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太上感應篇  (第二十三集)  2002/9/8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9-003-0023

  《太上感應篇》。諸位同修,前面說到:

  【受辱不怨。】

  還沒說完。我們佛家說花報,花報就是我們一般講的現世報,就是我們現前這一世所看到的這些報應,這就叫做花報。花報如果好,果報就更殊勝,果報是說以後來生來世,結果當然更加殊勝,看到開花就很好了,結果當然更好。所以花報是在這一生,果報在來世。如果你能受辱不怨,可以將這些冤家對頭化解,俗話說「冤可解,不可結」,冤家對頭如果化解,就變成朋友,都變成熱心幫助你的力量,無論你做什麼事情,你都容易成就。

  所以佛菩薩常常教導我們,寧捨生命也不跟人結冤仇。生命算不了什麼,捨身受身,一切眾生都不能避免,這是小事。所以說「生死」是小事,「死生」才是大事,這兩個字顛倒,意思就不一樣了。生死是這一生的事情,小事,你這一生有生一定有死,這就是生死,這個事情不大,本來就是如此。但是死後的問題就大了,死了以後你還會去生,但是你要往生到哪一道?你要生到哪一道去?這個問題就大了,這是大事。

  這個身死了之後,他變畜生、變餓鬼、墮地獄,你說這個事大不大?這事情大了。這個身體死了,你作佛、作菩薩、生天去了,這也是大事。所以生死本來就是如此,死了以後要到哪裡去,這才是大事。這個事情有幾個人知道?幾個人相信?有幾個人想到這件事情?真正的大事反而很少人想到,只有少數覺悟的人才會想到這個事情。想到這個事情,他才會知道現在要怎樣來準備,以後我們要往生到哪裡,這是覺悟的人,有智慧的人,他才有這個想法、做法。迷惑顛倒的人,他不會去想到這個,只有想眼前。在過去古老的社會,大多數人都相信,因為古人有受過聖賢教育,讀聖賢書,讀孔子的書。現在相信的人愈來愈少,但是只要他頭腦冷靜一點思惟觀察,還是有人會相信。

  現在學科學的人多,迷信科學,都是以科學說的為準。科學要拿證據,沒有證據就不相信,這就是迷信科學。所以以前李炳南老居士講經提到這個事情,他就說了一個笑話,他說現在學科學的人都有要證據,有看到才要相信,沒看到的就不相信,認為那就沒有了。他就說了,他說:你有沒有爸爸?爸爸有看到的,這是有。你爸爸的爸爸,祖父,祖父也有看到,祖父也有。你祖父的爸爸,曾祖父,有看到嗎?祖父我出生就沒有看到,那就沒了。沒有曾祖父這說得通嗎?我們大家都知道這說不通。李炳南老居士舉這個例子,就是說這個世間沒有看到的事情太多太多了。你如果自己看到,有證據才相信這是事實,沒有看到的,沒有證據你就不相信,這是不符合實際。像剛才說的那個例子,你說你的曾祖父在你出生的時候就沒見過,就死了,你就說他是沒有的,這說得通嗎?說不通的,我們用推理也推理得出來。

  兩百年前,你如果跟人家說地球是圓的,也沒有人要相信,沒有證據。現在科學發達證實了,知道地球確實是圓的,說出事實真相。六道輪迴的狀況,現在科學技術還不能達到,還不能證實,如果有一天科學技術再升級,確實證實了,那時候你怎麼說?你不相信,你推翻六道輪迴的事實,如果以後科學證實,你怎麼說?所以決定不可以說:我沒有親眼見到的事情,我就不相信。這種信真正叫迷信,迷不是覺。

  聰明人可以推理,就是從理論上來推斷就可以證明這個事實的存在,所以佛經是跟我們講道理的,不是無理的。無理的當然我們可以不要接受,有理的你就要接受,因為那是事實,你可以去推理,有理論的依據。這個理說得通,事就存在;理如果講不通,當然這個事就是虛妄的,不是真的。所以聰明的人可以推理。

  相信有很多同修都有經驗,譬如我們去到一個生疏地方,從來都不曾去過,第一次去,突然覺得這個地方很熟悉,好像曾經來過,但是確確實實是這一生第一次來。甚至有的對於街道建築都能判斷得出來,從哪裡走到哪裡有看到什麼樣的建築物,確確實實是這一生第一次來,以前沒來過。我們常常出外去旅行,見到風景優美地方突然間好像有這個念頭,好像這個地方來過,很熟悉。這不是這一生,以佛經來說,過去生你就曾經來過這裡,甚至曾經住過這裡。如果沒有過去生,這種情形講不通,這一生第一次來,以前也不曾來過,為什麼會這麼熟悉,說不通的。如果有過去生,這就說得通,這一生沒有來過,但是過去生有來過,現在還有印象,這樣就講得通了。

  過去我們導師講經說到這件事情,在美國達拉斯,差不多一、二十年前,老同修蔡文雄居士(他也是台灣彰化人,很早就移民到美國。達拉斯的佛堂,建立佛教會,他也是原始的護法之一),他學佛就是從這裡相信人有過去世。他怎麼相信?他跟我們導師提起一件事情,他說他以前(當然是還沒有遇到我們導師以前,還沒有學佛以前),最初移民到美國,有一次(他是第一次到舊金山,最初到舊金山),有一天開車(外國的街道,我們如果去過美國就知道,不要說去美國,就算是在自己的國家,你如果不曾去過的地方,有時候也會開錯路會迷路,路不熟),他去舊金山開車迷路,開錯路了。他一直開一直開,開到一個小鄉鎮,就是開到另外一個小鎮,開到那裡的時候,他突然感覺到這個小市鎮好像很熟悉,他就告訴同車的人,車要怎麼開,這條路怎麼走,走到哪裡有什麼建築物。果然他看起來好像很熟,就一直跟人家報路,結果沒錯,確實就是這樣。但是他確確實實第一次到這個小鎮,以前沒有來過,這一生第一次來。所以他就感到很迷惑,為什麼有這種情形?我以前不曾來過,為什麼來到這裡覺得很熟悉,看到這些街道、建築物就知道怎麼走,走到哪裡有什麼標誌,怎麼轉,果然一走就沒有錯。

  以後在達拉斯遇到我們導師,接觸到佛法,向我們導師提起這件事情,我們導師就跟他說:你前世可能來舊金山,以前舊金山是世界各地的人都會來這裡淘金,所以叫做舊金山,那裡以前出產金子。你可能是前生來這裡淘金、挖黃金的工人,住在這裡,之後在這裡死,死後又來台灣投胎,投胎才又移民去美國。他想想很有道理,也唯一只有這樣才說得通,其他就沒有什麼理由,只有這個理由是正確的。蔡居士有很多人認識他,以後就開始學佛。他學佛的因緣就是從這裡來的,知道佛經說的六道輪迴,相信有六道輪迴。

  所以大家在一起有的自己想想,在旅行當中的遭遇,沒有來過,好像很熟悉,那是過去生來過,這一生不曾來過,但是過去生來過。如果沒有過去生,怎麼可能有這個現象?他們有好幾個人同時開車到那個小鎮,別人沒有這種現象,只有他有,這就是證明過去生中他曾在這個小鎮住過,所以住這裡還有印象在,印象就是經典說的落在第八識阿賴耶識裡面。

  在美國很流行催眠,催眠的手段,用催眠讓一個人說出他的前生。前生有從人道來投胎的,有從畜生道投胎來的,還有不是地球上的生物,還有外太空別的星球來的,到這裡來投胎。這種案例在美國已經有幾萬個,就是透過催眠讓一個人說出前生的情形,有一些透過媒體報導出來,報導的也有一、兩千條。我在剛出家那一年就有一篇報導,那個資料可能現在還有人蒐集,報紙有刊出來,刊出一個人說出他的前生這件事情。有一部分我們見到了,所以相信佛家講的六道輪迴確實是真的。

  我們確實知道有六道輪迴,我們就會想到來世怎麼辦?我們這一生死了以後,下一世怎麼辦?這一世時間很短促,縱然活上一百年,一百二十歲,一百二十年也是很快就過去了。所以中年以上,尤其六、七十歲的人相信都有這個感受,六、七十歲的人在這個世間活了六、七十年,回想孩提時代,想起來就好像昨天的事情一樣,有很多人有這種感受。年紀大的人想想以前孩童的時候,好幾十年前就好像才過去沒多久,怎麼就過幾十年了!所以人生確實是很短暫,不是很長。所以想想人生有什麼意思,為什麼要造惡業?為什麼要跟別人結怨?多想一想。

  與人為善,決定不跟人結惡緣。人家惡意對待我們,我們一定要回頭反省,不要一味的只是認為別人不對,這不一定。他惡意對我,為什麼不用惡意對別人?所以自己冷靜想想,心就能平靜下來,心平靜就生智慧。不是我們自己做得不好,就是言語說錯,或是無意當中得罪人,人家才會對我們不好的態度,尤其言語就是很容易得罪人,所以講話確實不簡單。孔老夫子教學四大科,第一科是德行,第二科就是言語,把言語排在第二科,可見言語的重要。所以別人對我們不好,可能是我們得罪別人,自己不知道,尤其在言語方面是最容易得罪人的。

  所以別人對我們不好,我們覺得那是應該的,我做了不善的因,應當要接受這個果報。事事都可以想到對方,這樣就好。如果事情都要推給別人,都要責怪別人,好像自己一點過失都沒有,這是重大的過失。縱然這一生沒有跟人結怨,大概前生,我們這一生沒有跟人家結怨,但是前生有跟人家結怨。我們學佛的人都相信有來生、有前世,這個怨我們承受,決定不報復,這個帳到這裡就了結了,一筆勾消。

  所以在生活中,忍讓比什麼都重要。特別是小事更加不可以計較,小事情不要計較,重大的侮辱都不計較,何況是小事!一定要用智慧、要用慈悲去化解,人沒有不受感化的。不能感化人,這是我們自己的德行功夫不夠,我們的智慧不夠。在中國歷史上,諸位都知道堯、舜、禹、湯,古代的大聖人,舜王你看他家庭的處境,他的父親、繼母,他繼母生的弟弟,家庭環境我們今天看到是惡劣到極處,他能忍。他最大的一個優點就是不見別人的過失,只想自己的過失,所以他能成為世間的大聖大賢,原因就在此地。所以到最後能夠感動他的父母,能夠感動他的鄰里鄉黨,親戚朋友都受到他的感化,最後感動了國王,堯王聽到這一樁事情召見他,把王位讓給他,把兩個女兒嫁給他,他繼承王位。在中國二十四孝,他擺在第一個。

  他為什麼有這麼大的能力?沒有別的,就是自己會反省,一切過失歸自己,一切善利歸別人,這是我們要學習的。六祖惠能大師講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誰做到了?舜做到了,我們想想對不對?六祖惠能大師他本人也做到了,我們在《六祖壇經》上看到,他老人家處事待人接物多麼謙虛,一絲毫我慢的態度都沒有。我們要學佛,從哪裡學起?這些人都是我們的模範,就是從這裡學起,在所有教誨裡面是最重要的,這條在所有經教裡面是最重要的一條。

  我們在《金剛經》上讀過,佛教菩薩修學的六個綱領,布施跟忍辱講得最多,第一個講布施,再來就是講忍辱,這兩樣講最多,換句話說,佛對於這兩條綱領最重視。布施是教你放下。忍辱是成功、失敗的關鍵,能忍,你就有成就;不能忍,你就不能成就,所以說「一切法得成於忍」,這個一切法是包括世間法、出世間法。世出世間法能不能有成就,關鍵在忍耐,大忍有大成就,小忍有小成就,不忍就不能成就,這樁事情我們多想想。

  古今中外居於領導地位的人,就是一個團體領導的人,他要選擇助手、幫手,選擇幹部,第一個條件是什麼?忍耐。這個人是不是能忍耐?忍耐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條件。如果這個人有才華,他辦事很有能力,但是沒有耐心,凡事不能忍耐,雖然有才華也沒有用處,再聰明、再有才華也不能夠擔任重大的責任。為什麼?沒有耐心,做兩天就不做了,就想要走,像這樣的人再有才華,也無法用他。如果才華欠缺一點,不是很有才能,但是他能忍辱、忍耐,他可以忍,他如果有這個條件,這個人就可以擔當大任,可以將大的責任交待給他。才華欠缺一點沒有關係,你自己如果沒有能力,比較不足,他也是可以找一些有才能的人給他當參謀,來幫助他,來協助他,一樣能夠成就。能忍耐的人頭腦清楚,不迷糊,他心思不亂,不迷不亂就有智慧,就能夠做決斷。多聽一些人的意見,他就曉得那個意見將來會產生什麼樣的後果,他可以選擇,他做最後決斷。在歷史上這個例子太多太多了。

  所以這一句的教訓我們要特別重視,希望同修要記住,記人之善,不記人之惡,成就自己的大德、大行。記人之恩,不記人之怨,人家對我有怨、有不善,一筆勾消,絕不存在心上。別人的善要記住,別人對我們的恩德不能忘記,知恩報恩。別人有過、有不善,要知道人雖然有過,人是會改過的、會改變的,所謂浪子回頭金不換。古人教我們「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縱然他有惡,他如果真正改過遷善,可能他的成就超過我們,我們還比不上人家,怎麼可以輕視!

  我們看看世出世間的聖賢,他們的胸懷光明磊落,從哪裡修的?就是從這裡修。一個人心地純善,沒有惡,遇到惡人、惡事、惡環境,不放在心上,心上沒有;善人、善事、順境,常常放在心上,你說他這一生過得多幸福、多美滿!沒有智慧的人,好事不放在心上,壞事一天到晚記在心裡,你看這個人生活多痛苦,連晚上睡覺都做惡夢,你說誰找來的?自己找的,自作自受,不是別人給他的。

  吉凶禍福在於我們自己一念之間,一念純正,我們一生幸福,一生得美滿;一念不善,一生過得非常辛苦。《感應篇》裡面給我們細細說明這些道理與事實真相,就是要幫助我們拔除心裡面的三毒煩惱,讓我們達到無貪、無瞋、無痴。儒家、道家、佛家三教所說的完全相同,正是古人所講的「英雄所見,大略相同」,一樣是英雄,他的見地、他的看法大概都差不多。

  佛稱這個叫三毒,我們現在的話叫病毒,這是最嚴重的病毒,就是貪瞋痴。不但能殺害我們的生命,我們身體多病、不健康、短壽,這個事還是小事,傷害我們的法身慧命,這個是大事,這事情就大了!為什麼我們墮落在輪迴裡面,無量劫來都沒有脫出這個輪迴?論其根本的原因,就是三毒煩惱沒有洗乾淨。三毒煩惱使我們在六道裡面一直輪迴一直輪迴,不能脫離,障礙我們的法身慧命,殺害我們的法身慧命,所以這個事情才是最大的事情。

  我們每一位同修,無論你生長在什麼地方,你現在生活環境如何,只要你有緣聽到佛法,聽到一尊佛菩薩名號,你的緣分就不淺。佛在經上告訴我們,無量劫來所種的善根,你才有機緣聽到佛的名號、見到佛像、見到經書,這是說明我們學佛不是這一生才開始學的。我們這一生才開始學,怎麼可能有這麼深厚的善根?善根不是短時間培養的,生生世世無量劫很長的時間培養來的。由此可知,我們在無量劫以前就曾經遇到佛法,不是現在這一生才遇到的。曾經修學過佛法,為什麼不能成就?修那麼久,修到今天還是在六道輪迴,這基本的原因就是我們三毒煩惱沒有斷乾淨。《感應篇》上這幾句話,實在講就是教給我們斷三毒煩惱下手之處。要怎麼斷三毒煩惱?就是從這裡來修,我們要留意。

  「推多取少」,這在儒家講是節儉、斷貪。孔老夫子的德行,諸位曉得《論語》上弟子們對夫子的讚歎,說「溫、良、恭、儉、讓」。孔子在中國被尊稱為「萬世師表」。「師」就是我們的模範,是我們的典型,這個模範在哪裡?就是這五個字。他一生為人溫厚、善良、恭敬、節儉、忍讓,他代表中國人的美德。所以生活一定是節儉,能省則省,我們能夠節省一分錢,就可以多幫助別人一分,念念當中想到幫助社會、幫助眾生,自己生活過得去就好了。

  「受辱不怨」,這個忍辱尤其重要。「推多取少」,諸位想想就是布施,幫助你斷煩惱,斷貪的煩惱,所以給別人比較多,自己比較少,這是斷貪。忍辱就是斷瞋恚。所以「忍」這個字,佛教誡眾生是列為最重要的一個科目,我們在大乘經上看到,佛能忍。

  它末後引用一段話,《涅槃經》上講的,《涅槃經》上有這一段經文。它說佛陀在世的時候,曾經有一個人讚歎佛是大福德相。確實佛真是相貌莊嚴,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一樁事情,佛在經上也講得很清楚,佛為什麼要示現相好?經上告訴我們,菩薩成佛,也就是菩薩修行修到智慧、福德圓滿了,智慧、福德圓滿並不代表你的相貌圓滿,相貌是屬於因果。所以菩薩證得無上菩提之後,還要用一百劫的時間專門修相好,修福。一百劫是很長的一個時間,修相好。為什麼要修相好?為了度眾生。眾生著相,只看外表,外表不能給人信服,眾生就不肯接受教誨。所以佛要用一百劫的時間專門去修相好,那就是種善因得善果。但是要曉得他那個善因善果不是為自己,是為眾生。

  三十二相,大家知道有廣長舌相,廣長舌相是什麼因?不妄語。口四種業做得很圓滿,不妄語、不惡口、不兩舌、不綺語,所以佛的舌頭伸出來可以把整個臉都蓋住,我們沒有能力。佛經上講你的舌頭伸出來可以舔到鼻子,就是你有三世沒有打過妄語,你才有這個好相。所以佛舌頭伸出來,整個臉都蓋住了,大家沒有話說了,佛的語誠實,絕對沒有妄語。妄語絕對不會有這個相,這大家信了。所以佛修一切都是為眾生。

  這個人稱讚佛是大福德相,別人就問,何以見得?怎麼說他是大福德相?他就說了幾樁事情。他說世尊年志俱盛,年齡三、四十歲,少壯氣盛,但是他顯得非常溫和,一絲毫粗暴態度都沒有。你打他,他沒有瞋恚;你罵他,他不發脾氣,這不是大福德相是什麼?佛的三十二相我們學不到,那不是一下能學到的。但是這個講法,我們可以學習,溫文儒雅,和藹可親。

  受辱不但沒有報復,連報復的念頭都沒有,這是大德,這是真正的福德相。我們如果遇到這些事情,要隨順佛的教誨,決定不可以隨順自己的煩惱,若隨順自己的煩惱,麻煩就來了。隨順佛陀的教誨,正是勘驗我們自己的福德有無,自己有福德就心平氣和;如果自己心裡面還有一念瞋恚的念頭,一念不高興的念頭,自己立刻就要覺察到福薄,沒福,沒有福報,不但不能幫助人,度自己也沒辦法。

  佛教導我們「福慧雙修」,把福放在前面,慧擺在第二,這個排列順序用意就很深。中國古人常講「福至心靈」,也是把福擺在前面,一個人福報現前了,人突然就聰明,智慧就開了,這是說明福跟慧是一不是二。智慧開了一定知道再去修福,福報現前的人一定就聰明了。由此可知,我們是既沒有福又沒有慧,無福無慧還不肯修,那怎麼能成就!怎麼個修法?方法太多太多了,三教聖人教導我們的方法,真是如佛家所講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只要你掌握到一個法門,你就成功。但是你要真修,不是真修不行。

  這一段文末後最後的一小節引用鄭暄的話,他也是教給我們入門的方法。他這個話說得很有趣味,他說「默默默,無限神仙從此得」,默是沈默。這個話怎麼講?我們就聽不懂,我們換句話說,大家比較能了解。「默」這個字就是少開口,話說少一點。你看我們念佛堂寫個「禁語、止語」,或者「少說一句話,多念一句佛」。你能夠止語,你就會作神仙了,你們想想這個話有沒有意思?我們凡人做不了神仙,廢話太多了,話說得太多,都說一些廢話,沒用的話說太多,廢話說多怎麼能成得了神仙?心定不下來。這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少說話。古人教我們說少一點,多聽一些,少說多聽。現在給諸位說,不但要少說,也要少聽,最好不聽,為什麼?所聽到的東西全是煩惱,增長你的妄想無明,增長你的分別執著,現在的東西不能聽、不能看。

  四大天王教導我們,西方廣目天王,廣目教我們多看,廣就是寬,要多去看。北方多聞天王教我們要多聽,多聽一些。那個多看多聽,諸位要曉得不是我們現前這個階段。我們現前的階段學什麼人?學東方天王,學南方天王,他們兩個人教我們,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持國天王教我們什麼?教我們負責盡職。這兩句話要是往深處去看,就是盡孝盡忠,你們想想對不對?「忠孝」在前面講過,東方天王教給我們,我們在本位上把自己的本位工作做到盡善盡美,這就是盡忠盡孝,盡自己的本分。人人把自己崗位的工作做好,社會自然安定繁榮,世界一定和平,各人把各人自己本位的工作做好就行了。

  南方增長天王就是教我們要求進步,儒家講「日新又新」,佛法講的「精進」。學問要有進步,德行要有進步,才藝要有進步,乃至於我們生活水平也要有進步,樣樣都有進步,所以佛法不是守舊的。不是說佛法都不進步,這是錯誤的,如果不進步,佛說精進就沒有意義。佛跟我們說精進,就是不斷要提升才會進步,進就是進步,如果沒有提升怎麼會進步?

  所以我們導師這麼多年來到處勉勵同學,告訴我們佛法一定是要現代化跟本土化,這兩句話實在講,佛法本來就是如此。兩千年前,漢武帝禮請印度高僧摩騰、竺法蘭兩位高僧到中國來,將梵文佛經帶來中國翻譯,建立寺院道場,立刻就中國化了。穿的衣服,穿中國的海青,穿中國人衣服,飲食起居完全隨順中國化。建立道場是建立中國古代宮殿式的,也是中國化,沒有把印度那一套搬到中國來。所以古時候的高僧大德,他們就懂得佛法要普遍去弘揚,一定要現代化跟本土化,所以中國人才會歡迎、才會接受。造佛的佛像也是像中國人的面孔,中國人看到就很親切。所以佛法到哪一個國家、哪一個地區,就是要現代化、要本土化。

  像現在我們導師去澳洲建道場,他就沒有建宮殿式的,現在在圖文巴買天主教堂,外面都沒有改,裡面擺佛像。當地的人澳洲人看到,他就不會排斥,就會接受,外面的形態就是他們本地的。所以佛法要去那裡生根,要去那裡弘揚,能夠讓當地的人歡喜接受,這點非常重要,除非你不要度當地的人。所以這個一定要知道,本土化、現代化,佛陀教育才能在每一個地區發揚光大。

  佛陀對我們的教誨,我們要懂得。佛沈默寡言,沒有廢話,除非有人提出問題向他請教,他會給你解答。你不問,他就不說。你要不問,見到佛陀,佛一句話都沒有,心多清淨!在這個情形之下,不說就是說,不教就是教,教你什麼?教你不必要的話,我們就不要說,教這個。

  《感應篇》註解剛才那句話,「默默默」說了三個默,從此作神仙。第二個他又說三個字,他講「饒饒饒」,饒就是饒恕的饒,「饒饒饒,千災萬禍一時消」,饒就是饒恕,原諒別人的意思;饒就是不要跟別人計較,別人如果有什麼過失、不對,有對不起我們的,我們也不要跟他計較,這樣災禍就不至於發生。這個災禍就是衝突,兩方面起衝突,你如果可以饒恕別人,矛盾衝突就沒有了,從內心徹底把它消除。第三個講忍,「忍忍忍」他說了三個忍字,「債主怨家從此隱」。我們生生世世跟一切眾生結了多少恩怨債務,我們現在說冤親債主,生生世世糾纏不清,如果不能夠忍,這些麻煩、這些障難決定避免不了。最後一個他說休,休就是休息的休,「休休休」,休就是放下。

  所以他教給我們這四個方法:沈默、饒恕、忍讓、放下,這都是拔除三毒煩惱下手的功夫,說得好!我們真正體會到了,真正能夠這樣修學,道業才能成就。說到「道業」,其實是太高了,我們也不懂什麼叫道業。我們說親切點,說淺近一點,就是你現在的生活可以得到幸福美滿,不但精神生活能得到,物質生活也能得到。你求功名、求富貴,這都是好方法,正當的方法。如理如法,你所得到的,才是真實的福報。如果不合理(違背情理)、不如法,縱然得到,那就叫造業,眼前雖然貪到一點小便宜,後果不堪設想,有報應的。如理如法而求得的,這是你應當享受的,這個道理我們都要懂。後面一句說:

  【受寵若驚。】

  這是無貪、無瞋,這句是無痴。所以合前面兩句,貪瞋痴,這是無貪、無瞋、無痴三善根。世間所有一切善法,就是從這三善根所產生的。這句話意思很深,很不容易體會。

  榮寵,現在人講榮譽、光榮,別人加給我們的光榮、榮譽,我們自己要想一想,別人給我們這個光榮,我們該不該得?我們自己要反省、要檢討。如果不應該得而得到的,就是人家讚歎你,給你一個很好名聲,自己要反省:我是不是有這個條件接受這樣的讚歎?如果不應該得到這個讚歎,這樣的榮譽得到的時候,決定不是好事情。所以老子所說的「福兮禍所伏」,這個話講得非常有道理,福跟禍,福如果反過來就變成禍,禍反過來就變成福,福跟禍是互相依伏的。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即使我們應該得到的名譽,得到了也應該要盡量謙虛,否則的話也會惹來禍害。什麼禍害?諸位如果冷靜觀察你不難見到,你現在出名了,人家讚歎你,旁邊就跟著一些嫉妒障礙的人來了,嫉妒障礙的事情就太多了。你做好事,你是好人,社會各地方給你表揚,但是還有很多人看到心裡不舒服,尤其是我們這個時代。古時候的人心地比較厚道、比較忠厚,換句話說,嫉妒別人的人比較少一點,有是有,比較少。現代的人已經完全沒有緣分接受到聖賢的教育,他從小所見到、所聽到、所學習到的,都是在爭名逐利,看到別人的榮寵,他看得過嗎?所以現在這個世間做好事很難很難。做好事,受人毀謗,受人侮辱,他還可以存在;做好事如果常常受人讚歎、讚揚,恐怕他就不能長久了。你想想看現在是不是這樣的社會?

  所以這一句話我們今天看到了,感觸尤其是深,我們要懂道理。理明白之後,就曉得我們應該怎樣做,無論做什麼好事,愈是大的好事,姿勢愈要低,愈低愈好。做好事不讓人知道愈好。《感應篇》給我們講的積陰德,陰德就是做好事不必讓人知道,讓人知道的已經不是好事了。可是今天媒體資訊很發達,做一點好事,新聞記者報導表揚你,別人看到生嫉妒障礙來找麻煩,這些事情我們有沒有想過?

  壞事決定不能做,好事應當要做。做好事最重要的一樁事情,決不求果報。如果有希求福報的心,不但福得不到,反過來災禍來了,古時候有,現在更多。這樣說起來,好事是不是要做?是不是還要做?給諸位說,好事是應該要做,一定要做。為誰做?不是為我們自己做,不是為了我自己要出名,自己要得到什麼利益來做。為誰做?為社會做、為眾生做,希求社會安定、世界和平,決定不是為自己做,這個一定要知道。這是我們在現前這個社會要做好事,要用什麼態度來做?就是要低姿態,我們姿勢愈低愈好,這樣就能減少嫉妒障礙。嫉妒障礙完全都沒有是不可能,能減少一點,能減到最低,這就算很好了。

  這就是「受寵若驚」,我們要是受到榮寵,要知道註解裡面有講「祿位尊榮,而守以卑者貴」,祿位尊榮就是你官做得很大、地位很高,愈是高官厚爵愈要謙卑,不敢在人上頭,自卑而尊人,這樣你才是真正的貴人,你的富貴不會失去。這些教誨是真實教誨。「人眾兵強,而守以畏者勝」,這是講國家的軍備武力雖然非常強大,但是要常常懷有畏懼之心,心要存恐懼之心,不能自滿自大,這是真正的勝利。如果以強大處處欺負別人、處處壓別人,到最後就會毀滅,所謂是驕兵必敗,這在歷史上我們看得太多了,現實這個世間我們也看得很清楚、很明白。下面說「聰明睿智,而守以愚者益。博聞多記,而守以淺者廣」。周公教伯禽這六樁事情,金玉良言,這是「受寵若驚」的落實,真正懂得怎樣處事待人接物,怎樣保全自己的功名富貴,值得我們學習。

  我們弘法利生決定不為自己,為一切眾生,為整個世界和平幸福。諸位要曉得,一個國家富強,周邊國家不富強,中國古話常常講「一家飽暖千家怨」,這是事實真相。大家都好,我們這個好是真的。我們一個人好,別人都不好,災難就來了,你是眾人之敵,遭人嫉妒瞋恨,你怎麼會有好日子過!所以要幫助一切不同的族群,幫助一切不同的宗教,幫助世間一切苦難的人,大家才會有真正幸福美滿的生活,這是古聖先賢教導我們的,這才是真正的積德累功。這集的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這裡,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