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太上感應篇  (第四十二集)  2003/1/20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9-003-0042

  《太上感應篇》。

  諸位觀眾,上一集我們講到第六十一節:

  【射飛逐走。發蟄驚棲。填穴覆巢。傷胎破卵。】

  這是講殺生之惡。世間有許許多多的宗教,宗教的歷史很長,可以說每個宗教都勸人戒殺,「殺、盜、淫、妄」不但是佛家的根本戒條,可以說是世界上所有宗教的基本戒條,都把不殺生排在第一。世出世間古聖先賢,我們一定要尊重,尊重他們的德行,尊重他們的學問,尊重他們修學的功夫,我們是望塵莫及的。

  高級的宗教沒有一個不修禪定的,都有修禪定的功夫。我們知道定中有境界,正如同一般人作夢,夢中有境界,夢中的境界是阿賴耶識意識裡面的習氣、種子起現行,這是虛幻不實。可是定中的境界跟夢中境界完全不一樣,定中往往能看到過去,看到未來,看到我們這個世界,還看到他方世界。佛家講的六道輪迴,其實六道輪迴是古印度所有宗教共同的見解,他們怎麼發現的?是在禪定當中見到,不是一個人見到,許許多多的人見到。我們能不能見到?答案是肯定的,只要你修定,修清淨心,不需要很長的時間,半年到一年,你就能見到餓鬼道。

  我們導師過去有一位同學明演法師,跟他是非常好的朋友,在那個年代,就是他們剛出家,在三、四十年前,他這個同學跟屈映光居士學密,學了大概一年的時間,他就跟我們導師講,他在打坐的時候,在用功的時候見到鬼道,他說鬼道裡面生活狀況跟人道相彷彿。他說在下午(就下午五、六點)路上就有鬼在走路,我們人間黃昏是鬼道的早上,數量不多,就是早上剛出來,這個數量比較少,到晚上十點多以後就很多了,很熱鬧。

  人鬼雜居,人看不到鬼,鬼看不到人。這位明演法師藉著修持的功夫看到了,起初看到心裡很怕,以後習慣了,彼此也不互相干擾,而且住在一起。他那個時候住的地方修建一個塔,塔還沒有修理好,只建了兩層,大概是經費不夠就停止,他就住在塔裡面,裡頭也有幾個鬼住在裡面,他們也是相安無事,彼此用功。所以跟鬼道的眾生往來不困難,比其他道的眾生更容易。只要有小小一點定功,這個境界就能突破。那不是作夢,作夢不可能每天夢到一樣的事情,他那個定功是見到鬼道,天天見到,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我們知道每一個宗教那些領導人,那些教主、大德都有相當程度的定功,所以他們對六道的情況了解得很清楚,一直到非想非非想處天。可是這些人只知其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世尊出現在世間,為我們講經說法,把所以然的道理講出來了,為什麼會有六道,六道從哪裡來,不但有六道,還有十法界。十法界、四聖法界在其他宗教講得少,那是要更高的定功,世間的定功達不到。世間定功在佛法裡面說四禪八定,想要突破六道,了解六道以外的狀況,《楞嚴經》上說的,你的定功還要向上提升,到九次第定就超越六道,才能見到四聖法界。

  這個能力,佛說得好,是我們一切眾生自己的本能,並不是他特別,只有他能見到,別人見不到,不是的。佛說每個人都能見到,你現在見不到,是你的能力受到了障礙,這個障礙就是煩惱習氣、是非人我、貪瞋痴慢,你有這些習氣把你的本能障礙了,道理在此地。如果我們把煩惱習氣放下了、捨棄了,我們的能力就恢復了。了解六道的狀況,知道六道裡面的因果關係,諸聖先賢教給我們的這些教訓,我們就懂得了,句句是真實話。

  殺生是要償命的,生生世世冤冤相報,沒完沒了。佛告訴我們一切眾生彼此互相都有業緣,緣很複雜,不是單純的。佛把複雜的因緣歸納為四大類:親因緣、所緣緣、無間緣、增上緣,每一條裡面都是無量無邊。佛經裡面說得清楚,說得透徹,人與人的關係,人與一切物的關係,都離不開這四種緣,有緣就相遇。

  但是緣有善緣、有惡緣,冤冤相報。覺悟的人如何把惡緣轉變為善緣?把善緣轉變成法緣?這個要智慧,沒有智慧做不到。怨結要化解,所有一切宗教聖賢都是這樣勸導人,「冤家宜解不宜結」。父子、兄弟都是緣分,緣分遇到的時候,這是一家人相聚,縱然在這一生遇不到,還有來生,還有後世。因緣聚會時,果報還自受。

  現在我們看這個社會,常常聽到兒女不孝,這是什麼緣?當然是不善的緣。不善的緣如何能夠變善?這是教學、教化。我們聽了聖賢的教誨,心裡明白了,覺悟了,縱然過去有惡緣,想想也就算了,把報復的念頭放下,怨恨的念頭消除,這樣才能夠生起悲憫的心。慈悲心來看待一切眾生,看待一切冤親債主,我們自己才能超脫,才能把自己的心性不斷向上提升,這是自求多福。

  在我們遇到困難,要如何解決困難?解決困難真正有效果的方法是求佛菩薩。我們導師在早年初學佛的時候,章嘉大師就教他,「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我們要真心求,要發願求,自然就得感應。什麼是真心?什麼是妄心?要能辨別,為利益一切眾生的心是真心,為自私自利這個心是妄心。我們學佛學這麼多年,總算把這樁事情搞清楚、搞明白了。

  四弘誓願大家都念得很熟,「眾生無邊誓願度」,有沒有真正想這句話的意思?「眾生無邊」決定不分種族,不分宗教信仰,不分民族的界限、國家的界限,一律平等,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統統包括在裡面。「度」是什麼意思?度是為眾生服務的意思。所以真的清楚了,我們人活在世間要跟諸佛菩薩一樣,要與古今中外的大聖大賢一樣,活在這個世間為什麼?為社會安定,為世界和平,為眾生幸福。這個希求要落實,那我們就要真修。

  為人民服務、為社會服務、為眾生服務、為世界服務,沒有私心,沒有希求,沒有任何條件,這是聖人,這是賢人,這是為所有一切宗教公認的。我們以這樣的心願求佛菩薩,求一切神明,都會得到幫助。絕對不是說我信這個教,神才幫助我,才保佑我;不信這個教,神就不保佑我,那是人的觀念,那是錯誤的觀念,在許多宗教經典裡頭沒有這個說法。真正能捨己為人的人,這個人有福,並沒有說一定要信教才行。

  典籍當中有很多精彩的教誨,當然連佛法也不能避免,傳的年代久了,難免後人有自己的意思加進去,這是難免的事情,我們要有智慧,要能看得出來。從什麼地方看得出來?大公無私這是聖賢的教誨,如果裡頭帶一點私心的,可能是後人加進去的,那不是佛菩薩的話,那不是神明的教訓,我們可以從這個地方去仔細觀察。

  所以我們遇到困難,求佛、求神明保佑,求的方法,我們要與佛菩薩,要與天地鬼神同一個善心、同一個善願、同一個善行。人的心善、念善、行善,就能得諸佛菩薩加持,天龍善神保佑。一切為眾生,不為自己。

  家裡面家庭養兒育女,如果是養兒防老,這是中國人常講的,這是私心,這得不到佛菩薩保佑的。你養育兒女是為社會,好好的教導他,他將來長大成人,為社會服務,為眾生造福,你有這樣的心願,你能夠做到,認真負責的做到,這是大賢。

  印光祖師在《文鈔》裡面講得很多,世界的安危,印祖說女人做一大半的主宰,但是這個話真正聽得懂的人不多。祖師說得好,家有良妻才有善良的人出來,有賢母才有孝順的子孫出現,賢能的丈夫,孝子賢孫,必定為社會、為眾生造福。這些大聖大賢、諸佛菩薩從哪裡來的?母親教出來的,所以賢妻良母是社會之寶、國家之寶、眾生之寶。這個話我們在佛門聽到,儒家聽到,其他宗教裡頭也是這個說法,這是我們中國人所謂英雄所見大略相同。許許多多宗教領袖彼此沒見過面,也沒開過會,過去社會封閉,其他宗教的典籍我們也不容易看到。現在科技發達,資訊發達,我們有這個緣分接觸到許許多多宗教,一看大家都同樣的見解、同樣的想法、同樣的看法、同樣的作法,我們這才肯定古今中外大聖大賢他們的教誨是真實的。

  我們要求法、要探討、要明瞭、要深信不疑,依教奉行,自求多福,這也就能夠利益社會一切眾生,達到我們為社會、為世界、為眾生的幸福,達到這個目標。我們再看下面第六十二節:

  【願人有失。毀人成功。】

  從這以下有八節都是說柔惡。這個惡有剛強之惡,有柔軟之惡,剛柔兩種之惡。註解裡面告訴我們「人之有失」,這是一樁不幸的事情,這個「失」是有過失,或者是遇到了損失。人在遭遇這些不幸事情的時候,賢人君子看到了、聽到了,總是有憐憫之心,決定不會幸災樂禍,要是有幸災樂禍這種心理是不善的,太上在此地告訴我們,這個也是惡,雖然沒有在行為上,這個起心動念就不善了。

  一個人在世間,災禍是不能夠避免的,這是什麼原因?無量劫來,六道眾生起心動念、造作行為,決定是惡多善少。我們在佛教典籍裡面最常讀的《百法明門論》,《百法明門論》裡面告訴我們,眾生煩惱的心所有二十六種,善心所只有十一種,可見得煩惱是惡心所,比善心所多了一倍還要超過,又何況惡的習氣勝過善的習氣!所以如果沒有受到良好的教育,沒有好的修持功夫,「起心動念,無不是罪」,《地藏經》上說的話是真實的。不但佛法如是說,其他宗教裡面也是這個說法,也是同樣的看法。

  所以幸災樂禍是很不好的一個習氣,看到別人有難,看到別人有不幸了,他在那裡拍掌大笑,這些情形從小朋友就可以看見,對於人的成就、善行,讚歎得少;看到人家有不幸的時候,表現出這種心態,這很多很多。我們自己仔細的想一想,自己在童年的時候,在做學生的時代,是不是常常有這個現象?當我們自己遇到不幸的時候,別人用這種心態來看我們,我們自己作何感想?能夠想到這一層,才知道惡作劇對人心靈、精神上的傷害,這是我們不應該做的。

  『毀人成功』,「毀」有兩個意思,一個是毀壞,一個是毀謗。「成功」,功不論大小,在經營的人都希望他有成就,尤其是這種功是為社會、是為眾生的。固然這裡面因緣非常複雜,各人經營的事業,哪一個不希望有成就!我們要是毀壞,這是造業。

  事業的成就必有前因,毀壞的人只是做增上緣,幫助他也是增上緣,毀壞還是增上緣,實在講對於經營事業的人,究竟有多麼大的傷害?阻撓是有的,破壞在佛法裡面講是不可能的,只是講你把他的成就時間延緩一點,延長一點,這個有可能,真正阻擋、破壞,那不可能,那就違背因果定律了。所以真正通達因果報應的道理與事實真相,人心就平了。他過去種的善因,這一生當中一定有善的果報,現前善的果報被人障礙了,可能五年、十年之後,他善的果報還是會現行,這個道理要懂。

  如果我們以善行成人之善、成人之美,我們自己的修德,我們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何必去造業!成人之惡,這是造業,障礙別人的好事,幫助別人的惡事,我們自己在造業了。如果人家這樁事情是造福社會的,是有益於眾生的,那就要看他影響的大小,影響時間的長短。如果影響的面大、時間長,你去障礙,這個罪業就造得重了。千萬不要認為我們自己有意無意造的這個業大概不會太嚴重,那是我們自己想錯了,想錯了往往就做錯了,到自己果報現前的時候,後悔莫及。

  所以人一定要有慈悲心,要有同情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起心動念要常常知道省察,我應不應該有這個念頭?應不應該說這些話?應不應該做這個事情?下面一句:

  【危人自安。減人自益。】

  這個意思都很明顯,都不難理解,而且常常是我們所犯的。遇到有危險的事情,總是叫別人去;有利益的事情,總是希望自己多佔一點便宜。『減人自益』就是損人利己,都是錯誤的觀念。這個註解頭一句說得好,「千經萬典,只論個心字」,這不僅在佛教,所有一切宗教,說實在話,都論一個「心」字。

  宗教能不能夠和睦相處?族群能不能夠團結?從佛法的理論來講,決定是可能的,決定是肯定的,只要大家覺悟了,只要大家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我們可以說世間許許多多不同的宗教、不同的學說,正如我們站在各個不同的方位看一樁事情,事情只是一樁,我們站的方位不相同,所以大家看到的角度不一樣,其實是一樁事情。譬如這個茶杯蓋,這個杯蓋站在這邊看是突出來的,站在這邊看是凹進去的,兩邊的人看,看的角度不一樣,各人執著各人看到的這一方面,兩個就要打架了、爭論了,永遠誰也不服誰,這是什麼原因?就是他沒有看到完整的。這邊再翻過來看,原來兩邊不一樣,大家問題就都解決了,每一個宗教裡面看到的神、看到的上帝就是這件事情,這回事情,其實是一個。

  佛法講得圓滿,講得透徹,佛給我們講到最極究竟處,「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一個心,一個智慧。所以佛告訴我們事實真相,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自己,這就全部包括了,這個事是真的。《華嚴經》上說的虛空法界一切眾生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是自己的心,「識」是自己的識,離開心識,無有一法可得。所以佛法講到真諦,都說自性,三寶講自性三寶,念佛的人講自性彌陀、自性淨土。我們這個世界,你要是明白這句話的道理,豈不是自性娑婆、自性釋迦!延伸到其他的宗教,你就懂了,自性上帝、自性基督,你就恍然大悟,一切妄想分別執著就放下了。

  妄想分別執著是從哪裡來的?只看到局部,沒有看到圓滿,是從這裡發生的,這就叫誤會,佛法裡面所說的偏見,沒有見到圓滿。所以佛法的教學是圓滿的,不是偏在一邊的,這才能夠解決一切問題。佛法講修行證果和證道,果跟道就是事實真相,真相明白了,妄想分別執著盡了。

  可是要怎樣了解事實真相?必須要破妄想分別執著,換句話說,妄想分別執著要是放下,愈淡薄,你明瞭的事實真相就愈多、愈深入。堅固的執著,嚴重的分別,障礙我們的智慧,智慧是本有的,不是從外面帶來的。智慧是能證,法界(也就是事實真相)是所證,能所是一不是二,這個境界是諸佛如來果地上的境界,佛為我們說出,是他證得了,勉勵我們自己也要證得,這樣才能得真實的利益,真實的受用。

  從這些地方我們真正體會到諸佛如來為什麼要幫助一切眾生,而且是無私的、無條件的幫助一切眾生,這是我們凡夫無法理解。他為什麼要這樣做?他知道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體,大乘經上講的法身,一個法身,像我們的身體,一個身體有一部分有痛癢了,麻木了,我們其他的部分要不要幫助它?我們左手麻木了,右手自自然然去幫助它,還要談條件嗎?還要講代價嗎?當然這是沒有條件的。佛知道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自體,所以無條件的去幫助他,這才說出利益眾生就是真正利益自己。但是一切眾生無量劫來墮在妄想分別執著,不了解事實真相,不知道法界是一個整體,所以看到左手有痛苦,右手不肯幫助它,幫助還要談條件,要代價,還要問為什麼要幫助他,這就是不知道是同一體,所以產生這種情形。

  佛家講的「無上菩提,究竟圓滿」,就是真正徹底明瞭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一體,「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一心一智慧,這些過失自自然然就沒有了。不了解事實真相才會產生這些過失,所以佛教導我們認識事實真相,才知道怎樣幫助自己,怎樣使自己得到真實的利益。沒有別的,就是全心全力幫助這個社會,幫助一切眾生。

  確實有一些迷失自性的眾生不了解事實真相,所以佛菩薩在所有一切幫助當中,最重要的是幫助眾生明瞭事實真相,這是我們在經典上常常看到的,真實的慈悲,無盡的慈悲。我們自己修學、修養也是以這個為中心,這個方向目標就正確了,這一生才能得到成就。方向目標錯了,在大乘佛法裡面不相應,所成就的不是佛法,而是世法。佛法是覺,世法是迷,不同的地方在此地。我們再看《感應篇》第六十四節:

  【以惡易好。以私廢公】。

  六十五節:

  【竊人之能。蔽人之善。】

  我們看這兩段,這些事情都是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很容易犯。無論在什麼樣的場所,在什麼樣的環境當中,覺悟的人跟不覺悟的人的差別就在此地,覺悟的人是為眾生活在這個世間,迷惑的人是為自己利益活在這個世間。為自己利益活在這個世間,當然他要受輪迴果報,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六道輪迴是他的家。如果為眾生活著,一切為眾生,六道就跟他不相干了。

  所以迷的人無論在什麼環境當中,遇到好的總是要自己佔有,把次一等的、不好的推給別人。我們很冷靜的觀察就能看到,看到之後,回頭想一想我們自己處事待人接物又如何?有沒有犯這個惡?所以冷靜想一想,自己就明白了,我們是在輪迴中的人,還是在所謂極樂世界的人?如果真的是極樂世界的人,到這個輪迴裡面是來幫助別人的,所謂是救度一切眾生。救度一切眾生要拿行為表現給人看,世間人貪愛,我們施捨;世間人要好的,我們要不好的;世間人不要的,我們要。你們要的,盡量供養你們。

  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僧團裡面出家人穿的衣服叫糞掃衣。什麼叫糞掃衣?人家穿破穿舊的衣服不要了,丟到垃圾堆了,出家人把它撿起來,把裡面不能用的布剪下來,裁下來,把能用的留下來,留一塊一塊,有大塊,有小塊,還能用的布一塊一塊接起來,拼拼湊湊縫一件衣。所以我們看出家人的披衣是一塊一塊的,那一塊是什麼?是到處撿來的,因此質料不一樣,顏色也不一樣,穿起來很難看,必須重新染過,所以叫染色衣。這是世尊、佛菩薩做榜樣給我們看,教化世人,這一個惡的習氣才能夠斷絕。

  『以私廢公』也是非常普遍的現象,有一點地位,有一點權勢,就盡量來利用,利用自己的權勢,求取自己的利益。賄賂,沒錯是人家送來的,接受賄賂在佛法裡面是屬於盜戒,偷盜戒。我們沒有去偷盜,他送來的,他不是心甘情願送來的,他是有求於你,有事情求你幫忙,不得已送來的,不是他甘願送來,這就犯了盜戒。盜的手段很多,方法很多,換句話說,凡是不應該得到的,無論用什麼手段,你得到了,都叫盜戒,偷盜戒。

  「以私廢公,以惡易好」,這要看這個事情的大小、影響面的廣狹(是廣大還是狹小)、影響的時間長短來結罪。所以在佛門裡面,前面我們曾經讀到「壅塞方術」,塞就是堵住了,我們跟諸位報告過,這些幾乎每一句都有連帶關係。像我們現在流通佛法,無論是流通經書,流通錄影帶、錄音帶,我們以這個做例子,這些事情大眾委託你去辦,這涉及到錢財,你如果偷工減料,在這裡面以這些財物據為己有,這個罪過已經很重。

  我們印書,你有沒有認真去選紙張?選紙有沒有認真去想一想,考量很多方面?如果希望這本書能夠傳之久遠,可以流傳很久,你一定要想到紙張要用好的,要能夠保存的年代久一點。西方人的紙張,現在高級的是聖經紙,聖經紙可以保存兩百年;通常一般的紙張,它的壽命頂多是一百年,一百年後那個紙就變成粉了,都灰飛湮滅了。但是中國的紙張沒有外國紙張那麼好看,可是耐久,中國的毛邊紙可以保存五百年,中國的宣紙、連史紙,連史紙我們平常比較沒聽過,根據我們導師說他曾看過,他所講的連史紙很薄很軟,這個紙聽說可以保存一千年。所以我們要印經書有沒有考量到這方面?如果這本書是善本,很好的經本,希望它保存長久,選擇好的紙印,這就很需要。

  書印好了要給誰?一般要送到圖書館裡面收藏,這是傳之永久,能夠流傳的時間較久,我們對紙張就要考慮,不能計較成本。如果為了普及,這是為了宣傳,希望很多人都能夠得到、看到,這個量就要大,量大成本就不能太高,成本高做的量一定很有限,若是為了宣傳,紙張差一點沒有關係,但是量要大,數量要多。所以我們印經也要看重點是以哪個為主,這樣來考慮選擇普通紙還是好的紙印。如果是要保存時間較長的,印的數量不多,成本比較高,紙要用好的,裝訂也要好。如是一般流通宣傳的,這個量要大,紙差一點沒有關係。但是不管怎樣,宣傳也好,保存也好,都要做到盡善盡美,人家拿經書在手上,能夠生起歡喜心,這個目的就達到了。用錢,一分一毫都不能夠糟蹋,糟蹋都是造罪業,所以公私要分辨得很清楚,公歸公,私歸私,不能公私不分。

  佛祖不但教我們要修福,最重要的要惜福,這個世間知道修福的人有,知道惜福的人太少太少了。可是在開發中的國家懂得惜福的人愈來愈少,未開發的那些地區,懂得修福、懂得惜福的人很多,為什麼?物資非常缺乏,因為他們還沒有開發,所以對於物力還能夠愛惜。譬如一個紙杯喝一遍水就丟掉了,我們要是惜福,這紙杯可以用很多遍,用到不能用才丟掉,這些道理我們要懂。

  《彙編》裡面的註解舉了個例子,「以惡易好,如鐵易金,石易玉」,這些事情就多了。「以惡易好」就是說用不好去跟人換好的,用鐵去換金,用石頭換玉,這就是欺騙,這個事情在現實社會中就很多。尤其現在的商場,把鐵電鍍成金,當作金子來賣,來騙人,把一般石頭當作玉來賣,賣很高的價錢騙人,人家喜歡買玉的,就騙他,反正他有錢,這就是以惡易好。可是造業最深重的是什麼?造假藥,這是比其他的罪還重,這個罪過重,這是傷害人的生命,眼前雖然貪圖得到一點小利,將來決定墮阿鼻地獄,你賣假藥去害人的命,這個罪過大。凡是於眾生百姓生計這一方面,就是生活這一方面,你要是以惡易好,這是日常生活當中所需要的,用不好的換好的,這個罪就特別重,因為它是生活所必需要的,生活所依靠的,這個罪就更重。修德都要從這個地方來做功夫,就是在這裡修,從這個地方修。

  此地引用禪宗第四祖的一段話,四祖說「境緣無好醜,好醜從心起,心若不強名,妄情從何起」。佛法修的是什麼?清淨心、平等心,你心裡面還有好醜,還有好惡,這是你的煩惱現前,自己一定要覺悟,這在造業。

  這裡頭還有一段故事,元曉法師這是一位韓國的高僧,是中國唐朝時候的人,那個時代的人,這位也是淨土宗的大德。他到中國來尋師訪友,吃了不少苦頭,吃很多苦,來找老師,參訪道友,吃很多苦。夜晚都睡在郊外墳地,半夜口渴沒水喝,看到坐的旁邊有水,把這個水捧起來喝,到第二天天亮的時候起來一看,原來是墳墓死屍流下來的水,他這時候一看到這個,心裡就覺得反胃,然後他就恍然大悟,說「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美惡自我,何關水乎」,這個意思是說當他喝這個水,他不知道是死屍流下來的水,以為是泉水,他也喝得非常舒服,第二天早晨一看,不對,這是死屍流下來的,泡在水裡頭,心理反應就反胃。他是從這個地方覺悟的,覺悟一切唯心造,當你心清淨平等,死屍的水也很好喝;心起了分別執著,那就不一樣了。

  所以「以私廢公」,完全顧慮到自己的利益、自己的方便,不顧大眾,自己多一分方便,大眾就受一分損害。這個地方很簡單的,我們要建立一個概念,我們是學佛,還是願意繼續不斷再去當凡夫?如果願意學佛,要作佛。眾生第一,一切為眾生,捨己為人,活在世間都是為眾生服務。一定要讀經,要解義,要依教奉行,在生活當中去修,離開生活,沒有地方修行,離開現實生活要去哪裡修?修行就是我們對一切人、對一切事、對一切物,把我們錯誤的想法、看法、作法修正過來,這就叫修行。

  諸佛如來所表現的完全是性德自然的流露,最完美的德行,沒有一絲毫缺陷。我們凡夫沒有見性,沒有見性就學佛菩薩那種行為。學佛菩薩我們要記住,不是跟那個人學,是他的行為是自性自然的流露,我們跟他學,也就是我們自性的流露,要懂得這個道理。佛法決不是牽著人家的鼻子跟他走,佛法不會去控制人,不是的,那個就錯誤了。是他見性了,我們還沒有見性,我們學他這個模樣,自己也會見性。所以一定要放下自己的成見,放下自己的見解,放下自己的想法看法,聽從佛的教誨,這叫皈依。從哪裡皈?自己要曉得,從自己妄想分別執著,從自己錯誤的想法看法回過頭來皈依佛菩薩的教誨,我們初學佛沒有見性,一定要用這個方法。

  下面一句『竊人之能,蔽人之善』,「竊」是偷竊、竊盜。他舉的例子也舉得很好,譬如「竊人之文,以為己作」,這個事情自古以來也常常見到,別人寫的文章,他據為己有,把人家的名字去掉,用自己的名字來發表,人家辛辛苦苦經過多少年研究的,發表一篇論文,結果被別人竊取了。

  過去我們導師也說過一個例子,他在美國洛杉磯就見過,趙立本居士他是個大學教授,他多少年努力辛苦寫出的幾篇論文,結果發表一看不是他的名字,變成別人的名字,所以他非常不平,以後工作辭掉去開餐館,他把這個事情告訴我們導師。諸如這一類的,冒別人的功勞,撿現成的,古今中外我們在歷史上都看到,這是自欺欺人。我們仔細觀察,看他有沒有好的結果,大部分到晚年都遭遇到果報,縱然這一生當中沒有敗露,《感應篇》裡面講得好,天地鬼神,你能夠瞞得過人,瞞不了天地鬼神。天地鬼神真有,不是假的,那不是嚇人的。這些道理事實我們都要懂得。

  尤其我們生在現前這個時代,諸位只要冷靜觀察各方面資訊的報導,我們就明瞭現在處在什麼樣的時代。災難一年比一年多,一次比一次嚴重,我們還不覺悟,還在造業,後果不堪設想,而且這個後果很快就要降臨。我們生在這個時候共業所感,我們能倖免嗎?如果要求倖免,有這種念頭,那也是個錯誤,不可能倖免。我們一定順從佛菩薩的教誨,活著一天,這一天積功累德,斷惡修善,不怕死,這個就正確。進一步幫助人破迷開悟,幫助人斷惡修善,這樣做就沒有錯。這節的時間到了,我們就報告到這裡,下面下一集再繼續向大家報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