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太上感應篇  (第二十四集)  2002/10/2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9-003-0024

  《太上感應篇》。上一集我們講到:

  【受寵若驚。】

  『受寵』也就是受到別人對我們的寵愛、照顧、讚歎、支持,這都是屬於「寵」。當我們受到別人對我們的讚歎、愛護,尤其有名望、有地位的人對我們讚歎的時候,更加要受寵若驚。「若驚」就是心裡不敢有得意的心態,不可以受到別人的讚歎、寵愛就得意忘形,這樣往往就會失敗。所以《太上感應篇》在此教我們,「受寵」受到別人寵愛、愛護、讚歎,這時候心裡要若驚,「若驚」就是心要保持謙卑、謙下,不可以得意,不可以自滿,更加不能以這個對別人炫耀。

  在註解裡面也引用周朝周公對伯禽的一段話,他總共說了六樁事情。第一個是「德行廣大,而守以恭者榮」,榮是榮譽、光榮。一個有德行的人,大德大行之人,處事待人接物都能以恭敬心,這是真正的光榮、榮耀。決定不能夠傲慢,傲慢一定是失敗的。所以我們看釋迦牟尼佛、看中國孔子,可以說古代和現代,古今的聖哲他們都非常謙虛,都能夠包容,待人都非常的恭敬,這是做人基本的道理,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

  第二句他說「土地博裕,而守以儉者安」,安就是身心安穩。我們中國人常常在祝福時所講的一句話「平安」,這個話很有道理,「平」是什麼?平等,平等才是最安定的。換句話說,如果不平等就決定不會得到安定。所以你看社會、看歷史、看古今中外,中國、外國,社會動亂的時候,決定是貧富不均,就是貧窮、富貴不平均,富有的很富有,貧窮的很貧窮,不平等,這樣才起了種種的爭端。貧富不均,種種不平等,說實在話這是事實,我們五個手指伸出來也不一樣長,它怎麼會平等!

  為什麼這個社會不平等?佛在經上跟我們講得很清楚,各人造的業不相同,有人造善因,有人造惡業。所謂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報。種惡因想得善果,哪有這個道理!因此果報當然就不平等,因為修因不平等,得的果一定不會平等,這是事實真相。所以我們就曉得十法界決定是不平等的。

  不平等就不可能安全,社會安全做不到,所以古聖先賢用教學的方法,用教育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教導富有的人應當要布施,有錢多做善事,幫助貧窮困苦的人。教貧窮人要明瞭三世因果,知道我們這一生所受的果報是自己過去生所造的,過去生沒修財布施,這一生才會得到貧窮的果報,是自己過去造的因,致使這一生得這樣的果,不可以怨天尤人。真正通達明瞭三世因果的報應,心自然就平等,就不會怨天尤人。這只有用教學的方法教人明瞭,使大家的心平靜下來,事上不平等,心平下來就行了。所以貧賤之人也能夠積德行善,將來果報就殊勝了。

  富貴之人若不懂得積德修善,不知道要修,他的福報若享受完了,來生就沒有福報了。有人還不用等到來生,這一生福報就享盡了,我們看到有人年輕的時候得志,中年的時候賺大錢,到了晚年福報盡了,錢也賠光了,苦報就現前。所以要有人把這些道理、事實真相講解清楚,每個人就覺悟了,覺悟心就平了,這樣才能夠得到社會的安定、世界和平的果報。

  可是這些道理現代人很難接受,難接受更要講。不能說現代人也不相信、也不聽,聽了也不能接受,就不講了,不接受更要講。不能說他不接受,我們就都不講了,這是不可以的。過去在新加坡淨宗學會,新加坡九大宗教之一的道教,總負責人李道長也曾經拜訪我們導師上淨下空上人,我們導師就建議李道長將道教的《感應篇》勸導大家。我們導師在新加坡淨宗學會講《感應篇》的錄音帶也送給他聽,他也在聽。李道長說這太難了,很困難,現在這個時代跟人家講這個,沒有人相信。沒有人相信,我們更要講。為什麼沒有人相信?迷得太深了,迷的人太多了。

  在現前這個社會,大家都認為作惡、害人是當然之理,你看哪個不害人?哪個人去做好事?做好事有什麼好結果?看到做壞事的人結果都很好,名聞利養都來了。我們要知道,做惡事得到名聞利養、得到富貴的果報,絕對不是他這一生作惡得來的,絕對不是!是他前世所修的,不是這一生,是前世修的。佛法裡面講得好,「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就是說我們這一生遭遇所感得的果報,就是我們前生所修的,這一生得到這個果。「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你要知道來生來世會得到什麼果報,現在這一生所作所為就是,看你現在是造善因比較多,還是造惡因比較多?如果善因造比較多,當然來生就有好的果報。如果這一生造惡因比善還多,這樣也能斷定來生一定比今生還差,這是一定的道理。這就是說明果報通三世,這一生享受的富貴,決不是這一生作惡才得到的名利,不是!是他命裡頭本來就有的,命裡本來有是前世所修的、所造的,這一生才有這個果報。

  這一生要是富貴,仗勢欺人、胡作妄為、亂做,你這一生富貴享盡了,來生到哪裡去?投胎去三惡道,墮畜生,去作豬、作羊、作狗,這是事實。你看看印光祖師《文鈔》裡面所寫的,曹操在當時三國時代是一個風雲人物,不得了,但是死後去哪裡?根據歷史傳記的記載,投胎去作豬了,印光祖師寫的,在《文鈔》也寫到這段。你們看到這是民國初年的事情(印光祖師是清末民初這個時代的人,距離我們很近,不是很久,很近),這是在民國初年有人殺豬(古代殺豬跟現在不同,現在都用電動的,古代都是人殺豬),把豬殺了之後,把豬的內臟清出來,豬肝上面有「曹操」兩個字,很明顯,所以大家就曉得他們殺的那隻豬是曹操投胎的,所以豬肝上面有「曹操」兩個字。曹操距離我們現在有一千多年,將近兩千年了,現在還再變豬,你看一千多年,他不知投胎變了多少次的豬被人殺,這我們不知道,這是我們最近看到印光祖師《文鈔》有記載,最近才發現的。

  這樣明顯的因果報應,事實真相如是,不是跟我們開玩笑的,不是藉這種方式勸你行善,我們要是這樣想法就完全錯了。世出世間的聖賢,就像《金剛經》上所說的,佛是「真語者」,真語就是講的話都是真的,沒有一句是虛妄的,沒有一句假話;「實語者」決定不是虛偽的話;「如語者」,如語就是所說的完全跟事實一樣,不增不減,事實十分就說十分,九分就說九分,也不會說得多,也不會說得少,都是照事實說的,這就叫如語。你要是聽了懷疑不能相信,是你自己沒有善根、沒有福報。遇到一個明理的人給你指導、給你報路,你不相信、不接受,這就是此地講的「愚痴」,經典說愚痴、沒有智慧,愚痴到了極處,所以他不能接受。

  佛也教我們要知道去布施,這是第二句的意思。就是說你有財富,你有財富要怎樣才能夠得到身心安穩?一定要懂得節儉。「節」就是我們一般說的開銷,日常生活當中用的,要有一個節制,不能過分,不能超過,不能過度,不能浪費。「儉」就是不能浪費的意思,要知道節儉。進一步要布施,不是開銷節儉就好,也還要布施。我們有多餘的,我們有剩的,有閒錢要做好事、做善事,布施給需要的人,要知道幫助別人,你如果能這樣做,對自己節儉,對別人布施幫助他,這樣你就能得到安穩。

  你自己節儉,自己很省,捨不得花,如果不知道布施,還是不安全的。錢剩很多,強盜、小偷的目標都鎖定在你那裡,想盡辦法要偷要搶。為什麼?你家裡錢很多,你不肯拿出來做好事,強盜、小偷就會想辦法奪取你的財物。你如果能夠常常布施,幫助鄰近貧苦之人,你晚上就可以安穩睡大覺。

  現在有很多有錢人,實在講日子過得很痛苦,怕人家偷、怕人搶、怕人綁票,實際上有錢,生活過得實在講並不快樂,怕強盜、小偷來。如果你能照顧鄉里,幫助困苦的人,你的鄰居都會來保護你、照顧你。你對他有恩惠,你發財,他們也得到利益,所以他們就希望你財愈發愈好,發愈多愈好,為什麼?對大家有幫助。如果是為富不仁,自己很富有,雖然節儉,不肯幫助別人,強盜、小偷就會給你指路,給小偷指路,指引人家去你家偷、搶劫,你家裡如果失火的時候,也沒人理,這是人之常情。所以要怎樣才能得到身心安穩?就是盡心盡力幫助別人,幫助別人決定是幫助自己,要懂這個道理。

  第三句講「祿位尊榮,而守以卑者貴」。前面是富,富就是財富、有錢,這裡是說貴。貴是你在社會上有地位,做官或者在公司行號當董事長,在社會上聲望很高,很有地位,當大官的。當大官地位很尊貴,應該以什麼態度?謙虛、謙卑,不敢在人上,不敢以為我現在官做得這麼大,我都在一般人之上,站在顛峰上。這個道理,諸位細細去觀察,觀察古人,讀歷史、讀古人傳記,現在這個社會也可以仔細觀察,居高位的人他能夠謙虛待人,他的地位還不只現在這個階段,還會向上提升;如果他盛氣凌人、驕慢待人,他的位子坐不久,不會長久,保不久,他的福報很快就會享盡,這我們都能夠看得很清楚。

  最近這一任新加坡新的總統納丹先生是印度人,在西元兩千年的時候,我們導師在新加坡提倡多元文化,祈禱世界和平的千禧年晚會,也請他來參加。他的人非常謙虛,對待每一個人都那麼客氣,你看他一點架子都沒有,他能保持他的富貴,禮敬別人,「自卑而尊人」,我們要學習。釋迦牟尼佛對於任何一個人平等恭敬,對帝王、對乞丐一律平等,決定沒有分別心,這是佛菩薩,我們要學的。這個恭敬出自於至誠、真誠,不是虛偽的,不是去巴結人,不是裝出來的。如果是裝的、假的,一眼就看出來了,虛偽客套,你一接觸就知道了。這是出自於真誠,這才是真正的謙虛。

  下面說「人眾兵強,而守以畏者勝」,這個道理要懂。我們現在是平民,我們是一般的老百姓,這句話我們看了之後要有引申的意思,就是要引發,把它伸展出來,伸展到我們生活上、每一個人的生活環境上面。這個地方它是以軍事做例子,其實各行各業都一樣,道理原則都一樣。人多,「人眾」就是人很多,「兵強」就是他的軍事力量很強大。但是你的軍事力量很強大,要用什麼態度才正確?要「守以畏者勝」,畏就是怖畏,不敢驕慢,不敢輕視別人。所謂「驕兵必敗」,驕者敗,這是自古以來不變的真理。

  這是說軍事,引申出來各行各業都一樣,或者是我們的才勝人,我們有某一方面才能勝過別人,我們的才藝勝過別人,我們的修學勝過別人,你只要有一樣東西出人頭地都是勝,就是你在這方面超過別人,別人跟不上你。強勝,勝過別人就很容易生起驕傲之心,現在很流行一句話「值得驕傲」,一樣事情做得有成就,這個我值得驕傲。畏懼是驕傲的反面,反過來常常要懷著畏懼之心,縱然勝過別人也不能驕傲,要常常想我還有很多方面不如別人,這也是確確實實的,你這方面勝過別人,但是你其他的方面還輸別人,所謂「人上有人,天上有天」,哪有什麼值得驕傲!所以要多想想,我們有才能,再有能力,跟諸佛如來比一比,跟諸大菩薩比一比,我們差太遠了!別說跟諸佛、大菩薩比,我們就連小乘初果須陀洹,我們根本就跟不上人家,有什麼值得驕傲!

  所以不能輕慢一切眾生,一切眾生裡面也有佛菩薩化身在其中,這些事實常常有,常常在。我們在古籍裡面看到佛菩薩應化在中國,難道古時候佛菩薩來應化,現在佛菩薩就不來了?從理論上說,眾生愈是有災難,佛菩薩來得愈多。佛菩薩來救苦救難,他來示現是平常人的身分,跟一般人一樣,你認不出來,他也不會告訴你,真正學佛的人能看得出來,心裡會知道。怎麼看得出來?他的思想見解、言語造作就像菩薩,經典就是標準。很像菩薩,樣樣都跟經典教誨相應,他不是菩薩,誰是菩薩?我們自己要轉凡成聖,就要從這個地方學習。

  所以我們導師常常勸勉同修,要捨棄自己的成見,捨棄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隨順佛菩薩的教誨,聽從佛菩薩的教導,我們認真努力去學習,這叫學佛、學菩薩,果然相應,自己不知不覺就轉凡成聖了。所以不要以為這個社會太亂了、災難太多了,殊不知就是在這種時節因緣,諸佛菩薩都會到這個世間來救苦救難。常懷畏心,《了凡四訓》裡面,袁了凡先生教他的子女,教他的兒子,也特別重視畏心,特別重視這個。

  下面第四句,「聰明睿智,而守以愚者益」,益是得利益。你有聰明,你有智慧,聰明智慧的人有幾個人懂得守愚?將自己的聰明才智掩蓋起來,能夠懂得守愚,那是真聰明,真正聰明的人。往往有聰明才智的人鋒芒畢露,就是愛出頭,他愛表現,這就是鋒芒畢露,這不是好事情。

  所以我們導師講經也講過,他說過去年輕的時候也犯這個過失,老一輩的人教他要學愚,自己有才智要收斂。他跟李炳南老居士,李老師跟他講過很多次,教他學愚,李老居士說他一生想學愚還學不像。「大智若愚」,聖賢人的教誨。李老師勸我們導師要學愚,他說:我自己也在學,學了一輩子還不算很成功。這樣來勉勵我們導師,所以我們導師到現在還是在學習愚,為什麼?他對這方面真的有一點心得,他一生沒有寫過文章,過去也有很多人勸他老人家寫文章流傳後世,他就說不敢寫,他說寫出來見不得人,他說這是真的,不是假的。跟古聖先賢比,跟祖師大德比,他說給這些祖師大德當侍者都還不夠格。當然這是我們導師的謙虛,另外一方面講也是實話,也是教我們要學愚。學是真有智慧,你有真實智慧才是學愚;智慧沒開,只不過是以真誠心待人接物而已,不敢有虛偽。自己在佛法修學當中得一點好處,說出來與大家共享而已。導師講的這些話,當然是謙虛的話。這是我們要多想、學習的。

  下面是「博聞多記,而守以淺者廣」,這是講做學問。你有天分,博聞廣記,你看得多、聽得多,你有能力都能夠記住,現在人講常識豐富、博學多聞,始終能夠守住「淺」。就是我們常識再豐富,也要常常想「我學得還很淺,還不夠」,要常常保持這個心態,這樣你的學問智識才能增廣,不敢以學識炫耀,向別人誇耀。

  這總共說了六個。這六個,第一個是教我們恭敬,第二個教我們節儉,第三個教我們謙卑,第四個教我們常常懷著畏懼之心,第五個守愚,第六個知道自己所學的淺薄,你才能保住你的德行,不至於退敗。這是周公教人的,我們要學。佛教人也是六樁事情,教人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

  聖賢人教人都是言簡意賅,言語很簡單,但是意思很圓滿,言語不多,它的內容包含虛空法界,過去、現在、未來都包含在內,一點都不假,這才是真正的大學問,簡單幾句話把所有都包含盡了。可是「言簡意賅」這四個字,幾個人能體會到?我們要細心去體會,否則的話學佛就得不到下手之處。不知道要從哪裡下手。人家幾句話,一個字、兩個字,確實意思深廣無盡,可是我們如果粗心大意,往往把它粗略的看過了,沒有看出來,沒有放在心上,根本不懂它的意思的淺深,這樣是要怎麼學東西?有很多很多的機緣,無比殊勝的機緣當面錯過,多可惜!所以學習也不能粗心大意,粗心大意,人家說得很清楚,但是我們看不清楚,我們沒有體會到。

  這些道理雖然現代人很少人相信,可以說大多數的人不相信,決定不能說現在沒有人相信就不講,沒有人相信更要講,要多講,普遍去講,講多了、講久了,人就相信了。像打妄語,說假話騙人,假話如果說十遍也變真的,假的人家都會相信,何況是真話、好話,當然要多講,要懂這個道理,這樣才能幫助苦難眾生回頭。假話說一百遍、一千遍,人家都信以為真;真話說一千遍、說一萬遍,人家怎麼會不相信!怎麼會不回頭!所以決定不能以為社會現在對這個不相信,我們就不要講了,講了讓人家反感。反感,一遍反感,十遍反感,一百遍反感,到最後講到一千遍就不反感了,一萬遍他就相信了。

  菩薩教化眾生,佛在經典上教我們也是這樣千遍萬遍,眾生才相信。哪有眾生根器那麼利的,跟他講一遍他就接受?哪有這麼簡單的!我們也不是聽一遍、十遍、二十遍就相信的,我們也是聽很多遍。我們怎麼學習、怎麼幫助那些不信的人,從我們自己本身的經驗、體會得到的方法去幫助別人,這個方法就真正有效。我們自己是過來人,我自己也是這樣,過去也是不相信,到以後相信,這個經驗談就可以提供給別人,這個方法有效。不斷的重複,認真努力去表演做給人看,最後人家一定會相信。

  我們讀到這三節,「推多取少,受辱不怨,受寵若驚」,配合佛經講的就是無貪、無瞋、無痴。「推多取少」就是跟人分財物,讓別人多一點,我們拿少一點,這就是無貪,沒有貪心;「受辱不怨」,受到別人的侮辱,不會生瞋恚心,這就是無瞋;「受寵若驚」是無痴,就是經典裡面常常講的三善根。而這個地方,這三句十二個字,教給我們這三善根要怎樣落實,要怎樣把它用在日常生活之中,用在處事待人接物之中,要怎樣才不會落空。《感應篇》就是很具體跟我們講出來,讓我們知道在生活中怎麼做。

  凡人,凡夫的人很不容易處在寂靜的環境之中。所以靜中之樂,就是在很清靜的環境當中,唯有大聖大賢才能夠做到。一般凡人處在寂靜當中會覺得很無聊。凡人,凡夫的人要是沒有事就胡思亂想,心裡就亂想,就胡作妄為,這是什麼原因?貪瞋痴三毒煩惱太多、太重的現象。這個道理與事實真相,我們都應當明瞭,更應當要把這樁事情改過來,這才是修行的功夫。尤其是一個讀書人,做學問的人,不善用心,學業、道業決定不能成就。

  我們看前人,半個世紀以前的人,江味農居士、徐蔚如居士這些在家的大居士們;出家裡面,像印光祖師、諦閑老法師,諸位熟悉的圓瑛法師、興慈法師,這些人都是世間所說的讀書人,做學問的人。他們能夠把精神時間專注在自己所學所修的法門上,實在說,一天二十四小時他還不夠用,他哪有時間去打妄想!哪有時間去做自己本分以外的一些事情!這些值得我們參考,也值得我們警惕。

  所以佛在經論上勉勵學人,第一要發菩提心。真正發菩提心的人,修行證果哪裡需要三大阿僧祇劫!一生決定成就。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善財童子,善財童子怎麼能夠一生成就?他真正發菩提心。真正發菩提心,用我們世間法來說,他真正是盡忠行孝,忠於自己的職守,這就是真正發菩提心。把你自己的本分事情做到盡善盡美,全心全力專注去做,那就是發菩提心。世出世間無論哪個行業,一心專注就成功,不但成功,圓滿的成功。凡是沒有做到圓滿,你沒有盡心、沒有盡力。

  三善根教我們純是善心、純是善意,善心是體,善心裡頭決定沒有惡念。善心決定不是我們所說的善惡之善,善惡之善不是真正的善心。善心是真心,善心就是菩提心,善心就是清淨心、至誠心,裡面沒有善惡、沒有真妄、沒有邪正,《維摩經》上說「不二法門」,這是真善。西方極樂世界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是這樣的人,不是善惡裡頭的善人,這個善是上善。善惡裡面的善人,那差遠了,那是三善道的人,這我們要認識清楚。

  心地純真到極處、真誠到極處,純是善心,也就是純是真心、純是清淨心。善心起用這是善意,善意是第二義,善心是第一義。善意是什麼?大慈大悲,從善心裡頭生出來的,這個我們要懂得。對一切人、對一切事、對一切物,純一善意。善意決定沒有惡的念頭,什麼是惡的念頭?諸位要知道自私自利的念頭這是惡念,所有一切惡業都是從這個念頭產生的。人沒有自私自利,他就決定不會造惡業。

  自私自利的根,相宗經論上講的「我執」,根本就是從我執來的,這是根,這是六道輪迴的根本。只要有這個念頭在,六道輪迴就別想出去。六道輪迴從哪裡來的?就是從這個根變現出來的,自作自受。這個根在相宗裡面講是「我痴、我見、我慢、我愛」,這四句大家細心去體會。「我」,我是什麼?我是痴、是見(見就是成見、固執,很固執,固執自己的見解)、傲慢、貪愛。我們今天講的自私自利,佛家講得更詳細,這四個字就是自私自利。只要有一絲毫這個念頭,你的意就不善,你決定會造無量的罪業,自己還不知道。

  我們學佛學什麼?就學善心、善意,善心善意流露出來的是善行,也就是表現在我們生活當中,生活是善行,表現在工作裡面,表現在處事待人接物,無一不善。人能有這三種善:善心、善意、善行,給諸位說,煩惱就沒有了,習氣也消除了,智慧生起來了。有智慧你自然能辨別真妄邪正、是非善惡,你就有能力辨別。

  我們導師過去在新加坡也講過大陸上法輪功的事情,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就是一般人沒有能力辨別真妄邪正、是非善惡,沒有能力辨別。如果有能力辨別,一下就看出來了,那不是真的,是假的,是錯誤的、不善的,哪有人還會去相信它!這話講一遍不行,要常常講,要從佛經裡面佛所說的,重覆不斷一直講,大家多聽,自然聽久就明白了,這樣才有能力分辨真妄邪正、是非善惡。

  這三個(善心、善意、善行)標準在哪裡?如果你還不能夠理解,還是會落空。實在佛家大乘經典裡面講得非常究竟圓滿。可是大乘經太多了,我們只選一部,選一部《無量壽經》,或者是選一部《華嚴經》就夠了。可是要深解義趣,經義要深入理解,把我們一生的精力時間都投入,投入這裡,這樣你才有個入門之處。如果不是把全部精力時間投入進去,說老實話,也是不得其門而入,只是在門外看看而已,門外漢。為什麼叫我們要全部時間精力投注?全部的時間精力投注在裡面就叫一心,一心專注,一心就能成就。古大德跟我們說「制心一處,無事不辦」,你能把心專注在一方面,沒有一樣事情辦不成功的。為什麼?一心就沒有妄想了,沒有雜念了。

  凡夫都有煩惱、都有習氣,煩惱習氣這個現象就是我們現代話講的情緒,情緒不穩定。我們觀察這個眾生鬧情緒,情緒常常不好,情緒有時候高、有時候低,像海浪波浪一樣,有時候平靜一點,有時候大風大浪起來了。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無始劫來的煩惱習氣,外面境界就像風一樣,你的煩惱習氣就像水,颱風的風一吹,水就起波浪。我們六道凡夫哪個不是這樣的?各個都是。心情若永遠是平靜的,這不是凡夫,凡夫決定做不到。我們一般講真正有學問、有修養,學問修養在哪裡表現?心平氣和,永遠保持住心平氣和,這是真學問、真修養。在我們佛法裡面講,真正能保持心平氣和,不會胡思亂想,不會胡作妄為,這是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他們伏住了,他們真正是學問功夫到家了。這集的時間到了,下面下一集再繼續跟大家報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