦,就是使僧奔走往來而後就食,後世雖享大富,必以勞苦得之。所以,現在如果你賺錢很辛苦,你就知道,過去生你請出家人到你家吃飯,讓出家人跑來跑去,很辛苦。這個是勞而致富,要很勤勞、很辛苦,他才能發財。

  下面這個是「逸而得富」,不要很辛苦他就得到財富,「若其送食至庵院,使眾僧安然得食,則其福報,必生天上人中,享自然之快樂。」逸就是說很安逸,很輕鬆的。如果你把這個食物送到寺院庵堂來供眾,你家煮好送過來,或者你去買送過來,不要讓這些出家人跑來跑去,讓眾生能夠很安然得到飲食,這個福報就不得了,你來生生到天上去,欲界天,如果生到人間來也是享受富貴,享受自然之快樂。所以,你有東西供養,要送到寺院庵堂。如果你家有煮些好吃的,送到學院來大家吃,你將來就到天上去了,當然最好就是迴向到極樂世界,把這個福報迴向發願求生西方淨土。

  下面講,「貧而能施」,貧窮他又能夠修布施,這難能可貴。「經又云,復有眾生(這裡講眾生,「必言眾生,不言人者,人止說得一件,眾生則該舉六道矣」,眾生就是包括六道),先曾布施,不遇福田,流浪生死,在於人道。以不遇福田故,果報微劣,隨得隨盡。以習施故,雖處貧窮,而樂行施。」有的人他沒有錢,他很貧窮,但是他很喜歡布施,雖然沒有錢,他很喜歡布施。這就是佛經講的,他過去生,先曾布施,但是布施,他的因緣不好,沒有遇到福田。好像我們種五穀雜糧,種稻子,如果你去種到很肥沃的田,長出來就大豐收;如果種到石頭、沙子多的田上面,長出來就很有限。他沒有因緣遇到好的福田,在六道裡面流浪生死,輪迴到人道來,沒有遇到真正福田,所以他雖然有布施,但是果報就很有限,隨得隨盡,得到馬上又沒有了。過去生有習這個布施,有這個習氣,雖然再貧窮,他也很樂意來修布施,這是貧而能施。

  下面講,「富而不施。復有眾生,未曾布施,遇善知識,暫一行施,值良福田。以田勝故,資生具足。先不習故,雖富而慳。」這個我們看到就明白了,現在我們看到有些有錢人真的很吝嗇,很有錢但是不肯布施。所以,現在台北華藏,館長往生之後,有人布施一個房子,現在搬到信義路,這邊來布施的都是小康家庭,都是我們一般上班族的,那個布施都比那個有錢人多太多了。那些有錢人、大企業家,我還沒有碰到一個。社會上很多,但是沒有到我們這裡來布施,來布施一毛錢也沒有,他到別的地方有沒有布施我不知道。但是我的確看到有些有錢人真的是很吝嗇,他不肯布施。奇怪,他很吝嗇,這一生應該很貧窮,他怎麼會得財富?這裡就給我們說明了,「復有眾生,未曾布施」,從來都不修布施的,但是他運氣好,「遇善知識」,遇到善知識。譬如說,富人從來不修布施,遇到我們老和尚,他運氣好,遇善知識,勸他布施,好吧,就「暫行一施」,但是這個善知識給他指示的那是大福田,「植良福田」,他雖然布施不多,但是那個田很肥沃,一本萬利,捨一得萬報。他運氣好,遇到善知識,植良福田,因為那個福田很殊勝,所以他這一生很有錢。很有錢怎麼樣?他很慳吝,就是不肯布施。我現在看到很多。所以,我們現在布施都是那個沒什麼錢的人來布施的最多,不過將來風水輪流轉,這些人來生如果不去西方,就會很有錢。

  下面這個,「施多福少。《菩薩本行經》云:若有眾生,不能至心施,不能以恭敬心施,不能以歡喜心施,或貢高自大而施,或受施者信邪倒見。譬如耕于薄地,下種雖多,所收甚少。」這個我在社會上看到很多,他布施很多,在《菩薩本行經》裡面就講,如果眾生不能至心施,也不能以恭敬心布施,也不能以歡喜心布施,或者貢高自大而布施,或者布施給邪知邪見的、給惡知識,這樣布施再多,得到的福報也很少很少。這是施多福少,布施很多,但是得到的福報很少。因為他不是遇到真正的福田,心態也不對,布施的那個心態也不對,又遇不到福田,所以布施再多,將來得的福報很少。好像耕地耕到薄地,不是良田,他收成就很少。

  下面講,「施少福多」,就是布施很少,但是得到的福報很多。「又云:若布施之時,能以歡喜心與,恭敬心與,清淨心與,不望報與,或所與者,值菩薩聖僧。如彼良田,下種雖少,所收甚多。」這是布施很少,但是他得到福報很多。這是什麼原因?經典又講,就是《菩薩本行經》有講,「若布施時,能以歡喜心與」,就是布施你心裡很歡喜,歡喜心來布施,不是不歡喜,歡喜心;「以恭敬心與」,就是恭恭敬敬來布施;「清淨心與」,就是以清淨心來布施。現在我到大陸去,有很多人供養紅包給我,他都說淨財。淨財,他的意思就是說這個錢財是我自己賺來的,不是去偷、去搶的,這就叫淨財。實在講,淨財應該是清淨心布施。布施之後你不要追悔,你不要去調查這個錢拿到哪裡去了,你用的對不對、有沒有用,你心就很不清淨,那乾脆不要布施,自己要修什麼福自己來修不是很好嗎?既然你不信任他,何必拿給他?拿給他,你就要相信他,果報是他的。

  新加坡有一位談禪老和尚,是福州人,在新加坡城隍廟賣香燭的,賺很多錢。大陸以前文革寺廟破壞很多,所以他賺的錢都拿回去大陸幫助很多寺院修廟。他錢交給寺院的負責人,就是交代他,我這個錢是給你修廟用的,因果是你的,後面我就不管了,他不會再去追問,所以他心很清淨。因此我們淨老和尚對這位談禪老和尚很讚歎,這是我們布施的一個榜樣。過去也有人布施,以前我還沒有出家的時候,四十幾年前在台北李月碧講堂,我們師父在那邊講經,那個時候還沒有華藏圖書館,叫華藏法施會,布施佛法的,印經布施,那個時候我也多多少少去參加參加,印個經隨喜隨喜。有一次不曉得印什麼經,我忘記了,以前都要徵信,後面版權頁都要印某某人出多少錢,總收多少錢,印幾本經書,一本單價多少錢,剩餘的多少錢。有一次剩了大概十幾塊台幣,列出來,就有人一直去查那十幾塊到哪裡去了?問來問去,問到最後好像都沒有結論。後來去問我們師父,我們師父就跟他講,我吃掉了,那十幾塊被我吃掉了。這個事情我也不知道,是師父講經的時候講出來的,我才知道原來有這個事情。所以師父講經就開示了,布施這樣不清淨。怎麼得清淨心?「清淨心與」,你清淨心布施,你的果報是圓滿的。他做不做,他的因果;他做得不對、做得不好,他背因果,你得福報。「不望報與」,就是你不希求果報,你不希求,你回報就更多了。「或所與者,值菩薩聖僧」,或者你運氣好,你布施的是觀音菩薩、是阿羅漢,那不得了!這個就是「如彼良田,下種雖少,所收甚多」。

  下面講,「同憂異果。《法苑珠林》」,《法苑珠林》也是講一些因果報應的果報因緣,「如有二人,一貧一富,見乞者來,俱懷憂悶。其有財者,懼有求索。其無財者,因己不能作福,而自憂惱。後來貧而愁者,生天人中。富而愁者,生餓鬼中。愁悶雖同,受報則異。」同樣是憂慮,但是果報不一樣,叫同憂異果。《法苑珠林》講,如果有兩個人,一個貧窮,一個富有的人,看到一個乞丐來了,兩個人心裡都在憂悶,這個有錢的人,怕他來跟我要錢,他在憂慮這個;那個沒有錢的人,我不能作福,沒錢給他,很想給他,但是我沒錢,兩個人都在憂慮,但是果報不一樣,叫同憂異果。後來這個貧的人,想布施沒有辦法布施,憂愁的這個貧窮人,生到天道、人道;那個富有的人,怕乞丐跟他討錢,他生餓鬼中。所以,「愁悶雖同,受報則異」,憂愁鬱悶一樣,但是兩個人果報不一樣。

  時間快到了,剩下六分鐘,我們就先講到這裡,下次有因緣,大家再一起來學習。我們這一次講到第十二段,就是「念佛之人,需注意教育其子女,使為好人、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果能盡人如此,則災難自消,國家亦可以長保治平矣」。這個是講因果教育,特別重要。所以,因果教育我們要學習,也要跟大家分享,這個非常重要。大家明白這個因果,大家努力斷惡修善,災難就沒有了。如果別人不修,我們修,將來我們得的果報生天人中,我們如果迴向發願,生極樂世界。所以,總是從自己做起。

  悟道今天就講到此地,明天晚上我就要回台灣,明天上午還有一個宗教論壇,我要去參加一下。我們就下次再見,在這裡向大家告個假,明天我就不再過來,就在這裡告假。祝大家住在學院這段時間,法喜充滿,大家滿載而歸。我們下次見,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