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安士全書—佛弟子如何孝養父母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五十二集)  2021/12/14  台灣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三重淨宗別院  檔名:WD19-025-0052

  《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卷上。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請放掌。請大家看《安士全書.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卷上,請大家翻到「舉國孝養」這個地方,我們看「孝親」第二個公案。昨天跟大家分享了第一個公案,第二個公案「舉國孝養」,這個是出自於《雜寶藏經》。

  【無量劫前。有一惡國。名曰棄老。彼王國法。年老即逐。有大臣最孝。密作地室藏之。盡心供養。】

  到這裡是一段。這個公案就是出自於《雜寶藏經》這部經典。佛講『無量劫前』,這個時間很長。『有一惡國』,就是有一個很惡劣的、很不好的國家,這個國家它的名稱叫『棄老』。在我們中國傳統文化,敬老是美德,所謂敬老尊賢,現在政府還有敬老金,尊敬老人,這個是善法。這個國家它不是敬老,是棄老,棄就是遺棄不要了,老人老了沒有用了,沒有用就把他抬到外面郊外去,讓他自生自滅,就是不照顧老人,遺棄老人,不要老人。所以『彼王國法』,就是這個國家的國王定了一個法律,年紀老了『即逐』,「逐」就是逐出,不要在家裡,把他送到郊外去,不要了,讓他自生自滅,沒有人照顧,生病也沒有人給他照顧醫藥。定這個法律當然是惡法,所以這個國家叫「惡國」,造這條罪惡的一個國家,老人也是很可憐。我們現在這個時代,實在講,也很多子女不照顧父母的,父母老了送養老院,不願意跟父母住在一起。住在一起他都不願意,要照顧就更不可能,當然當父母的人那種心情,的確是非常傷心難過。

  過去在我們中國傳統諺語講「養兒防老」,養育兒女就是預防將來自己老了,行動不方便,有人照顧。現在養兒育女,恐怕照顧父母、照顧老人的就很少了,大部分送養老院。老人進到養老院,在物質生活方面的照料,現在是比過去要好。淨老和尚早年在外國,他常常去參觀養老院,到美國去參觀美國的養老院,到澳洲他也去參觀養老院。在西方國家他們辦養老院,福利都很好,照顧得也非常周到,在物質生活方面是沒有缺乏,環境也不錯。但是看到外國的老人也很無聊,總是吃飽了沒有事情,到外面曬曬太陽,拿個椅子坐一坐,也沒有講話的對象,很孤單。看他的表情,心情很不開朗,不快樂。雖然物質生活都有照顧,心情不快樂,為什麼?因為兒孫都沒有在身邊。在我們傳統文化裡面講天倫之樂,跟兒孫沒有住在一起,他就感受不到天倫之樂。在養老院裡面,因為都是老人,今天這個抬出去,明天那個抬出去,想一想哪一天輪到自己就抬出去了。所以老人住在老人院,雖然有物質生活不缺乏,但是精神生活非常苦悶,這是外國看的。在香港我也去看過老人院,在台灣,好像中壢我也去看過一間老人院。老人院,我們那次去想去參觀,但是門鎖起來,大門深鎖,看到整個老人院死氣沉沉的,沒有一點生機。老人住在老人院,今天看這個走了,明天看那個走了,他心情肯定不好,物質生活過得再豐富,精神生活肯定不快樂。現在老人院當然也有辦一些娛樂種種的,但是總是沒有在家裡跟兒孫聚在一起那種享受天倫之樂,那個感覺是不一樣。因為看到兒孫,他有生機,祖父祖母看到孫子,下一代出來,有希望,這個心情當然就不一樣。現在有很多老人就是這樣。

  所以過去淨老和尚也發現,老人的問題是二十一世紀社會的一個大問題,因為年輕人都不養老人了。所以他老人家在三十幾年前就提出彌陀村的構想,彌陀村就是給這些念佛的同修,大家老了去住在一起,天天念佛。彌陀村有公共齋堂,有自己住的一個小空間,一個小廚房,小佛堂。有公共設施,有講堂、念佛堂,你要出來跟大家吃就出來,你要自己煮就自己煮;要出來跟大家共修你就出來,不出來在家裡自己自修。而且還要辦很多娛樂活動,老人如果有一些娛樂,像下棋、聽戲、唱歌,這些娛樂也需要。另外還有老人身體比較好的,一年可以辦一次出國旅遊,這樣心情會比較好;除非他走不動了,如果還走得動,走一走會比較好。總是大家住在一起,念佛求往生。另外也有一些各種配套措施,還有辦教學,辦幼稚園,教小孩,在社區裡面讓老人也看到小孩。如果兒女要住在一起,那是更好。

  這個構想很好,想得非常周到,到今天還沒有因緣實現。這個構想是一個大社區,甚至更大的,就像造鎮一樣。也是要大家有那個福報,因緣成熟了才有辦法成就這樣的一個彌陀村,目前還沒有這個因緣。我們總是盡量讓老人過一個幸福的晚年。我們老和尚講,老人最好不要讓他死不瞑目。一生就是奉獻,奉獻給家庭、奉獻給國家社會,老的時候沒人要了,他會有怨恨心。如果他這個怨恨心放不下,死了之後會墮惡道,那就更可憐了。所以淨老和尚就是想出這些構想,幫助這些老人過一個幸福的晚年,讓他很快樂的走,他沒有遺撼的走。俗話講「好死好生」,人如果死得好、去得好,他心裡沒有怨恨、沒有罣礙,他往生的地方就好。如果他怨恨這些子女,放不下,有一些老人死的時候死不瞑目,兒子、孫子沒有來看他,他的眼睛就不閉起來,放不下。所以有一些助念的人,這樣的情況就要給他開示,勸他放下。因為放下,他才能去極樂世界;放不下,去不了極樂世界。要看破放下,勸老人看破放下。總之勸老人念佛求生淨土,這個是最重要的一樁大事。如果明理,多聽經,他知道這個世間就是苦、空、無常、無我,他心比較能放得下;如果不明理,他那個心怨恨,對他將來去處就不好。所以我們也希望將來有這種因緣,能夠成就這樣的彌陀村,來照顧這個時代的老人,讓老人有個很好的歸宿。

  這個國家棄老,遺棄老人,不要老人,年紀老了就把他趕出去,不要讓他在家裡,讓他去自生自滅,那非常非常可憐。『有大臣最孝』,這個時候它這個國家還是有真的賢臣。一個國家如果有賢能的大臣來幫助它,這個國王是昏君無道,也能幫助他改過來,勸諫幫助他改過來。如果下面的大臣,沒有一個是忠臣,這個國家很快就完了,就滅亡了。有一個大臣他是最孝順的,父母年紀大了把他趕出去,你說一個孝子他怎麼會這樣做?所以這個大臣他在這個國家是最孝順的,很多人都是依照這個法律、這個惡法把老人趕走,但是他沒有這樣做。『密作地室藏之』,祕密的做地下室,把他父親藏起來,『盡心供養』。就是把他安置在地下,沒有人看到,如果來查,說已經趕出去了。藏在地下室,盡心來供養他父親,照顧他生活。到這裡這一段,就是講有一個大臣很孝順,他這樣做法來保護、供養他父親。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

  【一日有天神。手提二蛇。問國王言。能辨二蛇雌雄。保汝國安。不然。吾當滅汝。】

  這一段是有一天有一個天神,天上的神下凡。這個天神手抓著兩條蛇,兩條蛇長得都完全一樣,就來問這個棄老國的國王,他說你能不能辨別這兩條蛇,哪一條是雌、哪一條是雄?就是哪一條蛇是公的、哪一條是母的?如果你能夠辨別正確,沒有錯,我就保障你這個國家的安全;如果你不能分辨,『吾當滅汝』,那我就毀掉你的國家。這個問題嚴重了,國家要被毀滅了。

  【王甚憂慮。遍訪在廷。無有識者。】

  這個國王當然很憂慮,怎麼辦?在朝廷的這些大臣他全部,『遍訪』就是全部都問過了,看看有誰能夠辨別這兩條蛇,哪一條是雌、哪一條是雄?哪一條是公的、哪一條是母的?整個朝廷的大臣沒有一個認識,沒有辦法辨別。再看下面:

  【大臣私問其父。父言。置彼細軟物上。其性躁者是雄。性柔者是雌。即以其言答天神。】

  其他的大臣大家都不知道,這個很孝順的大臣,因為他父親藏在地下室,沒有被送出去,就私下去問他的父親。他說現在有個天神抓了兩條蛇,要國王辨別哪一條是雌的、哪一條是雄的,國王問遍了整個朝廷的大臣,沒有人認識。請問他父親,能不能辨別這兩條蛇,哪一條是雌的、哪一條是雄的?『父言』,他父親就說了,父親就跟他講,『置彼細軟物上』,你就把兩條蛇放在比較細、比較軟的物品上面,比如說棉被這就比較細軟。『其性躁者是雄,性柔者是雌』,放在這上面,你看牠的動作,比較急躁的,那一條是雄的;比較柔和的,比較沒有那麼急躁的,那一條就是雌的。『即以其言答天神』,他就給國王報告了,國王就回答天神,就是放在細軟的物品上面,看看哪一條是比較急躁,急躁的是雄的,緩慢的是母的。這第一個答案答對了,天神又問了,不是問一個問題。

  【天神復問。誰於睡者。名之為寤。誰於寤者。名之為睡。】

  天神又問,『誰於寤者,名之為睡?』。「寤」就是醒過來的意思。就是什麼樣的人,他睡覺的時候還是很清醒?什麼樣的人,清醒的時候就好像在睡覺一樣,糊裡糊塗的?這也是個難題,這要講誰、講哪一個人,怎麼知道!又是一個難題。這個大臣又去問他父親。

  【大臣問父。】

  是誰睡覺的時候他還是清醒的?是誰清醒的時候他還是像睡覺一樣迷迷糊糊的?這個到底要說是誰?他父親就說:

  【父曰。此謂比丘。較之凡夫。名之為寤。】

  他說這個是講『比丘』,出家的男眾,他出家了,他跟一般世俗的凡夫比較起來他是寤,世間一般社會上這些人就是睡。為什麼說比丘『較之凡夫,名之為寤』?白天大家一樣都很清醒,出家人跟一般社會上的人有什麼不一樣?不是都醒過來了嗎?但是要這樣來比較,因為出家人知道這個世間苦,要修行,要出離六道生死輪迴;雖然還沒有出離六道生死輪迴,他比一般人有這個警覺心。一般人醉生夢死,糊裡糊塗的,一天過一天,清醒的時候跟這個比丘比起來就像睡覺一樣。

  【比諸羅漢。名之為睡。】

  比丘還沒有證果,但是他知道要修,比一般的凡夫當然他清醒,但是比阿羅漢,當然他還在睡覺,還沒有斷見思惑。阿羅漢已經斷見思惑了,當然阿羅漢是清醒的。比丘還沒有證果,跟已經證果的阿羅漢比起來,這個沒有證果的比丘是在睡覺,還不清醒,證阿羅漢果的比丘他清醒了。六道輪迴就像大夢一樣,《金剛經》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六道輪迴是夢中夢,他第一個夢醒過來,四聖法界還是夢,但是是好夢;我們六道是惡夢,他是惡夢醒過來。這個答案又通過了。

  【天神指王大象。問若干重。眾復惘然。臣歸問父。父言。置象船上。看船入水若干。而稱大石。以齊其水痕。便知斤兩。】

  天神又問:國王你騎的這隻大象牠有多重?『眾復惘然』,「惘然」就是疑惑不解,不知所措,怎麼知道這隻大象它多重?這個孝順的大臣又回去問他父親:現在天神又問,國王騎的大象有多重?怎麼知道這隻大象多重?他的父親就說,『父言:置象船上,看船入水若干』,就是說你把這隻大象拉到船上面,這個船在古時候是木造的船,有重量的東西上船,那這個船會往下沉,看水平線到哪裡,船身畫一痕做個記號;把大象拉起來,然後你再搬一些石頭放上去,石頭一直加重加到水跟那條痕齊了,等於說這些石頭重量就是跟那隻大象一樣,就可以秤這些石頭。那頭大象沒辦法秤,石頭可以搬很多塊,一塊一塊的去秤,把它總和加起來,就是那隻大象的重量。這個國王就照這樣辦,這一關又通過了。

  【天神又問。何以使一掬水。多於大海。臣父傳言。若能具至誠心。以一掬水。奉施佛僧。及父母。困厄病人。受福無窮。海水雖多。不過一劫。】

  這個天神又繼續問,不是只有問一個問題,問了很多個問題。『何以使一掬水』,「一掬水」就是我們雙手去捧那個水。大家如果有捧那個水洗臉就知道,臉盆裡面,雙手去捧一捧水起來,這個叫一掬水。雙手你去捧那個水很少,就是說你怎麼樣能夠把你雙手去捧起來那個水來比大海多?我們一想,這哪有辦法?一捧水才多少,怎麼可能會比大海多?『臣父傳言』,這個大臣的父親又傳話了,如果能夠至誠的心,以一掬水奉施佛僧,就是說你捧這個水來布施佛,還有出家僧人,以及你來供養父母,或者困窮、災厄的病人,他需要水,那以後你享受的福報就無窮了。『海水雖多,不過一劫』,海水雖然那麼多,你用一劫的時間來量,還是會量得完,但是如果你能夠這樣的布施,那你將來受福生生世世。這個我們在讀《地藏菩薩本願經.布施校量功德品》,你看這個布施校量,有一生受福,有十生受福,有百生、千生受大福報。所以布施,這個福報就勝過海水太多太多了!海水只不過一劫,你這樣修福報,生生世世受福,『受福無窮』,無窮就是福報很長。

  所以在經典上有一個貧女,窮得什麼都沒有,她身上唯一的財產就是一個空瓶子。有一天舍利弗去跟她化緣,她說我窮得什麼都沒有,就剩下這個空瓶子了,拿什麼去供養你?她說她很窮,窮得不得了。舍利弗就跟她講,他說妳窮,妳可以把那個貧窮賣掉。她說誰要貧窮?賣給誰?他說賣給我。她說怎麼賣給你?他說妳用那個空瓶子,妳去河邊裝一瓶水來倒在我的缽裡面,妳的貧窮就賣掉了。她說這個我做得到。她到河邊去裝來一瓶水,然後至心供養這個出家人,把它倒在缽裡面。那個貧女馬上就死了,死了去哪裡?到天上去受福了。

  還有我們前面也學到這個公案,這都是經典上記載的,一個樵夫他上山砍柴,帶了一個便當,他中午吃飯的。結果一個辟支佛,經典上跟我們講,辟支佛就得道了,他的境界比阿羅漢還高一級,阿羅漢一個星期吃一餐。在佛陀時代的出家人一天吃一餐,日中一食;證阿羅漢果,他不必天天吃,一個星期吃一餐就夠了。證得辟支佛果就是緣覺,他兩個星期吃一餐。他兩個星期,肚子有點餓了,出來托缽,但是那個地方鬧饑荒,那些人民都沒得吃了,哪有飯菜去供養他?這個樵夫帶了個便當,上山砍柴工作要吃的,碰到這個辟支佛跟他化緣,辟支佛說我兩個星期沒吃飯了,這邊都鬧饑荒,托不到缽。這個樵夫就很誠心,把他自己要吃的那個便當供養這個辟支佛,很誠心的供養。雖然一個便當,但是這個樵夫以後九十一劫都不受貧窮之報。大家想一想,九十一劫,不是九十一生,九十一劫,可見得布施很少,但他獲得的福報很大。所以這裡講,『以一掬水,奉施佛僧,及父母、困厄病人』,困窮、病人,你照顧他,福報是最大的,所以「受福無窮」。我們再看下面:

  【天神化作餓人。連骸拄骨。而來問言。世有餓人。更慘於我否。眾莫能對。】

  這個天神他又變一個受飢餓的人,就像衣索匹亞那個沒有東西吃的,餓得、瘦得皮包骨的,那樣飢餓的人。『連骸拄骨』,就是那個骨頭都皮包骨,看得很清楚,可見得他餓得都快餓死了。來問這個國王,世間還有比我更飢餓的人嗎?比我更慘的人嗎?『眾莫能對』,大家也沒辦法應對了,大家想一想,還有比這個更慘的嗎?他都餓得皮包骨了。這個大臣的父親又說了:

  【父言。人若慳貪嫉妒。後世墮餓鬼中。百千萬歲。不聞水漿之名。舉動骨節火燃。如此飢火。當勝汝百千萬倍。】

  這個大臣的父親又給他們講,他說如果一個人他的心裡慳貪。慳就是慳吝,他自己有,不肯布施,吝嗇,慳吝。貪,貪心,得到了又想得到更多,貪得無厭,不肯布施,又很貪心。心裡又常常嫉妒別人,別人做好事,他看了心裡就不高興,嫉妒障礙。如果一個人他的心態是慳貪嫉妒,見不得人好,死了之後,後世會墮在餓鬼道當中。墮餓鬼道很可憐,『百千萬歲』。鬼道,一般在經典上講,一天是人間的一個月,墮到餓鬼,最短的壽命是一千歲,長的當然是萬歲萬萬歲。這麼長的時間在餓鬼道,『不聞水漿之名』,水這個字聽都沒聽到,當然喝不到,受飢渴之報。「漿」就是食物,飲食。全身骨節像火在燒一樣。像我們現在看放焰口,寺院裡面焰口也是很普遍的一個佛事,焰口就是對焰口鬼。這個是目連尊者他的母親也是慳貪,死了墮到餓鬼道。他有神通,他證得阿羅漢果,他的飯菜用缽裝著,他到鬼道去供養他母親。這個食物送到他母親口中,他母親口中就噴火,把食物都燒焦了,吃不到。他很傷心,神通抵不過業力。回來了,去請問釋迦牟尼佛,請問佛陀有什麼辦法幫助我母親脫離餓鬼道的苦?佛就勸他,七月十五佛歡喜日,古代農曆四月十五到七月十五,這三個月是佛陀出家僧團結夏安居圓滿的那一天,七月十五那一天,僧團裡面可以互相舉出平常的過錯;在平常不能講,這一天可以講,舉出來在佛前求懺悔,改過。佛看到學生都能夠反省、懺悔、改過,就很歡喜,所以這天稱為「佛歡喜日」。所以佛就勸目連尊者,這一天你來打齋,來供眾,把這個福報迴向給你母親,就能幫助你母親脫離餓鬼道。所以現在齋僧的由來就是這樣。另外就是「盂蘭盆會」,就是目連尊者要解救他母親,從餓鬼道把她超度出來。現在有盂蘭盆法會,度餓鬼的。所以墮到餓鬼道,『舉動骨節火燃,如此飢火』,那種飢餓之火,我們人間的飢餓無法相比的,餓鬼道那個餓才是真正的餓,我們人間這個飢餓無法跟餓鬼道的餓鬼承受那種飢餓之苦來相比。所以「如此飢火」,飢餓,餓到出火了,你看餓到多厲害。『當勝汝百千萬倍』,超過你百千萬倍。好,這個答案又通過了,天神變化這個飢餓的人,這個答案通過了。

  【天神又化一人。手腳杻械。】

  就是我們一般講手鐐腳銬,我們一般講刑具,犯罪的人戴手鐐腳銬。

  【項復枷鎖。】

  這個『枷鎖』是古時候繫縛犯人的刑具,枷跟鎖。這個我們看古裝戲,掛在脖子上的,兩隻手在前面,脖子掛了一個木板,這個就是「項復枷鎖」。

  【身中出火。舉體焦爛。而來問曰。世有更苦於我者否。】

  天神又變化一個人,變化飢餓的人還不夠苦,變化這樣的一個人,手鐐腳銬,脖子還戴個枷鎖,身當中出火,整個身體都燒焦了,就來問:世間還有比我更苦的人嗎?

  【臣父言。】

  這個大臣的父親又說:

  【人若不孝父母。逆害師長。誹謗三寶。後世墮地獄中。一日一夜。萬死萬生。當慘於今百千萬倍。】

  這個大臣的父親又說了,如果一個人不孝順父母,逆害師長、誹謗三寶,這個都是造地獄罪,五逆罪。現在造五逆罪的人不少,很多,殺父殺母的,違逆、陷害師長的。你出佛身血,不敬三寶,這個都是地獄罪,墮地獄『一日一夜,萬死萬生』。在地獄裡面,如果死一次他就離開地獄,那他就得解脫了,但是沒有那麼容易,受那個刑罰,死了他很快又生了,風一吹又生了,生了又受罪,又死了,「一日一夜,萬死萬生」,那個苦說不出來的。『當慘於今百千萬倍』,比你現在這種手鐐腳銬,脖子戴枷鎖,那個苦百千萬億倍都無法相比,墮地獄那個才是真苦,比你更慘。下面天神又問:

  【天神化一女人。端正無比。而來問曰。世有更美於我者否。】

  這個天神,前面變化飢餓的人、受罪的人,現在變一個很美麗的女人,非常端正,『無比』就是沒有辦法相比的,沒有人能相比。又來問國王:這個世間還有比我更美麗的人嗎?又去問這個大臣的父親。

  【臣父言。人若敬信三寶。孝順父母。好施忍辱。精進持戒。得生天上。端正殊特。過於汝身百千萬倍。以汝較之。如瞎獼猴。】

  大臣的父親又說了,如果一個人他能夠恭敬、信仰三寶,他能孝順父母,他喜歡布施、忍辱、精進、持戒,將來死了,他就往生到天上。天上,從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一層天比一層天殊勝。一般往生到忉利天就相當殊勝了,忉利天人他的相好莊嚴,我們人間無法相比。他說人間這樣一個美女跟天上的天女比,就像是一個猴子一樣,沒有辦法跟天人、天女那種莊嚴來相比,天人天生的莊嚴勝過你現在百千萬倍。這個我們大家讀《無量壽經》常常讀到,乞丐跟國王站在一起,國王跟轉輪王站在一起,忉利天王跟第六天的天王站在一起,愈上去的天人愈莊嚴。天人如果跟極樂世界的人相比,就像乞丐一樣,天人變乞丐了,極樂世界是最莊嚴的。這個地方是以天人跟我們人間的人來比,天人勝過人間百千萬倍。所以『以汝較之,如瞎獼猴』,好像一隻猴子,眼睛又瞎了,那想想多難看。這個又通過了。

  【天神以一旃檀木。四面方正者。問曰。誰為根。誰為末。臣父言。放著水中。根自在下。末自在上。】

  一根旃檀木,四四方方的,問這個木頭哪一頭是根,哪一頭是末?因為我們都知道旃檀樹,樹有根,根在下面的,枝末就在上面的,就是做成四方的旃檀木,做起來都一樣,到底哪一頭是根部,哪一頭是枝末的部分?看不出來。如果沒有做成四四方方的,當然我們看得出來;做成四四方方的,怎麼知道它哪一頭是根、哪一頭是末?『臣父言』,這個大臣的父親又說:把它放在水中,如果是根的那一頭,那一頭會比較重,往下沉;在上面的,那個末就會浮在上面。結果這一放,有一頭比較重,這一頭是根,另一頭是末。這一條又通過了。

  【天神又以二白騲馬形色無異者。問曰。誰母。誰子。臣父言。與草令食。若是母者。必讓草與子。】

  天神又變兩隻白騲馬,就是子母馬,兩隻一樣大,型色沒有兩樣,形狀、顏色沒有兩樣,這個也很難分辨,哪一隻是母,哪一隻是子?這個大臣的父親又說,你拿草給牠吃,如果是母馬,牠會把草讓給孩子吃。天下父母心,畜生也是一樣的,做母親的都會先照顧孩子。所以這樣這個答案也通過了。

  【如是數問。一一答之。】

  後面還問很多,所有的問題,很孝順大臣的父親統統都能回答。

  【天神大喜。許以擁護國土。時王大悅。而問臣曰。汝自知耶。或教汝耶。】

  天神就很歡喜,問題你都能回答,不錯,就應許來擁護他的國家,不會給他毀滅。那個時候這個棄老國的國王當然很歡喜,他就問這個大臣,他說你怎麼都能回答?『汝自知耶?』「汝自知耶」就是說,是你自己本來就知道的嗎?『或教汝耶』,或者是有人教你的?就問他。

  【臣具以實告。王乃迎養其父。尊之為師。】

  這個大臣就老實跟國王講,他說其實這些都是我父親告訴我的。國王聽了當然很驚訝,你父親不是老了,被趕出去了?趕快把他請回來,他是我們國家的國寶。『王乃迎養其父』,給他迎接回來供養,供養他父親,『尊之為師』,拜他做老師。這個孝順的大臣就利用這個機會,

  【大臣言。王當普告天下。不許棄老。有不孝者。加以大罪。而後惡法遂除。人知孝養。】

  這個大臣就給國王稟告,就勸國王普告天下,從現在開始不允許遺棄老人,要照顧老人。如果國家有不孝父母、不養老人的,『加以大罪』。等於法律整個一百八十度的大改變,現在你沒有養老就要被判罪,原來是你沒有遺棄老人要被判罪,這兩個法律完全不一樣了,現在不孝的就「加以大罪」。而後這個惡法在這個國家就被消除了,『人知孝養』,全國的人民都知道要孝養父母,要尊敬老人、要照顧老人。所以這個大臣是個賢臣,幫助他這個國家。以上這個公案我們就講到這裡,下面是周安士居士他按照這個公案做一個評論,我們看這個文:

  按【佛言。爾時父者。則我身是。爾時大臣。舍利弗是。爾時王者。阿闍世是。爾時天神。阿難是也。】

  佛就講出這個過去世的因緣,無量劫前那個時候的關係。『爾時』那個孝順的大臣的父親就是我,釋迦牟尼佛,『我身是』就是我,那個大臣就是我的大弟子舍利弗,那個國王就是阿闍世王,那個天神就是佛陀那個時候的阿難尊者。講出過去世的因緣。

  好,這個公案我們就學習到這裡,我們再看下面這個公案:

  【異香遠聞】

  這個公案出自於《法苑珠林》。《法苑珠林》,過去我們老和尚教我們學講經,這個是必備的工具書,很多很奇特的公案都蒐集在這本書裡面。我們看這個文:

  【唐慈州刺史王千石。性仁孝。以沈謹稱。尤精內典。貞觀六年。丁父憂。哀毀過節。負土成墳。廬墓左。每夜必誦經。以資冥福。其處恆聞擊磬音。甚清徹。異香遙聞數里。】

  這個公案是發生在唐朝,唐朝『慈州刺史』,「慈州」是個地名,慈州的刺史。刺史就像現在講的省長,在外國叫州長,像美國紐約州。這個刺史叫『王千石』,他的性情非常仁慈孝順。『以沈謹稱』,他的性格很沉穩,也很謹慎,非常孝順,大家都很稱讚他。『尤精內典』,「內典」就是佛經,他也特別精通佛經。可見得他是學佛的人,佛弟子,對佛經很有研究,精通內典。『貞觀六年』,就是唐太宗當皇帝第六年,這個刺史王千石『丁父憂』。古時候丁憂是父母過世了,子女要守喪三年。如果你去做官,你這個官要辭掉,你不能做官了,你要辭官,回家守孝三年。這三年也不能結婚,人家有喜宴,你也不可以去給人家請客。家裡父母過世,人家在結婚辦喜事,你不可以去參加。不應考,你也不可以去京城考試,要在家裡守喪三年,這個叫丁憂。就是為父親來守喪,「丁父憂」。『哀毀過節』,「哀毀」就是他父親過世,他哀傷超過了。在《孝經》裡面講,父母過世,你不能很高興,要悲傷,但是不能過度,過度就傷害到身體,也是不孝,那也不是父母願意看到的。所以現在人家的父母過世了,我們勸他節哀,一般說「節哀順變」,你哀傷難免,但是要節制,不要太超過,超過了傷害身體,也對不起父母,也不是父母想要的。我們念佛人,印光大師看到這些居士的父母過世,勸他們節哀念佛。所以我們現在同修如果父母、家屬過世,勸他節哀念佛。

  王刺史哀毀過度,『負土成墳,廬墓左』。以前都是土葬的,他自己去背那些土埋他的父親,做一個墳墓。「廬墓」就是古人父母或者師長死後,服喪的期間在墳墓旁邊搭蓋一個小屋子居住,就是住在那個旁邊。就像出家人搭個小茅蓬一樣,住在墓旁邊守墓,守護這個墳墓,這個叫「廬墓」。像子貢,孔子死了,他去守那個墓守了六年,一般是三年。這個王刺史他守墓,每一天晚上他必定要誦經,『以資冥福』,就是說把誦經的福報迴向給他父親,讓他父親得到這個福報。我們一般講迴向、超薦,修福迴向給自己的父母家屬。

  他誠心的誦經,那種孝心也有感應,很殊勝的感應。『其處恆聞擊磬』,這個「磬」在古代有兩種,一種好像編鐘一樣一片一片的。大家去看孔廟,有個架子,吊了一片一片,大大小小的,那個一打擊有聲音出來,那個是磬。另外就是我們現在做法會的大磬,像我們前面擺的這個大磬,這是第二種,這個也叫磬。這裡指的就是這個大磬。因為他誦經,他不是儒家的祭祀,祭祀是打那個一片一片的磬,他這個是誦經,當然就是佛門這種大磬。所以他住的那個地方,常常聽到有人在擊那個大磬的聲音。『音甚清徹』,這個大磬,我們做法會,我們念佛一打,那個聲音傳得很遠、很清澈。不但這個聲音很清澈,『異香遙聞數里』,還有異香,異香就不是普通的香,從來沒有聞過的那個異香,傳了數里。他給他父親守墓,每天晚上給他父親誦經迴向,得到這麼殊勝的感應,肯定他父親得到超生,生到人天善道去了。這個公案,下面周安士居士有一個評語:

  按【新死之人。神識昏迷。前途不見光明。舉目全無伴侶。七七日內。恐怖周慞。其苦無量。時時望陽世作福救拔。】

  這一段在《地藏經》講得很詳細,大家如果讀過《地藏經》就知道,對新死之人,「七七日內,念念之間」,希望陽間這個骨肉家屬給他修福迴向。因為『新死之人』,就是剛剛死的人,他的『神識昏迷』,這個神識迷迷糊糊的,『前途不見光明』,這一般往生的人,『舉目全無伴侶』,沒有一個同伴,就一個人。所以《無量壽經》佛跟我們講,「人在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苦樂自當,無有代者」。來這個世間出生也是孤獨的來,死了也孤獨的走,在六道生死輪迴就是這麼孤獨,我們要覺悟。

  「前途不見光明,舉目全無伴侶」;『七七日內,恐怖周慞』,「周慞」就是很懼怕,心很慌張,前途不見光明,很恐怖。『其苦無量』,在七七中陰身當中,那個苦惱無量無邊,時時刻刻盼望、期望陽世的家屬給他『作福救拔』,給他修福迴向。《地藏經》講得很具體,念念之間望諸骨肉為他修福,真的是這樣。所以過去簡豐文居士在很多年前他印經布施,他說現在很多有錢的人錢留給他子孫,財產都留給他,死了之後在陰間,在中陰身,他說他們家的祖先,兩個眼睛眼巴巴的看子孫都沒有幫他修福。但是沒有讀《地藏經》,他怎麼會知道人死了是什麼狀況?讀了《地藏經》才知道。這裡講的就是《地藏經》那段經文。所以《地藏經》佛勸我們在世,你自己還有一口氣在,你自己趕快修,「分分己獲」,福報自己得。你死了之後,你的財產就不屬於你的,是你兒孫的。如果他很孝順,幫你修福,你得到七分之一;如果遇到不孝父母,不懂得為父母修福的,一分也別想得到。所以佛勸我們,在世趕快自己修,分分己獲。如果你現在不修,死了別人幫你修,你得七分之一;不幫你修,你一分都別想得到。

  【所以孝子慈孫。不但欲使父母之形骸得所。並欲使父母之神識得所。譬諸桃李之核。其生生不已者。仁也。今人但知附身附棺。必誠必信。而於父母之神識。反不使之安放得所。豈非護其殼而棄其仁乎。】

  這一段就是講,『所以孝子慈孫』,父母過世了,不但要讓他的『形骸得所』,就是把他安葬得妥當,像現在就是說找個好的(現在火葬比較多)靈骨塔,骨灰、骨骸要把它安葬得「得所」,找個好地理、好風水給他安葬好。但是孝子慈孫不能只有做這個。把骨骸安葬好,好像那個桃子的殼,裡面那個仁才重要,那個仁就是神識,神識死了會再去投胎。『譬諸桃李之核』,桃子、李子裡面有個核,那個才是核心,那個才是最主要的。『其生生不已者,仁也』,桃李裡面那個核,種下去還可以再生長,就是那個仁,桃仁、李仁。『今人但知附身附棺』,「今人」就是周安士那個清朝時代的人,只知道父母的遺骸要安葬好,棺木要選比較好的,就像現在講,選比較好的地理環境,要把他葬得很好、很殊勝,有錢的人葬得很體面,墓做得很大、很漂亮,只知道做這個,『必誠必信』。就是只知道做這個,不知道父母的神識沒死,要把他安頓在哪裡,『安放得所』。

  我們現在學佛都知道往生,那你要幫助父母往生去哪裡?六道輪迴統統是往生,往生到地獄也是往生、往生到餓鬼也是往生、往生到畜生道也是往生、往生到人道也是往生、往生到天道也是往生,那你要幫助父母往生哪一道?大家都不知道這個才是最重要。所以《地藏菩薩本願經》,光目女、婆羅門女她就很聰明,知道人死了不是沒有了,她母親在世造惡業,她知道肯定去的地方不好,求佛指點怎麼超度她母親,那個才是最重要的。如果只是在形式上,不去給父母做超度,不給父母修福迴向,你這個做得再好,父母都在惡道受苦;豈不是像桃子、李子,只要那個殼,裡面那個仁最重要的、可以不斷生長的反而把它丟棄了,這就很沒有智慧。所以超度非常重要,誦經、念佛超度父母家屬非常重要,這裡給我們講得這麼詳細。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這個公案。下面的公案,我們明天再繼續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