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太上感應篇  (第三十四集)  2002/12/5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9-003-0034

  《太上感應篇》。諸位同修,上一節我們講到:

  【誑諸無識。謗諸同學。】

  《彙編》裡面將這個意思說得很清楚,也舉了不少的例子說明這裡面的業因果報。又引用了佛在經上教導我們的,要怎樣與朋友相處的一段經文,這一段的經文不多,實實在在是我們必須要記住的,而且要落實。「佛言,人處朋友,彼此皆有五事」。儒家的教育重視倫常,中國人講五倫:夫婦、父子、兄弟、朋友、君臣,這五倫教我們認識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彼此在什麼身分地位要盡什麼樣的義務和責任。朋友在五倫之中,所以跟我們的關係非常密切。

  人人都有朋友,要如何盡朋友的道義,佛跟我們說了五件事情。第一是「彼此若作惡業,當遞相勸止」,這兩句是說真正的朋友如果發現朋友有過失,他做了惡業,站在朋友的立場要勸勉他,規勸,勸他要停止,不要再造這個惡業。所以朋友有互相規過的義務。如果看到朋友做錯事情,若不說就不夠朋友了,這不是朋友。但是規勸有禮,我們要勸朋友,他有惡業,勸他不要做,這其中也有禮節,也不是隨隨便便就規勸他的,這其中有禮,所以一定要守禮,要懂這個禮節。規過就是我們要勸他改過,絕不在第三者面前說他,就是私下勸勉,沒有第三者在場,這是朋友。

  如果是父母的教誨,父母教訓子女,可以當著兄弟姊妹眾人一起時教誨,兄弟姊妹有好幾個,就不是單獨一個人,這是沒有外人在。對自己家庭裡面子女的教訓,如果有外人在也不適合,有外人在,父母也不會說,總是要顧及兒女的情面。老師教學生,在同學當中可以說,為什麼?我們是同學,老師不是教我一個人,是教所有的學生,這個範圍就比較廣了。老師對學生,學生很多在場,教訓也是對所有的學生。縱然不是大家都犯這個過失,其中有一個學生犯這個過失,老師當著這麼多學生面前教誨,主要也是提醒其他的同學,知道這個事情這麼做是錯誤的。所以老師對學生,在很多學生面前可以說。這是老師對學生,父母對子女。朋友就不同了,這關係不同就不可以,就不能這樣,必須要單獨。因為彼此是朋友的關係,並不是師生的關係、父子的關係,這有分,朋友只能夠私下規勸。所以這些道理,我們都要懂。

  「遞相勸止」,「遞相」意思是互相的,互相勸止。我自己有了過失,我的朋友會幫助我、勸勉我、提醒我,我也要幫助我的朋友,看到我的朋友有過失,我也要私下提醒他,這才是真正的朋友。特別是在佛法裡頭,佛法真正明瞭因果通三世,所以規勸比什麼都重要。造一念惡,好像眼前覺得無所謂,將來的後果不堪設想,世間人對這些事理不明白,我們自己要清楚、要明瞭。

  惡習氣很重,《論語》上講(《論語》是孔老夫子說的),「朋友數,斯疏矣」,這個意思就是說朋友也很不簡單,尤其我們現代比什麼都困難。「朋友數」,「數」的意思是說很多遍。你規勸人,一直跟他說,他如果有什麼過失、錯誤就念他,跟他講,講多次了,他如果還是改不過來,他聽到最後就會很討厭,可能會跟你斷交,不再跟你往來。所以朋友之間規勸勸過不能超過三次,就是同一件事情你勸他,勸一遍不改,勸第二遍還不改,勸第三遍還是不改,第四遍就不能再說了,同一件事情就不能再說了,再說他聽了就討厭。可能講三次以上就變成冤家了,他不接受,他就會反彈,他就不能接受,他就疏遠你,所以說「斯疏矣」。「斯疏矣」就是說了太多次,這個朋友就疏遠了。不但疏遠,甚至有的還結了冤仇,好心好意勸他,他不能接受,勸多次了反而起怨恨心,覺得你這個朋友怎麼常常找我麻煩,結了冤仇。

  由此可知,世間最難的事情是人情。我們一般說事情,再大的事情都好辦,都能克服,事情有多大的困難都能克服,最困難的是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人情是最困難的。所謂「做事難,做人更難」,做事情難,做人更加困難。真正通情達理,就是讀書人明理,通達人情義理,這樣的人在儒家稱之為君子,真正叫做通達人情義理。通情達理若是到了究竟,這是聖人,在我們佛法稱為佛菩薩。

  我們今天自己一身的罪業,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不善,佛菩薩為什麼不來規勸我們?為什麼不來教導我們?我們自己想一想,佛菩薩來教導我們,我們能接受嗎?佛菩薩來說我們的過失,勸我們改過,我們會接受嗎?若不能接受,說三遍以上就厭煩了、討厭了,也把佛菩薩當作冤家。所以佛菩薩慈悲不來,不來是慈悲,跟你保持良好的關係,不要好朋友變成冤家,跟你疏遠。等到你真的覺悟,真的想回頭,六道裡面吃盡了苦頭,有一念覺悟,一念回頭,好朋友就又來了。諸佛菩薩這種作法非常值得我們做參考,不聽忠告,不聽善言,我們就暫時離開,一定要等他自己想回頭,再去接近,這是感應道交的大道理。這是規過,佛把這個列在第一條,講朋友有互相規過的義務。

  第二條是「彼此若有難疾,當看顧調治」,難就是有困難,疾是疾病。我們遭遇到困難,需要人幫助的時候,這時候朋友有義務應當要幫助。其次有疾病,身苦病痛,有疾病,做朋友的一定要照顧,也要盡心盡力幫助他找好的良醫,就是找好一點的醫生幫助他調理身體。調治就是說調理,佛在此說調治,「調」是調整、調理。

  可是現代的社會確確實實是太難太難了,古人講的「天下大亂」,現在社會確實是大亂之世。究竟亂在哪裡?我們一般人講社會沒有秩序,社會治安不好,人與人沒有善意的往來,充滿了欺詐。深入一層我們沒有觀察到,一般人看的比較粗淺,再深入一層,一般人就沒有想到、看到,深入一層的觀察就是倫常道德破壞了,父子不親、朋友不信、夫妻無義,這還得了!這是真正之亂。稍稍不如意,馬上就翻臉,馬上就變成仇人了,這就是亂世的根源,太平盛世絕對不會有這種情形。

  我們想想治亂的根源在哪裡?為什麼世間有太平盛世、有亂世,這個原因在哪裡?就是在教育。現在大家不講古聖先賢的教育了,不但捨棄,進一步還想要極力把它消滅,這是反常。譬如現在人提倡讀聖賢經,聖賢的經典是教我們做人做事的道理,教我們如何孝順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教這些大道理,但是現在有人反對,甚至要消滅它。《左傳》裡有一句話說「人棄常則妖興」,就是說人如果捨棄倫常道德,妖魔鬼怪就興風作浪。棄常就是放棄倫常,放棄倫常這個社會就是妖魔鬼怪。

  佛家講十法界,十法界裡面又有十法界,每一個法界當中都有十法界,每一個法界都具足十法界,這話說得好。天台大師在《法華經》裡面發明的「百界千如」,就是從這個意思發揮的。人要能接受聖賢教育,人中的天人,人中的佛菩薩;人如果捨棄聖賢的教育,雖然現在是一個人,在人間是人間的餓鬼、人間的畜生、人間的地獄、人間的妖魔鬼怪,關鍵都在教育。

  所以釋迦牟尼佛捨棄所有的行業,一生從事於教學的工作,一切諸佛如來都作斯示現,我們才曉得這個事情是世出世間第一等大事業,佛所做的是世出世間第一等大事業,別人不能做的,別人做不到的,別人做不好的,他來做,我們要體會得到。我們今天發心學佛,做佛的弟子,續佛慧命,在這個時代擔當起如來家業,如來的家業就是教學,如何幫助眾生真正覺悟,這是如來家的事。

  朋友有困難,朋友有疾病,朋友生病,身體病痛,就跟自己有困難、自己有病一樣的關心,全心全力去照顧。要有善巧方便,要有智慧,這裡頭所用的方法很多,舉的例子很多。《了凡四訓》也講到,如果朋友惡習氣太嚴重,用惡的手段來對待他,希望他多受一點苦難,多受一點折磨,最後他成就了,這也是對待朋友之道。等他覺悟之後,才感激這個朋友不是惡意,是來成就我的。

  惡習氣有時候實在很難改,養成習慣了就很難改,所以教學一定是在童年,教育最重要的是在孩提時代。如果是中年以上,沒有辦法教,也沒有辦法勸,為什麼?已經養成習慣。說他,他自己想不想改?也是想改,但是想改也改不掉,沒有能力克服自己的習氣,這是凡夫,凡夫就是不能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聞過能改,有勇氣、有決心、有毅力克服自己的習氣,這個人不是普通人,不是凡人。我們在歷史上看到,無論是世法、是佛法,有大成就的人多半是這種人,這種人一定有成就。克己復禮,聖賢君子,在佛法裡是佛菩薩。

  第三是「彼此有家懷語,不得為外人說」,這是家庭裡面有些不好的事情,不好聽的話,所謂家醜不可外揚。朋友有一些惡行,只可以規勸,不可以對外人說,我們私下規勸他。如果你私下不跟他說、不提醒他、不規勸他,在後面去跟別人說「我朋友某某人,有什麼過失、什麼過失」,這就錯了。我們看佛所講的這幾條,現代社會朋友之間幾乎完全都違背了。

  「四者,當各相敬歎,不斷往來,不得記怨」,這是第四條。佛告訴我們,朋友之間一定要互相尊重、互相敬愛,常常往來,朋友如果沒有往來,到後來疏遠了。往來當中記恩不記怨,朋友有什麼地方對不起我們,我們不要放在心上。尤其是新交的朋友,佛法裡面常說「只論現行,不論以往」,就是看他現前的行為,不看他過去。他以往做壞事、惡行,他今天若是真正回頭了,覺悟了,中國諺語常講「浪子回頭金不換」,年輕時不懂事,造作許許多多惡業,只要他能夠接受聖賢的教誨,喜歡聽經,能夠信解,能夠奉行,雖然過去有造一些惡業,現在能回頭改過,他就是好人。

  善導大師講得好,「遇緣不同」,每個人一生遭遇的因緣都不一樣,過去如果沒有因緣遇到善知識,去遇到惡知識,他就會做壞事。人大多數都是不定性,善惡不一定,不定性就是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你靠近白的就是白的,靠近黑的當然就會變黑的,大部分都是這樣。看你跟哪一類的朋友往來,往來一久,如果是壞朋友,他就帶你去做一些不好的事情,學久了就學壞了,有樣學樣。如果能回頭就好,能回頭,哪個人沒有過失,所謂「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你如果不是一個聖賢的人,決定有過失,哪一個沒有過失?只是過失有的比較輕,有的比較重,這樣的差別而已,能回頭這樣就好。

  祖師大德往往都做這些示現。我們淨宗的祖師,諸位最佩服的蕅益大師、印光大師,年輕的時候他們也是示現不懂事、做錯事,而且做錯的事還不是輕的惡業,在佛法說的五逆的業。造什麼業?謗法,毀謗佛法,這個業很重,所有的罪業裡面,謗法的罪是最重,很重的。這都是祖師大德示現給我們看的,他們都是佛菩薩表演,給我們做示現,來我們這個世間應化。年輕的時候讀儒家的書,讀儒書他就排斥佛法、毀謗佛法,因為對佛法不了解就毀謗,到以後有機會接觸,真正了解明瞭了,才懺悔改過自新,而能成為一代祖師,這是祖師大德給我們一個示現。你看他二十歲前後,在我們看來都是魔,都在毀謗佛法,反對人學佛,為什麼會反對?這也是他示現的。

  你看今天社會上有多少人反對佛法、毀謗佛法,為什麼反對?沒有接觸過,他不了解,誤會,對佛法有很深的誤解,不知道佛法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有時只是聽別人說一些負面的,人云亦云,人家說它是迷信,大家也跟著說那是迷信;人家說它消極,也以為它是消極,沒有接觸過。自己本身沒有接觸過,不了解,人云亦云,人眨亦眨,就是這個情形造成的。縱然接觸到了佛法,我們知道佛家的經典最晚是南宋時候集結的,雖然翻經的一些法師已經用最淺顯的文字來翻,是那個時候最淺顯的文字,我們今天讀這些經文依舊還有困難。何況佛在大經上明白告訴我們「佛法無人說,雖智不能解」,想要理解佛法,一定要遇善知識,有人給你講解,幫助你學佛,幫助你讀經,指導你,你才會懂得。

  我們現在學佛明白了,我們有義務幫助我們的朋友,把佛法介紹給他,以善巧方便消除他的疑惑。世出世間聖賢都教給我們,我們只記人家對我們恩德,絕不記怨恨。我們知道恩德是真實感情的流露,怨恨都是種種的誤會,不是真的,何必把它放在心上。

  第五這是講共財,是講財物,「彼此貧富不等,當用扶濟,不得互相誹謗」。人在世間,由於過去生中每一個人修的因不一樣,所以這一生每個人所得到的果報決定是不平等的。有人有財富,很富有,有財富的人要懂得幫助朋友,常常周濟他、扶持他,決定不能毀謗,不可以輕慢。

  這是教給我們與朋友往來之道,與這個相反就是『誑諸無識,謗諸同學』。朋友在儒家講「同學皆朋,同志皆友」,所以友比朋要親得多。友是同志,志趣相同;同是同學,同學不一定志趣相同。在五倫之內,一定要懂得朋友之間決定不能夠欺誑,欺誑不可以,欺騙是不可以的,誹謗更不可以。我們學佛就要從這些地方落實,從這些地方學起。

  佛門裡面的同修,這個關係是同學也是朋友,所以關係非常的密切。同學、同志在經教上一定要互相切磋琢磨,要認真互相研究討論,如此彼此都會有進步,也能夠利益眾生。

  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四種緣,這四種緣是「親因緣、所緣緣、無間緣、增上緣」,這個意思我們必須要把它辨別清楚。「親因緣」,就是所有一切眾生人人都圓滿具足,十法界的業因統統具足。

  在十法界裡面依正莊嚴的現象,這是「所緣緣」。我們今天為什麼會有這個生活現象?十法界為什麼不相同?用現在科學家所說的話,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不同的空間維次,這是所緣緣不一樣。所緣緣也非常非常複雜,我們就最重要的來講,就是攀緣,所緣緣是攀緣。攀緣裡面就包括了妄想分別執著,這都是屬於所緣緣,有所緣緣就現相了,不一樣的相。我們今天現的是什麼現象,就知道自己所緣緣是什麼。佛與法身大士他們所緣的是一真法界,我們所緣的是十法界,十法界裡面的六道,六道裡面的人道與三惡道,這是我們所緣緣,我們所緣的。現前這個現象是人道,人道裡頭又有十法界,我們在這裡頭緣什麼?緣貪瞋痴,自然而然的,一絲毫勉強都沒有,時時刻刻、在在處處,起心動念都是貪瞋痴,都是是非人我、貪瞋痴慢,人法界裡頭緣下面的四法界。

  為什麼這個現象會相續一段時期?這個當中就是有「無間緣」,無間就是沒有間斷。我們一個念頭接一個念頭,一直接下去,這當中沒斷掉,保持著相似的境界,這就叫無間。如果無間緣失掉,境界馬上就轉變了,人到臨終時嚥最後一口氣,一口氣斷了,就是這個階段的無間緣斷了,另一個階段的無間緣又生起來。六道輪迴就是這一回事,這段結束,另外一段又開始了。所以這三種緣都是本身具足的,與外面境界不相關,你要注意到這一點。我們學佛這是好事情,在人法界裡頭,我們緣佛法界,這個緣的力量要強,要超過自己的煩惱習氣,我們這個緣就不會間斷。

  佛菩薩慈悲加持我們,修學的環境(就是良好修學的環境),這些統統屬於「增上緣」。我們遇到佛、遇到佛法,這是增上緣,遇到善知識是增上緣,遇到好的修學環境也是增上緣,遇到好的同參道友也是增上緣,這是不屬於自己內心裡頭所具足的,凡是外面全部都是增上緣,我們要把它辨別清楚。前面這三種緣是我們本身具備的,不屬於自身具備的全是增上緣,都是外面的。你們有疑問要問,一定要把它辨別清楚,不能搞錯,更不能講錯。會用功的人跟不會用功的人差別非常大,會用功的人一生當中決定成就無上道。

  我們導師印一張「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裡」,我們各淨宗學會也都有流通,這一張印得很好,每天看看,每天念念,對我們自己修學會有很大的幫助。人在世間常說「做事難,做人更難」,尤其現在社會,一般人缺乏聖賢的教誨,都是隨順自己的無明、煩惱、習氣,這樣的人很難相處,一般說難以相處,常常給我們氣受,常常將氣讓我們受。如果是會修行的人,遇到這樣的人不是壞事情,好事情,這些人也是在幫助我們,幫助成就我們的忍辱波羅蜜。你的忍辱波羅蜜如果沒有這些人的示現,忍辱波羅蜜要去哪裡修?就是有這些人,這是外面的增上緣。佛在《金剛經》上說「一切法得成於忍」,你能夠放下,能夠守規矩,能夠忍辱,保證你這一生成功。你不能忍,那就注定要失敗。

  我們導師是一個學講經的人,在講席當中也常常提起,過去在台中李炳南老居士的會下學了十年,老師怎麼教他?怎麼待他?老師真的是高度智慧,處處都把他壓在下面。他說台中慈光大專佛學講座,是我們導師當時發起的,講座的課程是李老師叫他到他房間,問他的意見,等於說是他跟李老師共同定下來的課程,要請哪幾個老師來教,李老師都跟他商量。但是大專講座開學了,沒有排他去上課,在裡頭打雜,擺椅子、擺桌子、擦地板,換句話說,不讓他有表現的機會,這是好事情。我們導師他心裡也很清楚,如果有表現的機會,你要表現得好,引起人嫉妒;表現得不好,人家笑你,諷刺、毀謗,這就很難。他就是這樣在台中過日子,日子也並不是很好過。他自己心裡很清楚,決定不能犯一點過失,如果犯過失,你就被開除,你就要離開這個環境,學習的機會就沒有了。所以十年裡小心謹慎,這就是要忍辱,不忍辱怎麼行!一個人都不敢得罪,跟人相處低聲下氣。所以我們要學習這個態度,所以事事當中都有它的道理在。

  我們接受別人的侮辱,我們自己決定不以惡意對待別人。委屈求全,這是儒家講的禮,禮的精神就是委屈求全。所以禮,你們看《禮記》,展開第一篇「曲禮」,曲就是委屈,委屈自己成全別人,這是懂得禮。禮是自己要懂得,不是教別人的。我們以禮待人,別人沒有以禮對待我們,我們也不要求,這樣你的心就安了。如果我以禮待人,別人如果沒有以禮對待我,你要求他一樣是以禮對待我們,心就不平了。所以我們以禮對待別人,要求別人以禮對待我們,這就太困難了,為什麼?他沒學過,他沒學過不知道,不能怪他。佛在《無量壽經》上都講得很清楚,「先人不善」不足怪。「先人不善」是說以前的人不懂,不懂理,不善,不知道做好事,沒人教他,當然他就不知道,怎麼可以怪他!他的父母沒教他,他的老師沒有教他,自己又不肯學習,他怎麼會懂得!所以他的所作所為一定是隨順自己的習氣煩惱,這是正常的,要知道那是凡人,凡夫就是這樣。

  修行人跟不修行人相處,修行人要吃虧、要忍辱,要忍要讓,忍讓,這才表示你修行,你有在修。你如果不能夠忍讓,像他一樣還想要報復,這就不是真正修行人。或者說「算了,我離開他,我走,不要再留在這裡」,這也不是真正修行人。待在一個環境,有一點稍微不如意就不待了,這不是真正在修。真正修行人,你要用長時間去感化他,他對我惡,我一味對他好,人都有良知、有良心,都有佛性,不過是煩惱習氣太重了,他要相當長的時間才能回頭,煩惱輕的回頭快,煩惱重的回頭慢。佛菩薩對我們有耐性,生生世世都不捨棄,這是我們要學習的。

  所以一切要為佛法著想,要為眾生的福祉著想,我們自己能夠委屈一點,替佛法多做點事情,替佛做事情,這是真實功德。所以我們想想世間有幾個人一生當中,能夠為佛菩薩服務,能夠為一切眾生服務,這機會太少了,太難得了。遇到有這個機會,有人來障礙你,來找你麻煩,叫你退心,那是魔障現前。有人發心,我們在道場當中常常聽到看到,發心就會有一些障礙,這些障礙不能夠忍受,他就退心了,不再發心了。所以魔障必須要有能力克服,克服唯一的方法就是忍辱波羅蜜,你要能忍。所以必須放下自己的驕慢,放下自己的習氣,隨順眾生,在隨順眾生裡面成就自己的六波羅蜜,那叫功德,隨喜功德是這麼修的。

  所以會修的人,外面境界都是好的增上緣;不會修行的,外面境界都是逆增上緣,都是叫你生煩惱,都叫你受氣,都叫你退轉。由此可知,外面境界沒有好醜,這是《蕅益大師法語》裡面說到這句話,「境緣無好醜」,外面的境界無好無壞。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人事環境、物質環境沒有善惡,沒有好醜;「好醜起於心」,好壞是怎麼產生的?從我們的心所產生的。自己心一念善,外面人人都善,事事物物都善,沒有一個不善,都是幫助我們的,順逆境界都是幫助我們修忍辱波羅蜜。

  在順境裡頭修不貪,逆境修不瞋,順境逆境、善人惡人現前,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就是不愚痴。不是說善人惡人、是非善惡都分不清楚,那就大錯特錯,那就變成愚痴了。清清楚楚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很清楚、很明白,但是在順境裡面修不貪,逆境修不瞋。如果這樣修學,哪個境界不是好的增上緣!每一個境界都是增上緣,就看我們這一念能不能轉過來,能轉得過來都是好的境界,這比什麼都要緊,要從這裡去修學。

  所以我們修行不能離開人群,如果離開人群修,自己的煩惱習氣很難修掉。所以要在與人相處當中,將自己的煩惱習氣修不見,藉這些緣來修我們的煩惱習氣。自己這一生能不能成就關鍵就在此地,要學什麼都能忍。

  說實在話,處逆境逆緣難,這是說我們處在逆境逆緣,就是違背我們心意的,一般人來講是相當的困難,很不容易。過去一些老同修大家都知道,在台北景美華藏圖書館,韓館長在世的時候,韓館長也是菩薩的示現,她的示現一般人看起來,好像她很兇,有人就不敢接近她。根據我自己在那裡住十二年的體會,她是一個表相的示現,實際上她的心地是很慈悲的,因為要跟她相處過的人才會了解。譬如她對工人,她絕對不刻薄,一般做工,做小生意的,她都會給他們多一點錢,不會跟他們計較,這是我自己親眼看到的。有時候一些事情就比較會發脾氣,但是發脾氣當中,確確實實是磨鍊我們,我們能順她,將我們自己的意見磨掉,將我們自已的意見放下,我在這當中體會很深。所以現在到外面遇到一些環境有辦法適應,主要還是得力於當時在圖書館十幾年,在韓館長環境下的磨練。如果沒有經過這種的磨練,確確實實很困難,處的環境稍微一點不如意就受不了,他就要退心了。所以現在要找這樣的環境,確實也是很不簡單,這也是要有因緣,有這個福報,還有自己能接受,才能得到這樣的功德利益。

  處逆境難,處順境更難,在順境當中,你沒有一絲毫貪愛之心,這比處逆境更困難,這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這一節時間到了,下面下一節繼續跟諸位報告,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