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太上感應篇  (第一集)  2002/7/18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9-003-0001

  諸位觀眾,大家好!最近有些同修,希望悟道將《太上感應篇》用台語做個簡單的報告。這個《太上感應篇》的報告,還是根據我們導師上淨下空老和尚,他過去在新加坡淨宗學會的早餐開示,從這裡面節錄出來,就是將開示的重點,以台語來為大家做個簡單的報告,提供大家做參考。雖說簡單,當然我們還是將經文從頭到尾完整的介紹,只是在內容方面,採取重點的介紹。

  講到《太上感應篇》,我們佛門裡面有很多學佛的人當然比較生疏,因為我們學佛,當然一定是讀佛經、看佛經、誦佛經。《太上感應篇》是道家的經典,當然學佛的人就比較少看,有的人根本沒有看過,甚至不曾聽過。但是這門課程實在講非常重要,這是我們淨土宗第十三代祖師印光大師,在世時一生盡力提倡的。在清末民初,印光大師特別提倡這個法門。清朝末年的時候,印光大師住在普陀山,就是中國浙江普陀山,當時定海縣的知縣(清朝時稱縣長為知縣),定海知縣到山上禮請印光大師到定海縣來講經弘法,大師因為家鄉的口音很重,他是山西人,當時語言上有隔閡,口音重,講經時一般人比較聽不清楚,所以他就派了一位法師到定海縣去講經,請這位法師去講《文昌帝君陰騭文》。

  我們在文獻上看到這些資料,都感到非常驚訝,當時地方上的長官請法師講經,法師不講佛經,去講道教的經典。尤其一生不但提倡《太上感應篇》,大師還提倡《了凡四訓》,與《感應篇》、《文昌帝君陰騭文》,這三本書印了很多出來流通。所以一直到現在,很多人對祖師的作法有批評,很多人批評說:「佛門的出家人不講佛經,怎麼說道家的經典?」但是我們要知道,一代祖師這樣的作法,一定有他的道理,一般人不了解、批評,這都是凡夫知見。

  在佛法裡面,很多同修都知道有這麼一句話,「圓人說法,無法不圓」,就是說一個圓融通達的人講經說法,不管說什麼法都圓融,也可以說不管講什麼經都是佛經。不但是道教的經典,包括天主教的經典、基督教的經典、回教的經典,其他宗教的經典,如果是一位通達圓融佛法的人來講,這個經典也都變成佛法。最明顯的,就是淨宗九祖蕅益大師,他有註解《四書》,《四書》是儒家的經典,我們看他的註解,《四書》經過大師的註解,我們一看都是佛經,都跟佛經相通,圓融無礙,這就是「圓人說法,無法不圓」。另外一句話說「哪一法不是佛法」,就是宇宙萬法,哪一樣不是佛法!我們想想這兩句話是什麼意思。

  實在講,世間法跟佛法從哪裡分?不是從外面分,是從我們心上分,這個法沒有什麼世間法、出世間法,沒有,是從你的心上分。如果你的心有妄想分別執著,那就叫世間法,如果有妄想分別執著,縱然你學《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方廣佛華嚴經》也變成世間法,為什麼?出不了三界。如果離開妄想分別執著,給諸位說,所有一切法都能夠了生死、出三界,所以哪一法不是佛法!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這就是這裡頭一個有分別執著,一個沒有分別執著。有分別、有執著,法法都有障礙;離開分別執著,萬法圓融。所以要知道,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一個法性,《華嚴》上講一個法身,「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這句話諸位也聽得很熟。既然共同一法身,你想想看哪一法不是佛法,隨便你拿一樣東西都是佛法,《感應篇》怎麼能例外!也是佛法。

  何況《感應篇》、《陰騭文》自始至終,每一句、每一字都是在發揚五戒十善。五戒十善在佛家來說是根本法,學佛最基本的,離開五戒十善,這個人就行邪道了。無論你修學哪個法門,無論你是初學還是老修,你要是離開五戒十善就錯了,就是邪道,這哪裡叫佛法!五戒十善要講得圓滿,實在講,《感應篇》跟《陰騭文》是很好的補充教材,補充《十善業道經》,等於可以做五戒十善的註解說明。

  尤其是我們現前這個階段,印光法師非常清楚,這個世間有動亂、有災難。我們看這個世界災難頻繁,全世界天天有,我們每天看電視、看報紙,大大小小的災難,現在媒體很發達,所以我們大家都知道這個消息,災難很多、很頻繁,以後還有很大的災難,這也是大家心裡有數。世間有動亂、有災難,想挽救這個災難只有一個方法,就是要喚醒一切眾生真正覺悟,要把眾生喚醒。如何喚醒?讓大家知道斷惡修善,這個災難縱然不能完全化解,也能減至最輕,災難的時間也能縮短,這是肯定做得到的。

  台灣的同修,很多人很關心現前世界上的動亂及災難(這個情形,這是肯定的),當然也關心台灣這個地區是不是會有大的災難。台灣人造的罪業很重,實際上是從最近一、二十年開始,這一、二十年到現在造的罪業,可以說是很重很重。如果你再看二十年前,那時候的台灣人很規矩、很守法。如果再退到三十年前,三、四十年前,台灣的風氣可以說是東南亞最好的,那時候的外國人來看,台灣的治安最好,那時候的人心淳厚善良,這是在三、四十年前的台灣人,跟今日的台灣人就不同了。今日的台灣人造的罪業很重,也就是最近這一、二十年,社會風氣完全變了,現在很多人,尤其年輕人,動不動一看不順眼,就將人殺死、害死,放火,種種的很多。在以前的時代,殺人是因為很大的冤仇,才會發生這個事情。在這個時代,沒有什麼理由就將一個人殺死,在我們看來是很可怕的,非常可怕!說明此時的人心已經失去理智,人沒有理性,這是造業來的。

  縱然台灣人造罪業,造罪業的時間還不算太長,就在這一、二十年。造罪業的人當然有,但是也有修善的,修善的人也有,何況台灣念佛的人很多,善心的人也很多,所以縱然有劫難,不會太大。如果與日本人比較,日本人造的罪業就比我們重,可以說是非常非常之重,將來在這個大難當中所受的果報,超過台灣十倍都不止。我們從感應這個道理上講,種善因得善果,造惡因一定得惡報,這是感應的真理。所以印祖極力提倡這三本書,這是真實智慧,挽救世界的劫難。他老人家一生提倡,真正懂得的人並不多,印祖往生了,能夠繼續發揚光大的更少。

  過去我們導師淨空上人到香港講經,那次是住在中華佛教圖書館,以及壽冶老和尚的道場(壽冶老和尚在前年往生,九十七歲往生),在光明講堂。在這兩個地方的圖書館,他就看到以前印光大師的弘化社,所出版的一些善書書籍,那個地方蒐集得很多。我們跟印祖也有很密切的關係,我們導師是向李炳南老居士學習,李老居士是跟印祖學淨土,是印祖的學生,因此導師對於印祖的教誨,對弘化社出版的書,自然就有一份很深的感情。

  圖書館裡面所收藏弘化社的書籍,導師全部都看過,發現有三種書,印祖一生印得最多,就是《太上感應篇》、《安士全書》、《了凡四訓》。《安士全書》就是清朝周安士居士註解《文昌帝君陰騭文》,這本書的分量相當大。還有《了凡四訓》,弘化社印得最多,經本也印得最好、最精美。中華佛教圖書館收藏的也不少,當時導師就帶了一份回台灣印。翻到後面版權頁一看,這三種書每一版的數量,最少的是一萬冊,數量多的是五萬冊。印了多少版?幾十版,不是印一版、兩版,是好幾十版。一版最少一萬冊,多的有五萬冊,大略的估計一下,這三種書的數量,印祖一生大概印超過三百萬冊,這使我們非常驚訝。弘化社印其他的經書,每一版都是一千本、兩千本,佛門裡的大乘經典,一版都是印一千、兩千本,為什麼這三種書印這麼多?這就引起我們的注意。冷靜思惟,印祖的苦心是要挽救這個世間災難,救這個劫難,這三本書是針對當前世間造業的現象。

  我們同修也有很多人在各個地區的書店,看到很多年前就已經在賣的《西方古老的預言》,在二十年前我們就曾經見過。這是西方人的預言,古時候的預言,到公元兩千年這個當中是世界末日,這個意思就是說有很大的災難。外國人信宗教,說上帝處罰世人,我們在很多電線桿上常看到,基督教都印著標語出來貼,「世界末日到了,上帝要降下來懲罰世間人」,我們最近也常常看到這個標語,這都是根據西方的預言。這個講法,我們也不能說完全沒有這種事情,因為預言,當然不是一定很正確、很準確,只是可以讓我們做個參考,但是我們要是從因果方面來看,這是絕對沒有錯誤的。如果這個世間人,修善的人多,造惡的人少,我們就知道這個災難很少,福報比較大。如果造惡的人多,修善的人少,我們也能肯定災難會比較多,這是肯定的。所以預言我們做參考,預言所講的,對照我們現在的人心,多數的人,如果很多人都造惡,惡比較多,當然必定有災難,這是從因果上來看,這不是迷信,這是事實。所以要來改造、改變,印祖提倡這三本書,勸人斷惡修善,改造命運,小從我們個人,到一個家庭、一個社會、一個國家,乃至全世界,所以《了凡四訓》跟《感應篇》這些書籍裡面,有挽救的方法。外國人只提出劫難,也沒有提出具體挽救的辦法。

  西方預言裡面還有一種叫《聖經密碼》,比那些預言還要高明,高明在哪裡?這裡面最後的結論歸到人心,如果人心能回頭,人心能向善,這個劫難可以化解。但是也只有籠統說了這句話,至於怎麼回頭?怎樣斷惡修善?沒有具體的說明。所以這些書籍,遠遠不如這三種東西,《感應篇》、《安士全書》、《了凡四訓》,這三本很具體、很明白為我們說明,有理論、有方法,都說得很透徹,教我們如何做才能挽救災難。

  實在講,我們覺悟遲了點,也是這個世界的眾生福報差了點。為什麼覺悟太遲?其他國家地區的眾生福報比較差?就是我們沒有把這幾種書翻成外國文字流通到全世界,目前只有這一種,就是《了凡四訓》,王警官發心翻成英文,流通到世界各地。最近在澳洲圖文巴淨宗學院,悟琳法師她是美國人,跟其他幾位法師共同翻譯,翻譯《認識佛教》以及《了凡四訓》,集體翻譯,將導師講的《了凡四訓》,重要的部分翻成英文,目前有英文的VCD、英文的書籍流通。其他兩種《安士全書》與《感應篇》還沒有做出來。如果《了凡四訓》可以流通,就已經算很好了。但是全世界的文字也很多,當然目前英文比較普遍,其他還有法文、德文、西班牙文,如果能翻成愈多種的語言文字來流通是愈好,希望全世界的人都能夠接觸,都能明瞭如何斷惡修善,才能消災免難、安定社會,達到世界和平,這是我們目前要做的。

  印祖用這三樣東西來彌補,也是補充我們持戒這方面的不足。因為印祖也知道,在我們當前這個時代,講經的還有,講戒的已經沒有了。戒律沒有人說明講解,實在講,我們去受戒,也不知道要如何做,做得對不對也不知道,因此雖然受戒,不知道要如何持戒,得不到效果,所以印祖也用這三本書來代替戒律。戒律基本的精神就是教我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是戒律基本的原則與精神。因為戒律有兩大類,一個止持,一個作持,「止」就是禁止,哪些方面不可以做,這就是止持;「作持」就是凡是利益眾生的,一定要去做,這方面的戒律就是作持。我們對這個不了解,不知道如何做,收不到效果,所以印祖就用這三本書來補充戒律。

  祖師大德也常常教我們持戒念佛,我們這個念佛法門,有很多的祖師大德提倡持戒念佛。念佛不持戒、不行善,不能往生,古人所說的「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所以最重要的是善心、善語、善行,《感應篇》最後的結論,也是結論到此地。你的心善、行善、語善,《感應篇》裡面說善神保佑你,在淨宗裡面說,你念佛才能決定往生。所以我們念佛的人也要重視《感應篇》、《安士全書》、《了凡四訓》這三本書,尤其這是我們淨宗十三祖印光大師提倡的。印光大師就是念佛求生淨土,大勢至菩薩化身再來的,一生提倡這三本書,當然有他很深的道理,我們要留意。

  《太上感應篇》這篇文章不算太長,我們讀本文並不是很長,只有一千三百多字。題目叫「太上感應篇」。「太上」這兩個字是尊稱,含義很深。佛菩薩為我們講經說法,完全是自性的流露,所以不是某個人講的,如果我們以為佛經是釋迦牟尼佛所講的,那就錯了。我們在許多經論裡面看到,佛自己說他一生沒有講過經,他一生沒有說過一個字,這個話是真話,不是謙虛,也不是隨便說說而已。凡夫執著有我,所以說法,有我說的、你說的、他說的。諸佛菩薩無我,《金剛經》上說得很清楚,不但是「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連念頭都沒有,所謂是「無我見、無人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見是見解、念頭,不但不著相,念頭都沒有。他是從哪裡說的?真性的流露。真性不是別人的真性,是我們自己的真性,這個道理一定要懂,自性的流露,這是真實的。如果從意識心,意識是個人的,那個話就靠不住了。

  出世間的大聖,佛法裡面常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世間也有大聖,這些人沒有見性,佛有方便語,說世間聖人沒有見性,這是方便語。說真實話,大乘經論裡面講得很多,諸佛如來應化在世間,隨類化身、隨機說法,怎麼知道哪個不是諸佛菩薩化身來的!從前有人講孔子是童儒菩薩化身的,有人問這個話,我們依照祖師答覆的慣例,不能說肯否。因為你如果說他是菩薩,要有根據,這也不能隨便說,你要有根據。你說他不是菩薩,從理論上來講,佛菩薩應化在世間很多,不是沒有,很多,這也不是不可能。如果真正契入境界,實在講,一切眾生哪個不是佛!哪個不是菩薩!人人都是佛菩薩,哪個不是如來!這是講真的,真實話。

  此地題目也是如此,本文也是如此,一開端冠上「太上」兩個字,我們學佛的同修就應該懂得,加上這兩個字是自性的流露,性德是至高無上。換句話說,我們能夠理解,能夠奉行,就是順著性德。順性德這是真善,違背性德這才叫惡,這是善惡最高的標準,是善惡絕對的標準。這兩個字放在此地,讓我們要警覺,不可以疏忽,用意在此地。

  底下「感」跟「應」,古人有個比喻,「感」好比是種植,「應」好比是開花結果,用這兩個字作為這篇文章的名稱,就說明了有感必定有應。這是什麼道理?感應都是依自性而起的,自性遍一切處、遍一切時。我們今天講時間與空間,在自性裡面是不分的,時空是一片的,所以有感必有應。在我們一個人的身體上,所謂「牽一髮而動全身」,一根頭髮在我們的身體裡覺得微不足道,但是那根頭髮被拔起來的時候,全身都被牽動了。所以你動一根頭髮,這是感;全身被牽動,不舒服,那就是應。由此可知,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不要以為這是小事,這個無所謂,再微弱的念頭,都能夠振動虛空法界,我們不曉得,迷失了。就像我們身上這根汗毛一樣,汗毛豎立起來時,全身都能感覺到,這個大家知道,這是我們的身體。但是你不了解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自己的清淨法身,是一體,正因為它是一體,所以感應就不可思議,有感必應,隨感隨應。

  感應也可以說之為因果的關係,眾生有感是因,諸佛菩薩、天龍鬼神他就有應。了解這個道理,了解這個事實真相,你才懂得古德所說的「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個比喻的意思很深,告訴我們種善因一定得善果,你種的是惡因,必定免不了惡報。一切眾生無始劫以來,所造作的善因少、惡因多,所以我們在這一生當中,諸位如果冷靜的思惟、細心的觀察,在我們周邊的惡緣多、善緣少。善緣促進我們的道業,促進我們的善行;惡緣增長我們的惡念,增長我們的惡行,將來有什麼樣的果報,自己就很清楚、很明白了。這都是感應的道理。古人常說「天網恢恢,疏而不漏」,這兩句話也是講感應之理,這是真理,是事實真相。這一篇文字的總綱領,就是前面這四句:

  【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向下的文字,都是這四句話的發明,就是這四句話的詳細說明而已。我們學習抓到這四句綱領,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與性德相不相應?與性德相應的,我們可以這麼想,可以這麼做;如果與性德相違背的,我們知道不能這樣想,不能這樣做。

  佛在一切經論裡面教誡我們,特別是末法的眾生,想要成就道業,第一個條件就是要親近善友,把這個排在第一,小乘經裡面也不例外。我們過去講過《阿難問事佛吉凶經》,佛在這部經上第一句話也是教我們「親近明師」,明師就是大乘經上講的善友、善知識。因為六道凡夫性識不定,這是《地藏經》上講的話,也就是俗話裡面講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句話的意思,說明我們凡夫決定受環境的影響、受外界的影響,我們還做不到「境隨心轉」,實在講,我們是「心隨境轉」,環境對我們現前就太重要了。

  古來的祖師大德,真正有修行的人,有定慧的功夫,他能轉境界,不會隨境界轉。但是他教學生、教徒弟依舊要選擇環境,為什麼?這些人是凡夫,轉不了境界,決定受外境的影響,那就不能不選擇環境。而在選擇修學環境時,善友是第一個條件。你能夠常常親近善知識、親近好老師、親近好的同參道友,對於你的道業決定有幫助。

  我們在《高僧傳》裡面看到,在《居士傳》裡面看到,古來這些大德親近善友,有的十幾年,二、三十年,還有一生都不離開的。他學成了,可以離開了,為什麼還不離開?無非是給後學做榜樣。守在老師的身邊,給老師當助教,接引後來的同學,到老師往生圓寂了,他才離開去教化一方,我們看古來祖師大德,這種作法的人相當多,也是將世尊的教誨真正落實了。除非是緣不足,因緣不具足那就另當別論,但是也必須自己的道業真正有成就才能離開。

  什麼叫做成就?在佛法裡面也有標準,從智慧解門來講,你有能力辨別真妄、邪正、是非、善惡、利害,確實有能力辨認。第二個條件是你有定功,不會受外境的干擾,也就是不會受外境的誘惑,「外不著相,內不動心」。具足這兩個條件,才可以離開老師。這兩個條件不具足,離開老師就很危險,因為你內有煩惱,外有誘惑,你敵不過誘惑,你就會墮落。

  可是今天師道已經沒有了,我們想親近善知識,這個世間沒有善知識了,怎麼辦?如果能夠找到幾個志同道合的道友,大家能夠在一起學習,互相勉勵,以古大德為善知識。我們導師在講席當中常為我們推荐,以誰為善知識?以阿彌陀佛為善知識。阿彌陀佛在哪裡?在《無量壽經》,在淨土五經裡面。你每天讀誦,每天講解,每天在一起學習,這樣我們就沒離開善知識。像我們導師現在講經,在電腦網際網路同時播放,這也是跟大家結緣,對大家也有幫助。距離雖然遠,利用現在科學技術的方法,把大家拉近了,每天也能在一起共同研究學習。

  開端這四句話,我們要常常記在心裡,提高我們的警覺。各人有各人的報應,家庭有家庭的報應,社會、國家乃至於世界,都逃不出這一個定律。今天社會動亂,世界不安,我們知道是共業所感。如何能化解這個劫難?只要大家覺悟,明白這些事理真相,回過頭來,斷一切惡、修一切善,放下自己的自私自利,一切為社會、為眾生,這個劫難就能化解。天災人禍都是惡業召感而來的,離開惡業,不但人為的災難沒有了,我們今天講的天然災害也沒有了。何以說天然災害沒有了?這是大乘經上常講的「境隨心轉」、「依報隨著正報轉」,唯有深深明瞭這個道理,他才相信,他才肯做。

  這篇文章段落層次很清楚,古人分成幾個大段,有一本《太上感應篇直解》,這個《直解》將《感應篇》這篇文章分成十段,分段就像經典裡面分科判一樣,就是一段一段的講解、交待,交待清楚,交待明白,這一段是說什麼事情,那段是說什麼事情。

  開頭這四句就是全經的總綱領,全篇文章的總綱,『禍福無門,惟人自召』這是總綱。中國古老的《易經》也說明「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有時候過年我們貼對聯時,也有很多用這幅對聯。「必」是必定,這是非常肯定的言詞,就是說因果報應是一定的事實,世間人所謂的真理,這就是真理。一個人如果能夠修善積德,這個人一定發福,福報自然會現前。如果一個人造作都是不善,縱然他家庭有福報,祖宗、父母有福報,生在富貴之家,有一天也必定會身敗名裂、家破人亡。這些事實,不但在古代歷史當中記載得很多,如果我們細心觀察現前的社會,無論在中國、在外國,你稍稍留意都能夠見到,證明古人所講的話決定是正確的。

  感應的道理,就是要我們認識因緣果報、了解因緣果報、肯定因緣果報的事實,作為我們這一生做人的標準,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自然就能收斂,就能約束。知道趨吉避凶,知道斷惡修善,這是聖賢人的教化,這就叫做教育。現在人,現代的社會有沒有教育?可以說沒有了。國家辦這麼多學校,究竟是在做什麼?過去我們導師也常說,他初出家的時候是住在圓山臨濟寺,有一天他起來掃地,那個寺院門口很大,樹葉很多,每天要掃除落葉。有一天遇到幾個學生,從那條路上圓山玩,導師看到這幾個學生的舉止不像是讀書人,他看了之後,很感嘆的說了一句話:「可惜!這些人都沒受過教育。」他在那裡掃地,跟他的師兄弟說。

  這幾個學生聽見了,有兩、三個人就回過頭來問他:「你說我們沒受過教育,是不是?」

  導師說:「是,沒錯,不像受過教育的樣子。」

  他們說:「我們是台灣大學法學院四年級的學生,你怎麼說我們沒受過教育?」跟我們導師理論。

  導師就跟他們說:「好!你說你受過教育,我問你,『教』怎麼講法?『育』怎麼講法?『教育』怎麼講法?你講給我聽聽。」這兩、三個學生也講不出來,於是氣焰就降下了。

  這也是很久以前的事情,大概四十多年前的事情,跟現在不一樣。那些學生總是還有善根,反過來請教我們導師,向他請教。導師就告訴他們:「教育是什麼?教育是教你做人的道理,你們有沒有學過?確實沒學過,真的沒學過。中國古老的教育,從夏、商、周三代一直到清朝末年,宗旨都沒有改變,教育裡頭有三個目的,第一個是教你認識人與人的關係,教你如何做人,在家庭裡孝順父母、尊敬師長、友愛兄弟、和睦朋友,教你這些東西;第二個是教你明瞭人與大自然的關係;第三個是教你明瞭人與天地鬼神的關係。你們有沒有學過?沒學過,沒有學過當然不知道。落實到生活上,小學教育教你灑掃應對,這也沒有學過。」所以當時導師就跟他們說,這個就是沒受過教育,他說教育,主要是講這個。

  他們又反過來問:「我們現在念到大學這算什麼?」

  導師跟他們說:「問得很好,你們現在所學的,實在講,跟古時候講的教育宗旨是完全不同。現在大學是一個『知識傳習所』,就是傳授科學知識,傳授的場所。」他說:「這個名稱你們覺得有沒有道理?那個大學的招牌要取下來,是『高等知識傳習所』,那就名副其實,它不是教育。」今天大眾普遍都已經把教育捨棄了、忘記了、疏忽了,還談什麼教育!所以這個社會動亂、人民生活痛苦,不是沒有原因,社會上只知道科學技術的傳授,把教育根本失掉了。

  佛家的教育,青蓮大師在《地藏菩薩本願經綸貫》裡面節錄出來,佛家教育的三個目標,第一個教人「斷惡修善」,第二個「轉迷成悟」,第三個「轉凡成聖」,我們導師在講經的時候也有提過。教你轉惡為善,就是幫助你決定不墮三惡道,你今世來生依舊能夠得到人天福報,這叫教育。第二個轉迷成悟,這是超越六道輪迴,聲聞、緣覺、菩薩、佛,十法界裡面的四聖法界,這就是轉迷成悟,把你的生活境界不斷向上提升,這是教育。最後的目標是轉凡成聖,那是超越十法界,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是教育。

  我們反過來看,現在社會上教的是什麼?教你科技,科學技術,教你這些能力,然後你學會這些能力做什麼?造業。所以在澳洲有位同修跟導師講,他說社會的菁英分子、傑出人才(他指的是科學家),這些菁英分子、傑出人才,什麼叫菁英?什麼叫傑出?製造武器,原子彈,核子彈,這些人聰明絕頂,造出這個東西殺人,一顆原子彈、核子彈可以殺幾十萬人、幾百萬人,這是傑出人才、菁英分子。沒錯,它是可以殺這麼多人,造出來一定要殺人,果報在哪裡?在阿鼻地獄。傑出人才、菁英分子將來到哪裡?到阿鼻地獄,很快就去了。

  我們中國儒家的教育,佛家的教育,絕對不教人幹這種事情。在佛教經典裡面,製造殺害眾生的工具,都是殺生的重罪。從前造的這些工具是弓箭,造這個弓箭,你看一支弓箭如果射到人,也才殺害一個人而已,這個罪就很重了。殺一個畜生這都有罪,佛在《楞嚴經》告訴我們「人死為羊,羊死為人」,六道輪迴,冤冤相報,沒完沒了。你殺害一個畜生,這個畜生以後也會來作人,你造這個罪業,以後也會去當畜生,換他來殺你,互相殺來殺去,冤冤相報。你說這些科學家發明這麼厲害的武器,殺害那麼多人,那個果報怎麼得了!墮落地獄,這就是世間話常講的「永劫不得翻身」,這話是真的,不是假的,這個是事實的真相。

  我們要知道什麼叫做教育,我們現在要挽救這個社會,挽救這個世界,一定要提倡聖賢、佛菩薩的教育,這個世界才有救。如果大家還是執迷不悟,這個世界就像西洋人說的末日,一定有很大災難,這不能不知道。時間到了,我們這一集就講到這裡,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