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安士全書—佛教常識當明白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五十八集)  2022/1/12  台灣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三重淨宗別院  檔名:WD19-025-0058

  《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卷上》。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請放掌。

  請大家翻開《安士全書.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卷上》,請看:

  附錄【道藏摘語】

  從這裡看起。我們看下面這個文:

  【道藏《法輪經》云。天尊誡敕道士云。若見佛圖。思念無量。當願一切。普入法門。】

  前面我們學習到道藏源流,周安士居士依照記載來給我們說明道藏源流,他是考據《元都目錄》,就是在西元五七O年,玄都觀道士他所放上去的經典目錄,這個前面我們大概跟大家介紹過《道藏》它的淵源,它的緣由就是這樣來的。

  第二則是『道藏摘語』,就是在《道藏》裡面的經典摘錄,摘錄這些比較重要的法語。第一個是在《道藏.法輪經》,現在有出版《道藏》。在《道藏》裡面有一部《法輪經》。《法輪經》經文裡面講,『天尊誡敕道士』,「天尊」是道教最尊崇的、最高的稱為天尊。一般供奉三清,三清就有元始天尊,另外玉皇大帝稱為玉皇天尊,這是一個尊稱。「天尊誡敕道士」,天尊在道教他是最高的。「誡」就是教誡,「敕」,也就是說像我們現在講開示。修道的道士,『若見佛圖』,「佛圖」也是音譯,像我們一般講佛陀,印度梵文翻譯過來,佛圖。這個就是指證悟、徹悟宇宙人生真理,解脫一切煩惱的人,一般稱為佛陀,這裡講佛圖,就是佛陀的意思,也就是對佛教的尊重。所以天尊交代這些道士,如果見到佛陀,見到佛教這些經典,也就是我們一般講三寶,佛法僧三寶,見到這個,應當『思念無量』。「思念無量」是仰慕,「思」是思惟,「念」是憶念。而且應當要發願一切,就是普願與一切眾生共同入這個法門,要發這個願,『普入法門』。這是《道藏.法輪經》裡面有這樣的記載。

  接下來是:

  【《太上清淨經》云。若見沙門。當願一切。明解法度。得道如佛。】

  這是《太上清淨經》,《太上清淨經》也是道家很重要的一部經典。一般《道德經》比較出名,前面我們講過,道教的經典跟佛教經典,在同時間用栴檀木去燒,道教很多經典都燒毀了,只有《道德經》沒有被燒毀。在《太上清淨經》裡面講,『若見沙門』,「沙門」是印度話的音譯,音就是我們翻它的音,就是中文的發音跟梵語發音接近的,用中文的文字把它翻譯過來。就像我們現在說美國總統叫拜登,他的英文叫Biden,就是拜登,跟Biden就很接近了,這個就是屬於音譯,翻它的音。印度話叫沙門,如果翻成中文,翻成華文的意思,沙門兩個字的意思翻作勤息,勤勞的勤,息滅的息,休息的這個息,就止息這個息,也就是佛法裡面講「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這個是佛法教學一個基本的原則,就修戒定慧。戒定慧就是息滅貪瞋痴,因為我們有貪瞋痴這個煩惱,造成六道生死輪迴。如果你要超越六道,你必須要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要斷煩惱,你才能超越。所以沙門是這個意思。

  在古印度,不但是佛教,其他的宗教,只要出家修行都稱沙門。所以在古印度,出家修行不是只有佛教,佛教是比較晚,像婆羅門,還有其他的九十五種外道,他們也都有出家修行,離開家庭去修行的。就像我們中國也有道士,道士、道姑他也是離開家庭,就像佛教出家人一樣,離開家庭,住在寺院,道士跟道姑他住在道觀。西洋的,天主教他們修女跟神父也是出家的,基督教就沒有出家的,天主教有,天主教的神父、修女他們不結婚的。所以在古印度,凡是宗教裡面出家修行的人都稱為沙門。沙門翻譯中文是勤息,在我們佛教來講,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這稱為沙門。後來佛教傳到中國來,這個沙門就變成是佛教出家人的專稱。出家人勤修戒定慧,如果在家人,他也勤修戒定慧,實質上講,如果在家人也勤修戒定慧,從這個實質上來講,那也是沙門。

  所以這個沙門,它實質上的意義也通在家、出家。就像那個僧,僧人的僧也是印度梵語的音譯,僧伽耶,也是用中文發音,跟它那個音接近的,僧伽耶,我們簡稱為僧。翻成中文是和合眾的意思,和合眾在佛門裡面四個人以上在一起共同修學就是叫一眾,四個人以上就稱為一眾。四個人以下,就沒有成立一個眾,四個人以上就成一眾。像釋迦牟尼佛剛成道,到鹿野苑度五比丘,五比丘就五個,所以那個時候僧眾就是五個人,就是一個團體,那就四個人以上了。僧也是在家、出家通稱的。因為團體,四個人在一起共修,出家人四個人在一起共修,是一個僧眾,在家人四個人在一起共修,那也是一個僧眾,那就是說出家僧團跟在家僧團。就像我們現在中國佛教有佛教居士林,居士林是居士在領眾,在管理的,它肯定都是超過四個人,他們也算是一個僧團,在家僧團、出家僧團。所以這個僧也是在家、出家通稱的,就像法師一樣,法師也是在家、出家通稱的。出家有男眾法師、女眾法師;在家,居士,如果他有講經說法,男眾、女眾,那也稱法師,在家的法師,還是出家的法師,這個也是通稱。

  另外和尚也是通稱,和尚不是專指出家人,和尚也是印度話的音譯,翻成中文叫「親教師」,親自指導我的老師,這個叫和尚,現在話講指導教授稱為和尚。所以現在很多人看到出家人都叫他和尚,對這個名詞它的意義不了解,以為出家人就叫和尚,因為世俗都是這樣叫,叫習慣了。其實和尚不只出家人,在家人也是和尚,你在大學裡面,你的指導教授他就是你的和尚,在印度,那個就叫和尚。和尚、法師,這個是通稱,在家、出家、男眾、女眾通稱。甚至其他宗教,像法師,那也是通稱的,你看道教,它也稱法師。這些佛教的稱呼我們也要了解,這是一般的常識,要了解。

  這裡講「若見沙門」,這個沙門就是見到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的人,這裡當然也是專指佛教的修行人。在家居士他勤修戒定慧,也叫沙門。你看《維摩詰經》,維摩詰是在家佛,釋迦牟尼佛是出家佛,佛也有在家、出家。所以這個沙門是通稱,但是佛教傳到中國來,就變成佛教出家人的專稱了。就像現在講僧,大家都以為僧就是出家人,其實在家人也叫僧。過去台中蓮社雪廬老人李炳南老居士,他有外號叫雪僧。雪廬老人,下雪那個雪,雪僧。所以那個僧也就是在家、出家通稱的,那是通稱,因為僧就是一個僧眾,一個團體。他辦台中蓮社、台中慈光圖書館,那是一個團體,他是這個團體的一分子,他也是當中的一眾。

  見到沙門,根據《道藏.太上清淨經》裡面講,如果你見到佛教的修行人,那就要發願,應當發願一切『明解法度』,「明」是明瞭,「解」是理解,「法度」就是佛法。『得道如佛』,就是當願一切眾生都成佛了,應當發這個願,這個是《道藏.太上清淨經》的經文。

  下面:

  【《老子升元經》云。道士設齋供。若比丘。比丘尼來。當推為上座。】

  這個是《道藏.老子升元經》裡面講,『道士設齋供』,「道士」,道教修道之士,「設齋」,就是供齋,佛門叫供齋。供齋就是供養齋飯、齋菜,請吃飯。如果看到佛教的『比丘、比丘尼來』,應當請他們『上座』,「上座」就是對他很尊重,請他上座。「比丘、比丘尼」,這個就不是通稱,那這個是專稱,這個只有出家男眾去受兩百五十條的比丘戒,稱為比丘;比丘尼戒有三百四十八條,另外一個說法是五百條。還沒有受比丘戒、比丘尼戒之前,有沙彌戒、沙彌尼戒。現在我們淨老和尚請出家眾學三個根,還要再加上《沙彌律儀要略增註》。《要略》是我們淨宗八祖蓮池大師從《沙彌律儀》裡面節錄的,清朝弘贊律師再把它增加註解,相當豐富。就是教我們出家眾要再加一個《沙彌律儀要略增註》,就是在家人三個根,《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道經》,出家人這個三個根再加上《沙彌律儀》,四個根。《沙彌律儀》是出家人的《弟子規》。另外女眾,她還沒有受比丘尼戒,還沒有滿二十歲,沙彌尼如果滿十八歲,她要先去受兩年的式叉摩那尼戒,就是預備學比丘尼戒的。所以沙彌尼,女眾有多一個式叉摩那尼這個戒。

  比丘、比丘尼戒現代是沒有了,現在只有有名無實,現在到三壇大戒,寺院傳授三壇大戒,去受了戒,那是名字的比丘、比丘尼,有這個名義,實質上是沒有。我們中國佛教在民國初年,律宗的祖師弘一大師,在中國佛教,在民國初年大家公認的,他對律有很深入的研究,他四十幾歲出家的,專攻律部,所以他對《四分律》、《南山律》這個他很深入,所以對這個律藏,他就很清楚。所以弘一大師講中國宋朝以後就沒有比丘了,宋朝以前還有,唐宋,隋唐,宋朝以前還有,宋朝以後,元明清,到我們現在民國,就沒有比丘了。比丘只有這個名義,實質真正的比丘沒有了,在中國已經斷了。因為你要得比丘戒,必須有五個清淨比丘來親自給你傳授,給你教導,跟他生活在一起,你都學會了,再給你授這個戒。宋朝以後就沒有真正持清淨比丘戒的比丘,沒有了。一個都沒有了,何況你到哪裡去找五個!

  弘一大師還講,在他的《演講錄》裡面講,不但這個比丘戒得不到,你沒有五個清淨比丘給你傳授,你不能得戒。就連你要受個沙彌戒,沙彌十戒,二十四門威儀,沙彌戒,也要兩個清淨比丘來傳授。那一個都沒有了,到哪裡去找兩個?不但比丘戒你得不到這個戒,就是沙彌戒你都得不到,那何況比丘戒。沙彌戒再提升,才是比丘戒,沙彌戒都沒有了,那怎麼會有比丘戒!比丘尼依照比丘來學的,比丘沒有了,那比丘尼也是沒有了。沙彌尼戒、比丘尼戒也沒有了。所以弘一大師講,現在去受比丘、比丘尼戒,甚至沙彌、沙彌尼戒,我們一般出家人去受三壇大戒,第一壇就是沙彌戒,沙彌十戒,第二壇是比丘戒,第三壇是菩薩戒,受戒,那只是一個名義,實質上是得不到這些戒體,得不到。

  講到比丘、比丘尼,這些常識我們都要懂,才不至於誤會,常識要懂。不是說出家了,你去受了三壇大戒,有拿了戒牒,那就是比丘、比丘尼了,那不是真的。所以弘一大師在《演講錄》裡面,他講,當時他是在泉州承天禪寺。我們台北,新北市(以前台北縣)承天禪寺很有名,很多同修都去過,廣欽老和尚的道場。廣欽老和尚他就是在大陸泉州承天禪寺出家的,後來到台灣來,住在新店一個山洞,後來來土城這邊,人家供養那座山,建了承天禪寺。現在泉州承天禪寺我去過幾次,弘一大師在那邊住相當久,那個時候泉州的承天禪寺,在民國初年傳三壇大戒,請弘一大師去講,講這個戒。當時弘一大師就跟大家講,他說你們來受戒,你們是得不到戒的。他說我要跟你們講真話,不能給你們講假話。所以弘一大師講,我們中國宋朝以後就沒有比丘了,那你要得比丘戒,你要有五個清淨比丘來給你傳授,那你才能得這個戒。不但比丘,沙彌,你要得沙彌戒,也要兩個清淨比丘來給你傳授,你才能得沙彌戒。現在一個清淨比丘都沒有,那怎麼會得戒!所以給大家開示,弘一大師講,大家受了這個戒,你去外面千萬不要自己稱自己是比丘、比丘尼,他說這個罪過就很重了。那是有名無實,不能自己自稱比丘,或者比丘尼。所以弘一大師他引用一個比喻,當時在大陸,民國初年那個時候,他就引用軍隊,比如說,他說陸軍總司令,他說你不是總司令,那你去外面說你是總司令,那你恐怕會被抓去槍斃,你冒充的,那你恐怕會被抓去槍斃,這犯罪的。那你世間一個總司令,你去冒充都有罪,何況比丘、比丘尼,那是地位非常尊貴的。

  一個真正的清淨比丘、比丘尼,那不得了,為什麼?你真正得到了清淨比丘戒,能夠受持這個清淨的比丘戒,你得了這個戒,受持這個戒,你就能證果,你就證阿羅漢果,你就超越三界了。所以有一個人真正得了比丘戒,欲界第六天有一層天是天魔住的,天魔波旬,他的魔宮震動,天魔就很恐慌,他就想盡辦法來障礙。因為你能夠持真正的比丘戒,你就能超越三界了,他又少了一個子孫了,天魔很不喜歡看到人超越三界,所以他就會來障礙。像釋迦牟尼佛示現在菩提樹下八相成道,有魔都會來障礙。魔宮震動,天魔就恐懼了,又有一個人他有能力超越三界,不得了的事情。你看欲界第六層天那個天魔都震動,害怕了。

  所以比丘它也是印度梵語的音譯,它翻成中文有三個意思,第一個是乞士,第二個破惡,第三就是怖魔。乞士,因為比丘他自己沒有燒飯的,沒有煮飯,佛陀當年的制度,出家的比丘都要去托缽,拿個缽去沿門托缽,在家人他供養一些飲食,就放在缽裡面。比丘是乞食為生的,他自己也不能去種菜、種稻米,在比丘戒是不允許比丘去種菜,只能去托缽,去向人家要飯。那個乞就是像我們中國講乞丐,乞丐不是都是向人家要飯?但是這個沒有翻成乞丐,翻成乞士,就是區別跟一般的乞丐不一樣。像我們中國乞丐都是向人家要飯,這個乞士他要飯是跟乞丐一樣的,向人家要飯,但是這個出家人他是有學問的,有道德學問,不是一般的乞丐。這個士,是中國士農工商,士就是現在講的知識分子,他是有學問的,不是一般的乞丐,所以翻為乞士。去乞食,向人要飯來維持這個色身,維持這個身體的體力,這是乞飲食。一方面向佛陀乞化法食,學佛法。向佛乞求法食,向一般的人乞求飲食,這個是乞士。所以乞求飲食,維持色身;乞求法食,是滋養法身,長養法身。第二個意思是破惡,這個惡就是指心中種種煩惱,貪瞋痴慢這些煩惱,比丘勤修戒定慧,就息滅貪瞋痴,斷煩惱,達到了生死、出三界這個目標,這是破惡,破煩惱惡。第三個意思是怖魔,就是六欲天的天魔希望一切眾生統統不要出離三界,不要了生死,在他的掌控之下,永遠受他控制。如果有人真正能持比丘戒,他就有能力超越三界,他又少了一個魔子魔孫,他不能掌控了,所以天魔就很恐懼。所以有人真的得了比丘戒,魔宮就震動,魔王就怖畏起來,恐怖了。這個比丘,有的經典翻成苾芻,像玄奘法師翻譯的他翻成苾芻,那個都是音譯。鳩摩羅什翻成比丘,玄奘法師翻成苾芻,那是同樣的意思。所以這個比丘有這三個意思。

  怖魔,蓮池大師在《竹窗隨筆》他也講了,他說現在出家人去受三壇大戒,他說那個魔王一點都不害怕,一點都不會恐怖。為什麼?假的,他也沒有得比丘戒,他沒能力超越三界。所以蓮池大師也很幽默,他說那個魔王不但不會害怕,而且魔王他們都在喝酒,喝酒喝酒,不要怕,那個假的,他出不了三界,不要擔心。喝酒喝酒,不要怕。真的,那個魔才會怕,假的他不怕。假的,你超越不了,魔知道你是有名無實,你不是真的比丘,你哪有能力超越三界,不可能。所以現在你看出家人那麼多,去受三壇大戒,如果不是真正的比丘,魔王一點都不怕。真的,他就怕了。

  在我們中國,最早是蕅益大師講的,弘一大師他也學蕅益大師在戒律方面,蕅益大師不但是我們淨宗九祖,他也是律宗的祖師,對戒律也很深入的研究,都很內行,都很深入。所以蕅益大師他知道我們中國宋朝以後,比丘沒有了,沒有五個清淨比丘,你去受什麼戒,你怎麼會得戒!後來他有註解地藏三經之一的《占察善惡業報經》,蕅益大師有個疏,《占察善惡業報經疏》,早期在台北景美華藏佛教圖書館曾經印過這部經。蕅益祖師,我們看他的《寒笳集》,蕅益祖師他註《占察善惡業報經》有講到,末法時期你找不到清淨比丘,你就得不到比丘戒。但是可以透過「占察懺」懺除業障,在佛前發願,如果你懺悔業障懺到輪相都清淨了,你可以在佛前受這個戒,或者你是戒壇去受這個戒,再去學這個戒,這樣也能得戒。所以蕅益祖師他就是透過這個,他得了比丘戒。他得了比丘戒,找幾個志同道合的在一起共修,後來因緣不具足,沒有辦法真正去持這個清淨比丘戒。有種種因緣,沒有辦法去持清淨比丘戒。所以他占察懺,懺了之後又得到這個戒了,但是沒有辦法去持。小乘戒可以退戒,所以他從比丘戒他退回來沙彌戒,他是菩薩戒沙彌,他稱為菩薩戒沙彌。菩薩戒,你可以在佛前受,可以得戒。菩薩戒、比丘戒,蕅益祖師都是透過占察懺,占察到清淨輪相,他受了這個戒,菩薩戒他沒有問題,他可以做到。比丘戒持了一段時間,因緣不具足,沒辦法繼續持,這就退戒,他就退到沙彌。

  所以我們現在看到蕅益祖師他的著作有「菩薩戒沙彌智旭」,那個就是他退戒以後,退到沙彌去了。菩薩戒,他能夠持菩薩戒的沙彌,這小乘戒,比丘戒他做不到,他只能做到沙彌戒,這個是真正善知識,那不騙人的,那是真的,能做到他才稱,做不到,他不敢稱比丘。所以蕅益祖師在《寒笳集》講,你做不到比丘戒,你自稱比丘,那是第一的罪,不能隨便亂稱。現在很多人不懂,受了三壇大戒,我是什麼比丘,一天到晚在造罪業,那很可怕的。不懂,沒有人跟他講,不懂。所以弘一大師講得更淺顯明白,你不是總司令,你說你是總司令,你出去就被抓去槍斃,用這個來形容比喻,你不是比丘,你出去外面說你是比丘,那你罪過很重,是地獄罪。《地藏經》也講,不是沙門,稱為自己是沙門,這個都是地獄罪,這不得了,這個不能開玩笑。

  蕅益祖師的弟子成時法師,成時法師是整理《蕅益大師全集》的,他的弟子,他的學生。老師稱菩薩戒沙彌,他做徒弟的,他不敢稱沙彌,他說他是出家優婆塞。出家優婆塞就是他是現出家相,但是他不敢說他是沙彌,他說我是出家能夠持五戒的出家優婆塞。這個五戒也通在家、出家。五戒,出家人受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出家是不淫欲,後面不妄語、不飲酒都一樣。在家五戒跟出家五戒就是不邪淫、不淫欲這一條不同。這一條就是出家人他不結婚,在家人有結婚,有結婚就是不邪淫,不邪淫就是現在講,你不能有外遇,就差這個。所以他說他是出家優婆塞,他是出家,但是他只能持五戒。老師持沙彌戒,他說他只能持五戒。

  弘一大師他是律宗的祖師,大家公認,弘一大師他自稱什麼?我們看他的《演講錄》,他說他是出家持多分戒的優婆塞。多分戒,因為這個五戒它是可以分開受的,五戒一次全部受叫具足,就是滿分戒,滿分就是說你五條全部都受,這個就圓滿了,五條都受了。如果你這個五條,你覺得哪一條我還做不到,那一條可以先不要受,受了你就要去做到了。第一條不殺生,第二條不偷盜,第三條不邪淫,第四條不妄語,第五條不飲酒。弘一大師他為什麼說他五戒沒把握,他不敢稱出家優婆塞?他說五戒第二條不偷盜戒,他沒有把握,其他四條他有把握他能做到。他說第二條不偷盜戒,他說那個戒相很細,就是你犯了偷盜戒自己不知道。所以他說這條戒,他沒有把握能做到,那個戒相很細。所以他有把握的就四條戒,受四條戒,四條叫多分戒。五戒如果你受五條都全部受了叫滿分戒;受三條、四條叫多分戒;受一條、兩條叫少分戒。五戒,它是可以一條一條受的,你能做到哪一條,你先受那一條,其他你做不到不要去受。為什麼?你受了這個戒,如果去犯了,多一個破戒罪。沒有受戒的人,他犯了,他那個叫性罪,殺盜淫妄叫性罪,他造這個罪業,他這個性罪,他沒有破戒罪。如果受戒的人犯了,本身那個性罪,它的性質就是有罪過的,它本身就有,你有沒有受戒,你去犯了,比如說殺生,殺生就是罪業,不管你有沒有受戒,你殺生都有果報,都是罪,那個基本上它的性質就是罪。如果你去受了戒,你犯了殺生,原本這個性罪,再加上一個破戒罪,就兩重罪。

  所以這個是我們要明白的,就是多一層的破戒罪。這個破戒罪,這個戒是屬於遮戒,遮就是說預防的意思,你在佛前發願不殺生,要持五戒,就是說你受了這個戒,你要防範,預防你去造這個殺盜淫妄。五戒只有飲酒這條戒它不是性罪,它叫遮罪,遮就是你沒有受,你喝了酒,那個也不是殺生,也不是偷盜,也不是邪淫、妄語,跟那個四條戒都沒有關係。但是如果你去受了戒,那你去喝了就是有破戒,它破遮戒這個罪。受戒,這五條戒都叫做遮戒,包括沙彌戒,都叫遮戒,遮是預防的。基本殺盜淫妄叫性戒,性罪、性戒,就是你不管有沒有去受戒,犯了統統有罪。有受了戒,除了性罪,再加上破戒罪。所以弘一大師講,他只能做到多分優婆塞,出家的只能持多分戒。

  從這裡我們就知道,你受五戒都不容易。弘一大師他是律宗的祖師,我們現在不要說什麼比丘、比丘尼戒,連個五戒都做不到了。連個五戒都做不到了,你說你是比丘、比丘尼,那不是罪過很重?所以現在有很多出家人他不懂這個,沒有深入律藏,一出家就是覺得自己是最高的,高高在上。如果說又看到這裡,「道士設齋供,若比丘、比丘尼來,當推為上座」,就去坐在上座。如果你是真的持清淨比丘戒、比丘尼戒的,你坐在上座,當之無愧,應該的。如果是假的?假的,人家這樣對你恭敬,我們要很慚愧。我們慚愧都來不及,還貢高我慢,那不是罪上加罪了?所以這個關係到我們佛教的常識,我們要明白。當然現在形像上的比丘,出家眾,如果到道觀,道士請你上座,照常禮來講,好像客人來我們請他上座,這個也不為過,用世間的常禮來講也不為過。但是自己不要以為自己是比丘、比丘尼,那可不得了。如果自己認為是比丘、比丘尼,罪過非常重,都是地獄罪,這一點不能不明白。

  下面講:

  【《符子》云。老氏之師。名釋迦文佛。】

  《符子》講,『老氏』,就是老子,這道教的代表就是老子。儒教的代表是孔子,道教是老子。「老氏之師」,就是老子的老師,『名釋迦文佛』,「釋迦文佛」就是釋迦牟尼佛。他是拜這個為老師,拜釋迦牟尼為老師。

  下面:

  【《靈寶消魔安志經》云。】

  在《道藏.靈寶消魔安志經》裡面講。

  【道以齋為先,勤行當作佛。】

  『道以齋』,「齋」就是齋戒。清除心裡的污染不淨,叫做齋,我們一般叫齋心,心清淨就叫齋,齋是清淨的意思,身心清淨叫做齋。像我們持八關齋戒,持八關齋戒就是讓我們身心得到清淨,隔離一些污染。像八關齋戒裡面有「不歌舞倡伎,不故往觀聽」,這條戒它是涵蓋我們現在的所有報紙雜誌,現在都電視、電腦、網路,這個統統不能看,你持八關齋戒這一天統統不能看。這個也是遮戒,遮就是預防,預防你受污染。現在叫隔離,現在講隔離大家比較有概念。現在的新冠狀病毒,你要隔離,不然你會被感染,你就中毒了。所以這個齋戒就是你還沒有功夫,你還沒有那個免疫力,你不能去接觸,你一接觸,你就迷了。所以小乘戒,要遠離、要隔離。大乘菩薩戒,大乘菩薩他沒有問題,他去接觸沒有問題,他不受影響,他還會去影響眾生,他不但不被污染,還會幫助眾生清除污染。菩薩有免疫力,如果沒有菩薩的境界,沒有免疫力,你就要隔離,不然你就受污染,你心就不清淨。所以持齋,就是幫助我們身心清淨,你還沒有功夫,先不要接觸。等你定功成熟,如如不動,出去不受影響,再去接觸。所以這個齋,也是層次很多的。

  「道以齋為先」,就是要持齋戒,這個不但在中國儒、道,佛教都有齋戒,你看伊斯蘭教他們有齋戒,其他宗教也有齋戒。道以齋為先,『勤行當作佛』,也是要努力修行,將來也是要作佛,作佛是應該的。佛教它不是宗教,作佛,每一個眾生都是佛,本來是佛,你本來是佛,當然你應該要作佛,你做眾生就不對了。你本來是佛,就應該要作佛,作佛是自己本分的事情。所以「勤行當作佛」。一般人都把佛沒搞清楚,以為佛就是佛教,它就是只有高下,這樣在比較。如果你讀了《華嚴經》,都平等了。為什麼?佛他成道第一部經講的就是《華嚴經》,第一句話就講,「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大地眾生,上至非想非非想處天,下至蜎飛蠕動,統統有,跟如來同等的智慧德相,這說明一切眾生他本來都是佛,但是現在為什麼變成這個樣子?因為被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障礙了。你只要把這個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你本來就是佛了,這個是平等,沒有高下。

  所以無論哪個宗教,或者你信不信宗教,你都應當作佛,因為你本來是佛。那佛在哪裡?我們六根的根性,那個就是佛。所以真正搞清楚,佛教它不是宗教,把佛當作至高無上的神來看待,就變成宗教了。所以你讀了《華嚴》,才知道佛講平等,真平等。

  【上品大戒經》云。施佛塔廟。得千倍報。布施沙門。得百倍報。】

  這個也是《道藏.上品大戒經》,這個也講『施佛塔廟』,就是布施佛塔廟,『得千倍報』。實際上也不止千倍,《地藏菩薩本願經》講,你修佛塔廟,或裝理經典,布施,那是捨一得萬報,萬報就是萬倍。這裡講千倍,也是相當殊勝了。布施佛的塔廟,這個塔,佛塔,塔供舍利。寺廟就是供佛像,像我們現在的寺院大殿,供養佛菩薩,有出家僧人住,那你去布施,布施就很多方面了。比如說你去建造佛塔、佛廟,就蓋寺廟,供養出家人,護持出家人弘法利生,造這個塔廟,福報很大。

  『布施沙門』,就是布施真正的修行人,『得百倍報』。這個在《四十二章經》也講,你供養修行人,他得的福報大小不同。《四十二章經》列了很多,它說你布施一個惡人,你請惡人吃飯,你也有福。造惡業的,你請他吃飯也有福。所以供齋請人家吃飯,不要管他好人、壞人,你供齋的人都有福。像新加坡佛教居士林,那個時候李木源居士在那裡的時候,他每天好像午齋跟晚餐,也都免費讓人家去吃的,居士林反正它都免費讓人家去吃,都不要錢,不管你有沒有信佛,你只要願意去吃素,統統可以去。甚至你一天到晚在罵佛教的人,他也可以去吃,他也沒有限制。那麼他有沒有被吃倒?他說沒有,他給我們老和尚講,愈吃愈多。他愈布施,人家看他一直布施,人家就也布施給他,送什麼東西來,都吃不完,他還要送到孤兒院、送到老人院去,愈布施愈多,沒有把居士林吃倒,沒有。所以《四十二章經》說,你布施給惡人吃(壞人,不是好人),壞人你給他吃,你也是修福,你得什麼福。你供養一個好人,得什麼福;供養一個修五戒的,得什麼福;這樣供養阿羅漢、供養初果、二果、三果,這樣一直比照上去,這個都叫做布施沙門,修行人。像我們道場打佛七,你打齋供眾,那個也是算布施沙門。你護持寺院道場,就是布施佛塔廟,像我們這個佛堂,邱董他們夫妻發心,這個就是佛塔廟,這個得千倍報。供齋給大家來吃,大家打佛七,我們也都是提供齋飯,這個都是修福;大家來當義工,也是在修福。

  下面:

  【《老子大權菩薩經》云。老子是迦葉菩薩。化遊震旦。】

  『震旦』是東方屬震,就太陽起來的東方,日出的地方,這個方向稱為「震」。「旦」就是早上,早晨。中國在印度的東方,我們稱印度叫西域,印度稱中國叫東震旦。在《老子大權菩薩經》裡面講,『老子是迦葉菩薩』,迦葉尊者來化身,到中國來化身當老子,『化遊震旦』,這個是《老子大權菩薩經》裡面講的。當然佛菩薩化身,他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什麼身分都可以示現,這個經典都有依據。以上這個是「道藏摘語」,在《道藏》裡面周安士居士給它摘錄,再根據經典、法語,給我們列出來有這幾部經典裡面一個摘要,給我們說明《道藏》跟佛教的一個關係。

  下面「按」,就是周安士居士按照以上這兩則,「道藏源流」、「道藏摘語」,按照這兩則做個評論。

  按【舊時祭醮。皆有鹿脯。清酒。今並改為乾棗。香水。】

  按照以上講的,『舊時』,就是古時候,我們現在講古時候。『祭』就是祭祀的意思,好像我們說祭祖,拜祖先,或者祭拜神明,祭就是祭祀。『醮』,是祈禱神靈的一個祭禮,一個儀禮、儀規,這個屬於祈福的,像祈福消災,它這就會祭醮,或者叫齋醮,或者叫造醮、建醮。這個在我們台灣民間道教也都有,到現在還有。有一些廟,以前我聽我父親講,是六十年才做一次醮,六十年。我記得我大概讀小學,好像十一、二歲的時候,松山地區建醮,那個做得很大。到今年大概六十年了,可能這兩年疫情,不能辦這些活動。

  在道教,以前在祭祀齋戒的時候,『皆有鹿脯、清酒』,「脯」就是乾肉的意思,「鹿脯」就是鹿肉乾,鹿的肉把它烘成乾,肉乾,鹿肉的肉乾稱為鹿脯。也就是說它那個祭祀是拜殺生的,殺那個鹿,把鹿肉烘成肉乾來祭拜,還有清酒。也就是說在古時候祭醮都是有鹿肉乾,還有清酒,這樣來祭祀。『今並改為乾棗、香水』,「今」就是周安士那個時代,清朝康熙年間,距離我們現在大概有三百多年了。那個時候道教祭醮也就沒有用鹿肉,沒有用清酒,沒有用酒、肉,改做乾棗、香水了,那個就是素的,就不拜葷的了。這個也是要提倡。但現在一般的廟,還都是殺生。以前有一段時間政府它也是勸導民間不要殺生拜拜,殺生拜拜在政府來講就是浪費。但是現在的政府不敢像過去古時候皇帝,古時候皇帝都信佛,而且講因果,講因果報應,相信因果報應。現在的政府不敢講這個,現在的政府如果講你們不能殺生,殺生有因果報應,一刀還一刀,一命還一命,馬上被人家說是迷信,所以不敢講。政府勸它不敢勸因果,它不敢講因果,一講因果,人家就說它是迷信,就被人家攻擊,所以不敢講。政府提倡,也只能說不要浪費,不要殺生拜拜浪費那麼多。

  這一條也就是跟戒殺有關。現在人你跟他講因果,他不會接受,除了信佛的人他會聽得進去,不信佛的人根本他不相信,他聽不進去的。現在人,他比較能聽得進去的,大概就是從衛生方面來跟他講,他比較能接受。像過去周泳杉老師講健康飲食,他分析吃肉、吃素對身體的影響,都有科學依據的,科學數據的,這個現代人比較能聽得進去。縱然他還做不到,但是他不至於去排斥、去反對。所以現代對一般不信佛的人,我們只能用這個,就是身體健康、衛生來勸導、來提倡,這個一般人他比較不會排斥,為了你身體健康。所以我們素食,過去素食餐廳很多,台灣素食餐廳很多,是好事。素食餐廳多,代表吃素的人多,餐廳才會多。吃素的人如果少,餐廳一定少。所以以前蓮池閣還沒有收起來的時候(前年疫情的關係,沒生意收起來了,也很可惜),我跟蓮池閣的老闆、他們裡面的經理都很熟悉,他們也常常跟我講,有時候我們去,看到生意很好,剛好碰到初一、十五,他們經理就跟我講,他說有很多人他今天來吃素,他平常不是吃素的,他是吃初一、十五的。就跟以前我父親一樣,我父親他只有吃初一、十五跟早上。那這樣也不錯,總比都沒有好。你吃一天,也有一天的功德。你初一這一天你不殺生,吃素,以後來生來世這一天的刀兵劫,你就沒分了,這一天的因果就跟你沒關係。這一天的刀兵劫災難,你就沒有造這個因,起碼他也有一天,不要天天造業,那後面果報不得了。

  好,「道藏摘語」我們就學習到這裡。下面是:

  【或拜佛念經。】

  我們今天時間到了,明天再繼續來學習下面的經文。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