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太上感應篇  (第二十九集)  2002/10/4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9-003-0029

  《太上感應篇》。上一集我們講到:

  【苟或非義而動。背理而行。】

  說到出家人應該知道的事情,出家人應該以什麼為主要?就是要修道,修道行道、弘法利生就是出家人本分的事情。所以出家人並不是要去經營道場,像社會上一般人一樣,行業當中爭名奪利,如果搞這個,如果你有福報也能得到一點,但是轉眼之間,死後就到阿鼻地獄去了。所以管道場的都是在家人。

  出家人主要的事情,每天讀經,沒有讀經的時候,思惟經義,時時刻刻佛陀的教誨盤旋在心中,宗門叫疑情,久而久之,不一定遇到什麼緣就有悟處,佛這個意思懂得了。所謂「小疑有小悟,大疑有大悟」,這個疑不是懷疑,是理太深了,我們不懂,我們體會不到,但是常常想著,不一定什麼時候遇到機緣就明白了。如果你有事務操心,你一天到晚想的是亂七八糟的事情,這些事務不但障礙開悟、障礙定,也障礙戒,戒定慧三學統統被障礙住,一天到晚生起來是什麼?生起來是煩惱,是妄想分別執著,換句話說,你在造業,這大錯而特錯。

  所以我們導師在講席當中也常常說到,他這個說法也是根據經典來的,佛菩薩、祖師大德確確實實他們就是這樣示現的,道場決定是在家人的、居士的,在家人建立道場,禮請出家人來弘法利生。像釋迦牟尼佛當年一樣,道場都是國王大臣、大富長者他們的,他們禮請釋迦牟尼佛來講經說法,度化眾生。

  出家人對於五欲六塵絲毫不沾染,這個很好,清淨自在,永遠保持你高度的智慧,一絲毫都不染,所以一定要有個出塵之心、超世之心。還想爭奪道場、霸佔道場、佔有道場、控制道場,這是輪迴心,輪迴心參禪、念佛、講經說法,都是輪迴業,還是出不了六道輪迴,而且罪業還非常重,重在哪裡?打著佛的招牌做輪迴業,所以果報在地獄。如果不是佛的招牌,果報不一定在地獄,只要是打著佛的招牌做這些事情,沒有一個不墮阿鼻地獄,我們要清楚、要明瞭。

  「義理」兩個字要清楚,這兩個字深廣無盡,古德教給我們「窮理盡性」,到達最圓滿的那就是如來果地。佛弟子無論在家、出家,「義理」兩個字要清楚、要明白,不能都不知道,我們知道多少一定要做多少,知道一分做一分,知道兩分做兩分,知道十分做十分,最淺的五戒十善大家都知道。順從佛的教誨,那是順義理;違背佛的教誨,那就是「非義而動,背理而行」。

  佛教我們孝養父母,我們有沒有做到?佛教我們奉事師長,我們有沒有做到?你能夠孝養父母、奉事師長,這是小義,小的義理。更深更廣的,佛在經上說「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你能夠把孝養父母的心推廣到孝養一切眾生,孝養一切男子、女人,你這是大義理,這還不是究竟圓滿。究竟圓滿,《華嚴經》上講「情與無情,同圓種智」,不但對一切人要孝養,跟對父母一樣,對一切畜生、對一切眾生都要孝養,那才叫究竟圓滿,那是佛菩薩的大義。佛菩薩的真理,我們現在做不到,能夠做到把孝養恭敬到整個人類就算不錯了,暫時不說十法界,只說人法界,你能普及到人法界,你就算不錯了。

  怎樣才叫孝順?我們在前面跟諸位講過「忠孝」,順性就是孝順,不是順情,這我們要聽清楚,順性。順情是順人情,這就錯誤了,是順我們的性德。什麼是性德?五戒是性德,十善是性德。換句話說,我們殺生、偷盜、邪淫,這是違背了義理,這是不孝;我們妄語、兩舌,違背性德,是不孝、是不順。世出世間聖人教導我們,標準已經建立了,我們一定要順從符合這個標準,不可以違背,這是善惡區分的地方,從這裡區分出來。

  可是我們行善難,做善事比較困難,造惡很容易,原因在哪裡?無量劫的習氣。佛在經上說得好,我們煩惱心所二十六個,善心所十一個,你想想惡的心所多過善的心所,所以造惡很容易,造善就太難了。在這個地方必須要有高度的覺悟,要真正覺醒過來,這個人就叫開悟、覺悟了。把自己煩惱習氣控制住,順著義理而行,我們就會有成就。

  所以出家人要記住,說老實話,如果你有個道場,你決定墮阿鼻地獄。什麼人可以有道場?大徹大悟之後。古時候佛教傳到中國,出家人才管理道場,管理道場是什麼人?都是佛菩薩再來示現的。管理道場是為修行人服務的,是佛菩薩,不是凡人。如果我們是佛菩薩再來的,那行,沒有問題。你大慈大悲,你做護法,管理道場是護法,不是修法,是護法,這點我們要知道。你要是菩薩、佛陀再來的,來當護法,護持修行人,管理道場,處理這些事務,這是沒有問題。如果我們知道自己是凡夫,煩惱習氣沒有斷,這就不能做。煩惱習氣如果真的斷掉了,還要看緣分才能建立道場,沒有緣分也勉強不得。

  我們一生的光陰有限,時間很短。如果你是中年,你現在已經中年,你要曉得還有幾年好活。以為自己可以活到八十、九十,靠不住,四、五十歲走的人太多太多了,所以俗話說「黃泉路上無老少」,黃泉路沒有一定很老的人才去,年輕的也很多,所以說「黃泉路上無老少」。人一生在這個世間時間很短暫,要把握有限的光陰用功,這樣我們才能成就。

  「義理」二字非常重要,這不只是做人應該明瞭,修行證果一樣不能違背義理,永遠不違背。「義理」可以說是世出世間一切善法的根源,深廣無盡,如果是非義背理,這就是眾惡之源,太上在此地特別提醒我們。這兩個字認識愈深刻,在佛法裡面講品位就愈高,這兩個字認識到究竟圓滿,就是如來果地。什麼是義?什麼是理?一定要清楚。

  末後註解結論四句話,總結得很好,「惟於義理,見得精熟,故守之循之,出於自然」。前面兩句是對於義理的認知,後兩句是對於義理的實踐(現在講落實),所以做得那麼自然。為什麼佛菩薩、聖賢人做得那麼自然,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能夠隨順義理?無非是認識透徹。我們凡夫起心動念違背義理,對這兩個字認識不清楚,認識不夠透徹,毛病發生在此地。接著底下一句:

  【以惡為能。】

  我們決定不可以看輕這一句,為什麼?這一句正是我們自己的毛病。惡的範圍太大太大了,太廣了!佛法對於善惡的標準,為什麼定在起心動念?為自己是惡,起心動念為別人是善,為什麼用這個標準?世間人聽到疑惑,哪一個人不為自己,為自己這算錯嗎?每一個人都認為為自己是對的,特別是現代社會裡面,處處講求怎樣保護自己不受別人的傷害,法律也保障,為什麼佛說這是惡?佛的標準、用意我們要懂得,世間法的標準是不出輪迴、不出三界,佛法的標準是教我們了生死、脫輪迴、出三界。三界六道的業因是什麼?就是我執,我們要了解這個道理,你就曉得佛定這個標準是正確的。佛將這些因素歸為三大類:妄想、分別、執著,我們現在用這個話說大家好懂。佛經裡面的術語是無明、見思、塵沙煩惱,無明就是妄想,塵沙是分別,見思是執著,這三種煩惱都具足,這就是六道眾生。

  執著裡面最嚴重的就是「我」,我執,起心動念都是「我」,為我自己,「我」這個執是萬惡之源。所以今天『以惡為能』,我們想想我們是不是?是,一點都不錯,自以為是,自以為能。我執是為我自己想,為我自己做,以為這是正確的,這是對的,這就是「以惡為能」,不知道這是惡。哪一天覺悟了,放棄我執,不再執著我,不再執著自私自利,起心動念都能夠為一切眾生著想,這是善。

  所以佛講貪、瞋、痴是三毒煩惱,反過來無貪、無瞋、無痴是三善根,所有一切善法從無貪、無瞋、無痴生起的。佛這才說得清楚、說得明白,真正為我們解決了問題,我們自己要明瞭,總要把這個事情搞清楚。佛教給弟子至少每天要做早晚課。早晚課的意思,我們導師也說了很多遍,早課是提醒自己,晚課是反省、檢討、懺悔、改過自新。天天懺悔,天天反省,天天改過,這才叫真修行,我們戒定慧三學才能夠增長。

  義理見得愈透徹,你放下的就愈多。放下自私自利,這個人才叫始覺,開始覺悟。你開始覺悟,從這個基礎上要不斷的向上提升,要以大乘菩薩果位來說,始覺是初信位的菩薩,往上去還有四十二個階級,這才能達到究竟圓滿。然後你才曉得,我們佛家講見道,什麼是道?用這個地方的話來說,義理就是道,見得透徹,你的品位就愈高,從十信到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圓滿了,諸位想想,這是不是《華嚴經》上說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點都沒錯。

  這個地方的註解也註得很好,它說「此四字,乃千萬世大大小小惡人受病之根也,故列於諸惡之首」,這話講得很好,一點都不錯。六道眾生哪個不是以惡為能,誰覺悟了?誰回頭了?古時候讀聖賢書、讀佛經,明瞭經典上講的,這才是開悟,開悟就是對於這樁事情總算是明白一、兩分,雖然沒有完全明白,總是有明白一、兩分。現代人不讀聖賢書,也不講求佛法,這個病根以前就已經養成習慣,像吸毒、吸嗎啡一樣,已經吸上癮了,沒有法子斷掉,這個時候怎麼辦?佛菩薩慈悲,所以今天挽救世道人心,教導人明瞭義理,勸導人斷惡修善,只有靠宗教教育,社會教育已經不講這個了,已經不太可能去講這個了,只有靠宗教教育來彌補。

  中國自古以來,在漢朝漢武帝正式以孔孟思想做為國家教育的方針,這個政策一直到滿清末年都沒有改變,足足推行了將近兩千年。一直到民國建立,民國建立後一昧向西方學習,把中國古聖先賢的教誨捨棄掉了,我們國家這兩、三百年來才遭受這麼大的苦難。要知道苦難的根源是從哪來的?就是我們把祖宗的成法捨棄掉了,所以才遭遇災難。

  日本在這個世界上不算大國,算起來如果跟大國比,它還是小國家,但是它能在世界上稱為一等強國,靠什麼?靠中國儒家的教育。我們中國人丟掉了,但是日本人他們在奉行,他們保持不失,到中國學習,帶回去日本,保持不失。另外一方面學習西洋的科學技術,傳統的中國文化、儒家教育,他們還繼續保持,這樣日本才稱為世界第一強國,西方人對他們還是望塵莫及,跟不上他們。我們真的有好東西,現在西方人發現,他們採取,他們學習,如果我們中國人自己還不覺悟,還不跟西方人一樣學習中國文化,等到二、三十年後,外國人都起來了,我們中國又衰落下去了,這是值得我們警惕的,希望我們大家都有警覺心。

  讀了《感應篇》要像讀佛經一樣,要深解義趣,要認真的反省,把我們一切不能修善、不能開悟、不能成就的根源找出來,然後把它改正過來,這就叫從根本上修,從根本修。《感應篇》每一句都有許多事例,就是有這個事實,有這個例子,也就是說在我們日常生活行持上,舉出許許多多例子來告訴我們,提供給我們做參考,給我們學習。哪些是善?哪些是惡?哪些是要覺悟?哪些是迷?什麼是覺?什麼是迷?什麼是善?什麼是惡?我們都要搞清楚,都要搞明白,然後斷惡修善才不會變成一句空話,認真去做,才能得到真實殊勝的功德利益。註解裡面也舉了很多例子,我們不能夠細講,只是舉出幾條,使我們讀了之後,心裡感覺很踏實。想想看「以惡為能」,我們生活上哪些事情違犯了,我們錯誤了。

  佛在經上也有一段話,《彙篇》註解也節錄下來,從佛經節錄下來,佛說「世間一切惡人,死墮地獄」,世間造惡的人,死後墮落到地獄。地獄裡面也有管事的人,這個人就是一般講的牛頭馬面,我們中國民間叫牛頭馬面,這是地獄裡管這些刑罰的。牛頭馬面非常凶惡,我們一般人講一絲毫慈悲心都沒有,他見到眾生受苦,絕對不會有一絲毫憐憫心,反而認為你的苦頭受得還不夠,加給你的刑罰還不夠重,所以這些人常常懷著惡毒之心。受報的人,佛說在人間都是一些不孝父母、毀謗三寶、侮辱六親眷屬、輕慢師長、誣陷善良、殺害眾生,造諸惡業。我們想想佛說的這幾句話,我們有沒有?

  孝順父母,我們聽說了,我們自己有沒有做到?孝順的意思很深很廣,我們在前面說了很多。少年時代在學校求學,功課不好,品德不好,這是不孝,現代年輕人誰知道?學業完成之後,踏進社會,成家立業,如果家庭不和,在事業上與同事、與朋友不能和睦相處,常常讓父母操心,也是不孝。我們出家了,沒有認真修行,戒定慧三學不能夠增上,這一生當中不能夠超越三界、脫離六道輪迴,這是不孝。所以我們讀這一句「不孝父母」,佛不是對別人講的,正是對我們自己講的。每個人在他自己本分的崗位上,現前工作環境上,如何盡忠盡孝?社會廣大的群眾,接受聖賢教育,接受佛法的教育,機緣愈來愈少,我們有幸遇到了,遇到之後,在這一生當中一定要把這個難得的機會抓住,要做好。

  「忠孝」這兩個字,我們概括整個佛法來看,一切諸佛如來自行化他,這兩個字可以包括盡了。什麼是佛法?忠孝就是佛法,忠孝就是菩提大道。《觀經》三福第一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這兩句做到極處就成佛了。這兩句八個字,如來果地上才做到圓滿,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孝養父母,奉事師長」還欠缺一分,沒能達到究竟圓滿。所以佛這句話「不孝父母」,甚至於對等覺菩薩講還是在提醒他,你的孝還沒有做得圓滿。我們聽到這句話,應當生起高度的警覺心,這叫學佛。佛是究竟圓滿的大孝,佛是究竟圓滿的奉事,佛的師長是過去一切諸佛,不但過去一切諸佛,現前一切諸佛、未來一切諸佛,佛都承事供養,我們哪裡會知道!

  毀謗三寶的事情我們做得太多了,也有同學聽到這個話不以為然。其實我們四眾弟子,在家出家、男眾女眾,如果不是真的依教奉行,在社會上表現一個真實佛弟子的形象,我們就毀謗三寶了,讓社會上的人看佛弟子怎麼是這個樣子,你們想想這是不是毀謗三寶?所以形象很重要。我們四眾弟子無論在什麼時候、在什麼場所,跟一切大眾相處,如果令人禮敬三寶、恭敬三寶、讚歎三寶,這是為三寶增光,增加三寶的光采,這是利益眾生。如果我們的行為造作依舊還造惡業,讓別人毀謗,讓別人輕視,讓別人因我而造罪業,這不是毀謗是什麼。所以佛弟子生活行持、言語舉止,都要做一切眾生的好榜樣。所以佛講這每句話,我們都要認真的去反省、去思惟,如何學習避免這些過失,這些過失都是阿鼻地獄的業因。

  「罵辱六親」,罵是毀謗,辱是侮辱,家親眷屬。

  「輕慢師長」,輕視,對師長生起傲慢心,沒有把師長看在眼裡。師長的範圍也很大,教導我們的老師是師長,我們曾經念過小學,有一些同修念過大學,直接教過你的人,這是自己的師長。如果把這個範圍再擴大,凡是從事於教育工作的這些人士都是師長。古時候的人知道尊敬,尊敬讀書人,讀書人教化社會大眾,幾乎每個讀書人都是社會教育的老師,我們尊重讀書人,尊重從事教育工作的人,這是尊師重道,移風易俗,這是大善,幾個人懂得?現在不要說是從事社會廣泛教育的這些工作人員,過去曾經教導我的老師,我們還有幾個人能記得?還有幾個人會關懷老師?現在這個社會我們看得很清楚,這是正道,這是社會安定、世界和平、一切眾生福祉的根源,所以佛把這兩句列在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不分族類,不分宗教,只要是從事教育工作的人,我們都要孝養,都要奉事,在社會上起帶頭作用,樹立好的模範。所以每一句意思深廣無盡,我們可以用《華嚴》來印證,佛每句話的範圍都是盡虛空遍法界,不是侷限在一個地區、一個時段。我們學習的人要認識清楚,在現在這個地區、現前這個時段應該怎麼作法,這叫觀機,理機雙契,這才能夠自度度他。

  「誣陷良善」,多半這是生於嫉妒心。嫉妒、瞋恚的煩惱也是與生俱來的,出生就有了。看到別人做一樁好事,尤其看到別人超過自己,心裡總是很難受,心裡難受而沒有去做障礙別人的行為,這個造的業較輕;如果在行為上再去障礙別人的善行、善事,這個罪過就重了。戒經裡面結罪,就是看他的善行對整個社會的影響,如果他做的善事、善行影響很大,你障礙讓他做不成,障礙他的罪就愈重;他的善行對社會影響不算大,你障礙他,這個罪就比較輕,這是論到果報。我們學佛是修行人,如果見到別人好事還有這個念頭,立刻要警覺到,要生慚愧心。

  佛菩薩教導我們,世間聖賢人也教導我們「成人之美」,要成全別人的好事,這個意思就是遇到別人行好事、行善事,對社會、對眾生有利益的事情,我們不但不可以嫉妒,還要去幫助他、成就他。我們幫助他,我們成就他,我們讚歎他,自己所得的福、所得的功德利益,跟做的人相等。由此可知,遇到這種事情,吉凶禍福真的在自己一念之間。一念覺是吉,福報現前;一念迷,嫉妒障礙,那是凶,那是災禍。善事之小者,侷限在一個地區,侷限在一個族群。善事之大者,不限一個地區,不限種族,不限宗教信仰,這是大的。古人說得好,「不讀《華嚴》,不知道如來的富貴」,不深入《華嚴》,不能拓開自己的心量。自己的心量跟諸佛如來的心量本來是一樣,「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我們現在因為迷惑、因為情執,把自己的心量縮小,縮得很小很小,不能夠包容別人,不能夠包容人事,這是我們自己的過失。所以遇到別人行善,我們要熱心去贊助。

  學佛的同修很多,其中也有些少數就是以前李老師所說的「偏漏執」,就是偏見、執著。他學佛侷限在佛教這個範圍之內,看到其他的宗教都對立,侷限在自己這個族群之內,看到別的族群、外國人也都對立。他也持戒,他也讀經,他也長齋,他也拜佛,可是心量總是放不開,這現在很多。

  所以我們導師在新加坡提倡多元文化,對其他宗教的慈善援助,就會有一些佛教徒他們就懷疑,看到導師接觸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族群,疑慮重重,說淨空法師怎麼搞的,怎麼不學佛了?怎麼去搞多元文化?導師聽到之後,當然心裡很難過,他說我們佛家說「發菩提心」,佛教我們「眾生無邊誓願度」,度眾生沒有界限。那些沒有學佛的人,他們叫多元文化,多元文化是什麼?多元文化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名詞不一樣,意思完全相同,就是不分種族、不分族群、不分宗教、不分文化,一律平等看待,互相敬愛,互相尊重,互相合作,我們想想這不是「眾生無邊誓願度」是什麼?人家真的做到了,佛菩薩做到了,祖師大德做到了。我們天天在念,天天在喊口號,還把一切眾生看作冤家對頭,這錯了。

  我們今天供養其他宗教辦的這些養老院、孤兒院、戒毒所,社會種種慈善事業,我們供養一些錢財,教徒看到心裡難過,為什麼把這些錢送給別的宗教?我們導師遇到有人這樣問,他就反過來問他,他說養老院社會是不是要辦?要辦;孤兒院要不要辦?要辦;慈善事業我們應不應該做?應該做。應該做、應該辦,現在有人做、有人辦,我們自己沒有時間、沒有錢,人家做,我們隨喜投資,就等於我們自己做一樣,我們是裡面的股東,你想想對不對?既然有人發心去做了,我們投資進去參加股東,那個慈善事業,我們也有一份了。所以居士供養我們導師的錢,導師也撥一部分支援其他宗教辦的社會慈善事業,辦這些事業的人都是老闆,股東不管出多少錢都是股東,都有一份,這是好事。

  為什麼心量這麼小?為什麼不能包容別人?為什麼不能看人家做一點好事?好像好事只准你自己做,別人做了就難過。有意無意就造作許許多多的罪業,自己還不知道,還自以為自己學佛學得不錯、學得很好,將來墮阿鼻地獄,還不知道怎麼墮的,閻羅王給你一樁一樁解釋,到那個時候後悔莫及了。

  所以學佛,前面兩句話講得很好,一定要深明義理。深明義理這樁事情,如果不天天讀經,天天在研究、討論、講學,你怎麼能夠深入?所以歸根究柢還是不明大乘教義的過失,如果深明教義、深明佛理,你這些妄想分別執著自然就消除,你的想法看法作法自自然然就跟佛菩薩相應。

  前面講到註解裡面引用佛經一段話,說明造作極重的罪業墮阿鼻地獄,「皆是不孝父母,毀謗三寶,罵辱六親,輕慢師長,誣陷良善」,下面還有兩句,「殺害眾生,造諸惡業,如是等人,來此受苦」。後面的「殺害眾生」,特別是小動物,譬如螞蟻、蚊子、臭蟲、跳蚤這一類的眾生,這是我們生活當中很容易有意無意就殺害的,沒有學佛的人就不用說了,學佛的人也在所不免,有意無意傷害這些眾生。這是我們真正學佛的人,不殺生從哪裡做起?要從這些地方做起,這些小動物來干擾,我們要有耐心,要能夠忍受。

  自古以來,真正修行的大德受到這些干擾,他不會怨恨這些小動物,反過來生慚愧心。世出世間法總離不開因果,為什麼有些人,這些小動物不去干擾他,來干擾我們?決定有前因。我們過去也曾經也變過螞蟻、蚊蟲、蒼蠅,也干擾別人,今天我們的身轉換過來了,別人又換回去,我們也受到他們的干擾。所以因果裡頭說「一飲一啄,莫非前定」。

  人與人,人與一切眾生,無量劫來的業緣,不外乎報恩、報怨、討債、還債,如果沒有這四種緣,有時候見都見不到,也有時候見如不見,這種情形是事實真相。我想每個同修都有這個經驗,都能體會到,只是體會得不夠深刻,不夠深刻的原因是對於經教沒有深度,對經教不深入。佛經教給我們深解義趣,如果我們有深度的契入,你自然就明瞭,然後在這個世間你的心就平淡,順境不起貪心,逆境絕不嫌惡,善人、惡人一律平等看待,心就平,這個道理我們要懂。修行在哪裡修?也就在這些地方修。

  修行不僅限於讀經,念佛也不僅限於持名,每一門都含攝一切法門,很少人懂這個道理,能夠做到的更少。佛經上告訴我們真正通達做到,這是法身大士,權教菩薩、二乘聖者通達還做不到。這些理論、方法、境界,《華嚴經》上講得最透徹、最明白。往年弘一律師教人,特別是知識分子,學佛應當從《華嚴經疏鈔》下手,很有道理。通達《華嚴》的理論、方法、境界,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皆是圓頓大法,都能幫助我們在一生當中提升到殊勝的境界。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皆是佛華嚴的生活,所以古大德稱這部經叫根本法輪,非常有道理。

  末後這一句是「造諸惡業」,惡業無量無邊。菩薩的標準,凡是與性德相違背的皆是惡業。我們世間人認為是善法,菩薩看到是惡法,為什麼?不出六道輪迴。六道裡面三善道享福不是真善,福享盡了還要墮落。不但六道裡面沒有真正的善法,四聖法界也不是真善。真善決定要超越十法界,那是真善,永遠不退轉這是真善。這一段文末後做了兩句總結,「作惡之人定入地獄」,這個語氣非常肯定,一絲毫猶豫都沒有,決定墮地獄。

  末後勸我們,「剎那住世,便當力行仁慈」,這個「住世」就是你有幸在十法界裡面得人身。得人身,在我們現前這個階段,釋迦牟尼佛末法時期,人的壽命不長。唐朝杜甫講過「人生七十古來稀」,唐朝的人說一個人活到七十歲就很希有了,能活到七十歲就很難得了,這是唐朝時代的人講的。也有人認為現在醫藥發達,人的壽命比以前長,這不一定,要是醫藥發達,人的壽命可以延長,因果定律不就被推翻了。壽命長有別的原因,這一點我們要懂得。但是如果就全球人民平均壽命來說,平均起來就不到七十歲,佛法講的是平均壽命,不是個別的,是平均的。個別壽命有的較長,這是過去生中修的,業因果報各個不相同。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我們深信不疑,所以住世的時間不長。

  但是佛法裡面說得好,「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求長壽得長壽。求長壽決不是求醫藥,決不是求保養,那個沒有辦法改變命運的。要怎樣求長壽?就是要改變我們的業因。我們在《了凡四訓》裡面讀到了凡先生,孔先生算他只能活到五十三歲,以後他活到七十多歲,說明業因果報絲毫不爽。我們要想求什麼樣的果報,要造什麼樣的業因,因果一定是相應的。

  所以佛菩薩在這裡勸我們,我們住世的時間短,明白這些道理,要「力行仁慈,廣修眾善,消除三障,清淨六根,念佛持齋,參禪學道,高超三界,迥脫四生」,勸我們做這些事情。開始學的時候,是很勉強的做,做了幾年之後,漸漸習慣了,做久了就自然而然,這是每一個人開始學習都是這個過程,剛開始很勉強,到最後就自然了。

  所以要「廣修眾善,消除三障」,眾善如果修到一個程度,三障自然就消除了,沒有這個功夫,三障要消除太困難了。三障是什麼?是指惑、業、苦,迷惑、造業、受苦,這就是我們一般講的三障,三種的障礙,也是我們導師現在講經所講的妄想、分別、執著。

  「清淨六根」,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真的不染,不會受到污染。接觸時清楚明瞭是般若觀照,一塵不染是甚深禪定。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確實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就是清淨六根,這就是都攝六根。

  「念佛持齋」,「齋」它的本意是身心清淨。現在世俗裡面持齋,一般都把素食當作持齋,也行。素食是持齋的一部分,不是全部。

  「參禪學道」。參,不用意識才叫參,用意識心就不叫參,意識心就是我們現在心裡的念頭,起心動念這個是意識心。你如果用意識心去想,「想」跟「參」意思不同,參就是不讓你想,你用想的就不叫參。參是提起疑情,不能落在妄想當中,這才叫參。所以禪宗講「參話頭」、「參究」,這個參不是叫你想,想是意識心,參就是離心意識,這才叫參。心意識是八識,心是阿賴耶識,意是末那識,識是第六意識,合起來叫心意識。就是第六意識,第七末那識,第八阿賴耶識,要離這三個識,這樣才叫參。第六意識的作用是分別,分別是非善惡,分別種種的事物。末那是執著,起了執著,識的作用是執著。阿賴耶識是落印象,好的、壞的,善惡、無記都落在阿賴耶識當中,就像倉庫一樣。離心意識,就是說不要執著、不要分別、不落印象,這才叫參。

  禪是什麼?禪是佛心,戒是佛行,教是佛的言語,而這一句佛號全部含攝,這歸在念佛法門。所以這個文字好,前面「念佛持齋,參禪學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第一參就是參訪吉祥雲比丘,跟他講了二十一種念佛法門,這二十一種展開就是一切無量無邊的佛法,沒有一法能夠超出念佛法門。

  「高超三界,迥脫四生」,不但超越六道輪迴,也超越十法界,胎、卵、濕、化四生,都永遠擺脫掉,不生不滅。這一集的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這裡,下面下一集再繼續跟諸位報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