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太上感應篇  (第六十集)  20003/1/25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9-003-0060

  《太上感應篇》

  諸位觀眾,請大家看《感應篇》第一百零六節,有兩句話:

  【不和其室。不敬其夫。】

  這兩句是講夫婦。夫婦是人倫的根本,中國幾千年來古聖先賢的教育,把這個問題做為核心。儒、佛的教誨,我們在講席裡面常常提到,它教導我們實際上只有三樁事情,第一樁是讓我們明瞭人與人的關係,這就是倫理的教育;第二樁是教我們明瞭人與自然環境的關係,也就是我們面對著現實生活的社會;第三樁是教導我們明瞭人與天地鬼神的關係與整個宇宙的關係。這些都明白了才是真實智慧,在佛家講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

  這些關係裡面,真正的核心是在夫婦。所以倫理,倫常教育,夫婦是住在一個房間裡,這個範圍是最小的。房間之外是家,家庭裡面上有父母,下有兒女,平輩有兄弟姊妹,這是家。家的外面是社會、是國家,國裡面在上面有領導人,有領導與被領導;平輩有朋友、有同學。這是五倫的社會,用現代話來講,這自自然然是一個多元文化,絕對不是一個單一的文化,它是多元的。如果這個中心都做不好,夫婦不和,這個家庭還能和?社會還能安定?國家還能太平?這就統統不用講了。

  所以吉凶禍福的根在哪裡?在家室。明白這個道理,才曉得中國古時候男女結婚,為什麼婚禮那麼隆重,為什麼那麼繁瑣,無非是表示這是人生的一樁大事。這個人生不是指結婚的兩個人,是整個人類的大事。你想想看,家庭的興衰、社會的安危、國家的興亡、世界的和平與動亂,根就在這個地方,這叫大事。我們再看看現代社會,中國、外國,這個根沒有了,連根拔除了,要想社會不動亂,這是不可能的。古人所謂「家不家,則國不國」,家庭不像家庭,國家就不像國家了。家庭怎樣才像家庭?夫妻要和睦。所以從前夫妻縱然有爭論,或者有不愉快的事情,他會想到這個影響太大了,影響到整個社會的安危,影響到一切眾生的禍福,想到這一點就心平氣和了,也就什麼都能忍、什麼都能讓了。彼此都能忍,彼此都能讓一步,這個家庭就和睦了。

  現在這個道理沒有人講了,也聽不到了。古時候的社會,一個世紀之前,父母還是用這些道理來教子女,老師也會以這個道理講給學生聽,這是過去教我們做人的根本,這是倫常大道。中國古代的教學,可以說一直到清朝末年、到民國才把這個事情疏忽了。近代半個世紀,沒有人再提起這個問題,所注重的是科學技術、工商業、如何致富,要怎樣賺錢發財,上下交征利,這還得了!居上位的爭名奪利,在下位的小民看到上位的人都這樣相爭,他就學習,就去模仿,他也學這樣做,也去相爭。今天舉世之人都在爭奪名利,這怎麼得了!不得了的事情,這個世界還能住?

  我們不幸生在這個時代要受盡折磨,也可以說我們有幸生在這個時代,可以盡心盡力為正法做一點事情。究竟能做多少,不必去問,「只問耕耘,不問收穫」,甚至於像古聖先賢所謂的「知其不可為而為之」,這是菩薩,這是大慈大悲,這真正是救世的事業。縱然我們這一生現前看不到果報,我們的果報在來生、在來世。這一分耕耘,如佛所說的,給眾生種下菩提種子,這個種子在他的阿賴耶識裡面不會消失的,當他受盡苦難之後,業障消除了,這個善根種子會發現。諺語常說「風水輪流轉」,這是一個大的風水,大的轉變。一般人講一千年一個轉變,中國人所謂三十年一變,那是小的轉變;這個世紀是大世紀,這是大的轉變。我們有幸得人身、聞佛法,還能聽到這一點道理,很難得!很不容易!

  註解裡面一開端,「夫婦和而後家道昌」,這一句話是真理,永恆不變,這個道理用在任何地方都是正確的、準確的。這一個小團體,小團體裡面上上下下都能和睦,這個團體就興旺,這是一定的道理。我們是凡夫,每天讀經、研究討論,最淺近的目的就是建立共識,消除我們的妄想雜念,逐漸深入之後,自自然然就能夠放下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隨順佛菩薩的教誨,這樣共識建立了,這個團體才能和睦相處。我們做得夠不夠?做得還不夠,比其他地方是好一些,可是跟古大德相比,我們差得太遠了。

  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要徹底放下,我們四眾同修都要記住,放下之後前途是一片光明,心地自然清淨自在,常生智慧,不生煩惱。有一絲毫自私自利,你就沒有辦法不墮落,墮落在哪裡?墮落在煩惱憂慮之中,這個東西障礙你的智慧,障礙你的福德、因緣,佛在經上常說的善根、福德、因緣都沒有了。所以這一句話,它的道理(大道理)、它的利害,我們要深思、要細心去領會。

  古時候夫婦一生相敬如賓,家庭教育比什麼都重要。兒童從出生到六、七歲,接受的是父母的教育,這個教育是根。六、七歲之後再親近老師,老師是在這個根上面幫助他開花結果,幫助他壯大。今天再好的老師都沒有辦法教學生,為什麼?根沒有了。佛家的教育還是從這個根本上發展出來的,沒有良好的家教,即使你出家,佛也教不了你。所以佛法是師道,師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

  諸位如果念過古書、讀過中國的小學,不是現在的小學校,中國的小學就是教人如何教育童子、教育兒童,童蒙的教學屬於小學。小學教育特別著重在倫理德行,言語上,教他如何講話、如何應答,知道怎樣說話。父母、尊長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要給家庭裡面的兒童做好榜樣,他都有責任的。所以小孩每天眼睛看、耳朵聽,從這裡打基礎,一生都不會改變,所謂是「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從小時候薰習學來的。

  我們到現在這種年齡才聽到這些話,聽了之後能夠接受,能夠相信,能夠思惟,能夠奉行,這是佛法裡面講的過去生中的善根福德。我們這一生沒人教,我們過去生中還是有這個根,所以接觸之後,聽到佛的教誨,我們的善根發現,這個善根不是今生的,是過去生中培植的,還是有作用。善根福德深厚的人,善根是聽了之後就明白這些道理,這是善根;福德是明白道理之後嚮往,一心一意要去做,把它落實,這是福德。我們能夠聞到佛法,能夠讀古人的書籍,這是緣分,這個古籍非常非常重要。所以我們要讀書,要發憤讀書,要明理。如何在這個時代拯救自己、幫助別人,這就是菩薩事業。真正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從最基本的倫理落實。我們再看《感應篇》第一百零七節:

  【每好矜誇。常行妒忌。】

  註解裡面引用古德的話,「《老子》曰,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易》曰,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謙尊而光,卑而不可踰,君子之終也。大禹不矜不伐,愚夫愚婦,皆謂一能勝予,而鑿龍門,排伊闕,地平天成,功被萬世。周公不驕不吝,勞謙下士,而東征破斧,卒安周室」,這是引用古書中古人的事蹟來證明。後面做了一個結論,「故曰,真正大聖大賢,都從戰戰兢兢,臨深履薄處,做將出來」。

  這一段是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常犯的毛病,我們自己有沒有犯?不可能沒有,只是程度上的差別而已。如果真正能把這個毛病消除,自己的德行才會有根基。如果心裡還是擺不平,必須知道這是我們在德行上還沒有根、沒有本,換句話說,無論在求學或修道上都是嚴重的障礙。總而言之,這一句是教我們謙虛、恭敬,從謙敬裡面才能有真正的成就。

  後面一段講妒忌,「妒忌者男女俱有」,這是人之常情,人人多少都有。「男子見人功名則妒,見人富貴則妒」,地位接近自己的,嫉妒心生起來了,怕別人把自己擠下去;才能勝過自己的也嫉妒。這裡總結都是心量太小,「局量褊淺所使」,我們今天講的心量太小。所以普賢菩薩十大願王教我們隨喜功德,就是破除嫉妒的毛病,驕慢嫉妒。這是講妒忌,不可以有這種心態。我們再看《感應篇》第一百零八節:

  【無行於妻子。失禮於舅姑。】

  這一段是講家庭之惡。家庭是人倫社會的根本,家庭裡面如果出了問題,社會就不會安定,世界也就失去和平。我們觀察現今社會,大多數家庭都有問題,所以社會動盪不安,天災人禍很多,災害的程度加重,原因都出在這個地方。我們再仔細觀察,這個問題是愈來愈嚴重,我們從因果上都能明顯的看到。夫妻不和,這在前面已經跟諸位說了很多。註解裡面註得好,「待妻宜和而敬,待子宜嚴而正」,這不但是聖賢人的教誨,諸佛菩薩也一樣,但是現在的社會看不到了,心行與聖教完全相違背。「不以禮待妻,則失唱隨之義」,夫唱婦隨的義理現在人有誰懂得?什麼叫禮?禮失掉了,這是非常可悲的現象。古德教人德行的標準有五個層次,「道、德、仁、義、禮」。現在「道、德、仁、義、禮」都失掉了,所以世間大亂。

  我們再看底下這幾句話,這是說家庭之惡。「今之待妻者,刻薄寡恩」,這是功利社會的現象。「待子者,姑息太過,苛責太甚」,姑息太過就是驕縱,苛責太甚就是責備太過,這都是偏差。後面結論的兩句話說得好,「己實無行,何以責妻子乎」,這兩句話有無盡的感慨,自己沒有德行,怎麼能把妻子、兒子教好?所以我們讀這一句感到莫大的悲哀。

  第二句『失禮於舅姑』,這是講侍奉公婆,一般講公公、婆婆。現在一般的家庭媳婦跟婆婆都不和,現在做兒子的不懂得孝順父母,媳婦怎麼會懂得孝順公婆?沒這個道理。父子不相容,母女不相容,今天是這樣一個社會。人與人之間完全是利害關係,有利的時候彼此利用,利失掉之後就反目成仇。中國幾千年傳統的倫理道德,到今天是蕩然無存,正是古人所說的「父不父、子不子、家不家、國不國」,大亂之世,這是我們要了解的。

  《感應篇》講家庭之惡的文字不算多,從「貪婪無厭,咒詛求直」到「損子墮胎」,這段總共有二十幾句,不到三十句,這段如果做不到就不是佛弟子,念佛也不能往生,這很重要。我們再看《感應篇》第一百零九節:

  【輕慢先靈。違逆上命。】

  第一句『先靈』是指祖先。註解裡面說得簡單明瞭,言語雖然簡單,意思卻非常的深長。「先靈,祖先之靈也。凡殯殮無禮,居喪無制,安葬不速,齋祭不誠,拜掃不勤,祠廟不整,香火斷續,皆輕慢也」,這是舉出幾個例子。「夫水源木本,豈敢或忘,若於此有失,吾不知其可也」,末後這一句是無盡的感慨。

  這些話在中國文化裡面是主流、是核心,可是外國人卻不重視,他們沒有這個觀念,也就是說他們沒有孝道的觀念,「孝、悌、忠、信」,外國人沒有這個觀念,這跟中國文化完全不相同,所以思惟也是相違背的。中國人,我們不能說現代的中國人,現代中國人逐漸被外國同化了,以前中國人觀念當中,見一切人都是好人,一切事都是好事,可是外國人觀念當中,跟這個看法卻是一百八十度的相反。外國人起心動念,人都是壞人,事都沒好事,所以他一定要你舉出很多證據來證明你是好人,他才會相信,這個跟中國不同。所以這個根本的觀念在祭祖,愛父母,敬祖先。

  外國人對中國人祭祖並不了解,他們覺得幾千年前、幾百年前的祖先,不曾見過面,又不熟悉,拜他做什麼?他們不知道中國人拜祖先的意義是飲水思源,我們有根、有本,這個根本是遠古的祖先。我們是從哪裡來的?不能忘記。幾千年、幾萬年來,我們這一脈是從哪裡來的?中國人對這個非常重視。應不應該重視?應該。為什麼說應該?像一棵樹木一樣,我們的身體好比是樹上的一片樹葉,我們要尋根。樹上的樹葉從哪裡來的?從樹梢生出來的。樹梢從哪裡生出來的?從樹枝生出來的。樹枝又從哪裡來的?樹枝從樹幹生出來的。樹幹從哪裡來的?從根本來的。本從哪裡來的?從根所生。一棵樹你一直探尋,找到最後就是樹根,這叫做尋根,然後才知道整棵大樹是一個根。一棵大樹原來是同一個根。外國人不懂這個道理,也不懂這個方法。

  佛在大乘經教裡面告訴我們,虛空法界一切眾生跟自己是一個身。整個大樹就好比是法身,我們這個身體是這棵大樹裡面的一片樹葉而已,這一片樹葉跟整個大樹是一體,同一體,不是二體。我們稱的這個大樹,在佛家裡面稱為法身,「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一心一智慧」,佛才把根源找到,所以經上常講「徹法底源」,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知道人與人、人與一切眾生是什麼樣的關係。這在其他宗教裡頭有說,沒有說得這麼清楚,只有佛法講得清楚。

  中國講愛人,佛法是講愛一切眾生,眾生不是只有我們這一個世界,盡虛空遍法界,無量無邊的世界,一切眾生跟我們是同一個根,同一個本。根是什麼?是佛法講的心。本是什麼?是佛法講的識。《華嚴經》上講的虛空法界一切眾生,「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個心跟識是根本。

  中國古禮裡面,五禮第一條是祭禮,祭祖先,愛祖先。千百年的祖先,你都那麼敬愛,對於眼前的父母哪有不孝順的道理!孝道從哪裡建立的?孝道從祭祀上建立的。今人不孝順父母,祭禮失掉了,他怎麼會孝順父母?祭禮是父母做孝順的榜樣給下一代看,意義非常重大。自己的父母、祖父祖母都已經過世,你說你孝順,你的兒孫沒看到,但是他從小從你祭祀上看到,齋戒沐浴,祭祀先靈,它的效果,曾子說得好,「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效果是助長社會淳厚的風俗,社會才會安和樂利,人民才有幸福美滿的生活,這是眼前的效果,深遠的利益就無盡了。我們在佛法裡面看到,孝道達到究竟圓滿,這個人就成佛了。

  佛家的教學始於孝敬,「淨業三福」第一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從這裡開始,到最後的圓滿還是這兩句。修行證到等覺菩薩位,孝敬還欠一分,還沒有達到圓滿。為什麼?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還是對不起父母、對不起老師。必須最後一品生相無明破盡,證得圓滿的佛果,孝親尊師才圓滿。不僅是釋迦,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的教學,如此而已,我們要清楚、要明白。

  學佛學什麼?學孝養父母,學奉事師長。你的修養提升到普賢行了,普賢行裡面講的父母,「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把孝養父母的心、行為,對虛空法界一切眾生,這是普賢行。如果不是虛空法界一切眾生,只是我們這一個世界,這一個地球,我們這個娑婆世界,那是一般菩薩行,不是普賢菩薩行。普賢菩薩行是盡虛空遍法界,孝心擴展到虛空法界。一切眾生皆是我的善知識,善知識就是老師,《華嚴經》上我們看到善財童子,除了自己一個是凡夫、是學生之外,皆是善友,這是敬師的心,也是擴充到虛空法界一切眾生,這叫普賢行。普賢行不容易修,你還對一切眾生有分別、有執著,就不是普賢行。

  修行從哪裡做起?太上此地所說的,對於老人、對於父母尊長,決定不能有『輕慢』的念頭。「輕」是什麼?輕視,沒有放在心上,俗話說沒有放在眼裡;「慢」是傲慢、無禮。現在人難了,現在人說「無禮」,這兩個字就講得太過分了。無禮是什麼?他還懂得禮,只是沒有去遵守,叫做無禮。現在什麼叫做禮,他根本不懂,「無禮」兩個字也就談不上了,所以今天的社會悲哀。

  外國宗教何以說世界末日?世界末日這個念頭從哪裡來的?大概現在人什麼都不懂,不懂「道、德、仁、義、禮」,都不懂,那怎麼辦?只好把這個世界毀滅掉,重新再來,西洋人講世界末日的思想是從這來的。為什麼會造成這種現象?中國古人常講的「失教」,教是教育,把教育丟掉了;《無量壽經》上講的「先人不善(無知),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沒有人教他。舉世之人都不懂教下一代,我們能理解為什麼,不知道教自己,他怎麼會教別人,他怎麼會教下一代!

  古聖先賢的書擺在面前不念,念了也不懂,這個問題就嚴重了。我們這一生當中,能夠受持一、兩本這樣的書就足夠了。特別是對於這個時代,內容稍微有一點深度,一般人沒辦法接受,他根本就不懂。佛幫助一切眾生非常著重於根機,現代人是什麼樣的根機?應機說法才能收到效果。聖賢之道的承傳,傳到今天怎會變成這個樣子?我們細心觀察,這當中古德承傳難免疏忽了現實,談玄說妙、不切實際。這個風氣到現在還有,我們看到很多出版的這些書,這不是舊書,是新書,再看到許許多多的雜誌,佛教裡面的雜誌,都是研究一些理論,談一些心性之學,那沒用,不切實際,所謂是隔靴搔癢,說得是沒錯,沒有辦法拯救社會大眾的弊病,這就是佛家所講的契理不契機,理上講得沒錯,但是不契眾生的根機。

  所以我們想到印光大師為什麼特別提倡《了凡四訓》、《感應篇》、《安士全書》。《安士全書》是周安士編的一部書,這一部書裡面實際上有四篇文章。第一篇是「文昌帝君陰騭文」,性質跟《感應篇》完全相同,講善因善果、惡因惡報,善惡的標準這與我們有切身的利害,不可不知。第二篇是「萬善先資」,勸人戒殺。第三篇是「欲海回狂」,勸人斷淫。殺、淫是所有一切惡裡頭最嚴重的兩大惡,這兩個惡要是斷掉了,其他的惡就容易斷,因為那些都是枝枝葉葉,這是根。第四篇是講淨土,勸人念佛,求生淨土,「西歸直指」。印祖提倡這些書,而沒有提倡其他經論,我們就曉得那是真實智慧,真實的教誨,確確實實可以挽救現代的劫運。我們如果懂得大師的意思,懂得大師的做法,我們就會歡喜接受,依教奉行,在濁惡到極處的這個時代,我們不但能自救,也能幫助一切眾生,這個意思我們要深思,要力行。有能力的可以涉獵其他經論善書,幫助我們修學,幫助我們弘法;沒有能力的,就這幾部書,遵循古大德的註解也就夠用了,就很好了,理機雙契。

  談到輕慢祖先,現在因為沒有人教,也沒有人講,把祭祖這樁事情疏忽了,在中國文化裡面來說,這是大不孝,這個問題非常嚴重,知道的人實在是太少了。祖先到底有沒有?學佛的人,修道的人,中國佛家跟道家對於這樁事情相信真有。印度一些宗教,他們都有修禪定,在定中能夠與六道溝通,與六道往來。

  在近代我們看到章太炎先生一些事蹟,他的女婿朱鏡宙老居士跟導師很熟,導師初學佛的時候,老居士對他的幫助非常多。那個時候導師二十六歲,老居士大概是七十歲,當然把他當作小朋友看待,非常愛護。他說章太炎先生在世的時候,曾經做過東嶽大帝的判官,一般講判官就像現在世間的秘書長一樣,地位很高,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東嶽大帝的秘書長。他在陰間裡面見到隋唐時候的人,他是位讀書人,古人的文章讀得多,他說韓愈、柳宗元都與他見過面,現在還在鬼道作鬼。鬼的壽命長,佛在經上告訴我們,章太炎給我們證實了。餓鬼道的一天是人間的一個月,他們的壽命一般來說,大概是一千歲,鬼道眾生壽命大概一千歲,以他們那個地方來計算,所以隋唐到現在一千多年了,已死的那些人在鬼道裡面居然還在,章太炎先生見到了。我們想見難不難?不難,跟鬼道往來是很容易的事情,你只要好好的修行,把妄念放下,有一點清淨心,這個頻道就打開了,就可以跟鬼往來了。

  導師說他過去有個老同學,也是老同參,明演法師,往年他住桃園大溪,在那個地方跟一位屈上師學密,大概十個月的時間,他修行非常認真,十個月的時間他就跟鬼道往來了。他就告訴導師,當然決定不是講假話,這個人很誠實,是一個很好的人。他說晚上黃昏大概下午五、六點鐘,街上就有鬼出現了,但是不多,很少。我們人間黃昏五、六點就是鬼道的早上,所以鬼還很少。他說到晚上十點鐘之後,鬼就多了,滿街都是鬼,所以人鬼雜居,都同樣住在這個地方。所以跟鬼道打交道,不需要什麼上乘功夫,稍稍有一點功夫就可以見到。那是真有,不是假有。子孫不孝,這些先靈他們心裡非常難過。如果是大逆不道,這些祖先對於這些後世的兒孫,一定也有懲罰的措施。

  中國古代對於祭祀祖先是列在第一個、第一條。我們讀《儀禮》、讀《禮記》,頭一篇就是祭禮,祭禮也稱為吉禮,吉祥的吉,這是孝道,這是人倫的根本。如果對於祖先都忘掉了,用輕慢之心,這個社會就有問題,而且會有嚴重的問題。今天大家只知道社會動亂、災難頻繁,不知道它是怎麼來的,兒女為什麼不聽父母的,學生為什麼不聽老師的,根本原因就是「輕慢先靈」。

  第二句『違逆上命』,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不服從領導。在社會上,被領導者不服從領導者,兒女不服從父母,學生不服從師長,員工不服從老闆,這個社會像什麼社會!古人講「亂臣賊子」,亂臣賊子從哪來的?就從這個地方來的。為什麼在下的不能服從在上的?中國諺語所謂的「上樑不正下樑歪」。居上位有上位之道,你能夠明其道、行其德,在下哪有不服從的道理!這就是所謂「以德服人」。可是現在道沒有人講,德也沒有人行了,天下大亂。

  我們要知道今天整個社會動亂的根源在哪裡?實在講是父不父、子不子、家不家、國不國,今天是處於這麼一個時代。上能夠行其道,下必定能夠敬之以禮。可是今天明道行義實在不是一樁容易的事情,真正通達的人,要非常有耐心,整個社會群眾,沒有受過聖賢的教誨,學佛的人雖然多,只知道念經,只知道祈福,對於經論的大道也不明瞭。面對當前社會的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誘惑,這個誘惑的力量比起過去增加千百倍都不止。什麼人能夠不受誘惑?太少太少了。在今天大家看到最佳的榜樣,新加坡許哲居士不受誘惑,但是今天社會像這樣的人太少太少了。古時候這樣的人比例佔多數,十個人當中可能就有一、兩個,所以天下太平,國家大治。

  佛在經論裡常常勸導四眾同修發菩提心,什麼叫菩提心?不受五欲六塵的誘惑,不受名聞利養的誘惑,這個心就是菩提心。「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我們才能永脫輪迴。這個世間不能住,許多親近導師的同學都知道,導師很想隱居,很想早一天往生淨土,不願意在這個世間多留一天。為什麼還不走?看到還有一些真心想修學的人,不能不幫助他,所以在這個世間多住一天,就不能不認真工作一天。

  過去台南開心法師、韓館長希望導師把《華嚴經》講圓滿,開心法師跟他講了十幾遍,他很感動,所以希望新加坡弘法培訓班的同學認真學習,能繼續講經弘法的使命。講經的技術不難學,最重要的是德行,沒有德行自己不能成就。首先我們要有能力辨別利害、辨別善惡、辨別邪正、辨別是非,你要有這個能力,你才能自度,才能幫助別人。實在我們沒有這個能力,諸位能夠盡形壽受持《阿彌陀經》、《感應篇》這兩樣東西就夠了,佛家講的持戒念佛,這就夠了。並不是每天把這兩本書念幾遍,那個沒有用處,要明其義,要知道這裡面講的道理、方法、境界,要明瞭;要行其道,要把佛陀的教誨、《感應篇》這一千七百多個字,字字句句都落實在我們生活上,我要把它做到。

  我們待人以誠,人家以虛偽待我們,我們所作所為真實利益眾生,眾生對我們懷疑,對我們沒有信心,我們還是要認真的去做,決不為外境所動,這叫禪定;一切境界清清楚楚、了了分明,這是智慧,定慧等學。這一生度不了眾生,也在眾生的阿賴耶識裡面種下金剛種子,這一生他的緣沒有成熟,他的業障習氣太重。

  我們同學當中,導師講過有些業障習氣太重,聽經聽多了,有一些聰明人,聽他講前面的話,就知道導師下面要講什麼話,他都知道了,但是毛病習氣就是改不掉。這是什麼原因?習氣太重了,所謂是「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這兩句話是古人說的。我們學習最好是從年少,就是少年、兒童的時代學習是最好的時期,但是少年、青年的時代我們都空過了,沒有緣分接觸正法,到中年以後才遇到。導師說他二十六歲遇到佛法就感覺太遲了,感覺遇到佛法的時間慢了些,他說如果能早十年聞到佛法,他說今天的成就不只這樣。現在我們都進入到中年,只有所謂的「亡羊補牢」,自己要珍惜往後這一點命光,我們還有多少日子?要好好的善於利用,成就自己的道業,免墮三途。能夠奉行《感應篇》,你就決定不墮三惡道。

  諸位在這本書裡面,能夠很明顯的體察到世法、佛法都是建立在「孝親尊師」的基礎上。而孝親實實在在是不忘祖宗恩德,怎麼敢輕慢先靈?不忘老師的教誨,報師恩。如果你對於修學功夫稍為得力,從哪裡看?就是從這個地方看。如果你的心、行為具足這八個字,「輕慢先靈,違逆上命」,不論你怎麼用功學習都落空了,假的,不是真的。世法佛法真正學問有一點心得,必然表現在「孝親尊師」上。諸位細細想想這句話,細心去體會,必然的道理。不懂得孝親,不懂得尊師,這是無學之人,書也是白讀了,求學也是白學了。你要問為什麼?讀書的意義在明理,道理真正明瞭了,哪有不落實的道理!不能落實,那是空的。所以世出世間法,理要是真正明白了,決定落實。

  看他學問到什麼樣的階層?最低的水平是「明禮」,明瞭禮貌、禮節、禮義,古聖先賢的教誨他都能做到,但是他著相,禮是著相的,禮尚往來。比這個水平高一點的是「行義」,行義是義務,在禮之上,比禮還要高一層。我為眾生服務,只盡義務,不享受權利,行義。不要求別人對我好,我對別人好,不要求別人同樣對待我,這是行義,境界比禮高了一層。禮是禮尚往來,我對你好,你也要對我好,對我好,我一定要對你好,不然就失禮,禮是崇尚有來有往,這才是合乎禮。義是只講盡義務,不求回報,這個境界較高。義再向上提升是「行仁」,仁是真正有愛心,真正有恭敬心、有愛心,這是仁,仁慈之心。仁再向上提升是德,是「行德」。德再向上提升,境界更高,愛心、恭敬心再提升,最高是「行道」,道是最高的。佛法裡面能夠行道的是法身大士,法身大士行道,道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法身大士那是道,見道了。見了道,這個境界最高,入一真法界,華嚴的境界。

  四聖法界行德,聲聞、緣覺、菩薩、十法界裡面的佛,他們是行德,他們還沒有見道,還談不上道。在四聖法界以下就是天道,天人行仁,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天心,天人的心是「慈悲喜捨」,慈悲是仁,仁慈,他行仁慈之心。天人有仁慈心,慈悲心,這是天人的標準。如果你能夠行仁,慈悲喜捨是天人的標準,你將來的果報在天道。天道以下就是我們人間,我們人間如果能夠行義、行禮,這樣就天下太平、社會安定,人民才能過幸福美滿的生活,我們不能不懂。諸佛菩薩、大聖大賢示現在世間,在裡面行的是大道,外表示現的是「仁、義、禮」,你看看諸佛菩薩的示現,世出世間聖人是不是這樣為我們表演的?是不是這樣教導我們?我們就清楚,通達明瞭。我們再看《感應篇》第一百一十節,也有兩句:

  【作為無益。懷挾外心。】

  註解裡面講得很好,「世間萬事,轉頭即空」,頭腦稍微冷靜一點的人,都能夠體會得到。尤其我們在亂世,回想過去的幾十年,漂泊不定,「轉眼即空」的體會就非常非常的深刻。

  佛在《般若經》上講的「不可得」、「無所有」,我們體會得很深很深。佛告訴我們,唯有積德行善,為人民服務,幫助大眾解決困苦,這些事情生生世世才能帶得去。所以古聖先賢教導我們,能帶得去的要多做,帶不去的不要做。財產帶不去,妻子兒女帶不去,你所喜愛的這些物質上的受用,一樣都帶不去,如果在這些地方用心經營就錯了,我們看這個世間做錯事的人比比皆是。世出世間的大聖大賢,都是教導我們要做能帶得去的事情。積功累德從哪裡做起?佛在一切經論裡面教我們發菩提心。什麼是菩提心?很少人能講得清楚,講得明白。這集的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這裡,下一集再繼續跟諸位報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