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太上感應篇  (第二十六集)  2002/10/3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9-003-0026

  《太上感應篇》。上一集講到三十二節:

  【施恩不求報。與人不追悔。】

  這兩句的意思是布施恩德給別人,不希求別人對我們的報答、回報。以佛法來講,就是不求果報,這樣心才會達到清淨。如果布施,譬如布施財物給別人,布施之後又後悔,『追悔』就是後悔,這樣就不如不要布施。布施又後悔,這就錯了,這種態度就錯了。

  佛告訴我們三種布施,財布施得財富,錢財愈布施愈多;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盡量布施,不要附帶條件,這樣你的福報無量無邊。如果心量小,附帶條件,希求果報,雖然布施、做好事,這個果報很小很小,很少,因為心量太小了。譬如現在世界上大家強調的智慧財產權,自己有一點好的著作,後面版權頁寫「版權所有,翻印必究」,不准別人翻印流通,這也是說不肯修布施,這就把自己的智慧福報障礙到了,心量太小了。所以佛教我們盡量布施,愈布施,我們的福報智慧愈來愈多、愈來愈增長,不要希求果報,布施不要後悔。

  註解裡面有幾句話說得非常好,它舉佛經上所說的。人以財幫助別人,這是舉一個例子,「內不見有能施之我」,就是修布施,把能布施的我忘掉了;外面也沒有牽掛著接受我布施的那個人,不希望他報答我;中間把你布施的物,譬如你布施錢財,錢多少也都忘掉了,也沒有放在心上,這就叫「三輪體空」。經典上講「三輪體空」,能施之我、所施的對象、中間布施的財物都忘記了。諸佛菩薩都是這樣的態度來幫助別人,以財施、法施、無畏施,布施給一切眾生,三輪體空,心地永遠是清淨平等。用三輪體空的心修布施,縱然布施的財物很少很少,但是得的福報很大很大,無量無邊,施小得大福。

  比喻裡面講一斗米,布施一斗米得無量無邊的福報,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一斗米我們看起來不多,東西不多,但是為什麼得的福報那麼大?稱性,跟我們的本性相應,跟本性相應他就得無量無邊的福報。就是他藉布施,三輪體空的布施,將自己的性德開顯出來了,是這個道理。所以一文錢的施捨能夠消千劫的災難,這話都是真的。一文錢,像我們現在講的一塊錢,你布施一塊錢可以消一千劫的災難,這是事實,都不是假的,主要就是要深信,要能達到三輪體空。

  我們今天修福,得到的果報很小,也沒辦法消災免難,原因在哪裡?心不清淨,布施得再多,與性德依舊是隔了一層,所以依舊要在六道裡頭過苦日子。也就是我們求報的念頭沒有放下,布施念念想要求回報,求果報的念頭還存在,所以怎麼修跟佛菩薩都不能比,差太遠了。尤其是追悔,這是很大的關鍵,做好事後悔,那就錯了!如果做惡事後悔那就很好了,能懺悔,能改過,做惡事後悔、懺悔,那個惡念漸漸會停止,對於做惡事的後悔,這是好事。如果做善事後悔,這個善念的根就斷掉,以後不會再修善了。

  現在世間人修善,是不是真心修善?決定後頭有果報,他看很準,好像賭博下注,這個下注穩贏的,他才要下注。也就是說這善事做了,後面能回收多少回來,能賺多少,這樣他才要做善事。所以現在有很多人做善事是有目的,布施一百萬,希望回收一千萬,這在社會上也時有所聞,可以說很多。但是有的時候也會看錯,有時候好像賭博下注下錯了,輸了沒辦法回收,這也有。所以這種心態修善就不是清淨心,不是真正的善心,無一不是自私自利,雖然做善事,有私心在裡面,與自己有利益的才要去做,對自己有利益的會多多去做;對自己若沒有利益的,他根本就不做。佛菩薩所做的善事裡面決定沒有自己的利益,沒有為自己一絲毫的利益,所以他心地清淨,他生智慧,他有大福德,無量無邊的福德。

  我們今天不但自己要明白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講給別人聽,還要自己真正做給別人看。講給別人聽,做給別人看,目的何在?決定沒有自己的目的,只有希望別人好,希望社會好,希望大家和睦生活,自己還是一塵不染,還是清淨無為,這是真正佛弟子,這個人真正在學佛。如果幫助別人後又後悔,倒不如不要幫助人,為什麼?恐怕自己的善根從此就斷掉了。

  小註裡面有比喻,也有說法說得好。第二段裡面,它講布施有三種,有法施、有財施、有心施,這跟我們平常一般講的有一點差別。平常我們講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平常我們都是講這三種布施,這是講最多的。這裡講「心施」,心是什麼心?真心。真心要怎麼布施?教別人也了解真心,他的真心也能夠因你的教化、演說而有所啟發,他的真心透露出來了,這就是心施,這是最困難的,但是功德無有邊際、無有止盡的。這個只有諸佛如來、法身大士他們才做得到,我們凡夫還做不到。但是註解裡面講的比較淺,淺是什麼?自己沒有能力布施,但是有這個心。俗語說「心有餘而力不足」,有這個心但是力量做不到,不是沒有心,常存此心,常常存這個心要幫助人,但是能力做不到。註解解釋「心施」的意思比較淺,常常有布施的心,常常有幫助別人的願望,但是自己沒有能力,這個心永遠不失掉,這就很好,這是心施的淺義,我們可以從這裡下手。

  可是在我們今天生活環境當中,只要把自己本分的工作認真去做,就是心施。我們出家了,出家做什麼?這個行業本分工作是什麼?為人演說。「演」是表演,我們生活是表演,「學為人師,行為世範」這是表演。「師」是表率,「範」是模範。我們的生活是一切眾生生活的模範,我們穿衣是一切人穿衣的模範,衣服要乾淨、要整齊,破沒有關係,要洗乾淨,一定要清潔、整齊;吃飯是吃飯的模範,吃飯要有規矩,要像吃飯的樣子,能給別人做模範,這就是佛法。佛法就是生活教育,點點滴滴都要做給眾生看。我們要是在生活中表現做出來,人家就會向你請教,他如果看了有所感動,向你請教,你就可以利用這個機會跟他解釋、跟他說明。他看到了,再跟他說明,他相信,他聽到了,他也明白了,明白就是解,有信有解,他也會效法,他也會照這樣做,他也會想學習。

  佛法不是只說不行,佛法是解行相應,解跟行要相應,解行並重。在大乘經裡面把行擺在第一,解擺在第二,淨土就是這個樣子,觀音菩薩擺在第一,大勢至菩薩擺在第二;觀音代表行,大勢至代表解。《華嚴經》裡面普賢代表行,排在第一位,文殊代表解,排在第二位。解行是一樁事情,特別著重在行門,說到一定要做到,這樣我們才會得到真正的受用。這個真正受用是法喜充滿,這個喜悅不是外面的刺激。現在世間人的享樂是什麼?是享受五欲六塵刺激的樂,那個樂是從外面來的,就好像吃興奮劑、打嗎啡那種藥,那種樂不是真樂。佛法裡面講的樂,是內心裡像泉水一樣往外噴,這是真樂,這才叫法喜充滿。我們沒有得到,為什麼沒有得到?沒有做到。

  把佛的教誨落實到生活上,生活裡面產生的喜悅,這是真樂,這個樂不是從外面來的。而且給諸位說,這個樂是人生最殊勝的滋養。世間人也有人懂,所謂是「人逢喜事精神爽」,人如果遇到喜事,精神就來了。所以佛菩薩永遠是不疲不厭,不疲倦、不厭煩,什麼道理?喜悅。我們做事情為什麼常常會疲倦、厭煩?事情做久就會厭、會煩,就是沒有喜悅,在這當中沒有得到法喜,這樣做久就疲勞厭煩。如果得到喜悅,愈做精神愈好,永遠不會疲厭。我們在佛法修學上法喜得不到,怎麼可能有進步!如果你得到法喜之後,你確實有長足的進步,你就不會退轉,沒有得到法喜很容易退轉。

  法喜一定是在解行並重之下你才能得到,一定要在解行並重得到的法喜,偏在一邊得不到。偏重在解,得不到法喜;偏重在行沒有解,也得不到法喜。所以有解無行得不到,有行無解也得不到。清涼國師在《華嚴經疏鈔》裡說「有解無行,增長邪見;有行無解,增長無明」,都得不到法喜。法喜一定要解行相應,禪宗裡面講的定慧等學,這裡面你就得到法喜。定慧不平均,法喜就得不到,解行不均等也得不到,一定要均等,平均、平等這裡面才能產生法喜。這兩句是講行,希望我們要留意,要認真去體會、去思惟,努力去做,一定要落實在生活上。

  我們今天施恩與人,決定是以佛法,以佛法為主。我們布施給別人,以佛法來布施,我們不以財。到以後你接受人布施,這是財來了,財來了立刻轉手就要再布施出去,決定不能留,你留了就有弊病,流弊就產生了,就有問題了,為什麼?煩惱就起來。如果錢剩得多了,會增長貪瞋痴慢,所以要放下、要捨掉,決定不要讓煩惱增長,要讓自己的智慧增長。要記住唯有智慧才能解決問題,解決六道輪迴這個大問題,只有智慧才會解決,才能解決生死的問題。解決一切世出世間的問題,這都要真實智慧。我們再看第三十三段:

  【所謂善人。】

  這一段只有一句,四個字。從這個地方起到「神仙可冀」是說善人,從三十三節到三十五節文字不長,都是講善報,善的果報,修善會得到什麼樣的果報,種善因一定得善果。善人的福報不但很大,而且決定不爽,古今中外歷史上我們看到,在現前社會只要留意的觀察,也能夠看得很清楚,所以因緣果報絲毫不爽。善報如是,惡報亦如是,只要仔細去觀察,佛家所謂的「不是不報,時辰未到」,時辰未到,它也有道理,過去生中的餘福與餘惡。這一生行善沒有得到善果,是過去生中惡業造得太多,所以這一生雖然做善事,還受惡的果報,惡報還沒有受盡。惡報沒有受盡,善報不能現前,這是為什麼修善而沒有得到善果的原因。

  我們看到社會上有些人,看他都是造惡業比較多,造惡,但是看到他還在享福,這是什麼原因?這是過去生中他積的福多,他現在享的福是過去修的。前世他也有修善,這一生才會有這個福報,這一生享福忘記再修善,反過來造惡,享受過去生修的福報。也就是說他過去所修的善很多,福還沒有享盡,他善的餘福沒有報盡,這一生做的惡,等到他的餘福享盡了,惡報就現前,是這麼的一個道理。一般粗心大意的人只看眼前,所以有時候產生錯誤的想法,認為做惡的人在享福,行善的人在受苦,他就不相信因果報應,於是他就不會發心斷惡修善了,斷惡修善的念頭就沒有了,這是錯誤的看法、錯誤的想法。

  註解裡面有幾句話說得很好,給我們說出一個總原則。什麼叫善?它說「善人之實,始於是非不謬,則智勇兼盡,終於人我兩忘,則仁恕兼行」,這兩句話說得好,把世間善跟出世間善都說到了。所以《感應篇》的文字是道教,註解有儒家、有道家、有佛家,三教都融合在一起,非常的難得,古聖先賢的教誨盡在其中。

  孔老夫子一生最憂慮的一樁事情,就是「學不講,過不改」。從夫子的憂慮,我們就能夠省察到,聖人何以能稱之為聖人?佛菩薩為什麼能夠修成佛菩薩?夫子這兩樁事情,我們要是清楚明白,這個答案你就找到了,一個是講學,一個是改過。講學是解門,為我們演講;改過是行門,解行相應,定慧等學,這才能夠成為大聖大賢,佛家講的超凡入聖。孔老夫子一生講學、改過,天天都在改過。釋迦牟尼佛亦復如是,四十九年每天講經說法、每天改過,勸人改過,這是我們要學習的。

  這裡頭的意思非常深、非常廣,凡夫之人不知道自己有過失。我們想想大乘佛法裡面,到等覺菩薩他還要改過,等覺菩薩接近要成佛了,他還是要改過。我們如果要問等覺菩薩還有什麼過失?他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這分生相無明就是他的過失,他還是要將這一點過失改過來,這樣才能成究竟圓滿的佛果。等覺菩薩尚且如此,我們凡夫說我們都沒有過失,怎麼可能!所以你能夠發現你的過失,你就覺悟了。把過失改過來,這叫真正修行,這就是善人。

  註解裡面講「善人之實」,實是實質。怎樣才能稱為善人?「始於是非不謬」,這是講開始最低的水準,就是最起碼他要有能力辨別是非,他有能力辨別邪正,能夠破邪行正,這是最起碼的。所以「智勇兼盡」,智是能辨別,勇是有取捨,取善捨惡,這是善人。「終」是講到高境界,高境界是佛家講的「人我兩忘」,《金剛經》上講的破四相,「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大慈悲心流露出來,這就是大善人。從這個標準上來講,大善人是佛菩薩,小善人是世間的賢君子。這一句話我們要特別重視,為什麼?佛在經論上講得太多,經上常講「善男子、善女人」,我們經讀得太多了。我們自己想想自己的心行,符不符合佛在經典講的標準?

  我們在研究經教的時候曾經跟諸位說過,佛家講善男子、善女人,也有上中下三品。下品的,也就是說最低限度善的標準,用淨業三福來說大家比較好懂,也是佛在《觀經》跟我們講的意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你如果能做到這四句,這是佛法裡面下品的善男子、善女人;中品的,「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是中品的善男子、善女人;上品的,「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是上品的。我們想想我們是哪一品?

  佛經上講許許多多殊勝的果報,前面都加「善男子、善女人」。我們讀誦修學得不到這個果報,往往懷疑佛經上所講的是勸人的話,不是事實,我們照這樣做了,也沒有兌現。殊不知佛講的有個標準,最低的標準就是「善男子、善女人」。我們想想,我們符不符合佛所講的標準?就是此地註解裡頭所說的,我們有沒有能力辨別是非?有沒有能力辨別邪正?這個不能不知道。破四相太難了,不是我們的境界。

  古人有所謂「謠言止於智者」,智就是有能力辨別,沒有智慧就被人欺騙。如果有一點小智慧,人家給我們說這些事情,我們可以調查一下有沒有這個事實、可不可以相信。這是我們常常聽到人家跟我們講是非,講一些謠言,有些事情與自己不相干的,可以不必理它,因為跟我們也沒有關係,我們聽聽就好了,不要放在心上,也不用特別去調查、了解;如果是與我們自己有關係的,我們可以做個調查、了解,這是應當要做的,因為跟我們本身有關係。調查之後,事情如果清楚明白了,然後我們應當如何處理,自然就有分寸,就會做得非常妥當。經過調查也就知道造謠生事的動機,有些動機是可以原諒的,有些動機不可以原諒,不可以原諒也要原諒他,個人造的業,個人有果報。

  註解裡面下面又說「況其立心用意,待己待人,內而五常百行,外而事物機宜,無一之不盡乎」,這是講善人他的用心、他的用意,我們前面講過善心、善意、善行。純一善心(那是真心),純一善意,處事待人接物,這樣才真正能做到「止於至善」。大乘佛法裡面講的菩提心,《觀無量壽佛經》當中所說的「至誠心」就是善心,「深心、迴向發願心」就是善意。善意落實在生活上,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上,就是善行。善行,總而言之,不外好善好德,不外五戒十善,這是總綱領、總原則。世出世間聖人他們所作所為,自行化他都離不開這個原則,佛菩薩如是,天地鬼神亦如是。

  天地鬼神也好善,「天心好善」。四王天、忉利天,諸位都知道是修十善業道所感得的果報。由此可知,天人皆是善人,心行不善決定不能生天。鬼、畜裡面惡多善少,鬼道、畜生道惡比較多,善比較少。可是我們在經上看到,《地藏經》大家念得很多,《地藏經》上告訴我們,地獄道、餓鬼道這些鬼王都非常善良,心地善良怎麼會墮到鬼道、地獄道?我們一看就了解,是菩薩化身在其中去作鬼王,不是他真的是鬼王,菩薩示現在鬼道、地獄道當鬼王、閻羅王,菩薩示現在裡面教化那些惡業深重的眾生。這就說明,天人善,我們相信;鬼王善,是佛菩薩在其中。眾生愈是造罪業,愈是遭受苦難,佛菩薩示現就愈多,顯示真慈大悲。所以古人才講「天心好善而惡惡」,就是不喜歡惡行。

  人心有善而無惡,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但是現代的人我們看起來,似乎有惡無善,所以現代這個世間有很大的災難,惡比較多,善很少。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孔老夫子那兩句話,「學不講,過不改」,過不改就是道不修,修就是修改。

  我們想想古時候,我們在書本裡頭看到,古時候有道德、有學問的人常常在講學,三家村裡面還有個窮秀才在那裡講學,聽眾三個、五個、十個、八個,這很平常,在過去的時代很多。鄉村有一個讀書人讀聖賢書,他就會在這個地方出來講解,講給村民聽,聽眾有多有少,少則三、五個,七、八個,多則一、二十個。在都市裡面講學規模就大了,幾十個人聽,一、兩百個人聽,從都市到鄉村,在古代風氣很盛。所以古代,我也聽過父母、爺爺他們說起,古代都有人出來勸善,就是在這個地方上讀聖賢書的人,古代稱為秀才,讀過書的人出來講聖賢所教的道理給大家聽,讓大家明瞭做人的道理,知道斷惡修善,這是古代的風氣。像在地方上的經廟、祠堂,寺院裡面出家的法師講經,所以道場有人講經,因此社會安定,人心向善,不造惡業。

  現在社會為什麼變成這個樣子?沒有人講學,沒有人講經,所以孔老夫子的憂慮是絕對正確的。由此可知,講經功德很大,如果不講就不知道,沒有學習也不知道。所以善人是有標準的,我們自己是不是一個善人?如果不是善人,不但在佛法修學很困難,很難有成就,就是讀經、聽經開悟也受到障礙。所以這是最低善的標準,要達到善,能從講學、改過下手,這才是具體做一個聖人的做法。我們再看三十三跟三十四:

  【所謂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祿隨之。眾邪遠之。神靈衛之。】

  到這裡是一段。善人標準很多,最高的標準是大聖大賢。往生經裡面所講的「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佛說這句話不是隨便說的,確確實實給我們立下了標準,這個標準就是《觀無量壽佛經》裡面講的淨業三福。這三條總共十一句都做到,那就是上善;如果做到前面兩條,後面一條沒有做到,那是中善;只能做到第一條,第二條、第三條沒有做到,是下善。可是第一條做得到的人就不多,所以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為什麼?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決定是善人。

  第一條裡面有四句話,第一個是「孝養父母」,第二句是「奉事師長」,第三句是「慈心不殺」,第四句是「修十善業」。我們這四句有沒有做到?這四句做不到,說老實話,念佛怎樣去念,日夜不間斷,古人所講的,你念到如銅牆鐵壁還是不能往生,為什麼?你不是善人。人家西方極樂世界那個地方是「諸善上人,俱會一處」,不但是善人,還是上善,我們現在連下善都達不到,怎麼能去得了!《無量壽經》上跟我們說的條件,「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發菩提心」這一句在哪裡?三福第三條的頭一句,「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上善,所以發菩提心這個人就是上善之人。

  什麼叫菩提心?菩提心是真正覺悟的心。「菩提」是梵語,印度話,意思是覺悟,真正覺悟了。覺悟是什麼?《金剛經》上所說的就是覺悟的標準,真正覺悟,「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如果諸位真正對這句話覺悟了,你什麼都放下了,還有什麼放不下的!虛妄的,沒有一樣放不下。知道虛妄就一定會放下,放下就不是凡夫,是大聖,徹底放下了。我們這一句經文念得很熟,其中的道理沒有參透,我們沒放下,這就是還沒有覺悟。佛用比喻告訴我們宇宙人生的真相,「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教給我們「應作如是觀」。這樣的看法是諸佛如來的看法,是最真實的看法,一點都沒有看錯。果然把一切萬法看清楚、看明白,你還會有憂慮、還會有煩惱嗎?你心裡還會有牽掛嗎?沒有,什麼都沒有了。那真是惠能法師所說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他為什麼能夠做得到?他對於佛講的這兩句話真的明白了,這就是菩提心現前,這就是發菩提心。

  菩提心現前,落實在生活當中,「孝養父母」才能做得圓滿。什麼叫孝?前面跟諸位說過很多,古人講得好,「孝」這個字合父母、兄弟、妻子、兒女為一人,這是孝。它不是分開的,它是一個整體,父子、兄弟、妻子、兒女是一個整體,我們看起來沒錯,說的是有幾分像了,小孝。你再看諸佛如來、法身大士,他們合虛空法界一切眾生為一體,這個孝才圓滿。如果我們對於父母、兄弟、妻子、兒女,你是你、我是我,大不孝,所以這個孝怎麼能做得到!這一個字什麼意思都不懂,怎麼落實!

  諸佛如來、諸大菩薩,他們當然是這裡所講的『人皆敬之,天道佑之』。「天道」是天神,保佑他,護持他。他合虛空法界一切眾生為一體,所以才有這樣的感應,那才叫真正的善人。我們自己想想,什麼時候能達到這個水平?在理上講,一念之間,只要你把念頭轉過來,你就轉凡成聖,就轉迷成悟。念頭轉不過來,永遠淪落在生死凡夫;念頭轉過來就超凡入聖。

  從哪裡轉起?就是把妄想分別執著轉過來。這個東西害得我們無量劫來生生世世搞六道輪迴,與一切眾生結下無量無邊的恩怨債務,怎麼能還得清?不可能的。這個債務恩怨只有一世比一世增加,我們一般講冤親債主,愈結愈深,決定消除不了。諸位想想,我們現在是不是這種情形?還好佛在經上把這個事實真相為我們說明了,這些恩怨債務就如同暗影一樣,雖然生生世世在累積、在增加,總是一片黑暗,這個黑暗,一盞燈就把它照破。譬如一間暗室一千年了,很久了,忽然點一盞燈,立刻黑暗就消除了,這就是所謂千年暗室,一燈採照它就破除。這是說回頭,只要回頭,業債就沒有了。如果沒有回頭,墮落在裡面還這些債務,還來還去無有盡期。可貴的是在回頭,你知道回頭。

  佛對我們的恩德就是在此地,如果不是佛的教誨跟我們說明、給我們提醒,我們哪裡知道這些事實真相?怎麼會知道回頭?不知道,永遠不知道。這是佛對於我們的大恩大德,大恩大德就是為我們講經說法,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讓我們知道要回頭,回頭是岸,這才叫真的善人。

  於是我們知道,我們自己有無量無邊的罪過,這哪裡是假的!我自己有無量無邊的罪過,一切眾生也有無量無邊的罪過,跟我沒有兩樣。我能夠原諒自己、能夠饒恕自己,為什麼不能夠原諒別人、饒恕別人?古人教人教得好,教我們以恕己之心恕人,恕就是饒恕,這樣跟別人的冤結就能化解。以責備別人的心來責備自己,才能改過自新。我們能夠依教奉行,才會成就。

  「孝養父母」,養父母之身、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把父母擴大到一切眾生,一切眾生皆是我的父母,一切眾生皆是諸佛如來,孝養、奉事這樣就達到盡虛空遍法界,這個善行才圓滿,這個孝養才達到究竟圓滿。佛做到了,法身菩薩做到了,我們為什麼做不到?就是妄想分別在裡面作祟,在這裡作弄,害得我們做不到,害得我們永遠在做惡人。以佛法裡面那個善人的標準,我們就達不到,這是佛法的難處。可是這種難處不是不能克服的,在自己有決心、有毅力、有智慧,你就能克服。智慧是了解事實真相,決心毅力克服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境界就能提升,大幅度的提升。

  我們今天雖然講發心了、學佛了,要幫助眾生,其實是有這個念頭,這個念頭非常非常的薄弱,換句話說,沒有把眾生看在眼裡。自己看得很重,看自己總是百分之九十九,眾生只佔百分之一,沒有替別人著想,沒有念頭真正幫助別人,所以智慧不開。別人沒有過失,過失都在自己。

  真正要修善,佛法教學三個階段,斷惡修善,善惡最低的標準就是十惡業、十善業,最低的標準,還沒有達到五戒,這是善惡最低的標準。這集時間到了,下面下一集再繼續跟諸位報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