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常禮舉要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三集)  2011/1/22  台灣台南華藏蓮社  檔名:WD20-014-0003

  諸位觀眾,諸位同修,諸位大德,大家好,阿彌陀佛!請放掌。今天繼續跟大家學習李炳南老居士講解的《常禮舉要》,上一集跟大家學習到「講前勉辭」,在講《常禮舉要》之前勉勵的言辭。我們說常禮就是日常生活當中待人處事的禮節,常禮就是現在日常生活的禮節,現在還用得到,就是現在社會上必須用到的。為什麼不說修身?「修身是教育的範圍」,修身是教育。「而《常禮舉要》是人對人」,就是人與人之間的相處。「這不是自修」,不是我們自己自修,是我們對別人。懂這個禮,我們在社會上、在家庭,才沒有障礙,才行得通,也就是說不會妨礙到別人。孔聖人也說過,你學一樣東西要「博之以文,約之以禮」。博是很多,我們學習的東西很多,約是把它濃縮,用在生活上就是禮節。總而言之,就是要從禮下手,從這裡做起,禮上如果做個大概,也就是照這樣去做,做個大概,漸漸其他的範圍我們也能懂了,慢慢能夠了解,這是天理人情。

  古人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儒家講的,講得比較快、比較簡單,要做就很困難。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不要的,不管什麼事情,自己不喜歡的、不要的,我們就不能給別人。這要做到也相當不容易,也就是不要妨礙別人,不妨礙別人就要處處想到別人,不能只有想到自己。首先說我們家庭裡頭,「要教年輕人受正當教育」,這就是屬於教育。禮,沒有讀孔子書的人也要這麼做,如果不這麼做,一出去就踢到鐵板,也就是在社會上處處和人起摩擦、起衝突,跟人不和。現在先說家裡,家庭裡面,第一居家,「子、居家」。

  【一、為人子不晏起。衣被自己整理。晨昏必定省。】

  這個排列的順序依地支,中國古時候算排列的順序天干、地支,天干:甲乙丙丁,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天干十個,地支十二個。這個排列從「子」排起,居家。第一條就是在家庭裡面,『為人子女不晏起』,就是不能睡太晚,到一定的時間就要起床,除非身體有病,不然的話平常生活要正常,這樣對身體才有幫助。不可以父母都起床了,做子女的還在睡覺。現在社會上大多數都是這樣,父母一大早就起來煮飯,準備東西,小孩睡到很晚,叫他起來吃飯,他還不起來,這樣是不是妨礙人?是妨礙人。父母都起來,飯都煮好了,你不起來吃,飯菜冷了,你還在睡,是不是妨礙人?是妨礙人,在家庭裡面就妨礙人。所以要不妨礙人,自己要有團隊精神,就是要有團體生活的規律,自己能夠振作、能控制。早上誰不想多睡一會兒?但是我們要有團隊精神,你在家庭裡也是一個團隊。

  『衣被自己整理』,我們自己蓋的棉被、自己穿的衣服要自己整理,不能放著讓父母整理。以前的家庭有家教,在團體裡面,在軍隊裡面,衣服和棉被都要自己整理。如果有當過兵的,在軍隊裡面衣被都要自己整理,晚上幾點睡覺?十點睡,早上六點起床,時間都是一定的。我們能夠遵守作息的時間,身體才會健康,也才有團隊精神。整理東西,這是一個很重要的習慣。我們到任何一個地方,都要整理環境,使環境都有條理,也就是井井有條,這個條理就是整理得很整齊。譬如放東西要放在固定的位置,如果沒有整理好、放好就不能出門。你要出去,家裡、房間裡面或是自己使用的東西要整理好,東西要放在一定的位置。這樣練習成功,養成習慣了,功課也一定能做好,念佛也一定能得一心,也能往生。如果亂七八糟,一切隨隨便便,一點整潔都沒有,這就不行。

  從這段我們就能看出來,我們念佛的功夫跟生活是相關的。所謂念佛功夫成片,也就是將念佛的功夫表現在日常生活當中,這就叫做功夫成片。你說我在念佛堂念佛,一心不亂,功夫成片,出了念佛堂就亂七八糟,這就不成片,功夫沒有成就。所以念佛一定也要一心,做事也要整齊,不能亂。念佛得一心的人,他處理事情、放東西也不會亂。你說我念佛念到一心不亂,東西亂丟,亂七八糟,諸位想一想,這樣叫一心不亂嗎?所以一心不亂就是表現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以前大陸內地的商店,這是以前,現在也一定要這樣。商品、要販賣的東西,放的位置都是一定的,放在固定的地方,拿了以後用完要再放回去,你要找就方便,就不會找不到。如果沒有放在固定的位置,亂放亂丟,走到哪丟到哪,下次要用就找不到了。如果固定放一個地方,它也不會長翅膀飛走,放一百年也不會消失。這是過去做生意的商店,像雜貨店東西很多,東西這麼多,老一輩的人,什麼東西放在哪裡,他都知道,這就是有一個固定的地方。這是衣被自己整理的道理。

  整理是整理整齊,排列好,東西要會擺放,擺放的地方也要有適合的位置。以前我在台北景美華藏圖書館,跟淨公老和尚住在圖書館的時候,浴室裡面一個水桶放錯位子都不行。以後訓練到再小的地方東西怎麼擺法,放在適當的位置,東西雖然多,看起來不會凌亂,這要練習。現在的家庭沒有這種教育,所以現在年輕人有的整間房子比垃圾場還亂,真的比垃圾場還亂,垃圾場還有人整理,不相信你們可以去檢查。我如果去別人家裡都不敢去看,我知道那不堪入目。你說念佛的人東西如果是這樣,你想這樣念佛能一心不亂嗎?他東西亂丟,丟得亂七八糟,表示什麼?他的心很亂,是不是?你的心亂不亂表現在你做事、做人、說話這些方面。由此可知,他的心是什麼情形,不用去調查,一看就知道了。

  『晨昏必定省』,為人子起床以後,衣被整理好,第一件事情先去見父母。早上去看看父母起床了沒,看父母起床沒當然要比父母早起。現在的年輕人不要睡到中午就不錯了,為什麼他會這樣?你也不能怪他,沒人教他。在家裡父母沒教他,在學校老師也沒教他,在社會上社會大眾也沒人講、沒人教,從幼稚園到博士班都沒有人教這個,他當然不知道。你不教他,你怎麼可以怪他?你不教他,他不會做、做錯了,你不能怪他,也不能處罰他,這就不合理。如果你教他,他知道了,明知故犯,這樣處罰他,他才沒話說。從小沒教他,沒讓他養成習慣,長大了習慣已經養成,現在才要調整,這就很困難了。現在只能勸他,聽不聽要看他自己了。這就是沒有家庭教育,古時候有家庭教育。

  現在做父母的不會教小孩,因為做父母的他的父母也不會教。所以淨公老和尚說,傳統文化教育至少斷了一百年,今年民國一百年,斷了一百年,沒有人教,所以他不知道這樣做是不對的。所以現在社會會亂、家庭不和,不是沒有原因的。現在學禮,要從自己做起,我們也不懂,要從自己做起,我們學習,帶動家裡的子女學習。父母沒有做給他看,要要求他做,他心不服,所以要做給他看。這是衣被整理好先見父母,看父母起床了沒。早上看父母起床是請安,看他們昨晚睡得好不好,太冷或太熱,還是被蚊子叮,整晚睡不好,或是茶喝得太多,整個晚上睡不著,請安是這個意思。佛門說問訊,問訊是一個動作,一個鞠躬,合掌。問就是問安,問他昨晚睡得好不好?去關心,不是跟他鞠個躬,轉身就走,不是這樣,那不是問訊。問訊有問安的意思在,請安的意思。

  晚上要睡覺了,先到父母的房間看父母睡了沒,再去睡;看他們睡得好不好,是不是有需要什麼東西,像冬天到了,棉被蓋得暖不暖,有沒有毯子。還是有的年紀大的父母,要準備電暖器,保暖,這都在定省的意思裡面。不是說去看一下轉身就走,是看他們要睡覺有沒有需要什麼東西。這叫做「晨昏必定省」,這樣做日久天長就習慣了,孝就是這樣表現的。不用特別教他要怎麼孝順、孝順要怎麼做,是要有具體的表現,你就照這樣做,做久了就知道。如果沒有這樣做,怎麼說也體會不到。

  【為人子坐不中席。行不中道。】

  這是第二條,居家,家庭裡面的第二條。現在的常禮,這是說坐桌子或坐椅子。怎麼不說坐椅子?這裡說「坐不中席」,現在請客說入席,席在哪裡?宴席,席都擺好了,請入席。開會也叫入席。到別人家裡沒有席,要怎麼入席?但是現在的習慣還是說入席,譬如擺席請客,宴席,這是一個習慣,自古以來的說法。但是現在沒有席了,但是沒席也不習慣說入椅、入桌,沒有這麼說,這麼說聽了很不習慣,說入席。席是什麼?席是古時候在地上鋪的草蓆,那叫蓆。蓆就是日本現在還在坐的榻榻米,席是古時候人坐的草蓆。進到別人家裡,現在中國已經看不到了,大陸跟台灣都沒有了,只有日本、韓國還有中國古代的蓆。入席當中的一段就是給客人坐的。我到日本京都光明寺,他們招待的都是榻榻米、都是蓆,榻榻米上面擺一張桌子,讓你坐在那裡泡茶,請你吃餅乾,請你坐在那裡,這就是席。這是我們古時候的席,以前日本從中國學過去的,一直保留到現在。

  席中間是給客人坐的,主人坐在前面或是旁邊。「為人子者不能坐在當中」,這是恭敬客人的地方,是要給客人坐的,為人子女坐在中間,坐在大位上,這就不合禮了。即使沒有客人也不能坐在那裡,沒有客人,家裡還有戶長、還有主人,為人晚輩的怎麼可以隨便坐在那裡?還有家長在。所以沒有人坐,那個位子也要空下來,如果你坐在那裡就變成客人,或是做主人了,身分地位不適合,那個位子不適合我們坐。現在沒有這個講法,因為現在也沒有席了。沒有席有桌子,譬如台灣古式的房子有一張四方桌,我小時候家裡就是擺這種四方桌,客人來就是在四方桌上請客。我小時候小孩不能上桌的,小孩要坐在旁邊,不能到桌上。我小的時候父母不准小孩坐到桌上,有客人在。但是現在時代不一樣了,現在二、三歲小孩要買一張大張的椅子,坐在那裡,他最大。這是跟西方人學的,學到最後小孩就不孝,沒規矩。

  舊式方桌旁邊有擺椅子,吃飯的時候一般方桌一邊坐兩個,四邊就坐八個人,一邊是上菜的,所以一般坐六個。兩旁,左右,主人坐在兩邊,這是方桌。如果是圓桌,也有它的擺法,在中國古禮圓桌,一進門,門口一進來,這個是主位,主客,旁邊是陪客。再來主人這方陪客人的,主人坐中間,坐在下面,一般講齋主。我現在到一些地方都會跟同學學習常禮,要打齋,誰當齋主?齋主要坐在我的對面,你請我,我是主客,旁邊是陪客,齋主要坐在正對面,正對面就是付錢的。如果不是他請的,他坐在正對面,這餐是不是你要請客,你要付錢,你做主嗎?但是現在的人沒有學禮,他也不知道。現在的齋主一般都坐到我旁邊,要幫我挾菜。所以我現在依照這個常禮印一些單子,圓桌要怎麼坐,方桌要怎麼坐?拿出來,吃飯就是要學禮儀,後面聚餐的部分就有講到要怎麼坐。這是一個很重要的事情,也是一個學問。

  你要請客也是一個大學問,客人請來了,我們好意請他來,他吃得很不高興回去了。為什麼不高興?把他安排得不適當,他吃得不爽,他就不高興。所以古時候對禮很重視,你在社會上什麼樣的身分地位,你的年紀多大,男眾女眾,有做官的、沒有做官的,士農工商,它都有個順序。現在沒有禮了,沒人講禮,都隨便坐,小孩最大,baby最大,坐在那裡好像皇帝,這就是無禮,無禮就隨便,有得坐就好。雖然現在的人不學禮,如果把他安排得不妥當,他也會不高興,不相信的話你可以試試看。雖然現在的人不學習禮,但是安排得不好,他心情也會不好。所以這個我們要學習。現在的人不懂,不懂他就亂坐,亂坐你也不能怪他,沒有人教他,他沒有學,當然他就不知道,只好隨便他坐。「這是很講究的」,這是以前客廳的擺設,好像弓箭,「弓字型」,為人子女就是要坐在兩邊,不能坐中間。廟裡面講經的人講開示,「穿衣打坐在正當中」,正當中是表示有重要的事情,譬如講經就是要在這個位子,這個位子是在佛堂的正中央,平常就不能坐在正當中。

  「行不中道」,走路不能走在路中間,要走兩邊,左右。你看祭祀,祭祀的功夫,上台從哪邊上來從哪邊下去,沒有從正中間上去的,都是從兩邊上去的。但是現在也沒有講究那麼多,有時候到一個地方,人家怎麼安排,也只好照他安排的去走。照古禮是要走兩邊,譬如從左邊上去,從右邊下來,不從中間走的。「為人子的就是在學生的地位上,不能在當中走」,這是我們的身分地位不適合走中間。進去大門、二門,不能從中間的門走,要從旁邊走,這是規矩。「從前連正門都不走」,到廟裡也不走正中間。這個學了以後要記得,但是李老師說,如果你學會了,不准你去教別人,這是李老師在蓮社內部教學生,不准教外面的人,只能教自己的子弟,在外面不能教別人。為什麼說不准教別人?因為現在的人不講這一套。有人說,現在的人看到長輩,看到他就喊:喂、喂、喂,你要去哪裡?現在的人不講禮節,你跟他說,他說這個不合時代了,你這個過時了,你跟人講,自己也沒意思,所以懂的人也不能到外面隨便教人。這是李老師當時教他的學生,要自己做,做得對不對,也不用教別人,一切都是要從自己做起。這是第二條。

  【三、為人子出必告。反必面。】

  這條很重要。你到外面必須要跟家裡的長輩說一聲,我要去某某地方,長輩聽了以後就放心,知道你要去哪裡。『反必面』,在外面辦完事回來了,先跟長輩說我回來了,跟父母、家裡的長輩說,說一聲我回來了,你再回到你的房間。這一條特別要緊,為什麼?你出去,家人不知道,有人要找你,找不到,也不知道你出去。長輩在家裡一直找,你不在家,出去也不跟他說,什麼時候出去的,他也不知道,有事情要找你,找不到,這個不行。如果當中出了事情,就說不過去了,去外面也沒跟家人說,在外面發生事情,家人也不知道。或者在外面被車擦撞到,或是被人傷到,跟人打架受傷,被人拿刀砍傷,家人也都不知道。你躺在路邊,姓什麼、叫什麼名字也沒人知道,長輩也照顧不到你,那時候自己就吃虧了。如果你出去有說一聲,長輩注意到了,時間到了沒回來,他會在門邊等。做父母的,在以前會靠在門邊看孩子回來了沒,怎麼這麼晚還沒回來?在那裡等。等久了,等不到,他會去找、會去問。如果不知道你去哪裡,他要上哪去找?就沒辦法了。如果你有說,知道你去了什麼地方,父母看時間到還沒回來,他就會去那裡找,再找不到,去警察局報案,請警察幫忙找。找到了,譬如是被車擦撞到,送到醫院了,這才有線索可以找,父母也可以馬上到醫院照顧。

  有人說,這有什麼關係?他沒有想到父母的心情,做父母的心情,為人子女的沒有想到,這是現在很普遍的。他認為無所謂,有什麼關係,我出來會有什麼問題,何必那麼操心?但是做父母的就是會操心,他就沒想到父母的感受。你對這個事情不在意,父母是很在意的,甚至連飯都吃不下。這裡李老師說,如果你認為父母吃不下飯,不要吃就好了,如果是這樣就不用說了,不吃讓他餓死,那《常禮舉要》就不必說了,大家也不用來這裡聽了,也不用說了,那就沒有辦法了,那是合乎現在的潮流,我們講這套常禮,不合潮流。我們學佛的人,好的潮流要隨喜,不好的潮流就不能隨喜,就是不能學習不好的。

  【四、長者與物。須兩手奉接。】

  前面講了三條,現在說第四。『長者與物,須兩手奉接』,這裡講的長者按照《禮記》說,年紀比我們大五歲或十歲或加倍,譬如長我們五歲、十歲、二十歲或是更多,這都是長者,他的年紀比我們大。今日之下很少講長者,譬如大家都是同學,同學家裡面的姪子輩,他的兒子或是姪子,姪輩就是晚輩。同學裡頭也有交情深的、交情淺的,交情深的禮就可以變通,不必那麼呆板,過分講禮就顯得疏遠見外。如果明白這個道理就會很輕鬆,像如果交情不夠,總是要對人客氣一點、恭敬一點,這樣必定有好處;如果交情深的,就可以輕鬆一點,不必那麼呆板。有時候如果不懂得活用,會覺得很彆扭,禮節那麼多,古人說多禮。所以禮有節度,叫做禮節,節制,你要知道節制,看對象,看交情。

  總而言之,無論如何要恭敬人、對人要尊敬。每個人,不管什麼樣的人,縱然是個乞丐,他也希望被人尊重,沒有人希望別人對自己不尊重的。你尊重他,他就高興,你不尊重他,他就不高興。這是說比我們年輕或是跟我們同輩的,拿東西用雙手接,這樣也沒什麼不好。即使是國家對國家,國家對國家怎麼樣?「孟子說:以大侍小,以小侍大」,小國侍候大國,這是理所當然,因為我們的力量抵不過他,他們大;大國侍候小國這是什麼道理?仁也!就是說他有仁慈之心。這集的時間到了,我們先學習到此地,這一段還沒有講完,我們下一集再繼續跟大家學習。謝謝大家收看,祝大家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