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太上感應篇  (第四十九集)  2003/1/21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9-003-0049

  《太上感應篇》

  諸位觀眾,上一集講到:

  【見他色美。起心私之。】

  這一段下面解釋還沒完,我們接著講,佛又說「人於世間淫佚,犯他人婦女,從是得五惡」,上一集我們講不犯他人婦得五善,接著就是說犯他人婦得五種惡報。這是破戒作惡,也得五種惡報,這個報應也分今世後世。

  第一種,「家室不和,數亡錢財」,就是說你的財產會流失,你一家不和,這個果報就很可怕。諺語裡面常講「家和萬事興」,家不和這一家必定敗亡。我們仔細觀察現在的社會犯這種過失的,鬧婚變,離婚,現在在這個社會上離婚率很高,離婚是家庭很不幸的事情,離婚這個家庭就散掉了。如果有妻子兒女,兒女有後代,這是對兒女不負責任,給兒女最嚴重的傷害,最嚴重的打擊,這個罪過後報就不得了,今天社會上沒有人講這個道理。

  佛說第二個惡報,在現在表面上是看不到了,在從前這是犯法的,一定要受法律的處分,要坐牢、監禁,還要懲罰。現在的法律跟古時候的法律不相同了,雖然現在果報沒有像從前那樣的嚴重懲罰,可是陽間不懲罰,陰間懲罰比陽間還要嚴重。

  第三自欺欺人,在大庭廣眾之下,身心不安。可是今天這個現象好像也很淡薄了,為什麼?麻痺了。從前人說老實話,還有一點良心,做了壞事還心不安。現在沒有了,良心沒有了,所以他也不懂什麼是安,什麼是不安,貪瞋痴達到了極處,可是將來的果報一定比古時候造作這種惡業,要重得很多很多倍。

  第四種,來世的果報,佛說了死入泰山地獄中,受炮烙的刑罰,千萬億歲才能夠離開地獄。

  第五從地獄出來之後,墮落在畜生道。畜生道裡面,我們曉得有許多畜生道,「淫佚不避母子,亦無節度」,墮落在這一類裡頭,佛說果報之悽慘,果報之苦,說之不盡。

  凡夫肉眼見不到因緣果報的真相,其實這些因緣果報都在現前。《感應篇》這一句裡面,註解的文字特別多,舉出歷史上這種果報的事相,目的無非是警惕我們,凡夫沒有看到實際上果報的事例,他很難接受,所以這個書上引用了幾十個例子,古人的例子,現代有些人看到古人所寫的這種情形不相信,認為這是古人勸人為善的,未必真有這個事實。可是聰明人,你看古人所寫的這些,然後再冷靜觀察現實社會,兩個一對照就明瞭了,就知道古人所說的是可以相信的,我們應當信守,自求多福。

  佛法講修行,這個是修行第一樁大事,修正我們貪念的習氣,修正我們淫佚的行為,你能夠得健康長壽之道。每一個人都喜歡自己健康長壽,健康長壽第一個因素是心地清淨,如何得清淨?寡欲就清淨了,欲望少,欲望很低。色欲是其中重要的一個,「財色名食睡」都要淡,愈淡愈好,愈少愈好,你身心健康。

  飲食,素食好。素食當中,為什麼世尊教誡初學遠離五葷?諸位要知道,那個「葷」是素菜。你們看「葷」是草字頭,葷不是肉食,肉食叫「腥」。葷辛是素菜裡面的五種,學佛的同修都知道,這五種我們一般說韭菜、大蒜、蔥這一類的,蔥頭這一類,現在佛經裡面講興渠,過去中國沒有,現在有了,就是洋蔥,大的蔥頭。為什麼佛要戒除這五種?《楞嚴經》上講得很好,把原因說出來了,這五種蔬菜,熟吃會引起性衝動,生吃會引起肝火,發脾氣,是這個原因,所以這些東西對我們生理上有刺激,佛都禁止。但是諸位在中藥裡面,藥用可以,不是藥用最好都要禁止,不是用在醫藥方面最好都不要用,這就是防微杜漸。

  佛把這些不善的增上緣都把它杜絕,這叫大慈大悲,沒有一樁事情不是為眾生著想的,希望眾生都能得真實利益,都能夠生活幸福美滿,這是聖賢的教誨。再看第八十二節:

  【負他貨財。願他身死。干求不遂。便生咒恨。】

  這一節說了兩樁事情。『負』是欠的意思,欠別人的錢,跟人借錢,欠人家的錢。「負他貨財」,跟人借東西、借錢,沒還人的意思,沒有償還的意願,都是屬於這一類,這一類都是屬於偷盜的業行。

  佛家講偷盜範圍非常的廣泛,而古德跟我們說明,盜戒叫「不與取」,這個意思非常完備。凡是有主之物,就是說這個物品要是有主人的,有主物,無論你用什麼手段得到,主人沒有答應給你,你就拿過來,你得到的都叫做偷盜,都屬於這條戒律範圍之內。我們向人借東西,借錢也好,借物品也好,主人同意借給我們,借給我們跟給我們不相同,給我們是不用還,借就要還,借給我們將來一定要奉還。如果沒有還人的心,這個心就是盜心,借來變成佔來的,也是犯偷盜之罪。

  如果借人的財物不想還,還希望他早死,這個罪過就更大了,這句就是「負他貨財,願他身死」,希望他早點死,死了就不用還了,佛在經上說,生這種心的人,已經是畜生了,來生的果報必墮惡道。所以世間人眼光很淺,只看到眼前的小利,不知道後患無窮。畜生,墮落到畜生道容易,想要從畜生道再回來作人就很困難。原因在哪裡?佛在經上告訴我們,畜生道的業因雖然很複雜、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因素是愚痴。諸位想想,欠人財物不想還,這個心就是很愚痴,再要咒人早死,希望債主早死,他就不用還錢,這是愚痴到極處,所以會墮落到畜生道。

  畜生的愚痴要是跟人比,超過很多倍。愈是低級的動物,愚痴愈嚴重。我們在佛經上看到一個故事,釋迦牟尼佛當年在祇樹給孤獨園,給孤獨園修理房子,佛跟幾個弟子在一起,看到地上一窩螞蟻,佛看了之後就笑笑,弟子在旁邊看到佛笑這一窩螞蟻,就向釋迦牟尼佛請教,佛為什麼要笑牠們。佛就告訴大家,這一窩螞蟻,七尊佛出世已經都過去了,牠還沒有離螞蟻身。我們就不說多,一尊佛是三大阿僧祇劫,七尊佛是二十一個阿僧祇劫,螞蟻還沒有離螞蟻身,還再作螞蟻,不是說螞蟻壽命有那麼長,是螞蟻死了來生還作螞蟻。這個道理我們能夠體會得到,什麼原因?過分的執著,執著那個身就是自己,不肯捨棄,所以永遠換不了第二個身體;執著那個窩是牠家,永遠不離開牠這個處所,死了以後再投胎,還投在螞蟻窩裡頭,這真是愚痴到了極處。

  所以佛在大小乘一切經論裡面告訴我們,我們要能體會,要知道佛的苦口婆心。三惡道易入難出,這是事實真相,很容易墮三惡道。三惡道的業因是貪瞋痴,所以佛教我們修戒定慧,「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目的在哪裡?不墮惡道。所以人一定要守住人的本分、人的根本,人的根本是什麼?在佛家是五戒,在儒家是五常,五常是「仁、義、禮、智、信」,這是人道的基本條件。如果我們把基本條件失掉了,來生決定不能得人身。諸位要曉得,我們這一生能得人身,是過去生中修的這個條件,這一生當中遇到了緣,父母跟我們有緣,父母屬於增上緣,真正到人道投生是過去生中的業因,五戒十善的業因,所以到人道來。

  但是我們這一次到人道來就相當不幸,什麼原因?社會環境不好,沒人教我們。古時候確確實實,諸位如果讀《禮記精華錄》就曉得,《禮記》這部書如以現代的學術來看,它是屬於雜誌,古時候古老的一本雜誌,裡面記的東西很多,很瑣碎,就是很繁瑣、很多,是一份非常有價值的雜誌。在這裡面我們可以看到從前人的生活狀況、文物制度,你看古人多麼重視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縱然從前人念書的機會比較少,有很多父母不認識字,但是他受到社會上一代教育的薰習,他懂得做人的道理,雖然不識字,但是做人的道理他懂,他懂得給兒女做一個好榜樣,基本的聖賢教誨,「五倫」、「五常」他懂。

  五倫是講人與人的關係,你一定要認識清楚。五常是基本做人的道理,第一個是「仁」,「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沒有念過書的人也懂得這個道理,他也能把這幾句話記住。對待任何人都是這樣,自己不要的不給別人,他會設身處地為他人設想,我這樣對待別人,人家願不願意接受?人家不能接受的,我們就不可以做。換句話說,我們不接受的,別人也不接受,這種事就不能做。別人這樣對待我,我不能接受,我就不可以用這種心態對待人,將心比心。「義」是為社會、為別人服務,不求報償的,我們今天講盡義務。我們這個道場有許多義工來為道場服務,為大家服務,不求報酬的,這就是義。「禮」是有分寸,有節制,自卑而尊人。「智」就是今天講的理智,而不是感情,感情裡面過失就太多了,凡事他有理性。最後是講「信用」,「人無信而不立」。這是中國古聖先賢教人做人的道理,這五個字總要守住。所以在從前古老的那個時代,無論有沒有念過書,識不識字,都懂得這個道理,而且都能夠遵守,所以社會安定。

  現在科學技術發達,物質文明有了大幅度的進步,可是人與人的關係不知道了,道德更是疏忽了,甚至都忘記了。尤其現在社會所提倡的競爭,這一爭,「仁義禮智信」就都沒有了,所以我們生活在這個時代,這個時代是動亂的時代,後人寫歷史,寫這個時代是亂世,人不懂得人與人的關係,不懂得做人的道理。所以今天我們念這一段,可以說是社會上常見的,許許多多人都是這樣的心態,我們要曉得這樣的心態後果不堪設想。用偷盜的心,這個人哪能發財!哪能過幸福的生活!不可能的事情。

  第二樁,『干求不遂,便生咒恨』,這也是我們今天常見的。有事要求人幫忙,別人不能夠滿足你的需求,你就生怨恨了。註解裡頭給我們提示得很好,我把這段念一念,「干求指一切大小之事,凡有干懇求託於人者皆是」,所以這個範圍很廣泛。「不遂」是不如意,你求人幫助,人家沒有滿你的願望,於是你就咒他,就恨他,這是自己造罪業。

  後面這一段,「君子達理安命,豈肯向人干求」,這是個明理的人。明理的人,自己一生縱然窮困潦倒到極處,自己窮到極處,自己曉得這是自作自受,自己的果報,他也不會去求別人,能夠安心隨緣,知命樂天。縱然有不得已的時候要求人,人家肯幫助,很感激;人家不肯幫助,是他的本分,決定不可以有怨恨之心。如果稍稍有怨恨之心,古人說這是小人,不是君子。什麼叫君子?明理的人叫君子。小人是什麼?迷惑顛倒,不懂道理,怎麼可以責怪於人!

  學佛的人更不可以有這種念頭,如果有這樣的念頭,他就不是一個真學佛的人,他對於佛法,對於佛陀的教誨,根本就沒有理解,不要說做,連理解都沒有,佛所講的這些教誨,他不懂。

  我們在經典裡面看佛菩薩,他們用什麼樣的心態來對惡人?諸位都念過《金剛經》,《金剛經》裡頭有個例子,歌利王割截身體,《金剛經》裡面說得很簡單,這一段公案詳細記載在《大涅槃經》裡面。忍辱仙人是釋迦牟尼佛前世,沒有成佛之前,在修學過程當中修忍辱波羅蜜,大家稱他作忍辱仙人。歌利王,歌利是梵語,翻成中文意思就是我們平常講無道昏君,暴君,橫暴而不講理的。忍辱仙人沒什麼過失,將他凌遲處死,拿刀將肉一塊一塊割到死,忍辱仙人對他有沒有咒恨?沒有,不但沒有咒恨,而且非常感激。感激什麼?感激他這種心態,自己能忍受得了,不起一念瞋恨之心,這是忍辱波羅蜜圓滿之相。我們明白了,如果沒有歌利王這種蠻橫無理,加給他這種最嚴厲的侮辱,怎麼知道他忍辱的功夫到什麼程度。這等於考試一樣,他能忍,絲毫怨恨的念頭都沒有,而且還發願將來成佛第一個要度歌利王。所以世尊成佛第一個度憍陳如尊者,憍陳如就是當時的歌利王,釋迦牟尼佛就是當時忍辱仙人,他說的話兌現了,成佛第一個度他。

  所以古德教導我們「冤家宜解不宜結」,人生在世決定不要跟別人結怨,跟別人結怨,錯了!別人縱然對你不滿意,侮辱你,毀謗你,陷害你,我們學佛的人知道這是過去生中造的業報,過去造的不善業,今生受的果報,歡喜接受,罪報就報掉了。沒有一絲毫怨恨之心,結就解掉了,就化解了,這是好事,不是壞事。如果有一念心不平,這個結還在,還沒有解開,還沒有解開將來還要報,所謂是冤冤相報,沒完沒了,這個多可怕!

  我們學佛最低限度的受用要能夠獲得,這是最低限度的受用,我們明白了,所有一切冤親債主加給我種種不如意,都能歡喜承受,恭敬讚歎,這個帳了結了,也成就自己忍辱行。六度的「忍辱度」到哪裡修?就在這個境界裡面修。所以那些人是我們忍辱波羅蜜的老師,是我們修忍辱度的善知識,我們恭敬感激都來不及了,怎麼可以有絲毫怨恨之心!這是我們得佛法真實受用,我們要明瞭,要理解,使我們自己一生都能生活在感恩之中,我們的道業就不難成就了。請再看《感應篇》第八十三節:

  【見他失便。便說他過。見他體相不具而笑之。見他才能可稱而抑之。】

  這一節註解裡面說得非常好,它的意思就是說『失便』,「失便」用現在的話就是過失,這個人有過失,或者是他在不得志的時候,遭遇到困難的時候,世間一般人往往在這個時候說他種種的過失,講他的不是。過失可能是有,但是也很多是無中生有,是猜測推想,並沒有事實根據,所以這是自己的猜想,這就冤枉人。

  註解裡面有幾句話,說的真是實話,「天下之事境,本來敗易而成難」,就是天下的事情失敗很容易,要成功比較困難,做任何事情都是這樣,所以是好事多磨,成就非常不容易。我們仔細觀察這個社會,甚至於自己細心想想一生的遭遇,好事,利益社會、利益眾生的事,決定不是利益自己的事,這樣的好事能不能成就?利益大眾,利益眾生,是不是這種事都能成就?也未必然,未必每樣都能成就。我們知道這是為什麼,這要眾生有福報,因為這是為眾生的。

  我們自己發心為眾生服務,為眾生做一點好事,眾生有沒有福報?沒有福報,那我們的發心、我們的行為就很容易被人破壞,現前如是,過去亦如是。我們在歷史上看,歷史上中國最明顯的例子,南宋時候的岳飛盡忠報國,確實是為國家、為民族、為人民,還要遭秦檜、宋高宗把他殺掉了,可是在歷史上,後人永遠紀念他,當時他不得志,這是最明顯的好事多磨。由此可知,我們想發心替社會、替眾生做一點好事,如果想沒有障礙,不可能的事情。障礙從哪裡來的?要不是自己本身的業障,就是眾生沒有這麼大的福報,他該遭難,該受罪,諸佛菩薩來示現也救不了他。

  像這種事情古今中外太多太多了,志士仁人可以說是任何一個時代、任何一個地區都有,但是這些有志、有道德學問的人,想要為社會、為國家、為大眾做一些事情,但是不得志,沒有人要用他。這些人不得志,要做什麼?隱居在山林。中國歷史,二十五史裡面,每一部都有「隱逸志」,「隱逸志」這部分裡面都記載隱居有道德、有才能的這些人,他們不是不願意出來替社會國家做事,是沒有機會,才出頭就被別人打壓,障緣太多,不得已退居山林,甚至於有些人出家了,有些人去修道了。在中國佛門裡面,在寺院、道教的道觀裡面(社會一般人常說寺院、道觀),這裡頭臥虎藏龍,這是真的,不是假的,這裡面都有一些能人在。但是這些人真的有學問、有道德,他們不得志,他也能安分守己,他懂得修心養性,將自己的精神生活不斷向上提升,他不會為非作歹。為什麼?他不為自己,他為眾生。有緣,兼善天下;沒有緣,那就獨善其身,這是我們一般的觀察。

  我們佛法裡面弘法利生也是一樣,導師常講起,他過去如果沒遇到韓館長三十年的護持,實在講一籌莫展,可說是沒有辦法,不是還俗就是去趕經懺。韓館長往生以後,如果沒有新加坡這個場所、李木源的護持,也沒有法子再繼續。這是說護法的代表,當然護法很多,若沒有這些護法的護持,實在講,弘法的人再有能力,也是無法伸展,沒辦法做弘法利生的工作。所以一定要尊重護法,要結法緣。

  下面講『見他體相不具而笑之』,「體相不具」就是我們一般講殘障人士,這個人身體不完整,或者是車禍種種的因素,身體殘廢了。殘廢的人已經是很不幸了,我們遇到這些人,他的行動不方便,應當幫助,應當扶持。如果看到這些人,不但不幫助、不扶持,還在旁邊譏笑,這個罪就重了。你譏笑他們,將來你必定得這個果報,你能夠保全你這一生身體都不會受到傷害嗎?業因果報,絲毫不爽,我們一定要懂這個道理。

  你造什麼樣的業因,必定有果報。業因從哪裡造?起心動念就已經造了。一念善,則有善報;一念惡,一定有惡報。善惡的意念表現在行為上,果報就更加明顯,更加快速。不學佛的人,或者是沒有深入經藏的人,我們可以說麻木不仁,不知反省,不知懺悔,不知改過自新,到果報來的時候,後悔莫及。

  所以我們要記住,自古以來,一切好事易敗難成,逆多順少。我們要是有這些過失,有這些惡念,已經是不近人情了。不近人情,說個不好聽的話,就不是人了。不是人,來生到哪裡?三惡道去了。提到惡道,每個人都不願意聽,甚至於還有人說這是迷信,無稽之談。這些人是麻木不仁,為什麼?業因果報這些事情,不僅是古書上記載很多,現前就有,就在眼前。現在這個社會上你如果仔細留意,你就會發現很多很多,業因果報可以說每個月都有,甚至每個禮拜都有,只要你冷靜細心觀察,這不是書上記載的,不是傳說的,是你親眼所見,親耳所聞,你要不相信,那不是麻木不仁嗎!

  特別是鬼神這些事,真有,不是假有,太上給我們講「舉頭三尺有神明」,神明在鑒察,我們不能不明白,不能不了解。怎樣自求多福?都在我們這一生,真覺悟,真回頭,放棄自己的成見,隨順佛陀的教誨,這種人才是真正有智慧、有福德,前途一片光明。如果一味隨順自己的成見,前途是一片黑暗。請再看《感應篇》第八十四節,這也有兩句話:

  【埋蠱厭人。用藥殺樹。】

  在整個大段落裡面,這是第十一個大段。『埋蠱厭人』,現在這個時代很少聽到,過去導師曾講過,在講經的時候曾講過,他說少年時,在大陸抗戰期間,他在湖南、貴州讀書的時候,這些事情常聽到。是不是真有其事?還沒親眼看過,但是聽說的就太多太多了,有聽人講起。這件事情在從前帝王專制時代,做這件事情是犯法的行為,國家法律所不允許的。

  「蠱」就是一種毒,蠱毒,聽說有許許多多種。古大德告訴我們,凡是蓄意去養蠱(就是養蠱毒,是一種毒蟲),放蠱害人,都有很深的過失。他為什麼要放蠱害人?聽說蠱毒到一個階段,如果不放、不害別人,牠反過來傷自己。所以這種事情,不害人就害自己,有什麼好處!我曾經聽說養蠱的人家,那個家裡非常乾淨,非常整齊,真的是一塵不染。蠱毒有很多很多種,大概都是些毒蛇、毒蟲之類,有的像蜘蛛這一類,都有毒的。

  為什麼有人要做這些事情?在佛法裡面講,過去世的業障,他沒有這個業障就不會做這些事情。過去生中業障是因,現前是緣。有些年輕人好奇,喜歡奇奇怪怪,去學這些東西,可是你走進去之後,出來就很困難了。這也是沒有遇到善友教導他,做一些損人不利己的事情。這一句我們要是以廣義來解釋、來引申,凡是做損人不利己的事,不管做什麼事情都在這一句範圍之內。損人利己的事情尚且不可為,損人不利己的事情更不應該去做。我們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要常存一個愛心,不能存心害人,這就錯誤了。

  下面一句『用藥殺樹』,就是用藥把樹殺死,放藥下去樹就死了,這是傷慈悲心。在我們現前環境裡面來說,這個意義就更深了。你沒有正當的理由,任意破壞自然生態環境,都是這句裡面包含的意思,不懂得人與自然環境密切的關係。

  佛菩薩教導我們,世間古聖先賢教我們「仁民愛物」,換句話說,聖賢的教育無他,啟發我們愛心而已,培養我們愛心而已。今天我們接觸的宗教很多很多,這許許多多的宗教,我們發現有共同點,共同點是什麼?愛的教育,佛家講慈悲,一片慈悲,一切慈悲。像一般宗教,天主教、基督教、猶太教,這算是一個系統的宗教,他們的宗教都是講「神愛世人」、「上帝愛世人」,印度教、婆羅門教的大梵天也是講愛世人。綜合所有的宗教教學、聖賢教育,就是這一句話。

  我們不但要愛人,還要愛物,佛經菩薩戒裡頭,佛勸導我們「清淨比丘,不踏生草」,那個草坪小草長得活活潑潑,你任意故意從草上踩下去,把它踩死,這就傷害我們的慈悲心,所以連小草都不能任意去傷害。人的愛心到這種地步,連一草一木都愛護,他怎麼會不愛人,怎麼不會愛動物,怎麼會傷害人!人生活在愛的世界裡面,這是真正的幸福。這是培養我們的愛心,連植物我們都不可任意傷害。我們再看《感應篇》第八十五節:

  【恚怒師傅。抵觸父兄。】

  這兩句,註解裡面講得很清楚,「此與慢其先生有別」,我們前面看到「慢其先生」,就是對他的先生輕慢(先生就是教他的老師),我們一般講,沒有把師父看在眼裡。「慢是無故而慢之」。這個地方『恚怒師傅』,「此是因教責而恚怒之也」,老師教訓學生,學生心裡不服,心裡有憤怒,「恚」是心裡面的憎恨,心裡不高興;「怒」是表現在外面,表現在臉上。

  古人事師之道,「無犯無隱」,這四個字是古時候學生對待老師的態度。「凡有所教,皆當虛心和氣以受之,何可恚怒乎。恚怒者,必是薄德無福之人也」,這一段話我們應當記住。現在世風日下,師道已經不存在,不但師道沒有了,實在說孝道也沒有了。今天的社會,我們普遍可以看到、可以聽到,兒女不孝父母,學生不敬師長,已經形成了風氣。我們處在這個社會裡頭應該怎樣去做?那就要問我們自己是不是想在道業上有成就。如果在道業上有成就,還是要遵循古德的教誨;如果不希望在道業上有成就,就可以隨順世間的風氣。所以自己要有一個了斷,我們自己應該走哪一條路。

  老師的責備教誨,如果我們覺得老師錯了,老師講錯了,他有錯誤,古人有涵養的,他無犯無隱。我們涵養不夠(無犯無隱不會去冒犯老師,這是修養比較好的),我們要是修得不夠,老師講的我們有懷疑,可以向老師請教:老師你為什麼責備我?我犯的是什麼錯?我自己覺得沒有犯錯,老師認為我犯錯,錯在哪裡?可以請老師講清楚、講明白。老師畢竟年歲比我們長,學識閱歷比我們豐富,看問題比我們看得深,比我們看得遠,這是實在的。有時候我們自以為是,只看到目前,沒往深遠處看,這才知道有過失,這是往往我們自己不能理解而怨恨老師。諸位要知道,你怨恨老師,老師會不會教你?決定不會,老師對你很客氣,不會再教導你,為什麼?因為你的器太小了,你容納不下,於是老師不教了。

  導師在年輕的時候,他也講起過去親近李炳南老居士,追隨他老人家的學生很多,他對學生的教誨有區別,就是對象不同,他所教的就不同。能夠接受責備,真的是無犯無隱,不隱瞞,就直接告訴他,老師對他責備、教訓就特別多,因為他能接受,可以說是常常見面,常常聽老師對這個學生教訓、責備。如果有一、兩次表現不太願意接受的樣子,老師看出來了,從此以後不再說他,有過失也不說,為什麼?不跟他結怨。你常說,他又不能接受,而且有怨恨,這不就結了冤仇。所以老師聰明,不跟人結冤仇,能接受的我教你,不能接受就不能教,教了就跟他結怨。印光大師在《文鈔》也曾講,你一分誠敬,教你一分;兩分誠敬,教你兩分;你沒有誠敬心,就不教了。上課、講學,你在旁邊旁聽就好,就是你聽多少就算多少,看你自己吸收多少,看你自己的造化,絕不把你當作教學的對象。由此可知,損失在哪裡?損失在自己,損失就是在自己這一邊。

  下一句『抵觸父兄』,這八個字在佛法裡面講是佛法的根本。佛法的教學是從孝敬開始,淨業三福諸位曉得,第一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佛法從哪裡開始?就是從這裡開始,佛法也是在這裡圓滿,在這裡成佛了。成佛是什麼?孝親尊師達到究竟圓滿,這就成佛了。所以佛教以此為始,還是以此為終,就是從這裡開始,從這裡圓滿,就是從孝道開始,也是從孝道圓滿。

  人家要問佛教是什麼?佛教人什麼?孝敬而已,孝敬做到圓滿就成佛了,這是我們學佛的人一定要懂得的。學佛學什麼?就是學孝、學敬。不孝、不敬,無論他修什麼法門都不可能有成就,這是我們必須要懂的。千萬不要認為淨業三福第一條四句很淺,你就不在意,這樣就錯了。一切諸佛如來證得究竟圓滿的果位,還是這四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大家常常看到彩畫的佛像,佛的頭部有圓光,圓光上面常常寫了三個字,這三個字有用梵文寫的,也有用西藏的藏文寫的,也有用中文寫的,這三個字是「唵、阿、吽」,這表示圓滿的意思。什麼圓滿?「唵」是身業圓滿,我們的身修到圓滿,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欲,圓滿了;「阿」是口業圓滿,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吽」是意業圓滿,不貪、不瞋、不痴。諸位要曉得,這三個字就是十善圓滿,十善做到圓滿,這個人就叫佛陀,我們怎麼能把這個看作小事!甚至於一般人看作這是小小戒,無所謂,不知道這小小戒是圓滿的佛陀,做到圓滿就成佛,這是根。

  今天孝道、師道衰微了,我們如果真正發菩提心,真正想自利利他,要從哪裡做起?就從孝敬做起,做出一個好榜樣給社會大眾看,如此你就是菩薩了,你就是在弘法利生。我們能夠認識佛法、能夠理解佛法、能夠修學佛法,從哪裡來的?老師指導的。我們今天能有一點成就,這也是得自於老師護法的成就,我們一定不能不知道。

  古人所說的「父兄為五倫之首,孝弟乃人道之先」,縱然父母師長不公平,有偏心,有偏愛,我們做子弟的人也決定要和顏悅色,承事受教,這是自己得利益。這正是印光大師所說的「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所以無論世出世法,你求學能得多少利益,完全在於你對老師的尊敬,這決定是成正比例。絕對不可能有一個不孝父母、不敬師長,他會有成就的,諸位翻開歷史看,一個也找不到,這個時候我們就要深深反省了。

  註解裡面有不少的小故事,這些小故事都很感動人,不要把它看成神話、看成故事,那你自己就錯了。故事頭一條講明朝時候汪會道,我把這段文念一念,「汪會道,性穎悟」,很聰明,這個人很聰明,「書過目輒成誦」,書讀一遍就能夠背誦,天賦很好,「八歲能文」,八歲就能寫文章。「然事師傅,則傲慢異常,稍拂意,則背師怒詈」,他奉侍老師就很傲慢,比一般人的傲慢嚴重,稍不順他的意思,他就對老師發怒,詈就是罵,背後罵老師。「一日獨坐書齋,忽呵欠」,打哈欠,「口中躍出一鬼」,一打哈欠的時候,口裡吐出一個鬼出來。這個鬼指著他說,「汝本大魁天下」,大魁天下就是在古時候考試中狀元,狀元叫大魁天下,「因汝恚怒師傅,上帝削去祿籍,吾亦從此去矣」,鬼就告訴他,因為你恚怒師傅,對你的老師恚怒,上帝把他的名字勾消了,這個鬼也走了。走了之後,「尋翻故篇,茫然不識一字」,這鬼走了以後,他忽再看書的時候,不但記不住,連字都不認識了。這是古時候的一個公案,所以我們不能當作故事看待。這集的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這裡,下一集再繼續向大家報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