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太上感應篇  (第三十七集)  2002/12/6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9-003-0037

  《太上感應篇》

  諸位同修,請看《感應篇》四十五節:

  【是非不當。向背乖宜。】

  這一節只有兩句,從這個以下到第五十六節,這一段經文是講仕宦之惡。「仕宦」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從政人員,就是政府官員。佛給我們說,一切眾生無論是過著什麼樣的生活方式,從事哪一種行業,都不免造作惡業。正如《地藏經》上所說的「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這個話說得一點都不過分。即使在今天,出家修行的人還是不免造作罪業。我們從《彌勒菩薩所問經》裡面讀到的,這一部經裡面所說的,全是講末法時期出家人所造的罪業,菩薩慈悲特別為我們提出,每一條業報都是在阿鼻地獄,所以諺語常講「地獄門前僧道多」,都是講實話。

  我們出家,糊裡糊塗出家了,不曉得這一種身分最容易造作罪業了,而且受的果報比任何一個行業都嚴重,事先沒有搞清楚,沒有搞明白。既然出家之後遇的緣不殊勝,沒有能夠正確了解佛法,不知道佛是什麼,佛弟子是什麼,究竟要怎樣修學才如法。如法修學是無量功德,果報也是無比的殊勝,可是不如理不如法得的罪也很重。出家修行人尚且如此,何況世間人,何況從事世間種種行業!

  世法裡面的行業,行善容易,造惡也容易,無過於從政,從事於政治,我們現在說政治人物。這些政治人物要做好事也很簡單,要做惡事、做壞事也很容易。所以太上在惡報裡面,首先跟我們講的是背逆大惡,那是萬惡之根源。說完之後,再接著分別說明世法裡面一切眾生很容易造作種種的惡行,第一段就講仕宦,這是從政人員。我們雖然沒有從政,但是都值得我們做參考,值得我們學習。

  第一節講『是非不當,向背乖宜』,這八個字我們也要常常記在心裡,就是說要有能力辨別是非,要有能力辨別邪正。古聖先賢無論是世法佛法的教學,首先就是教我們有能力辨別什麼是真的什麼是假的、什麼是邪什麼是正、什麼是是什麼是非、什麼是善什麼是惡,甚至於什麼是利什麼是害,如果對於這些沒有能力辨別,那就是愚痴到極處。古人常講人與禽獸、畜生不同的地方,人有智慧能夠辨別這些,畜生不能辨別。

  註解裡面註得很好,這一段註的分量雖然不多,但是很重要。它說「君子豐仁義之幹,固禮義之防,則可以審好惡之公,定是非之當」,這幾句話尤其重要。在世間讀書人,從前讀書人不是在求取功名,讀書志在聖賢,讀書為的是什麼?立志要作聖人、賢人。聖人我們前面說過是明白的人、明理的人,古人讀書主要的目的是在這裡,作聖人、作賢人、作君子,這是我們讀書的目的。

  聖賢君子是什麼意思?「聖」這個字的定義,就是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徹底明白、覺悟了,這個人就叫做聖人。明瞭不夠透徹、不夠徹底就是賢人,雖然明瞭,明瞭一部分,賢人與君子就是明瞭還不夠徹底,這叫賢人、君子。換句話說,讀書就是為了明理,明理就能辨別是非邪正,不一定要作官。

  真正明白道理的人,明瞭是非的人,無論過什麼樣的生活,即使是作乞丐,他也是聖人,他也得人生最高的享受,這是真的,不是假的。釋迦牟尼佛所示現的就是乞丐,每天出去沿門托缽,出去討飯,他是大聖,他的生活是真正幸福美滿,我們世間人哪裡懂得!

  世間人愚痴沒有智慧,不能辨別是非邪正,所以世間人迷惑,迷在名利之中,迷在五欲六塵之中。他所受的,佛經上講的沒錯,他所受的是苦樂憂喜,身有苦樂,心有憂喜,苦多樂少,憂多喜少,苦的較多,樂的比較少,心裡憂慮比較多,歡喜的比較少,這是眾生的生活。聖賢君子的生活,他身沒有苦樂之受,心沒有憂喜之感,那叫大樂,那叫真樂,我們佛經裡面講極樂,誰能體會到?你心裡沒有操煩,沒煩惱,沒憂慮,心沒有這個苦,這個樂趣唯有達到這個境界才能知道。

  這些聖賢君子在世間教化眾生,他們的身分,他們的方式,千差萬別。在中國,我們過去讀書讀過武訓,他是個乞丐,但是他是個聖人,他以乞丐的身分教化眾生,教導世人斷惡修善,教導世人要接受聖賢的教誨。所以這幾句話裡頭,「君子豐仁義之幹」,豐是豐富。社會能夠安定,能夠繁榮,眾生能夠和睦相處,能夠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相合作,這裡頭最要緊的就是仁義道德。誰來教?誰來做示範?聖賢人來教,君子要做榜樣、做模範,換句話說,要提倡仁義。

  「固禮義之防」,防是防範,唯恐禮義有了差錯。所以要求行仁、行義、守禮,佛家講的持戒,持戒就是守禮,現在的話是守法。佛在經論上無數次的教導,做佛的學生一定要守法。不僅要守佛的教誡,我們居住在這個地區、這個國家,國家的法令規章,地區的風俗習慣,決定要遵守,若有違背,統統都算是犯戒、破戒,這點我們要知道。

  菩薩弟子在生活當中,在工作裡面,在處事待人接物,要做出一個「是非之當」給人看。尤其是在現代這個社會,古聖先賢的教育被大眾忘記了、遺忘了,大家都是趨向於名利,爭名奪利,是非顛倒,「不當」就是顛倒,以非為是,以是為非。我們今天學佛,如果有人聽到了不為自己只為別人,就說「你錯了,你迷惑顛倒了」,說我們迷惑顛倒。什麼是正?要自私自利。連外國人在法律上都制定隱私權,隱私權就是自私自利,以這個為是,這就是是非顛倒,是非不當。

  「向」是去向,是方向;「背」是背道而馳。這個「向背」也錯了,但是今天的人不知道。我們學佛,佛告訴我們,我們要向什麼?要向佛道,成佛之道,要向著菩薩道,這是正確的。永遠脫離六道輪迴,脫離十法界,我們要向這個方向,這個才對。可是世間人的方向是什麼?世間人方向現在不是六道輪迴,現在是三惡道。所以世間人是違背了佛道、菩薩道,他們趨向三惡道,連人、天兩道都違背了。《太上感應篇》教導我們的是人、天兩道。我們每天讀誦,仔細去思惟,想一想我們的心行跟太上所講的相不相應?如果相應,我們走的是人道、天道。如果相違背,我們走的是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

  在現前這個階段,印光大師特別為我們提倡《了凡四訓》、《感應篇》、《安士全書》,真正是大慈大悲。他是佛門的祖師大德,為什麼不提倡佛法、佛經?這三樣東西都不是佛經。佛法太深太廣了,時間短不容易理解,不容易契入,所以用這三樣東西比較淺顯,救急。希望大家把這三樣東西做到,穩住人、天兩道的腳跟,不至於墮落,然後再學佛。於是我們明白了,這三本書是學佛的基礎,沒有這個基礎,你在佛法上無論怎麼樣用功努力,最後都不能成就。佛法三乘是建立在人乘的基礎上,人都做不好,還談什麼!所以這一句裡頭,首先跟我們說出來「是非、向背」,我們要留意,決定不能夠看輕了。我們再看下面《感應篇》第四十六節:

  【虐下取功。諂上希旨。】

  這兩句話也是嚴重的過失。我們仔細觀察古今中外,多數人都有這個習氣,由此可知,這是無始劫來累積的煩惱。而佛在經教裡面常常告訴我們事實真相,「一飲一啄,莫非前定」,如果我們明瞭事實真相,這個心就定下來了。讀《了凡四訓》讓我們深深體會到,了凡先生二六時中,他的心是清淨的,不生一個妄念,這是什麼道理?追究根源,並不是他修學有功夫,只是明瞭業因果報的事實真相而已,他了解,了解他就能做到。

  孔先生給他算命,每一年他的遭遇,吉凶禍福,一年當中他會遇到什麼事情,好的、壞的,這一年當中收入有多少,吃多少、穿多少、賺多少都算出來,都有定數,吉凶禍福絲毫不爽,算得很準。然後他相信了,確確實實命運有定數,所以心定下來了,他就不再打妄想。他要是沒遇到雲谷禪師,這樣庸庸碌碌過一生,他是個標準的凡夫,完全被命運主宰。標準凡夫有他的好處,一切善惡業都不造了,也不會去作善,也不會去作惡,這也不容易。遇到佛法之後,才曉得其中所以然的道理。

  人有命運,命運是自己造的。一個家庭有家運,一個國家有國運,整個世界有世運,這個命運誰定的?誰在主宰?佛告訴我們,自己決定的,自己主宰,主宰之權不在別人手中,在自己。好運是我們的善心善行所造的,惡運是我們的惡念惡行所感的,這是真理。明白這個道理,哪個人會造惡!不但不會造惡,連一個惡念都不會生起。何以故?他知道一個惡念會召來一次的惡報,一個善念會給我們帶來好運。佛把這些所以然的道理給我們說明白了,我們才肯轉惡為善,斷惡修善,功德自然成就,一絲毫都不勉強。

  《彙編》裡面也註得很好,引用的例子也好,這些例子都是講過去業因果報的事實。理,道理我們讀了會相信,所舉的這些事,現代有不少年輕人說這是寓言,未必是真的,很難採信,他不相信,以為過去因果報應這些事實記載,認為這不是真的。為什麼不信?是自己不老實,自己不老實也想到別人不老實,現在人都騙人,他就想古人也會編一些故事騙人,所以他的態度,對於古聖先賢乃至於佛菩薩的教誨,都不能完全相信。

  所以蕅益大師給我們講信心,你仔細去思惟,有道理。《要解》裡面講信心,第一要相信自己,唯有相信自己才會相信別人,不相信自己的人,怎麼會相信別人!自己天天騙人,總以為別人也是天天騙我。唯有自己能夠相信自己的人,他才相信別人,我一生不騙人,別人也不騙我。他講的這個信,把「信自」放在前面,要先信自己,這有大道理。

  唯有「信自」而後「信他」,他是別人。你自己都沒自信,當然不信別人,對自己有自信,然後才能信他人,那個信是真信。不相信自己而相信他人,那個信靠不住。我們細細觀察許許多多宗教徒,包括我們佛教徒,你看他們對神相不相信?對上帝相不相信?對佛菩薩相不相信?都是半信半疑,那個信心是古德所講的「若有若無」,有時候有,有時候無,若有若無,所以他的學習不能成就。佛在《華嚴》、《大智度論》裡面,以及其他經論裡頭講得太多了,「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信心建立最難了。

  我們學佛也有年了,知道信心建立是有條件的,第一個條件是上根利智、聰明絕頂的人,一聞千悟,他不懷疑,他有自信心,他能夠信佛菩薩的教誨。第二種條件是下愚之人,佛菩薩教導他,他雖然在理論、事實真相沒清楚,他也能夠決定相信,毫無疑惑,所以他也能成就。這兩種人是最容易得度的。當中這個階段人多,既非上根又不是下愚,我們平常講中下根性的人,妄想雜念、煩惱習氣太多太多了,很難相信。諸佛菩薩示現在世間,為一切眾生講經說法,苦口婆心教導,就是為這群人,最難度的人。這些人都是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都是自以為是,自以為聰明,不肯信受聖賢教誨,所想的、所做的與真理完全相違背。

  「虐下」,虐待在下位的人,篡奪功勞;諂媚巴結在上位的人,希望他能夠提拔自己,這一種心理幾乎在任何處所都能看到。他們不懂「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他不懂這個道理,以為巴結上司就可以升官發財,掠奪別人的功勞,就能夠成就自己,錯誤的。雖然是錯誤,似乎在古今中外這種行為的人,確實他得到利益,好像他真的得到好處,所以才有這麼多人做這種事。這是什麼道理?他所得到的功名富貴,是他命裡頭原來就有的。命裡頭沒有,用任何手段都得不到。所以他非法所取得的,還是命裡頭有的。做強盜搶奪財物,搶來、偷來,偷到一點東西,也都是命裡有的。命裡沒有,可以去試試看,你去做強盜,看你搶得到東西嗎?去做小偷,你偷得到嗎?可能還沒有偷到手就被抓去了,命裡沒有。所以古人講得好,君子懂得這個道理,所以「君子樂得作君子」;小人不懂這個道理,所以「小人冤枉作小人」。規規矩矩去做,該發財到時候自然發財,該升官到時候自然升官,不必用這些非法的手段,我們要細心去思惟人生宇宙的道理。

  註解說「燭遇夜」,燭是蠟燭,燭是燈,燈火,燈在夜晚晚上有「破暗之功」。黑暗當中點一盞燈,就有光明,看得到路走。「舟得水,則成載物之功」,船要是有水就能載東西,這是舉這個例子,順理成章,自自然然成就功德,這叫「水到渠成」,何必要有攀緣之心!沒有必要。有意去造作的,這就不必要,這叫攀緣,佛門說攀緣。

  底下舉個例子,將軍縱容他的部屬,縱容他的士兵去搶奪,特別是在戰場上打仗的時候造業。文官以他的權勢,加重老百姓的賦稅,加重老百姓的勞役,這都是過失。刑官,這是法官,我們現在說司法官,收受賄賂,加重人的刑罰,這都是造業。雖然眼前得一點小利,剛才說過的,那個利益(升官發財)都是命中注定的,他如果不造這個罪業,他的爵位會更高,他的福祿會更大,因為造作罪業已經減損了。幾個人懂這個道理?

  這個地方舉了一個例子,宋朝曹彬在歷史上是一名大將,下江南不枉殺一個人,不冤枉殺一個人,很不容易。在中國歷史上,凡是武將善終的人不多,作武將戰爭殺人很多,不善終是不好死,作武將好死的人很少。曹彬不但善終,子子孫孫都好,他的後代都很發達,他懂得積功累德,愛惜人命,一絲毫不妄求,人家也是一樣享高官顯爵。這是後世應當要效法的,規規矩矩的做人,把自己本分事情做好,如理如法這是積功累德,這才是善因善果。這個地方也舉了很多公案、故事。

  後面一段講諂媚巴結,巴結也說得很好,特別是古時候的帝王,他在處理國家大事,還沒有做最後決定,如果碰到有人巴結,本來一樁善事就變成惡事,惡事再加重過失,那就大錯了。為什麼會犯這種過失?追究其根本原因就是自私自利。我們看歷史上忠臣孝子,人家何以能夠留芳百世?只是在存心正直,為國家,為人民,為社會,沒有為自己想,心善、意善、行善,所以他造的善業,縱然在當時果報沒有形成,千年萬世,永遠被人尊重懷念,那也是福報。

  所以諸位想想,宋朝的岳飛,他確實沒有顧到家,沒有顧到個人的利益。他被秦檜陷害,但是死了之後,千年萬世提到岳飛,哪個不尊敬!哪個不讚歎!這是他的果報。果報有在當時,有在後世,後世之報比當時還殊勝。文官裡面,諸位知道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個人有義氣。劉備厚待他,看他為知己,這個人知恩報恩,盡心盡力輔佐後主。岳飛是將軍當中的典範,在我們佛家講菩薩,菩薩就是世間人的好榜樣、好模範。諸葛亮是文官裡面的菩薩,我們應當要學習的。這是講高階層的。

  以此類推,講到我們平民,說到我們自己,我們今天是站在哪個工作崗位,我們應當怎樣效法古聖先賢?怎樣發菩提心、修菩薩道?我們要多體會,多多的學習、領悟、反省、改過自新。這裡頭只有一個大原則,念念為眾生,決定不為自己。為自己決定免不了過失,為眾生才能成就功業,成就善行,在我們學佛的人來說,成就菩薩行,成就菩薩道。

  成就別人才是真正成就自己,只顧自己不顧別人,決定是傷害自己。學佛較久的人,都懂這個道理。人生不是這一世,這一世太短暫了,幾十年真的一眨眼就過去了,一百年在我們眼光看還太短暫,何況有許許多多人的壽命不能到一百年!這麼短暫的過程當中何必要造作罪業,給自己帶來無窮的後患,這真是愚痴到極處。我們再看《感應篇》第四十七句:

  【受恩不感。念怨不休。】

  這都是惡業當中的大惡。註解裡面前面三行說得非常好,說「一飯之恩,古人必報,報即無力,心必銘感,念茲在茲,不可或忘」,這是說知恩報恩,這是中國古聖先賢,不但是教導我們,而且做給我們看。吃人一餐飯,人家對我們有一餐飯的恩德,都不敢忘記,念念都要報答人家,報答若沒能力,念念在心,也不敢忘記。

  我們看《智度論》曰「受恩不感,甚於畜生」,《智度論》就是《大智度論》,這是佛經上說的。受人之恩,沒有感念這個心,連畜生都不如。畜生就是家裡面許多人養的寵物,像狗、貓,畜生都知道感恩。世尊在《大智度論》裡面說二地菩薩所修學的四個科目,其中有一條是「知恩報恩」,要知道報恩首先要知恩,要知道別人對我們有什麼恩德,如果不知道,要怎麼報恩?現在的人怎麼不知道報恩?他就不知恩,他就不知道別人對我們有什麼好處,要如何回報,他不知道。

  所以最近我們導師自從韓館長往生以後,提倡「知恩報恩」,不但提倡,事實也有具體的行動表現,所以不管在哪個道場都有韓館長的相片,把她立永久牌位。我們道場初成立,我們導師將韓館長的相片交代一張給我,現在也供上。我將已經往生的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就是大陸趙樸初老居士,他寫的毛筆字「知恩報恩」,我們影印加一個匾。這是導師教我們要知恩報恩,韓館長當初護持講經的法師,不遺餘力,可以說盡心盡力護持,才有以後大家聞法的機緣,這個恩德比什麼都重。所以我們導師在海內外,凡是他的道場必然都有懸掛館長的相片、立牌位,講經的時候,也是時常想到她還是在身邊護持,護持大眾,護持講經的人,護持我們這些聽眾,這是一個很具體的表法。對她的弟弟妹妹都時常有聯絡、照顧。所以我們要學習。

  恩德最大的當然是父母,當然報恩是從父母開始,父母恩是最大,再來是師長之恩。老師教我們,啟發我們的智慧,這個恩德非常之大。護法之恩,眾生之恩,每一個眾生,認真說對我們都有恩德,我們今天吃一粒米,喝一杯水,穿一件衣服,你要是詳細想,都是有很多眾生努力辛苦的工作,流血流汗提供給我們的,所以念念報眾生恩。國家對我們有恩德,所以要是沒有國哪有家!所以國家的恩我們要知道,要知道回報,為國家做一點事情,盡心盡力來報恩,這就是具體的報恩表現。

  我們社團成立以來,就是秉持這個理念,將這個佛法供養給大眾,供養社會大眾。導師講經印的經典,免費供養社會大眾,這也是報答大眾護法之恩,報答父母、師長、國家之恩,我們是在做這個工作,做這個事情。

  如果『受恩不感,念怨不休』,這就是惡業。受到別人的恩惠沒有感謝,別人對不起我們,怨恨在心,常常放在心上,這不得了!造這種重業,他的前途都在阿鼻地獄。佛菩薩慈悲,如何挽救?就是要好好的教導,苦口婆心的勸諭,希望他迷途知返,他能回頭,能改過自新,一心向佛道。

  所以我們人生在世最重要就是學習,古人所謂「活到老,學到老」,最重要的事就是要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也就是要明理。落實在事相上就是恩義,所以「受恩不感」這是大惡,一般人疏忽了,不學他就不知道,學了以後就明白了。如果是「念怨不休」,這個過失就更大了。

  哪些人於我們有恩?佛經上講得最透徹,講得最明白。我們每天念迴向偈,「上報四重恩」,念是念,是嘴在念,真正的意思沒有體會到。這四種都是重恩大德,我們深受其恩,沒有絲毫感恩之心,所以修道哪能成功!修行,毛病過失怎麼能改掉?

  剛剛說過,四重恩又有另外一個解釋,頭一個是一樣,父母之恩,這是排第一個。如何報答父母之恩?父母在世要盡到孝養之道;父母不在世,古人所謂的榮宗耀祖。我們今天所作所為,能不能真正做到社會大眾對我的父母尊重讚歎?使父母得到榮耀,父母光榮,有後代,有這樣的兒女,這就是榮宗耀祖。父母不在,如是報恩,就是要這樣報恩。為什麼社會大眾對你的父母讚歎?你的德行好,學問好,對社會大眾有貢獻。這樁事情幾個人想到?所以四重恩裡面第一個是父母恩。

  前面講到「忠孝」,我們說了很多如何盡孝。在學校念書不能認真努力學習功課,不孝;不敬老師,不孝;不能跟同學和睦相處也不孝。要樣樣都好,尊師重道,友愛同學,這是作學生的孝道。所以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想想我這個念頭,我這種行為,父母看了歡不歡喜?如果父母看到不歡喜,我們這樣就是不孝。古時候,父母對於子女的期望水平比現在高,古人都希望兒女成聖成賢,希望兒女成為聖人、成為賢人。讀書志在聖賢,學佛志在佛菩薩,這是念父母之恩。

  四重恩第二是念三寶恩。三寶包括老師,老師的恩要怎樣報?佛在經上講一句話,那就是具體報恩者,「受持、讀誦、為人演說」,這一條做不到,三寶老師的恩忘掉了。

  第三是國家之恩,這剛剛有說過,沒國就沒有家。古時候講帝王之恩,國主之恩,他的威德讓我們在這個地方安居樂業,這個地區社會安定繁榮,這是國主之恩,現在講國家之恩。如果你是生活在動亂的社會裡面,你就沒辦法生活,也沒辦法修學。

  第四是眾生恩,一切眾生於我們有大恩大德,我們剛才說過,一粒米、一杯水,這個裡面都是眾生辛苦供養我們。這是迴向偈裡面念的「上報四重恩」,迴向偈裡面的內容,我們從來都沒有想過,所以這個念是有口無心。

  凡夫懷念的是怨恨,別人對不起我們的,常常記在心裡。如果這個人對我們有九件的恩德,有一件事情對不起我們,就將這九件恩德忘記,只記這一件對不起我們的事情,這件事情念念不忘,恩德都忘光了,這也是「受恩不感、念怨不休」一個很明顯的現象。社會上你看大多數都是這樣。

  所以凡夫懷念怨恨,常常念怨恨,諸位想想果報在哪裡?念佛的人去作佛了,念天的人生天了,念怨恨的人到哪裡?三惡道,這個道理要懂。世出世間聖賢教我們念恩念德,教我們把怨結要化解。化解不是外頭,從內心裡頭,內心覺悟了,決定沒有怨結,沒有怨恨的心存在。這個怨結怨恨的心,迷的人才有,覺的人沒有。覺的人知道「世間無常,萬法皆空」,世出世間一切法了不可得,哪來的怨結!

  促成我們覺悟,這種大恩大德永遠不忘。具體報恩,確實佛這句話講得非常圓滿,「受持」,信解行證圓滿具足那叫受持,「讀誦、為人演說」,那是具體報恩的落實,念念不忘佛祖的教誨,讀經就是為了這個。「依教奉行」就是為人演說,要做出來給人看,表演給人看。

  道場裡面佛菩薩的形像、畫像,我們每個人都知道是表法的。我們自己這個身相,跟那個形像、雕像、畫像沒有兩樣,那是不會動的,我們身體是會動的像。念念都要做給一切大眾看,這就叫「為人演說」。我們演的是什麼?我們說的是什麼?能不能為大眾做模範?能不能為大眾做榜樣?所有大眾都像我這個樣子行不行?要常常反省、常常檢點。

  要學佛,學佛才能作佛。心裡頭想作佛,「受恩不感,念怨不休」,想作佛能做得了佛嗎?能往生嗎?來生能生善道嗎?這個事情大家心裡明白,都清楚。可是心行如果沒轉,轉不過來(佛菩薩知道,古聖先賢都知道,為什麼轉不過來?煩惱習氣太重了,無量劫來的薰習),可是轉不過來必定墮落。

  佛在經上有時候也說到,業障深重的人是從惡道裡面出來的,還帶著惡道的習氣。如果不是過去生中修積相當善根福德,在惡道裡面出來之後,幾個人知道要去修行?他不知道修行。所以在天目山,東天目山有些鬼神,聽說也是附在人身上給大家說的,他們是從地獄出來。從地獄出來要做什麼?他們在山上還是想修行,從地獄出來還想要修行,你就知道他們的善根福德深厚。但是他們的毛病習氣都還在,什麼毛病習氣?就是看到不是真正修行的人,他就發脾氣,他就捉弄他。所以過去我們聽齊居士說,有些不是真正修行人去山上,往往被鬼神拉到床下,住沒多久就待不住,就離開,就捉弄他。鬼神會捉弄人,這就說明毛病習氣還在,但是他很難得的是覺悟了,認真修行,看到真正修行的人,他歡喜、他讚歎、他擁護。這是無量劫的善根福德薰修,過去生一念之差墮落在惡道。

  墮惡道的因素是念怨、瞋恚,是這個業因墮落的。所以在修學過程當中,首先要斷的是什麼?斷的是瞋,瞋恚心。諸位如果詳細去讀經教,色界以上的天人,初禪以上的天人,瞋恨沒有了。所以色界天人他的心是四無量心,「慈、悲、喜、捨」。修禪定具足慈悲喜捨,才能夠生在色界。如果沒有四無量心,禪定修得再好也是在欲界,到不了色界。而欲界天人,欲界有六層天,愈往上面去,瞋恚心愈淡愈薄。由此可知,四王天比我們的瞋恚心就輕得多,煩惱輕的就往上升,煩惱重的就往下墜落,這是《楞嚴經》跟我們講得很清楚。這集的時間到了,我們就報告到這裡,下面下一集再繼續來給諸位報告。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