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十善業道經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一集)  2005/4/25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9-009-0001

  法界衛星空中佛學院。諸位同學,諸位觀眾,大家好,阿彌陀佛!今天這一集要來跟大家報告《佛說十善業道經》,上一集已經將我們淨宗課程《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做一個簡單的介紹。接下來我們後面的課程還有七集的時間,這七集的時間報告《佛說十善業道經》,主要就是補充說明《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第二十五品「往生正因」裡面的一段經文。現在我將這段經文念一遍,我們就知道《十善業道經》就是來補充說明《無量壽經.往生正因第二十五》當中的一段經文。請看經文:「復次阿難!若有眾生,欲生彼國,雖不能大精進禪定,盡持經戒,要當作善。所謂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淫欲,四不妄言,五不綺語,六不惡口,七不兩舌,八不貪,九不瞋,十不痴。如是晝夜思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種種功德,種種莊嚴,志心歸依,頂禮供養。是人臨終,不驚不怖,心不顛倒,即得往生彼佛國土。」

  《無量壽經.往生正因第二十五》當中這段經文,佛跟阿難以及我們大家說:「若有眾生」,包括我們在內,「欲生彼國」,這就是我們發願要往生到西方極樂國土。前面發願往生西方極樂國土,它的條件是「發菩提心,持諸禁戒」,這個條件就比較高。這一段經文跟我們講,如果要是上面說的條件我們做不到,「雖不能大精進禪定,盡持經戒」,我們沒辦法修到禪定這種功夫,沒辦法將經戒都做到,但是雖然做不到這個條件,「要當作善」,經戒做不到,也是要做善事,所謂斷惡修善。這個善就是下面說的,「一不殺生」到「十不痴」,這十條就是十善業道。在《無量壽經》裡面,只有列出條文,沒有詳細說明,詳細說明就是一部《十善業道經》。

  十善我們做得到,「晝夜思惟」,念阿彌陀佛,發願求生淨土,我們臨命終時才能夠「不驚不怖,心不顛倒」。心不顛倒,我們在《佛說阿彌陀經》都有讀過,《佛說阿彌陀經》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至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上一段經文,我們再配合《彌陀經》這段經文來看更加清楚,《彌陀經》說:「善男子、善女人」,沒有說出善的條件,在《無量壽經》這段經文就很清楚跟我們說明什麼是善男子、善女人,最起碼也要修十善,這才是經典講的善男子、善女人。這也符合《佛說觀無量壽佛經》淨業三福的第一福,第一福就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跟這裡的經文,我們這三部經《觀經》、《無量壽經》、《阿彌陀經》的經文把它對照起來看,我們就很清楚了。可見念阿彌陀佛,發願要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是要斷惡修善。《彌陀經》講信願行,斷惡修善包括在行這部分,屬於助行,正行是念佛,斷惡修善是助行。助行也非常的重要,不可疏忽,如果疏忽了,我們念佛往生還是有障礙。可見這段經文非常重要。從這裡我們也能夠知道,《彌陀經》講的「善男子、善女人」,最起碼也要像《無量壽經》這句經文說的「要當作善」,要修十善,也就是《觀無量壽佛經》說的三福的第一福,一定要做到。當然你能夠做到第二福、第三福,那是更好,往生的品位就更高。但是我們要往生西方,最起碼也要做到第一福,如果第一福做不到,往生就沒有把握。這點非常重要,我們千萬不可疏忽。

  最近我們導師淨空上人也極力提倡儒家的《弟子規》,佛家就是以《十善業道經》,向全世界來推廣。現代的社會如果沒有提倡修十善業、沒有提倡《弟子規》,這個世界可以說是會愈來愈亂,這個世界就沒有前途,這是比什麼都重要。最近我們導師淨空上人將《十善業道經》跟儒家的《弟子規》編在一起,名稱叫做《兒童讀經課本》。《十善業道》等於戒律一樣,《弟子規》就等於威儀,好像出家眾《沙彌律儀》一樣,《沙彌律儀》前面十條是戒律,後面二十四門威儀就是在說生活規範。導師將《十善業道經》編在前面,這十條善事等於是戒律的條文,後面《弟子規》等於威儀,好像《沙彌律儀》後面的威儀文,講生活規範。所以這兩樣東西合在一起非常的圓滿,我們如果能夠將這兩樣做到,《觀經》三福第一福我們就具足,這樣念佛求往生西方絕對有把握。

  我們現在就來跟大家簡單報告《十善業道經》,因為我們只有七集的時間,一集只有五十分鐘,不能很詳細來說明,只能夠做一個簡單的報告。這個經本如果觀眾有需要,可以向法界衛星,或者直接寫信來本會(台北市信義路四段三三三號之一,華藏淨宗學會)索取,我們就會將這個經本寄到府上給你。雖然這部經只是簡單的介紹,但是我們還是依照一般講經的規矩來講解。首先解釋經題:

  【佛說十善業道經】

  這七個字是這部經的題目,我們看經題就大概知道這部經講什麼樣的內容。就好像我們看一篇文章,這篇文章有一個題目,看題目就知道這篇文章內容大概是在說什麼。我們看到這個經題,『《佛說十善業道經》』,我們大概就知道這部經主要在說十善業道。我們將這個經題來做一個解釋,「佛說十善業道」,這六個字是別題,別就是各別;「經」,這一個字是通題。別題就是跟其他的經名稱不同,區別其他的經典,比如《佛說阿彌陀經》、《佛說無量壽經》,這都是不一樣的題目。但是經這一個字是通用的,所以經這個字是通題。每部經有每部經的名稱,所以每部經都有它的別題跟它的通題。「佛說」就是這部經是釋迦牟尼佛親自宣說,「十善業道」就是所說的內容,十善業道我們到經文可以看到,我們在這裡就不介紹。「經」這個字,一般講有貫、攝、常、法四個意思。經就是真理,也叫做契經,所謂契理契機,契理就是沒有違背事實真相,這就叫契理,契機就是適合眾生的程度,所以經有契經的意思。經的意思也很多,我們在這裡就不詳細來說明。如果諸位同學有需要,我們學會有將導師淨空上人詳細講的《十善業道經》出版,叫做《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諸位也可以寫信來請,我們就會將這個《講記》寄給各位。經題我們就簡單介紹到這裡。下面介紹人題:

  【唐于闐三藏法師實叉難陀譯】

  我們佛經跟一般的書不一樣,佛經是從印度傳入中國,印度是梵文,佛經傳到中國,要讓中國人來讀誦修學,必定要透過翻譯。翻譯的時代,翻譯的人,這就叫做人題,翻譯的人。有翻譯的時代,有翻譯的人,也證明這部經確確實實是將印度梵文經典請到中國來翻譯的。人題也是一定要介紹,要不然恐怕有人偽造經典冒充佛經,這就問題很嚴重了,所以人題也非常重要。人題當中,『唐』就是中國唐朝時代,唐朝武則天,中國第一位女皇帝,這部經是在那個時代翻譯的,距離我們現在差不多一千三百多年,也相當長的時間。

  『于闐』,于闐國就是現在中國大陸新疆省和闐這個地區,在唐朝時代那裡是一個小的國家,是古時候中國通到歐洲的一個很主要的商業集會的地方,都一定要從那裡經過。所以以前做生意(商業),跟歐洲、中東、印度往來,都要經過現在大陸西北新疆省這個地方,從這裡出去,進來也是從這方面比較多,跟外國的文化交流、商業的往來都是從這裡經過。大家都知道三藏取經,就是經過這條路。中國的法師到印度去留學、取經,印度的高僧將經典流通到中國,都是經過這個地方。所以于闐在唐朝時代是一個很重要的地點。翻譯這部經典的法師就是住在于闐國,就是現在和闐這個地區。如果諸位有到大陸去觀光旅遊,你去走絲路這條路線,旅行社大部分會安排到和闐。和闐出產玉,很有名的玉,我在幾年前去過一次。現在交通方便,要去旅遊觀光不是很困難,如果有因緣還是很值得去那裡看一下。

  『三藏法師』就是翻譯經典這個法師的學歷,他對於經律論三藏都通達,這樣才夠條件來翻譯經典。這位法師的名稱叫『實叉難陀』,「實叉難陀」就是他的德號,翻成中文的意思叫做學喜,或者叫做喜學,就是我們一般講好學,他很歡喜來學習。這位法師在中國佛教譯經的歷史上貢獻很大,他有翻譯過八十卷的《華嚴經》,《大方廣佛華嚴經》是實叉難陀法師翻譯的;還有一部經,我們佛門裡面大家常常在讀誦的《地藏菩薩本願經》,現在我們佛門裡面讀誦《地藏經》,大部分都是採取實叉難陀翻譯這一部;這部《佛說十善業道經》也是實叉難陀法師翻譯的。他在中國翻譯的經典數量也不少,不在鳩摩羅什法師之下,不在玄奘法師之下,對中國佛教譯經史貢獻很大。這是翻譯這部經法師的名號。『譯』,這個字就是翻譯,將印度梵文翻譯成中文,我們中國人才看得懂。人題我們就簡單介紹到這裡。有關這位法師的事蹟,我們如果有興趣可以去看《高僧傳》,都有他們的傳記。下面我們就正式來看經文: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娑竭羅龍宮。與八千大比丘眾。三萬二千菩薩摩訶薩俱。】

  我們先看這一段。這段就是一般經典的六種成就,一般經典都分作三分: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序就是開頭,這段經文叫做通序,通就是跟其他經典都一樣,通序就是六種成就。『如是我聞』就是信成就、聞成就。「如是我聞」,阿難尊者結集經典,在佛還沒有滅度以前,他就請教釋迦牟尼佛,佛滅度之後如果要結集經典,經典一開頭要安什麼字?以後的人才會相信這部經確實是佛陀親自宣說。釋迦牟尼佛就跟阿難說,經典第一句都安「如是我聞」,如是我聞就是說這部經確確實實是我阿難親自聽釋迦牟尼佛所說,不是自己去編的,也不是聽別人說的,是我親自聽釋迦牟尼佛所說的。這樣大家就沒有懷疑了,這就是信成就、聞成就。所以佛經不是像扶鸞,駕乩扶鸞,天降靈文,不是,確確實實就像我們開會一樣,開會有開會的大眾,阿難如是我聞,就像記錄一樣,一個會議要有記錄,記錄的人,他結集經典就是他記錄的。

  『一時』,就是時成就,時間。『佛』就是說法主,我們開會也要有一個主席,主持的人。『娑竭羅龍宮』就是講經的地點,我們開會也有一個地點。『與八千大比丘眾、三萬二千菩薩摩訶薩俱』,這是聽眾,好像我們開會也有大眾來開會。所以一個會議要有這些條件才能夠成立,我們會議有一個記錄,記錄出席的人是什麼人、有多少人,主席是誰,在什麼地點,什麼時間,記錄的人是誰,以後如果忘記,我們就要拿這個會議記錄出來,大家就沒有懷疑了。經典就好像是會議記錄,這是確確實實有這件事情,不是人去隨便編的,這很重要,這就是六種成就。經典講「一時」,這是師資道合之時。佛的經典沒有明確記載某年某月某日,這個有很深的意義,一方面,在古代國家沒有統一,用的日曆都不同,要記錄年月日也很難記載,這個地方是這個時間,跟別的地區就不同,好像我們現在在中國也有兩種日曆,不一樣,有農曆、有國曆,日子就不一樣,要記就比較麻煩。另外一方面,任何一個時間都是一時,就是這部經超越時間、超越空間,三千年前適合,三千年後的今天也是同樣適合,真理永遠不變,不會因為時間的關係有所改變。所以我們現在在空中佛學院來研究《十善業道經》,當我們現在在聽這部經,現在也是一時。如果是明確記錄年月日,我們會感覺這個時間已經過去了,三千年前的事情,跟我們三千年後的人好像沒關係了,就會有這個感覺出來。用一時,我們這個感覺就沒有了,任何時候你在研究這部經典都是一時,我們就會感覺非常的親切。

  「佛」,指釋迦牟尼佛,也可以說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因為佛佛道同,一尊佛說的等於所有一切佛說的,佛提倡十善業道,任何一尊佛都同樣提倡十善業道;絕對不可能,這尊佛勸人修十善,另外一尊佛勸人不必修十善,絕對沒有這種事情。如果有這種情形,當中一定有一尊假佛,如果是真佛一定是佛佛道同,都一樣。「佛在娑竭羅龍宮」,講經的地點在龍宮,「娑竭羅」翻成中文意思是鹹海。我們現在海水都是鹹又澀,我們大家都知道,這個也有苦海的意思,也有這個意思在,我們在六道輪迴是苦海。龍宮是龍王住的宮殿,我們現在是肉眼凡夫看不到,但是實際上我們肉眼看不到的境界是很多的。我們讀佛經,這個經典不是在我們人間講的,我們一定要相信確實有這個地方,佛經跟我們講的都是確確實實的,不是去編一個故事,我們要相信佛講的,這樣就沒有錯了。像《地藏菩薩本願經》,是佛在忉利天宮講的,我們人也看不到,但是確確實實有忉利天宮。龍宮在海底,龍王住的宮殿,龍王是在水族當中福報最大的,這在經典裡面的記載,記載得很清楚。龍有有福報的、有沒福報的,這也有差別。龍宮,表示這龍有大福報,在水族當中牠是領導人,好像我們人間一個國家的國王。這是說這部經在龍宮裡面來宣講,在海底。

  「與八千大比丘眾」,大比丘眾有八千位。比丘再加一個大,這是顯示參加這個法會不是小乘的比丘,因為佛法有大乘法、有小乘法。出家眾的比丘有大乘的比丘、有小乘的比丘,修學大乘的比丘就是大比丘眾,修學小乘的比丘,他就只有稱作比丘而已。好像我們現在南傳佛教國家,他們是修小乘佛法,他們沒有修學大乘佛法,修小乘佛法,他們就不能稱為大比丘,他們只能稱比丘。如果有學習大乘佛法就是大比丘,不一樣。「三萬二千菩薩摩訶薩俱」,菩薩再加一個摩訶薩就是登地以上的菩薩,圓教初住到十住,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從初地到十地,這就叫做摩訶薩。菩薩當中的大菩薩,這有三萬二千,前面大比丘眾有八千,來參加佛在娑竭羅龍宮講這部《十善業道經》的法會,可見這個法會非常的殊勝。通序的經文我們就介紹到這裡,這就是六種成就。我們再看下面別序:

  【爾時世尊。告龍王言。一切眾生。心想異故。造業亦異。由是故有諸趣輪轉。】

  到這段經文叫做別序,別就是各別,又稱作發起序。就是每一部經都有它發起的因緣,一般經典都是有人向釋迦牟尼佛來請問,佛為他來解答,這樣說出來的。一般經典都有人請問,像我們淨宗課程大家學習的《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這部經是阿難尊者請問,看到釋迦牟尼佛這一天光明、光彩特別的殊勝,跟平常不一樣,他覺得很奇怪,請問佛:今天是什麼原因,佛為什麼這麼歡喜,這麼有光彩?釋迦牟尼佛為阿難尊者,回答他這個問題,講出一部《無量壽經》。所以大多數的經典都是有人請問,佛才說。這部《十善業道經》,我們看這段經文,沒有人請問,這不是龍王向釋迦牟尼佛請法,而是釋迦牟尼佛主動對龍王來說。就像《佛說阿彌陀經》也是無問自說,沒有人請問,佛主動說,這就叫做無問自說。沒有人問,佛自動說出來,佛看在場的大眾根機成熟,能夠跟他們說這部經典,他們能夠理解、能夠接受,佛主動說。沒有人問,佛也主動說,像《佛說阿彌陀經》,佛是對著舍利弗尊者說,舍利弗尊者也沒有問。無問自說的經典就顯示出非常的重要,這部經也是無問自說,是世尊主動對龍王以及我們大家來講這部《十善業道經》。

  一開頭世尊就對著龍王說,『告龍王言』,海龍王。『一切眾生』,「一切眾生」就包括所有的,空中飛的、地上爬的、水底在游的,我們看到的,這就是一切眾生。眾生有有情眾生,有感覺、有情識的眾生;有無情的眾生,我們住的山河大地,這些萬物,這也是眾生,這叫做無情的眾生;我們人以及一切動物,叫做有情的眾生。這一切眾生是怎麼來的?怎麼有這些眾生?我們看這些眾生很多,萬事萬物。下面佛給我們說出來,『心想異故』,這一句就是一切眾生的由來。為什麼有這一切眾生,有有情的眾生,有無情的眾生,這是怎麼來的?就是「心想異故」。心能現,想它會變,每一個眾生他的思想、他的看法不一樣,異就是不同。一個人有一個人想法,一個人有一個人的看法,一個眾生有一個眾生的想法、看法,都不一樣,所以叫做心想異故。所以我們兩個人在一起,各人的想法不一樣,念頭不一樣,心裡所想的不同,『造業亦異』,所造作出來的業也不一樣。

  『由是故有諸趣輪轉』,「諸趣」就是六道,有的經典翻譯作五道,也有翻譯作五趣,《楞嚴經》翻譯作七趣,六道再加一個仙趣。趣跟道是同樣意思,這是翻譯用的字不同,意思一樣。諸趣就是我們一般講的五趣,或者五道,或者六道,或者《楞嚴經》講的七趣,我們一般講法就是六道輪迴,「諸趣輪轉」就是六道輪迴。為什麼有六道輪迴?就是因為眾生心裡念頭想法不一樣,他的做法也不一樣,所以有六道的差別。實際上,六道以外還有四聖法界,我們一般講十法界,十法界也是同樣「心想異故,造業亦異」,所以有十法界的差別,不一樣。這是將六道十法界的主要原因跟我們說出來,所以這段經文是很重要,這是我們修學主要的理論依據,這些宇宙萬有、六道十法界怎麼產生的?這段經文就跟我們講得很清楚。雖然經文不長,但是已經交代得很清楚,我們要細心來體會。這段叫做別序,又叫做發起序,序分的經文就到這一段。下面的經文就進入正宗分,正宗分就是佛主要說的部分。請看經文:

  【龍王。汝見此會。及大海中。形色種類。各別不耶。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業語業意業所致。而心無色。不可見取。但是虛妄諸法集起。畢竟無主。無我我所。雖各隨業。所現不同。而實於中。無有作者。】

  我們先看到這段,這段就進入正宗分的經文。世尊又對龍王說,『龍王!汝見此會』,你是不是有見到我們現在講經的大法會,這個大法會,前面講的有佛、有八千個大比丘眾、三萬二千菩薩摩訶薩,這個大會總共菩薩跟大比丘有四萬人。『及大海中』,大會的這些聽眾以外,龍王是在海中,大海當中水族的種類就很多,『形色種類』,「形」就是說牠的形狀、牠的體積,「色」就是說牠皮膚的顏色,形體、色澤、種類,『各別不耶』,各別就是各個差別,都不一樣。我們去水族館看,你就能看出來,水族館這些水族種類很多。大海當中,我們知道形體最大的,像鯨魚、鯊魚、海狗、海馬這一類的,海象這一類,體積很大,皮膚也很粗;小隻的魚,小到我們眼睛看不太清楚的,那也很多;也有金魚,有黑的也有白的,種類非常多。佛就對龍王說,你看大海當中這些眾生,形色種類是不是各個不一樣?別就是都不一樣。為什麼有這些差別?形體也不同,色澤也不同,種類也不同,怎麼會有這些差別?下面佛就將這個原因說出來。

  『如是一切』,「如是一切」這句話就包含所有的眾生,這部經是在龍宮講的,佛是針對在海底這些眾生對龍王來講。除了海底以外,所有眾生當然都包括在內,講如是一切,都包括在內。這一切是怎麼來的?我們看人,形色種類也是「各別不耶」,也是不一樣,所有的都不同。這些不同是『靡不由心造善不善』,有的心造善業,有的心造不善業,『身業、語業、意業所致』,我們一般說的身、語、意三業造善業跟造不善業,致使形色、種類有這些差別。造善業,他的形色、種類就比較殊勝,比較莊嚴;造不善業,他的形色、種類就比較醜,不莊嚴,這個當中差別很多、差別很大,可以說形形色色,差別非常多、非常的大。

  好,這一集的時間到了,我們就報告到這一段。這段是正宗分開頭的一段經文,這段經文非常的重要。下面,下一集我們再繼續來跟大家報告。謝謝大家收看,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